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的发源地是中国。许多古籍中均有记载。例如:早在2000多年前的医 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胎病”的论述。到了汉代,各种书籍 *** 现了大量有 关胎教内容的记载和论述,初步形成了胎教学说。这要比希腊学者著名哲学家亚 里士多德提出的胎教观点早1000多年。
胎教起源于中国,也得到了外国学者的 承认。早在1987年,日本幼儿开发理事会的井深大先生和千叶大学多辉教授等 人组成的访问团来我国访问期间,在北京的报告会上,谈到胎教在中国汉代已流 传起来,并讲到在朱子的文章中就有胎教方面的东西。而且,井深大先生的一本 论述胎教的专著《零岁——教育的更佳时期》一书中也是这样肯定的。
到了宋代,名医陈自明在《妇 *** 全良方》中就立有“胎教论”,对胎教进行了 专篇论述。而到明代,胎教学说更进一步完善起来,成为比较 *** 和全面的学说, 并且在清代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比如,清代的陈梦雷等人编辑的《古今图书集成 医郎全录》时,就把历代关于胎教说的内容汇集在一起,立为“小儿未生胎养门”。
列人儿科,分卷之首来给以强调。就连清代末期著名思想家康有为的著作—— 《大同书》中,也有建立胎教院,以培养聪明后代,提高人口质量的主张。我国古代,除了一些 *** 者重视胎教以外,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医学家也都 非常重视胎教。比如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的母亲说过这样一 段话:“吾怀妊是于,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即:“我在怀孩子时,席 子不正都不坐,肉切不方正也不吃,就是要对孩子实行胎教。”又如三国的魏文帝 曹丕,也对胎教的重要作用有其独到之论述。他举例把周成王和汉昭帝在位执政 时的政业功绩个人寿命的长短、作为等大小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强调“胎教”对 于培养合格、理想君王的重要作用。
古代教育家重视胎教的记载更多,比如南北朝时的著名教育家颜之推,《颜氏 家训》一书的教子第二篇中,就列有“胎教之法”。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嘉,在教育专著《小学中》,就以“胎孕之教”为首论,认为受教育应从内开始,“古者妇人妊子启不侧,坐不边,立不附不食邪味,割不下不食,席不正不坐。
目不视恶色,耳不听 *** 。夜则令香育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意思是:对孕妇的饮食。睡眠、坐立,所看所听的内容,都有一定的要求,就连晚上都要请那些说《诗经》讲历史的人来对孕妇实行教育,这样生下的孩子形貌端正,才能过人。这些实质上是对孕妇进行孕期保健、增强营养和提供良好的外界环境,使孕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对胎儿的发育产生积极影响的具体要求,是属于现在优生学中的临床优生学和环境优生学的内容。
另外,中国古代著名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也对胎教有过分析论述。他通过对母亲心理状态好坏对胎儿的影响,以及母亲的道德修养、 *** 格爱好对胎儿有哪些遗传作用等,提出了对胎儿实施教育的具体 *** 。至于古代医学家、重视胎教的就更多了。比如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唐代“医圣”孙思邈、徐之才,明代的虞博、郭子章、万全等人都在自己的著作中说明了胎教的内容与 *** 。
宋代名医陈自明在他著作的《妇 *** 全良方》一书中就媸调:“胎教产图之书,不可谓之迁而不加信。”关于胎教培养杰出人才方面的特殊事例,在很早以前我国史料就有记载,比 如《史记》记载了中国古代之一个对其子进行胎教的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史记》 其中记载了“太任者,文王之母,……太任之 *** ,端一诚庄,惟德之行。
及其有娠, 目不视恶色,耳不听 *** ,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 一而识百。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这就是说:太任是周文王之母,她诚实庄重, 讲究德行。到了 *** 的时候,她眼睛不看不正经的颜色,耳朵不听 *** 的乐声,口 不出狂傲的话语,用此 *** 对胎儿实行教育。
文王生下来就显得很聪明,太任教 他时,他能“举一反三”,同时学到很多东西,人们说太任是善于胎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