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名“寅”,字“伯虎”,后改字“子畏”,1470年出生于江苏吴县的一个普通家庭。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唐伯虎有颜值、有才华、有家底、有 *** 美妾,妥妥的高富帅、人生赢家。可在真实的历史上,唐伯虎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一、江南之一才子,屡遭磨难
唐伯虎的祖上本是名门望族,但到了他 *** 唐德广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与贫民无异。
为了生计,唐德广只好在阊门街开了一家小酒馆,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明代有严格的社会等级 *** ,所谓“士、农、工、商”,商人是生活在最末一等、社会地位更低的一个群体。为了改变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唐德广对唐伯虎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希望儿子将来能读书入仕、光耀门楣。
在 *** 的谆谆教导下,少年时的唐伯虎虽然顽皮好动,但一直聪明好学,16岁那年,唐伯虎终于不负所望,顺利通过童试,成为苏州府学的一名生员,也就是“秀才”。
唐德广深以为傲,逢人就夸道:“我儿将来必成名!”
这之后,唐伯虎因为在诗、书、画方面才能出众,很快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大才子”。
出众的才华,再加上 *** 豪爽、天生好酒,不久,唐伯虎结交了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等一众社会名流,“江南四大才子”的名号也随之而来。
14 *** ,唐伯虎19岁,由父母做主,娶了当地一位姓徐的姑娘为妻,一开始二人琴瑟和鸣,日子过得倒也其乐融融。
但命运并不因他的才华横溢,就给他过多的偏爱。
1495年,25岁的唐伯虎,迎来了人生中之一个无比难忘、又无比煎熬的年份。
新年伊始,先是爱子夭折,然后是 *** 唐德广去世,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
展开全文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唐伯虎的母亲、妻子、唯一的 *** 接连去世,因为不善打理家务,唐德广辛苦一生,攒下的一点家财也被耗费殆尽,唐伯虎彻底陷入了家破人亡的境地。
“抚景念畴昔,肝裂魂飘扬“,满腔愁苦无处排解的唐伯虎开始一蹶不振,整日借酒浇愁。
没有了父母亲殷切的期望和爱妻、幼子的陪伴,唐伯虎再也找不到人生和读书的意义所在了,他不仅失去了亲人,也失去了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好友祝枝山不忍见他继续 *** 下去,便日日规劝他,终于,唐伯虎再一次鼓起了勇气,承诺将用一年的时间闭门读书。
古人考取科举,要经过四道关,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童试,可以成为“秀才”;考中乡试,可以成为“举人”;考中会试,可以成为“贡士”;考中殿试,可以成为“进士”。
其中,考中乡试的之一名称为“解元”,会试的之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的之一名称为“状元”。
“连中三元”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至高荣誉,可若想梦想成真,却是千难万难,在科举制存在的1300多年里,只有17人得到了这种荣誉。
唐伯虎一向自视甚高,读书入仕不是他的目标,他的目标是“连中三元”!
可一招不慎,唐伯虎差点被挡在科考门外!
那是1497年,唐伯虎在参加录科 *** (为了取得乡试资格而举行的 *** )的前一晚,公然违反纪律,和好友张灵一起到 *** 酗酒 *** 。
提学御史方志对唐伯虎的这种行为非常反感,于是大笔一挥,划掉了唐伯虎的会试入试资格。
后来,在文徵明的 *** 文林和苏州知府曹凤的大力保荐下,方志才网开一面,将唐伯虎以“补遗”的身份,录于榜末。
但侥幸上榜的唐伯虎,依旧不知收敛、频频流连于欢场之中。
文徵明对此深感忧虑,他借用 *** 的话对好友劝诫道:“我 *** 说你虽有才情,但为人轻浮,恐怕将来一事无成。”
“子畏(唐伯虎)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
然而,自负的唐伯虎非但没有听进去,反而回了一封《与文徵明书》,断绝了与文徵明的关系。
虽然唐伯虎放浪不羁,但“江南之一才子”的称呼绝不是空有虚名,在第二年的乡试中,唐伯虎一举夺魁,成为了当年的解元。
就在唐伯虎做着“连中三元”的美梦时,一个意想不到的灾祸突然从天而降,狠狠撕碎了唐伯虎的梦想。
二、科场舞弊案,蒙冤入狱
1500年,唐伯虎满怀信心,准备入京赴考。就在这时,江阴的一个举人徐经伸来了橄榄枝,他一直仰慕唐伯虎的才华,于是便主动提出承担唐伯虎入京赶考的食宿费用,只求能与他同行。有这样的好事,唐伯虎自然求之不得。
这个徐经虽然才不及唐伯虎,但财大气粗, *** 是江阴有名的富商,后来,徐经的后辈中也出了个厉害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徐霞客。
刚到京城安顿好,徐经便迫不及待拉着唐伯虎,去拜见了自己乡试时的“座师”——时任礼部侍郎、侍讲学士的程敏政。
明清时期,举人、进士经常将自己的主考官尊称为“座师”,自称为门生,以期将来入朝做官,二者之间能结成牢固的 *** 同盟。程敏政对徐经的到来很高兴,当亲眼见到唐伯虎时,他更高兴。早在三年前,他就听说过唐伯虎的大名了。
唐伯虎参加乡试时,因为文章写得非常精彩,主考官梁储便将他的文章拿给了程敏政,结果,程敏政读完赞不绝口,从此,便记住了“唐伯虎”这个名字。
“弘治十一年,乡试之一,座主梁储奇其文,还朝示学士程敏政,敏政亦奇之。”——《明史》
这之后,徐经和唐伯虎成了程府的常客,程敏政也乐得与他们讨论学问。不久,徐经得到消息:程敏政成了本次会试的主考官,而考题也由他来拟定。徐经喜出望外,赶紧将连日来座师的提点记录了下来,唐伯虎对此不屑一顾,他早就将程敏政的话记在了脑子里!会试结束后,由于题目出的非常生僻,考生们出了考场大多垂头丧气,唯有唐伯虎和徐经面露喜色。
一日,唐伯虎与好友在一起饮酒,酒至半酣之际,唐伯虎忍不住豪言万丈:“今科 *** ,我必金榜题名!”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话刚好被户部给事中华昶听到了。
华昶一向与程敏政不和,借此机会,华昶立即给弘治皇帝写了一封 *** 信,信中直指主考官程敏政事先将考题泄露给了唐伯虎和徐经。众人恍然大悟:怪不得二人到京后,经常纵酒狂歌、招摇过市,别人忙着备考,他们却忙着享乐,原来早就得到了考题。
弘治皇帝朱祐樘大怒,立即下令将程敏政、徐经和唐伯虎打入了大牢。
徐经受不住严刑拷打,招供说,自己私下买通了程敏政的仆人,拿到了考题,而且“也拿给唐伯虎看了”。
但在之后的三法司会审时,徐经却 *** 了全部的证词,并称自己是被屈打成招的。
虽然,锦衣卫查来查去,也没查到程敏政向二人 *** 的证据,但为了以儆效尤,弘治帝下令:革除唐、徐二人的功名,此生不得参加科举,并发往浙江为吏;将程敏政罢官、华昶降职。
这场疑点重重的“科场舞弊案”就这样落下了帷幕,它虽牵连不多,却成了程敏政、徐经、唐伯虎三人的命运转折点。程敏政满腔愤懑,被罢官四天后突然病发身亡。徐经回到家乡后,一心静等朝廷的大赦令,结果到死也没等来,心灰意冷之际,他定了一条家规:不许后辈参加科举。
而唐伯虎则以当小吏为耻,干脆没有上任,多年后,忆起此事,唐伯虎即便在梦里,依旧愤愤不平:“二十年余别帝乡,夜来忽梦下科场。鸡虫得失心尤悸,笔砚飘零业已荒。”自此,唐伯虎的人生又一次跌落到了谷底。
他的科举之路不仅就此断送,还因此妻离家散,又回到了一无所有的状态。回到苏州后,唐伯虎的第二任妻子何氏眼见丈夫的锦绣前程成了泡影,便主动索要休书一封,正式与唐伯虎分道扬镳。不久,唐伯虎的亲弟弟也提出要分家另过。
唐伯虎惭愧地对文徵明述说自己此时的惨状:“衣敝不可伸,履缺不可纳。僮仆据案,夫妻 *** 。”
这一年唐伯虎已经30岁了,本该是成家立业的年纪。可如今的他却孤身一人,没有了家庭、没有了妻子、更没有了事业。唐伯虎万念俱灰,遂决定“放浪形迹,翩翩远游。”
三、半生癫狂,清闲度日
他乘船由苏州出发,先后抵达镇江、扬州、芜湖、九江等地,每到一地,他便饱览当地的名山大川,光顾当地的秦楼楚馆。
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唐伯虎遇上了第三任妻子——扬州名妓沈九娘。
明朝文人一向以狎妓为时尚,但很少有人愿娶名妓为妻,可唐伯虎生 *** 不羁,向来不将世俗的看法放在眼里。
1505年,36岁的唐伯虎正式迎娶31岁的沈九娘为妻,不久,沈九娘生下一女,唐伯虎喜爱非常,为爱女取名为“桃笙”。
这之后,唐伯虎在苏州桃花坞买下了一处废园,废园溪水环绕,矮屋颓垣,虽毫无气派可言,却遍种桃花、清幽宜人,是唐伯虎的理想居住之地,就是在这儿,他写下了广为流传的《 *** 歌》:
桃花坞里 *** , *** 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 *** 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 ***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 *** ”,这是唐伯虎对自己特立独行的解释,也是对质疑者更好的回应。
不受功名所累的唐伯虎,终于可以畅快地享受人生了。
他多想与沈九娘,在这 *** 里画青山美人,做天地学问,了此残生。
从1505年到1511年,这是唐伯虎一生中最难得舒适的六年时光。但是,好景不长,1511年,年仅37岁的沈九娘因 *** 劳过度病倒了,不久便抛下唐伯虎和年幼的女儿撒手人寰。唐伯虎悲痛万分,从此决定终生不娶。就在唐伯虎心如死灰之际,命运又一次和他开起了玩笑。
四、装疯卖傻、躲过宁王案
1514年,宁王不惜重金聘请唐伯虎为幕僚,接到任命,唐伯虎立即兴高采烈地出发,希望能就此建立一番功业。然而,当他到达 *** 一个月后,却意外发现了宁王想要 *** 的秘密。唐伯虎不愿继续做宁王的幕僚,更不愿成为其叛变的同 *** ,思虑再三,他决定装疯!
在之后的日子里,唐伯虎终日喝得烂醉、肆意调笑府内女仆,见宁王不为所动,唐伯虎干脆 *** 了衣服,到闹市去 *** 奔,还逢人就喊“我是宁王的贵客”,宁王终于 *** ,这才下定决心,派手下将其送返苏州。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回到故乡的唐伯虎如释重负,从此对 *** 、仕途彻底死心,此时,能唤起他兴趣的只有两件事,一是书画,二是酒色。四年后,宁王的阴谋败露,所有 *** 羽皆被 *** 。
唐伯虎虽得以全身而退,但“曾事宁王”又成了他人生的又一个 *** 污点。此时,唐伯虎已经48岁了。
五、晚年穷困潦倒,孤独终老
已到天命之年又没有工作的唐伯虎,只能靠 *** 字画,来贴补家用。唐伯虎的诗、书、画号称“三绝”,按理说,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应该不成问题,然而,唐伯虎不仅是秦楼楚馆里的常客,而且嗜酒如命,有这两大烧钱的爱好,唐伯虎想攒下钱都难。
后来,吴中地区发生饥荒,唐伯虎的书画生意也受到很大影响,困难的时候,以致断炊绝粮、“三日无烟”,只能靠好友祝枝山、文徵明等人的资助勉强生活。
唐伯虎这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最终还是败给了现实。
他理想中的生活是“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青山白发老痴顽,笔砚生涯苦食艰。湖上水田人不要,谁来买我画中山。”
1523年,唐伯虎与几位友人一同去东山游玩,当看到苏东坡的一首词中写道:“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时,不禁悲从中来,回到家后,便一 *** 。
不久,唐伯虎在贫病交加中,留下一首绝命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放下纸笔,他声音渐息,一代才子就这样走完了他沉重坎坷的一生。唐伯虎死时,年仅53岁。
唐伯虎身后家无余财,还是他的好友文徵明、祝枝山为他凑钱办理了丧事,将他葬在了桃花坞北王家村。
纵观唐伯虎的一生,可以说是悲惨的一生,命运多舛。与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有着不可避免的因素,虽才华横溢,但却一生无用武之地,最后落败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