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从小到大,甚至最后老去都没有走出过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小县城,更别说去各地著名的旅游景点、博物馆等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时候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天下事,但笔者还想要说的是:即使我们借助到互联网可以了解很多的知识,但仍有很多的东西是你在互联网上看不到的。这里并不是说互联网上没有,而是很多东西你从未听过、见到过,因此也就不会在网上搜索。比如以下的17张照片,鲸鱼的心脏,透明的鲨鱼蛋以及其他种种,这可能是大多数人很少有机会看到的真实照片,一起开阔眼界吧!
1.透明的鲨鱼蛋
说到鲨鱼,想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鲨鱼庞大的体积和它的血盆大口,认为鲨鱼是一种很凶残的动物,但其实鲨鱼也有很可爱的一面。这个可爱指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鲨鱼蛋,根本没想到吧,在人类眼中可怕的鲨鱼竟然会产下如此可爱透明质感的鲨鱼蛋,在鲨鱼蛋中还没出来的鲨鱼已经是鱼的模样了。
2.从飞机上看到的风暴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这不,在飞机上看到了日常中从不会看到的风暴现象(另一个角度)。
3.火箭发射后出现的云柱气体
4.世界上更高的棕榈树
这种棕榈名叫金迪奥拉棕榈树,生长在科科拉山谷,位于哥伦比亚西部,坐落于安第斯山脉,这里的棕榈树平均高为45米。
5.犰狳蜥蜴
这种蜥蜴生活在南非地区,身体上长满有如盔甲般的坚硬鳞片。它们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将自己的尾巴咬到嘴里,将鳞片朝外用来保护自己柔软的身体。
6.剑鱼孵化
刚刚破壳的剑鱼,你见过吗?
7.格陵兰的冰山
你能想象到冰山竟然长这样吗?在笔者看来,这座冰山更像是某种动物的鳞片,给人一种坚硬如铁的感觉。
8.背上长满苔藓的乌龟
这种身上长满苔藓的乌龟我们叫它绿毛龟,是一种背上长着龟背基枝藻的淡水龟。这种龟也被称为神龟,是我国的瑰宝,享有活翡翠、绿衣精灵的美誉。
9.五彩变色龙
10.显微镜下的蜘蛛眼睛
11.正在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水星
别怀疑,就是照片上左上角的小 *** ,就是正在围绕太阳旋转的水星。
12.看似有触角的植物
你知道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吗?看它如同弹簧一样的身体,顾名思义,它叫做弹簧草。
13.浓雾好似波浪一样起伏
这种自然景象一般身处高处才可以看到,云雾翻滚,跟波浪一般起起伏伏,你看到过吗?
14.重达181公斤的鲸鱼心脏
鲸鱼体积庞大众所周知,但是你有想过鲸鱼的心脏有多大吗?181公斤的鲸鱼,相当于几个成年人的体重呢?不可思议。
15.长城的尽头
*** 长城是中国具有标志 *** 的建筑之一,但是你知道长城的起点在哪,是什么样子吗?长城的起点就是图中这里位于河北省山海关渤的海之滨,入海的部分犹如龙头探入海底,因此也被称为“老龙头”。
16.巨大的水母
水母很多人在电视上看见过,一动一动的跟精灵一样非常可爱,但是图中这样大的水母你有见过吗?跟旁边的潜水员相比,真是太庞大了。
17.火山爆发时的闪电
?
当火山爆发与闪电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看图中,火山爆发的烟雾将闪电几乎包围,好不壮观的样子。
鲸鱼高清16比9 *** ,张张桌面鲸鱼高清16比9 *** ,张张桌面
鲸鱼高清16比9 *** ,张张桌面
鲸鱼高清16比9 *** ,张张桌面
鲸鱼高清16比9 *** ,张张桌面
鲸鱼高清16比9 *** ,张张桌面
鲸鱼高清16比9 *** ,张张桌面
鲸鱼高清16比9 *** ,张张桌面
鲸鱼高清16比9 *** ,张张桌面
鲸鱼高清16比9 *** ,张张桌面
鲸鱼高清16比9 *** ,张张桌面
鲸死后去了哪里?小编按:
如果说鲸死亡后存有最“内核诗意”的话,那一定就是“鲸落”的整个过程。这具庞然大物近乎垂直而缓慢的沉入海底深处,其肉身在不同阶段甚至可以为此片海域提供长达100年的营养!当然,对于那些搁浅的鲸来说,这无疑是令人类扼腕揪心、同时又充满疑惑的死亡过程。
关于鲸鱼如何死去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这听起来或许像是亚哈船长(译者注:小说《白鲸》中的船长,此人一心想猎获白鲸,今喻贪得无厌者)似的鲸骨追逐客会大声嚷嚷的话,但我最关心的并非腐肉的血块或 *** 的体腔(其实我完全不关心这些)。我所着迷的是有关事件、地点、方式和原因的细节:鲸的 *** 遭遇了什么,它们在哪里死亡、如何死亡,以及它们死亡的原因。
2018年,在达克斯伯里礁(Duxb *** y Reef)死亡的长须鲸。? MARJORIE COX
你也许会觉得,这些事实很容易在科学文献或是许多有关公海捕鲸的记录中找到。但事实并非如此,并非所有被冲上海岸或被捕鲸船拖上岸的鲸都能在相关文献中找到详细记录。因此,我转而在脑海中分析这些因素——洋流、水深和水温、食腐动物、埋葬时间,甚至是解剖学上的差异——这些因素导致了鲸的 *** 可能会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变成化石。
要弄清楚生命世界的哪些部分能够被埋葬在 *** 中,以及我们如何找到它们,这是一个概率游戏。古生物学家倾向于把有机体的生与死看作是从出生到死亡的一条连续线索——这条线索一直延伸进博物馆的展柜。我们把这条线索可视化为一条信息流,在这条信息流中,各种各样的生物和物理过程在腐烂的路径上逐步剔除数据:一具被食腐动物 *** 成碎片、没能完整埋葬的 *** ;一具在并不乐观的环境中 *** 的、完整或残破的骨架;遭到意外 *** 的、包含化石的 *** 。即使一个重要的标本有幸重见天日,在从野外被收集后,它的化石也可能被贴错标签或是遗忘在抽屉中,从此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实际上,我们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在丢失信息;这是从 *** 骸到展柜间的数据损耗。考虑到生物变成化石的几率之低,我们能对过去地质时期的生命有所了解简直是个奇迹。
2016年,在西澳大利亚海上发现的一头已死亡的座头鲸,其 *** 像气球一样膨胀开来。? Mark Watkins/Facebook
像古生物学家一样思考会让你成为某种“死物鉴赏家”。我对死鲸的追逐让我记下了大量的搁浅记录。自古以来,鲸鱼搁浅一直吸引着许多人的兴趣,上至亚里士多德,下至随手点开YouTube上激增的鲸鱼 *** 的观众。搁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一头被抛上海滩的庞然大物,愤怒地朝海浪拍打着尾巴。这个画面震撼了我们,因为在我们的想象中,鲸完全是水生王国的一部分。一头鲸怎么会被困在我们的世界里,一个如此巨大、如此陌生的生物怎会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2018年,新西兰达加维尔(Darg *** ille)附近海域搁浅的座头鲸,在营救无效后,被实施了 *** 。? RNZ
鲸鱼搁浅的形式多样,发生原因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搁浅——海岸线上出现鲸这一看似异常的景象——并没有单一的定义,只有一种 *** 作 *** 的定义。例如,一场搁浅中可能包括一头鲸、一对母幼鲸、同一鲸种中的数头鲸,或是不同鲸种中的数头鲸。更复杂的是它们的搁浅方式:鲸可能在被冲上海岸时就已经死亡,或是活着抵达岸边,挣扎个不停,也可能在搁浅时已经腐烂成只剩下鲸脂、软骨和鲸骨的空架子。
在搁浅方式之上,搁浅的原因则更为复杂:是什么导致了鲸的搁浅?在某些情况下,衰老或疾病可能足以给出简单的解释,而住在人类附近的副作用既可能很明显(被渔网或绳索缠住导致搁浅),也可能更难探明(海藻 *** 中毒导致搁浅)。当然,当出现一整群数十头鲸同时搁浅的场面时,自然需要某种解释,尽管这解释常常难以厘清。在自然界,真正的原因往往就是如此。
一头鲸怎么会被困在我们的世界里,一个如此巨大、如此陌生的生物怎会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这样的场景已经经历了几个世纪:面对身躯庞大的鲸,人类往往束手无策。? Mother Nat *** e Network
对于活跃在19世纪中叶扬基捕鲸时代(Yankee whaling)之前的博物学家来说,获得鲸的解剖学知识的唯一来源就是搁浅。尽管欧洲的巴斯克捕鲸人在数百年间捕杀了无数头鲸,但基本上没有任何关于鲸的体内长什么样的记录——而这是相当重要的证据,因为你要知道,除了吻部的少量毛发、 *** 和呼吸用的喷气孔之外,鲸从外表上看跟鱼没什么区别。
有关那个时代如何解剖搁浅的鲸的一手资料也同样有限,尽管这类描述一定令人不忍卒读。在18世纪或19世纪早期,一旦某位乡 *** 生或者业余博物学家听到鲸搁浅的消息,就会旋风般地做出临时计划,进行几天枯燥、难闻的解剖。鲸鱼搁浅在哪里,解剖就在哪里完成。 *** 骸之庞然会使手头的工具相形见绌,好天气会加速鲸肉腐烂,潮湿和寒冷的天气则会延缓这一过程。这项工作自然没什么吸引力。没有现代的绞车或起重机,也没有照片来记录这些发现。只有墨水、纸张和一个不会倒的胃口。
《大鱼吃小鱼》(Big Fish Eat Little Fish),彼得·勃鲁盖尔,1557年。?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搁浅的鲸使人不仅得以仔细观察其临床特征——沿吻部的脊,花斑状的下腹部,或尾鳍关节——更得以细看它的内部结构、肌肉组织和 *** *** ,这些是无法通过从船上远看来描述的。19世纪初,之一批博物学家卷起袖子,描述了他们的所见,这得益于一种新兴的科学报告基础设施——公开发表的科学 *** 集。通过记录、绘图并分享自己所见,他们为其他人寻找自己的例子并作出比较创造了基础。连亚里士多德也知道鲸是哺乳动物,但这些初次的仔细解剖揭示了鲸的内部世界的许多事实,而这些事实令人既熟悉又困惑:它们与奶牛和 *** 员一样,有一颗心脏、一对肺、一个胃、肠和 *** 道。对鲸搁浅展开的仔细解剖学工作所产生的早期学术成果对科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直到数代人之后,得益于制冷和电动工具、在更稳定的实验室条件下工作的解剖学家才终于超越前人。
今天我们知道,例如,爱尔兰、加利福尼亚和南非附近的蓝鲸都属于同一个物种,但18和19世纪的博物学家并不清楚。由于对其他大型鲸的描述并不完整(有时并不正确),博物学家有时会因颜色或大小的不同产生误解,以至于根据单次的搁浅创造一个新学名,或者判断一头鲸鱼的外貌与其他记录相去甚远,因此应该被定为一个新物种。
直到20世纪初,我在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的一位前辈弗雷德里克·威廉·特鲁(Frederick William True)才解开了这些关于大型须鲸的问题,并证明了蓝鲸、座头鲸和长须鲸,以及其他几种鲸类,都是存在于大西洋两岸的同一物种——尽管它们有数十个不同的分类学名称。特鲁花了数年时间研究这些不同物种的原始标本(称为模式标本),做了分类学家们基本上认为是“清理后院”的工作——这是一项耗时的任务,需要 *** 世界各地博物馆存档的标本,并弄清它们的身份。
荷兰艺术家雅各布·马瑟姆(Jacob Matham)的《搁浅鲸鱼》,1602年。? wikimedia
即使在今天,仍然有一些突吻鲸物种只能从被冲上海滩的头骨中找到——是的,在21世纪,这颗行星的海洋中仍有几种重达数吨的哺乳动物,它们的科学基础主要依赖于被抛上海岸的单个头骨。突吻鲸是潜水深度最深的鲸类之一,看起来就像宽吻海豚与潜水艇交叉形成的产物。事实上,我们对大多数突吻鲸知之甚少,它们几乎占现存鲸类的四分之一——它们生活的海域太远、潜得太深,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标记或拍到照片。如果没有博物馆来保存这些难得出现的稀有遗骸,我们对这些神秘物种的了解甚至会比现在还要少得多。
当然,不是所有死去的鲸都会被冲到岸上。数百年来的捕鲸者都知道,有些鲸死后会浮上水面,另一些则会沉到海底。抹香鲸死后会漂浮在水面上,因为它们的头上部有巨大的脑油器,这一点扬基捕鲸者很清楚。露脊鲸(right whales)之所以如此得名,是因为它们正是捕鲸者在找的鲸,它们死后也会漂浮在水面上,因为它们有着厚实的鲸脂层,这是它们与生活在北极的 *** 弓头鲸所共有的特征。其他的大型须鲸,如蓝鲸或座头鲸,会在海面停留较长时间后下沉,不过鲸 *** 在腐烂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气体会使它重新浮起。
如果没有博物馆来保存这些难得出现的稀有遗骸,我们对这些神秘物种的了解甚至会比现在还要少得多。
这些鲸鱼死后,其中一部分的大喉囊会像气球一样膨胀,像生活中没能正常展开的安全气囊一样,这并不罕见。捕鲸者和海滩拾荒者大多知道以上的事实,但也仅此而已,直到1977年,一艘美国海军巡洋潜水艇在加利福尼亚海岸不远处,卡特琳娜岛(Catalina island)以西1200多米深的海底偶然发现了一具灰鲸 *** 。当然,我们已经知道有些鲸鱼的 *** 会穿越水层掉落海底,远远超过了光线能穿透的深度——但在那之前没有人亲眼看到过。后来科学家们发现了越来越多这样的情况,他们称之为鲸落(whalefall)。
2017年,一头北大西洋露脊鲸死于加拿大附近海域。? Wonderopolis
在1000多米深的地方,海底不仅寒冷、漆黑一片,而且海床表面基本是贫瘠的——直到一具 *** 穿越水层着陆。它始于鲸在海面的最后一次呼吸,将两个世界连接了起来。任何尚未被鲨鱼或海鸟啄食的腐肉都为深海鲨鱼、鱼类和螃蟹等食腐动物提供了直接的食物。(至于它们究竟是如何发现一头落下的鲸鱼,这点仍然是一个谜。)研究人员估计,在很短的时间内(几周到几个月),这些生物就会剥光 *** 的肉,只留下骨头。在深海海底,几乎没有洋流改变鲸骨的位置,使骨骼几乎保持着落入水底时的样子:颌骨靠近或直接与头骨相连,头骨自身则与脊柱呈一直线相连,鳍骨分列两边——假如这些部分没被海面上的食腐动物撕扯掉的话。
但是等海底食腐动物游走后,故事仍然没有结束。科学家们乘坐深海潜水器出发寻找鲸落的骨骼,甚至尝试地将鲸的 *** 沉入预定的位置,以了解更多信息。经过足够的反复实验和时间,他们发现鲸落会经历数个连续阶段,和森林生态 *** 有些相似,随着后者在几十年间逐渐成熟,其组成部分和体积会发生变化。
? ArtStation
一旦肉被吃完,鲸落就步入第二阶段,迎来蜗牛、蛤蜊和多毛纲蠕虫在它身上的定居——其中一些以软骨和骨骼表面为食,另一些则钻入骨骼周围的沉积物中,这些沉积物因从鲸的油脂中渗出的有机物而变得更营养丰富。蜗牛、蛤蜊和多毛纲动物需要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来消耗它们所能消耗的一切,然后第三阶段开始,这一阶段可能持续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没人说得清,因为研究鲸落的时间只有40年)。这可能是最后的 *** 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两组细菌生活在鲸骨内或鲸骨之上:一组厌氧细菌利用海水中的 *** 盐消化锁在鲸骨中的油;另一组嗜硫细菌则利用厌氧细菌产生的硫化物副产物与溶解氧结合产生能量。
在这一阶段,嗜硫细菌会对各种真正的“鲸落专家”提供支持,包括一些贻贝、蛤蜊和管状蠕虫,嗜硫细菌在它们体内共生,使它们有机会在一个没有阳光的世界里自己产生能量。在这样的海洋深处,鲸的 *** 给这个原本贫瘠的深海世界带来了第二次生命。
? Nautilus Live
虽然这些海底骨骼的确切存续时间仍不得而知,但某些估测数据的上限表明,一具鲸 *** 可以提供长达100年的营养。人们对鲸落的范围和内部差异知之甚少,以至于不断有新的发现:其中一种是名为Osedax的有机体——这个拉丁词的字面意思是“啃骨头”——这是一种深海蠕虫,它的整个生命周期都依赖于鲸落的骨骼。Osedax的外形是覆盖在骨骼表面,只有几毫米长的粉红色细丝,它没有嘴或肠,只有朝向外部、名为触须的波浪状卷须。它的共生体并非利用硫基通道分解骨脂的细菌,而是一种可以直接通过溶解骨骼来获得蛋白质的细菌, *** 是将一团充满细菌的纠缠根须埋入骨头中。
深海蠕虫Osedax。? 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并不是所有的鲸落寄居者都是“鲸落专家”;有些是“多面手”,它们也会出现在热泉喷口和海床深处的甲烷冷渗上。这些深海栖息地的温度和环境范围使得一些科学家提出,数百万年来,鲸落是生活在一个栖息地的无脊椎动物跳跃到另一个栖息地的进化跳板。这个观点仍在引发激烈的争论,因为对于一切以鲸落为食的物种,或鲸落骨骼在海底可能出现的频率和位置,我们都知之甚少。
看上去,鲸的体型在一个与其 *** 紧密相连的独特生态 *** 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毕竟,一具更大的 *** 应该会为“鲸落专家”提供更多的机会才对。但事实证明,对于鲸落而言,体型并不导致太大的区别,我们之所以知道这点,是与化石记录有关。研究生时,我有幸看到了一块数十年前收集到的鲸鱼头骨化石,它来自加利福尼亚州中部海岸附近新年岛(A?o Nuevo Island)的 *** *** 上。这些 *** 是大约1500万到1100万年前的极深海沉积物,我起初没对这块化石的来龙去脉想太多,直到我在伯克利古生物博物馆的化石准备实验室里清理头骨时,在头骨的缝隙中发现了一些微小的蛤壳。它们堆集在一起,栩栩如生,在记录下它们的排列形状之后,我决定把其中一只撬下来仔细看看。一位软体动物专家证实了我脑 *** 现的一种可能 *** :它们是一种化学共生蛤,从属于一个只出现在鲸落上的蛤科。简而言之,我一直在准备的化石是一块鲸落化石。
在此之前,人们已经发现了带有鲸落软体动物的鲸化石,尽管这类发现并不寻常,但它们本身并不是 *** 的发现。但这次与众不同的是,这块头骨属于一头只有3.3米长的鲸。小须鲸在中新世时期很常见,体型比现在小得多,但这一发现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们的体型之小并不影响鲸落步入嗜硫无脊椎动物出现的高峰期。换句话说,鲸的体型大小对生活在鲸落生态 *** 中的群落没有决定 *** 影响。如果体型不是决定 *** 因素,那什么是呢?这一点尚不清楚,不过可能和骨头里的脂质有关,它或许决定了哪些物种能在 *** 上繁衍,还决定了鲸落阶段如何演替。
2017年5月,美国加州博利纳斯海滩(Bolinas Beach)附近,人们前来参观一头79英尺(约合24米)长、因与船只碰撞而死亡的雌 *** 蓝鲸 *** 。? The New York Times
鲸的 *** 给这个原本贫瘠的深海世界带来了第二次生命。
如果你在博物馆里看到过展出化石,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动物有时保存得几乎完好无损,有时只留下一块骨头。了解死去的生物如何变成化石记录,这件事自成一个领域,名为埋藏学,它关注的是对我们所能了解的有机体信息进行过滤的整条路径——从死亡到发现。埋藏学实际上是关于解剖学和生态学中信息丢失的研究。理想情况下,我们想要了解我们所研究的古代世界的全貌,但我们从未真正实现这一点,因为生物死后的分崩离析实在无常而难以追溯。
埋藏学起源于旧 *** ,20世纪上半叶, *** /苏联和德国科学家在彼此信息不通的情况下,各自 *** 开发出了这一学科。直到数十年后,他们研究成果的译本一点点流入美国古生物学家手中,利用当下的生物学情况来理解过去的死亡、 *** 和保护的想法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值得拥有属于自己名字的科学领域。德国人威廉·舍费尔(Wilhelm Sch?fer)是埋藏学的先驱之一,他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观察北海沿岸的死亡和腐烂模式。虽然舍费尔耐心地给了每一个漂上海岸的海洋生物和给搁浅的鲸同样程度的关注,他在埋藏学方面的重要 *** 还是用一条 *** 中的海豚打了头阵。他精确而准确地认识到观察大型生物的腐烂和分解模式的价值——例如,一块颌骨是如何从头骨上剥落,而头骨又如何随之脱离 *** 骸的其余部分。鲸的骨骼结构和大多数脊椎动物一样,它们的下颌骨有时会散离原本的 *** 。这种观察正是我这种人所需要的线索,它能帮助我想象死去的鲸是如何变成化石的,以及这些化石在还活着时是什么样子的鲸。
在我看来,从搁浅的鲸开始研究总能获得丰收,但我花了一些时间才意识到,你得从海洋的尺度来思考,才能理解它们的重要 *** 。读研究生时,我的一位同事告诉我,几乎所有生活在加利福尼亚海岸的鲸种,都曾经在雷斯岬国家海岸(Point Reyes National Seashore)上一段16千米长的狭长海岸线范围内被冲上岸过。当深入探究他这一断言时,我发现了海洋哺乳动物搁浅 *** 保存的记录,这些记录是由 *** 机构在联邦监督下协作保存的,这些机构收集了整个美国西海岸及其他地区的鲸搁浅统计数据。鲸的物种鉴定、长度、 *** 别、搁浅时状况——电子表格中记录的所有数据被整理成一份清单,列出了哪些鲸(及其数量)曾在近2100千米的海岸线上搁浅。有趣的是,同样为这些 *** 机构工作的鲸生物学家还从船上进行了详细的样本调查,将鲸种——记录,于是我很好奇,这两种观察结果——一种来自死鲸,另一种来自活鲸——是否吻合。
*** 是:出乎意料地吻合。死鲸和活鲸的数据集在鲸种的数量和它们的相对丰度方面相互映射——相对丰度是指某些物种的个体比例高于其他物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海岸线附近的宽吻海豚比蓝鲸要多得多。)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搁浅记录记下的鲸种数目比任何 *** 调查统计出的都要多,这同时包括了常见和稀有物种。在某些情况下,搁浅的物种在任何船上调查中都从未见过。换句话说,只要你找对了时间和空间尺度,真正的生态数据是由鲸搁浅记录下来的。
2011年,智利和史密森尼古生物学家在鲸鱼山丘研究几种鲸鱼化石。? Smithsonian Insider
当我走过鲸鱼山丘(Cerro Ballena)的高速公路旁那一列列的鲸骨架时,这些思绪全都在我的脑海中打转。我可以想象这个遗址源自某次搁浅。然而,与此同时,鉴于我们手头没有任何确凿的数据,也没有任何可信的原因来解释为什么搁浅会在此处发生,我也会想,这个标签是否太过 *** ,因而并不适用。
在化石记录中,搁浅是罕见的;在已发表的文献中,可能仅有两次记录是搁浅导致,其一是一次大规模搁浅,现场包含一堆紧密排列在一起的龙涎香(一种由抹香鲸无法消化的乌贼喙形成的坚硬物质)化石;另一次则包含在沙堤中同时发现的三个抹香鲸头骨。这些都无法与鲸鱼山丘的规模相提并论。此外,海岸线往往是种能量充沛的环境,海浪会分散、摧毁搁浅的 *** ——相比之下,鲸鱼山丘上的许多化石骨架似乎没有发生形状变化,也几乎没有受到自然环境或食腐动物的 *** 。在遗址现场短暂地逛了一圈后,我认为鲸鱼山丘有许多外在迹象暗示着它曾是一场大规模搁浅——特别是在鲸骨的完整 *** 和密集度方面。至于我们要怎样才能弄明白这一切,并找出可能的解释,这差不多仍是我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尼克·皮恩森(Nick Pyenson)是华盛顿史密森尼学会自然历史国家博物馆的海洋哺乳动物化石负责人。他的作品在全球发表,他的科学发现频繁登载于《 *** 》、《 *** 》、《国家地理》、《洛杉矶时报》、《经济学人》、《大众机械》(Popular Mechani *** )、《今日美国》等报刊上,也多次出现在美国国 *** 共广播电台、全国广播公司电台、加拿大广播公司电台和英国广播公司电台。除了史密森尼学会颁发的更高研究奖,他还在 *** 任期内获得了白宫颁发的美国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总统奖。他和家人住在马里兰州。
文/Nick Pyenson
译/苦山
校对/斩光
原文/lithub *** /where-do-whales-go-when-they- *** /
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由苦山在本号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 *** 本号立场
来源:利维坦
编辑:aki
《图说鲸类百科》:遨游壮丽的鲸鱼世界《图说鲸类百科》 出版方供图
中新网北京11月30日电(记者 高凯)它们虽然是哺乳动物,却一生都生活在海洋与河流之中,它们壮丽而神秘,尽管正处于灭绝的边缘,但也有让人兴奋的新物种发现,它们就是鲸类。
海洋哺乳动物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美国古生物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安娜丽莎·贝尔塔的《图说鲸类百科》近期推出中文版,书中,这些壮丽且独具魅力的鲸类哺乳动物逐层逐层揭开面纱,展现真实自我。
据介绍,《图说鲸类百科》分三部分,之一部分讲述了鲸类动物演变史、解剖学与生理学特征、行为、食物与觅食、生活史、分布范围、栖息地、保育与管理等内容。
第二部分在鲸类生物信息知识基础上,通过引入识别工具和地图,介绍如何鉴别鲸类,以及海表行为是什么、何时何处观赏鲸类等知识。
如何辨别鲸类?书中介绍了通过鲸类体型大小、体色、标记、尾鳍、鳍肢形状辨别的技巧与 *** 。如何赏鲸呢?空中、陆地、海上不同视角会有不同的观感。“海表行为”描述了如何通过鲸类跃水等独特表面行为,辅助识别鲸类,并列举了赏鲸工具以及部分世界范围内的更佳赏鲸地点。
第三部分是鲸类物种名录,也是全书的主体,细致讲述了每个鲸类物种的基本信息、种群特征、全球分布、典型外形、潜水次序及海表行为、体形大小、可辨识特征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附录之中还有鲸类动物分类名录和鲸类研究术语清单。
作为一本鲸类百科全书,《图说鲸类百科》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鲸类的主要物种,包括亚目与科这种等级分别,以及60个物种。
与此同时,这部科普作品也涵盖了鲸类的生活史,介绍了不同鲸种的 *** *** 、行为、繁育季、哺乳期、断奶过程以及寿命。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该物种,每个物种信息页还配以物种明显特征的简短描述以及其他有趣的特征或者变化;显示物种的已知分布区域,包括水深以及栖息地信息;潜水次序以及海表行为、典型外形特征、物种轮廓体型等内容。
鲸类作为生物学概念,详解起来容易流于枯燥,《图说鲸类百科》引用了100多幅各种鲸种实拍 *** 和500多幅鲸鱼手绘图,让严肃知识变得更具趣味 *** 。
100多幅鲸鱼实拍图以鲸鱼在深海里、水面上跳跃、鲸鱼群、鲸鱼个体等不同视角,身临其境地将读者带入海洋,凝固鲸鱼不同时间段的壮观景象。
不同鲸鱼物种的介绍页,则使用彩绘手法,首先画地图表示该鲸种的分布地域,并在某鲸类的分布区域手绘式放大凸显。通过彩色手绘将一条长长的鲸鱼放置页面固 *** 置,划出引导线,分别介绍鲸鱼的不同身体部位,长宽度等信息。对于需要突出的重要部位,则将该部位放大,进行手绘临摹,使读者更清晰地观察到该部位的细节。在表示不同鲸鱼的潜水序列时,通过绘制鲸鱼的黑色剪影,在一片空白中清晰地演示鲸鱼海表活动的全过程,以及鲸鱼激起浪花的大小程度,具有十足的戏剧感。
此外,书中还使用了三维立体模型表达知识。比如,在讲解鲸鱼的泥环进食法时,通过三个立体透明手绘模型,形象生动地呈现了泥环的形成、被困住鱼群的状态、鲸鱼捕食猎物的场景。更有意思的是,在表达海豚头部构造时,书中使用了彩绘的海豚头部 *** 图,如“庖丁解牛”般地为读者讲解了海豚头部细节,以及海豚如何通过头部实现声信号的发射和接受的全过程。(完)
为什么鲸鱼身上寄生了那么多藤壶,大白鲨身上却 *** 净净?科学家们在研究座头鲸时,需要区分它们每一个个体,但这谈何容易,毕竟在人类眼里,它们的长相都非常相似。
但是科学家们却有一个 *** ,这个 *** 让他们从未认错过任何一个个体,它就是:识别座头鲸身上的藤壶形状。
除了幼鲸之外,几乎每个座头鲸身上都寄生着一 *** 藤壶,看起来就像是狗皮膏 *** 一般,而每个座头鲸身上的藤壶形状都有所不同,科学家们正是凭借这个方式,来识别每一个个体。
然而我们知道,藤壶想要寄生在座头鲸身上,需要将自己深深地嵌入到鲸鱼皮肤之中,那么问题来了,藤壶寄生在鲸鱼身上,鲸鱼会疼吗?
藤壶为啥要寄生在鲸鱼身上?
藤壶,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成功的生物,它们种类繁多,而且分布极为广泛,几乎在任何海域的潮间带至潮下带的浅水区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种类和数量随着离岸距离增加而下降。
藤壶是一种动物,但和其他动物不同的是,它们需要附着在一个地方,并且附着之后,就再也无法离开。为此,藤壶必须要找到一个适宜自己寄生的地方。
在藤壶刚出生时,它们还是一个具有行动能力的生物,长相与其他海洋生物幼崽也非常相似。
在最开始,藤壶在海洋中的主要任务是“吃”,以便让自己快点长大,但当它们发育到腺介幼虫阶段时,它们将不再进食,而是开始寻找适宜自己生存的地方。藤壶对自己的附着地要求非常高,既要水流不能太慢,又要水流不能太急,水深不能太深,温度也不能太低(这也是为什么蓝鲸身上很少被藤壶附着的原因,因为蓝鲸会前往南极觅食)。
要求如此之高,以至于藤壶想要找到一个适宜的地方非常不容易,但即使如此,它们仍旧分布广泛,并且数量众多,因为世界上有许多海岸,以及很多礁石可供它们寄生。
藤壶在找到一个寄生的地方时,会利用身体前面的两对触须分泌粘液,让自己附着。但如果在这个时候,它们突然发现这里并不适合自己生存,它们也会“拔营而起”,继续在海洋中漂浮,寻找适宜自己寄生的地方。如果长时间没有找到附着地,它们就会因此而死亡。
座头鲸的身体,就是它们理想的寄生地。一方面是因为座头鲸虽然体型较大,但它们的游泳速度并不快,满足它们对水流的要求。
另一方面,座头鲸的皮肤比较粗糙,适宜藤壶寄生。更加重要的是,座头鲸身体富含各种有机质,藤壶寄生在这里,简直是为自己找了一个米缸。
座头鲸虽然不喜欢身上的藤壶,但因为它们的鱼鳍较短,难以将它们祛除,只能任由它们在自己身上寄生。不过藤壶的寄生虽然看起来不美观,对鲸鱼并没什么影响,因为藤壶并不以鲸鱼为食,而是利用触手捕捉海水中的浮游生物以及有机质。另外,鲸鱼体型较大,藤壶的寄生并不会影响它们的速度。
更为重要的是,鲸鱼的皮肤非常厚,即使藤壶将自己的钙质层深深地嵌入到鲸鱼皮肤之中,也不会引起鲸鱼疼痛。
只不过有一些藤壶实在是不讲道义,竟然在鲸鱼的 *** *** 上寄生,好在鲸鱼的 *** *** 平时隐藏在腹腔中,没有给鲸鱼造成较大的伤害。
为什么大白鲨身上 *** 净净?
令人奇怪的是,藤壶似乎“欺软怕硬”,它们不敢在大白鲨身上寄生,但却喜欢欺负鲸鱼,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其实也是因为藤壶对附着地的要求较高,它们难以在水流超过4米每秒的地方生存,而大白鲨的游泳速度大约是15米每秒,导致了藤壶根本无法寄生。
另一方面,鲨鱼的皮肤决定了藤壶无法在这里寄生。在显微镜下,鲨鱼的皮肤是由一个个的齿状突起构成,外面是一层珐琅质,藤壶根本没办法将自己嵌入到鲨鱼的皮肤之中。
事实上,除了大白鲨之外,有些种类的鲸鱼也难以被藤壶寄生,比如:虎鲸,虎鲸游泳速度也比较快,而且身体比较光滑,藤壶很难寄生。
藤壶寄生的烦恼
一般而言,大型生物都不怕被藤壶寄生,但是海龟就比较惨了,它们体型较小,如果被大量的藤壶寄生,势必会导致它们的游泳速度变慢,以至于容易被天敌捕捉。
不过,如果你遇到了一只被藤壶寄生的海龟,更好不好使用 *** 帮助海龟扣除,而是将其放入到淡水中一两天,藤壶就会自行脱落了。
除了生物之外,藤壶也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麻烦,船只的底部和码头周围都非常适宜藤壶寄生,于是它们在这里密密麻麻地生长着,人们只能每年斥资来清理船只以及码头等附近的藤壶,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青岛近海曾多次出现鲸鱼●2004年10月14日,40多头鲸鱼出现在青岛胶州湾西北方向海域,鲸鱼最长达10米左右,最短有1米多长。据中国海洋研究所专家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胶州湾曾发现过这样的鲸鱼群,但到八十年代后期就“销声匿迹”了。鲸鱼的再度出现说明了胶州湾的水质较好,没有很严重的污染,能让鲸鱼 *** 呼吸。
●2006年8月24日,在金沙滩游玩的游客先后两次在沙滩上发现同一条“大鱼”搁浅,开发区海洋渔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这很可能是条 *** 的鲸鱼。水族馆的3名专家赶到金沙滩, *** 的鲸鱼已经游走。专家们根据现场拍摄的照片判断,这很可能是条伪虎鲸,体重有千余斤。
●2008年8月30日上午,一头400公斤重的幼鲸搁浅即墨鳌山卫海滩被发现。同日晚上,有市民发现一头“大海豚”搁浅,经青岛开发区海洋渔政监督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辨认,这是一头成年鲸鱼,因外形和海豚有几分相似,被当地渔民误认为是海豚。这种鲸鱼是银杏齿喙鲸,也叫日本喙鲸。
丹麦十年 *** 6500头鲸,海面血红只为过节,跟日本捕鲸有何区别?当你看见下面这张大海的 *** 时,或许会被其浓厚的色彩渲染所吸引,但看上去犹如水墨画一般的海面,却是人们残暴 *** 的作品,细心观察一下,你会发现在岸边躺着的是密密麻麻的鲸鱼 *** ,而红色的染料则是鲸鱼的鲜血,这不是动物的集体 *** 死亡事件,而是人们用冷酷的双手和无情的内心,描绘了这一幅惨绝人寰的画面。
围捕领航鲸
英国的《每日邮报》在上个月的29号报道了此次事件,在丹麦的法罗群岛,175头领航鲸被渔民捕杀,庞然大物的 *** 在岸边堆积如山。
在捕猎的当天,当地人就先驾驶着一艘船在海面上寻找猎物,突然他们发现了一群掉队的领航鲸,随即对它们进行了驱逐和围捕,小伙子们也纷纷跳上了渔船、摩托艇,几十个设备从三面驱赶鲸鱼。
被发动机引擎声惊吓到的鲸鱼慌不择路,只能一步一步靠近死亡的边缘。当鲸鱼不断靠近岸边时,在岸边等候多时的渔民出手了,一把把铁钩、一个个长矛蓄势待发,渔民们冲进浅水区,远程兵先用系在绳子上的钩子钩住鲸鱼,这时近战兵就会将长钩硬生生 *** 鲸鱼的喷水孔。
再用刀子割断鲸鱼的脖子,斩断鲸鱼的脊髓,这样鲸鱼就彻底没有了反抗的能力,更不用说逃跑了。锋利的刀刃在鲸鱼身上划过,开启了一场 *** 的 *** 盛宴。从下图中我们不难看出,鲸鱼身上的刀口特别的大也特别的深,流出的鲜血染红了海水,这真的可以被称作血海了。
围捕鲸鱼是习惯
在当地,每年人们都要过一次这样的节日——捕鲸节,说起这个节日,渊源可就大了,自从诺曼人首次在法罗群岛殖民,这种节日就已经存在了。而捕杀鲸鱼的目的并不是出于商业 *** ,而是为了填饱肚子。
起初法罗群岛上资源匮乏,再加上土地贫瘠,只能种植一些生命力较强的农作物,例如土豆和地瓜。素食吃不上了,当地人就把目光转向了海里的动物,一开始也只是小型的捕鱼活动,随着需求日益加大,人们就演变成了集体捕鲸的 *** 行为。
在每年的7、8月份,当地人都会组织一场捕鲸活动,这种野蛮的行为仅仅是在过去的十年里,就已经造成了6500多头鲸鱼和海豚死亡的严重后果。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还真的需要捕杀这么多鲸鱼为食嘛?难道 *** 和动物保护协会不能出面制止吗?
徒劳的遏制行动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就已经介入调查了。他们最开始驾驶船只在法罗群岛附近活动,如果看到有捕鲸的行为,便会立即上前制止,但是这种 *** 并没有很好的效果。
反而在2015年, *** 在法律中明确指出了,任何船只不得对整个捕鲸行动进行阻挠。所以协会的成员就只能在岸边通过无人机来记录下这惨绝人寰的一刻。然而在今年的拍摄过程中,一名 *** 将无人机击落, *** 已经介入调查此事。
其实这件事情说到底,就是当地人的这种传统思想。海洋守护者协会的首席 *** 罗伯特·里德将其定义为野蛮时期的遗留,应该在一个世纪以前就被摒弃,因为岛上的人已经不需要这种方式来填饱肚子了。
但他们将其视为传统庆典,多年来保存下来的文化,渔民们开始还能听一听协会的劝说,后来听得多了也就懒得理睬了,甚至到了后来要是有人敢阻止他们,就会立刻将其驱逐出去。
鲸鱼不能再吃了
2008年11月末,法罗群岛的首席医疗官建议当地人们不要再使用领航鲸了,因为在其体内累积的 *** 已经超过了人类的食用安全范围。但是人们把这种通告只当作耳旁风,你只管说,我只管不听然后接着捕鲸。
日本也做过这种勾当
上天有好生之德,这句话用来教育日本人是最合适不过了。日本出海捕鲸这件事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闻名于它们的野蛮残暴、无情 *** 。
在2018年,日本在南冰洋海域附近又开始活动了,捕杀了122头 *** 的母鲸鱼和114头幼鲸,这种断子绝孙的做法将日本捕鲸作业推向了 *** 的风口浪尖。此举一出,国际社会和动物保护团体一致对其口诛笔伐,但日方仍然声称这只是为了科研需要,这种苍白无力的解释根本不能平息每一个正义的人心中的怒火!
这种臭名昭著的捕鲸 行为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首先一些专家认为,日本是一个岛国,很容易陷入粮食危机,如果一旦美国取消对日的粮食供应,国内那么多的嘴将会没有东西将其填满,所以鲸鱼这种体型庞大的生物就成了日本的众矢之的。
只要能捉到一头,就能从中得到丰富的食物和资源。其次,鲸鱼浑身都是宝,并且油脂很多,可以进行提炼从而制造出 *** *** 需要的 *** 油。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日本想要探索南极,就以捕鲸为由子活跃在南冰洋附近,探索冰层下面的资源。而日本对这方面的解释始终是含糊其辞,一会说是传统习俗,一会说是科研需要。
*** 曾经在海域上扣留过日本的捕鲸船,我认为对于日本的这种没有道德没有人 *** 的做法就应该全力禁止,渔船有多少扣多少,挽救鲸鱼与水火之中。
对于捕杀野生动物这件事情,我认为在远古时期为了活命,采取这种方式是值得理解的,而今天人们已经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填饱自己的肚子,为什么还要如此凶残呢?丹麦作为发达国家,一方面以环保、生态的借口 *** 我国,甚至传出了不让我国人民吃海鲜的 *** ,另一方面每年都要肆无忌惮捕杀鲸鱼,这不就是纯纯的双标王嘛?
在它们面前,蓝鲸顶多算个小可爱58岁的La *** el Stiles是一名退休教师,来自美国内华达州,她在毛伊岛附近拍摄到一系列精彩的鲸鱼照片。
当时,一头友好的鲸鱼冲破水面,它突然出现在一艘帆船旁,挥舞着鳍,似乎向人类打招呼,不过船上的游客因为看错了方向而错过这难得的一幕。
鲸鱼好似用尽力气,为人们表演一出拍水花表演。
自然老死的鲸鱼会经历什么,真的会被淹死吗?实际比淹死更折腾众所周知,哺乳动物是在陆地上进化的生物群体,不过在这个群体中,有一些分支却不满足陆地,那就是海洋哺乳动物,它们选择回到海洋。
在所有海洋哺乳动物中,鲸豚类(鲸鱼和海豚)是最能够适应海洋环境的群体,它们已经进化到不需要像其它海洋哺乳动物那样回到岸边哺育后代。
事实上,由于鲸豚类的体型都比较大——蓝鲸甚至被认为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更大的动物,它们已经完全无法返回陆地了,在陆地上停留的话,它们会被自己的体重压死。
之所以鲸豚类有别于其它的海洋哺乳动物,其实原因在于它们是最早进入海洋哺乳动物,大约在5000多万年前,鲸豚类的祖先就把眼光放在了海洋。
而作为海洋哺乳动物的另一分支——鳍足类(海狮、海豹这些),它们的祖先最少比鲸豚类晚下海2000多万年,所以鳍足类现在还能享受沙滩阳光。
在海洋中,鲸豚类大多是最 *** 的捕食者,它们基本没有自然天敌,特别是鲸鱼,它们的体型较大,基本没有捕食者愿意冒险。
图:一头被轮船撞得浑身是伤的鲸鱼
事实上,由于在海洋中缺少捕食者,鲸鱼非常“目中无人”,它们甚至不会避让轮船等大型移动物体,所以每年都大约有20000只鲸鱼被轮船撞死,这是目前鲸鱼最主要的死亡方式之一。
然而,也正因为缺少天敌,即便许多鲸鱼的寿命都很长,但相较于其它野生动物,它们活到自然死亡的可能 *** 依然很高。
那么,那些寿终正寝的鲸鱼会经历什么呢?真的像许多人说的那样会被淹死吗?
图:陆行鲸-4900万年前生活在浅海
鲸鱼依然是用肺呼吸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得简单了解下鲸鱼的呼吸方式,作为海洋哺乳动物,鲸鱼保留了原有的呼吸 *** ,它们不像鱼类那样用鳃吸收水中的氧气,而是用肺吸收空气中的氧气。
很多人可能好奇过,一生都在海洋中生存的鲸鱼为什么没有进化出鳃?
事实证明,即便是在水中,肺也是比鳃更高级、更好用,鲸鱼能够长这么大——比更大的鱼类大很多的关键就是他们用肺呼吸。
*** 动物体型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含氧量,这是因为驱动更大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海水溶解的氧气非常有限,差不多只有4.59‰~8.72‰之间,但是空气中含有21%的氧气。
要让海洋动物呼吸空气,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鲸鱼为此改变了许多。
首先,鲸鱼的的食道和呼吸道已经完全脱离,以避免水下进食的时候影响呼吸 *** 。
图:鲸鱼气孔
我们平时看到的鲸鱼背上会喷水的部分相当于它们的鼻子,不过和许多人想象得有点不同,它们喷出的水其实并不是进食的时候吞进去的,而是潜水时流入呼吸道的,即便它们用肌肉封住了鼻孔,但还是会有一些水进入。
其次,鲸鱼拥有超高水平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
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分别是在血液中和肌肉中保存氧气,含量较高的话,则意味着它们每次可以储存更多的氧气,这有利于它们潜入水中捕食。
人的血液中大约只有30%的血红蛋白,而鲸鱼的血液中能超过60%的血红蛋白,所以鲸鱼呼吸的时候它们大部分氧气都被吸收,而我们吸入的氧气大多会一起呼出去。
图:悬浮着睡觉的抹香鲸
这些适应 *** 特征,让鲸鱼拥有超强的憋气能力,据信闭气最强的鲸鱼一次呼吸可以在水下待上2个小时。
但用肺呼吸的动物,身体再怎么优化,它们也不可能永远在水中不出来,那些年老体衰的鲸鱼是否会因为无法游动而下沉并淹死自己呢?
年老的鲸鱼是否真的会淹死?
事实上,年迈的鲸鱼会被淹死只是一个互联网神话而已,现在没有人见到过一头非人工干预情况下的鲸鱼是淹死的,也没有一头搁浅的鲸鱼 *** 检出来死因是被淹死的。
不过,鲸鱼确实会被淹死,只是部分都是未成年的鲸鱼,其原因都是被渔网或者浮标的线缠住了。
我们认为老年鲸鱼会被淹死的原因是觉得鲸鱼必须不停消耗能量来浮出水面,事实上,成年鲸鱼完全不需要太努力游动就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呼吸空气,一些种类的鲸鱼就是直接漂浮着一动不动睡觉的,就像有些游泳高手可以直接躺在水面上睡觉一样。
在河里睡着的人,图源:大河网
真正需要努力游泳才能浮出水面的是那些刚出生的小鲸鱼,这是因为它们身上的脂肪很少,没有提供太多的浮力,所以一段时间不摆动尾巴就会下沉。
由于鲸鱼宝宝的体型也不小,所以在海洋中也基本没什么天敌可言,但是大量游泳会使小鲸鱼疲倦,使它们变得虚弱,容易受到感染或攻击。
总的来说,即便鲸鱼需要呼吸空气,但是年迈的鲸鱼大概率也不会被淹死。
和陆地上其它 *** 捕食者一样,一头年迈的鲸鱼最有可能的死因是捕不到猎物,然后在饥饿中慢慢失去动力,有些鲸鱼在这个时候就会被冲上岸(或者称为搁浅),其实搁浅的死鲸鱼中很多确实都是死于饥饿,而不是窒息。
死亡的鲸鱼会经历什么?
现在没人知道一只鲸鱼寿终正寝的最后阶段会发生什么,因为没有人见过。
不过,非正常死亡的鲸鱼还是有许多研究团队见到过的,就是那些不小心搁浅的鲸鱼重新返回海洋后,很多都是活不成的。
鲸鱼的死亡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当鲸鱼完全失去动力——这时候可能还不是真正的死亡(我没有查到相关的研究说明鲸鱼下沉时是否已经死亡),它们开始会下沉,没有任何的挣扎。
下沉的周期会持续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然后许多鲸鱼会因为微生物作用,导致体内充满气体而浮起来。
从这方面来看,刚死亡的鲸鱼,好像没有吸引太多其它动物去吃掉它们,可能在许多动物的认知中,鲸鱼天生就不是食物吧。
在鲸鱼重新浮起来之后,更先动嘴的是各种海鸟,它们会直接在鲸鱼身上安家,饿了就吃上几口, 同时这个时候还有鲨鱼等海洋动物也会过来分一杯羹。
等鲸鱼体内的气体被排出,鲸鱼就会再次下沉,许多人喜欢把这种情况叫作鲸落。
毫无意外,当鲸鱼完全沉入海底后,它会成为底栖生物的食物,但是让人觉得意外的是,一次鲸落竟然能够支持整个生态 *** 数十年之久。
由于阳光只能渗透海水200米左右,所以超过这个深度的海底生物它们不能像陆地生物一样依靠太阳的能量输入作为整个生态 *** 的支撑。
这些生物要么依托海底热泉为基础搭建生态 *** ——这是最主要的海底生物生存方式,要么就是以鲸鱼的 *** 为基础。
现在海洋研究人员对鲸落产生的生态 *** 知之甚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生态 *** 中,物种也相当丰富。
最后
鲸鱼的死亡就像创造了一个小宇宙一样,让许多生命可以完全依靠它生存数十年。但是对于鲸鱼来说,整个过程还是非常折腾的。
它们从下沉到上浮,再到下沉的过程中,死亡鲸鱼被各个层级的海洋生物吃了个遍,想想也有点凄凉。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也可能是大自然生命的更好归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