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是历史上少数打破猜忌魔咒的人,其生存之道,值得我们深思!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15

猜忌是君臣之间最毒的一剂毒 ***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功高盖主之辈基本都免不了被猜忌斩杀,这几乎成了历史的一个魔咒。但事有例外,中国历史上就有少数几人通过自己的智慧逃脱了这一魔咒,比如郭子仪,比如范蠡,再比如秦国名将领王翦,他们的做法对今天的我们是更好的启示,无论是混迹社会还是职场升迁。

老将非凡,深谋远虑

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是经过了无数代人的艰苦努力,四处征伐之后才做到的,期间又有无数的能人志士贡献了自己的才智。而王翦就是其中一位,他是继白起(战国时期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兵家” *** 人物)后秦国不可多得的将材,他和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到了秦始皇顺应天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最难打的一仗就是“灭楚”的这场战争。对于这场战争,虽说有胜算,但是嬴政心里还是有点不确定的,正式向楚国发动进攻前,蠃政在朝堂上问众将:“吾欲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回答说,“20万足够,我用这些兵,定能帮你把楚国打下来”。听完李信的回答,赢政又跑去问老将王翦,他的回答却是“非60万人不可”。

王翦是历史上少数打破猜忌魔咒的人,其生存之道,值得我们深思!-第1张图片-

展开全文

这让贏政不大高兴,两人的回答差距实在太大,而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看待世界非常乐观的年轻人,他自信地认为王翦年纪已大,太过保守,反观李信才是这个国家新兴力量的 *** ,是值得信任的力量。于是他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区区一个楚国,哪用得着那么多人,于是就让李信带20万人去 *** 楚国了。开始的时候李信是取得一些战果的,但是正如王翦所料,楚国土地广阔,人民众多,实力雄厚,并不是打一次两次胜仗就能解决问题的。在李信率领 *** 和蒙恬会师的过程中,楚国人在暗地里已经:派出另一支强大的 *** ,在李信 *** 后方尾随而至,大败李信所率领的秦军,并 *** 了李信手下的七名都尉。

李信大败,狼狈回国,贏政知道以后勃然大怒,觉得秦国备受羞辱。这时候的嬴政也看清楚局势,想起了王翦,只能向王翦道歉说:“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但是王翦开始端起架子:“我现在年纪已大,不能再领兵出征了。”赢政就说,“现在国家走到关口上,非得您老将军出马不可,您不必推辞,有什么条件就说吧。”王翦说,“如果一定要用我,就必领要听我的,至少要60万人的 *** 才可以去 *** 楚国。”为了胜利,贏政毫不犹豫地回答,“为听将军计耳。”

名将贪名利

王翦不久就率领着60万大军征伐楚国,嬴政一路送行到灞原,王翦就开始“请美田宅甚众”,嬴政觉得非常好笑,堂堂一个大将军,这格局也太小了点,还要良田,于是就跟他说,“将军行矣。”言外之意就是将军为国立功,还担心贫穷吗?王翦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候,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赢政听完后更是开怀大笑。就这样王翦带兵出征了,还没走出秦国的边境,他就又派去使者向秦王请求赏赐好的田地,而且“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即前前后后派了五次使者,不停索要。这让他身边的人都看不下去了,这是干什么啊,难道还怕嬴政食言吗?甚至还直言批评:“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王翦向身边人解释,“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这个时候如果率军掉头打秦国怎么办?这次打楚国风险很大,如果掉头攻打秦国,秦国国内空虚,反而非常容易。长平之战,秦、赵两国调动人马加起来有100万左右,此后白起坑杀赵国45万人。等到后来燕国使者从赵国归国的时候,就对燕王说,整个邯郸城里,走来走去的男 *** 是15岁以下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国调动出了60万的 *** ,可以说整个国家可以上 *** 的男 *** 全都在王翦手下了。一旦嬴政身边出现两个谗言的小人拨弄一下,这后果不堪设想。他这样不断的要封赏,其实是想要让秦王放心。

求全知道,自我“矮化”

自古名将更大的魔咒就是猜忌,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死无葬身之地,这其中的关窍就是成功会让一个人的形象变得越来越高大,这就会让那些不愿意仰视你的人感觉厌恶,想办法干掉地,唯一的办法就是自我矮化,让这些人自动解除对你的戒备。比如汉代的第--位丞相萧何,就曾用这种 *** 打消刘邦对他的疑虑。就这样,萧何用“自我矮化”的方式,消弭了刘邦对他的猜忌与怀疑。

不过这样的 *** 也是需要智慧的,一个不好就会自污,《老子》里面有--句话,叫“强梁者不得其死”,你越是强,或者说越是让别人觉得你强,攻击你的人可能就会越多,你遭到的磨难就会越多。所以,王翦的故事告诉大家,如果既想取得成就,又不想给自己带来太多麻烦的话,那么适当的“矮化”自己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大家觉得呢?

标签: 猜忌 深思 少数 打破 生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