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遁为什么把茶室叫旱船呢? - 学知识 -

支遁为什么把茶室叫旱船呢?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1

支遁精研佛学,开创茶禅,被誉为茶禅一味的开创 *** 、佛茶祖师或禅茶之祖。支遁嗜好寺必有茶,茶必有禅。为方便取泉水煮香茶,支道林到一处修行都要开泉凿井(支公井、支公泉、品字泉、清心泉、三眼井等),在寺内置办茶室,常名“旱船”。一边用清泉烹山茶,一边诵经论佛,别有一番佳味。茶成了联系佛人和茶人的纽带。高僧名士品茶论佛,喝着喝着竟就喝出了一代茶圣。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支遁在复州竟陵县(今湖北天门市)龙盖寺设坛布道时,为方便饮茶,专门在寺中开凿了一口井,名品字泉,俗称三眼井。此泉煮茗,甘醇可口,广受欢迎,名声远播。不想正是在这龙盖寺,四百多年后的主持智积禅师在一石桥边拾回一个三岁弃儿,这个弃儿就是陆羽。陆羽在龙盖寺里长大 *** ,用三眼井水煮茶品茗,潜心研习佛经茶道,写成巨作《茶经》,成为一代茶圣,三眼井因此被称为“陆子泉”。

支遁所处的魏晋时代,社会玄学盛行,名士清谈成风,不少僧侣也加入清谈,佛经也成了名士们的清谈之资。同时,佛学开始兴起。在玄学向 *** 转化期间,支遁成为具有划时期影响的人物。支遁既精通老庄道学,又具高深 *** 造诣,辩才超众,广识名士。他创造 *** 地运用玄学语言解释佛经般若义理,创立了即色宗学派(色宗)。即色宗当时在士族阶层中影响更大,受到东晋宰相 *** 和书法大家王羲之等 *** 名士的欣赏。支遁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使士族玄学名士认同 *** ,因而直接影响了这个时期中国文化由玄学向佛学的变化,为尔后 *** 在东晋的大发展开拓了道路。

展开全文

魏晋时代饮茶风气已兴,士族大夫、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也成了茶人,民间茶风盛行,他们推崇饮茶,认为茶之清苦之味与精神上的虚无玄远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一位杰出的玄学和佛学 *** ,支遁既为清谈的名士,又是修行著述的高僧。因此支遁很早就品茗饮茶,后来更是爱茶、植茶、识茶、嗜茶,每日修行必以茶为伴。支遁嗜茶,他结交广泛,每逢松风夜月,常邀请名士好友品茶论佛,幽幽清辉,习习凉风,三五知己,汲泉煮茶,弥漫着清茶湿润的气息和令人心醉的友情,喝的是茶,论的是佛,沁润的不仅仅是脾胃,而是心情。茶这脉清香不仅滋养了文人 *** 客的诗文,更芬芳清净的佛门春秋。支遁喜爱养马放鹤,追求回归大自然的茶境,感受顺乎大自然的“无为”色彩,用清茶冲淡世人的利禄之心,达到寡欲的清雅之境。他希望在返璞归真中得到宁静与平衡,清谈时喜好以一杯芳茗助谈,茶中质朴、自然、清静、无为、平和……

禅宗兴起以后,佛人们认为顿悟即可成佛,心外无物,佛在心中。而茶道的基本思想来源于我国的禅宗。禅宗茶文化具有佛家“苦”“集”“灭”“道”四谛法则的特点,讲究以茶助禅, *** 见 *** ,以助“顿悟”。禅僧完全能够超脱现实生活的桎梏,在以茶追寻豁达、理智方面走得更远。支遁追求主观解脱,顿悟人生哲理。他通过饮茶把自己同山水、自然、宇宙溶为一体,在饮茶中求得精神上的开释。茶中的开释与寄托也是一种“悟”,这种“悟”往往与“境”联系在一起,“心随境迁”、“心境相怡”。佛门之地又是静、净之所,他所追求的茶境也是静、净二字。静即清静,净即干净,在静、净之地也就进入了“心静”和“自悟”之中。因而他讲学传教及论辩都离不开茶,参禅悟道更离不开茶。他以茶悟道、况味人生,一杯清茗可容天地世间的万物,就有了“茶禅一味”之说。

支遁晚年曾奉东晋皇帝之召,进京城建康(今南京)讲经,三年后回余姚坞中。他在支山寺继续研究般若学的同时,更特别重视拓展禅学。他认为世界皆“空”,同时又不否定“心神”,把禅法理解为无心而逍遥,或者说没有执着的境界。他着力开创禅宗茶道,尽心体验“禅茶一味”,把饮茶上升到了极高的精神境界。

支遁为什么把茶室叫旱船呢?-第1张图片-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高僧传》、《世说新语》、《晋书·何充传》、《晋书·孙绰传》、《晋中兴书》、《支遁集校注》、《与支遁书》。

标签: 旱船 茶室 为什么

上一篇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儿子却叫扶苏和胡亥?

下一篇当前分类已是最新一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