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 *** 的小说停更,引起后人热议:新中国就是他续写的结局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6

前言

近期,一部停更了107年的连载小说《巾帼英雄》冲上了热搜。

这部小说连载于 *** 《敬业》,分别发布于1914年10月和1915年4月的之一、二期,不过后来停更了,从此再无更新。

100多年后,网友们联想到作者今后的人生轨迹对停更的理由做出了补充。他们提出的理由相当高能:

“作者前去拯救中华民族了,小说至此无限期停更”。

“今生已报国,来世再填坑。”

“拖更理由:对不起,读者们,我要去拯救天下去了”。

小说的作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年,但绝非半途而废之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成了小说的后半部分,他就是中华人民 *** 国的开国 *** *** 。

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的嗣母陈氏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庭,才学出众,有着很好的修养,她对 *** 的思想以及 *** 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把 *** 培养成栋梁之才,陈氏在黎明时分就把他叫起来,教他读《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孟子》等篇章,来培养他的 *** 思想。

展开全文

年少时期的 *** ,经常与东北工作的伯父周贻赓通信。周贻赓对侄儿的才学和品行非常欣赏,他主动邀请 *** 来自己的身边学习。

1910年初,12岁的 *** 只身一人来到了东北。东北是 *** 争夺的焦点地区,当地的老百姓深受其苦。

*** 下车后,伯父周贻赓指着一片繁华的地方说道:“你千万离那个地方远一点啊?”

年幼的 *** 不明白伯父的意思,他一脸不解地 *** :“为什么啊?”

伯父解释道:“那里是外国租界地,不属于当地 *** 的管辖,如果惹出什么麻烦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说理。”

*** 好奇地 *** :“这又是为什么呢?”

伯父周贻赓长叹了一口气说道:

“哎,中华不振啊。”

在伯父的安排下, *** 来到了东关模范学校去读书。学校开设了修身、图文、算术、历史等10多门课程,进一步开阔了 *** 的视野。读书期间,他经常在想:“外国人的租界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里明明是中国的土地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

*** 的心中不解,他决定和周边的小伙伴们亲自去看一下。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 *** 和一个相处较好的同学偷偷闯进了租界。眼前的一幕令 *** 大为震惊:里面的每一条街道灯红酒绿,非常热闹,街道上走着的都是黄头发、白皮肤的外国人。

*** 和同学在左顾右盼的时候,突然听到前面的巡警局门前传来了一阵阵争吵的声音。他拉着同学一起奔了过去,发现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门口啼哭。

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个妇女的丈夫被洋人的汽车给撞死了。他找到中国的巡警局希望能为丈夫主持公道,可是中国的巡警不仅不帮助她,反而还不断地责骂她,要她马上离开现场,不再惹是生非。

在场的人听后心中极为愤怒,可是这毕竟是在外国人的租界地,又有什么办法呢。 *** 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逐渐了伯父口中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随着读书的深入, *** 开始思考起了其他的问题

:怎么才能把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怎么才能振兴中华民族,使得中国人不受欺负?

这些问题使得 *** 无法平静,他也因此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1911年,在一次修身课上,学校的魏校长向同学们提问:“请问各位同学,你们是为什么而读书的?”

同学们积极回答,有的说是为了做官,有的说得为了明理,有的说是为了挣钱,一时间说什么的都有。

学习成绩一向优秀的 *** 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后,想听一下 *** 的想法,便点名要 *** 回答。 *** 站起身来,坚定有力地说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的一句话惊呆了众人,魏校长听后大为震惊,他没有想到一个仅仅12岁的孩子竟然会有如此的雄心和抱负。他又追 *** :“你再说一次,是为了什么而读书?”

*** 坚定有力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铿锵有力地回答,赢得了众人的掌声。魏校长连连地称赞道:

“有志者当周生也”。

*** 认识到,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振兴中华,只有这样才能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1912年10月,14岁的 *** 写出了一篇关于学校教育的文章。文中提出教学的目的就是为国家造就人才,使国家富强起来。为了把教育办好, *** 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他在文中要求,校长和教师应当注重实际,不得投身于政 *** 教会,谋利结私。 *** 应当勤勉学习,同时要注重广泛的思考,这样才能担负起国家所赋予的重任。

东北学习的这段时间, *** 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不管冬夏,一直在坚持着体育锻炼,强健了自身的体魄。后来 *** 在回忆中说道:

1915年周恩来的小说停更,引起后人热议:新中国就是他续写的结局-第1张图片-

“12岁的那年,我离开家乡前往东北,这是我人生当中的转折点。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生活注定是一事无成。”

时局动荡, *** 小说断更

1913年2月, *** 的伯父周贻赓调往天津工作,15岁的 *** 也来到了天津。同年8月,他成功地考入了私立南开中学。

南开中学创办于1904年,是一所仿照欧美近代教育所建立的私人学校。当时的南开中学学术氛围极其浓厚,管理严格,教学上很有特色,吸引了很多的 *** 前来报考。

*** 来到南开读书后,各方面都变得成熟起来。由于伯父收入低微, *** 更是很少回家。他利用平时的业余时间,用来抄写教学讲义,挣点钱补贴家用,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在他考入南开后的第二年,就与身边的同学一起创建了“敬业乐群会”。会社设立在学校宿舍东南角的一间平房里, *** 一有闲暇时间就会处理社里的事务, *** 在社里表现优秀,很快成为了这个团体的中心人物。

他在担任会社主编的同时,多次在《敬业》会刊上以“飞飞”等署名,用来发表诗歌以及社论,其中还有他曾经写过的小说《巾帼英雄》。

《巾帼英雄》是一部武侠小说,曾一度引起后人的热议。小说开头以寂寂荒郊为开场,显得孤寂而苍凉,开篇就塑造出了一种阴森可怕的氛围。

紧接着出现了一老、一少、一青衣女子从远处走来,故事从此拉开序幕。

故事以这名青衣女子为核心展开,这女子“不束足、不曳裙,而作男子装”, *** 为其取名为洪飞影。

洪飞影的 *** 洪老虎武功 *** ,为人仗义,经常替老百姓打抱不平,在齐鲁大地上深受 *** 人士以及老百姓的爱戴。洪飞影在 *** 的影响下,逐渐有了 *** 的思想。

洪飞影的 *** 是德高望重的大侠,叔叔却是欺世盗名的坏人。在 *** 去世后,叔叔开始在当地作威作福,还经常 *** 侄女洪飞影。

洪家的邻居张 *** 失去丈夫后,没有留下儿女,但是却心甘情愿地伺候着公公婆婆,替自己的丈夫尽最后的孝道。张 *** 为了公公婆婆着想,一直不愿意改嫁他人,可是张 *** 的 *** 却是贪财 *** 之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强行逼着女儿改嫁,最终把张 *** 逼的自尽了。

女儿去世, *** 不仅不悲伤,反而还想趁机谋取利益,他把女儿的公公婆婆告上了县里的衙门,不过张老头却输了官司。

张老头不甘心,他急忙找到了洪飞影的叔叔,想要通过他来找县令求情,敲诈张 *** 的公公婆婆。洪飞影的叔叔接受了张老头的贿赂后,两个人狼狈为奸找到了当地的县令,把张 *** 的公公婆婆关在了大牢里面。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个武林高手趁着衙役松懈的时候,把二位受害老人救了出来,把他们送到了外甥梁孟楼家中,最终才逃脱了这场灾难。

故事写到这里, *** 就断更了。尽管小说当中没有指出到底是谁救出了张 *** 的公公婆婆,但是我们不难猜出是女侠客洪飞影。

还有一点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出来,小说开头提到过一位少年和年迈的老人, *** 尽管没有指出到底是谁,但是从故事情来看少年应该就是梁孟楼,那个年迈的老人应该是老管家贾某。

根据文章的情节来推测,张 *** 的公公婆婆最后可能遇害了,梁孟楼也被牵连到了这起案件当中。洪飞影继承着 *** 的遗志,一直在行侠仗义,替老百姓惩恶扬善。

整篇小说,不管是从环境烘托、矛盾冲突以及情节推进等方面来讲, *** 的写作风格都恰到好处。当时的中国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饱受 *** 列强的欺凌, *** 对此非常担忧,他希望中国有一天能够强大起来,而这种强大更需要有人及时站出来,带领人 *** 行反抗,充分表达出了 *** 所追求的一种英雄主义情节。

小说的主人公洪飞影体现出了中国所追求的一种女权运动,而 *** 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的那段时间,经常组织各种话剧、体育、演讲等活动,为女权运动不断奔走。

令人遗憾的是,这篇小说写到一半就断更了,对于断更的原因,一度引起了后人们的热议。

新中国,就是他的作品

这篇小说断更的时间是1915年4月,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大概猜出 *** 断更的原因了。

当时的欧洲爆发了之一次世界大战, *** 列强放松了在中国的扩张活动。有着 *** 野心的日本,加快了对中国的扩张。

日本将目标瞄准了德国在华的势力范围——胶州湾及其租界地区,并侵占了全部的胶州路。北洋 *** *** *** ,对于日本的行动仅仅表示出了强烈的 *** ,这也让日军更加 *** 。1915年1月19日,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密约”,企图攥取山东的权益。

袁世凯为了获得日本人对其 *** 帝制的支持,多次派出外交总长陆徵祥同日本人进行秘密谈判。最终,袁世凯除了第五条条款外,其余的均予承认。

袁世凯与日本人签订“二十一条”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 们纷纷 *** *** ,声讨袁世凯的 *** 罪行。全国反袁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南开中学的校园变得不再平静。

*** 对袁世凯的 *** 行为深恶痛绝,他鼓动同学们把学校礼堂门楣上袁世凯所用的号“慰廷”题的“慰廷堂”的匾额摘了下来砸掉,表明自己的决心。

6月6日,他在敬业乐群会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抨击了 *** 列强想要刮分中国的阴谋,不断痛斥袁世凯 *** 帝制、登上皇帝宝座的痴心妄想。

1917年6月, *** 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中学毕业。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怀揣救国救民壮志的 *** 决定前往日本求学,从而回来报效祖国。

在留学期间,他迫切地想要找到心中最为关心的那些问题的 *** ,就是如何才能拯救中国人民于水火之中。当时的日本虽然是有志青年非常向往的国家,但 *** 却失望了,日本 *** 趁着 *** 列强在欧洲 *** 胶着之际,进一步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

*** 到达日本后的两个月后, *** 的十月 *** 爆发了, *** *** 取得了 *** 的胜利, *** 被吸引了过来。他努力的探索 *** *** 的意义,不断的找寻关于 *** 的相关报道,了解 *** 主义的理论基础。从此, *** 主义指导了他的一生。

1919年初, *** 列强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 给了日本。消息传来,在日本的中国留 *** 群情激奋,他们在日本的各大城市举行了 *** *** 活动,开展反 *** 本 *** 侵略的运动。

*** 与留日同学一起组织了各种 *** 活动,他没有时间去准备大学的入学 *** ,导致没有被录取。他看着关于中国的各种相关报道,他觉得祖国更需要自己,便起身回到了国内。

五四运动爆发后, *** 发展到了全国各地,爱国 *** 举行 *** *** 活动,纷纷要求北洋 *** 严惩 *** 贼。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 *** 担任了 *** 联合会的主编,他用文字来呼吁 *** 要反对封建官僚的 *** ,从而建立一个强大的新中国。

此后 *** 前往法国留学,坚定的追求着自己的目标。中国 *** 建立后, *** 一直在 *** 组织的指示下,为了中国的 *** 事业而奋斗。

对于一个有志青年来讲,救国才是大业。 *** 投身于救国救民的洪流当中,再也没有时间去写他的小说《巾帼英雄》了。

一百多年后,这部未完结的小说再次出现在了世人面前,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 用实际行动完成了小说的后半部分,新中国就是他续写的结局。

标签: *** 续写 新中国 后人 结局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