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女带奶奶嫁妆去鉴宝,专家看过后,忙问:您奶奶姓什么?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8

《名公书判清明集》:“妇人随嫁奁田,乃是父母给予夫家田业,自有夫家承分之人,岂容卷以自随乎。”

在中国古代的婚嫁习俗当中,往往包括了送彩礼和送嫁妆这两个环节,换句话说,男子迎娶新 *** 时候,要送上对方一份物品来表示喜庆,新娘一家收到彩礼之后,要返还一笔嫁妆来回应,在古代社会,嫁妆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彩礼的价值,几乎是倾尽新娘家中所有,这是因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所导致的,在古籍《礼记·内则》中有言:“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予”,看得出来婚后的女子不仅没有私有财产,嫁妆也要归夫家所有。

嫁妆的价值

这种现象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发生了改变,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彩礼和嫁妆被看作是封建陋习而遭受了广泛批判,只不过在民间这种风俗一时间很难彻底消除,因此始终顽强存在,到了现代几乎已经成为了行业 *** ,只不过价值从古代的嫁妆大于彩礼转换为彩礼大于嫁妆。

正因如此,老一辈人,他们结婚的时候要么是没有彩礼嫁妆,要么是嫁妆的价值非常昂贵。在我国一档鉴宝节目上面,一位孙女带奶奶嫁妆去鉴宝,想要知道这是个什么文物。孙女为何要去鉴宝,这个嫁妆又是什么来历呢?

展开全文

神秘的耳坠

原来,孙女已经到了长大嫁人的年纪,按照民间习俗来看,孙女在嫁过去的时候应当带过去一笔嫁妆,正当孙女发愁是送丈夫一辆车,还是装修房子的时候。孙女的奶奶走了过来,将自己的一对耳坠送给了孙女,表示拿着它去当嫁妆就可以。

这是一个看上去比较普通的耳坠,体积并不是很大,颜色呈 *** ,但却不是那种纯金的颜色,如果放在路边摊,基本上就是不会让人多看第二眼的程度。孙女问奶奶这是从哪儿得来的,奶奶这才回答道这是祖上传下来的宝物,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

奶奶在嫁给爷爷的时候,全家从上至下没有一个东西比这对耳坠值钱,因此就把它看作是嫁妆带了过来。嫁过来以后,奶奶一直都把这个耳坠珍藏在一个小匣子里面,从来没将它轻易示人,就是为了以后能够送给自己的后代。眼看着孙女即将外嫁,老人这才将耳坠拿了出来。

虽说这个耳坠被奶奶说的很值钱,但孙女的心中还是有些犯嘀咕,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文物,具体到哪个朝代,万一只是个赝品,岂不是要在婚礼上丢人。为了安全起见,孙女带着这个耳坠,参加了著名的鉴宝节目,打算让专家对其进行鉴定,看看这究竟是哪个朝代的文物,价值多少钱。

辽国的文物

在鉴宝节目的现场,孙女把这个耳坠交给了专家进行鉴定,结果便出现了戏剧 *** 的一幕。一般来说,鉴宝专家在对文物进行鉴定的时候,基本上用不了多长时间心里就能有个底,知道这究竟是不是赝品,然而这几位鉴宝专家,却足足盯着这对耳坠看了很长时间,他们不是判断不出来真假,而是有些难以置信,这竟然是哪个朝代的文物。

原来,通过耳坠的做工,以及具体的外观可以得知,这并非是清朝时期的著作工艺,反而是一个辽代的文物。众所周知,辽代距今已有近 *** 的历史,再加上辽代是契丹民族建立的朝代,因此辽国文物对我们而言还很陌生,有很多民族工艺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孙女的奶奶竟然能够手握一个辽代文物,看得出来她祖上是一个大家族。专家看过后,忙问:您奶奶姓什么?毕竟如果对 *** 族谱进行调查,或许就能够知道这一文物为何会出现在这一家族手中,甚至可以得知辽国灭亡之后,那些少数民族都流入到了哪里,可以更加全面的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的民族迁徙史。

结语

由此可见,这枚小小的耳坠真的是价值连城,以至于专家都不敢对其价值进行估算,只是让孙女好好收藏,毕竟这是 *** 一份心意。听了专家的一番话之后,孙女心满意足地回到了家,决定将这个耳坠好好地保存起来,继续不断地传承下去。

参考资料:《礼记·内则》

孙女带奶奶嫁妆去鉴宝,专家看过后,忙问:您奶奶姓什么?-第1张图片-

*** 来自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奶奶 嫁妆 孙女 过后 专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