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鞭 *** ,倒底有没有这回事呢?屈原都称赞,司马迁搞错了吗?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13

黄仕隐:伍子胥鞭 ***

楚昭王十年冬(-506),两位 *** 于楚的诸侯唐侯、蔡侯便联合吴王阖闾大举伐楚了。吴军乘舟从淮河进发,过蔡时,舍舟从陆上进攻楚,随即与楚隔汉水对阵。这时左司马沈尹戌向令尹囊瓦献计,让囊瓦守住汉水,不要让吴军进渡,而他率领方城以外的楚军远袭楚军所舍之舟船,然后堵住大隧、直辕、冥阨,截断吴军归路。然后,囊瓦渡汉水攻打吴军,他从后面攻打吴军,前后夹击,吴军必败。这是持久作战之计。然而,楚武城(今河南信阳市东北)大夫黑,认为,楚军战车以革为之,而吴军战车是以木为之,相比之下,楚军更利于速战,楚大夫史皇认为,如果按左司 *** 计策,如果成功,是左司马一人功劳,加上楚人喜爱戴左司马,这样就危急令尹的地位。也建议囊瓦速战。于是囊瓦没有采纳左司 *** 正确建议。决定了与吴军速战之策。于是渡汉,主动寻吴军作战,三战以后,囊瓦知道,难以战胜吴军,就想逃奔。这时史皇又劝他尽死以御吴军,如果此时逃奔,加上当初贪贿致寇之罪,其罪过更大,必不免死。

十一月庚午,吴楚两军阵于柏举。吴王阖闾的兄弟夫概献计,先攻打囊瓦的部属,因为他认为囊瓦不仁,其部属没有尽死之志,这样就容易击破。不过吴王阖闾没有采纳,但夫概依然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率自个帅领的五千人马先攻打囊瓦的部队,果如其料,囊瓦部队不堪一击,很快被击破逃奔,这样就带动楚师全线奔溃,吴军乘胜追击,大败楚军。囊瓦也逃奔郑国了。史皇战死。吴军尾随楚败军到达清发水(河名,今湖北安陆县境)。此时,夫概又献计,不要把楚军逼得太急了,否则会困兽犹斗,等一部分人安全渡河后再攻击,这样又一次打败了楚军。在这一退一追的过程中,楚军做好的饭都来不及吃,吴军吃了后又追击,又败楚军于雍澨。五战五胜,到达郢都。

展开全文

吴军能如此顺利攻入郢都,在于,囊瓦一败之后,后方洞开,组织不了有效防御,反而让吴军随楚败军之路攻入郢都。

己卯(二十七日),楚昭王见吴军来到,便与其妹季芈畀我逃出郢都,箴尹固与王同舟出逃,可是此时,吴军已攻到,于是楚昭王使出火象奔向吴军中,惊退吴军,得以逃脱。

左司马沈尹戌在前进到息后,听闻令尹已败,便急忙返回追击吴军,在雍澨遇上吴军,但给吴军打败了,三战都负伤,最后 *** ,让部属句卑割掉其头,不让 *** 于吴军。

楚昭王涉过雎水,再渡过长江,进入江南云龙梦泽中,后来奔郧(今湖北京山县安陆县一带。)在逃奔途中,曾遇上盗贼以戈击之,王孙由于以身挡之以免。钟建背上季芈跟随着楚昭王逃跑,而由于则 *** 一时闷绝,后来苏醒后也赶了上来。到郧之后,郧公斗辛之弟怀想弑杀楚昭王,原来,斗辛与斗怀就是曼成然之子,其父被楚平王所杀。因此想借机 *** 。但斗辛坚决不同意:“辛曰:“君讨臣,谁敢仇之?君命,天也,若死天命,将谁仇?《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唯仁者能之。违强陵弱,非勇也。乘人之约,非仁也。灭宗废祀,非孝也。动无令名,非知也。必犯是,余将杀女。”后来还是担心其弟弑杀楚昭王,便与其弟斗巢保护着楚昭王逃奔随国。这时吴军也 *** 追击来到,要随人交出楚昭王来,随人左右为难,此时,楚昭王在随君宫殿之北,而吴军在宫殿之南,楚昭王兄公子结很像楚昭王,就扮着楚王的样子,让随人把他交给吴人,而让楚昭王先逃,随人进行了占卜不吉,于是就拒绝吴军的要求,并成功劝说吴人退军。之后,楚昭王割公子结胸膛的血与随人盟誓,感谢其救存之恩。

庚辰,吴军就进入郢都,古代历史上罕见的一场 *** 俘掠行为便开始了。吴军在楚宫殿里,依据位次不 *** 处楚宫,“君居其君之寝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谷梁传》)《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阖闾妻昭王夫人,伍胥、孙武、白喜亦妻司马城之妻,以辱楚之君臣也。”

《左传》没有记载子胥掘墓鞭 *** 之事,而《淮南子》、《吴越春秋》、《史记》皆记之,然有鞭 *** 说与鞭墓说,兹录于下:

一、鞭 *** 说:

伍子胥鞭尸,倒底有没有这回事呢?屈原都称赞,司马迁搞错了吗?-第1张图片-

《伍子胥列传》:“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 *** ,鞭之三百,然后已。”《史记·吴世家》:“子胥、伯嚭鞭平王之 *** ,以报父雠。”

西汉扬雄《法言·重黎》:“鞭 *** 籍棺,皆不由德”。

东汉赵哗《吴越春秋·阖庐内传》,除记有“掘墓鞭 *** ”的情节外,更增加了“左足践腹,

右手扶其目,诮之曰‘谁使汝用谗谀之口,杀我父兄,岂不冤哉。”

二、鞭墓说:

《吕氏春秋·首时》“(伍子胥)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

《谷梁传·定四年》“挞平王之墓。”

《淮南子·泰族训》和《越绝书·荆平王内传》也都说伍子胥鞭坟。

也有人持否定说,以为,当孔子之时,若有鞭 *** 之事,《春秋》必记之,屈原赞誉伍子胥,《公羊传·定公四年》也美子胥:伍子胥复曰:“诸侯不为匹夫兴师,且臣闻之,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若有鞭 *** 之事,必不得此美誉。

笔者以为,否定说的几条理由,虽有其合理 *** ,但臆测甚多,都不能 *** 现成的文献记载。至于说是鞭 *** 还是鞭墓,应当相信司马迁的史德,既然在两处明确记载鞭 *** 之事,至少在司马迁看来,是真实的,应当另有所据,不然不会犯史家的大不讳,去改动以前文献都不曾记载的事实。

这次楚国 *** ,楚昭出逃,实际上是,承受着灵、平二王侈汰、昏庸 *** 的后果,再加上,楚昭王年幼, *** 权基本集中在令尹囊瓦手中,而囊瓦,私德败坏,才能平庸,又常怀私心,拒谏不纳。当然,吴国方面强大,团队的通力合作也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果没有楚国内部的衰败,吴想攻入郢都是很难的。很难想象一个横亘大半个南中国的曾与强晋争夺中原诸侯后的强楚,一朝被偏隅的吴所攻破,几至灭亡。有国有家者不得不鉴之。

标签: 伍子胥 司马迁 屈原 倒底 称赞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