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里行走课堂》第二季:复兴·颂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10

城市是本书,在行走中阅读。

黄浦区是上海的中心城区之一,历史悠久,处处有故事。让每个孩子走出校园,走出家门,到户外去走一走、看一看,深入了解身边每条充满故事的老马路、徜徉于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爱上我们这座城市,阅读这座城市。今年是中华人民 *** 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5周年。本期的《1公里行走课堂》将带领大家走进位于复兴中路118号的复兴·颂。这里被保留下来的石库门老房子,既是爱 *** 族实业家曾经的居所,现在也是黄浦区红色文化体验空间。今年夏天我们几乎跑遍了黄浦区的各个街区,探访了这么多红色故事的发生地,花了这么多时间,究竟意义何在?

从走进复兴·颂的那一刻起,徜徉其间的我们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两个多月“行走课堂”红色之旅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济南路旧区改造的时候,特意保留了造型别致的石库门建筑,作为上海优秀石库门建筑的 *** ,原封不动平移到了复兴中路边。

我们眼前的这座名为逸庐的石库门建筑造型别致、典雅,曾经是爱 *** 族实业家高培良的居所,现在改造为黄浦区红色文化体验空间。

展开全文

我们探访了这么多红色故事发生地,就是希望“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比如我们曾经走过的上海老市府大楼, *** 老 *** 对上海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望:“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的新上海。”这句话将永远指导和激励上海的建设者们努力建设人民的新城市。

黄浦区是上海红色故事发生最多的地方,我们把整个黄浦都看成是一个红色露天博物馆,通过实地行走,“讲好 *** 的故事、 *** 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

在黄浦区红色文化体验空间里,我们看到了 :

中国 *** 诞生于上海,是因为:上海是 *** 理论的传播中心,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上海是中国先进分子的集中地。

中国 *** 诞生于黄浦区,是因为旧上海多元的社会治理格局给中国 *** 创造了生根发芽的土壤,主要集中在黄浦区,而石库门又成为 *** 者的主要活动空间,黄浦区的石库门建筑资源又最为丰富。

所以,我们采访摄制这套系列节目的目的,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同学重走复刻我们的行走课堂的路线,在复兴中路118号——逸庐这座别致的石库门建筑里,停下脚步。作为复刻这12条路线的最后一站,好好地参观一下、回味一遍。

上海虽然是旧中国最时髦、最多接触西方文化的城市,但我们从石库门建筑里看到的恰恰是无处不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中华优秀文化和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历史,就是我们的来路。

《1公里行走课堂》第二季:复兴·颂-第1张图片-

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是为了赓续红色血脉,扣好人生的之一粒扣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何其有幸,生于华夏;何其有幸,生于上海,生于这座承载着这么多光荣和梦想的城市。这座城市曾经发生过这么多的故事,我们希望每一个 *** 都走出教室,到城市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学之者浅,体之所安者深,只有实地行走,才能有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和感悟。

采访札记:行走课堂 让我们永不敢忘来时的路

在 *** 《1公里行走课堂》第二季这12集内容的时候,我们正忙碌着穿梭于黄浦大街小巷、里弄街坊。重走在每个红色故事的发生地,近距离地接触这些老建筑的那一刻,时间仿佛是凝固的,我们仿佛是在和无数用生命和崇高的 *** 支撑着的 *** 先驱“对话”。在我们拍摄的画面中,斯人已逝,但又仿佛未逝,几十年前,他们就在这里忙碌、奔波,为了一个更好的中国而奋斗!

有些事情,总有人要去做,先人们只不过是替我们先做了而已。为了让中华民族后辈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中的很多人,早早地画上了生命的休止符。一个城市总是要不断更新,但希望这些承载着红色故事的发生地尽可能地保存下来,留一点儿记忆,留一点儿精神。

*** 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 *** 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希望当下的上海青少年,全国各地的青少年,都有机会来上海,到黄浦区来,来重走我们黄浦的“红色露天博物馆”里每个红色景点,去认识我们先人中最勇敢的那些人!

记者 / 姜东锋 伋升彪(特约)

编辑 / 陈露露

*** / 复兴·颂 高懿 于依凡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标签: 复兴 行走 课堂 公里 季: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