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候,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国派谋士苏代去劝说赵王。苏代就给赵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大蚌在河滩上晒太阳,它刚刚张开贝壳,水鸟鹬就伸出长嘴去啄蚌肉,蚌连忙收紧贝壳。将鹬的长嘴夹住了。鹬鸟生气地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怎么活下去?”蚌也毫不让步地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你也活不成!”正当鹬和蚌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被一位渔翁发现,他毫不费力就把它们捉住了。
苏代告诉赵王,赵国攻打燕国就如同鹬蚌相争,两国都得不到好处,而强大的秦国就会像渔翁一样得到便宜。
这就是典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我的感悟:
我们是否在利益面前摆正心态呢?你是喜欢与人坦诚相待还是勾心斗角?你是习惯隐忍退让还是习惯 *** ?这之中的选择决定了命运,不只是你个人的命运,而且你们双方的命运,因为这里隐藏着一个哲理,那就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1.人与人之间相处,要懂得权衡利弊。
与人相处,要想一想,自己所做的这件事情会为对方带来什么制益,会给对方造成什么样的损害。不要只从个人的利益出发,这样就束缚住了自己的发展,而且还会招致对方的怨恨。
现在有两个名词叫“互惠”、“共赢”,就是要维护双方共同的利益,才会让自己得到长远的发展。不要因为区区小制而与人斤斤计较,这样的关系,双方只会停滞不前。互助互帮,友爱和谐这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
2.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其实,这个道理不止说过一遍,也是个十分简单的道理,但是做到的确也不易。多少人为自己的冲动行为买了单,还是有许许多多的人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
当发生争执时,如果足够冷静足够清醒,就不会与对方发生争执。戴尔· *** 说过:躲避争执的 *** 就是不去争执。
争辩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矛盾激化。即使对方表示认输,也未毕从心底真正屈从,而是充满怨怼,甚至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进行反击报复。
所以,该忍耐时退一步,并不 *** 你软弱。以退为进也是获胜的一条捷径。
即使想让自己获利,也不要与对方发生冲突,好好沟通,好好交流,不至于让对方与你结怨,要明白“怨家易结不易解。”
3.在明处的对手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暗处的敌人。
中国有句古语:明暗易躲,暗箭难防。
我们总是把精力集中在了那些与我们明争的人,却忽略了那些躲在暗处默默观察我们的人。其实,这样的人是最阴险的。
他们是希望你们打得越厉害越好,然后趁机把两个人一起干掉。想一想,《甄嬛传》里歹毒的皇后不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吗?看着慈眉善目,但是却屡屡挑起事端。借齐妃之手害怕宁嫔不得生育,之后还是借齐妃的死,夺走了弘时的抚养权,最后把利益攥在自己手心里。
所以,这样的阴毒足以让人措不及防。
总结:
在与人相处时,要懂得权衡利弊,学会“互惠共赢”。
还要懂得“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要有宽容之心,不要与人斤斤计较。
要提防潜在的危险,明枪易挡,暗剑难防。
寓言故事:鹬蚌相争一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一只大蚌缓慢地爬上海滩,舒展贝壳,惬意地晒着太阳。
这时,空中飞来一只鹬鸟,它看见河蚌露出又白又肥的身体,很是开心,心想:可以饱餐一顿了。说时迟,那时快。用又长又尖的嘴猛地啄去。
蚌大吃一惊,不由分说,“啪”的一声合拢贝壳,像铁钳一样,紧紧的钳住了鹬鸟的尖嘴巴。
鹬鸟死死地咬住蚌肉不放,蚌想要回河里去,也无法脱身;蚌紧紧地夹住鹬鸟的嘴,不肯松开。它两谁也不让谁。
鹬鸟发怒道:“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在海滩上。”
蚌也不甘示弱:“好呀,我们等着瞧,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不饿死才怪呢。”
鹬蚌相持不下,争得精疲力尽。
这时,有个渔翁沿着河岸走来,看见鹬蚌互不相让,便毫不费力地捡起来,放进鱼篓,高高兴兴地带回家,做成一顿美餐。
多少时候,因为内耗,互不相让,结果形成“亲者痛、仇者快。”的局面。
由“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故事来 *** 古代的权力斗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战国的谋士苏代游说赵惠文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鹬蚌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最终第三者渔翁“得而并禽(擒)之”。苏代说此寓言故事的本意虽为劝导赵惠文王停止与燕国的争斗火拼,以防第三者秦国坐收渔翁之利,但论及此寓言故事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则远远超出了苏代游说之初的本意。
对此则寓言故事做一番深究梳理,便会发现以下几点:
1,鹬和蚌属于严重对立的双方,严重到了什么程度呢?一方要吃掉另一方、近乎食物链式的完全不可调和之程度。因此,它们一见面便是争斗啄食,不存在握手言和的可能,更不可能出现合二为一组成联盟之现象。
2,如此严重对立,自然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他们的眼里便只有视作敌人的对方,不共戴天、势不两立也便是它们双方不约而同的唯一追求,故而“两者不可相舍”的僵持局面便会极易发生。
3,从结局来看,毫无疑问,“鹬蚌相争”是一种极其危险而又愚蠢的对立。那真的是鹬蚌双方本身蠢到家了吗?显然不是,从它们对话内容可知:它们不仅并不愚蠢,而且非常精明,鹬说的“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和蚌说的“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表明它们对双方的缺点调查清楚、了然于胸。
不过正所谓“机关算计太聪明,反误了卿卿 *** 命”,当精明到了一定程度自当物极必反,惹来杀身之祸为他人做嫁衣裳。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鹬蚌相争不得不说也是一种精明者的悲哀。
综上分析可知:“鹬蚌相争”之所以会让渔翁得利,是因为争斗的双方对立极其严重,矛盾无法调和,且双方目光唯一聚焦着对方,绞尽脑汁只想着灭掉另一方。这种无脑的对立最终铸就了第三者渔翁的轻松获利。仔细对照便会发现,这与中国古代一项事物极其相似,这便是广泛存在于历代王朝中的权力斗争。
中国古代权力斗争广泛存在,且无时无刻不发生着
作为集权帝国属 *** 的中国古代,毫无疑问,权力这一物品变得 *** 却又不可分享。因此,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传承历程中,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为了谋 *** 力的激烈斗争,大到争夺君权,小到争夺相权。
而他们争夺的目标又何尝不似鹬蚌相争的那样不共戴天,如秦末的楚汉之争,项羽、刘邦这对当初身处同一战壕、约为兄弟的盟友,在灭秦大业完成之后,激烈的相争场面便迫不及待、轰轰烈烈上演了。为了谋夺 *** 中原大地的更高权力,这场争斗的最终目标便毫无悬念走向了一个极端:一方吃掉另一方。历经四年多的争斗,最终的结局果然是一方吃掉了另一方——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胜利并建立了西汉 *** 。
到了封建社会传承尾声的清朝,同样一方吃掉另一方之食物链式的争斗也在 *** 上演着。当咸丰皇帝病死于承德之后,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和慈禧太后便开始了争 *** 力的激烈争斗,毫无疑问,这也是朝着一方吃掉另一方的食物链方向发展,最终肃顺等八大顾命大臣问斩于菜市口才给这场权力争斗画上了句话。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给古代帝王的启示
既然权力争斗无处不在,那就说明作为坐拥幅员辽阔帝国 *** 、名义上手握帝国更高 *** 权的封建帝王,其手中的权力并不是恒定不变化的,因为即使他法理上享有更高 *** 权,但仍然不断会有人与之相争,而来得最直接的莫过于君权和相权的争斗。
秦始皇称帝建秦朝后,便确立了宰相官制,其上辅皇帝,下统百官,位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此位高权重之人,堪称第二个皇帝。此二人必然为了 *** 的权力“分外眼红”地争斗,因此有了宰相后,皇权与相权之间的争斗便没有停歇过。
此时作为执掌更高权力的帝国更高 *** 者自然最为关心的是:他如何保证更高权力牢牢掌控于手中?很显然,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启示,作为法理上帝国更高权势之人,为了保证自己更高权力不被侵害,便琢磨起了当渔翁的念头。同时为了确保“鹬蚌”双方足够对立、争斗足够激烈,历代王朝的帝王在大力提拔忠臣的同时,往往也适时提拔了一些“奸臣小人”,这也便是历代王朝,哪怕是英明之主执政时期,朝堂上保持着忠奸并立局面的原因。
如英明天子汉武帝,除了提拔才能显赫的霍光以外,还重用了上官桀这类溜须拍马之辈,并在病重之际将此二人同设为幼主汉昭帝的辅政之臣。虽然初期二人尚能相安无事,并且联姻结为亲家,共同处理政务,但显然连马都养不好,靠着哭泣上位的上官桀与政绩卓著的霍光本就不属一类人。这种骨子里的志不同道不合最终导致了二人的决裂敌视。由于儿子上官安受罚、鄂邑长公主男宠丁外人求官失败等事件,上官桀便愤然敌对于霍光,二人遂成势如水火的“鹬蚌”双方。
另一值得提及的便是造就了“永乐盛世”的明成祖朱棣。开国皇帝朱元璋慑于丞相胡惟庸的不轨之心,一怒之下废除了存在了两 *** 之久的宰相 *** ,由皇帝亲政统领百官。不过考虑到政务繁冗庞杂,明成祖朱棣建立了内阁 *** ,让内阁中的大学士参与政务,决策国家大事。
虽然这些内阁大学士品级不高,但位置非常重要,天长日久容易产生新的专权。为了防止内阁权力过分集中威胁皇权,朱棣便大力提拔了另一批人予以抗衡,这便是对明朝后世政局发展影响深远的宦官集团。
仔细对比这两个集团,一方是熟读圣贤之书、自命清高的读书人,另一方则是目不识丁(宣宗开始可以读书)、本为宫内杂役身份的宦官,虽然宦官身份地位水涨船高,成为了 *** ,但从人生阅历和思想修养方面来看,这两拨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志同道合。
因此内阁大学士始终耻于与这群“身心俱残”的宦官为伍(也有个别例外,如内阁首辅张居正和司礼监秉笔 *** 冯宝,就结成联盟、亲密合作),这也导致了明朝的朝堂之上,宦官与内阁之间的争斗始终未有停歇,而且到了后期更是转变成了 *** *** ,《五人墓碑记》便是这种严重对立之下的 *** 写照。
虽然二者的对立导致了明朝朝政的 *** ,加快了明朝灭亡的步伐,但却收获了朱棣设立之初的预期效果:明朝皇帝大体上做成了一个轻松获利的渔翁,事实确实证明了这一点:明朝再怎么乱,明朝皇帝再怎么奇葩贪玩,帝国更高 *** 始终牢牢控制在皇帝手里。
“鹬蚌相争”条件苛刻,帝王要做“渔翁”实则没那么容易
不过话说回来,“鹬蚌相争”真的好实现吗?再回过头来审视这个寓言故事可知:要形成如此激烈乃至“二者不可相舍”的僵化争斗局面,条件还是很苛刻的。除了前述的拥有严重对立的双方,还必须使得争斗的双方达到势均力敌的绝对平衡状态,双方都想置对方于死地却又不能,如此它们的目光才会完全集中在对方身上,也才会给第三者渔翁带来可乘之机。
试想假如鹬最终胜出,不仅会吃了蚌肉恢复体力而且还会展翅飞走,渔翁又将奈若何?假如蚌最终胜出,关死了鹬,必然会退回到水里恢复体力,渔翁又将奈若何?此种场景,对于捕猎者渔翁而言,为了生擒鹬蚌中的任何一方,必将花费大量的精力,而鹬蚌双方经此一战,也必将目光从对方身上收回,警觉捕猎者渔翁并与之对抗,而且由于有了成功经验,其与捕猎者渔翁之间的对抗必然较之于前更具胜算的 *** ,这无疑加剧了帝王掌控帝国 *** 权的难度。
纵然历史上的英明天子是耍弄权谋的高手,但也难于完美驾驭这些“鹬蚌”,使其相争达到“二者不可相争”的完美局面,最终结局往往就是一方占据上风“吃”掉了另一方,如汉武帝临终前为汉昭帝准备的托孤大臣,虽“志不同道不合”的霍光和上官桀形成了完美对立,并且誓与霍光不共戴天的上官桀先发制人,于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联合御史大夫桑弘羊、燕王刘旦谋害霍光,但事败被杀,全族被诛。
汉武帝设想的忠奸并立局面被打破,使得后代皇帝不仅没能做个“得而并禽(擒)之”的渔翁,反倒大幅提升了最后胜出的霍光的从政能力,使其大权独揽,权势大到可以对皇帝行废立之事,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
明成祖朱棣虽然通过成立内阁和提拔宦官这两波完全不属于一路之人的方式实现了权力斗争的平衡,如前所述,从皇权稳固的角度而言无疑是成功的,但仔细辩之便会发现:这着实有些“得不偿失”。由于无法做到两派集团势力的绝对平衡,并且由于皇帝本人的有意偏袒,纵观整个明朝, *** 往往在争斗中胜出,并形成了权倾朝野的大 *** ,如英宗时的王振、武宗时的刘瑾和熹宗时的魏忠贤。
他们大行 *** 干政之事,刘瑾给武宗安排了众多游乐项目,将其培养成了“豹房”皇帝;魏忠贤则充分利用熹宗的做木匠活兴趣,将其培养成了“木匠”皇帝,“大功告成”而又心怀 *** 胎的此二人遂将国家更高决策权置于自己手中,这无疑也极大侵蚀了皇权,最终刘瑾富可敌国,魏忠贤成了“九千岁”便也是意料之中之事。如此进一步加剧了明朝朝政的 *** ,使得这个 *** 民心大失,最终不可避免走向了覆亡之路。
参考文献:《战国策·燕策二》
《汉书·外戚传》
《清史稿·肃顺传》
《明史》
胎教故事《鹬蚌相争》一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鹬鸟飞过来,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食它的肉。蚌一下子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看你渴了怎么办!”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看你饿了怎么办!”它们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过谁。这时,一个打渔的渔翁路过此地,看到这个场景后,高兴地一下子把它俩都捉走了。
宝宝,妈妈想对你说:
宝宝呀,如果将来你有一个弟弟或 *** ,或者你现在拥有堂兄表弟,妈妈都希望你们能够团结起来,相互保护,相互珍惜这种缘分和情谊。因为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不能相互帮助的情谊是一种残酷的损伤。所以,妈妈希望你爱身边的每一个亲人朋友,在相互关爱中推进彼此的生活,而不是如同鹬、蚌那样相互伤害,那会让生活停滞不前。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里的寓言
2020.03.17
《战国策》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古典名著之一,我个人觉得他也是一本语言学著作,里面各家各派的辩论、演说,众横捭阖,可以说精彩绝伦。除此之外,《战国策》还有一个精彩之处就是,他里面有很多的寓言故事。比如说,惊弓之鸟、南辕北辙、岑参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今天要重点说的这个故事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故事原文如下: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故事讲的是:赵国准备攻打燕国,苏代就替燕国向赵惠文王进言,把过易水时看到“鹬和蚌相持不下最后被渔翁兼而得之”的事儿说给赵惠文王,暗示赵惠文王燕赵之争也许会进入持久战,最后恐怕强秦就像渔翁成为更大的赢家。最后赵惠文王也是采纳了苏代的意见,避免被强秦兼而禽之。
这个故事是个千载流传的故事,寓意两方竞争激烈不相上下,一时间分不出强弱,相互消耗,最后第三者兼而获利。这样的例子自古以来就很多,特别是国与国之间的国际关系处理上,很多时候都能发生寓言中这样的事情,甚至可以运用好这个寓言故事而顺利的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事务,为本国谋求更多的利益。
现实生活中的“鹬”和“蚌”往往都是那种非常自信(也可以说是自负),只相信自己,不清楚的研究周边环境,不深刻的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鲁莽行事,不计后果。最后被精明狡诈又别有用心的“渔夫”兼而禽之,遭受重大损失,甚至消亡。如果一开始“鹬”和“蚌”把一切都分析透,二者相互合作共同进退,那么“渔夫”想兼而禽之恐怕非常不容易,甚至不可能。
学好寓言故事用好语言故事,无论是处理国际关系还是处理商业关系亦或是处理人际关系都是大有裨益的。
备注:战国时纵横家。东周洛阳人。苏秦族弟。初事燕王哙,又事齐愍王。还燕,遇子之之乱,复至齐、至宋,燕昭王召为上卿。或云秦兄弟五人,兄代、厉、辟、鹄,并游说。秦最少,故字季子。案秦弟代,代弟厉,《战国策》、《史记·苏秦传》皆同,唯谯周《古史考》、鱼豢《典略》为异。《索隐》云:“盖按苏氏谱云然也。”有文一篇《智囊全集-苏代》。
小 *** 质疑“鹬蚌相争”被咬住怎么开口,竟被网友批杠精?又有关于教材的新闻啦。
事情是这样的:一位五年级的小朋友,在看到寓言故事《鹬蚌相争》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常识 *** 的质疑,“蚌的肉被鸟嘴夹住,蚌又用壳把鸟嘴反夹住,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结果,遭到了很大一部分 *** 友的抨击,还给小朋友盖帽子呼之为“杠精”。
网友们的逻辑是,如果是幼儿园的小朋友这么质疑可以理解,但这位小朋友已经11岁,读五年级了,怎么还能提出这么幼稚的质疑?而且寓言故事本身就不是真的,重在教化,看寓言故事还能杠,说明是无脑杠精。
这真的完全偏离主题,且没有包容 *** 了了。
当然,也有不少网友是赞成的
寓言故事也是有出处的,比如这则《鹬蚌相争》,出自西汉刘向编辑的《战国策》,而《战国策》收录的都是战国时期一些纵横家们游说往来的言论和策略,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以夸张、不真实的手法拿来教化世人的,而是纵横家们对君王讲的道理。
我们先看看《鹬蚌相争》的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这是苏秦兄弟苏代在赵国要攻打燕国的时候,替燕国出使赵国,找赵惠文王游说的一篇文章。
这则故事非常简单,苏代用鹬蚌相争的故事告诉赵惠文王,燕赵干架,秦国会在你们两败俱伤的时候来捡装备。
故事的寓意和结果,苏代都明确指出,并没有留给赵王自己去思考。赵惠文王听了以后,很快心领神会,停止了发起战争。这是一场成功且非常简明扼要的外交事例。
鹬蚌在故事里是作为例子存在的,鹬鸟要吃蚌肉,蚌关上自带的房子,夹住了鹬嘴,两者互不相让,僵持不下,最后被路过的渔夫一起捡走。
其实故事如果只体现鹬蚌僵持的动作,最后被渔翁捡走,再辅以列举列国局势,也能让赵惠文王明白意图,也不影响被收入寓言故事引人深思。但苏代却坚持让鹬蚌针锋相对地对话一场,以至于被几 *** 后的小朋友质疑,弄得颇有点画蛇添足的意味,这背后其实是有历史时代原因的。
苏代此次来赵不是讲故事的,最终是要实现此行的目的——化干戈为玉帛。所以,他不能容许有任何一点不清晰和模棱两可。现代人都知道,举例要通俗易懂,才能让人接受,说得深奥了,或者设置了智商 *** ,这就是考验而不是劝说了。所以,尽管苏 *** 达的意思已经很清晰,他还是要再把浅显易懂的道理摆一摆,让事情变得更为直观。
当时不止苏代一家这样,靠舌头游走在诸侯列国的纵横家和思想家们,都是如此做派。
比如另一则寓言故事《攘鸡》,孟子的举例也浅显到像跟儿童讲道理一样。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这是宋国关于要不要减轻关税、减少市场 *** 贸易赋税等政策的讨论。
有一个叫戴盈之的宋国大夫说:“税收改为十抽其一,完全免除关税和市场的税,这 *** 太大了,不可能一步到位,我们先减轻一点,等明年再彻底施行,可以么?”
本来,孟子应该对关税怎么收,百姓压力有多大, *** 贸易的赋税对国家财政和民生的影响如何等情况来逐一摆条陈讨论,但他完全不这样,而是话锋一转,说:“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劝告他这样不好,他也认识到这样不太好,就讨价还价地说‘那这样吧,我减少一点,一个月偷一只,后面再一年偷一只,这样慢慢递减,最终我可能就不会再偷了’。已经认识到是不对的,为什么不速速改正,而要等明年呢?”
这样,就不需要再讨论什么关税、赋税问题了,直接告诉你错了,而你错了就要改,对话的另一方很快明白意思。
整个战国时期的故事,几乎都如此简略,《战国策》里这类故事更是不胜枚举。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战国这个时代上位者的文化素养问题。
众所周知,春秋尽管被孔子呼吁为礼崩乐坏的时代,但这其实正说明了,春秋前期大部分人多少还是尊礼守礼的,如果一开始礼乐就崩坏了,到孔子的时代,大家早都习以为常,也就不需要咋呼和哀叹礼崩乐坏了,正是因为还有人守礼,感觉还可以抢救一下嘛。春秋时期遵循着周代传袭下来的 *** ,社会处于一种静态模式,能接受教育的都是贵族集团(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国君更受到严厉的教育机制,所以,当时诸侯普遍文化程度都不低,知道各种婚丧嫁娶之礼,知道外交场合应该怎么站,怎么祝词,《诗经》唱得比谁都溜。整个社会节奏也是慢的。
而到了战国,局势变了,大家不再闲着没事坐在一起会盟一下,重申和平要义。世道纷争,诸侯求的是强国强军,谁也没空一头扎进礼乐里,所以,战国诸侯普遍文化程度没那么高。而能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阶级,从孔子教授 *** 有教无类以来,逐渐下放到士人或者底层,国君和本国固有的贵族都那么忙,没必要自己去研读材料,学会运用人才,培养所谓的国士就行了。
于是,这些掌握了知识的人,就面临怎么才更容易把知识兜售出去,受到国君认可的问题。
为了跟国君交流,他们必须深入浅出,你读进去的是艰深晦涩的典籍,需要悬梁刺股,需要皓首穷经,讲出来的,则需要通俗易懂,不然,想兜售知识的人那么多,谁有空一而再地见你畅谈艰深的经典?商鞅见秦孝公谈论了好几次没说到重点,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
要做到通俗易懂,所举的例子就不能太过庞大,说点什么宇宙天道,而要把头低下来关注日常生活常见的一切事物,总结它们的规律。这样,不仅自己说得容易,听的 *** 能迅速get到说话者的意图了。
搞清楚这点,再看苏代的那段比喻,就能明白,小朋友提的质疑是落到实地的,确确实实戳到了苏代例子里的常识错漏。苏代的举例很成功,动物开口说话这种天马行空的也没问题,当时的人重在了解国际局势,也不关注这些细节,但这位五年级小朋友生活在当代,他能接受寓言故事里动物能开口说话这种怪异,可即使是成精的动物,也不能违背生物原理啊,嘴都咬住了,怎么开口说话呢?当初张仪被 *** 后,之一句话就是问自己舌头还在不在,可见,古人早就知道舌头和整个唇部是说话发声的必备条件之一啊。
所以,苏代其实就是着急举例,忽略了生物原理。
而我们大人面对小朋友的这种质疑,可以靠历史背景知识解释,可以保留意见,上来就丢一顶杠精的帽子,这岂不是小明与老师的笑话段子里,老师被怼无语后的表现?不讲理,先滚出去再说,解释不来,“你是杠精,鉴定完毕”就万事大吉,这是真正的鸵鸟行为。
来自网链之家中国连环画库 仅供欣赏 感谢收藏、整理者为中国连环画传承奉献
战国时候,强大的秦国企图并吞各国,独霸天下。就在这时,赵国与燕国发生摩擦,准备去攻打燕国。洛阳人苏代特地赶往赵国,劝说赵惠王。
苏代见赵惠王,给他讲了个故事,说他这次来赵国时,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张开了壳,在河滩晒太阳。
有只鹬鸟飞来,一下扑上去琢住蚌肉。河蚌连忙合上坚硬的壳,将鹬鸟细长的嘴紧紧钳住。
双方争持不下。鹬鸟牢牢啄住河蚌的肉,威胁说:“看着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会晒死在河滩上。”
河蚌也不示弱,紧紧钳住鹬鸟的嘴说:“好吧,我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将饿死在这里。”
双方互不相让,搞得精疲力尽。正在这时,有个打鱼的老人经过河滩,见此情况,不禁喜笑颜开,顺手把它们一齐捉住。
苏代讲完故事,劝说赵惠王:“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双方相持不下,实力大量消耗。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会象渔翁那样,坐收其利啊!望大王慎重考虑。”
赵惠王认为苏代讲的很有道理,便停止了这次军事行动。
成语故事(九十四)鹬蚌相争
《鹬yù蚌相争》出自于《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带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比喻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
寓意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一只大河蚌躺在河滩上懒洋洋地上晒着太阳,当它刚刚张开贝壳时,一只鹬鸟闪电一般扑过来,长长的嘴像剑一样刺入贝壳。河蚌立即关住贝壳,把鹬鸟的长嘴夹住了。在他们互不相让地争斗时,一位渔翁恰巧路过,很轻松地把它们俩都捉住了。
<注释>鹬:鹬鸟。
<提示>比喻两者相争,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一般“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