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 *** 崛起, *** 命运何去何从?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9

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大众文艺形式,短 *** 正在重塑其他文艺门类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其中对 *** 的影响已引起广泛讨论。近日,导演张艺谋吐槽“3分钟 *** 解说”短 *** ,话题更是登上了社交平台热搜榜。此外, *** 创作也呈现“短 *** 化”趋势,主创团队不断将短 *** 创作手法引入 *** 之中,短 *** 正潜移默化地改变 *** 的创作形态,甚至有人声称未来短 *** 将替代 *** 。如何看待短 *** 对 *** 的影响?

作者| 胡亮宇(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讲师)

编审| 时光

编辑 | 半岛

来源| 《 *** 》(2024年12月21日 09版)

自诞生之日起, *** 便常常处在消亡的阴影之下。有学者统计,历史上关于“ *** 之死”的讨论多达8次。从默片时代终结,到二战后家用电视和录像带的普及,再到数码时代的来临,一次次的媒介变革面前, *** 似乎总是作为一种容易受到威胁、可被取代的艺术而存在。

短 *** 出现后,这一关于消亡的预言变得真切。人们开始习惯于将注意力投射在随身携带的小小屏幕上,沉溺于无限的影像洪流之中。各类短 *** 平台源源不断地生产出这个世界的图像,重构着城市里的声景。想想在街头游步的时刻,人很容易被那些15秒钟一个单位的声音碎片击中,人声、笑声、猫叫声、流行乐的副歌,充盈在每一个空间。

根据中国互联 *** 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 *** 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6月,中国的短 *** 用户已经达10.5亿人,占全体网民数量的95.5%。与之相对的,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 *** 工业的疲软:2023年,全球总票房339亿美元,虽较前几年有所增长,但这一数字仍比2017年至2019年每年的平均水平低15%,而在媒体的预测中,2024年的全球票房将再度下降至315亿美元,相比2023年下滑7%。

△通过短 *** ,重庆市的一条老街吸引越来越多游客打卡。新华社发

不可否认,短 *** 对 *** 产生了 *** 和威胁,尤其是那些类似于“3分钟看 *** ”的短 *** 内容。它们击破 *** 和观众之间苦心经营的时空契约,将 *** 连贯的镜头简化为新的 *** 物料,将影片的精彩场面进行奇观化的重新剪辑,再把复杂的影像叙事转译为解说。由此, *** 从一门视听艺术重新被“降维”为口头文学,精致的光影游戏被故事的线 *** 复述所取代。同时, *** 也开始通过短 *** 进行推广宣传,发行方投放着影片的片段,希望提高 *** 的曝光率,吸引潜在的观众。可以说,短 *** 平台已然成为新旧元素彼此交织、谈判、妥协的重要阵地,各类影像不断竞争,去占据大大小小的各种屏幕。

展开全文

正如今天的短 *** 作为新鲜事物引发各方面讨论, *** 在诞生之初也曾面对过质疑。英国文学研究者弗·雷·利维斯和奎妮·利维斯夫妇就是 *** 的批评者,他们认为, *** 所提供的只是短浅的娱乐,无法像文学一样带来有关审美和道德复杂 *** 的深入思考,更可能对青少年有着长远的负面影响。不过,人们更容易接受利维斯的 *** 、伯明翰学派的先驱雷蒙·威廉斯对老师的反驳。威廉斯认为, *** 的诞生意味着新的“感觉结构”的涌现:随着都市新型阶层的兴起,人们对于当下时代的感觉开始汇聚,但尚未形成具体的语言,只能在艺术中找到对应的表达形式,而旧日的戏剧和文学无法承担这种需求。于是,作为新事物的 *** 就成为彰显这种流动 *** 的界面。所以,使得 *** 成为 *** 的,不仅在于其特有的视听艺术特质,包括以 *** 院空间为中心、集中观看的媒介 *** 等,更是因为它的社会 *** —— *** 诞生并流行于大众文化兴起的时刻,民众需要有新的语言去讲述自己的故事。

若沿着这一思路去审视短 *** 和 *** 的“纠缠”,一些问题本身就会出现问题。比如, *** 和短 *** 之间会是替代 *** 关系吗?一个人能否既是合格的 *** 观众,也是短 *** 的使用者?这个替代 *** 的媒介思维模型的来源究竟是什么?在现实中,短 *** 在什么意义上能担负起曾经 *** 所要担负的社会功能?

当我们在说 *** 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说什么?大部分时候,“ *** ”意味着90分钟至120分钟长的“叙事片”,叙事片几乎是 *** 的同义词。不过叙事片并非一诞生就是主导 *** 形态。国外学者汤姆·甘宁、托马斯·埃尔塞瑟等人发现,早期 *** 中存在着大量多元形态的影像,它们或长或短,或真人或动画,不全是叙事 *** 的,但都以“吸引力”为卖点,有时甚至需要观众亲自上手,摇动摄放机器才能观看。

*** 在1 *** 0年代前后转向叙事 *** 并最终成为主流,这是解决空间时间、投入回报,以及观众 *** 问题的最经济方案。不过,近年来的研究中也有人对这种叙事的主导 *** 提出疑问。媒介研究学者马诺维奇甚至更为极端地指出, *** 本就是更为广义的“动画”之一脉,叙事片遮蔽了更驳杂的影像实验、视觉体验和媒介经验,因此也是一种颇具压抑 *** 的影像形态。

短 *** 的出现是一个提醒,促使人们去重思对 *** 的认识。人们长期沉浸在对叙事片整全 *** 的认知之中,关于“ *** 之死”的论说,也都来自媒介 *** 对这一固有观念边界的冲刷。不难发现,在严肃的讨论开始之前,短 *** 和 *** 之间已然树立起多个未经充分检阅的预设,比如很多人把“短 *** ”简单等同于“短 *** ”“强 *** ”“非叙事”,或是把所有短 *** 都看作是对 *** 的二度创作,而忽视了大量有趣的内容其实来自普通人对生活的自发记录。

总之,在一些文化研究者看来,短 *** 被看作是叙事片的反面,是消极的文化生产,也是浅薄的视觉 *** 。讽刺的是,这些用以描述短 *** 的负面体验绝非专属,也常常适用于那些令 *** 验不佳的 *** 。人们大概会同意,今天的 *** 确实体现出一些共有的惰 *** 问题,比如缺乏艺术和内容上的创新,雷同的叙事,相似的人物设定,熟悉的视听套路,程式化的矛盾冲突,叙事片发展出的各种“类型”在保证了市场稳定可预期回报的同时,也成为 *** 在新的技术现实面前阻碍自我革新的窠臼。

所以,人们不愿意去 *** 院花费两三个小时看一个故事,并非完全因为自己更愿意躺在沙发上刷短 *** ,也在于 *** 自身陷入困境。这是作为叙事片的 *** 的危机,也是叙事的危机。有哲学家断言,今日世界所面对的现实是,个体碎片化的经验,无法嵌入线 *** 的叙事时间之中,形成具有普遍 *** 的流畅讲述。这正好符合短 *** 的特点:对它的观看是一个无中心的、无始无终的平滑过程,时间的纵深消失,人们像跳进信息的河水,被激荡到一个个完全未曾预料到的离岛,闯进个体所置身的不同世界。

不妨反过来想——短 *** 的流行也呼应大众深层的情感需求。碎片化的影像,某种意义上更 *** ,人们有机会迎头撞上那些在 *** 银幕上找不到位置的、在公众视野里不存在的事物。在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看来,叙事终结所带来的漂浮感,反而伴随着一种“迎接未知的喜悦”,而这正是短 *** 最擅长做的事情。

△短 *** 让传统美食出圈。 新华社发

1972年,法国新浪潮旗手、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什么是他心目中真正的 *** 。戈达尔说:“一个工人获得了一台小相机,拍摄下自己的假期,对我而言,这就是真正的 *** 。”

戈达尔的回答显示了一名 *** 人的自我反思。 *** 始终有一种内在的“ *** *** 焦虑”,当人拿起摄影机,试图去反映某个特定群体的生活时,难免也会包含对特定生活的涂抹和遮蔽。更不用说,在今日 *** 工业早已成为一门昂贵的艺术,每部作品都面临着联系全球 *** 的工业、资本、市场和评价体系的现实。英国演员基里安·墨菲就不止一次表示过,如今 *** *** 的费用实在太高昂, *** *** 人距离普通人的生活太遥远。那么, *** 能否真正地再现普通人的生活?创作者是否还有能力走进每一个人丰茂的生活世界?

于是,短 *** 对 *** 的冲击,背后的真正问题,乃是新技术所引发的可见 *** 的重新分配。短 *** 的出现,之一次真正意义上把影像从 *** 、分发到观看的全流程权力发放到每个普通人手中。只要掌握一台智能 *** ,人人可成为生活的导演。于是,大众开始平等地分享看见他人和被他人看见的权力。短 *** 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 ,它实现了由下自上的信息通道的再部署。

一个颇有些悖谬的情况出现了:当人们抱怨文艺生产越来越碎片化的时候,这个世界不易被看到的角落恰恰通过短 *** 一次次浮出地表,组装成更大社会结构中的一部分,以此提醒着总体 *** 世界的存在。人们在短 *** 上获取新闻,追随自己喜爱的明星,也看到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劳动者;人们分享着生活的点滴,与遥远的陌生人一同欢笑哭泣;人们通过短 *** 探知世界,伴随着跃动的新鲜感,也收获了对自己生活拥有解释权的狂喜。短 *** 海量涌现正是实现了“阐释 *** 劳动”(即耗费大量想象力去理解自我与周围的动态关系)的可视化,也让人们体会到,这种劳动在今日是更容易被看到和被理解的。一味断言短 *** 是对时间的浪费,是对既有文化生活和艺术形态的损毁,其中也有着盲视与武断。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商业资本的大量涌入和平台的不断升级,当今的短 *** 存在着普遍机构化的趋势。短 *** 被成规模、工业化地批量生产,真实和虚构的边界也变得再度模糊,推送机制背后的算法对普通人来说依然是不可破译的黑箱。种种忧虑中,有一处估计是短 *** 和 *** 支持者都可以体认的,那就是二者的此消彼长,在进一步蚕食着既有的公共生活:如果说电视的发明让人们从社区退回自己家中的客厅,那么短 *** 则是让人们干脆从客厅退回了卧室,离 *** 院越来越远。可见,一些 *** 话题表面下的深层焦虑,是担忧 *** 作为公共生活的丧失,而至于它的替代物(如果有的话)能在何种程度上召唤出同等的公共 *** ,在公众中形成影响力,最终推动社会的有机发展与进步,这仍然是个未知数。

因此,正在思考 *** 问题的人们,不妨尝试将短 *** 兴起看作人类影像发展历程中,一个持续将自身生活显现为历史的“事件”。它正是以断裂和碎片的形态,提醒人们媒介的演化并非“丝滑”、连贯,更不等同于算力的升级,短 *** 也不会成为 *** 的替代品。只有正视大众影像的崛起,特别是短 *** 中包含的情感能量,才能在新的技术现实中去平等地对待“看”与“被看”的权力。人们需要 *** ,也渴望掌握 *** 有趣的自我表达的媒介,对 *** 的爱和对短 *** 的拥抱都值得尊重。

短视频崛起,电影命运何去何从?-第1张图片-

△每逢假期,走进 *** 院成为很多人的选择。新华社发

70多年前,意大利导演朱利佩·德·桑蒂斯曾动情地写道:“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我们将创造出一种最美丽的新 *** ,它将追随回家的工人们缓慢而疲乏的步伐前行。”随后,便是新现实主义运动的登场,普通人在世界 *** 的银幕上找到了一个有尊严的位置。今天的 *** 和 *** 观众,是否做好了准备,去迎接那些来自民间的、不可思议的天真的影像?短 *** 已经展示人们在平凡生活世界里的无尽创造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 *** 有能力也有意愿,在这片海洋中获得希望的资源,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

标签: 何去何从 崛起 命运 *** ***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