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在这个特殊的节气里,饺子成为了餐桌上的主角,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由来已久。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冷的冬天,看到百姓们忍饥受寒,耳朵都被冻烂了。于是他命人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 *** 材煮熟后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 “娇耳”,施舍给百姓吃。人们吃了 “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吃饺子的习俗。
古人在诗词文章中也不乏对冬至吃饺子的描述。“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杜甫的这首《小至》,描绘了冬至时节的景象,虽然身处异乡,但仍能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一杯热酒,一盘饺子,或许能给人带来些许温暖。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表达了自己在冬至夜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在这个团圆的节日里,他只能抱膝独坐,思念着远方的家人。而此时,家中的亲人或许正在围坐在一起,吃着饺子,谈论着他这个远行人。
现代人在冬至时节吃饺子,也有着别样的感受。对于忙碌的上班族来说,冬至吃饺子是一种难得的放松和享受。在寒冷的冬天,下班回家,煮上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感受着家庭的温暖。饺子的美味在口中散开,幸福的感觉在心中蔓延。
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冬至吃饺子则是一种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在异地他乡,很难吃到家乡的味道。而冬至的饺子,却能让他们回忆起家乡的温暖和亲人的关爱。或许,他们会选择去一家饺子馆,点上一份饺子,在熟悉的味道中寻找那份久违的归属感。
冬至的饺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传统,也传递着现代人的思念和温暖。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让我们一起品尝冬至的饺子,感受那份浓浓的节日氛围和家的味道。
作者简介:
谢正义,安徽省淮北市《淮北矿工报社》编辑,文学作品散见于国内报刊和 *** 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