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关键词—“抽象”,该怎么理解?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5

临近年底,各类年度关键词、年度流行语相继发布。12月2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4年十大流行语:数智化、智能向善、未来产业、city不city、硬控、水灵灵地、班味、松弛感、银发力量、小孩哥/小孩姐。同一天,小红书也发布了2024年度关键词——抽象。与咬文嚼字版本相比,“抽象”这个词有点“抽象”,许多“不明 *** ”的朋友不禁要问,“抽象”到底是个啥?

盘盘抽象的前世今生

学哲学的人可能会说:“抽象是形成概念的过程,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提炼出共同的、本质的属 *** 。”懂艺术的人可能会说:“抽象是一种艺术风格,画家们用笔触描绘出一个现实之外的画中世界。”然而大多数年轻人或许只是会心一笑,然后说:“这个问题就挺抽象的。”

抽象是摔跤后,选择“在哪里摔倒,在哪里睡觉”;是生活试图把我惹毛,“发现我变得毛茸茸”;是“我不知道一会儿吃什么”“吃点苦头”;是年纪轻轻从兜里掏出了67W——功率67W的充电器……这般令人哭笑不得的无厘头表达,聊天时频频出现的搞笑表情包,抑或各种精神状态“良好”的短 *** ,都可以叫抽象。除此之外,从甘肃省博的麻辣烫文创到天津jellycat的煎饼果子 *** ,从华为的“三折叠,怎么折,都有面”到肯德基的“疯四文学”,从“抽象派 *** 人物”到《南方周末》的“成都你别太抽象了”。抽象可以是行为,可以是语言,可以是思维,可以是人,可以是城市……万物皆可抽象,其核心始终是反逻辑、反严肃、反常规。

展开全文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抽象也不是今年凭空出现的。

“抽象”一词作为 *** 用语出现,可以追溯到2015年一名游戏主播的口头禅——“真是太抽象了!”随后,粉丝们纷纷效仿。但以前的“抽象”是娱乐至死,用荒诞的方式宣泄自身情绪、带有一定的攻击 *** 和贬义。进入2024年,抽象文化在 *** 传播中历经多次演变,其攻击 *** 已然被剔除,成为一种以情绪为内核的流行亚文化现象——整活、玩梗、讲废话、猎奇有趣,解构一切并满足于停留在乐趣之中。

从小众到破圈,从 *** 走向温和,从圈层 *** 语言到如今“万物皆可抽象”,“抽象”的内涵和形态都在慢慢发生着转变,在 *** 社交平台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共通 *** 的词语。2024年在小红书和“抽象”相关的笔记已超过1000万条,浏览量28亿+,评论数量超过1.6亿条,抖音相关内容浏览量超580亿次。玩“抽象”正从小众文化演变成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事方式,在面对意外和困境时,越来越多人选择以轻松、反转的方式“一笑而过”。

2024年度关键词—“抽象”,该怎么理解?-第1张图片-

那么,为什么年轻人喜欢抽象表达,在仰天大笑与肆意狂欢背后,存在着一个怎样的谜底?

狂欢背后的谜底

纵观近几年流行起来的 *** 文化潮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轻人打破常规的态度,也是工作生活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大众社会情绪的一种投射。“抽象”也不例外,拨开无厘头搞笑的外壳,相当一部分抽象梗中,蕴藏着更加复杂的情绪。

与世界的柔软对抗。生活是道难解的题,“抽象人”反手把卷子折成了纸飞机。“抽象精神”之所以能在年轻人之间迅速流行,除了玩梗与幽默外,或许是因为它给大家提供了一种和生活全新的对话范式。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年轻人面临巨大的学业、就业和生活压力,“抽象”以其反逻辑、反常规的特点,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逃避现实的途径,成为年轻人的精神避风港。比起重重拿起,“抽象人”更喜欢轻轻放下,当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遭遇困境或不如意时,以“抽象精神”化解,一笑了之,与现实世界中的负面情绪进行柔软对抗。

解构生活的态度。“抽象”不仅仅是对生活的调侃与戏谑,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哲学。在景德镇骑车摔倒,不要紧,紫色青红的伤痕也能是美妙的陶瓷粉釉;学校水管炸了,不要慌,仰起头张开双臂迎接“肖申克的救赎”……调侃的背后,隐藏着生活态度的转变和对生活深刻的理解与热爱。“抽象精神”让他们重新审视眼前的困难与窘境,开始用挑战常规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化解压力、迎难而上。许多年轻人表示,最初“抽象”只是解压的方式,但随着时间推移,它给了自己在面对困境时新的解读空间,已成为他们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

渴望 *** 表达与情感共鸣。抽象并不是浮于表面的搞怪,其背后是渴望被接纳、被理解的呼喊,是 *** 的表达方式、 *** 坚定的价值观和逻辑体系,是形形 *** 且充满生命力的有趣灵魂。在这个信息 *** 的时代,大众的注意力被不断分散,个体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往往被简化,而“玩抽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也开启了一种更轻松的对话方式和情感互动,让人们摒弃社交 *** ,积极地接纳最真实的自己,成为自我表达的艺术家。于是,每一次抽象表达,都是一次在复杂社会现实中找到自己内心的探索,一次属于自己的独特展示,一次对 *** 与情感渴望的满足。

笑声过后,现实生活该落脚何处?

在盗猎文本、 *** 迷因的循环往复中,笑声出现,又匆促地消散,我们在享受“抽象表达”带来的乐趣,获得造梗热潮的共鸣之后,现实生活该落脚何处?

释放情绪但要保持理 *** 。在“抽象”这股热浪之中,有不少网友寻找可乘之机,借“抽象”之名,将没有边界感的冒犯当成幽默,将严肃事情娱乐化,将“抽象”作为“免死金牌”;也有一部分网友在无意中陷入泛娱乐化、对严肃事件的荒诞解读等陷阱中。当“抽象”逐渐模糊了事实与娱乐的边界,遮挡住人们明辨是非的界限,需要我们保持批判 *** 思维,凡事有度,别让娱乐变成伤人的利器;同时,以对生活的热情和定力,保持合理“抽象”,做一个有分寸的“抽象”人。

抽象表达但要求同存异。“不懂有什么好笑的”“看不明白能不能别说了”……面对抽象梗,时常出现这样的言论。有人喜欢用抽象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是自嘲,也有人不理解这样的方式,认为它无厘头。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这个本身就多元的社会,更好的共鸣虽是“同频共振”,但更高级的相处却是“求同存异”,我们不需要强行让自己去认同别人,也不需要让所有人认同自己,求同存异、相互理解便是更好的相处方式。

玩梗 *** 但要防止退化。在“无梗不欢”的氛围下,全网铺天盖地的各种热词和段子“梗”住了我们的思维与语言,我们习惯了用简单随意的词汇来表达复杂情绪,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也逐渐退化,患上“文字失语症”。有网友调侃,古人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却只会用“绝绝子”;古人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却只会“我嘞个去,好美”。在抽象表达让我们感受到快乐与轻松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它对文字表达力的侵蚀,当我们被卷入 *** 流行语的洪流时,或许也要偶尔抽身,适时跳出互联网的“一亩三分地”,用心感悟现实生活,用情真意切的生活化语言替代虚拟空间的“网言网语”。

抽象梗可以消磨无聊,却始终不能逃避现实。如何在 *** 热梗的传播和狂欢中实现融合共通,仍需在真实的生 *** 悟中不断试探和摸索。愿我们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消遣方式,在忙碌的生活中享受真正的快乐。(济南宣传)

标签: 抽象 关键词 理解 年度 怎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