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又称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马铃薯又称地蛋、土豆 、洋山芋等,茄科植物的块茎。与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并成为世界五大作物。
这么常见的食物因为生长周期较长,在家庭种植中却不多见,其实土豆是很容易种植的作物,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会太高。
大家可以跟着下面的漫画学习怎么种植哦。
收获了满满新鲜的土豆,有一万种食用 ***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款简单的家庭土豆鸡蛋饼的做法,有颜值有营养,特别适合有宝宝的家庭哦。
1.先蒸土豆,洗净去皮切片,隔水蒸熟
2.然后擦一点胡萝卜丝
3.再打散一个鸡蛋,还可以放一点圆白菜丝和腊肠,放一点腊肠会很好吃,腊肠可以和土豆一起放入蒸锅蒸,蒸几分钟就可以,拿出来切碎备用
4.等你把上面的材料准备好,土豆也就蒸好了,取出压成土豆泥
5.倒入打散的蛋液
6.搅拌均匀7.再放入所有的配菜
8.搅匀,加一点盐和黑胡椒碎调味
9.平底锅倒入少许油加热,用小勺舀一勺薯泥蛋糊,倒入锅中摊成小饼,两面金黄后取出
大功告成!
甘州:1.2万亩马铃薯开始播种甘州融媒讯(记者 周晓琴 何长凯 王凯)连日来,甘州区的田间地头,一辆辆大型农机来回穿梭,村民们正忙着起垄覆膜、点种覆土,掀起了马铃薯种植热潮,处处一派繁忙景象。
眼下,正值马铃薯播种黄金时节,在 *** 寨镇上寨村,大型播种机深耕播种,该镇6000亩马铃薯开始播种,为今年的增收埋下“金蛋蛋”。
江苏省镇江恒伟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梁海强说:“今年我们种植面积是流转土地6000亩,我们开始正式播种作业,每天的播种面积大约在350亩左右,根据气候条件,到5月初我们播种结束,5月20号左右就可以出苗了。”
记者在播种现场发现,机械并没有进行地膜的铺设,这也是该公司一次大胆的尝试。
“你们可以看到我们在播前起垄,这样可以提高地面的积温,把土温提起来可以把覆膜去掉。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今年在张掖甘州区种植是我们的第三年,产量比较稳定,亩产量达到4吨,收入每亩可以接近2000块钱。”梁海强说。
近年来,甘州区马铃薯种植产业已形成集种薯繁育、农资供应、技术服务、储藏保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不仅 *** 了农民种植技术的壁垒,还解决了品种老化和销售困难的问题。同时,甘州区成立小杂粮专家服务团,在小杂粮种植过程中进行全产业链技术衔接,全过程技术指导,全方位技术服务。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改良品种,推广马铃薯种植,大力推行“全环节”绿色高质高效技术集成,积极采用“五统一”生产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种植技术,提高生产组织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程度,为马铃薯高质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今年,甘州区通过“三抓三促”行动,指导落实种植小麦3.5万亩,马铃薯1.2万亩,油料1万亩,谷子、藜麦、黑燕麦等小杂粮1.9万亩,特色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为耕地轮作、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有力支撑。
甘州区农业农村局 *** 组成员、区农技中心主任王立俊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扩大特色种植规模,推动形成特色优势,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好多种产业基础保障。”
*** 县黑土豆试种成功您见过黑色的土豆吗?这些天, *** 县水西沟镇东湾村的黑土豆试种成功,已上市销售。
黑土豆品种叫“ *** ”是集营养、保健、观赏于一体的彩色土豆品种,富含花青素,具有生长周期短、单位产量高等特点,不仅营养价值比普通土豆丰富,市场 *** 也比普通土豆高出一半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 县科技 *** 、东湾村种植户张希英今年之一次试种从 *** 引进的黑土豆。黑土豆形状与普通土豆无异,呈长椭圆形,内外均呈黑紫色,光泽感较强。
*** 县科技 *** 、东湾村种植户张希英说:“今年试种了,基本上很成功,试种了1亩地,现在正是收获的季节,给这个市民销售以后反响也很好,口感也好,在大家都认可的基础上,明年我们再进行推广扩大种植面积。”
来源: *** 广电融媒体
记者:王欢
通讯员:刘玺
新媒体编辑:安晶
责任编辑:潘静 魏卓然
审核:吴奕君 董宝龙
望奎县金字招牌“黄麻子”马铃薯南下 助力南北双丰收几场冬雪过后,望奎县黑土地上覆盖着白雪,尽显静谧。距离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城10公里的火箭镇龙薯联社,眼下正在做马铃薯扩繁工作。近年来,望奎县龙薯联社创新推行“北薯南种”,将马铃薯带入广东湛江市遂溪县草潭镇,在一南一北、一黑一红的两块土地上种出硕果。
去年春季广东马铃薯收获。望奎县委宣传部供图
金字招牌“黄麻子”
“ *** 是农业的芯片,马铃薯品种自主研发也像研发芯片一样。”黄丽芳是望奎县农技服务中心的技术员,每个季度,她都会到龙薯联社基地进行调研指导。在南北互动下,龙薯联社为广东提供的马铃薯均是自己扩繁,“黄麻子”品种就是联社主打的品种之一。
“联社主打的黄麻子品种淀粉含量高,亩产能增加500公斤左右,车间内还培育着大西洋、荷兰十五等品种。”赵井玉是龙薯联社的研发负责人,她口中是说的“黄麻子”品种马铃薯,起源于望奎县,有着早熟、高产、高品质的特点。她介绍,明年联社将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共建马铃薯技术研发中心,引进和研发适于本地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
位于望奎县的马铃薯脱毒车间。望奎县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望奎县马铃薯的金字招牌,单单一个联社内“黄麻子”品种便可年产原种超1700万。望奎县委 *** 王顶介绍:“这一品种优势明显,黑龙江望奎和广东遂溪县两个基地共用这一品种,能够在实现基地自给自足的基础上,不断扩繁,夯实基地。同时,我们注重引进和研发适用于本地种植的新品种,为马铃薯产业注入新动能。”
一套人马往返两个基地
黄丽芳说:“我们不猫冬,一套人马两个基地,这边刚收完,就去那边种地了,湛江的红土地上刚刚完成播种。”她介绍,因为气候原因,南北两个基地的马铃薯播种和繁育工作正好可以岔开。
目前,望奎县内 *** 00亩黑土地上的马铃薯已经完成收官,而广东的8000亩红土地马铃薯在上个月刚完成冬播。龙薯联社理事长常更国每年10月中旬,在望奎县马铃薯收获完毕后,他便会带着20余名社员从望奎到遂溪,助力11月份遂溪县基地的冬播工作。
算起联社的经济账,常更国笑了。他介绍,今年年初在遂溪县种植的8000亩马铃薯,通过大农机规模种植和精心培育,亩产达到了2吨。“订单销售卖出了每斤1.2元的 *** ,产值将近4000万元。”
从2014年开始,望奎县便结合湛江冬季土地“撂荒”和望奎农民和机械“冬闲”的实际,抓住两地马铃薯在 *** 和上市时间的差异,在广东省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化种植。广东省马铃薯种植面积,也从最初的4000亩发展到如今的13000亩。常更国说:“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有更多的土地可以种,收入就跟上了。”
南北交流实现农民增收
马铃薯正不断扩大着望奎县的“朋友圈”,给两地农民带来增收。据粗略统计,2015年以来的“北薯南种”先后带动望奎县内超百名农民到广东种植,每年人均增收都在1.5万元以上,同时,每年都有1500余名湛江当地农民参与用工,解决就业。
今年广东红土地完成马铃薯冬播。望奎县委宣传部供图
望奎县火箭镇厢红二村村民严永富,是较早一批进入广东马铃薯基地务工的农民,他说:“我从2015年开始,就跟着联社到广东基地务工,不仅冬春季节每年能收入4万元,还不耽误北方家里田地的种植,相当于多了一份收入。”
借势合作的东风,马铃薯又为南北互动增加了新内容。王顶介绍,广东省粤良种业、望奎龙薯联社组成联合体,正式启动省际合作“稻-稻-薯”高效农业创建与推广试验示范基地项目。他说,“稻-稻-薯”种植模式开启了两省对 *** 作发展农业的新篇章。
“稻-稻-薯”是“北薯南种”的新探索,在一片土地上,两造水稻,一造马铃薯,将传统主粮与新主粮结合在一起。王顶说:“这一探索遵循农业生产规律,既充分利用土地又保护地力,同时增加效益。”目前,遂溪县石塘村的“稻-稻-薯”高效生产示范基地已经超过700亩,一年能实现亩产值9000元以上,亩利润达到以往的10倍左右。
王顶介绍,在未来五年内,将逐步在雷州半岛打造20个规模均在500亩以上的旱坡地冬种马铃薯和“稻-稻-薯”高效生产示范基地,打造“望遂”南北两县合作发展联盟,在建强基地的同时,引进马铃薯加工企业。他说:“我们要让南北互动更频繁,助推马铃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新京报记者 陈璐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
青年有为| *** 灏:从青涩小伙到而立之年,他带领乡亲们金银花里“摘金银”来源:中国青年网
近日,西安蓝田县九间房镇九间房村金银花田里一片繁忙景象。每到金银花采摘时节, *** 灏总是习惯到田间地头走走。他总说:“村里面貌好起来,乡亲们富起来,我就如愿以偿了。”对九间房村村民来说, *** 灏就是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2016年6月, *** 灏从西安城投集团被选派到陕西蓝田县九间房镇九间房村任驻村 *** 兼工作队长。在他来之前,九间房村是出了名的穷村。“以前,这里的老百姓靠种烤烟和庄稼维持生活,但土地的产出效益一年不如一年,村民们只能外出打工讨生活,九间房村一度成为‘空壳村’,土地也都撂荒了。” *** 灏说。
没人、没钱、没产业、没有良好的土地条件,面对这个“四无之地”, *** 灏犯了难。他在几年的时间里,曾多次带领驻村工作队给村里寻找致富产业,先后尝试过种植黑土豆、花生、金丝贡菊等农作物,但由于九间房村山高坡陡,土地瘠薄,要么是亩产能不够,要么是作物品质不高,导致“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怎么办?认命吗?”带着最后一点希望, *** 灏试着到蒲城县、商洛市等地考察后发现,金银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且根系繁密发达,对土壤的要求也较低,山坡、梯田、堤坝、山丘,即使贫瘠,也可以栽种金银花。这令他十分欣喜:“可以发动乡亲们,试着通过种金银花摆脱贫困!”
考察结束后, *** 灏便挨家挨户走访。
“想,怎么不想,问题是这个真能挣钱?”“我想种,但怕亏。”“能卖好多钱斤,种出来哪个收?”……走访过程中,村民们提出众多问题。
面对乡亲们的疑惑, *** 灏从金银花的市场前景和销售渠道等角度,一一解答。“金银花本名叫忍冬,是一种耐寒耐旱的作物,在秦岭山脉下生长着大量这类野生中 *** 材植物。咱们蓝田县九间房村处于浅山丘陵地带,自然环境和气候适宜金银花的种植”“销路更不用愁, *** 食同源是金银花的特点,无论是南方凉茶类的饮品,还是大量中成 *** ,金银花都是重要原料”……
村民们虽然动心,但大都处于观望状态。“我也能理解,想让马儿跑还要给马儿吃草呢,乡亲们光听我们说,看不到成效,心里不安,肯定不愿意和咱们干。” *** 灏说。
为了让父老乡亲相信金银花产业卓有前景, *** 灏一咬牙,租了两辆大巴车组织村民去山东考察。回来后,他便给村民发放金银花苗,村民种金银花的,每亩补贴150元,连续补贴3年……在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的同时,遇到实在困难的老乡,他就默默自掏腰包帮忙买农具,让村民看到更直观的效益,打消心中疑虑。
就这样, *** 灏带着工作队的同事开始了试点工作。他白天在村里的金银花产业园区与志愿试点的村民一起种金银花,晚上打着手电筒在地里值班,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整整3个月,没有一天休假。金银花地里,多年的荒坡地硬得像石头,为了带动起大家的干劲, *** 灏以身作则,用铁镐一口气砸了上百个树坑,手上虎口处被震得流血,大家受到感染,终于抢着农时将1.6万株金银花全部种完。
第二年,金银花种植试点的收益比预期还要高不少。村民尝到甜头后,便纷纷找到 *** 灏,学习种金银花,“之一次栽种首先注意窝距、行距,要松土、盖湿土、浇水……”“空壳”的村子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现在, *** 灏每年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外调研、考察项目,为金银花而奔走忙碌。
一业带动多业兴。如今,九间房村除了从基地种植到生产加工、销售配送、品牌自主、 *** 运营的金银花帮扶产业全产业链,村子还进行了产品线的延伸,金银花系列养生茶、九间房味道系列杂粮等产品“组合拳”,为这些农产品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此外,他们还在积极探索“现代产业示范园+消费互助基金+共享农旅经济”创新模式,逐步将现有产业从“一产”往“二三产”转移提升,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来基地干活也不是很辛苦,我们这是按斤算,多劳多得,就在家门口务工很方便,挣点钱贴补家用。”一位村民说。
近年来,随着种植金银花的收益越来越大,九间房村的名气也越来越响,前来“取经”的人更多了。截至目前,村里已累计销售金银花相关产品700余万元,向群众发放劳务工资200余万元,累计给群众分红20余万元,并带动周边4个村400余户村民实现增收,解决农村上万名富余劳动力就业。
花开时节,香飘四野,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真正的金山银山,村民们无不由衷地叫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这句话是讲给普通群众,也是讲给每一位帮扶干部。我想,等我老了,回忆这段难忘的人生经历,真的会觉得,峥嵘岁月,何惧 *** !怀抱梦想,脚踏实地,青年有为,热爱有光!” *** 灏说。
【记者手记】
日子往上走,村民往回走
*** 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增收致富之本,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资源。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发挥土地效益,是每个村子在面临乡村振兴这一课题时必须思考的。 *** 灏用实践做笔,书写了一份用金银花致富的新答卷。
“在农村,土地是群众更大的财富。因为土地贫瘠,近年来,九间房村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多,留下的老年人耕种效率低,一家一户各自分散耕种的模式也难取得良好的效益,我们响应国家号召,将劳动力聚起来,让土地‘活’起来,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 灏头脑清醒、意识敏锐,他说,发展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兴建产业是带动群众增收的有效手段,而因地制宜正是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抓手。
如今,乡村振兴的故事仍在九间房村继续着,接下来,建设文化广场、发展金银花加工业、打造农村特色休闲旅游路线……都将一步步实现。借助产业发展,村民“钱袋子”鼓了,幸福指数涨了,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村民愿意回来了。
如果问九间房村的村民,近些年来村里变化有多大?他们会笑着给你说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几年未回家的在外务工青年,路过家门口却没认出来,往前走到了另一个村。
总监制:金锐
监制:王海
策划:杨月 牟昊琨
编导:牟昊琨 杨逸凡
记者:牟昊琨 滕昭宇(实习) 刘蘅仪(实习)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设 *** 新闻工作坊
剪辑:杨逸凡
统筹:高琦 代红玉 蔺洁丽
设计:韩文艺(实习)
《青年有为》系列微 ***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 *** 网信办 *** 传播局
出品单位:中国青年网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最早记载现今土豆的,是湖北十堰《房县志》?○湖广渔夫·趣说方言○
马铃薯
《现代汉语词典》:马铃薯通称土豆,有的地区叫洋芋、山 *** 蛋。
回到几十年前,湖北人是把马铃薯称为洋芋的,可能现在年轻人不相信。
有专家研究认为,湖北十堰1788年版《房县志》上记载的“洋芋”,可能是中国最早记录马铃薯的文献。
马铃薯叫土豆,早先只是东北地区的方言,全国多数地方叫洋芋、山 *** 蛋等。随着普通话推广,土豆一词成为马铃薯的通称。
但历史上,土豆却是指其他植物,如黄独、香芋、花生。 *** 地区,福建、广东闽南语区,土豆一词至今仍是指花生。
马铃薯原产南美洲,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方言众多,作物名称相互混淆,文献资料记载中对作物描述不足,对于马铃薯、花生等作物传入中国时间,说法不一。
近年来,语言学家也参与了这一问题的研究,专家通过论证,认为湖北十堰《房县志》(1788年)上记载的“洋芋”,是中国最早记录马铃薯的文献。
(一)福建《松溪县志》中的马铃薯,实为“黄独”
我国最早出现“马铃薯”一词的文献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的福建《松溪县志》,最早出现“洋芋”一词的文献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房县志》。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项梦冰撰写的 *** 《中国马铃薯历史札记》指出,《松溪县志》(1700)中记载的“马铃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原产南美洲的马铃薯,而是中国本土植物“黄独”。日本学者小野兰山误会《松溪县志》后,1808年引进到日语中,把马铃薯作为现今马铃薯的一个名称。后来,“马铃薯”从日语借回到汉语,成了现今土豆的学名。
《松溪县志》(1700):“马铃薯:菜依树生,掘取之,形有小大,略如铃子,色黑而圆,味苦甘。”不过从文内描述看,应是指的是中 *** 材“黄独”,并非真的是马铃薯(土豆)。
野生黄独
清代马铃铛
“菜依树生”,说明是山上的一种爬蔓儿植物。黄独是藤蔓植物,但马铃薯不是。
“色黑而圆”,黄独块茎外皮紫黑色,但马铃薯是浅 *** 。
“味苦甘”,黄独有苦味,但马铃薯没有。
总之,描述的特征与黄独相符,与真正的马铃薯不相符。
民间把黄独称为“马铃薯”,也合情理,黄独属薯蓣科薯蓣属,块茎形状、颜色,与青铜色马铃铛相似。
无独有偶,我国明代从南美洲引进的红薯(番薯),曾经学名为“甘薯”,但早在一千多年前晋代《南方草木状》中,就有“甘薯”一词,指薯蓣类带毛的“毛薯”(甜薯)。
《松溪县志》把马铃薯列入“食货”目录中,与“地黄”挨在一起。黄独、地黄都是中 *** 材,但古时人们也作为充饥食物。
在项梦冰教授之前,天津历史博物馆翟乾祥先生也曾撰文指出,《松溪县志》里的“马铃薯”实为黄独。
(二)明代所称土豆并非当今土豆?
在《 *** 》第七十三回中,出现了“土豆茶”。“小玉拿上一道土豆泡茶来,每人一盏……”
土豆泡茶是个什么味?湖广渔夫在写湖北“焌米茶”时,曾琢磨许久。 *** 及福建、广东闽语区,把花生称为“土豆”,这《 *** 》中的土豆,莫不是花生或其他土中物?
以前很多人,把明代文献记录的土豆,当成了今之马铃薯,所以认为马铃薯传入中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至1619)。其实,这是误读。
《 *** 》成书年代时间是万历年间。
明代中期大文人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长,他写过一首土豆诗:
榛实软不及,
菰根旨定雌,
吴沙花落子,
蜀国叶蹲鸱。
……
并注“土豆 绝似吴中落花生及香芋,亦似芋,而此差松甘”。
诗的大意是说,榛子仁没有它的质地软,慈姑不及它的滋味美,形状好似江苏的落花生或四川的野芋头。
明蒋一葵——万历二十二年(1594)举人,在《长安客话》中,全文(连注与诗)转载了徐渭(徐文长)的“土豆诗”,影响较大。
徐渭说的土豆,是现今马铃薯吗?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杨宝霖先生就发文否定——《长安客话》中之土豆,非是马铃薯,而是黄独。
黄独也有黄 *** 、零余薯、土豆、山慈姑之别称。
项梦冰教授《中国马铃薯历史札记》进了一步,指出《长安客话》中之土豆(即徐谓诗之土豆),非是马铃薯,也不是黄独,而是“土圞儿”。
为什么不是黄独呢,因为黄独味有点苦,不好吃,人们度饥荒时才吃。黄独这种味道,徐谓不会当“美味”写诗大赞。
土圞儿是豆科植物。圞,音luán峦,义为“圆”。
土圞儿别名很多,地栗子、土芋、香芋、土子、土蛋、土卵、土鸡蛋、土栾儿、野凉薯、香参、罗汉参、九连珠、土凉薯、黄皮狗圞、九牛子等。
海门香芋
上图:江苏海门产香芋,即土圞儿。像不像土豆?
单县罗汉参
山东单县产罗汉参,即土圞儿。像不像土豆?
而多种文献记载中,土圞儿还有土豆的别称。土圞儿的地下块根皮黄形圆,形似小马铃薯。
味道既非山芋、芋艿,又非马铃薯,好似板栗,甘而芳香,食后余味不尽,故一些地方也称土圞儿为香芋。
但此香芋非彼香芋。广东等地所说的香芋,是芋头的一种,实为“香芋艿”。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附香芋”条:
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
这段“土芋”文字,也被很多人解读为是“马铃薯”的记载,但“蔓生,叶如豆”的特征,更像是土圞儿。
(三)《房县志》为记载马铃薯的最早文献?
房县山区
排除徐渭“土豆诗”、《松溪县志》之后,项梦冰教授认为“《房县志》就成了记载马铃薯的最早文献”。
乾隆《房县志》(1788年)“物产·救荒类”中提到“远山有赖可以为粮者”:
“洋芋、花荞、需有谷、乱草谷若逢六七月大旱,则山中以上四物大收。”。
后同治年间新修《房县志》(1865年)卷十一“物产·蔬类”的“洋芋”条:
“洋芋产西南山中。房近城一带有稻田,浅山中多包谷,至山深处包谷不多得,惟烧洋芋为食。形似白薯而圆,大者如拳,小者如鸡蛋、如枣栗。近则有力之家多收芋、稞以为粉,亦间有积以致富者。”
包谷即玉米,白薯即红薯。
“形似白薯而圆,大者如拳,小者如鸡蛋、如枣栗”,可以烧食,可以为粉,这洋芋就是今天的马铃薯。
从实际情况看,包括房县在内的鄂西大山区,一直是湖北传统马铃薯产地。
从洋芋名称中之“洋”,我们可以进一步确定,洋芋就是马铃薯。
其一,房县所在的湖北省,及房县周边的陕西、四川、重庆、湖南,过去都是称马铃薯为洋芋的。
其二,以“洋”冠名的植物,都是清代及近代引进的。
明末清初引入的境外作物,一般皆冠以“番”字,如番麦(玉米)、番瓜(南瓜)番薯(红薯)、番茄(西红柿)、番豆(花生)等,而清代中末期引入的植物或物品才冠以“洋”字。“洋芋”的称呼正符合这个习惯。还有谐音表述如“羊芋”“阳芋”“扬芋”等。
洋笔(铅笔)、洋火(火柴)、洋伞、洋枪、洋油(煤油)、洋船(轮船)等“洋”系列物品,都是清代中晚期及 *** 时期引进的。
从植物来说,有洋白菜(结球甘蓝),洋葱,洋姜等。
根据各种资料可以认定,中国的栽培马铃薯源自欧洲,是欧洲马铃薯的后代,而欧洲马铃薯直到18世纪中期以后才得以培育成适于大田栽培的品种,因而马铃薯最早引入中国的时间不会早于18世纪,可能是在欧洲人普遍认识马铃薯优异的食用价值后,由传教士们带到中国的。
乾隆《房县志》(1788年)记录“洋芋”,与日本国引进马铃薯的时间也大致相近。中日两国都是在18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成功引种马铃薯的。
(四)马铃薯学名是阳芋?
《中国植物志》,是中国植物权威全面的“户口簿”,但在植物志上找马铃薯,查来查去查不到;查土豆,还是找不到。原来马铃薯的在植物志上的正式名称是阳芋。
阳芋(Solanum tuberosum L.),别名洋芋、土豆、马铃薯、地蛋等,茄科(Solanaceae)茄属多年生草本,常做一年生或一年两季栽培。高30-80cm。地下茎块状,扁圆形或长圆形,外皮白色,淡红色或紫色……原产热带美洲的山地,现广泛种植于全球温带地区。
在农业科技书上,该植物的学名是马铃薯,《中国植物志》为何选定阳芋为学名,应该是承袭《植物名实图考》。
《植物名实图考》,清代吴其濬(瀹斋)撰于19世纪中(约1841~1846年),该植物学古籍,首次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对马铃薯进行了相当准确的描述,“有图有 *** ”。
在《植物名实图考》里,土圞儿称“九子羊”,马铃薯称“阳芋”,文字与 *** 展示的很具体,区别明显。
阳、洋同音,阳芋为谐音表述。
(本文配图,均来自 *** )
参考文献:
1.《中国马铃薯历史札记》(项梦冰 2018《现代语言学》)
2.《红楼梦》中海外物品探源(徐波、 *** 《社会科学论坛》2019年第3期)
3.《长安客话》中之土豆,非是马铃薯杨宝霖(杨宝霖 《古今农业》1991年第1期)
钩沉乡愁民俗,聚焦城乡共荣
点“关注”,看湖广渔夫趣说杂谈
王庄镇郭辛村彩色土豆亮相山东广播电视台乡村频道《舜耕科技一键帮》节目5月17日,山东广播电视台乡村频道《舜耕科技一键帮》节目邀请王庄镇相关负责 *** 做客直播间,向大家介绍郭辛村彩色土豆种植模式如何助力集体增收、百姓致富。
“两菜一粮”模式自上世纪80年代发源于王庄镇郭辛村,在郭辛村多届“两委”班子的带领下, *** 员村民勠力同心、克难攻坚,趟出了一条种植模式调整的路子。经过40年的蓬勃发展,“两菜一粮”已发展成为王庄镇乃至整个肥城西南部的特色主导产业,在繁荣地方经济、助力富民增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王庄镇 *** 委、 *** 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积极探索“两菜一粮”模式差异化种植。2023年初,王庄镇以郭辛 *** 、红玫瑰、黄金豆等彩色土豆种植为试点,逐步带动实现高品质差异化土豆种植。邀请市农业农村局、 *** 市农科院、山东农大专家,以“理论学习+观摩实训+座谈交流”的方式,为种植大户、农场主等授课,提升农业产业管理、运营和销售的水平,同时协助种植户与市餐饮行业协会、宝盛酒店等签署订单协议,全过程保障农产品采收和销售,推动彩色土豆特色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2023年4月,在王庄镇 *** 委 *** 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下,郭辛村成功举办了庆祝“两菜一粮”模式40周年暨首届彩色土豆采挖季活动,彩色土豆及多款薯制品亮相肥城市“夜精彩 悦美好”夜市文化节启动仪式,彩色土豆以高于普通土豆3倍的 *** 成功上市。郭辛村带领 *** 员群众发挥特色农业种植,逐步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受益,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王庄镇将持续做好优化种植结构文章,强化科技支撑,加大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的培育力度,争取引进更多 *** 资本,实现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迈进,品质向绿色化、品牌化提升,加快推动现代农业提档升级。
马铃薯就是土豆。虽然叫法不同,但它们都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名称。马铃薯属于茄科植物,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洋芋、土豆、地蛋、洋山芋、爪哇薯、山 *** 蛋等,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马铃薯的果实为块茎状,形状为扁圆形、长圆形或者椭圆形,且马铃薯的果皮颜色丰富,有白色、 *** 、淡粉红色和黑色等。
一、为什么叫做马铃薯呢?
“马铃薯”因酷似马脖子上面栓的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中国东北、河北称土豆,华北称山 *** 蛋,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带被称为“土豆”。英语potato来自西班牙语patata。据西班牙皇家学院称,此西班牙词汇由泰依诺语batata(红薯)和克丘亚语papa(马铃薯)混合而来的。在拉丁美洲,“马铃薯”的西班牙语用papa一词。
马铃薯花
二、马铃薯的发展历史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秘鲁和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区,为印第安人由野生种驯化而成,最初在南美洲的智利南部沿海栽培, *** 发现美洲 *** 后才陆续传到世界各地。全世界的马铃薯都是从南美洲那里逐渐传播出来。随着西班牙帝国 *** 印加帝国以后,1570年左右传入西班牙,1590年传入英格兰,大约两个世纪后传遍欧洲,成为欧洲 *** 国家主要的经济作物。17世纪末传入印度和日本。一般认为是在 *** 的16世纪马铃薯通过欧洲人传播到印度,继续再传播到中国,如今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马铃薯的栽培和种植。
三、马铃薯的种植习 *** 和营养成分
马铃薯喜冷凉干燥气候,适应 *** 较强,以疏松肥沃沙质土为宜,生长期短而产量高。因 *** 繁殖会导致 *** 状分离,所以马铃薯最常用的繁殖方式是无 *** 块茎繁殖。马铃薯味甘, *** 平。归胃、大肠经。有益气、健脾、和胃、解毒、消肿等功效。皮色发青或发芽的马铃薯因含过量龙葵素,有毒而不能食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马铃薯可以治疗病后脾胃虚寒,气短乏力。马铃薯块茎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可防止坏血病, *** 造血机能;无机盐对人的健康和幼儿发育成长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有利于保护心脑血管健康,促进全身健康。经研究发现,每100克马铃薯含水分79克、蛋白质1.9克、脂肪0.7克、碳水化合物16克、磷59毫克、钙11毫克、铁0.9毫克及维生素 C 、维生素 B 等。马铃薯含有丰富的钾,为少有的"高钾蔬菜"之一,同时,马铃薯还含有多酚类单宁。
四、马铃薯的品种
马铃薯同时具有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多重特点,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重要的食品品种之一,被列入七种主要粮食作物之中。马铃薯在原产地就有几百个品种,在世界各地又不断地培养新品种,目前现今全世界有几千个品种,有含淀粉比例较高,适合作为主食的,也有适合作为蔬菜食用的。人们根据不同的用途培养出很多新品种,花色有白色、红色、紫色等品种,地下块茎有圆形、卵形和椭圆形,其皮色有红色、 *** 、白色和紫色的不同品种。一般用块茎上的“芽眼”切下播种,如果用 *** 种植,很快就会产生变异,因此非常容易出现新品种。
五、马铃薯的食用 ***
马铃薯适用炒、烧、炖、煎、炸、煮、烩、焖、蒸等烹调 *** ,最适合的烹饪 *** 为烧、拌、炒。其与牛肉合烧即为名肴土豆烧牛肉。土豆入馔,作主食不多,主要用做菜肴,可加工成片、丝、丁、块、泥等形状。既可作主料,又可配荤配素,还可以作馅或 *** 糕点,并可用于制粉丝、酿酒等。作为素馔,最常见的主要有清炒土豆丝、香酥土豆、拔丝土豆、葱油土豆泥等。
六、食用马铃薯的注意事项:
①马铃薯含有单宁,如切开后不立即烹饪,时间稍长,就会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呈现红色或红褐色,重者呈紫色,略带涩味。
②正常情况下,马铃薯含有0.002%~0.01%的龙葵素,不能对 *** 造成伤害。但刚发芽的马铃薯龙葵素含量超过0.02%,能对 *** 带来损害;发芽1~5厘米的马铃薯龙葵素含量在0.42%~0.73%,有 *** ,能危及人的生命,因此,对发芽后表皮呈现绿色的马铃薯,切忌食用。
③马铃薯煮熟后去皮,贴近皮的肉也带有一定的 *** ,故食用马铃署必须去皮。
文章中部分内容来源于百度百科和中国烹饪文化大典。
新华全媒+|村里来了个会种地的博士地处大巴山区的重庆市城口县咸宜镇咸宜村,村里的桩子坝特色农作物种植基地,今年首次试种的黑土豆迎来收获季,村民们最近正忙碌着收获地里的“黑金疙瘩”。这些在当地村民们看来长相奇特的作物,将是他们今年增收的重要来源。而将黑土豆引入咸宜村的,是一位90后的会种地的博士。
19 *** 年出生的刘丽霞,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大学本科期间入 *** 的她已经有近十年 *** 龄。刘丽霞现在任职的咸宜镇在2021年4月时,被确定为重庆市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如何帮助这里的村民增收,自然就成了刘丽霞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村里走访和调查后,刘丽霞发现咸宜村一直是按照传统的农耕方式,庄稼种在地里施肥后便很少再去管理。于是她决定根据这一特点为村里引入黑土豆种植,从当地传统种植的“三大坨”上下功夫。
刘丽霞把自己的想法和遇到的困难向驻镇工作队进行了汇报,队里为她联系了重庆市农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于是在此之后的数月里,从种薯的订购、耕种到病虫害防治,采用物理方式杀虫……刘丽霞带着村民严格按照专家的要求 *** 作,在这位会种地的博士带动下,村民们逐渐转变着传统的耕种方式。
时值黑土豆的收获季节,刘丽霞时常会到田间地头,实地询问村民的收获情况,同时帮他们解决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
为了切实地帮助村民增收,刘丽霞还在调研了各种农村产业发展模式,为村里引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解决村里黑土豆的销售问题,力保村民种植的黑土豆能卖得出、卖得好。
看着每亩近2万元的产值,村民们的积极 *** 也被这位会种地的博士渐渐调动起来,而村民们的积极反应,也让刘丽霞对咸宜村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记者:李爱斌
报道员:殷海
编辑:吴炜玲、张欢、赵世芸
*** :新华FM工作室
新华社音 *** 部
出品
土豆地里种下民族团结之花6月2日上午,暖阳当空,惠风和畅,在日喀则市定日县曲当乡曲当村东面的一块农地上,村委会主任阿旺正带着村里的农机手翻耕土地,准备播种 *** 土豆。
*** 自治区人民 *** 驻格尔木办事处( *** 自治区藏青工业园区管理 *** 会)驻村工作队吕迎宾、左中有、边巴仓决、普索朗等 *** 一同加入田间劳作。他们有的帮忙捡拾干净土地里的石块;有的帮助驾驶员开拖拉机耕犁;有的则是跟随拖拉机踩犁耙……随处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据驻村工作队邀请的高原农作物种植专家关中海实地调研分析,曲当村以及曲当乡非常适合种植 *** 土豆,应抢抓种植期,及早见效。并且, *** 土豆所含的花青素为每公斤1700毫克,是黑枸杞含量的二十分之一,但其 *** 却低于黑枸杞的四十分之一,而其产量却可以达到每亩2000斤以上,市场价值将远远大于黑枸杞,对农牧民增收致富以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将发挥至关重要带动作用。只要试种成功,将直接为农牧民群众创收100万元以上。
曲当乡 *** 边罗表示,曲当村驻村工作队邀请种植专家试种 *** 土豆,为全乡驻村工作开创了新局面,待试种成功后,将在全乡推广。
*** 自治区藏青工业园区管理 *** 会水溶肥企业也主动联系,明确表态,将积极为曲当村土豆种植提供高效优质的水溶肥,确保 *** 土豆种植丰产丰收!
来源: *** 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