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饺子”一词的来历?
“饺子”最早称“饺饵”。明末张自烈考证了“饺子”名称的来源,说:“饺子饵,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凡,或谓粉角,北人读角为矫,因呼饺饵,讹为饺儿。”
如果往前追溯,这种中国古代之传统食品,其实古时叫“馄饨”,但与现在的馄饨不同。
三国魏人张揖所著《广雅》中就曾提到这种食物。北齐颜之推更具体地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偃月即半月形,正是饺子的形状。到了唐代又被称为“牢丸”,见段成式《酉阳杂俎》一书。
二、“饺子”这个词语中所蕴含了怎样的文化色彩?
现在说,至少也有数百年的历史,当时习称“扁食”。
明代沈榜的《碗署杂记》谈到当时元旦吃扁食的风俗。清初河北《肃宁县志》载:“元旦子时盛馔同享,各食扁食,名角子,取更岁之交之义。”即夜半子时之交,新年来到。这是说,人们春节吃饺子,不仅因它好吃,还有取其吉利的意思。
据史记载,早在唐代,饺子已传到中国西域的少数民族地区。
特别是除夕之夜,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岁时节日“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清·翟灏《通俗编》卷三引周处《风土记》)“交子时”,家家户户煮饺子、放鞭炮、贴对联,喜迎新年。正所谓:“爆竹一声旧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元日》)
清时,承此习俗,除夕之夜,要向尊亲师友辞岁,归而盥洗,祀祖祀神,接灶(俗称灶 *** ),再阖家团拜,更尽分岁,散黄钱金银?锭,吃荤素细馅水饺;坐以待旦,以兆丰年(见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
各地民间尚有祀年、辞岁、吃分岁酒,给压岁钱、挂年画、贴春联等风俗。
蒙古族、壮族、布依族、 *** 族、满族、土家族、哈尼族、畲族、拉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布依族妇女在该夜炒米花,煮冻肉。人们以酒、肉祭献祖先,合家围在火塘边守岁。蒙古族要向长者敬“辞岁酒”,围着火挡吃饺子、下棋、耍“嘎拉哈”(羊骨头),听艺人说书,往往通宵不眠。
达翰尔族家家点燃烟火祭天供祖,年青人给老人敬酒叩头,祝福长寿;老人为晚辈祝福生活美满,并观看夜空银河星际和风向,以测年景丰歉。
一般认为“饺子”是“交子”的意思。中国古代认为夜里11:00-1:00为“子时”,而除夕夜到了子时就是新年的开始了,这样“交子”就有迎接新年的意思。
标签: 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