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伏是几天?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1

  “三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对夏天最热的一个时间段的称呼,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为期二十一天。“三伏”的时间采用阴历,以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来表示它的具体日期。“三伏”以夏至日为界线——如今夏至日通常在每年阳历6月22日前后(不同的年份里夏至日期最多相差一两天),夏至后的之一个庚日(庚日共有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戍等6个,其中任何1个都叫“庚日”)是“初伏”,第二个庚日是“中伏”,第三个庚日是“末伏”。

  如果“初伏”是庚子日,那“中伏”就是庚寅日,“末伏”就是庚辰日了——计算 *** 先看“初伏”是庚什么日,然后再按6个地支子、寅、辰、午、申、戍的顺序往后推,即可得出后面两伏是庚什么日。

在我国的干支纪年、月、日、时的 *** 中,因为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10个,地支却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等12个,位于奇数位置的5个天干与同样位于奇数位置的6个地支结合,成为30个数字;位于偶数位置的5个天干与同样位于偶数位置的6个地支结合,也成为30个数字;两者之和就是60——干支纪年、月、日、时的 *** ,就是每满60循环一次,称为“六十化甲”(如第1年和第61年都是甲子)。

要使日子的干支完全相同,需要度过时间60日;但是如果只是天干相同而地支不同,相隔只有10天。所以,夏至后之一、二和三个庚日之间,间隔都是10天,“三伏”头尾共有二十一日。

可能10天,可能20天

  所谓“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每“伏”十天。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入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末伏”是立秋之后的之一个庚日,所以“三伏”大约在六月下旬至八月上旬左右,而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及“大暑”就是在“三伏”中。

  所谓“庚日”是指中国的“干支”记日法中带庚的日子,中国古代以十日为一旬,并分别配上甲,乙,丙,丁等十天支。其中第七日为庚日,因此庚日便是每旬的第七日。

一伏有10天。

2006年的初伏之一天是阳历7月20日,末伏第十天是阳历8月18日。

一伏是几天?-第1张图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