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建国前还是建国后, *** 一直坚持走群众路线,即便后来的公务繁忙,他为了解到之一手的民生情况,还是抽出很多时间来外出走访,因此很多地方都留下了 *** 的身影。
在看过 *** 的出行记录后会发现一个特点:他在建国后很少登高山,这是为什么呢?
*** 的身份除了 *** 家、理论家、军事家外,还是著名的诗人,在他的诗词中有关于“山”的描写非常多,像“雾满龙冈千嶂暗”、“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等等,可见 *** 对山的喜爱,不过这些大多是在建国之前。
*** 在年轻时曾经上过泰山,他1958年接见 *** 地委 *** 李元明时曾说过:你们那里有个泰山很大,1919年我爬上去过,山底下可能有不少铁。
但是在建国后, *** 曾经四过泰山,却始终没有上去,有人说是因为1919年 *** 登上时丢失了一只鞋子,找了很久都没能找到,而 *** 的版图就像是当初那只丢失的鞋,这成了 *** 的一个心结,因此他不愿。
这个说法看起来很美好,但传言的成分比较大。 *** 真正不愿登名山的原因就一个:不愿坐轿,不想凌驾在他人之上!
展开全文
早在1947年,胡宗南率军进逼延安, *** 为了拖住这支敌军,决定利用延安的地形 *** 。在转战陕北的过程中, *** 犯了肺炎,身体比较虚弱,当时警卫员为他准备了一副担架,要抬着他走。
但是 *** 不同意,坚持在平坦路面骑马、在山区步行。陕北地区处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所以多为山形地貌。
*** 不肯坐担架,警卫员怕他长时间徒步行军身体吃不消,因此为他找了根木棍当拐杖,此后 *** 就拄着这根木棍与胡宗南大军 *** 。
明明情况危急,身体虚弱,明明地位崇高,却不愿别人用担架来服侍自己,只有把他人放在心里平等尊重, *** 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 *** 一直保持着登山的爱好,但只是一些海拔不高的小山。或许是转战陕北时那根木棍留下了好印象,此后 *** 登山时都会带着一根拐杖,他登山必须要自己能拄着拐杖上去,否则宁愿不登!
有一次 *** 与张治中同乘专列外出考察,到了安徽后张治中向 *** 提出请求,上黄山看一看。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对黄山如此高的评价一直让文人墨客向往不已, *** 骨子里也是文人,当然有些向往。
不过在答应之前, *** 先问了一个问题:公路修到哪了?
张治中回答:到了山脚下,然后可以坐轿上山。
听完这话 *** 直摇头,表示:要坐轿的话那我就不去了。
后来还有一次,也是张治中邀请, *** 再次 *** 公路的修建情况, *** 还是一样,所以 *** 再一次拒绝了。
即便在 *** 心中黄山是很美好的,但他依然没有上去。身边人不解,问 *** 为何会这样选择? *** 回答: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的头上,我 *** 不能坐!
这句话真是发人深省!
*** 曾经在1952年、1955年、1958年、1959年四次经过泰山脚下的 *** ,每次都会透过专列的车窗凝视很久,甚至有两次莅临泰山脚下,但他始终没有登上去。理由与登黄山一样,不愿坐轿,不愿坐在劳动人民头上!
这种情 *** 极为伟大,因为 *** 是钟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水,他去过很多,畅游长江、湘江、赣江等等,著名的大江大河他但凡去过就会亲身感受一下,然而名山却因顾及百姓很少攀登。
单从爱好的角度来说,这一定是种遗憾。但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伟大,把劳动人民放在了个人喜好之上,这样的 *** ,怎能让人不敬佩!
最后就用 *** 说过的一句话来结尾吧:“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勤务员,当 *** 也不能比别人特殊,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