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详细的陕西凉皮、面皮做法,配方和技巧全都告诉你,一看就学会。凉皮的做法虽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很多人之一次做如果没经验一般都会失败,做出来的凉皮不劲道而且糟烂不成形,在以往我曾经分享过陕西特色小吃凉皮、擀面皮、米皮的做法,今天就给大家分享陕西的另外一种小吃烙面皮,这个做法更简单,做出来清凉爽滑、透明筋道又好吃,这次详细讲解从和面、洗面、面筋、烙面皮、油泼辣子、调料水一系列的全部 *** 过程,喜欢吃面皮的千万不要错过,闲话少叙,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下 *** *** 吧。
准备食材:
普通面粉、清水、花椒、八角、桂皮、小茴香、香叶、生姜片、葱段、洋葱片、香菜、食用油、红辣椒面、白芝麻、香醋、白酒、盐、味精、黄瓜丝、绿豆芽、蒜水
具体做法:
1.先和面,和面盆里加入面粉,再分次加入水来和面,面粉搅成絮状的时候再把它们揉成面团,面团揉好后盖住饧面20分钟左右。
2.二十分钟后把面团再次揉光滑,然后往和面盆里加入凉水洗面,水倒进去后先静置5分钟,再开始洗,这样洗的时候手不容易滑,用两手抓着面团洗,这样好洗一些,越洗盆里就越浑浊,就这样一直重复地洗,把里面的淀粉全部洗出来为止,把水洗得浓稠的时候,把洗出的面水倒进另外一个容器里面,和面盆里继续倒入清水,一直重复地洗,我前后大概洗了有7-8遍,如果洗面洗的次数少了,做出来的面筋会比较粘,只有洗好了,做出来的面筋才筋道,口感才好。
3.最后洗到这种程度,面筋就洗出来了。
4.这个锅里的是刚才洗面筋洗出来的面水,然后现在让它静置沉淀2-3小时。
5.现在开始蒸面筋,锅里水烧开后,直接把面筋放入蒸锅上蒸,这里不需要加任何的东西,大火蒸20分钟。
6.现在面筋就蒸熟了,把面筋晾凉后直接用手撕成小块装盘里。
7.接下来做凉皮里的油泼辣子,准备花椒、八角、桂皮、小茴香、香叶、生姜片、葱段、洋葱片、香菜,锅里倒入多一点的油,油温五成热后转中小火,加入这些香料进去,这里一定要用小火慢炸,把这些香料里的香味完全炸出来。
8.碗里加入红辣椒面,一半用细的辣椒面,一半用粗的辣椒面,再加入白芝麻进去,香料炸到颜色干黄后捞出来,开大火将油温升高,然后关火把油温降至六七成热的时候,再倒入红辣椒面碗里,边倒边搅,最后辣椒碗里再加入少许的醋,再加几滴白酒,这样做出来的油泼辣子才会更香。
9.接下来做调料水,锅里倒入少量的水,里面加入八角、香叶、桂皮还有花椒和小茴香,盖上锅盖煮10分钟左右,调料水煮好后,把里面的香料捞出来,往里面加入盐和味精搅拌均匀,倒碗里晾凉备用。
10.面水沉淀好了,把上面的清水倒掉,只留沉淀下来的面水,再把面水搅匀,然后用过滤网过滤一遍,把里面过滤出来的杂质倒掉,然后往里面加入少量的盐搅拌均匀。
11.现在开始烙面皮,电饼铛刷层油预热一下,把面水搅匀后舀一勺倒进电饼铛里面,这里一定要用中小火,大约1分钟左右就烙好了,每张面皮上都要刷层油,这样在揭的时候好揭。
12.接下来开始调味,面皮切好后放碗里,然后里面加入黄瓜丝、焯过水的豆芽,再加入面筋,调料水,加热晾凉的醋水,蒜水,最后加上油泼辣子,搅拌均匀装盘就可以开吃了,咱们这个烙面皮就做好了,做出来清凉筋道爽滑,非常的不错,喜欢的朋友可以自己在家试试。
凉皮、米皮、面皮...谁是陕西凉皮 *** 之一大派?▲ 宝鸡街头的面皮店。摄影/陈仓识火 ▲ 宝鸡街头的面皮店。摄影/陈仓识火
-风物君语-
“你看咱们到哪站了?”
“面皮!”
“瓜皮,那是西安!”
外地人到西安,出火车站仰头一望,在那人群之上、大明宫之前、火车站之巅、长安城的夜幕之中,明晃晃地高悬着两个红字白边的大字——
“面 皮”
▼
( 面皮 西安火车站。摄影/李文博)
说是面皮,实际上西安人叫“凉皮”更多,反而是宝鸡人统称“面皮”,汉中则有米做的“热面皮”。作为一种极具包容 *** 的小吃,它打破了地域和流派的 *** ,在陕西境内从北吃到南,外形有薄有厚,原料有米有面,吃法有凉有热,风味各有千秋。
▲ 岐山擀面皮。摄影/陈仓识火
一方面它是陕西人共同的味觉记忆,是“三秦套餐”中的C位,占西府小吃的“半壁 *** ”,是汉中人温热的乡愁……每一种凉皮,都有当地居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情结。
▲ 西安人的三秦套餐中,凉皮是果腹的主力。 摄影/MovingX 图/图虫·创意
另一方面它又是颇具争议的食物,在“陕西凉皮 *** ”中,最广为人知的有四大流派——西安麻酱凉皮、秦镇米皮、汉中面皮以及岐山擀面皮,论风味,怕是谁也不服谁。
千万别和宝鸡人说“凉皮”!
“你可千万别在宝鸡说来碗凉皮哈!”
摄影师“陈仓识火”如是说。因为在宝鸡的面皮店里,根本没有“凉皮”一说,西府人眼里的天下“凉皮”四大派,估计是岐山擀面皮、西府醋粉、蒸面皮和烙面皮,颇有一种“天下凉皮入吾碗中”的自豪感。
▲ 吃面皮,要从娃娃抓起!( *** 已获人像授权)摄影/陈仓识火
西北凉皮,起源看陕西,而陕西凉皮界的王者,就是西府宝鸡。毕竟这里“官宣”的十三种地方小吃中,就有五种不同类型的“凉皮”——
西府醋粉口感奇绝、酸中带辣,竟然是用酿醋剩下的醋糟混合麦面制成的;大火蒸制,口感绵软的蒸面皮,入口像是“碗中有朵面做的云”;柔火烙烤,风味独特烙面皮,散发着小麦烤制后的成熟香气;如果加上喷香的肉汁腊肉,就成了面皮PLUS版——烧肉面皮。
▲ 宝鸡的烧肉面皮,大块肉片,西北人就是实在!摄影/陈仓识火
但宝鸡人更爱的,还是发源自岐山的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作为陕西面皮四大花旦之一,首先名字就显得与众不同,一个“擀”字展现出它的做法和特点——相比其他地方将面或米浆调和成糊状,放到蒸笼里蒸;擀面皮是先成面,然后再蒸,蒸前要用擀面杖压成长椭圆形,因而口感偏硬偏韧,更加筋道。
▲ 切成片状的擀面皮。摄影/陈仓识火
宝鸡人吃擀面皮,已经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简简单单三样配料:盐水、纯粮酿造的岐山香醋、秦椒面制成的油泼辣子,咸鲜酸辣,唇齿留劲;再配上洗面留下的纤维煮成形似鸡肉的面筋,饱吸了调料汁水,很多人吃面皮,就是为了这口面筋。
▲ 面皮夹馍,“主食大省”的人碳水摄入量太恐怖了。摄影/陈仓识火
更狠的吃法,则是“主食+主食”的面皮夹馍组合——刚烙好还烫手的夹馍,口感还带着脆,夹入筋道的面皮,一股脑塞入调料,味道绝不比肉夹馍差!吃的过程中汤料渗出夹馍,把饼皮软化,形成一种“软硬兼施”的状态,尽显陕西“主食大省”的风范。
配着擀面皮吃的食物就更多了,最常见的是甑糕醪糟或鸡蛋醪糟,酸辣的面皮与酒香味的醪糟相得益彰;或是蒸碗豆花、来碗豆面糊,甚至早餐配一个菜盒,都算是西府人的常规 *** 作了。
▲ 甑糕醪糟,搭配擀面皮是一绝。摄影/陈仓识火
凉皮放麻酱?北京人狂喜!
作为一省之省会、十三朝古都,西安对于凉皮的包容 *** 极强——凉皮界四大“当家花旦”在西安城中都随处可见,然而论及起源于西安城的凉皮,更具 *** *** 的就是麻酱凉皮。
▲ 叠罗汉似的一碗碗凉皮。 摄影/图瑞 图/图虫·创意
麻酱凉皮,有时也称为“酿皮”,有说法是认为西北方言里的“凉”和“酿”读音近似。在陕西农村,用小麦面蒸的凉皮一般叫酿皮,吃法和做法跟米皮面皮大同小异。但在西安回坊中,除了放醋、盐、油泼辣子外,还要放芝麻酱,于是便把回坊的这种凉皮叫做麻酱凉皮。
▲ 对于西安来说,凉皮不仅是一种小吃,更是一个大有可为的产业。 摄影/图瑞 图/图虫·创意
酿皮的特色,在于不洗面筋——大多数凉皮的制法,都是用和好的面团,在水里洗(rua)面,洗掉的淀粉即是凉皮的原料,而瘦身后变黏乎的胶状面团,便是剩下的面筋蛋白(生面筋)。减少rua面的次数,制成的凉皮肥厚、味足,更有种小麦的香气。
麻酱凉皮的灵魂在芝麻酱,就像是北京人钟情的“麻酱凉面”,面只是填饱饥肠的附属,麻酱才是抚平味蕾的核心。北京的芝麻酱胜在纯粹,浅咖色、带苦味、小磨香油,像是故宫那么厚重;西安的麻酱凉皮则包容,十几味调料为麻酱增香,如同长安城一样鲜活。
▲ 一半是凉皮,一半撒辣子。 摄影/图瑞 图/图虫·创意
一份地道的麻酱凉皮,麻酱量足浓郁、酿皮软糯爽滑、油盐酱醋调味恰到好处,不少人甚至吃凉皮,连汤汁也一饮而尽,再搭上一份腊牛肉夹馍,蘸一下碗底残留的麻酱,酥脆和醇厚、 *** 和麦香、腊汁和麻酱,都在这一刻交织缠绕。
南北方争甜咸,陕西人分米面
米皮,是饮食界的“秦岭”——它凭一己之力联结南北,以米为原料,以面为形态,解决了“南米北面”的争端。最知名的两种“米制凉皮”,当属秦岭北麓的秦镇米皮,和秦岭南坡的汉中面皮。
秦镇的皮子绕长安
“乾州的锅盔岐山的面,秦镇的皮子绕长安”,上乘的秦镇米皮,犹如一张光洁的宣纸,以“白、薄、光、软、筋、香”而著称。
▲ 秦镇米皮。摄影/陈仓识火
淘米如同大浪淘沙,把籼米淘净后浸泡30分钟,捞出再放置10小时左右,用石碾碾成面粉状,做米浆的诀窍就是慢,徐徐加水搅成米浆;蒸米皮如同 *** 宣纸,小心抹平、旺火蒸熟,每一张都要轻轻抹一层菜油;切米皮则如快刀斩麻,有专门的刀和刀法——长近1米的大铡刀一定要用巧劲,刀起刀落,整整齐齐。
▲ 摊米浆如同 *** 宣纸,得小心抹平,不起褶皱。摄影/陈仓识火
秦镇米皮的佐料更是讲究,不放酱油、少放醋,嫩豆芽、小芹菜,开水锅里焯一下,最后好不好吃,关键要看辣子了!先用十几种配料做成香料,将辣椒用小火焙出香味,以五斤油,一斤辣椒的比例,将油分3次倒入辣椒,最后还不忘用醋来激香和白糖润色,这样酸味醇香又红润厚重的油泼辣子才算大功告成。
▲ 秦镇米皮不是浇辣子,而是蘸辣子。图/ ***
蘸辣椒油的时候,要拎一小撮凉皮放进辣椒碗里去蘸,调好后白中透着红,红里透着香,薄而细,筋而柔,软而嫩,爽而凉。再加上秦镇的一口香小油糕和一碗稀饭,就成了秦镇特色版的“三秦套餐”。
“南米北面”的集大成者
在汉中,无论是米糊蒸的米皮,还是薯类,蕨类的淀粉蒸的皮儿都一律叫面皮。到了西安后,据说是为了区分和擀面皮和秦镇米皮的区别,才叫成汉中“热米皮”。
相比于凉皮的“倔强”,用大米制成的汉中面皮更加温柔,充满了南国风情。入口软糯,不需要费力咀嚼,温和的面皮自然融化在唇齿之间,散发出迷人的稻香,每一口都是大写的满足。
▲ 没有一个汉中人,不爱吃面皮。 图/视觉中国
标准的面皮吃法,先切成几段宽面片子,用手一抄码在垫有黄豆芽的碗里,浇上盐、醋、酱油和蒜汁及多达几十种调味香料熬成调料水,最后再用大勺浇上满满的由几十种调料配置成的秘制辣椒油,一碗红彤彤、油亮亮,集光、滑、细、柔、韧、糯等诸多特点的面皮就上桌了。
▲ 汉中面皮。摄影/陈仓识火
汉中人的早餐,往往就从一碗面皮开始,更佳搭档无疑是一碗菜豆腐。菜豆腐并非是“菜+豆腐”的简单组合,而是用浆水代替卤子制成的豆腐,口感微酸香浓,与面皮的热辣相得益彰。
当一碗热气腾腾,足有指宽的汉中面皮端上来,下面是黄瓜丝、黄豆芽、土豆丝、芹菜、菠菜等“底垫子”,上面浇上十县一区各不相同、每家每户又独门熬制的“油辣子”,搭配一碗浓香的菜豆腐,咬一根酥香的锅贴。这样一口热辣又软糯的面皮,正是汉中人舌尖上的“温柔乡”。
▲ 吃汉中面皮最常搭配的菜豆腐。摄影/陈仓识火
对于陕西人来说,凉皮就像是一根玉带,贯穿着巍峨秦岭,连接起南北三秦,更是牵扯着每一位外地游子的乡思。
- END -
文 | 赵兴华
编辑 | 九月
谁才是你眼中的“凉皮界王者”?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别在外面买凉皮了,师傅送你1配方,自己在家做,比买的好吃百倍很多人都喜欢吃凉皮,但是基本上大部分人都在外面买来吃,其实凉皮做法简单,今天师傅就送你1个配方,自己在家做,比在外面买的好吃百倍;
凉皮核心小料配方
1、大料水配方比例
*** ***
之一步:将大料按配方称好,用机器打碎用纱布包起来
第二步:锅中加入1000克水烧开,放入80克盐和10克大料粉,一起煮,大火烧开煮20分钟,然后关火;关火1分钟后放入40克味精。
2、凉皮油泼辣子配方
*** ***
之一步:将干辣椒(七星椒和二荆条各一半),剪去蒂、去籽,剪成两段。
第二步:锅中加入1小汤匙油,小火,倒入辣椒段慢慢不停翻炒,如果炒制过程中锅冒烟,马上关火,不停翻炒至 *** ,然后再开小火继续不停翻炒(要注意如果冒烟就要马上关火降温),炒大约30-40分钟,翻炒辣椒会发出“哗哗”的声音,用手 *** 一下粉碎即可倒出来,带上手套用手搓或者捣成中粗辣椒粉
第三步:起锅烧热倒入500克纯菜籽油,辣椒面60克,上面磨好的香料粉20克,生白芝麻15克。
凉皮面皮配方
面粉2.5千克,水5千克,盐30克,碱面5克
*** ***
之一步:将面粉入盆内,加盐和水1500克揉至光滑后,约半小时,加水1千克至水面溶合后,再静置10分钟,再加水直至将水加完,放入碱面后搅匀即成面浆。
第二步:凉皮铁锣内刷层薄油(刷铁锣用的菜油100克),入烧开的铁锅中,让其浮在水面上均匀受热后,舀入面浆400克,双手来回摇动使面浆均匀地平铺在铁锣上,将铁锣入烧沸的锅中,让其漂浮在水面,盖上锅盖烧开即可。
第三步:双手提手环提出铁锣,放在预先备好的凉水盆上,使其降温, *** 后提出铁锣,取一根蘸了油的筷子,沿铁锣的内壁划一圈,双手将蒸好的凉皮取出,放在干净的笼布上,依此法将剩余的面浆蒸完。
凉皮其他小料 *** 比例
1、醋水
可以用陈醋,醋和水的比例为1:1,放醋的同时要加一点白糖来中和醋的酸度。
2、蒜水
大蒜切成末,用凉开水稀释,4-5瓣蒜加入半碗凉开水即可,同时要加入一点盐。
3、酱油
煮半碗水,加入老抽小半碗,醋小半碗,加入小把花椒,煮开3分钟。
4、芝麻酱
舀1勺芝麻酱,加入1/4碗水多搅拌一会,搅拌均匀,再加少许盐即可。
5、盐水
开水放凉,约5—6斤,放盐2斤,味精1斤,白糖4两,全部深化即可使用。
成品
普通版: 盐水15克,醋水60克,红油50克,酱油10克,蒜水50克。
芝麻酱版:芝麻酱70克,醋水80克,盐水15克,红油、蒜水各50克,油泼辣子30克。
凉皮面皮配方二
精面粉2.5千克,水5干克,盐30克,碱面3克
*** ***
之一步:将面粉入盆中,加盐和碱面搅拌均匀后,加水1300克揉至光滑,约一半小时后加水2千克,双手将面托起,揉洗10分钟,再加清水1千克揉洗,如此反复洗至没有淀粉成为面筋块时为佳。
第二步:洗好的面筋用清水冲洗干净,静置20分钟,笼布上刷层油,将面筋摊在笼布上压平(厚度约1.5厘米),上笼旺火蒸10分钟即好。
第三步:凉后用手撕成碎块,然后将洗好的淀粉浆用细钢丝箩过滤搅匀即可蒸制。蒸法同懒凉皮。
是不是很简单呢?大家学会了吗,不了解的可以留言相互讨论,感谢阅读!
说起陕西的美食,数不胜数。小编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陕西人,很多美食都没有吃过。
相信大家都会认为上面这个是凉皮吧。
其实,这个是汉 *** 别有名的热米皮。
汉中热米皮不像宝鸡擀面皮和秦镇米皮,以现蒸为主,热米皮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软、香辣的独特味道。
热米皮因味道独特,所以当地人更加喜欢配上另一个风味小吃,菜豆腐。再配上一道榨菜,简直不能再好吃了。
小编大学室友是汉中的,每次回家都会从老家带现做的热米皮过来,软糯的米皮,配上油炸的干辣椒,黄瓜丝,黄豆芽等,室友们都吃的不亦乐乎。于是,后面便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兄弟,这周回家不?有点馋了,想来点热米皮解解馋,汉中舍友也只能舍己为人,给室友一人带了一份。
大家感觉哪个面皮比较好吃呢?欢迎来评论。
一年一度的盛夏准时赴约,隐匿在街头小巷中的各种“皮”也开始出没了。说到“皮”,你会想到什么?凉皮?米皮?酿皮?还是擀面皮?你最喜欢吃的又是哪一种呢?
实际上,从概念上来看:“凉皮”这一名词并不是单指某一种食物,它其实是一个大管家,是以上那些“皮”的统称,包括了面皮、米皮、擀面皮、酿皮子等等。
面 皮
我们经常吃的“凉皮”是哪一种皮呢?从食品原料的角度考虑,它应该属于“面皮”,因为它的主要原料就是面粉。
可是 *** 的面粉是怎么变成了筋、薄、细、穰(ráng)的面皮呢?概括来讲,它的 *** 过程主要包括:和面醒面、洗面、 *** 面糊、过滤、蒸制。
凉皮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面皮的原料是面粉,那它就是粮食做的,用来作为主食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吧?
其实不然,面粉中的主要营养物质是淀粉,其次还有蛋白质及少量的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但是在“洗面”时,几乎去掉了绝大部分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留下的几乎都是淀粉,如果作为主食来食用,饱腹感会比去掉蛋白质之前低很多,所以单吃它就容易饿,如果能够搭配着吃一些肉蛋类、豆制品等高蛋白质食物,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面粉中的蛋白质去哪了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聊聊“洗面”这一 *** 步骤。洗面过程的产物就是面皮的灵魂之王——面筋,洗面的原理就是分离面粉中的淀粉和高筋蛋白。
面筋的主要成分是面筋蛋白,因为面筋蛋白不溶于水,所以加水揉面后,蛋白分子吸水膨胀,就会形成网状的空间结构,并把淀粉分子收纳其中。在洗面过程中,淀粉分子借助人们不断 *** 的力量和水的表面张力,就会不断逃到水里去,剩下浅色 *** 、具有一定弹 *** 和韧 *** 的物质就是面筋蛋白(俗称生面筋)了。
面筋 *** 过程
因此,面筋不仅在食物中发挥着提升口感的作用,也是面皮中不可或缺的“营养担当”。不过,对于某些敏感人群来说,面筋蛋白质可能引起慢 *** 过敏和肠道损害,也要特别注意。
擀 面 皮
说完面皮,咱们再来说说擀面皮。多了一个“擀”字,难道是在暗示我们它是在面皮的基础上擀出来的吗?
当然不是!
从外观来看,擀面皮比面皮稍厚一些,宽度却窄了许多。吃过擀面皮的小伙伴们都知道,擀面皮的口感更加筋道,牙口不太好的朋友可能吃起来会费劲一些。但也正是因为这唇齿与食物韧 *** 的较量,使得食物本身的味道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从原料来看,擀面皮和面皮并无差别,但是在 *** 工序上多了一个步骤——发酵。
在洗面之后,面糊中需加入酵母粉或碱面发酵,待其表面有泡,味微酸时就基本可以进行下一个步骤了。
正是因为多了发酵这一步骤,擀面皮的口感相较于面皮会偏酸一些,但配上了蒜汁和秘制辣油后,这种味道却让人更加欲罢不能。
米 皮
接下来,终于要聊聊面皮的 *** ——米皮,虽然米皮总是和面皮同时出现,但二者却有很多不同:
1.原料不同。面皮的 *** 原料是面粉和水,而米皮的原料是籼米(大米的一种)。
2. *** 工序。相较于面皮, *** 米皮稍简单一些,不需要“洗面”,只需将浸泡过的米打成米糊或米浆,过滤后蒸制即可。
3.外观不同。从外观上米皮看比面皮窄,厚度也比面皮厚,形状和擀面皮更相似。
4.口感不同。米皮的口感相较于面皮更加软糯,类似于米粉,却比米粉更加醇厚,保留了米饭的香味,没有那么筋道,所以对牙口不好的朋友更加友好。
秦镇米皮
作为一种起源于陕西地区的美食,米皮成为了当地人每日餐食中保留项目,吃法也有所不同,我们熟知的“秦镇米皮”一般是凉拌着吃,而汉中热米皮则是浸泡在米皮汤(即调料水)中,不管是哪种吃法,地道的米皮一般都不加面筋,对于一些面筋爱好者来说可是有些遗憾了。
汉中热米皮
虽然米皮、凉皮、擀面皮这些小吃已经从陕西地区走向了全国,也拥有了大批忠实粉丝,但从营养学角度来看,它们都属于营养价值低的淀粉加工品,与我们平时所食用的粉丝、粉条属于同一类。
由于它们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很低,无法满足我们 *** 对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需求,所以只能偶尔满足一下躁动的味蕾,切不可将其当做日常主餐来食用。即使是偶尔吃一次,也尽量搭配一些高蛋白食物和蔬菜等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同时满足味蕾和健康的双需求。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陕西凉皮界的四大名品:秦镇米皮、汉中凉皮、岐山擀面皮西安凉皮是陕西的特色小吃,味道独特,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食用,近年来更是风靡全国,备受各地人士喜爱。西安凉皮又称酿皮,有多种不同的种类,根据原料的不同,可以分为米皮和面皮两种。米皮是用大米浆制成的凉皮,面皮则是由面粉制成的凉皮。其中,秦镇米皮、汉中凉皮、麻酱凉皮和岐山擀面皮被誉为陕西凉皮界的四大名品。虽然这些凉皮大多来自其他地区,但如果想要一次 *** 尝遍所有种类,更好还是来西安。无论你喜欢吃劲道弹牙还是绵密软糯的口感,喜欢酸辣爽口还是油香麻辣的口味,凉皮这个小妖精都能满足你的需求。每次有外地朋友来西安,之一站都会选择品尝三秦套餐,一碗凉皮搭配一个肉夹馍,再加上一杯冰镇的“嘹咋咧”,这才是真正的西安味道。凉皮历史悠久,据说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说秦始皇时期,由于大旱导致无米上贡,乡民都很害怕,于是一位乡绅想出了 *** 凉皮的 *** 。他将陈年大米浸泡过夜,然后用石磨磨成浆,再沉淀去除上清,最后上笼蒸制,最后加入各种调料,制成了秦镇凉皮。秦始皇品尝后非常喜欢,于是决定免除当年的赋税,并指定秦镇凉皮为皇家贡品。凉皮得以推广,据说与汉高祖刘邦有关。据说当年刘邦攻下汉中后,在一户人家里吃到了蒸好的面浆皮,他觉得很好吃,从此爱上了凉皮。这个给他做凉皮的人后来成为了刘邦的宠妃。但是根据《史记·吕太后本纪》的记载,刘邦成为汉王后才娶了戚夫人,“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的说法也不太准确,因为定陶在山东境内,而凉皮是陕西的特产。所以这个传说有点牵强附会。据说有一个皇帝吃腻了山珍海味,看见御膳房送上来的精美食品却没有胃口。有一位来自陕西西安的妃子,从小就帮母亲开小吃店卖凉皮,非常怀念家乡的味道。于是她想:“我要把家乡的凉皮做出来给皇上尝尝,保不准皇上会喜欢。”于是她亲自下厨 *** 了几碗凉皮,送给皇帝品尝,皇帝尝了一口后觉得不错,于是下令每天都要吃一次凉皮,并加封这位妃子为贵妃。从此,贵妃凉皮的美名就流传开来,成为了皇城达官贵人争相品尝的美食。关于凉皮,陕西作家贾平凹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凉皮是夏天的美食,三九寒天也有 *** ,但吃的人以男 *** 为主,女 *** 则以妙龄女 *** 居多。”
▲ 宝鸡街头的面皮店。摄影/陈仓识火
“你看咱们到哪站了?”
“面皮!”
“瓜皮,那是西安!”
外地人到西安,出火车站仰头一望,在那人群之上、大明宫之前、火车站之巅、长安城的夜幕之中,明晃晃地高悬着两个红字白边的大字——
“面 皮”
▼
( 面皮 西安火车站。摄影/李文博)
说是面皮,实际上西安人叫“凉皮”更多,反而是宝鸡人统称“面皮”,汉中则有米做的“热面皮”。作为一种极具包容 *** 的小吃,它打破了地域和流派的 *** ,在陕西境内从北吃到南,外形有薄有厚,原料有米有面,吃法有凉有热,风味各有千秋。
▲ 岐山擀面皮。摄影/陈仓识火
一方面它是陕西人共同的味觉记忆,是“三秦套餐”中的C位,占西府小吃的“半壁 *** ”,是汉中人温热的乡愁……每一种凉皮,都有当地居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情结。
▲ 西安人的三秦套餐中,凉皮是果腹的主力。 摄影/MovingX 图/图虫·创意
另一方面它又是颇具争议的食物,在“陕西凉皮 *** ”中,最广为人知的有四大流派——西安麻酱凉皮、秦镇米皮、汉中面皮以及岐山擀面皮,论风味,怕是谁也不服谁。
千万别和宝鸡人说“凉皮”!
“你可千万别在宝鸡说来碗凉皮哈!”
摄影师“陈仓识火”如是说。因为在宝鸡的面皮店里,根本没有“凉皮”一说,西府人眼里的天下“凉皮”四大派,估计是岐山擀面皮、西府醋粉、蒸面皮和烙面皮,颇有一种“天下凉皮入吾碗中”的自豪感。
▲ 吃面皮,要从娃娃抓起!( *** 已获人像授权)摄影/陈仓识火
西北凉皮,起源看陕西,而陕西凉皮界的王者,就是西府宝鸡。毕竟这里“官宣”的十三种地方小吃中,就有五种不同类型的“凉皮”——
西府醋粉口感奇绝、酸中带辣,竟然是用酿醋剩下的醋糟混合麦面制成的;大火蒸制,口感绵软的蒸面皮,入口像是“碗中有朵面做的云”;柔火烙烤,风味独特烙面皮,散发着小麦烤制后的成熟香气;如果加上喷香的肉汁腊肉,就成了面皮PLUS版——烧肉面皮。
▲ 宝鸡的烧肉面皮,大块肉片,西北人就是实在!摄影/陈仓识火
但宝鸡人更爱的,还是发源自岐山的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作为陕西面皮四大花旦之一,首先名字就显得与众不同,一个“擀”字展现出它的做法和特点——相比其他地方将面或米浆调和成糊状,放到蒸笼里蒸;擀面皮是先成面,然后再蒸,蒸前要用擀面杖压成长椭圆形,因而口感偏硬偏韧,更加筋道。
▲ 切成片状的擀面皮。摄影/陈仓识火
宝鸡人吃擀面皮,已经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简简单单三样配料:盐水、纯粮酿造的岐山香醋、秦椒面制成的油泼辣子,咸鲜酸辣,唇齿留劲;再配上洗面留下的纤维煮成形似鸡肉的面筋,饱吸了调料汁水,很多人吃面皮,就是为了这口面筋。
▲ 面皮夹馍,“主食大省”的人碳水摄入量太恐怖了。摄影/陈仓识火
更狠的吃法,则是“主食+主食”的面皮夹馍组合——刚烙好还烫手的夹馍,口感还带着脆,夹入筋道的面皮,一股脑塞入调料,味道绝不比肉夹馍差!吃的过程中汤料渗出夹馍,把饼皮软化,形成一种“软硬兼施”的状态,尽显陕西“主食大省”的风范。
配着擀面皮吃的食物就更多了,最常见的是甑糕醪糟或鸡蛋醪糟,酸辣的面皮与酒香味的醪糟相得益彰;或是蒸碗豆花、来碗豆面糊,甚至早餐配一个菜盒,都算是西府人的常规 *** 作了。
▲ 甑糕醪糟,搭配擀面皮是一绝。摄影/陈仓识火
凉皮放麻酱?北京人狂喜!
作为一省之省会、十三朝古都,西安对于凉皮的包容 *** 极强——凉皮界四大“当家花旦”在西安城中都随处可见,然而论及起源于西安城的凉皮,更具 *** *** 的就是麻酱凉皮。
▲ 叠罗汉似的一碗碗凉皮。 摄影/图瑞 图/图虫·创意
麻酱凉皮,有时也称为“酿皮”,有说法是认为西北方言里的“凉”和“酿”读音近似。在陕西农村,用小麦面蒸的凉皮一般叫酿皮,吃法和做法跟米皮面皮大同小异。但在西安回坊中,除了放醋、盐、油泼辣子外,还要放芝麻酱,于是便把回坊的这种凉皮叫做麻酱凉皮。
▲ 对于西安来说,凉皮不仅是一种小吃,更是一个大有可为的产业。 摄影/图瑞 图/图虫·创意
酿皮的特色,在于不洗面筋——大多数凉皮的制法,都是用和好的面团,在水里洗(rua)面,洗掉的淀粉即是凉皮的原料,而瘦身后变黏乎的胶状面团,便是剩下的面筋蛋白(生面筋)。减少rua面的次数,制成的凉皮肥厚、味足,更有种小麦的香气。
麻酱凉皮的灵魂在芝麻酱,就像是北京人钟情的“麻酱凉面”,面只是填饱饥肠的附属,麻酱才是抚平味蕾的核心。北京的芝麻酱胜在纯粹,浅咖色、带苦味、小磨香油,像是故宫那么厚重;西安的麻酱凉皮则包容,十几味调料为麻酱增香,如同长安城一样鲜活。
▲ 一半是凉皮,一半撒辣子。 摄影/图瑞 图/图虫·创意
一份地道的麻酱凉皮,麻酱量足浓郁、酿皮软糯爽滑、油盐酱醋调味恰到好处,不少人甚至吃凉皮,连汤汁也一饮而尽,再搭上一份腊牛肉夹馍,蘸一下碗底残留的麻酱,酥脆和醇厚、 *** 和麦香、腊汁和麻酱,都在这一刻交织缠绕。
南北方争甜咸,陕西人分米面
米皮,是饮食界的“秦岭”——它凭一己之力联结南北,以米为原料,以面为形态,解决了“南米北面”的争端。最知名的两种“米制凉皮”,当属秦岭北麓的秦镇米皮,和秦岭南坡的汉中面皮。
秦镇的皮子绕长安
“乾州的锅盔岐山的面,秦镇的皮子绕长安”,上乘的秦镇米皮,犹如一张光洁的宣纸,以“白、薄、光、软、筋、香”而著称。
▲ 秦镇米皮。摄影/陈仓识火
淘米如同大浪淘沙,把籼米淘净后浸泡30分钟,捞出再放置10小时左右,用石碾碾成面粉状,做米浆的诀窍就是慢,徐徐加水搅成米浆;蒸米皮如同 *** 宣纸,小心抹平、旺火蒸熟,每一张都要轻轻抹一层菜油;切米皮则如快刀斩麻,有专门的刀和刀法——长近1米的大铡刀一定要用巧劲,刀起刀落,整整齐齐。
▲ 摊米浆如同 *** 宣纸,得小心抹平,不起褶皱。摄影/陈仓识火
秦镇米皮的佐料更是讲究,不放酱油、少放醋,嫩豆芽、小芹菜,开水锅里焯一下,最后好不好吃,关键要看辣子了!先用十几种配料做成香料,将辣椒用小火焙出香味,以五斤油,一斤辣椒的比例,将油分3次倒入辣椒,最后还不忘用醋来激香和白糖润色,这样酸味醇香又红润厚重的油泼辣子才算大功告成。
▲ 秦镇米皮不是浇辣子,而是蘸辣子。图/ ***
蘸辣椒油的时候,要拎一小撮凉皮放进辣椒碗里去蘸,调好后白中透着红,红里透着香,薄而细,筋而柔,软而嫩,爽而凉。再加上秦镇的一口香小油糕和一碗稀饭,就成了秦镇特色版的“三秦套餐”。
“南米北面”的集大成者
在汉中,无论是米糊蒸的米皮,还是薯类,蕨类的淀粉蒸的皮儿都一律叫面皮。到了西安后,据说是为了区分和擀面皮和秦镇米皮的区别,才叫成汉中“热米皮”。
相比于凉皮的“倔强”,用大米制成的汉中面皮更加温柔,充满了南国风情。入口软糯,不需要费力咀嚼,温和的面皮自然融化在唇齿之间,散发出迷人的稻香,每一口都是大写的满足。
▲ 没有一个汉中人,不爱吃面皮。 图/视觉中国
标准的面皮吃法,先切成几段宽面片子,用手一抄码在垫有黄豆芽的碗里,浇上盐、醋、酱油和蒜汁及多达几十种调味香料熬成调料水,最后再用大勺浇上满满的由几十种调料配置成的秘制辣椒油,一碗红彤彤、油亮亮,集光、滑、细、柔、韧、糯等诸多特点的面皮就上桌了。
▲ 汉中面皮。摄影/陈仓识火
汉中人的早餐,往往就从一碗面皮开始,更佳搭档无疑是一碗菜豆腐。菜豆腐并非是“菜+豆腐”的简单组合,而是用浆水代替卤子制成的豆腐,口感微酸香浓,与面皮的热辣相得益彰。
当一碗热气腾腾,足有指宽的汉中面皮端上来,下面是黄瓜丝、黄豆芽、土豆丝、芹菜、菠菜等“底垫子”,上面浇上十县一区各不相同、每家每户又独门熬制的“油辣子”,搭配一碗浓香的菜豆腐,咬一根酥香的锅贴。这样一口热辣又软糯的面皮,正是汉中人舌尖上的“温柔乡”。
▲ 吃汉中面皮最常搭配的菜豆腐。摄影/陈仓识火
对于陕西人来说,凉皮就像是一根玉带,贯穿着巍峨秦岭,连接起南北三秦,更是牵扯着每一位外地游子的乡思。
- END -
文 | 赵兴华
编辑 | 九月
封图 | 陈仓识火
西安秦镇米皮辣椒油和宝鸡岐山擀面皮辣椒油哪一个更香
西安秦镇米皮和宝鸡岐山擀面皮在陕西地区凉皮界都各有自己地盘,谁都有自己的粉丝,谁都有自己的拥护者,如果你吃了这两个后,会不断地感叹,好吃,好吃,都好吃!那么这两个灵魂的调料辣椒油有什么区别呢?谁更胜一筹呢?我在这里自不量力的评判指点一番,至于对和错请大家点评吧!
辣椒选择:
都选择秦椒(陕西线线辣椒)。
使用油选择:
都是使用菜籽油。
辣椒粉粗细有区别:
都使用了中粗辣椒粉和细辣椒粉,只是秦镇使用细辣椒粉的比例要多于岐山。
辣椒油香料配方有区别:
从配方看,秦镇使用清香型香料居多,而岐山使用浓香型香料居多,秦镇使用单君料居多,岐山相比秦镇的多君料或者臣料选择浓香的居多。因此我认为岐山辣椒油属于浓香型,而秦镇的属于清香型。当然不能一概而论,秦镇的也有使用浓香型辣椒油,同样岐山也有使用清香型的,所谓百人百味,百地百味,才有灿烂的饮食文化。
辣椒油的香型不同:
秦镇属于清香型居多。
岐山属于浓香型居多。岐山的香味介乎浅一点的糊香。
为什么形成这样和各自调制的食材有关,秦镇是软糯而有又筋道的米皮子,而岐山是发酵过烫蒸过的异常筋道微有酸味的面皮子。秦镇的皮子容易吸收味道,岐山的皮子吸收味道就相对难些。
辣椒油的颜色不一样:
岐山辣椒油的颜色要深于秦镇的,那是因为前者的烹饪的油温要高于秦镇的。
辣椒油增稠的方式不一样:
秦镇使用辣椒油是使用凉皮蘸托到碗内,岐山的使用勺子舀到碗内。秦镇用糖类或甚至用猪油增加一点粘稠,岐山往往是用芝麻粉来增加粘稠。
辣椒油使用最后的结果:
秦镇的辣椒油使用完红油后往往有下面一层辣椒渣,而岐山往往是油和辣椒渣一起使用,往往不剩辣椒渣。
不知道我讲的你明白几许赞同,还是有一点点启示?
那么请你们点赞和关注,评论吧!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 来自 *** 如有侵权可删除。
长安白菜心心20220509于西安
外地人到西安,米皮、面皮、热米皮、擀面皮和卷面皮,一时间分不清楚,龙猫今天就为你图文并茂说说它们之间的区别——
米皮
提起米皮,和秦镇这个地名分不开——“乾州的锅盔岐山的面,秦镇的皮子绕长安。”
开车去秦镇,在鳞次栉 *** 凉皮店里来碗正宗凉皮子唏哩呼噜吃下去,是西安人周末的一个节目。
秦镇,是户县最东边的一个街道。秦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诗经》——“既伐于崇,作邑于丰”,说的就是这儿,丰邑、丰京。
十六国时期,后秦的第二代皇帝姚兴推崇 *** ,常常率文武百官从长安赴草堂寺听鸠摩罗什讲经说法,为了方便来往,就在沣河西岸设置了一个渡口——“秦渡”。此后,王朝更替,秦渡镇却历经宋明,一直留存到了今天。
秦渡镇有名,秦渡镇的面皮更有名。
相传秦始皇在位时,秦镇有稻田十万亩。一年,关中欠收,无法纳贡,秦人深恐官府责备。有农民李十二,将新打下的大米用水浸湿后,碾成米粉,和成糊状,倒在甑篦上蒸熟,切成条状,名为“米皮子”,进贡给嬴政。郑哥一尝,聊咋咧!这比肉夹馍还美!于是,命令今后秦镇不用进贡大米,就进贡米皮子吧。这下子,秦镇人的赋税一下子就减轻了很多,秦镇人从此家家户户蒸大米面皮子进贡皇家。
西安关于小吃的传说很多,但由秦始皇嬴政代言的,我只听过这一个。
应该是秦人还惦记着这位毁誉参半的皇帝,毕竟他带着秦人挺直了腰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政哥自然也是和秦人一起吃米皮子肉夹馍的!
面皮
*** 期间,西安人家家户户做面皮晒朋友圈,强势扫盲——
面皮是用面做的,面揉成面团后要洗面,洗出来的浆水沉淀后倒到篦子上蒸熟,切得要比米皮子宽。洗面剩下的面筋要蒸熟,切成小方块拌入面皮一起吃。所以有没有面筋也是区别米面皮的一个特征。
颜色嘛?米皮比面皮子白;口感嘛?米皮Q弹,面皮软糯。
热米皮
热米皮、菜豆腐、花生浆稀饭是汉中三件套。
而汉中热米皮的“热”字是重点!热米皮是用米浆蒸出来的,热腾腾一大碗端上来,切得宽如裤带,入口软糯鲜香,调味全放在那讲究的红红的油辣子上。
说来惭愧,远在天涯,一想起汉中,口水就流下来,全为这口“汉中热米皮”。人家雅,“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我俗,“因为一碗热米皮爱上一座城”。
菜豆腐是热米皮的搭子。吃菜豆腐时需配小菜一碟。菜豆腐吃起来要有章有法,不能乱来。先小心翼翼地“呲溜”一口热汤;再用筷子夹上一点配菜抹于豆腐块上,一起送入口中。豆腐软糯,小菜麻辣,热汤清爽——去油腻,养肠胃,难言之妙须亲自吃过才懂。
花生浆稀饭的香在后味。一口下去很久,那香浓慢慢地徘徊上来,氤氲不去。可惜,西安我还没有见过,只得到汉中寻去——
擀面皮
擀面皮是宝鸡特有的传统小吃,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冷淘面。
岐山擀面皮做法和关中米面皮不同。米面皮是把面调成糊状,放在特制的铁笼上蒸。而岐山擀面皮是先擀成薄面饼状,然后再蒸,蒸熟后切成比米面皮宽的条状。吃法和米面皮一样,入口劲道耐嚼、酸辣爽口,美太太!
外地人来西安,这口不能少!
卷面皮
卷面皮是面皮的改良版。
面皮是用刀将一张面皮切成条状,放入黄瓜丝、面筋,用蒜、辣子油、醋水调好后食用,酸辣爽滑,妙不可言!
可面皮要用碗盛着吃,不方便,于是西安人就发明了卷面皮。就像春饼卷菜一样,一张半透明的面皮包裹着用芝麻酱和其它调料调好的黄瓜丝、熟花生碎、面筋、香菜等,拿在手中就可以食用。
“你吃面皮不可能给你放这么多菜!”卖卷面皮的老板卖力地推销着。是的!此言不虚,那就来一份吧!
西安的米面皮、热米皮、擀面皮子一做就是 *** ,时光酿成的美食,怎能不好吃呢?
(关注龙猫,分享旅途故事)
凉皮、米皮、擀面皮、烙面皮,到底有啥不一样?哪种更好吃?作为一枚西北小吃的铁粉,牛肉面、饸烙面、清汤羊肉、土暖锅、肉夹馍、洋芋卜拉……这些常见或不常见的小吃总能引起我的兴趣。尤其是凉皮,它不仅是陕西小吃的 *** ,在整个西北,乃至整个北方都人气颇旺,而且与之差不多的小吃还真不少。
图/ ***
在北京,凉皮不算小众。主打陕西风味的馆子里,最常见的就是凉皮和米皮,偶尔也有擀面皮;兰州牛肉面馆里,许多人都会点浇了麻酱的酿皮子。它们到底都有啥区别?哪个更好吃?
▍凉皮的起源,是个谜
大概每种小吃,都有过跨越 *** 跟历史名人举手 *** 的努力。凉皮也不例外。
关于凉皮的起源, *** 上有两个常见的说法:
一说是秦始皇在位时,有一年久旱不雨,打下的稻谷尽是稻秕。当时有位姓朱叫十三的农民,将打下的新大米用水拌湿之后,用碾米的水磨碾子把大米碾成糊状,然后倾倒在甄箅上蒸熟,再切成条状,名为大米皮子,大家尝后各个称奇。朱十三和纳贡的人来到秦镇,将面皮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吃了面皮感觉美味可口,赞不绝口。另一说是:刘邦称王汉中,政业兴旺连年丰收。农民探索新的食品:把面粉加水稀释,蒸成薄饼,后切成条佐以辣酱等凉拌而食,味道很是鲜美。刘邦体察民情,主人就以新食品来招待刘邦。刘邦一吃便赞口不绝。
大概率,秦始皇和刘邦是没有机会“赞不绝口”的,大家全当一乐就好。但巧的是,这两个说法,都交代了 *** 凉皮最常用的两种原料——大米和小麦。
▍凉皮、米皮、面皮、擀面皮、烙面皮,到底有啥区别?
原料、做法的些微差异,往往会带来完全不同的口感和风味,凉皮就是如此。
通常,我们所说的凉皮,是个总称,可囊括一切。
凉皮之下,以原料分,用大米熬浆制成的皮,就是米皮;用面粉去筋做成的皮,就是面皮。
米皮
米皮。图/ ***
好的米皮外观白、软、细、韧。相比面皮,米皮的 *** 工序会简单一些,通常会经过浸泡大米——将大米磨成米浆——过滤澄清——上笼蒸制成薄皮四道工序。蒸出来的米皮折叠切成细条状,待吃的时候拿起一小撮,放入辣椒油中一蘸,再浇上醋水子、蒜水子,把那汆烫过的小菜往底下一铺,用西北话说,简直攒劲。
米皮中,名声在外的有秦镇米皮和汉中热米皮。
秦镇米皮是户县秦渡镇特产,素有“乾州的锅盔岐山的面,秦镇的皮子绕长安”的说法。好的秦镇米皮,口感厚重踏实,一口咬下去,牙齿仿佛堕入了温柔乡,会为那种绵软而战栗。
汉中热米皮。图/ ***
汉中热米皮,则是汉中人开启新一天的通关密码——一碗热米皮,一碗菜豆腐,豆腐蘸着米皮汤吃,是汉中人的标配早餐。
不过在汉中当地,大家更习惯把热米皮称作面皮。如果说秦镇米皮是凉拌着吃,那汉中热米皮则是浸泡在米皮汤,也就是调料水中。《早餐中国》第25集就记录了陕西汉中一家 *** 汉中热米皮的小店。店主对原料颇有一种手艺人的坚持,米要用桂朝米,水要用自家的井水,因为水质硬一点,做出来的米皮没有那么粘。
黑米皮。图/ ***
还未调制好的凉皮。图/三个料理人
擀面皮。图/三个料理人
盒子里椭圆状的吃食,就是呱呱。图/三个料理人
烙面皮。图/ ***
图/ ***
图/ ***
图/ ***
图/ ***
—THE END—
来源:三个料理人,已获授权转载
文:卫奕奕
责编:白倩、杨阳
校对: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