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 *** 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 *** 。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 *** ,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 *** 氏 *** 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