馄饨与饺子关系紧密,二者长时间里难分彼此。现在的馄饨皮薄焰少,多用 方皮,铰子皮厚馅多,多用圆皮。馄饨,以薄面皮包馅儿,煮熟后带汤食用。《齐 民要术》称“浑屯”,《字苑》作“馄饨”,粤语音同“云吞”,四川人称“抄手”, *** 称“曲曲儿”。
西汉扬雄《方言》中曾有“饼谓之饨”的记载,说明馄饨最初是饼的一种, 不过中夹内馅,须以汤水蒸煮后食用。古人认为混饨是种密封的包子,故称“浑 沌”,后改为称“棍饨”。
唐宋时的饺子用圆皮包馅儿,包成半月形,中间鼓,两头尖,边缘扁,与现 在的饺子几乎一样,但宋朝的饱蚀时称“锖拙”,造型如花,含苞未放,可用铁扦 子串起来烤着吃。
宋吴自牧《梦粱录•诸色货卖》:“水团、汤丸、馉饳儿。”民俗 学家山曼著《山东民俗》载:“大鱼馉饳:取新上岸鲜鲅鱼,片肉,剁或切为馅, 少佐盐,略加韭菜、油,包为铰子,大如小儿拳,煮熟,每碗只盛两只,中等饭量, 六七只尽饱,吃来极为酣畅。”
清乾嘉年间,伍宇澄《饮禄轩随笔》载:“京师前门有隙地,方丈许,俗称‘耳 朵洞’者,雍正间,忽来一美丈夫,服皂衣,不知何许 *** ,于隙地筑楼,市饱饨, 味鲜美。
虽溽暑,经宿不败,食者麇至,得金钱无算。”这段有关北京饱饨铺的掌 故颇为传神。而杨静亭《都门纪略》对京师混饨的评价也不遑多让:“包得馄饨味 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
串巷卖的馄饨挑子,前边是小煤球炉子,上有晾盘,放碗、筷、酱油壶等。
中心圆孔坐锅,后边高柜上层放肉馅大盘,中间抽屉放馄饨皮子、汤匙碗、京冬 菜末、虾皮等;下层放一水桶,随时加汤,边包、边煮、边卖。
林清玄曾写过一篇《木鱼棍純》,说自己夜间写作,总在凌晨听到木鱼声,后 来循声追去,竟是一馄饨摊,原来木鱼声竟是叫卖馄饨的工具,只因夜深,以木 鱼声告知想吃馄饨的顾客,又不搅熟睡之人的清梦。
寒冷的深夜吃一碗滚烫的馄 饨,本是极平常之物,却连那木鱼声也敲得人心温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