永昌窝窝子
永昌窝窝饭在项目类别中属于传统技艺,流传于全县各乡镇。2014年9月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项目名录。
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汉书》:“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冬至,有着丰富多彩的饮食风俗,主要包括吃汤圆、饺子、糯米饭、腊肉、喝酒、喝姜汤等。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中国北方,大多数地区冬至日吃饺子,而永昌偏偏要吃窝窝饭。
窝窝饭,是永昌农历冬至的传统美食。其文化渊源流长,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永昌县志·乾隆五十年修》记载:“冬至,闾里相庆,剁肉及腐以食,曰:‘头脑’。”这一天吃了窝窝饭,意味着人的五脏六腑会暖暖和和,与天地万物顺利度过三九寒天,辞阴向阳,逐渐走向春天。永昌俗语“冬至吃早,腊八吃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永昌以山地居多,并有川地、平原、 *** 、绿洲、大漠,东西向展开。南部祁连山雪水通过东、西大河流入农灌区,雪水滋养的土地,供给着永昌祖祖辈辈人需要的粮食。这里生产的小麦产量高、质地硬,磨出的面粉格外筋道有骨,捣戳出的窝窝儿柔韧、耐嚼、麦香味十足。
窝窝饭好吃、扛饿,做起来工序繁多。首先要“刺”(方言,含有捣、搓、 *** 等含义)好窝窝。用温水和面,在案板上反复 *** 成光滑的一团,扣个盆子饧上一会儿。用擀面杖擀成筷子厚的一个方形大面饼,切成指头粗的面条儿,在案板上把面条儿搓成圆棒儿,一个一个码放成摞,用刀切成比筷头儿大的疙丁,撒些干面粉,盛入面盆,盖上塑料,以防面疙丁失去水分。然后抓一小把疙丁儿,放在右手掌,左手捏根筷子头光滑饱满竹筷,对准疙丁儿轻轻一捣,用力 *** 转360度,从掌心旋出一个漂亮的窝窝儿,“啪”地一声淡响,一个圆润、饱满、均匀的窝窝儿端坐在案板上或方木盘里了,像个俊俏的袖珍小帽儿。一个,一个,又一个……捣上个千百次,才能捣完那一大团面。俗称”刺”窝窝。刺好窝窝,还要把羊肉、或牛肉、或猪肉、洋芋、胡萝卜、豆腐以及清粉块切成窝窝儿大的疙丁,用胡麻油将肉丁炝锅,搁一勺红辣椒面,滴几滴酱油,翻炒入油后,加胡萝卜和洋芋丁,还有豆腐、黄豆芽儿、西红柿沫等,炒成香喷喷的半熟状,加清水煮得滚开入味,把窝窝儿陆续分散下入锅中,煮熟煮透了,滴醋,加盐等调料,搁少许香菜韭菜或别的绿菜,待锅开,一锅红绿相间、色香味俱全的窝窝饭就隆重出锅了。
春节吃窝窝饭也是永昌一大特色,俗语云:“初一元宝(指水饺)、初二 *** (指饧面拉条)、初三珍珠玛瑙(指窝窝饭)”。窝窝饭也叫珍珠玛瑙饭,里面什么宝贝都有,吃了它会财源滚滚,儿孙满堂,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辈子平平安安。
永昌窝窝饭在永昌至少传承了有上百年的历史。不管怎么传,亦是永昌人喜爱的面食,是飘在农家人炊烟里的五谷丰登。
来源:爱永昌
编辑:王新木
监制:李学奎
总编:赵坚辉
责编:罗能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