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上面说,每年的入伏日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可庚日又是怎么算的呢?
今年是7月15日入伏, 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农谚有夏至三庚数头伏”,秋后有一伏”的说法。按照干支纪日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10天就有一个庚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入伏日,第四个庚日开始中伏,立秋后的之一个庚日开始末伏。因此,伏期的长短主要决定于中伏。夏至到立秋一般是47天,在一般情况下,7月19日以后入伏,中伏就是10天,7月18日以前入伏,中伏就是20天。今年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7月25日,开始中伏,立秋后的之一个庚日是8月14日,开始末伏,所以中伏有20天。
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更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入伏的时候,恰是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谷满仓,人们常利用这个机会打打牙祭,白面、饺子又是平时难见的上品,所以就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 。
《辞海》上面说,每年的入伏日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可庚日又是怎么算的呢?
今年是7月15日入伏,伏期40天。去年是7月20日入伏,伏期仅有30天。
为什么伏天的长短会不一样呢?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农谚有夏至三庚数头伏”,秋后有一伏”的说法。
按照干支纪日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10天就有一个庚日。今年6月21日是夏至,也是农历的丙子日”,如此推算,7月15日正好是第三个庚日,所以今年7月15日入伏。但每年的入伏日期却又不相同。今年7月15日是入伏日,明年的同一天无论是公历还是农历都不可能是庚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入伏日,第四个庚日开始中伏,立秋后的之一个庚日开始末伏。因此,伏期的长短主要决定于中伏。夏至到立秋一般是47天,在一般情况下,7月19日以后入伏,中伏就是10天,7月18日以前入伏,中伏就是20天。今年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7月25日,开始中伏,立秋后的之一个庚日是8月14日,开始末伏,所以中伏有20天。
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更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入伏的时候,恰是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谷满仓,人们常利用这个机会打打牙祭,白面、饺子又是平时难见的上品,所以就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这个周末就要入伏了,大家可要早做消暑准备! 。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