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担当!婚内被心仪女子追求,闻一多的这一做法堪称最完美处置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8

小时候,高孝贞在舅舅家,和几个姐妹在堂屋里玩。

忽然,一个穿着棉袍马褂、戴一顶瓜皮帽的男孩走了进来。

舅妈一看,拉着高孝贞就跑!

高孝贞不解地问:

“我们为什么要跑啊?”

舅妈说:

“那是你未婚夫,女孩子过门以前,是不让和未婚夫见面的!”

原来在长辈的安排下,高孝贞早就和大她四岁的姨表亲——闻一多订了娃娃亲。

01

1912年,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一个小镇,以全省之一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接受新式教育后,闻一多憧憬 *** 恋爱,希望退掉包办婚姻,父母却不答应!

他赌气说:

“成亲可以,但是我不祭祖、不拜堂、不闹洞房。”

1 *** 2年腊月十一,闻一多正式迎娶高孝贞。

想到要娶一个旧式女子,他一点儿都开心不起来。

结婚当天,他不洗澡、不换礼服,一头扎进书房看书。

展开全文

然而,闻一多是个孝子,孝心使他不愿做出令父母伤心的事;

他还是一个至仁至爱的人,爱心使他不能做出伤害妻子的事。

在父母的催促下,闻一多最终还是来到了新房。

望着有一面之缘的高孝贞,他主动提及小时候的那次见面:

“你那时为么事要跑走啊?”

两人忆起童年往事,不知不觉打开了话匣子,有说有笑。

门外偷听的家人们,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02

新婚燕尔,闻一多教妻子读唐诗。

他发现妻子聪慧又好学,不禁想道:

“我们夫妻之间更大的问题,就是孝贞没念过书,没有共同话题。那么,送孝贞去上学,不就好了吗?”

于是,他不顾父母反对,坚持将妻子送到武昌女子职业学校读书。

不久,闻一多收到芝加哥艺术学院的邀请,计划赴美留学五年。

出发之前,他跟妻子约定:

“我沿途每到一站,一定给你写一封信。到了美国,三天写一封信。隔一两天你也得给我来一封信啊!”

闻一多说到做到,他常常给高孝贞写信,还以美国著名女诗人为例鼓励她:

爱与担当!婚内被心仪女子追求,闻一多的这一做法堪称最完美处置-第1张图片-

“女人并不是不能造大学问、大本事,女人并不弱似男人,外国女人是这样,中国女人何尝不是这样呢?”

但是,高孝贞的回信却很少。

闻一多满腔热情得不到回应,气得在信中说:

“你好狠心啊!”

对于丈夫的指责,高孝贞有苦说不出。

原来,闻一多的家书全被他 *** 扣下了。

*** 认为儿子在海外求学,前途是头等大事,夫妻间卿卿我我算怎么回事?!

所以,高孝贞很少能够读到丈夫的来信。

03

在苦闷中,闻一多寄情于诗歌创作。

其中,《七子之歌—— *** 》是他的 *** 作之一。

这首诗后经李海鹰谱曲,几乎每个 *** 能够唱出来: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 ***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 ***

母亲啊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 母亲

而序诗《红烛》更是托出了闻一多一颗炽热的心: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 *** 5年,原本计划留学5年的闻一多,只待了3年就迫不及待地回国了。

因为,他深深思念“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

未料刚抵达上海,闻一多就碰上了“五卅运动”。

眼看着军阀混战、 *** 横行,闻一多怒吼着创作出《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 *** 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对于这一时期的闻一多,朱自清评价道:

“在 *** 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新诗人。”

04

回到湖北老家之后,闻一多与妻子消除了家书的误会。

他不忍妻子长年被禁锢在宗法家族内,承诺说:

“你忍耐一下,将来我接你出去。”

1 *** 6年,闻一多在北平 *** 下来,果然之一时间把高孝贞接来同住。

此时的高孝贞,增加了学校的生活和见识,开始跟闻一多有了默契。

夫妻俩终日为伴,感情越来越融洽。

闻一多由衷地感到婚姻的 *** :

“纵然是刀斧削出的连理枝,你瞧,这姿势一点也没有扭。”

接下来,孩子们一个个降临,家里的气氛就更好了。

闻一多深深体味到一种只有“家”才能带来的幸福和甜蜜。

05

可没想到,1931年10月,高孝贞在老家生下三儿子后,突然收到好友方 *** 的信:

“你赶快回青岛去,青大有位女士正在追求闻一多,做东西给他吃,做好了用罐子装着给他送去,两人还一起到外面散步!”

高孝贞感到惶恐而凄凉,她听过不少文人抛弃发妻,另娶新式女子的事情,没想到这会应到自己身上!

就在心乱如麻之际,闻一多来信了。

他在信中坦露了实情,并且急切地呼唤道:

“我已经跟 *** 说了,你赶快回青岛来!你赶快回青岛来!”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

事情是这样的:

1930年,闻一多应 *** 声之邀,携眷赴青岛大学教书。

一家人租住在海边小屋,饱览了青岛的旖旎风光。

可这里到了冬天,海风呼啸格外凄凉。

加之高孝贞又有了身孕,次年闻一多便把妻子送回老家待产。

之后,闻一多搬进学校的宿舍,过起了单身汉的生活。

邻居方令孺是新月女诗人,她因为热爱新诗,常常到闻一多那儿讨教。

方令孺16岁遵父母之命嫁人,后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赴美留学,回国后夫妻矛盾激化,婚姻名存实亡。

因此在33岁那年,方令孺与丈夫分居,独自带着女儿来到青大当老师,教古代文学。

她颇有女神范,总是一袭黑色的旗袍,不施脂粉,永远带着一缕淡淡的哀愁。

她不喜与人来往,却对闻一多嘘寒问暖,送饭送菜。

渐渐地,闻一多平静的心湖泛起了一丝涟漪,他产生了对灵魂伴侣、对“更高、最真的情感”的强烈向往。

但是,闻一多一向重品德,想到自己已有妻室,他行动上万分拘谨,并未对方令孺作出热烈的回应。

最终,他把情感上的涟漪化身为一首爱情长诗《奇迹》,其中有:

“我要的本不是火齐的红,或半夜里

桃花潭水的黑,也不是琵琶的幽怨,

蔷薇的香,我不曾真心爱过文豹的矜严,

我要的婉娈也不是任何白鸽所有的。

我要的本不是这些,而是这些的结晶,

比这一切更神奇得万倍的一个奇迹!

我只要一个明白的字,舍利子似的闪着

宝光,我要的是整个的,正面的美。

我并非倔强,亦不是愚蠢,我不会看见

团扇,悟不起扇后那天仙似的人面。

那么

我便等着,不管等到多少轮回以后——

既然当初许下心愿,也不知道是在多少

轮回以前——我等,我不抱怨,只静候着

一个奇迹的来临。”

这首诗一出,立即造成轰动。

因为方令孺与闻一多走得近,校园里开始有了议论:

“方令孺就是闻一多等待的爱情奇迹!”

很快,流言飞出了校园,传到了方 *** 的耳中。

为了好友的家庭幸福,他便写信提醒高孝贞。

而闻一多发现流言四起之后,立马决定了断这段情缘。

他主动写信向妻子诉说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将妻子重新接回青岛。

高孝贞一回来,方令孺就因病离开青大,从此流言自然就没有了。

多年后,闻一多的好友梁实秋提及此事说:

“实际是一多在这个时候在情感上吹起了一点涟漪,情形并不太严重,因为在情感刚刚生出一个蓓蕾的时候就把它掐死了,但是在内心里当然是有一番折腾,写出诗来是那样的回肠荡气。”

06

一直以来,高孝贞内心更大的痛楚,就是与丈夫之间巨大的文化差距。

但现在,她已经知道丈夫的人品了——

无论经受何种 *** ,他都会选择妻子、家庭和道德。

因此,高孝贞从不翻旧账,两人生活仍然幸福和美。

据闻一多的女儿闻名说:

“母亲深知, *** 为她作出了巨大牺牲,她满心只有那发自肺腑的感受:‘我其实有个什么啊,他这么喜欢我。”

当然,高孝贞并不像她自己认为的“什么都没有”。

她身上那些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善良、淳朴、勤劳、贤惠,是闻一多无法离弃的。

要知道,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这是相互依存的一对。

1932年,闻一多回到清华任教,他从诗人转为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每当工作时,他总是要妻子陪着,这已成为他精神上的一种需求了。

高孝贞时常拿着针线活,坐在丈夫旁边。

“他是真离不开我,工作时总要我陪着他。要我坐在他身边,要什么东西叫我给他拿。他装订稿子都是我给他订的,也是他指导的。”——高孝贞

1937年暑假,高孝贞因为想念母亲,带着两个大孩子前往武汉探亲。

分别的时候,闻一多说:

“住两个星期就回来吧,北平家也离不开你。”

说罢,笑着补充了一句:

“我也离不开你,三个小的也离不开你!”

07

谁料,高孝贞刚离开北平,“卢沟桥事变”就爆发了!

在炮声和飞机声中,闻一多担心妻子,连连不断地给她写信:

“贞:如果你们未走,纵然危险,大家在一起,我也心安。现在时常想着你在挂念我们,我也不安了……这一星期内,可真是难为了我!在家里做老爷,又做太太,做 *** ,还要做母亲。你不晓得男人做起母亲来,比女人的心还要软。”

他深情地倾吐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亲爱的妻:我一人在屋里,静极了,静极了,我在想你,我亲爱的妻。我不晓得我是这样无用的人,你一去了,我就如同落了魂一样。这几天忧国忧家,然而心里最不快的,是你不在我身边。亲爱的,我不怕死,只要我们死在一起。我的心肝,我亲爱的 *** ,你在哪里?从此我再不放你离开我一天,我的肉,我的心肝!你一哥在想你,想得要死!”

在国与家的患难中,闻一多就像个恋爱中的小男生,似乎是之一次体验到了爱情的魔力,体验到了与心上人离别的滋味。

很快,他带着三个幼儿离开了清华园,辗转来到武汉跟妻子相见。

闻一多离开清华园不久,北平就沦陷了。

清华和北大、南开等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踏上了远赴昆明的长征路。

闻一多得知消息后,就把妻儿安顿在武汉,自己追上 *** 们一起徒步3000多里去云南。

08

虽然分隔两地,但是闻一多和高孝贞保持频繁的通信。

在颠沛流离中,两颗心反而贴得更近了。

1938年,闻一多的弟弟被西南 *** 聘任。

高孝贞立马决定带着五个孩子以及保姆赵妈,跟随小叔子踏上云南之旅。

闻一多得知妻子要来与自己团聚,欣喜若狂:

“只再等一个月,我们就可见面,这次你来了,以后我当然决不再离开你,无论如何,我决不再离开你一步!”

一家人团聚后,住在昆明郊外。

闻一多每周进城上课两天,头天上午走,第二天下午回来。

高孝贞总会掐好丈夫回来的时间,她早早收拾好屋子、准备好饭菜,然后带着孩子们去村边等待。

“我的太太总是带着小孩到半路上来接我,回到家,窗子上照着的已是夕 *** 。孩子们围在身边,我愉快地洗完脚,便开始那简单可口的晚餐,我的饭量总是很好的,那一天也总是过得很快活。——闻一多”

随着物价飞涨,闻一多的薪水无法维持一家八口的开销,家里几乎顿顿是清水熬白菜。

看着丈夫每天要步行去城里上课,回来又要伏案工作到深夜,却餐餐清汤寡水,高孝贞心急如焚。

她想尽各种办法给家人补充营养:

买来便宜的豆渣与白菜一起熬汤,去抓蚂蚱、抓田鸡、挖野菜,去小河中捞小鱼小虾,还开出一块荒地种蔬菜,养鸡生鸡蛋……

然而,即使如此,日子还是不好过。

闻一多不得不卖书、当衣物。

1940年冬天,闻一多当掉了最后一件狐皮大衣,结果被冻生病了。

高孝贞心疼极了,流着眼泪当即从郊外赶到城里,把大衣赎了回来。

1943年,为了养家糊口,闻一多开始 *** 刻图章。

他除了上课,就是 *** 。

高孝贞半夜醒来,常常看见丈夫在灯下弯背“咯吱咯吱”一刀一刀地刻着。

短短两年间,闻一多刻了500多方印谱。

凭着这份手工业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得以改善,孩子们也不再喊饿了。

09

一天,闻一多为自己刻了一方“叛徒”。

朋友大惑不解:

“为什么叫‘叛徒’呢?”

闻一多朗声说:

“因为我要做一个旧世界的叛徒!我们实际上都属于剥削阶级,什么时候懂得自己反对自己的阶级,而替人民的利益服务,就算为人民了。这是一件痛苦的事,可是我们一定要做到。”

自从目睹 *** 的 *** ,闻一多便走出书斋、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 *** 、争取 *** 的斗争。

“即使为 *** 而牺牲,我也死而无憾!”

闻一多火一般的言行,激励着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同时也遭到 *** 的忌恨。

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被 *** 特务 *** 后,外面纷纷传言闻一多是黑名单第二号。

1946年7月15日,昆明各界为李公朴举行追悼大会。

有朋友来报信,让闻一多不要去参加:

“黑名单的事绝对可靠,您千万小心,不要外出!”

可是,闻一多沉痛地说:

“我不出则诸事停顿,何以慰死者?假如因为 *** 派的一枪,就都畏缩不前,放下 *** 工作,以后谁还愿意参加 *** ,谁还信赖 *** 工作的人?“

说完,他仍然拿起手杖迈出了大门。

在李公朴追悼会上,闻一多作了那气壮山河的《最后一次讲演》。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10

之后,闻一多在 *** 们的保护下回到家中。

一位 *** 含泪道:

“我以你的 *** 资格,要求你爱护自己一点,因为今天讲真理的人太少,我们经不起敬爱的长者们的损失。”

闻一多从容答道:

“到今天我们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安全吗?我很感激你这番话,可这是做人的态度,人总有心有血。我还要做人,还有良心。”

那天,高孝贞像丢了魂儿一样,心神不宁,坐立不安。

闻一多回家看到妻子紧张的神色,连忙安慰道:

“你放心了吧?你看,我不是回来了吗?”

下午,闻一多又去参加《 *** 周刊》举办的李公朴被害记者招待会。

儿子闻立鹤不放心,亲自护送 *** 出门。

然而,回来的路上,离家仅有几十步的地方,突然从后面闪出两个 *** ,对着闻一多父子连开数枪!

高孝贞听到枪响,踉踉跄跄地就往外跑。

出门一看,丈夫和儿子一横一竖倒在血泊里……

闻立鹤身中五枪,肺部被打穿,右腿被打断。

幸运的是,他被救活了。

而闻一多被击中头部,身中十几弹,当场牺牲,年仅47岁!

高孝贞悲痛欲绝,心脏病猝发。

但她却在悲愤中振作起来:

“我要活下去!为了孩子们,也为了继承一多的遗志!”

后来,高孝贞改名“高真”,带着孩子们奔向解放区。

她加入了中国 *** 同盟,坚定地踏上丈夫的足迹。

在解放区,孩子们放学后,总会看见高孝贞坐在书桌前学习——

面前是写着摘抄的笔记本,一旁放着解放区出版的各式报纸的书籍。

在不知不觉中,高孝贞妻承夫志,活成了丈夫的模样。

1983年,81岁的高孝贞与世长辞。

相信在天上,高孝贞与闻一多必将携手相依,永不分离。

而闻一多这一生,历经诗人、学者、斗士三个阶段,最后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诗篇。

他有责任有担当,于国于家都无愧于心。

参考书籍:《闻一多和自己的歌:闻一多长女闻名深情回忆 *** 》

标签: 闻一多 担当 处置 心仪 堪称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