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丨浣熊档案
编辑
丨浣熊档案
前言
1942年秋季的一天傍晚,上海一户人家的大门被敲响,女主人张小梅赶忙开门,却发现来人竟是自己的丈夫蒋贵庭。
蒋贵庭双眼含泪,急急忙忙地对她说:“我要走了,你记住我的真名,我叫涂作潮”
眼看张小梅还没回过神来,涂作潮又焦急地嘱咐道:“若我此行再也没有回来,你就去延安找 *** ,他是 *** 的领袖,会替我照顾你”
说完便转头离去,从这个家里消失了。
这个涂作潮到底是何许 *** ?他的身上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他又为何会说出让 *** 照顾他的家人这番话呢?
一、出身凄苦,留苏业精
涂作潮,190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中,因为家境贫寒,涂作潮只读了3年小学就辍学回家,后来便从事木匠工作
1 *** 1年1月,时值青年的涂作潮怀着一腔热血,加入了当地出现的进步组织“湖南劳工会”,受到了 *** *** 思想的启蒙。
1 *** 4年初,涂作潮告别长沙老家,只身一人来到上海务工,恰巧当时我 *** 为了配合上海地区的工人运动,在当地开办了工人夜校。
展开全文
涂作潮本就参加过进步组织,在强烈求知欲的促使下,他果断地走进了工人夜校,涂作潮也因此被我 *** 基层人员看中。
不久之后,在夜校负责人蔡林蒸和林育英的介绍下,涂作潮加入了中国 *** 。
1 *** 5年,涂作潮被 *** 派往苏联学习,涂作潮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了钻研 *** *** 这一技术门类。
1 *** 8年,中国 *** 第六次全国 *** 在莫斯科召开,涂作潮作为 *** 参加了会议。
参加“六大”期间, *** 听闻了涂作潮的身世,对于这位贫苦出身的木匠, *** 很有感触,便在大会空闲时间与涂作潮交谈起来。
交谈期间 *** 亲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称呼他为“涂木匠”,“木匠”一词也成为了涂作潮的别名,更是他后来从事隐蔽战线的代号。
*** “六大”结束前夕, *** 再次找到他,说我 *** 目前因为通讯方面技术的不成熟,常常遭到不必要的损失,希望涂作潮转攻电讯专业。
*** 言语恳切,深深地打动了涂作潮,于是涂作潮表示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放弃了喜爱的 *** 专业,转头攻读 *** 电通讯专业,
同年年底,涂作潮前往伏龙芝军事通讯联络学校报道,在这里学习有线通讯、 *** 通讯、绘图、机器修理等多项技术。
不过学习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学习 *** 电通讯时,涂作潮因为之前患病的缘故,脑袋的记忆速度太慢,根本无法适应收发电报的高速率工作。
鉴于这一情况,苏联教导员劝他转攻机务方面,学习电台的修理维护,这方面技术从属于 *** 电通讯,也算是没有白来一趟。
但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木匠出身的涂作潮在组装、维修电台这一方面的学习速度,让不少苏联教导员为之称奇。
也许是因为常年做木匠的缘故,涂作潮在机务这方面天分极高,短短一个学期就学有所成,他的一些巧思甚至让教员都拍手赞叹。
而后,他更是被教员强力推荐,得以进入苏联“格别乌”进行专门培训,最终学成归国。
学成归国的涂作潮,又为 *** 、为国家做了哪些贡献呢?
二、一身绝技,为 *** 为军
1930初,在我 *** 的安排下,涂作潮第二次来到上海,在负责人 *** 的安排下,参与我 *** 之一部 *** 电台的装配与改进工作。
而后又在 *** 的指示下,涂作潮以木匠的身份进行伪装,在上海开办的训练班中担任教员,专门负责教导电台的组装与维修。
在涂作潮的教导下,训练班为我 *** 培养一大批专业的通讯人才,极大程度上缓解了我 *** 我军的用人困难问题。
后来上海地区形势严峻,不少 *** 都受到了 *** , *** 担心涂作潮的身份暴露,便安排涂作潮辗转 *** 、永定多地,最后回到江西。
1931年,回到江西的涂作潮很快被委以重任,以缴获的一部电台、10名报务人员为基础,着手建立起了我军的 *** 电通讯队伍。
电台的信息传递就好比 *** 的眼睛和耳朵,对于 *** 的指挥作战具有极大的作用,所以 *** 、郭化若等 *** 长官就时常到电台处了解敌军动向。
而且当时的电台信息通讯隶属于红军参谋部,在 *** 的麾下,一来二去之下,涂作潮也因此与 *** 、 *** 等 *** 将领相熟。
1931年7月,红军司令部收到了一份来自苏区 *** 局的电报,但因为天气因素只零星记录了几个字码,就在众人一头雾水的时候。
涂作潮灵光乍现,推断出 *** 意图准备第三次围剿红军,于是将这一消息果断上报给红军总司令部。
总司令部受到这一消息后,率领红军星夜兼程返回江西,在 *** 组织第三次“围剿”的时候,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粉碎了他们的阴谋
事后负责“反围剿”工作的 *** 接见了涂作潮,称赞了涂作潮在这次战斗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十分感谢他在战斗中提供的电台通讯。
涂作潮也是深深地被 *** 的气度所折服,直言自己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实在是不值得称赞。二人就此结下了深厚的 *** 友谊。
后来红军反围剿失败, *** 开始长征,涂作潮因为身体缘故辗转各地,历经六省,最终抵达上海养病。
1936年中秋节前后,涂作潮根据 *** 的指示,化名蒋贵庭,来到西安参与东北军的 *** 工作,与当时负责两军联络的刘鼎接洽。
在刘鼎的要求下,涂作潮从街上花15块大洋买来了一部收音机,利用两天时间就将其改装成了一部电台。这种精巧的手艺令刘鼎赞叹不已。
在此基础上,涂作潮更是装配了一台可用干电池做电源的电台,将其隐藏在木质手提箱中,小巧灵便,可用于避开敌军的测向侦察。
当时 *** 的电讯工作离不开涂作潮,延安 *** 数次急电命涂作潮回来主持大局。
但是刘鼎深知涂作潮在西安的重要 *** ,所以数次“抗旨”,电告延安 *** ,表示木匠尚不能回,只待此间事了,便可返回。
10月14日, *** 亲自致电刘鼎:“木匠工作如完毕,望告来苏区一行”,迫切希望涂作潮回来主持电讯工作。
由此可见涂作潮在当时我 *** 的电讯工作中,具备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连红军更高 *** 的 *** 都十分看重。
11月1日, *** 与刘鼎致电 *** ,“木匠工作未完”二人再次“抗旨”,拒绝了 *** 的要求, *** 对此哭笑不得。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 奉命前往西安谈判,在张学良 *** 的时候,与涂作潮再次相遇。
这时的 *** 身穿一身干净挺拔的中山装,十分熟悉的招呼涂作潮,开口道:“木匠呀,木匠,我们又见面了,这些年你受苦了啊”。
此时的涂作潮历经长征,辗转多地,受尽了苦难,也是多年未曾与 *** 相见。心中激动不已,只是喃喃地说道:“好,都好,你也辛苦了啊”。
简单地寒暄之后, *** 便起身前往同 *** 谈判了。而涂作潮则是将此前装配的大功率电台从 *** 运出。
在西安事变中,涂作潮装配的电台为我 *** *** 团制敌取胜,联系延安提供了重要通讯途径,之后更是在向全国各地通报消息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我 *** 打算恢复在上海的地下联络,精通电台装配和上海形势的涂作潮无疑是更佳人选。
1937年元旦,涂作潮在我 *** 地下战线负责人 *** 农的安排下,与地下成员潘汉年一起返回上海。
第四次回到上海的涂作潮又建立了怎样的功勋呢?
他的身上又发生了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三、红色电波永不消逝
来到上海的涂作潮化名蒋贵庭,在潘汉年的安排下筹建和恢复我 *** 的地下联络。
不久,涂作潮根据潘汉年的指示,与一位名叫田保洪的人接头,获取了一台损坏的 *** 电台。
涂作潮将自己关在房门里两天,便将已经损坏的电台重新修复改装,恢复了正常的收发工作,并与延安 *** 又恢复了联络。
而后,涂作潮在潘汉年的安排下,租了一家门面, *** “恒利 *** 电修理公司”,主营 *** 电收音机的修理。
这样也能有两个好处,一来,可以存储一些 *** 电零件和器材,也不会引起敌方注意,二来也能有个职业,为自己的真实身份打掩护。
谁料开业第二天竟有巡捕找上门来,涂作潮不由得心中一惊。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名上海巡捕名叫宋金朝,他看上了涂作潮的这家店面的位置,提出要租借店面的前楼用来居住,就当交个朋友,以后也可以罩着涂作潮。
涂作潮心中松了一口气,好在身份没有暴露,他也知道此人不可得罪,便故作大方地将店面的前楼租给了赵金朝。
也正是因为这位巡捕的缘故,涂作潮间接避免很多麻烦,毕竟上面有巡捕照看,普通混混也不敢来捣乱,而且“灯下黑”,避免了很多搜查。
涂作潮则是利用巡捕值班间隙,为我 *** 的地下工作贡献力量。正所谓潜伏之人如鞘中之刀,不在于露,而在于藏。
不过时间一久,涂作潮的身份也引起了周边人的怀疑。
一个经常同涂作潮打牌的老板就曾调侃道:“蒋贵庭你呀,平时沉默寡言,店铺生意也没见多好,能够支撑得起这家店的开销吗?”
“而且呀,你看你都35岁了,还是老光棍一个,很难不让人怀疑你是 *** 啊。”
涂作潮心中暗惊,知道这人说的在理,但仍旧是从容地回答道:“店面房租我有宋捕头分摊,倒也还算收支平衡,至于 *** 吗,我也是有心无力呀”。
涂作潮紧跟着又回怼道:“我看你才像 *** 咧, *** 的那些 *** 不都是长袍大褂,文绉绉的嘛,和你这位米店老板实在是相像”。
一番言语吓得米店老板连连求饶,不敢说话。自此涂作潮也注意起自己的起居问题,将这一问题向上级作了汇报。
上海地下 *** 组织极其重视这项提议,同意他自行寻 *** ,在宋巡捕的帮助下,他与一位名叫张小梅的女工结了婚。
说起这位张小梅,她也是一个苦命的人,早年和丈夫从农村来到上海务工,两人生有一个男孩,生活清贫却也喜乐。
可是好景不长,张小梅的丈夫患病离世, *** 寡母的无所依靠,宋巡捕也是好心,便将张小梅介绍给了蒋贵庭。
涂作潮一眼就看中了张小梅,这不仅是因为个人原因,更是扎根于为 *** 在上海开展工作这一基本要求。
首先,张小梅只懂女工,并不懂涂作潮鼓捣的电台,不会因此泄漏 *** 的机密,自己的身份可以更好地得到掩护。
其次,张小梅年龄与自己相当,还带有一个孩子,这也就间接省去了很多麻烦。
不得不说,宋巡捕关键时刻为涂作潮解决了一个难题,涂作潮和张小梅二 *** 互生爱慕,一举两得,也算是天作之合。
1937年4月,潘汉年调离上海,涂作潮便于新指派的报务员李白搭档( *** 《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侠的原型),从事地下工作。
在此期间,涂作潮独自研发了一台新式的收报式电台,这款电台的设计极其巧妙,闲置时与收音机无异,外观也没有差别。
使用时只需要将一根线圈,连接机器的两个端口,收音机就会摇身一变成为电台,如此巧思,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属前列。
凭借着这一巧思,李白曾多次逃过敌人的 *** ,向我 *** 传递了一份又一份重要的战略 *** ,为我 *** 、我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2年中秋节后,涂作潮受到地下 *** 通知的消息:李白 *** 军 *** 了!
事态紧急,江苏省委担心涂作潮的身份暴露,便通知他紧急撤离上海,回到 *** 中。
此时因为李白被捕,上海地区 *** ,涂作潮担心自己这一走,可能路上就会 *** 命不保,也可能再也无法返回上海。
心系张小梅的涂作潮,临走之前便找到了张小梅,告诉了她实情,这也就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
涂作潮心里清楚,如果自己牺牲,张小梅带着孩子肯定难以生活,只希望到时候 *** 可以好生照看他们 *** 。
张小梅在涂作潮走后才知道他的真名,万般不舍之下,苦苦一人支撑起了整个家。
好在李白被捕前的几秒钟,将电台的线圈扯了下来,电台变回了收音机,日军找不到关键 *** 证据,严刑拷问之下,李白也始终不曾屈服。
日军眼看无法获得有效的消息,又没有证据,迫于外界压力最终将李白放出监狱。
涂作潮也在日军的 *** 下成功的逃离了上海,回到了延安。
那最后分隔两地的涂作潮和张小梅,又是怎样的结局呢?
尾声
1943年元旦后,江苏省委派人营救出了张小梅与孩子,在 *** 组织的安排下,历经多地,最终在延安得以安全团聚。
这时的张小梅才知道,整日只知道鼓捣机器的丈夫竟是 *** 的大人物!
之后的涂作潮夫妇二人,便一同参与我 *** *** 活动,为 *** 胜利与解放全中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直到建国之后,“木匠”的真实身份才被大多数人所熟知,他为我 *** 秘密工作建立的功绩永垂不朽。
其实,像“木匠”这样的地下战线工作者还有很多,他们就像是“ *** 守护者”一般,为国家,为民族,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他们大多默默无闻,直至死亡也不会被人们熟知,但是他们都知道自己是谁,他们都坚持着自己的初心与理想,抵达了使命的终点。
太阳照常升起,也许他们会消失,但他们热爱的许多事物将永远延续。
为了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危亡的民族,他们一次次深陷黑暗之中,真的很不容易啊……
真正的先驱,为了新的年代,用生命跨过星河与大海,无畏如同尘埃。
致敬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无名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