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背后的 *** 传承——饺子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14

转自:中国食品报

擀皮、包馅……白白胖胖的饺子齐齐摆放于箅子上,水沸入锅,欢腾雀跃。大笊篱一捞,滑入盘中。热气萦绕开来,蒸腾出浓浓的年味儿。

春节期间,阖家围坐吃饺子,寓意着“更岁交子”。小小的饺子中,浓缩着团圆、吉祥之意,更蕴 *** 绵延 *** 的饮食文化。

带馅之饼,与馄饨混为一谈

宋代以前,并无有关饺子的确切记载,我们只能从古籍的字里行间隐约觅得其踪迹。

古人将面食统称为“饼”。《齐民要术》中的“饼法”一节里,有“水引馎饨法”:“细绢筛面,以成调肉臛汁,待冷溲之。”由此可见,时人已开始以肉为辅料 *** 水煮面食,但仅以肉汁和面,并未做馅。

大唐盛世,经济发达、对外交流频繁,饼作为时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类越发丰富。此时,带馅之饼已不少见,如馒头(指一种内含肉馅、蒸制而成的面食)、饆饠(源自西域,馅料多样)、馄饨(指一种带馅、煮制而成的面食)等。

其中,与如今的饺子最为相似的,当属馄饨。在唐代,馄饨深受上层阶级的喜爱。官员韦巨源升迁时,曾为答谢皇帝而举办“烧尾宴”。这一盛宴所用的菜单《烧尾宴食单》中就有一款“二十四气馄饨”。其由“花形馅料各异”的二十四种馄饨组成,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

唐代博物类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不仅记载了当时的“衣冠家(贵族与士人阶层)名食”——“濂去汤肥,可以瀹茗(即泡茶)”的萧家馄饨,还提到“安禄山恩宠莫比,锡赉无数”,唐玄宗赐其的珍宝中有一款“金银平脱隔馄饨盘”。一般来说,馄饨有汤,应盛于碗中,饺子无汤,应盛于盘中。有历史学家就此推测,在唐代,如今的饺子有可能已经出现,但人们将其与馄饨混为一谈,并未进行区分。

自立门户,脍炙人口

两宋时期,饺子终于摆脱馄饨,自立门户了。

因饺子形似动物之角,故当时中原及江浙一带称其为“角儿/角子”。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即今河南开封)中,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皆喜食饺子。御宴上,饮酒至第三盏,“方有下酒肉,咸豉爆肉、双下駞峰角子”;“州桥夜市”冬月(即农历十一月)售卖的吃食中,也有一款“煎角子”。

展开全文

据南宋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记载,“集英殿宴金国人使”的“九盏”中,第二道即是“爆肉双下角子”。元代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即今浙江杭州)风貌的《武林旧事》所载的“市食”中,则有“餳角儿”“诸色角儿”。饺子之脍炙人口,可见一斑。

据历史学家考证,两宋时期的“角儿/角子”多非水煮(主要为蒸制或煎制),而“馄饨”一词则专指带馅、煮制而成的面食。此时,水煮而成的饺子或许还未完全与馄饨区分开来。

中原及江浙一带称饺子为“角儿/角子”,北方地区则称其为“扁食/匾食”。关于这一称呼的最早记载源自记述北宋末年靖康之变的《避戎夜话》:“金人供送上左右寝食皆如法,并吃馄饨扁食,乃金人御膳也。”即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后,金人按照本国皇帝的御膳标准,为其提供饮食,其中包括馄饨和扁食。

饺子因何被称作“扁食/匾食”?根据这一有关金人御膳的记载,1959年新疆吐鲁番唐代墓葬 *** 土的类似饺子的食物,以及“扁食/匾食”的 *** 尔语发音,历史学家推测,其源自我国北方方言。后因唐末的安史之乱和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扁食/匾食”随躲避战乱的北方百姓流传至江南、淮南、江西、福建等地。

南宋时期,一生未到过北方的莆田文人林光朝在《鹊山碑阴》中写道:“匾食豆羮,名之所聚;布戟列鼎,怨之所满。”意为简朴的匾食与豆羮为人们所喜爱。这表明,此时饺子在福建地区已是一种寻常小食,且北词“扁食/匾食”已为当地百姓所熟知。

馅料多变,制法万千

元代,饺子在食材选择上融入了蒙古人的饮食文化,制法也十分多样。

《饮膳正要》的“聚珍异馔”一节中提到了3款饺子——水晶角儿、时萝角儿、撇列角儿,其馅料所用的主要食材皆是羊肉、羊脂、羊尾子,制法却各有不同。水晶角儿“用豆粉作皮包之”,以获得半透明的“水晶”观感;时萝角儿“用白面、蜜与小油拌入锅内,滚水搅熟作皮”,是一种外皮柔软、甜润的烫面饺子;撇列角儿则是一种以“白面作皮,鏊(一种类似平底锅的炊具)上炮(即焙烤)熟”的烤饺子。

元代的民间日用百科全书——《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有“入溶化酥十两”(据推测,这里所说的“酥”,可能是骆驼驼峰内的脂肪)和面,“入炉熬煿(煿,即煎烤)熟供”的驼峯角儿,有“烧汤升半,候滚倾下”和面的烫面饺子——烙面角儿,还有“作娥眉样,油煠(即将食物放入油中,待沸而出)熟筵上供”的油炸饺子——饠角儿。

由上述记载可知,元代的“角儿”依旧延续前代,多非水煮。直到明代,《竹屿山房杂部》中才出现了水煮的“汤角”。这表明,此时水煮而成的饺子已与馄饨区分开来。同时,《竹屿山房杂部》中还提到了两款油煎饺子——蜜透角儿、酥皮角儿。其中,蜜透角儿为甜口,以“去皮胡桃、榛、松仁或糖蜜、豆沙”为馅。甜口饺子在清代的《聊斋志异》中亦有出现:“使庖人以蔗糖作水角,宋啖而甘之。”

明代小说中,常可见饺子的身影。《 *** 记》第三十一回,孙悟空向猪八戒展示自己的本领时显摆道:“我呵,看眼砍下头来能说话,刴了臂膊打得人,斩去腿脚会走路,剖腹还平妙绝伦,就似人家包匾食,一 *** 一个就囫囵。油锅洗澡更容易,只当温汤涤垢尘。”“一 *** 一个就囫囵”,生动且极具烟火气,既表现出孙悟空的本领之 *** ,又反映了时人包饺子的技术之娴熟。

明代后期,饺子又有了新名——饺儿。记录京城风貌的《万历野获编》中有一“京城俗对”:“细皮薄脆对多肉馄饨,椿树饺儿对桃花烧卖。”

清代,“饺儿/饺子”的使用地域逐渐扩大。同时,古籍中还出现了“水饺”这一专指水煮饺子的称呼。清末民初学者徐珂编撰的关于清代掌故遗闻的《清稗类钞》中有云:“饺……蒸食、煎食皆可。蒸食者曰汤面饺,其以水煮之而有汤者曰水饺。”这里描述的水饺似乎是带汤食用的,与如今煮好捞出盛入盘中食用的有一定区别。

一如两宋时期,在清代,无论是富贵人家还是平民百姓,皆对饺子钟爱有加。豪放有豪放的吃法,如《三侠五义》第三十三回中的“一斤肉包的饺子,好大皮子!”;精致有精致的吃法,如《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的“那盒内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贾母因问什么馅儿,婆子们忙回是螃蟹的。”

据《清稗类钞》记载,清代的盛宴上有饺子——“京师宴会之佳馔”中有“致美斋之红烧鱼头、萝卜丝饼、水饺”,茶肆中也卖饺子——乾隆末年江宁(即今江苏南京)茶肆中的佐茶小食有“酱干生瓜子、小果碟、酥烧饼、春卷、水晶糕、花猪肉、烧麦、饺儿、糖油馒首”。

袁枚在《随园食单》的“点心单”中也提到了带有江南风韵的饺子:“仪真(即今江苏仪征)南门外,萧美人善制点心,凡馒头、糕、饺之类,小巧可爱,洁白如雪。”

更岁交子,寓意吉祥

到了明末,我国北京地区已有冬月、过年吃饺子的习俗。

明万历年间,沈榜任顺天府宛平县(即今北京地区)知县时,在《宛署杂记》中记载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其中提到:“岁时元旦拜年:晨起当家者,率妻孥,罗拜天地,拜祖祢,作匾食,奉长上为寿。”

团圆背后的千年传承——饺子-第1张图片-

明末,以饺子包银钱,这一延续至今的有趣年俗,已出现在宫廷中。宦官刘若愚在《酌中志》中记载:“正月初一五更起,焚香放纸炮,将门闩或木杠于院地上抛掷三度,名曰‘跌千金’。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也。”《酌中志》中同时提到,明末宫廷中,冬月也要吃扁食,“以为阳生之意”。

清代,以饺子包银钱的年俗流传到了民间。乾隆年间记述北京岁时风物的《帝京岁时纪胜》中有云:“合家吃荤素细馅水饺儿,内包金银小锞。食着者,主来年顺利。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待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同时,过年吃饺子的习俗所影响的范围也扩大至华北地区。清初河北地区的《肃宁县志》中有载:“元旦子时盛馔同享,各食扁食,名角子,取更岁交子之意。”类似的记载亦见于清代天津地区的《天津卫志》、河北地区的《曲周县志》《肃宁县志》《大名县志》《盐山县志》《遵化通志》。

有历史学家认为,“饺子”之所以能发展为通用称谓,与其所蕴含的吉祥寓意有很大关系。“更岁交子”即指新旧年在子时交替。“饺子”一名因与“交子”谐音,具有辞旧迎新的吉祥之意,故受到人们的青睐,逐渐取代了“饺儿”“角儿/角子”“扁食/匾食”等称呼。《清稗类钞》中提到:“其在正月,则元日至五日为破五,旧例食水饺五日,曰煮饽饽。”连食五日,可见时人对饺子的钟爱。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冬至为太阳回返的始点,是一年中重要的“交子”,故也要以吃饺子来辞旧迎新。《帝京岁时纪胜》的“冬至”一节中有云:“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如今,其中提到的这句俗语已演变为“冬至饺子夏至面”。

早在两宋时期,饺子已因味美而脍炙人口。明末清初,“更岁交子”的吉祥之意更为其锦上添花,使其在岁岁红火的年味儿中紧跟时代的步伐,历久弥新。

(王莎)

标签: 团圆 饺子 传承 *** 背后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