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不知心底事”的下一句,才更经典,道尽年华易老,无限惆怅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7

“山月不知心底事”的下一句,才更经典,道尽年华易老,无限惆怅

温庭筠是一个很妙的词人。

深闺女子细小而婉转的心思,在宏大的历史背景里飞散,最终总是静寂。

然而,她们在温庭筠的词中得以保存,如一个女子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明媚而忧伤。

《梦江南》

唐·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这首词,一开口就是恨极之语,全没有温柔敛厚,比起其他的温词来说,简直不像出自同一人之手。

“恨”有“千万”,足见恨之多,无穷,而且显得反复凌乱。

但第二句却紧接着说:“恨极在天涯”,恨虽然千头万绪,但是所恨之事却只有一桩,即远在天涯的人久久还未归来。

就这首词的主旨来说,这已经是一语道破了,仿佛下文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但是纵观全词,后三句才是主要的部分。特别是中间的七言句一联,更是出色的点染,否则纵然开头的两句笔力千钧,始终让人感到抽象,缺少浑厚完整。

这就需要考验作者的匠心和笔力了。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初读这两句,感受还是很平淡的,但是细细品味,几经把玩,才觉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词中的抒情主人公纵然有“千万恨”,说她“心里”有“事”当然没问题,但更让她难过的,却是“有恨无人省”。

展开全文

她一天到晚,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任何人能理解她的心事,只有山月不时临照闺阁之中。

不说“人不知”,而说“山月不知”,孤寂无聊的心情一目了然。

这是之一层。

山月既然来相照,似乎是有情的,其实是根本无情的。

心里有恨事,当然想找人倾诉一番,但是平时并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好不容易盼到月亮来了,似乎可以向它倾诉一下。

但是和月亮倾诉,相当于不倾诉,甚至比根本不倾诉时的心情还要更糟糕些。

于是,“山月不知心底事”就成为这个主人公“恨”的内容之一了。

这是第二层。

至于说,“不知心底事”的是“山月”而不是其他,我想,这也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

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山月能让客居在外的游子思乡,当然也能让闺阁中的女子怀远。

况且,山高则月小,如果是满月,当月光爬到山尖而照入人家时,必定已经是深夜了。如果是缺月,则“四更山吐月”,人看到月亮时天已快亮了。这就点明词中女主人公经常是彻夜无眠的。

这是第三层。

《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用日月来比喻丈夫,这本是传统的比兴说法。但是这一句可谓山高水长,远在天涯的丈夫并不能体谅自己做妻子的一番苦心。

这是第四层。

“水风空落眼前花”,和上联的角度不同,意境也更深沉。

夜里看到山月有恨,白天看花也还是有恨。

看花本来是为了消遣,但是看过之后,心情反而更加惆怅了。

何况上句以月比喻丈夫,这里则用花来自喻了。

惜花落,正是惜自己年华易老,容易像花一样零落。

花开花落正如人有青年和老年,是平常的自然现象,但眼前的花是被风吹落的。

所谓“空落”,白白地吹落,无缘无故被吹落。

“山月不知心底事”的下一句,才更经典,道尽年华易老,无限惆怅-第1张图片-

这正是《古诗十九首》中所谓的“思君令人老”的形象化,而不仅是“恐年岁之不吾与”这一层意思了。

至于“水风”,是指水上之风。这也不仅仅是为了和“山月”对照工整而已。

水面风来,风吹花落,落到哪里?自然落在水中。

这不正是稍晚于温庭筠的李煜名句“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另一种写法吗?

温庭筠这句写得很蕴藉,但并不扭捏,依然是清新的风格,但是造意却深曲多了。

晏殊曾在《蝶恋花》中写下: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其中,“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两句,正是借用温词的“山月不知心底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明月本应映照花好之人,朗朗月光,撕破这漆黑之夜,阁楼明亮。形单影只之恨,却也由朗朗月光勾起,孤单得心慌。

晏殊这首词也是写女子思念男子,一口气读下来,同样让人肝肠寸断。

夜对山月,昼惜落花,那么在昼夜交替的黄昏是怎样的呢?

温庭筠在最后写下:“摇曳碧云斜”。

“摇曳”,指动荡,但动的程度却不怎么明显,只是似动非动地慢慢偏移了角度。

看似只是简单的一句景语,却写出凝望碧云时的百无聊赖,说明一天的光阴又在不知不觉中逝去了,不着“恨”字,“恨意”却已经和盘托出。

这里的后三句和前两句互相补充,没有前两句,不见感情的深厚,没有后三句,不见词意的深远。

温庭筠这首词真可谓是胆大心细!

如果你也喜欢这首词,对诗词的解读深有同感,欢迎大家关注我。

标签: 山月 惆怅 年华 心底 不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