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柴米油盐是平凡生活中的调味剂,简单却能温暖我们疲惫的身体。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大地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到处都洋溢着浓浓的春意。
阳春三月,细雨如丝,芦笋悄悄的从土壤里探出头来。春天万物生长,尝鲜的季节,现在正是吃芦笋的季节,芦笋有清热生津,抗菌清理血管“垃圾”的功效。它是“开春之一鲜”,被称为“心脏 *** ”,促代谢、清血管,正当季。
一,白灼芦笋
做法:1.准备芦笋一斤左右,从中间切开,把芦笋的根茎削去外皮,分 *** 入盘中。
2,大葱一段切成葱丝,红椒半个去籽,切成细丝,青椒半个同样切成丝,一起放入碗中备用。
3.锅中添入清水,开大火烧开,水开后加入一勺食盐增加底味,再加入少许植物油,下入芦笋的根茎,焯水2分钟,返青以后捞出控水,再下入芦笋头,继续煮一分钟,捞出控水备用。
4.准备一个盘子,分别摆入芦笋茎和芦笋头,放上刚才切好的葱丝和青红椒丝,淋上蒸鱼豉油,浇上200度的热油,激发出大葱和辣椒的香味,美味即成。
二,芦笋炒腊肠
做法:1,准备一把从地里刚冒出来的新鲜芦笋,清洗干净,把根部切掉,再把芦笋切成滚刀块,切好放入盘中备用。
2,准备3根腊肠,切成厚片,切好后放入盆中备用。葱白一段切成片,生姜适量切成片,大蒜几个切成蒜片放入盆中备用。
3,起锅烧水,加入一勺食盐,淋入一小勺清油,水开后下入芦笋,焯水两分钟,捞出控水备用。
4,起锅烧油,油热倒入葱姜蒜爆香,炒出香味后,下入腊肠,快速翻炒2分钟,然后倒入焯好的芦笋,翻炒片刻,开始调味,加入食盐,胡椒粉,大火翻炒均匀,化开调料,在淋入少许明油,翻炒均匀,芦笋炒腊肠就做好了。
芦笋相克的食物:羊肉,芦笋不宜和羊肉一起吃,会增加肠胃负担,导致腹泻。
(小郑)
强县行|一根芦笋卖三国 曹县芦笋是如何直达外国人餐桌文字记者 周千清 李潇 刘云鹤
*** 记者 张锡坤 康慧盟
长在菏泽曹县地头的小芦笋,在当地 *** 和企业持续的科研创新和全产业链生产格局下,走出了“国际范”。
带着泥土的白笋,在企业的加工下,一分三段满足欧洲三国不同的饮食需求。2022年,全国芦笋罐头年出口量达7万多吨,仅曹县芦笋罐头年出口量就达4万多吨,占全国的60%以上。芦笋啤酒、芦笋饮料……曹县的芦笋深加工产品达到30多种,通过深加工技术,将一根芦笋从叶到根再到皮,做到了吃干榨净,填补了我国在芦笋研发加工方面的多项空白,也大大拉长了芦笋的产业链条。
曹县已成为目前国内芦笋种植面积更大、加工能力最强、产品质量更优、出口创汇额更大的县,芦笋产业已成为曹县更具优势的外向型农业产业。日前,记者来到曹县,揭秘曹县更具优势的外向型农业产业。
一根芦笋卖三国
从田间地头走上国际餐桌
“把一根芦笋切成三节做成罐头,笋尖卖到法国,笋段卖到德国,笋根卖到西班牙。”在位于曹县的菏泽盛庆食品有限公司,业务主管刘生自豪地说,“一根芦笋能卖三国!”
一根小小的芦笋,如何能在三国之间游走?又是如何在曹县这块土地上演绎出一段产业传奇的?
走进菏泽曹县,从田间地头到研发生产,一根芦笋的“出国路”清晰的呈现出来。
每年的4到6月份,是曹县芦笋的丰收季,笋农们也迎来了繁忙的日子。“我们一天挖两次,早晨五六点钟挖一次,下午四五点钟挖一次,一天可以挖100多斤。”在菏泽市曹县苏集镇水牛陈村的地头上,笋农王金田正挎着小筐挖芦笋。王金田家里种了三亩芦笋,除去成本每年能增收三万多元。
作为曹县种植芦笋面积更大的乡镇,苏集镇芦笋种植面积2.5万余亩,芦笋年产量达到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是全国主要的芦笋产区之一,年产值过亿元。“芦笋作为苏集镇的特色产业,我们以白集为中心规划建成了万亩芦笋基地,大力发展芦笋产业。每年从清明开始,持续3个月,是芦笋丰收的时节。”苏集镇副镇长邵凯说。
芦笋主要以罐头的形式走出国门。曹县作为全国更大的芦笋种植基地,也吸引了一批芦笋龙头企业扎根。“之所以选择在曹县建厂,之一是因为曹县芦笋种植面积比较大,大大缩短了从采购到加工的流程,保持了芦笋的鲜度。同时,曹县大部分土地属于沙土地,在这片土地上种植出来的芦笋颜色白、形状直,做成成品后装在玻璃瓶里比较美观,更能提高消费者的食欲。”刘生说。
作为芦笋罐头全国出口量之一的盛庆食品有限公司,为打开国际市场,他们花了很多心思去研究不同国家消费者的口味和喜好。 在欧洲销售的时候,发现法国人只吃笋尖,后边扔掉;德国人吃中间,两头扔掉;西班牙人喜欢吃粗笋,把笋尖甚至中间都扔掉。抓住不同国家消费者的不同饮食习惯,刘生他们开始在产品加工上动脑筋,推出“一根芦笋卖三国”的新模式,不仅满足不同国家消费者的需求,还实现了一根芦笋的利润更大化,也让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降了5%。2022年,这家企业的芦笋罐头产销量比2021年增加了15%。
近几年,全国芦笋罐头产量持续增长,2022年,全国芦笋罐头年出口量达7万多吨,仅曹县芦笋罐头年出口量就达4万多吨,占全国的60%以上,曹县已成为国际市场芦笋罐头主要供应地,产品主要出口美国、西班牙、德国、秘鲁、日本、新加波等美洲、欧洲和东南亚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创新深加工技术
从叶到根再到皮吃干榨净
“好喝,比一般的啤酒要更甘甜。”在山东巨鑫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鑫源)的产品展厅里,刚被打开的一罐啤酒散发出一股清新的芦笋味,喝上一口,味道清香甘甜。这是巨鑫源通过创新深加工技术 *** 的芦笋啤酒,销量可观。这只是曹县创新芦笋深加工技术的一隅。芦笋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和 *** 用价值,近几年,曹县的芦笋企业对深加工技术研究不断深入,先后开发了芦笋保鲜、芦笋汁、芦笋粉、芦笋啤酒、芦笋胶囊、芦笋茶等30多个品种。其中的典型 *** 巨鑫源已成功研发出数十款芦笋深加工产品,并有多款产品获得了欧洲有机认证和美国有机认证。此外,巨鑫源还在欧洲申请了专利,这标志着曹县的芦笋深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认可。
“我们在芦笋深加工方面,可以说填补了我国在芦笋研发加工方面的多项空白,对曹县的芦笋资源,从叶到根,再到皮等下脚料做到了吃干榨净,大大拉长了芦笋产业链条,提升了芦笋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巨鑫源总工程师周长生介绍,这些产品的开发,不仅提高了芦笋的附加值,也满足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
作为曹县的一家本土企业,该公司研发出来的芦笋 *** 高产、笋型佳,深受笋农欢迎。今年四月份,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度耐盐碱的芦笋新品种航天6号在菏泽曹县问世,并开始全面推广。
据了解,航天6号芦笋是由巨鑫源、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杭州浙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历经三十年而培育的新品种。
“航天6号芦笋新品种更高产,较传统芦笋品种有着更加精致的口感,更加丰富的营养成分。新品种的推广,能有效净化芦笋 *** 市场。”周长生说,今年年初,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已经受理了航天6号芦笋新品种的品种权申请。这是国内之一个申请品种权保护的芦笋品种。
从进口 *** 到自主研发
产量提高40%以上
青堌集镇是曹县最早种植芦笋的乡镇,而刘 *** 家算的上是该镇之一批种植芦笋的农户。那时,芦笋引进的是国外淘汰的老品种、用的是陈旧的管理技术,芦笋的产量一直不高。“当时我从农校毕业回家,看家人和父老乡亲们种植芦笋那么辛苦,产量却很低,就想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技术,培育出更高产的 *** 、找到更高产的种植 *** ,解决产量问题。”刘 *** 说。
从那以后,刘 *** 认准了芦笋科研这条路,一走就是20年,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国内屈指可数的芦笋专家。他培育的芦笋新品种“2000-3F1”“盛丰F1”,比国外进口品种产量提高40%以上。
刘 *** 算了一笔账,“以前国外进口的品种,今年栽下去明年一年不见效益,到后年才收几百斤,第三年才能有1000斤左右的产量;我们自主研发的新品种,今年种下去到明年就能达到2000~3000斤的产量,后年能达到3000斤以上的产量,到第三年进入高产期,在黄河流域可以达到4000斤以上。”
除了在芦笋加工和深加工方面的成绩,曹县还在芦笋 *** 研发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早年,曹县的芦笋种植主要以进口 *** 为主,但随着技术的积累和研发的加强,曹县现在已经实现了芦笋 *** 的自主研发和生产。曹县农业农村事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李汝锋介绍,曹县芦笋面积已发展到10万亩,占全国芦笋面积的六分之一,截止目前,芦笋平均亩产量1200公斤左右,芦笋 *** 每公斤9--11元,按此 *** 计算,每亩收入可达10000-13000元。每亩投入3500-4500元左右,亩纯收入6500-8500元。
曹县已成为目前国内芦笋种植面积更大、加工能力最强、产品质量更优、出口创汇额更大的县,芦笋产业已成为曹县更具优势的外向型农业产业。
曹县芦笋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省、市、县芦笋种植与加工业的发展。山东的单县、牡丹区、定陶,江苏的丰县、沛县,河南的商丘、永城、周口等地纷纷依托曹县芦笋市场发展芦笋产业,目前,曹县已成为国内主要的芦笋集散地。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青青芦笋 土里生金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归欣
2月23日,豫东平原笼罩在一片薄雾里。在睢县潮庄镇大刘村的一处大棚里,村民李素英手握农具精耕细作。
“您这种的是啥?”记者好奇地问。
“芦笋,金贵着呢。”李素英笑着回答,手上却不停,“去年俺家种了5亩多,平均下来一亩收1万多元呢!”
收益真有这么高?看出记者有些不相信,“临时向导”该村 *** 支部 *** 刘培星赶忙“证明”:芦笋是市场上的“细菜”, *** 一直较高,一亩地三茬能收3000多斤,卖1万多元并不稀罕。
“去年 *** 更高的时候,卖1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呢!”他笑着说。
脱贫攻坚战打响伊始,摆在潮庄镇面前最迫切的难题就是产业发展。“咱这儿是传统农区,老百姓祖祖辈辈种小麦玉米,不从调整种植结构上想办法,就找不到出路。”镇 *** 罗诗勇说,镇 *** 委一班人去山东曹县考察了一个星期,比较来比较去,最后选中了芦笋。
芦笋好在哪儿?罗诗勇道出玄机:一来,这几年芦笋行情稳定,省内种的很少,几乎没有滞销风险;二来管理不难,“田把式”们经过简单培训就能掌握;第三点最关键,种下去第二年就见效益,而且可连续收获15年,既能短期管增收,还能长期管致富。
“刚推广时也有困难,群众相信‘眼见为实’。”赵楼村 *** 支部 *** 赵龙信说。为了把好事办好,潮庄镇“三管齐下”,一方面积极寻求县里支持,给“敢吃螃蟹”的群众提供免费种苗、试种补贴,另一方面发动干部 *** 员带头种、做示范,还连续8次组织群众 *** 到山东曹县实地考察、学习。
潮庄人慢慢打消疑虑,开始试种芦笋,经过两年多的摸索提升大获成功,目前全镇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80%以上的贫困群众依靠芦笋产业摘掉穷帽子、走上致富路。青青芦笋土里生金,让潮庄群众笑开颜,也让当地扶贫干部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虽然单靠种植已收益颇丰,但潮庄人并没有停下脚步。在该镇另外一些村子走访时,记者发现,芦笋茶、芦笋酒、芦笋饮料、芦笋面等衍生产品已经开发出来,“三产融合”初具雏形,大刘村、赵楼村都在考虑发展农业观光游,吸引城里人“回归自然”,体验芦笋生长、生产过程。
“以潮庄镇为中心,全县已发展2万多亩芦笋,形成了‘北笋南椒’的扶贫产业格局。”睢县县委 *** 吴海燕介绍,“下一步,我们将支持潮庄打造‘芦笋特色小镇’,在全县稳扎稳打扩规模、提效益,带动更多群众走上富裕路。”
临邑:芦笋又露尖尖角 产值超千万元成群众“致富宝”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29日讯 最近,在临邑县宿安乡的芦笋产业园里,一株株芦笋破土而出。 放眼望去,嫩绿的芦笋挺立在田间,微风拂过,芦笋飘香。
村民们穿梭在芦笋种植基地,忙着采收成熟的芦笋,打包、搬运,田间地头一派忙碌的景象。“今年芦笋的产量很好,平均每亩地的产量是1000多公斤,按照每公斤20元的 *** 计算,每亩产值能达到2万元以上,是传统农业的7倍。”临邑县宿安乡雨后春笋家庭农场负责人崔长军说。
临邑县地处鲁西北黄河中下游平原,光照和土质条件非常适合芦笋种植。其低热量、低脂肪、高蛋白,富含多种氨基酸的特质,深受市场青睐。目前,宿安乡共种植芦笋3000余亩,总产量达到3000吨,产值破千万元。
临邑县宿安乡农业产业化项目负责人赵华雷告诉记者,当地通过集中分散的“土地”,发展独具“特色”的种植,实现高质高效“产出”,让土特产成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一方面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确保稳定的流转收益;另一方面将他们培养成产业工人,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分享更多的产业链增值收益。
为保障芦笋的全生长周期达到更佳品质,产业园全部采用微滴灌设备实现作物根部给水给肥,更大限度节约水资源、降低 *** 污染。同时,为了保证芦笋的保鲜度,增加产品附加值,园区还建设了6300多平米的冷库,有效减少20%—30%的田头耗损,使预冷芦笋的保鲜期延长3天左右。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依托优势芦笋资源,打造亿级芦笋产业链,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商贸等功能板块,重点围绕做大做强芦笋产业,补齐产业链条短板,深化科技赋能,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土特产打通群众致富路。”临邑县宿安乡 *** 委 *** 、乡长董思寒说。
闪电新闻记者 郑秀程 魏歆蕊 德州台 公维勇 临邑融媒 任鹏 孙彦博 刘晨曦 报道
味蕾上的江苏·本土美食志 日历|田七龙须菜:特色蔬菜,凉拌一下就很鲜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
江苏跨江滨海、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盈,是我国有名的美食大省,八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就诞生于此。千百年来,在这片人文荟萃的土地上,厨师和食客们融合南北烹饪技艺之长,用品类丰富的食材,在锅碗瓢盆间创造无数佳肴,既有精致大气的国宴名菜、工艺考究的“非遗”珍馐,也有寻常巷陌的小吃茶点、田间地头的乡土美食。
从2023年元旦起,新华日报·交汇点每天一推“味蕾上的江苏·本土美食志”。让我们一起带着敏感而挑剔的味蕾,品尝各地美食特色,寻觅烹饪文化根脉,感知人间烟火升腾。
美食简史
田七菜又名三七,明代 *** 学家李时珍称田七菜为“金不换”,其茎、叶、花均可入 *** 。清代赵学敏撰写的《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人参补气之一,三七补血之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 *** 中之最珍贵者。”李时珍也提到过龙须菜,《本草纲目》记载:“龙须菜生东南海边石上,从生无枝,叶状如柳,根须长者尺余,白色。以醋浸食之,和肉蒸食亦佳。”
田七菜和龙须菜原本为野菜,目前在江苏等地均已实现大规模人工种植,人们食用它们的嫩茎叶。值得注意的是,餐桌上的田七菜与入 *** 的还不太一样,入 *** 田七叶片又薄又尖,市场上销售的田七叶子为椭圆形,肉质也更肥厚,为景天田七。景天田七做蔬菜,口感更佳,凉拌或者生吃能体现出它的本味,也有养血安神功效,但直接食用,等同于其他蔬菜,功效较弱,不能代替 *** 物。
产地口味
南京市、扬州市、镇江丹阳市等地。闻之有一股青草香,细细品尝后,口中有一丝甘甜。
烹饪手法
步骤一
摘掉田七菜的菜梗,洗净后放入热水锅中焯水,焯水时速度要快,水煮沸后关火,倒入田七,随即捞出,否则会影响口味;
步骤二
龙须菜用冷开水泡发4小时,沥干水分,与田七菜放入同一个盘中;
步骤三
取小碟,倒入适量美极鲜、生抽、糖、芥末油、香油、香醋,调成油醋汁;
步骤四
将调好后的油醋汁浇在田七菜与龙须菜上,拌匀即可享用美食。
整理:刘春
制图:杨晓珑
*** :新华传媒大酒店
编辑: 白雪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 *** 作者观点。全国 *** 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有海就能种的“龙须菜”,丰收时大网“捞过瘾”,内陆朋友羡慕了阿野平时分享的土栽水培的花卉植物可不少,但是要说起用海水种植的植物,今天还真是头一道。说起用海水这种东西,就想起近两年来听到更好的消息就是能够用海水来证实水稻了,但是这个对于普通人来讲技术难点太大了,不是专业人士根本做不到呀,所以今天就给大家分享能够简单在海水里种的素珍龙须菜。
有海就能种的“龙须菜”,丰收时大网“捞过瘾”,内陆朋友羡慕了!
龙须菜还真的是有海水就能够种,但可惜它不是一种陆地植物,虽然外形很像是本草类。龙须菜是一种藻类植物,生长在海里,营养很是丰富,非常受人们喜欢。那么你知道龙须菜是怎么种植的吗?海边的朋友种的龙须菜,那可是一年丰收几次,每次丰收时都用大网“捞过瘾”,这可把内陆的朋友都羡慕坏了,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龙须菜的种植要点,也许感兴趣的朋友们也能够种出来呢!
龙须菜的种植要点:
今天要说的龙须菜可不是菜市场买到的那种豆苗菜,今个分享的可是海水里长出来的龙须菜,这是一种海水藻类植物,所以只能生长在海里面,它的形状就像是丝状的海草一样,其实营养价值跟海带类似,但是却能够提炼出大量的琼胶来,不仅用于日常的食品当中,还可以用于日常的化工用品当中,比如说我们常用到的护发素和化妆品等。
所以其实在海里面种着龙须菜,经济收益还挺高的,而且龙须菜还是一种种植非常简单的海水藻类植物。想要种植龙须菜,那么只需要等到每年的夏秋季节,这是龙须菜的一个生长旺盛期,每个生长旺盛期大概有二十多天的样子可以采集到 *** 成熟的藻体,采集到这些藻体之后就可以用来繁殖了。可是要怎么把这些藻体固定在海里面使它生长呢?
那么就需要在海中打一些桩,然后把这些龙须菜藻体裹在上面,平时不需要施肥,也不需要浇水,就这样让它 *** 在海水中生长,就像是那首歌一样,海草海草随浪飘荡,龙须菜就是这样在海浪中 *** 自在生长,而且还没有什么病虫害,日常也不需要怎么管理,只需要等到收获的季节记得来打捞就行了。
只不过大家要注意一点的就是,龙须菜的生长温度最合适是十摄氏度至二十三摄氏度之间,这适宜生长的温度是二十摄氏度至二十摄氏度之间,每年可以培育三期龙须菜,分别是在春季,秋季和冬季,而且在海水中打桩子也不需要太深,大概在两米左右就可以了。这样方便好养的龙须菜,大家喜欢养吗?那么现在知道龙须菜是怎么来的吧,就是从海水里长出来的。
最后,要是大家对于龙须菜这种藻类植物的养殖技巧还有更多的有趣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与各位亲爱的朋友一同来探讨学习下。不知道各位朋友在生活当中也养过龙须菜吗?如果比较了解目前的市场行情,也可以在下方交流一下!
云南晋宁:荒地种出新希望 青菜村里白芦笋俏3月8日,昆明市晋宁区六街镇青菜村种植的之一批300亩白芦笋正在采收中,放眼望去一派喜悦的丰收景象。一根根肥美甜脆带着泥土芬芳的白芦笋照映出 *** 支部领办合作社,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的富民路。
青菜村的这片500土地,断断续续被租过几年,因为水源问题,租户产生不了效益都放弃离开。眼看着有水的地方每年每亩七八千的收益,这500亩土地荒着太可惜了。青菜村委会距六街集镇仅10公里,种植农作物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青菜村 *** 总支 *** 崔 *** 越想越着急。
白芦笋
一定要蹚出一条符合青菜村实际的特色产业振兴之路,盘活这块荒地。
青菜村干部多次实地走访考察,最终选择了由晋宁全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云南勤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采取青菜村村民入股合作社的形式共同种植。合作社以每年40万元的 *** 租用村委会500亩土地。
土地盘活了,能不能种植经济效益高且保护土地的新品种蔬菜?
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解决村里群众的务工需求,带领更多村民实现共同富裕,青菜村“两委”决定种植耐旱抗寒、植株长势好、抗病 *** 强、产量大、见效快、市场 *** 高的白芦笋。种植白芦笋,投资一次可以采收10年,不仅可以直接上市销售,还可以进行深加工, *** 稳定,公司化的运作也能解决销售的后顾之忧。
采收白芦笋
“凡事预则立,必须做到‘选得准’和‘做得优’,才能开拓出一条以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发展、村民增收的新路子。”崔 *** 说。
2021年,青菜村13名村组干部、2名村民带头入股126万元。5月,合作社购买了100多万元的白芦笋种苗种植了300亩。
芦笋长出来了,又面临着新问题,旱季水源不足。由于海拔高,没有水库能自流灌溉,小水窖蓄水难以满足农业灌溉。六街镇 *** 委、 *** 和青菜村“两委”多方筹措资金解决水源问题,于2021年7月争取乡村振兴项目资金50余万元,在该片区打深水池、修建高位水池及运水管道,2022年初,项目投入使用。
合作社成立了,地租了,水解决了,芦笋也长出来了。
“白芦笋的亩产更高可以达到1吨以上,按市场价每公斤更高40元计算,每亩的更高收入可以达到3万多元。” 崔 *** 笑着说,“我们希望通过种植白芦笋,培育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不断激活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云南网记者 *** 晓培 通讯员 段丹丹 摄影报道
央视关注福州罗源: *** 、龙须菜……海上田园丰收忙眼下,福建福州罗源县的鉴江海域,近3000亩 *** 和2300多亩龙须菜正值收获季,养殖户们趁着晴好天气,出海采收 *** 和龙须菜,一起去海上看看。
记者在鉴江海域看到,海面上有成片的渔排和网箱,渔船紧挨着渔排,渔排工人麻利地清洗、装箱 *** 。
福州市罗源县鉴江镇古郁村养殖户蔡传棋:量有那么多,一天要起吊千百笼,没有那么多人手就搞不过来,一个人最多一天弄50笼。
在龙须菜养殖海域,空中俯瞰,一排排苗绳上牵着一串串龙须菜,渔船穿梭在这片海上“菜田”中忙着收割。
据介绍,龙须菜易养殖、生长周期短,是喂养 *** 的优质饲料,鉴江海域温度适宜、水质优良,为龙须菜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
福州市罗源县鉴江镇渔业站负责人 李名坚:龙须菜是三月开始种植,天气热的话,一个月就可以收成一次,一年可以收八次,水温越高,生长周期越短,基本是十几二十天就可以收成一次。
据了解,鉴江海域的海上养殖面积达275.3公顷,其中龙须菜种植约2300亩,此外,还养殖了 *** 、海参、大黄鱼等网筐约12.5万筐,其中最多的是 *** ,也是当地渔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22年,这里的 *** 和龙须菜产值共计14.47亿元,带动了当地2000多村民就业,助力老百姓增收致富。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湖北省枝江市百里洲是长江中游更大江心洲,这里的砂梨和棉花有名“缘堤深柳绕周遭,百里洲边景最绕”。这句古诗说的百里洲位于长江中游,属于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管辖,与枝江市区只有一江之隔。
湖北省枝江市百里洲位置图
百里洲四面环江,长江流经此地分成南北两支,向东约30多公里后又重新汇合,由这南北两个分支环抱形成的江心洲就是百里洲。
枝江市百里洲总面积约230平方公里,是长江中游面积更大的江心洲。在百里洲上设立了同名的百里洲镇,全镇有七八万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这里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洲上有楚怀王墓、三国魏吴浮桥战争遗址等历史古迹。
百里洲
百里洲镇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百里洲拥有发达的水路交通,这里北边是长 *** 航道,可通航两三千吨级的轮船,南面的松滋河航道也可以通航千吨级轮船。
百里洲上的码头
百里洲汽渡
从百里洲沿长江航道往西可达宜昌港、重庆港、宜宾港等长江上游港口,往东可抵荆州港、武汉港、乃至直达上海。在百里洲附近30公里内还有三峡国际机场、枝江北高铁站、沪渝高速公路,洲上还有一条74公里长的环百里洲江堤,等到过江桥梁修好之后交通条件会更方便。
枝江市百里洲周围地形图
百里洲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一个粮油、蔬菜、水果、棉花、水产品等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地方。百里洲最有名的水果是砂梨,这地方的砂梨个头有拳头大,颜色金黄、甘甜如蜜,曾经是全国十大名牌水果之一,因此百里洲还被誉为中国砂梨之乡。
百里洲砂梨开花
百里洲砂梨
值得一提的是长江中游的百里洲还是优质棉花种植基地,百里洲镇上很多农民以前都靠种棉花致富,雪白的棉花就是当地人民的财富,因此百里洲还有“银洲”的美称。
百里洲棉花结的棉桃
现在随着百里洲的多元化发展,种的棉花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但棉花产业依然是这里的经济支柱之一。这里也是我国南方为数不多的棉花产区,大家在秋季去宜昌市旅游的时候,可以去看看百里洲的棉花丰收场景,尤其是很多南方人估计没见过棉花。
另外百里洲上的黄秋葵、芦笋、芦蒿都是不错的食材,还有池塘、稻田里养的 *** 味道也很鲜美。百里洲真是一个景色优美、物产富饶的好地方,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欢迎大家有机会来湖北百里洲。
百里洲上的公路
本文由今日头条@狸猫旅行原创,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每天都有精彩内容分享。
每亩产值更高可达5000元!叶县:芦笋尖尖顶起致富“一片天”大河网记者 蔡长伟 通讯员 阴晓燕
5月26日上午,走进叶县保安镇辛庄村的芦笋种植基地,根根挺拔的芦笋破土而出,青翠欲滴,在阳光下的照射下焕发着勃勃生机。村民们提着篮子采摘、剪切、装箱......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这种长约19公分的芦笋更受欢迎,每天早晚都能采一次,每亩能产优质芦笋近1000公斤。”该村 *** 支部 *** 黄海奇说。
辛庄村共187户,819人,耕地面积1170亩,属浅山丘陵区,种植传统农作物效益一直不高。2017年,黄海奇听说芦笋田间管理简单,收益稳定,便立即召集村“三委”班子前往郑州、平顶山以及昆阳街道圪垱店村等地学习考察芦笋种植技术,最终决定发动群众改种芦笋。
“对村民而言,芦笋种植还是新鲜事物,一开始都疑虑重重,既怕收成不好,又怕卖不出去。”黄海奇说,随着村干部们积极推广,带头种植,芦笋规模不断扩大,村民也积极配合起来。
2018年,由村 *** 支部牵头,开办了占地面积152亩的亿鑫农业种植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为21户村民牵线搭桥,与山东日照蓝冠商贸有限公司签订种收协议,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并上门收购。
“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指导,我们照做就行。”村民肖天毅介绍,芦笋喜旱怕涝,在本地种植芦笋不像其他地方有病虫害,产出的都是优质、绿色无公害蔬菜。
肖天毅是芦笋基地的受益者之一。芦笋一年种、十至十五年收。经过两年的育苗、移栽后,第三年便迎来收获。每年可以连续采摘两个多月春笋、两个多月夏笋,每亩产值更高可达5000元。种植的6亩芦笋每年给他带来了近3万元的收入。
同时,芦笋采摘时期还能为本村和邻村的村民提供百余个就业岗位,每天每人50元, *** 日清,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
“这一切多亏了县委、县 *** 的帮助。”黄海奇介绍,县 *** 局得知村里发展芦笋种植产业的思路后,之一时间为村里提供了价值10万余元 *** ,还打了两眼130多米深井,修通了400多米的生产路。
“只要选对路子,一定会富起来。”该村 *** 支部 *** 王民生发现洋葱、辣椒种植简单,前期投入费用不多,容易成活,收益好,又买回 *** 育上苗,开始试种,成功后打算大力推广。
谈及下一步的筹划,王民生信心满满,他说,将继续扩大芦笋种植面积,增加种类,带动产业发展,让更多村民加入其中,把辛庄村打造成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