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草丛中一点红,色飞汁液美无穷。
眼下,又到了漳河新区双喜街道袁集村草莓成熟上市的季节,一颗颗草莓鲜红饱满,引人垂涎,成为水果市场的“新宠”。
01
袁集草莓抢“鲜”上市
袁集村位于荆门城区西,到城区只有10公里。西三环快速路穿村而过,并与沪蓉高速公路在村里交会。
冬至时节,记者走进袁集村,只见村口标牌下立着一颗大草莓雕塑,彰显着该村的特色——草莓。袁集村草莓产业园位于袁集村四组,园区里一座座钢构大棚有序排列,旁边立着万润果蔬草莓采摘园、鑫农源草莓采摘园、四季红草莓采摘园、袁集草莓采摘园等牌子。“每个大棚宽8米,长七八十米上百米。”袁集村 *** 支部 *** 、村委会主任袁东义介绍。
走进袁集草莓采摘园的一个大棚,村民卢志军正在采摘草莓。一垄垄翠绿的草莓叶下,点缀着一颗颗鲜红的草莓,果粒饱满, *** 尝。摘下一颗咬上一口,满口香甜。“这是宁玉,属于早熟草莓品种,上市1个多月了,我已经卖了1万多元钱。旁边棚种的是红玉,才成熟上市。还有几个棚种的天仙醉、红颜。”卢志军介绍,他今年种了7个大棚的草莓,面积约5亩,每亩产量在4000公斤左右。
“我们村有20多年种植草莓历史了,卢志军是最早种植草莓的一批村民,现在是草莓种植行家,也是我们的技术指导。”袁东义说。据卢志军回忆,袁集村是荆门市最早种植草莓的一批村,1998年4户浙江人来到袁集租了8亩地,搭建竹大棚种植草莓。卢志军在帮工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了草莓种植技术。一年后,这群浙江人转战其他地方,临走时让卢志军种草莓。当时1公斤稻谷几毛钱,而1公斤草莓卖到30元,种植草莓经济效益可观。1999年,卢志军尝试种了3亩大棚草莓,收入近2万元,让他尝到了甜头,坚定了种植草莓的目标。经过多年发展,他草莓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
展开全文
“我们草莓主要销往荆门城区水果 *** 市场和水果超市,今年 *** 还不错,红颜 *** 价每公斤50元,比去年涨了10多元。”卢志军高兴地说。11月到次年5月是草莓的收获期,12月到次年1月是草莓的更佳成熟期,这段时间的草莓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 也比较高。
02
品牌效应逐步提升
袁集村虽然草莓种植时间较长,但种植面积不大,2021年前只有十几户种植,面积不足百亩,没有形成片区效应和品牌效应。2021年,袁集村新“两委”上任,他们集思广益,组织群众外出考察学习和市场调查后,决定借助乡村振兴契机,发展草莓种植产业,打响“袁集草莓”品牌。
“我们市场调查发现,荆门城区有三分之二的草莓靠外地供应,袁集村有种植草莓的经验、技术,村民有种植意愿,而且交通便利,方便草莓销售和市民采摘,发展草莓产业优势明显。”袁东义说。
2022年,袁集村向双喜街道和漳河新区管委会争取了100多万元乡村振兴专项衔接资金,进行了农田土地平整、沟渠道路硬化,并将原来种植户的老旧水泥大棚更换成钢构大棚,架设了滴灌设施,建设草莓产业园。2023年,袁集村又向上级争取160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进行了210亩土地平整,配套设施更新。2023年年底,袁集村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家,全村老百姓务工收入超过100万元。2024年,袁集村又争取了100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架设50亩钢构大棚及滴灌设施,对外出租种植草莓等。
“我们以前种草莓是竹大棚,后来换成了水泥大棚,现在架设钢构大棚,还配套建设了滴灌设施,不仅种植技术得到了提升,减轻了劳动强度,草莓也从以前的亩产2000公斤左右增至3500到4000公斤。”卢志军说。去年,他种了10个大棚的草莓,毛收入达到30万元左右。小小草莓成为了增收致富的“金果子”。
在 *** 引导、政策扶持、技术提升的推动下,袁集村草莓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吴金蓉是荆州外嫁到袁集村的“90后”媳妇。去年,她与人合伙承包了草莓产业园的30亩地种植草莓,今年又租下了50亩的大棚种植草莓。她说:“我们看中的就是这个项目,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前景,村里提供专门的技术支持, *** 部门还给相应的补贴,去年和今年的行情,都比较好。”
袁集村草莓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上千亩,品种包括红颜、宁玉、天仙醉、红玉、越秀、杠三、隋珠、白雪公主等,草莓亩平纯收入可达2至3.5万元(不同品种 *** 不一),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近300人,仅今年新增的草莓种植面积就达210亩。袁集村成为荆门城区大型超市和水果 *** 市场的草莓供应商,“袁集草莓”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
“我们希望借乡村振兴的契机,将草莓种植产业作为全村的一张名片,并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引进先进的食品企业,发展草莓干、草莓果等产品,提高草莓的附加值。”袁东义对袁集村草莓种植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审核:叶玉兵
编辑:向梦丹
来源:荆门日报 漳河新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