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被近人视作千古悼亡词之一,与这首《江城子》齐名的,还有一首宋人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上海辞书版《唐宋词鉴赏辞典》评价贺铸悼亡词,认为它与苏词各擅胜场。苏词胜在艺术 *** ,而贺词胜在其思想 *** 。恰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一、《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赏析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宋·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 *** 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原作意译:我重新回到旧地,已经物是人非。回想当初,夫妇二人同来,为何你不肯与我同归?秋天霜降过后,梧桐树死掉了一半,另一半的枝叶也渐渐地枯萎。现在我就像一只失去伴侣的白头 *** ,独自在高飞。
人的一生啊,就像是地面草叶上的露珠,待到日出天明时,它就会跌落进土壤里,一去不归。我还住在旧屋里,你已经搬进了新坟,我们之间是情丝难断,仍然彼此思念。夜晚我睡在空床上,听到南面窗外的雨滴声音,好像又看到你半夜起来,在油灯下面补衣裳。
贺铸是北宋末年的一位大词人,他本是宋太祖贺皇后的族孙,他的妻子赵氏也是宗氏之女。不过因为和皇室的血缘较远,贺铸一生都比较贫穷。
赵氏本是皇室千金,嫁给贺铸后却很勤俭持家,还要干一些缝缝补补的活路。因此贺铸对妻子十分敬重,两人的感情远胜平常夫妻。
宋徽宗建中 *** 元年(公元1101年),贺铸的母亲病逝,在朝为官的贺铸回乡“丁忧”。服丧期满之后,北上皇都求官。没想到他折返之时,发现妻子也病故了,于是写下了这一首悼亡词。
这一首词还有一个名字叫作“半梧桐”,因为传说中梧桐树是一种双生的树。孟郊的《烈女吟》中就说:梧桐相待老, *** 会双死。梧桐和 *** 都是双生,一半去了,另一半也不能独活。
词中之一句提到的“阊门”是指苏州古城西门,“露初晞”是化用古诗《薤露》中的句子。贺铸这一首诗上半阙和晚唐女诗人徐月英的《送别》高度相似。
徐月英是一位名妓,她在送别 *** 的时候写下了一首诗。诗中说:“惆怅人生万事违,两人同去一人归。生憎平望亭前水,忍照 *** 相背飞。”不过,徐月英这一首七绝的名气,比贺铸这一首《鹧鸪天》小得多。
贺铸这一首词大量化用了包括徐月英、蔡确和陶渊明等人的诗句和典故。通过他自己的提炼,取得了升华,最终成为一首千古绝唱。最让人感动的其实是下半阙最后一句,描写词人夜半不寐,听到雨滴声,错觉是妻子在油灯下面缝补衣裳。
二、苏、贺二人词作比较
苏轼的《江城子》和贺铸的《鹧鸪天》一样,都是悼亡词。不过,二者在民间的影响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苏词中描写的是苏轼在妻子死后十几年,回忆往事。当时的苏轼早已再娶,并且夫妻恩爱和睦,所以他怀念的是前妻王弗。他与王弗结发恩爱,儿女情长,可惜不能白头到老。王弗死后不久,他就再娶了王闰子。某一天半夜,他忽然梦到了王弗,可是他其实连王弗的长相都记不得了。
贺铸创作《鹧鸪天》的时候,赵氏刚刚病故不久。那个时候贺铸的悲痛是最真切的,因此我们看贺铸在词作中表现出了一种比苏词更强烈的悲伤。
比如贺铸会在词里责怪妻子“同来何事不同归”?这一句虽然是化用的徐月英七言诗中的一句,但是徐写的是“两人同去一人归”,只是客观陈述了一个分离的事实。而贺铸却十分任 *** ,并且显得有一些不讲道理,他说:你为何要抛下我一个人归去呀!
中国的诗歌是言志的,它比起词来说显得更理 *** 。而宋词最擅长的就是描写爱情,在描写爱情的同时,人是抛却理 *** 的,所以不讲究什么逻辑。明明赵氏也不情愿生病去世,词人却不管不顾,只想表达他的情绪,而苏词的情绪起伏相对较平。
另外,苏词中给人的感觉是苏轼虽然怀念王弗,但是词作写得“哀而不伤”。因为自己早已再娶,与前妻也只有相顾无言,泪千行了。
最后,他十分理 *** 地意识到,往后每一年相同时间,地下的王弗,只要想起他们的过去,就会肝肠寸断,然而她已经被永久地埋在短松岗上。他这是在对前妻王弗,表达一种深切的同情。
可是,贺铸不同。贺铸的思维已经开始出现混乱,他觉得他和妻子隔着坟头还可以两情依依。他睡在床上听到窗外的雨声,产生了一种错觉。妻子又回来了,正在灯下补衣裳。
以前看梁实秋写《槐园梦忆》的时候,梁写到:妻子去世后,他盼着这个世界有 *** 。因为有 *** ,就证明亡妻灵魂可能是存在的。那么,即使活人不在,亡妻的 *** 魂回来和他重逢也是好的。
苏轼和贺铸的词中,都表达了类似的感情。不过苏轼是在梦中梦到一个影子,而贺铸是不愿意接受 *** ,他幻想妻子还活着。
结语
词评家们认为,苏词的好处在于运用了《江城子》这个词牌。三、四、五、七言错落有致,而贺铸的词输在全部是七言,过于工整,无法表达强烈的感情。
不过我个人认为,主要不是长短句的原因。贺铸词让人感觉更悲伤,是因为作者本人明显就比苏轼更加悲伤。因为贺铸写《鹧鸪天》的时候新丧妻室,而在三年前 *** 也去世了,所以他的内心非常孤独。
而苏轼创作《江城子》的时候,王弗已经去世十多年,他早已将悲伤看淡,而且苏轼当时也已经有新的妻子了。王弗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曾经的伴侣,他在词作中对王弗的同情就超过了爱情。所以苏词不及贺词戳人泪点,就很平常了。
尽管如此,苏词的影响力还是远超贺词。除了因为苏轼本身名气大之外,也和他在《江城子》中运用到的创作手法相关。十年、生死;千里、孤坟。这些时空交错的关键词,当中具备的意象,很能调动读者的自动联想。而贺词用典太多,当代年轻人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此人长相奇丑却娶富家千金,妻子死后他写下首词,成千古悼亡名篇北宋文坛有一位出了名的丑男,他就是贺铸。提起他大家能想到的是什么呢?“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绝美,“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的清高,还是“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的凄美?
作为一个词人,贺铸是是成功的,他的“梅子黄时雨”一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作为一个丑男,贺铸是幸运的,因为他娶到一位贤妻。贺铸的妻子赵氏是宗氏之后,她陪着贺铸走过了半生坎坷。因为个 *** 张扬,秉 *** 刚正,贺铸一生被小人 *** ,本是富家千金的妻子却从不抱怨,在他最无助的时候给了他极大的安慰。
爱妻死后,贺铸写下了这首《鹧鸪天》,全词寥寥几句,却成为了可与苏轼《江城子》相媲美的千古悼亡名篇,惊艳了900多年。贺铸:我很丑,但是我这首词真的很美。让我们来品一品:
《鹧鸪天》
北宋.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 *** 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写此词时贺铸49岁,他重游苏轼想起了早已亡故的妻子,物是人非令他伤情不已。此时的他饱经风霜,以他的话来说正是“梧桐半死清霜后”,像霜打了的梧桐一样半生半死。
词的上片开篇就是一个问句,“阊门”指的是苏州城西门,重回故地万事皆非,当年妻子和自己曾在这里生活,却没有一起归去。这一问劈空而来,写尽了自己内心的伤痛。接下来将自己比作半死梧桐和头白 *** 历来是备受推崇的名句,这样的比喻既形象生动,又感人至深。梧桐和 *** 是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词人各加上一个形容词就写出了新意,可谓十分高明。
词的下片写的是自己的一系列动作。起句“原上草,露初晞”以凄景衬愁情,原野上的野草露珠已被晒干,这是妻子坟前的景色。词人在坟前和旧居徘徊,希望能找到妻子残留的气息,这两句写的是白天。接下来写的是自己的彻夜未眠,他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偏偏此时外面风雨交加,更添伤感。最后的落笔仍是一个问句:妻子走了以后还有谁会在灯下为自己缝衣?这一问与开篇的一问遥相呼应,形成了完美的闭环,令人动容。
值得注意的是贺铸这首词写于苏轼的《江城子》之后,其中关于坟前、夜梦、南窗的描写都能找到模仿的痕迹。不过,贺铸在模仿之中也写出了自己的特色,这一点体现在完美的虚实结合上。上片中同来不同归是叙事,而梧桐和 *** 的比喻则是写虚;下片中“原上草,露初晞”、“新垅两依依”和“南窗雨”都是写实景,而“挑灯夜补衣”是想象。一虚一实的描写,将作为生者的自己和已逝的爱妻完美地联系了起来,达到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这也是这首词感人至深的原因之一。这首词大家觉得怎么样?欢迎讨论。
贺铸最著名的一首悼亡词,读到末句早已潸然泪下,千古名句极多宋朝著名词人贺铸的妻子是赵克彰的女儿,赵氏嫁给贺铸后非常贤惠,贺铸曾经写过一首《问内》的诗歌,来描述妻子为自己在酷暑中缝补衣服的事情,夫妻两人感情是非常深厚的。然而贺铸一生辗转,虽然才高,却始终抑郁不得志,他曾经和妻子在苏州闲居过三年,当是时,妻子亡故,贺铸伤心欲绝。
宋徽宗建中 *** 元年,即公元1101年,贺铸从北方回到苏州,自然而然想到故去的妻子,看到物是人非,不禁伤心落泪,于是写下了这首十分著名的悼亡词。词中通过故地重游的感慨,追溯了自己和亡妻同甘共苦的生活,触景生情,语调沉重悲凉,每一字每一句无不情真意切,动人肺腑,读之令人落泪。
半死桐·思越人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 *** 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小注:(1)词牌名本调为鹧鸪天,因词中有“梧桐半死清霜后”之句,所以贺铸又名之为“半死桐”;(2)阊(chāng)门:是苏州城的西门,这里指代苏州。
上片首二句便直抒胸臆,“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词人回到苏州故地,想起与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经长眠地下,不禁鼻头一酸,悲从心中来,只觉得看到的一切都令自己不顺心,所以他才在第二句中有这么一句无理的询问,因为无理,所以更显情多。
下面两句读来更加凄凉,以连理树的半死, *** 失伴来比喻自己妻子的离世,“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 *** 失伴飞”。秋天的梧桐枝叶凋零,生意全无,正如词人一般。而“头白”二字更是双关,词人当时年过半百,已经到了银发渐增的年纪。如此两句一出,将词人的悲痛、孤寂、凄凉之情,瞬间都表现出来了。这两句十分著名,可谓是传颂千古的名句。
下片首二句采用比兴的手法,“原上草,露初晞”,以草原之露初晞来比喻自己妻子新丧,正如汉乐府诗歌中有句云:“薤上露,何易晞”。继而词人感叹道:“旧栖新垅两依依”,妻子坟头尚新,词人徘徊无依,所以漫漫长夜,他将如何度过呢?
所以他失眠了,他想起了补衣的往事,“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两句词的妙处,全在于细节,妻子的贤惠,让人一读而知,而且读来十分感人,要知道越是细小的事情,有时候就越能感人,相濡以沫的一片深情足见。读之,令人泪下沾衣,感慨万千。
总体来看,这首词,婉转 *** ,蕴含无限深情,词人善于把捉摸不透的感情形象化,这比单纯的抒情更能令人感动。这首词,是悼亡词中的名作,足以与元稹的《遣悲怀》、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 *** 夜记梦》等名篇相媲美。
贺铸悲情的一首悼亡词,痛彻心扉、可媲美苏轼《江城子》人生最痛的应该说是生离死别。生离的人,相望不相亲,苦苦煎熬。
死别的人,阴阳相隔,带来永远的遗憾和思念。
自古至今,诸多诗人纷纷创作出大量关于悼亡的诗词,这些深情的诗词无不引起我们的强烈共鸣,令人感动无比。
在之前的节目中,我和各位分享过苏轼的《江城子》。今天和大家分享另一首同样经典的悼亡词,那便是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无论是这首词,还是苏轼的《江城子》,其情感都十分真挚,画面感也十分生动,它们都抓住了生活中最深刻动人的细节。
贺铸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词人,他继承了苏轼的遗风,兼有豪放与婉约两派词风的长处。他的一生都在低级官职中度过,抑郁而不得志,他的妻子跟随他一同经历了许多艰难。当他的妻子先他而去之后,他回到了他们曾经一起生活过的苏州,他以此为契机,写下了这首充满情感、语言优美、令人感动的悼亡名篇。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宋>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 *** 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词的大概意思是:
再一次回到了苏州,只感叹物是人非。曾经和我一起同来的妻子为什么不能和我同归呢?自己如同那霜打的梧桐一样 半死半生,又像那失伴的 *** ,形单只影。
原野上绿草嫩叶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我流连于往日我们的旧居,又在垄上的新坟旁徘徊。夜晚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从今以后还有谁为我在深夜挑灯缝补衣衫呢?
这首词思念情深、十分感人。在艺术构思上最突出的地方在于贺铸始终把自己和故去的妻子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字一句都关乎妻子,其情之深已融入文章构思当中。
不难想象,近一 *** 前的苏州阊门外,年逾五旬的贺铸独自默默的伫立着,江南正是梅雨季节,雨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
阊门繁华,人潮汹涌。他凝视着这熟悉的一切,眼泪湿润了衣裳。他的妻子,已永远地留在了苏州。
贺铸的妻子赵氏,出身于皇室宗亲,而贺铸虽然也出身于贵族,但无法与赵家相比。然而,赵氏欣赏贺铸的诗文,所以选择将女儿嫁给他。赵氏虽然是千金 *** ,却未曾抱怨过贺铸无法给予她优渥的生活,也从未嫌弃贺铸的长相。她欣赏贺铸的豪侠气概,爱他的 *** 精神,并始终体贴着贺铸,精心打理家务。
贺铸对妻子的爱护深深。尽管当时的惯例是官员如遇调动等情况,通常会选择让家眷留在老家管理家务、照顾老人,但贺铸并非如此。他因心疼 *** ,无论走到何处,都会常带着妻子。他们夫妻相依为命,相互照顾。贺铸一生仕途坎坷,遭受挫折,屡次调动工作地点,四处漂泊。艰难的生活使他们夫妻更加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1099年,47岁的贺铸带着妻子寄居苏州,但不幸的是,妻子在不到一年后病逝。人们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妻子的离世对贺铸的打击巨大。在妻子离世后的日子里,妻子忙碌的身影、妻子对家庭的付出,妻子的陪伴总在贺铸的心头萦绕,难以忘怀。
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贺铸再次回到苏州阊门(苏州古城西门)。
这里一切依旧,阊门外 *** 如织,却只剩下他一个人孑然 *** 。
还有谁能像妻子一样始终和自己并肩而立、相互关爱、相携一生呢?贺铸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位朝夕陪伴的夫人,而是整个世界。他的生活不单单只是“物是人非”,而是万事皆非了。
于是他用无比悲痛的笔触写到: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这是不用雕琢、直抒胸臆。重回苏州过阊门,自然想到妻子,不禁悲从心来,这是贺铸的满腹辛酸在笔端流淌,读来令人动容。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 *** 失伴飞。”这里借用典故,用半死的梧桐和失伴的 *** 来比喻自己在知天命之年却成为了鳏夫, *** 头上有白毛,而贺铸呢?在妻子故去之后,他也垂垂老矣,满头青丝渐成雪,贺铸把他的那种形单影只、寂寞无助、心如死灰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
“原上草 ,露初晞。”是对亡妻墓前景物的描写,更是借助露水哀叹妻子生命的短暂。汉乐府丧歌《薤露》也有:“薤上露,何易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这里化用了陶渊明“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的诗意,牵出“旧栖”。居所依依,却天人永隔。怎不叫人伤心。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两句很感人。
辗转难眠中,昔日妻子在灯下为他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也无法重现。那个懂得体贴,全心全意为家庭付出的妻子再也无法返回,想到此处,贺铸怎能不潸然泪下? 他们夫妻间的相处并无过多的甜言蜜语,却充满了实实在在的相互珍视。这种夫妻间的相濡以沫,人世间的种种离愁、世事的无常,怎不令人感叹连连?
好的朋友们今天关于贺铸的这首《鹧鸪天》就和您聊到这里了,有人认为贺铸这首词无论是从情感还是境界上,都可媲美苏轼的《江城子》,您更喜欢哪一首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每日一词《鹧鸪天》赏析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①。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 *** 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③。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释】
①阊门:指苏州西门,作者从前住的地方。②露初晞(xī):露水刚刚被太阳蒸干。③垅:坟头。
【译文】
重过阊门却人事全非,我们一同来此为什么不一起回去?霜降以后,梧桐已半死,头发花白却如 *** 失伴一般独自飞行。
原野上,草上的露珠刚刚干去。旧时的住处和你的新坟,令我思之不绝。独自躺在床上,我听着南窗外夜雨的滴沥声,谁还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裳!
【赏析】
贺铸的妻子是宗室赵克彰的女儿。赵氏虽然是皇族千金,但出嫁后却不辞劳苦,勤俭持家,对贺铸十分体贴,夫妻二人感情很好。这首词为赵氏去世后贺铸为她写的悼亡词,词中表现了词人对亡妻赵氏的深挚怀念。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词人旧地重游,想到已故的妻子,不禁悲从中来,诘问妻子为什么同来不同归。这句问话是极其无理的,但却又是万分深情的。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 *** 失伴飞”,以下两句,写自己的处境。梧桐树半死、 *** 失伴,这不正是词人丧偶的真实写照吗?这两个比喻形象地刻画出了词人的孤独与凄凉。
“原上草,露初晞”,这两句用比,用青草上刚被晒干的朝露暗指夫人的新殁。
“旧栖新垅两依依”,面对着依依相望的旧时居所和妻子新坟,令他肝肠寸断。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末一句感叹将感情推向了 *** 。这一声感叹中,表现出了妻子的贤惠,以及词人对她的无尽想念,读来令人哀惋凄绝,感慨万千。
前段时间一时兴起,给古诗词中的八大 *** 写了两首小诗。
傅粉何晏真天赋,
*** 韩寿枉轻狂。
文若熏衣遗空盒,
檀郎拜尘悼深情。
广陵绝响拟挽歌,
兰陵一面倾全城。
神仙中人迷右军,
少年如玉世无双。
二首小诗中分别提到曹 *** 的女婿何晏,贾充的女婿韩寿,如青松一样俊秀的嵇康,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的卫阶等。
个个都是 *** 倜傥的人物,相貌堂堂,俊逸挺拔。
今天说说古诗词中的丑男,先说罗隐,因为他的诗写的太好,“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相国郑畋的女儿读到他的诗文,芳心荡漾,对他倾慕不已,于是相国安排罗隐上门拜访,让女儿在屏风后偷偷观看。
结果这一次粉丝见面会,相国女儿是大失所望,别说喜欢了,连罗隐的诗都丢弃一边再也不读。
再说宋代诗人贺铸,贺铸的长相丑得也很有特色,面色青黑如铁,眉目耸拔,被时人称为“贺 *** 头”。
相比罗隐,贺铸就幸运多了,他的一生共有两位女子温暖过他的生命,一位是歌伎吴女,他精神上的红颜知己,一位是赵氏,与他相濡以沫的妻子。
歌伎吴女与贺铸相识于苏州,贺铸离苏返京后,吴女主动闭门谢客,等到贺铸返苏州再来找她时,她已经抑郁而亡。
贺铸为她写下一首《换追风》:
目成心许两匆匆。
别夜可怜长共月,当时曾约换追风。
妻子赵氏与他伉俪情深,他在携赵氏再往苏州的路上,赵氏不幸在中途病故,他为妻子写下《鹧鸪天》。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 *** 失伴飞。
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丑陋的长相下,一颗柔情脉脉的心,他的思念,他的悔。
贺铸晚年在苏州定居,他有一处别业,名叫“企鸿居”。
据说,这个名字的来源,是贺铸在苏州偶遇一位翩若惊鸿的女子。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读完这首诗让我想到戴望舒的《雨巷》。
我遇见一位 *** 一样的姑娘,她朝我走来,在这寂静的雨巷……她从我身边转身而去,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就这样消失在雨巷的尽头。
清幽的青石板路,朦胧的雨巷,邂逅一位如 *** 一样的姑娘。
惊鸿一瞥的美好相遇,这样淡淡的忧伤,这样的怅然若失,这样的寂静相思。
真实又 *** ,梦幻又美丽,沉浸在江南水乡独有的浪漫和惆怅中,让人如痴如醉。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词的上阕很美,朦胧又美丽,我遇到一位女子,她向我走来,突如其来的美艳,惊艳了词人的整个世界。
相遇的这一瞬间,仿佛春天在一刹那 *** ,词人变得目瞪口呆,失魂落魄。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一步一步慢慢远去。
这女子就如同曹植笔下的洛神,步步生香,随着她的身影走过,尘土飘散,留下一路沁人心脾的芬芳。
可惜这位佳人眼神都没有瞟过诗人所在的横塘路,根本没有感受到词人热烈的目光,只是如同一阵清风一样,飘然而过。
多么希望她能回头看我一眼呀!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这样美好的人儿,这样的青春年华,不知道有没有人与她一起共度?我真想追随你的脚步,去看看你走过的每一个地方。
你每天都在哪里呢?是在月亮下边,繁花开遍的小径中独自徘徊,还是小院中那秋千架上,巧笑嫣然?
是在那朱门紧锁的闺房中与诗书为伴呢?又或是幽坐在窗前沾着淡墨画秋山?
可怜我一概不得知啊,能知道的也就只有春天了,春花春草,春风春雨知道了!
这一句写词人遇到心动的人之后,心随佳人而去,想象着佳人每天的活动踪迹,想象着佳人的样子,浮想联翩……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词人怔怔地呆在原地,好久好久,脑海中闪过一幕又一幕场景。
又期待着佳人能够再一次出现,但是坚守到了黄昏,仍是一片苍凉。
天边的云彩飘飞,暮色渐浓,他连个影子都没有再看到。
词人只能拿起笔,把这一段相逢落笔成诗行,写下断肠句,来安慰自己这颗失落的心。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你若问我,现在的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的愁绪有多少,又有几多哀怨。
我只能告诉你,那是一川漫漫的芳草,无边无际,你能数得清它的数量吗?
那是满城的风絮啊,铺天盖地,四野八荒,它飘啊飘,飞啊飞,有谁能说清它要去往何方?
那是黄梅时节下的雨啊,淅淅沥沥,绵绵密密,那烟雨 *** ,一片苍茫啊,点点滴滴都敲打在我的心上!
读到这里,我想到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心目中的女子,她是这样的可遇而不可求,她是这样的可望而不可及。
她就在这个世间,可是我却无缘接近,无法拥有,只剩下眼前一片云水弥漫,心中愁雾深锁。
这淡淡的惆怅,若有所失的感觉,不正是秦观的那一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贺铸因为这首词,被世人称为“贺梅子”,因为“草、絮、雨”,将这份闲愁描写的可视可听可感,又被称为“贺三愁。”
他是真的仅仅思慕这位理想中的凌波仙子吗?是,也不是。
那位深切盼望,再也不曾出现的佳人,或许也是他失落的理想?
走过多少坎坷岁月,而仍然功名未建,又何曾不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遗憾?
用他的一句诗,结尾吧!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end-
*** 来源于 ***
鹧鸪天-贺铸2020-7-9
同为悼念亡妻:苏轼的《江城子》节奏妙,贺铸的《鹧鸪天》让人哭《江城子·乙卯正月 *** 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半死桐》:重过阔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 *** 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有人说,苏轼的《江城子》和贺铸的《鹧鸪天》乃是“词坛悼亡双绝”。的确,这两首悼念亡妻的词,读起来让人不觉悲愤不已,感同身受的了解到当年作者对其亡妻的深切感情。尤其是苏轼的《江城子》,那更是节奏鲜明,引人入胜。
然而,同样读过这两首词以后,不少人却认为:贺铸的《鹧鸪天》或许名气比不上苏轼的《江城子》,但是他的内容却更让人泪目。尤其是了解过苏轼和贺铸的过往以后,发现贺铸的《鹧鸪天》可能用情更深。
《江城子》和《鹧鸪天》的写作比较
相比较起来,苏轼的词更显大开大合,直述情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一晃眼,妻子已经去世十多年,当年的恩爱不已,都成了现如今的梦中景象。所以,苏轼早在题目中就已经表明:这是梦中思念亡妻所做。
古人不都讲究个“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么?苏轼之所以会在晚上做梦的时候 *** 妻子,足以见在日常生活中,苏轼也是时常想起妻子。对比当时的社会状况,苏轼这种对亡妻的思念,就显得尤为精贵。
说来也是奇怪,历史上的宋朝好像最是个讲究礼义廉耻的时代,而就在这样的时代,文人 *** 客们花费在 *** 女子身上的笔墨却也不少:一春梳洗不簪花,孤负几韶华;或者是: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而就在这样的诗词当中,忽然出现了一首描写原配的佳作,这不就让人感到感叹不已么?更别说,苏轼在这首词中,运用长短句结合、虚中有实等手法,使词读起来不但节奏妙,而且还清楚地表达了自己对亡妻的思念。而在这之后,宋人为怨妇、 *** 女子填词的格局还得到了提升。
而贺铸的《鹧鸪天》,在掺杂人生道理的同时,又点明了自己对于亡妻的难以忘怀。“原上草,露初晞”,大自然的交替更迭让人明白人生短暂,世间的美好不是那么容易让人留住。而对于贺铸来说,正是如此。
贺铸写下这首词的时候,妻子刚刚去世一年多。俗话说:少来夫妻老来伴。对于一个貌丑、仕途不顺的男子来说,温婉妻子的陪伴更显重要。所以,纵然贺铸还能再纳妾室,但是那种心心相印、琴瑟和鸣、互相扶持的日子却不会再有了。
所以,贺铸在词中用了“梧桐”、“ *** ”这样的寓词,就是意在表示自己的悲痛。的确,在贺铸苦难的时候,身边也总有妻子的温情支持。这种共患难的夫妻情,感情尤为浓厚。然而,这样的美好日子却戛然而止,这让当时本就生活不 *** 的贺铸更觉生活困苦。
对比之下,苏轼的“哀而不伤”就不如贺铸的“情深义重”了。因为对于苏轼来说,这就是一场梦境,一场回忆;而对于贺铸来说,却是不愿走出过去的执念和悲痛。
《江城子》和《鹧鸪天》的内容比较
就两首词的内容来说,虽然都是以悼念亡妻为重,但是其中夹杂着的其他情感,也是不容忽视的,而这就得从他们的生活经历说起了。
写下这首《江城子》时,苏轼正值在密州上任。那时候,苏轼因为受到朝廷权贵的 *** ,不得已才出任杭州通判。结果到了任上以后,苏轼发现自己的境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因此兜兜转转之后又到了密州。而在密州,苏轼更是过得揪心郁结。
当时的密州天灾与 *** 齐发:比岁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就连身为太守的苏轼也时常得靠吃野菜过日子。面对这样鸡飞狗跳的生活,苏轼内心深处不免就想起了以前在故乡的生活。
所以,词中的“夜来幽梦忽还乡”,说的其实不仅是对妻子的怀念,更是对那种未入仕前的淡泊日子的怀念;而这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难道不也包含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么?纵然苏轼有报国救民的壮志,但是夜深人静之时,他也是个渴望安稳度日的普通人罢了!
也就是说,苏轼的悲情中,除却对亡妻的思念以外,还有对自己不得志的郁闷,对仕途不畅的抱怨。这就不免令人感慨:假如这时候的苏轼仕途一帆风顺的话,妻子娇儿在怀的他,还会想起那个早已离世的亡妻么?
可见,苏轼的怀念诗需要一个契子的。而这个契子不仅仅是妻子正好离世十年,更多的是生活的重担 *** 着苏轼,让他渴望寻求一个“世外桃源”来释放一下。倒也是,原配去世已久,苏轼也早已另娶,就算是想念原配,这个想念又能有多悲切呢?
而贺铸就被不一样了。贺铸被人称之为“贺 *** 头”,这可不同于什么“ *** 才”之类是形容人有才华的意思,这里的“贺 *** 头”就是单纯形容人长得丑。虽说贺铸也是贵族之后,但是他却也没享受过什么荣华富贵。
和妻子结婚前后,贺铸就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试想,一个长相丑陋、家境一般的男子,就算是在男权社会,他又能得到多少真心呢?所以, *** 格豪爽的贺铸虽然也有过逛 *** 的经历,但是能真正和他达到心神相通的,却也只有妻子。
一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足以勾画出一副温情的家庭生活。和苏轼的浪漫比起来,贺铸的词显然更加凸显日常生活中的夫妻恩爱。所以,贺铸的词更现实,但也更加使人泪目。因为,贺铸的悲情就是描述了贺铸本人的现实之悲。
结语
当然,二位对于诗词表述的驾驭,那自然是各有各的优势,能被称之为“词坛悼亡双绝”,就足以见世人对于这两首词的肯定和推崇。可以说,能把悼亡词写到如此水平的,除却这二位,也没多少人了。
而这两首词无论是在意境的勾画上,还是在语言和首发的运用上,都对后世诗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就算是跨过几百年的现在,我们依旧会被这些佳作惊艳。
抄书打卡#第五十天《鹧鸪天》贺铸今天是抄书打卡第五十天贺铸的《鹧鸪天》
【说明】这是一首悼亡妻的词。作者的妻子死在苏州(今属江苏省),现在他旧地重游,心头感到无限的痛苦,词里并没有什么奇情幻想,只是写眼前的景象,谈日常的琐事和朴素的感触,却表现出深厚的感情。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时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 *** 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栊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译文】重新经过阊门的时候,一切的情况都跟从前不同了。我们是一同到苏州来的,为什么你却不一同回去呢?回到家里,总是不能忘怀地要想念你。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欢迎关注槐序~
这里有沉香 *** 的古诗词,亦有最精美的配图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 *** 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出自宋代贺铸的《鹧鸪天》
贺铸这首词,是晚年重游姑苏时,因感念自己过世的发妻所作,字字含情,句句伤心。
尤其是那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每每读来,潸然泪下。
一个人,思念另一个注定再也见不到的人时,内心的情绪会有多复杂?
温柔:往事历历在目,像回放的慢镜一样,不断地在脑海中闪回。走着她曾经走过的路,吹着她曾经吹过的风……举目远眺,山河依然绮丽,可是始终觉得,站在那里的,应该是两个人。
缱绻:会下意识地告诉自己,人生百年,皆是人间过客。再等等我,很快我就来了……
悔恨:如果当时我懂得珍惜,或许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吧!至少,我应该对你再好一点的。
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没有方向,走到哪里都是迷途。没有你的陪伴,一切挣扎都失去了意义。
伤心: *** 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曾经你替我缝补的衣衫,至今我还穿在身上。
贺铸在另一首怀念妻子的词中写: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译文是:要问我的忧伤有多深多长,就像这满城风絮,一望无际的杂草,被梅雨覆盖、淹没。
贺铸,名门之后,本是宋太祖贺皇后族孙,贺知章的后裔,奈何年少轻狂,蹉跎岁月,加之为人耿直、不肯谄媚权贵,故人称“贺 *** 头”。
在 *** ,不懂得变通的人,通常都不会太顺利,所以贺铸早年都是任一些清闲的小官,57岁的时候致仕,与夫人赵氏一起迁居苏州。
在那里,他与夫人有过几年闲适的生活。
后贺铸承太祖贺后族恩,迁朝奉郎,再次回京,期间夫人过世,他未能陪伴,故每每思及,心中都很悲痛。不久后贺铸告老,定居苏州。
这首《鹧鸪天》就是贺铸重返姑苏时所作,忆起往日与爱妻的点滴,忍不住老泪纵横。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 *** 失伴飞”中的“梧桐半死”,引自枚乘的《七发》:
传说龙门有一颗梧桐树,其根半生半死(连理枝),后有乐者斫制成琴,琴音为天下至悲。在这里拟作丧偶之痛。
而“原上草、露初晞”语出《薤露》: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是整首词的泪点:现在我闲卧南窗听雨,总是能忆起你往昔挑灯补衣。
人这一生,除了枕边人,谁又会是你一生的陪伴呢?
父母总有一天会离去,他们不能陪伴我们一生一世,人间的路,终归是得自己去走。而子女长了以后,就要飞向外面的世界,他们会有自己的生活,以及属于自己的家庭。纵然他们孝心,也不可能长伴左右。
只有那个糟糠之妻,会无时无刻地在你身边,两相依偎,一世白头。
所以,人是要学会感恩的,她不嫌你少年穷,你不负她糟糠恩, *** ,与子偕老。
也只有枕边人,才是最理解你的,你们交换了历史,交织了记忆,愿意把心里最软弱的部分,展示给对方,不怕彼此触碰心里的暗角,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点点地把爱情升华为亲情。
血浓于水,再也无法分割。
现代人,对婚姻缺少一种赤诚,总觉得外面的世界,什么都好。可是人总是会老的呀,等到有一天,你再也没有精力去灯红酒绿了,谁又真的会去心疼你呢!
所以,人这一生,更好的修行,就是渡了枕边人。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