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是个德国人,原名叫“奥托.布劳恩”,早年参加了德国 *** ,后又到“ *** 国际”工作。
“ *** 国际”是以苏联 *** 为首的各国 *** 的联合组织,支持和指导各国的 *** *** 。
1933年,李德作为军事观察员,受“ *** 国际”派遣来到中国,进入 *** *** 根据地。
此时,中国 *** 的更高领导层,受“ *** 国际”的“影响”,王明取得了更高领导权。而王明又远在苏联莫斯科,在 *** *** 根据地实际领导中国 *** 的,是其追随者—博古(秦邦宪)。
发动秋收 *** 、建立井冈山 *** 根据地的 *** 受到排挤。 *** 的战术思想,也被批判成“流寇主义”。
但博古组织 *** “起家”,缺少军事经验,事事请教李德,李德也就取得了 *** 红军实际指挥权!
1933年10月, *** *** 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李德命令红军与绝对优势的敌军硬打硬拼,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胜利或者死亡”口号!
红军苦战一年,根据地越打越小, *** *** 和 *** 红军, *** 放弃 *** *** 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当初,谁也不曾想到,这一走就是一年,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辗转走到了陕北。加上其它 *** 根据地战略转移也到了陕北,完成了中国 *** 中的伟大壮举一“ *** 长征”。
长征之初,李德仍然指挥着 *** 红军,先是命令红军按既定计划,接连突破敌军四道 *** 线渡过湘江,八万红军牺牲五万。其后,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不敢主动寻机与敌作战。
1935年1月,红军攻克贵州重镇遵义, *** *** 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会上,与会的 *** 局 *** 和红军将领纷纷批评博古和李德在组织上、军事上的错误。
会议最终决定,取消了博古和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成立以 *** 为首的, *** 、 *** 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展开全文
其后,才有了 *** 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 *** 根据地。
而李德被取消军事指挥权后,仍跟随 *** *** 和 *** 红军继续长征。在 *** 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李德支持 *** 北上的主张,反对张国焘南下和 *** *** 的错误行为。
李德跟随 *** 红军到达陕北后,被派到军校作教员,后又回到苏联 *** 国际工作。 *** 国际没有追究李德给中国 *** 造成的损失,只是了解他没有真正的军事指挥才能,而派他去做文字宣传出版工作。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李德参加了苏联红军。因其特殊的身份,并没有被派往军事前线,而是到了战俘营,负责德军俘虏的教育转化工作。
二战结束后,德国 *** 为社会主义的东德和资本主义的西德。在 *** 时期,李德离开了苏联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东德。
在东德李德继续从事写作出版工作,后来出任了东德作家协会和 *** 。李德曾写过一些回忆录,把自己的在中国的经历写了出来。对中国 *** 表示的积极和肯定,对自己错误也有反思。
1974年8月,李德在东德病逝,终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