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在历史上一共晋封了12位世袭罔替的亲王,也就是俗称铁帽子王,这其中开国亲王有八位,雍正朝一位,光绪朝3位。在1911年辛亥 *** 爆发,满清皇帝退位,这一共清十二位末代“铁帽子”王里有五位的年纪还不到30岁,可这五位里只有一位活到了1950年。这些落魄王孙死亡的原因基本上都是挥霍无度导致贫病交加。
满清宗室王爵分为亲王与郡王。清朝的爵位要遵循一个规则,那就是降等承袭,即每个人的后代在继承爵位的时候,他们的爵位就会往下面跌一个等级。但如果你这一支属于“世袭罔替,与国同休”,则不会受到这种规则的 *** ,不管他传承了多少代。俗称铁帽子王。
清朝这12位铁帽子王,其中的八位都是开国的时候册封的。这八家亲王六位,郡王两位: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郡王是: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代善之孙、萨哈廉之子)。这就是清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八大铁帽子王”。在这八个铁帽子王中,代善一家就拿走了三个(代善、岳托、勒克德浑)。雍正朝铁帽子王就一位:就是我们熟知的十三爷,康熙皇帝的儿子怡亲王胤祥。光绪朝三位: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这二位是道光皇帝的儿子,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醇亲王一脉,出了两位皇帝光绪和宣统。最后一位铁帽子王是:庆亲王奕劻。
应该说,到了清朝末期,这些亲王的后代虽然都世袭罔替继承了亲王的爵位(期间也有不少波折,不乏被剥夺爵位者。也有不是本家,被其他宗室过继的),但是到了清朝后期这些人逐渐远离 *** 核心对时局并无太多话语权。也就是每年从宗人府领取1万两银子,也就是当猪养。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两位,末代肃亲王善耆和末代恭亲王溥伟。
展开全文
善耆是清朝皇族中的顽固分子,清帝退位时善耆坚决反对,满清退位之后,善耆不甘心,他散尽家财意图恢复大清,并找日本人做靠山,积极组织“勤王军”展开 *** 运动,策划了多次“满蒙 *** 运动”均遭失败,最终郁郁而终。他的女儿就是 *** 。而恭亲王溥伟更不简单,他始终认为,当初慈禧临终传位给他,而不是溥仪,他虽然也是坚决反对退位的满清宗室,为此还组织了“宗社 *** ”积极投身 *** 运动,后来去伪满追随溥仪。由于溥仪没有儿子,他又积极投靠日本人,希望成为第二个多尔衮,以皇太弟身份继位,由此引发溥仪的戒心。在1936年莫名其妙地死在了大连的旅馆里。有人说是死于溥仪之手。
至于其他亲王结局都不大好,末代怡亲王是爱新觉罗·毓麒。当时他不过12岁。这里必须要说的是毓麒不是胤祥的嫡系而是旁支。因为第六代怡亲王载垣因辛酉 *** 被赐自尽。这一支怡亲王传承由胤祥嫡子弘晓这一脉变成了胤祥庶子弘皎这一脉。末代怡亲王毓麒就是弘皎的后人。毓麒从小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怡亲王府那点儿家产很快就被毓麒挥霍一空,就连王府都卖给了洋人。毓麒30多岁的时候在一家京剧团打杂糊口。1948年10月,毓麒在饥寒交迫中死于北京,年仅48岁。
末代克勤郡王爱新觉罗·晏森,由于家产败光,自己只能拉洋车为生,也算是凭力气吃饭,不丢人。克勤郡王是岳托这一脉的子嗣。晏森袭爵不到一年,清朝就灭亡了。当时他才15岁。晏森后来拉起人力车的时候,被北京报纸都称他为“车王”。大约是在1940年去世。
庆亲王奕劻,是清朝册封的最后一个铁帽子王, *** 8年才加恩世袭罔替,清朝灭亡时,奕劻是“皇族内阁” *** 大臣,奕劻极力支持宣统退位。他这一脉就他这一系。是最短一系。
末代郑亲王昭煦,是唯一活到1950年的末代“铁帽子王”。他继位的时候有12岁,昭煦他最缺德的地方在于,为了吃饭居然挖了自己家的祖坟,当时 *** 局接到报案,把昭煦缉拿归案之后,没想到抓到的就是昭煦这个末代郑亲王的儿子, *** 也只有将他放了。1950年,51岁的昭煦穷困去世。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