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冬至一直被视为是一年中值得庆贺的好日子。因地域文化、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差异,伴随这一节日传承至今的各地过冬至习俗,亦有所不同。在闽南地区,被人们称为“小年兜”的冬至,浸润了古老的传统闽南文化,仅是过节的习俗就带有不少独特的地方特色。如离家远行的泉州游子会踏上返家的路途,只为在冬至到来时与亲朋团聚、扫墓祭祖;为了祈愿一家老小都能顺遂平安,生活在泉州的人们会用手工 *** 的糯米团子去装点床头、门窗,表达祈福纳祥愿望。那么泉州冬至吃什么风俗食物?泉州冬至的习俗是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泉州冬至吃什么风俗食物
泉州冬至的主要风俗食物是冬节丸(也称汤圆)。冬节丸是用糯米粉制成的,通常在冬至前夕,家家户户都会“搓丸”,即将糯米粉搓成小圆球。这些丸子有红白两色,红色主要是起点缀作用,象征吉祥。此外,还会做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锭银宝,称为“鸡母狗仔”,寓意兴旺吉祥。
冬节丸的吃法有两种:甜和咸。甜食通常掺糖,并加入芋头、番薯及少许橘皮等作料;咸食则加入面线、精肉片、蚝仔等作料,风味各异,都非常可口。在节日早晨,人们会煮冬节丸敬奉祖先,然后全家以冬节丸汤为早餐。
除了冬节丸,泉州冬至还有其他传统食物,如红枣糯米饭和炖肉,这些食物也深受当地人喜爱。这些食物不仅美味,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家庭团聚的温馨氛围。
泉州冬至的习俗
泉州冬至的风俗活动丰富多彩,主要包括搓冬节丸、捏鸡母狗仔、祭祖、进补等。
在冬至这一天,泉州人有一个重要的习俗是搓冬节丸。冬节丸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子,象征着团圆和 *** 。泉州有句俗谚:“平时都要做粿,冬节才不搓丸”,意味着无论如何过冬节时都要搓丸。这些丸子有甜、咸两种吃法,甜口的多掺糖并加芋头、番薯、橘皮等佐料,咸口的则加入面线及精肉片、蚝仔等。搓丸的工作通常由家庭主妇主持,儿媳、女儿也会加入,小孩在一旁帮忙玩闹,充满了家庭乐趣。
捏鸡母狗仔是另一个有趣的习俗。这是用米丸料捏成一些小巧玲珑的动物和金锭银宝,象征着兴旺和财气。这些小动物造型包括母鸡、小鸡、小狗等,寓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孩子们也喜欢参与其中,捏出各种形状的鸡母狗仔,煮熟后食用,增添了节日的趣味 *** 。
祭祖是冬至的重要活动之一。在冬至这天,泉州人会祭拜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和美。出门在外的 *** 会赶回家过节谒祖,体现了泉州人对伦理孝道的尊崇。冬至祭祖与清明那次合称春冬二祭,祭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诚至极。
此外,冬至也是进补的好时机。泉州人会在冬至前后进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御寒和抗病能力。进补的食材包括猪、牛、羊、狗、兔、鸡、鸭、鹅等肉禽,以及红膏蟳、鳖、鳗等海味。
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泉州人的节日生活,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