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国人义无反顾奔赴的节日 - 广角镜 -

除夕!国人义无反顾奔赴的节日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13

除夕之于中国人,是无论在外漂泊多久,与家距离多远,都要义无反顾去奔赴的节日,它意味着岁月年轮的增添,意味着一解乡愁的团聚,意味着一年一度最重要时刻的抵达。

除夕礼俗,

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符号和象征。

此时此刻,

阖家团圆、共享天伦,

辞旧迎新近在咫尺,

人们期盼来年生机勃勃。

展开全文

当零点钟声响彻中国大地,

新一年岁首如约而至……

民俗专家王智讲解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象征

辞旧迎新之时,愈发喜悦;时序更替之时,万象更新。

除夕也称岁除之夜,最早提及“除夕”的文献资料为西晋时期地方风物志《风土记》。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岁末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疫。

除夕是春节里最重要的时刻,除去推杯换盏、 *** 爆竹,文化内涵才应是年味的关键。

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曾指出,“春节是最能彰显我们中华民族精神、 *** 格和文化形象的重要节日。春节申遗成功意义重大,作为人类共有遗产得到了世界的公认,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文化贡献,世界从春节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道德准则、价值观,认识我们究竟是怎样一个民族。它将是世界瞩目的中华文化一个极其关键的载体。”

除夕之夜是一个巨大的能量聚合场,这 *** 调动着人类史上最庞大的集中归家旅程,足有两三亿人的“大迁移”足以说明除夕之夜的分量。就是这种民族凝聚力,文化软实力,使得中华民族5000年来生生不息。

著名民俗专家王智认为,所有中华儿女都是春节习俗的传承者。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救山村乡野里那些有失传危险的古老艺术,也要救人们不经意中可能丢失的年味儿。因为,无论是文化价值还是精神内涵,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更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著名历史文化学者于赓哲也表示,“过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不仅展现它的历史,也展现它的精神,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种体现。春节是所有华人共同重视的节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每当这样一个仪式化的时刻来临,就会提醒中华儿女血浓于水。长安作为古代春节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有荣焉。”

“消失”的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是农历年的压轴大戏,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承载着丰富历史底蕴和文化情感的桥梁。

今年腊月是小月,二十九便是除夕。从今年起到2029年,连续五年农历腊月三十都会“消失”在日历中。

据王智介绍,历法阳历大小月是固定的,大月31日,小月30日。而农历大小月是不固定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今年腊月是小月,只有29天,但是最后一天不管是二十九还是三十,都叫岁末,在除夕日迎来新一年的岁首。阳历一年365天,闰年366天,而农历一年354天,有闰月之年是384天,今年恰逢闰月之年。

王智表示:农历中一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是通过计算两个朔日之间的天数来确定的。两个朔日之间相隔30天,那么这个月就是大月;如果相隔29天,则是小月。大月和小月会交替出现。月相变化周期大约是29.53天,因此有时会出现连续两个大月或两个小月的情况。

每当腊月逢小月,大年三十便“消失”,以往每隔几年都会出现一次。2039年至2041年连续三年,也将没有大年三十。

忙忙碌碌和美迎新

敬祖先、贴窗花、贴对联、贴福字、蒸花馍、打美酒、张灯结彩、做年夜饭……三秦大地除夕日的忙碌是关乎生活滋味、未来憧憬的忙碌,是舒坦畅怀的忙碌。

除夕敬祖先首先要敬好酒。作家 *** 实生前曾多次向记者回忆起白鹿原上家家户户自酿美酒的酒香。

据王智介绍,关中老百姓腊月里酿的黄酒就叫腊酒,这种酒经过蒸米,搅拌曲、入缸、三揭三盖,也就是每三天要揭开一次,压曲后再盖上,反复三次九天,再封上一周时间,还要在火炕上捂被子发酵,就是要腊月二十九开缸出酒。待到开缸,酒勺垂直 *** 酒缸,舀出的酒就叫头道酒,更好的酒必须用来祭祖敬天地,过年期间所有的祭祀礼仪包括日常宴席都要用酒,礼仪在前吃喝娱乐在后。

“因为每过一年,每个人都长了一岁,每过一年,生命里又多了一份积累,在我看来,过年是一场全体民众、除陈布新、辞旧迎新、祈福未来的盛大的民俗礼仪活动。”王智说。

守岁的仪式感

古时长安百姓除夕隆重的仪式感在每个细节中都融汇原始社会至农耕文明时期先辈对天地万物懵懂的认知、探索与敬畏。守岁之礼便是源自上古时期的祭祀仪式。

除夕!国人义无反顾奔赴的节日-第1张图片-

“按照先秦以来的风俗,这一天要举行驱傩仪式。驱傩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一种驱除不祥的祭祀仪式。驱傩本是原始民间巫术,后来被整合到神话体系中,并纳入宫廷礼仪。”学者于赓哲告诉记者,“唐代宫廷驱傩延续了汉代以来的习俗和仪轨,一般在太极宫举行。唐人在这一天要全家团聚宴饮,并且守夜,而且讲究灯火要彻夜不熄,咱们今天过年也是这种习惯,除夕之夜点灯之后不能熄灯。而宫廷和达官贵人家经常点燃篝火,《南部新书》曰:然蜡炬,燎沈檀,荧煌如昼,上与亲王妃主已下观之,其夕赏赐甚多。唐代宫廷里燃烧篝火和蜡烛、火炬,其中篝火使用沉香、檀香等名贵香木。比如唐太宗在除夕夜与妃嫔一起观看篝火,同时还要奏乐,设篝火于屋子台阶下。隋炀帝萧皇后更加奢靡,每年除夕烧篝火用沉香木二百车、甲煎香二百石,还悬挂夜明珠以示庆祝。”

从宫廷到民间,从古至今,守岁之礼通行三秦、遍及全国。王智讲述了陕西各地民间守岁的习俗:“通宵不眠、一家团圆,而且要接祖先回来过年,在凌晨也要接灶 *** 回来过年。过去的守岁也叫熬年,家里要灯火通明,从里到外大门上、院子里、各个屋子都要点灯挂灯笼, *** 爆竹和院子里的柴火也要点旺。大年夜榆林人会从财神庙里抱柴火回到家里点着,烧得越旺越好。因为柴通‘财’,大家把柴火点旺就是希望自己来年财运旺。宝鸡陇县百姓会在院子里升高灯,就是用很高的竹竿立到院子里点一盏火罐灯,竹竿上要披红挂彩,还要燃放鞭炮。各地守岁的礼仪、风俗千姿百态、各有风范。”

年夜饭

镌刻华夏记忆的团圆符号

在华夏大地,年夜饭堪称一年之中更具仪式感的团圆饭,它宛如坚韧的文化纽带,串联起岁月长河中的每一个春节,承载着国人对幸福的执着追求与对家的深深眷恋,成为春节文化的核心象征。

根植春节传统佳节与

源远流长饮食文化

陕西师范大学民俗餐饮文化学者、世界中餐业联合会饮食专家工作 *** 会 *** 朱立挺指出,年夜饭的诞生,根植于春节这一传统佳节与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二者相辅相成。春节,作为农耕文明孕育出的璀璨明珠,赋予了年夜饭特殊的时间节点意义;而饮食文化所聚焦的“吃什么”与“怎么吃”,则为年夜饭注入了丰富内涵。值得注意的是,年夜饭的意义远不止于舌尖上的享受,更有着饮食之外的深远文化意蕴。从年夜饭的筹备与菜品选择中,能清晰窥探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里“道法自然、不时不食”的智慧精髓,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是年夜饭食材挑选的潜在准则。

朱立挺谈道,回溯至周、秦时期,受限于相对初级的食材与调料种类,以及当时盛行的分餐制,菜肴无论是品种还是烹饪手法,都较后世略显单一。彼时,周代声名远扬的“周八珍”堪称我国古代宫廷宴的开山之作,详尽记录于《周礼·天官·膳夫》与《礼记·内则》之中,是现存典籍里最为古老的菜谱之一。细究“周八珍”的 *** 工艺,不难发现诸多亮点:其一,极为注重烹饪技巧与食材搭配,巧妙运用米糊润色,为菜品增添 *** 光泽,有效提升食欲;其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烤、煎、煮、蒸等中国传统烹饪技法,深谙依据动物不同部位选肉烹制之道,且在刀工、刀法、卫生等方面颇为讲究, *** 了那个时代烹饪技艺的巅峰水准;其三,“周八珍”中的每一道菜,几乎都达到了入口即化的绝妙口感。

丝路贯通丰富了

年夜饭的菜品内容

两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贯通,大量异域新奇食材与调料涌入中原,如同灵动的画笔,为年夜饭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极大地丰富了菜品内容。至隋唐,年夜饭迎来中古鼎盛阶段,分餐制逐步向合餐制过渡,炒菜开始风靡,菜品的丰富多样、烹饪 *** 的百花齐放以及南北饮食文化差异衍生出的精细特色,在众多唐诗中均留下了鲜明印记,其中尤以“烧尾宴”最为夺目。烧尾宴盛行于唐代,是欢庆宴的典范,与声名赫赫的“满汉全席”相比也毫不逊色。其发端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09),至玄宗开元时戛然而止,虽仅风靡二十年,却有着独特的寓意。据《辩物小志》记载,唐自中宗朝起,大臣初拜官时,惯例向皇帝进献美食,名曰“烧尾”,取自“神龙烧尾,直上青云”之意,其典故源于“鱼跃龙门”传说。

宋元以降,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大量融入,市民阶层蓬勃兴起,市肆餐饮文化繁荣发展,加之海外贸易昌盛,食材与调料愈发琳琅满目,催生了更多新派菜肴。明代辣椒传入中国,这一外来作物对后世餐饮影响深远,时至今日,辣椒已然成为中餐调味不可或缺的关键调料。晚清至 *** ,尽管战乱频仍、时局动荡,年夜饭依旧如暗夜明灯,艰难维系着民族的自信心。物资匮乏的困境下,反而催生出诸多极具时代特色的美味,成为特殊记忆。然而,时光流转,快餐文化汹涌来袭,对中餐传统造成巨大冲击,诸多经典菜肴面临失传危机,南北各地概莫能外。往昔,两湖、两广、江浙等地民众筹备年夜饭,全家齐上阵,耗时半月有余,炸鱼、炸丸子、压豆腐等美食摆满一桌,菜品多达二三十道。

化作精神寄托与家庭和睦的

美好愿景

朱立挺感慨,陕西往昔的年夜饭讲究“七碟子八碗”,满桌大鱼大肉,丰盛至极。如今,年夜饭的菜品数量大幅减少,背后原因多元复杂:物质的极大丰富让人们不再单纯追求数量;传统手艺传承断档,诸多精湛厨艺后继无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人们无暇耗费大量精力筹备;现代人愈发注 *** 活品质,不愿被繁琐厨务束缚;健康饮食理念深入人心,左右着新一代人的饮食选择。

在他看来,历经岁月洗礼,年夜饭如今已超越食物层面,化作精神寄托与家庭和睦的美好愿景,形式与过程承载的意义远超菜品内容本身。事实上,当下年夜饭愈发受重视,恰是中国国力稳步提升、民族自信日益增强的生动映照。

就长安地区而言,年夜饭别具一格,兼具家宴与官府宴双重特色,蕴含深厚陕菜文化底蕴,严格遵循陕西官府宴传统与餐饮礼仪。诸多餐馆推陈出新,复原烧尾宴、曲江游宴、长安八景宴等经典宴席,还创新 *** 推出蘑菇宴、仓颉家宴、十三花等特色年夜饭,让食客在阖家欢乐的温馨氛围中,领略陕菜文化魅力,体悟传统礼仪精髓。

朱立挺还特别强调了宴席上菜顺序的门道,形象地比喻道,上菜如谱曲,需有起有伏、 *** 迭起。一桌菜肴,若上菜顺序错乱,用餐体验便会大打折扣。基本原则为:先冷后热,开场以凉菜清爽味蕾;先浓后淡,让味觉循序渐进感受变化;先咸后甜,平衡口感;先高档后一般,突显宴席层次;先干后汤,有序过渡;先酒菜后饭菜,契合用餐节奏;先荤后素,最后以清爽素菜收尾;点心在行菜之间巧妙穿 *** ,调节节奏。通常完整程序如下:茶点率先登场,开启用餐序幕;随后是凉菜,唤醒食欲;接着是头菜,即大菜中的排头兵,奠定宴席基调;热炒菜紧接而上,丰富口味;点心适时穿 *** ,缓解味觉疲劳;清爽菜带来清新之感;大菜中的炸菜增添酥脆口感;汤菜滋养身心;甜菜调剂口味;座菜(饭菜)满足主食需求;汤羹收尾,温润肠胃;小食面点补充能量;时令果盘画上 *** 句号。

所谓大菜,便是选用质优价贵食材,如燕菜、鱼翅、海参、 *** 等精心烹制而成,这类菜品往往在宴席中担当主角,是当之无愧的“头菜”,甚至整个宴席常以其命名,诸如主菜为鱼翅的宴席称作鱼翅席,选海参的称海参席,燕菜、鱼翅搭配的则为燕翅席等。热炒则是在头菜亮相后接续登场的热菜,以多样口味持续点燃味蕾热情。年夜饭,这一承载 *** 历史的传统习俗,正以其独特魅力,在时代浪潮中熠熠生辉,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名家笔下的除夕

除夕,岁自此夜尽。这一天,中国人要祭祖,要“守岁”,要讨压岁钱,还要阖家团圆吃一顿热热闹闹的年夜饭。

名家笔下的除夕,又是怎样的呢?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 *** 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 “福礼” 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节选自《祝福》 作者/ ***

吃饭碗数,必须成双

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吃年底夜饭时,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那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

街上提着灯笼讨债的,络绎不绝,直到天色将晓,还有人提着灯笼急急忙忙地跑来跑去。灯笼是千万少不得的。提灯笼,表示还是大年夜,可以讨债;如果不提灯笼,那就是新年,欠债的可以打你几记耳光,要你保他三年顺境,因为大年初一讨债是禁忌的。——节选自《过年》 作者/丰子恺

回家团圆,都要守岁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 *** ,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节选自《北京的春节》 作者/老舍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职茵 杨明 张湜

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尚洪涛、新华社、人民日报

编辑:安之

审核: 吴飞

出品:西安报业传媒集团

西安报业·西安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摘编

标签: 奔赴 义无反顾 除夕 国人 节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