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只是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25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只是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

2024年10月10日,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机构瑞典文学院公布了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韩江。

这是韩国之一位也是 *** 首位获得此殊荣的女 *** 作家。

一个多月后的12月10日,即诺贝尔先生的逝世纪念日,将一如既往地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没错,就是心理学家们把人类在特定的环境下,被害人会绝对的顺从、崇拜、感恩加害人这种 *** 的心理状况命名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那个城市,勤于思考的瑞典人把这个城市曾经偶发的一个刑事案件中发生的不可思议的事情理 *** 的推断出是人类人 *** 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心理通病并以这个城市命名,不得不佩服瑞典人的逻辑推理和逻辑演化能力以及不爱“面子”的大度,要知道,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它可是一种病,而且是一种可怜的不光彩的病!这是题外话了!)

韩江(左2)和其丈夫(左1)及父母

韩江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她的作品可能也只有极少数从事文学工作或者爱好文学的人们读过。1970年,韩江出生于韩国的光州,就像那个时代的 *** 不是现在的 *** 一样,那个时代的韩国也不是现在的韩国,由于是军人的DC *** ,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与其北方的同胞相比也好不到哪里去,人民的 *** 权利和言论环境亦然。

展开全文

1979年初,9岁的韩江随父母 *** 到了首都首尔谋生生活,数月后,韩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光州事件”,也称“光 *** ”,由于M感的原因,笔者不便在此描述它的前因后果,不了解的读友可自行去百度查询。韩江的很多作品实际上都是依托于光州事件的背景,用一种超现实的强烈的抒情写作方式,表达了她对社会和人 *** 的深刻洞察和对 *** 的愤怒鞭挞,也成为了韩国人直面历史真实时的一种心灵的慰藉。据其家人介绍,韩江在写作涉及光州事件的小说时,一直是在哭泣中进行创作的,有时因为巨大的悲痛不得不停下笔痛哭一阵才能继续写作。由此可见光州事件对作家一生的思想和作品影响的程度了。

光州事件时的街景

说到光州事件,从某一个视角和观点出发,可以说是韩国和 *** 民族的骄傲,他们在那个年代,为了争取和捍卫某些东西,敢于@#*。。。%&*。。。。并付出生命和鲜血的代价。无疑 *** 着这个民族的很多人在那种年代已觉醒并能唤醒不少自己的同胞去抗争,能被唤醒的民族是值得尊敬的!

光州事件 *** 者的墓地

但从咱们不少的国人的思维定式的角度去看光州事件,它又算是韩国历史的一件耻辱的事情,至少算是韩国历史的一块伤疤,简中网常见的语境形式是:“应该往前看,不应去揭伤疤,以免给境内境外啥啥势力留下抹黑自己国家的证据和话题。”等等。实际上这是对逻辑和概念的混淆,光州事件的确可以说是韩国历史上的耻辱,但这个耻辱,绝非韩国国家和 *** 民族的耻辱,而是韩国和 *** 民族中少数败类的耻辱,区分此点十分重要!

韩江为什么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们从瑞典文学院给于她的评价就一目了然了:

中文的翻译大意是“她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示了人类生命的脆弱.”

当得知韩江获得若奖时,远在 *** 参加 *** *** 会议的韩国总统尹锡悦之一时间发帖祝贺并给与高度的评价:

韩 *** 众也举国欢庆,以韩江获得诺尔文学奖为荣,她的获奖被誉为“韩国文学的里程碑”。 韩国网上书店因为购书者太多流量暴增而瘫痪,实体书店里韩江写的书被卖断......

和网上很多网友一样,笔者也自然联想到12年前中国的莫先生获得诺奖时的情景,彼时瑞典文学院给于莫先生的评价是:“一个文风魔幻现实主义、满是乡土气息、融汇历史和现实的作家。” 笔者以为,或许瑞典文学院考虑到了大国的国情,用了很抽象很委婉的词语“融汇历史和现实”来评价莫先生和他的作品,但即便这样,也触碰到了某些人的“玻璃心”,以“夹头”、“带鱼”等为 *** 的能影响乌泱泱一众“群众”的“大V”们,向莫先生射出了一只只涂满“蛙毒”的卑劣的“利箭”,在他们的宣传导向下,一时间简中网上,无数的“群众”也将“砖头”、“瓦块”、“ *** 蛋”、“烂菜叶”......一起砸向莫先生。他们都打着一面“爱锅”的旗号,以先生的作品 *** 了那那、暴露了啥啥、抹黑了那啥、给境内境外啥啥势力递了刀子诸如此类简中网里千篇一律的标准词汇,把莫先生砸的抬不起头来。尽管莫先生在国际上获得文学界更高的殊荣并在全世界得到了其他国家和族群无 *** 尊重,但在这块养育他的土地上,却那么的不受待见至今,令人唏嘘无言!

无须讳言,莫先生在他的作品中,用其魔幻的笔法,淋漓尽致地或再现或暗喻了某个历史时期,人们是如何的野蛮、愚昧、无知、自大,揭示了某个历史阶段底层社会所经受的 *** 饥饿的折磨、心理无边的恐惧以及由此导致的人 *** 的丑恶的一面的泛滥,可那些都是无法掩盖的历史事实,也是这个国家和民族不能忘记的历史伤痕。莫先生正是用自己的作品去记录了历史并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一个不会反思历史的民族是悲哀的,一个民族中不允许反思历史的那些人更是这个民族的蛀虫和败类。

有不少网友一直用英国作家狄更斯为例来启蒙国人的观念:在大英帝国最鼎盛的年代,殖民地遍布全球五大洲,一天24小时国旗没有全部落下的时候,是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彼时英国的 *** 、经济、军事对人类世界的影响无与伦比,英国的语言、服饰、生活方式也影响着几乎所有肤色所有种族的人们,在英国那么高光的年代,狄更斯却用他的文学作品不断地揭露英国社会底层的黑暗和社会运行的不公,将英国社会阴暗的一面无情暴露在世人面前,开创了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从没有为英国社会的任何东西唱过赞歌!他因此却获得了英国社会至上而下普遍的崇拜和敬重,生前和死后都获得了英国社会更高的尊敬和殊荣。

如果有人说东、西方社会由于历史发展、价值观念、文化习惯的不同造 *** 们思维方式和观点的迥异,不可类比,那么,同为东方人而且受华夏文化影响颇深的韩国人在对待同样的事情方面却也和大国乌泱泱的芸芸众生完全不同,那么,我们又该反思的是什么呢?!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正视和勇敢地直面历史的苦难和伤痕,才能有纠错的勇气,才会有进步的可能,勇敢的现实批判是社会走向光明的动力,也是一个真正的作家的良心,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标准和宗旨也在于此。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人仰望星空,芸芸众生人人只有一颗玻璃心,一旦被别有用心的 *** 者利用,就永远无法进步永远无法融入人类的文明!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只是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第1张图片-

从两国诺奖获奖者不同的境遇我们可以看到: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直面历史有很多感概,面对现实却又徒生太多的无奈,我只是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

“感谢火光給你带来光明和希望,但别忘了那执灯的人正坚强地站在黑暗中呢!”

——泰戈尔

本号编辑备注: *** 摘自 *** ,版权归原作者。

标签: 没有 莫名 悲哀 对比 感到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