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莒(jǔ)南虽只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县,但其方言文化却极为丰富。东部临港区的口音与日照相近,西部沭河东岸的口音、方言和风俗与河西岸的河东区别无二致,北片区则与莒县、沂南、沂水县相似。而莒南的中心十字路镇,又有着别具一格的独特口音和方言。可以说,莒南的方言和口音是“五种全汇”,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
上世纪80年代,笔者通过 *** 进入临沂商校,当时一同入学的莒南同学有6位。入学时,上一级的老乡为我们组织了聚会。其中,一年来自莒南县坪上镇的严志强同学发言时说:“下(sha)面,我讲(zhang)一句”。“下(sha)面”我还能听懂,可“我讲(zhang,同音长)一句”着实让我困惑了半年。之前,我一直在靠沭河的莒南西片板泉中学上学,很少接触到正宗的莒南十字路口音,更别提带有日照特色的坪上口音了,听起来就像“天外来客”。
到了90年代,我做出纳工作,经常跑银行。原小临沂市 *** 银行出纳柜有一位祖籍莒南的孙大姐,她未曾在莒南生活过,对莒南方言不太了解。快过年时,一位莒南老乡托她走后门,去食品公司买10斤肥瘦相宜的猪肉过年。这位老乡说买10斤肉(莒南、河东读you,油音),结果孙大姐买回来的却是10斤猪油,让人哭笑不得。
生活里的方言百态
展开全文
在莒南,方言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邻里间聊天会说:“你知不道(dào),前儿个(qiánr ge)我看见食堂做虾子炒韭菜(xiāzi chǎo zhou cài,莒南口音里“虾”发音类似“哈”,“菜”发音类似“cài儿”),那香味老远就闻着了。”
家庭生活中,妈妈喊“锅鬻(yù)了!快拿抹布!”孩子可能一脸茫然,这时奶奶会解释:“就是汤沸得溢出来了,老话都这么说!”一个“鬻”字,将古老的词汇融入了现代生活。
村里闲聊时,方言词汇更是生动形象。大爷说:“今们儿(今天)上gāi(街)买地蛋(土豆),碰见个瞎话溜子(撒谎精)。”邻居追问:“他咋忽悠你了?”大爷抱怨:“非说他家长果(花生)是沙土地种的,结果一尝,愚弄(摆弄)人!”这些方言词汇,让交流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别具一格的方言特点
发音:如同“加密版”普通话
莒南方言发音特色鲜明。声调常常拐着弯,比如“天”会读成先低后升的“唉↘↗”。老派发音中,“酒(ziǔ)”和“九(jiǔ)”区分严格,不过年轻人逐渐不再区分。而且,莒南方言习惯给字加“v”音,像“王(váng)”“水(fěi)”,听起来很是有趣。
词汇:“古文+土味”的奇妙融合
在词汇方面,莒南方言保留了不少古语词,如“鬻(yù)”(溢出)、“敹(liáo)”(缝补)。同时,根据当地特产创造了独特的命名,土豆叫“地蛋”,花生叫“长果”,蜻蜓幼虫叫“蚂蚱眼子”。此外,部分词义也发生了反转,“愚弄”表示摆弄,是中 *** 词;“腌臜(āzā)”不仅表示脏,还带有憋屈的意思。
语法:“倒装+魔改”的独特风格
莒南方言的语法别具一格。常采用倒装表达,如“递支笔我”,意思是“给我一支笔”。而且,似乎万物都能加“们”,“狗们”“树们”用来指一群。动词使用也很有特点,像“看看看”,表达的是稍微看一下的意思。
地域口音:“三足鼎立”
从地域上看,莒南方言的口音差异明显。北部地区,“书”读如“夫”(fu),声母变成唇齿音;南部保留更多老派发音,比如分尖团音;中部地区声调更平缓,说话就像唱歌拖长音。
方言的差异有时也会引发一些误会。前几年我在兖州区人民医院,遇到一位口音浓重的莒南东部老乡医生。我问他为何不说普通话,他回答说一听口音就是临沂老乡,更容易取得患者信任。
我想起高中时,班里转来一位大店(镇)的同学,他说“尝尝这菜淡咸”,一般常说“咸淡”。大店老一辈遇到人打招呼说“吃(ci,次)了吗?喝(ha,哈)了吗?来我家耍耍吧”,而沭河东岸板泉人则说“来我家玩玩吧”。在板泉人看来,“耍耍”有点像耍流氓的“耍”,是贬义词;在大店人眼中,板泉人的“玩玩”也不太礼貌。所以,入乡随俗很重要,方言和口音的不同,的确容易闹出误会。
方言——地域文化的见证
莒南方言就像一座丰富多彩的“方言博物馆”。老人们的话语中藏着《孟子》用过的古词,彰显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地蛋”“长果”等富有生活气息的“土萌外号”,展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独特的语法,像“狗们开会”“他高我”这样的表达,让外地人摸不着头脑,却也展示了它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
下次若有机会去莒南,当听到有人说“咱这 *** (yue)可管乎(有效)了”,不妨回一句:“恁(nèn,你)这方言,真管乎!”去亲身感受莒南方言的独特魅力。
编辑:临医文联办公室 季本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