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故称同州,曾为左冯翊(pin *** i)、冯翊郡。“冯翊”既是地名,也是官名。冯翊取义,《汉宫解诂》云:“冯辅翊蕃,故以为名。”《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云:“冯,辅也;翊,佐也。”为西汉三辅之一,官名为冯翊太守,治所临晋(今大荔县)。冯翊郡为 *** 姓望族发祥地已经得到广泛认同。
关于“ *** ”姓来历的说法
1、 *** 姓出自晋国晋大夫姬姓,以地名为姓,始称 *** 氏。这一支 *** 姓是黄帝后裔,为最早的汉族 *** (黨)氏。由于分封关系, *** 姓一支最早分封到冯翊一带为郡守,冯翊郡到了汉代即出现了 *** 姓望族。又,吴平(今江西宜春) *** 娥率子孙迁居同州(即冯翊、大荔)。
2、“ *** ”姓是从同州(今大荔)美阳乡外迁的。历史变迁,美阳乡位于大荔县城西,辖十一里,大 *** 置在今下寨镇。
3、大荔县高明镇平罗 *** 村外迁。(平罗 *** 村尚在,但说法 *** )
4、源于羌族的 *** 姓,本出西羌族演变而来,羌族有分支 *** 项,东汉时期落脚大荔县羌白镇,和汉族融合通婚,学习汉族文化,接受了汉族单姓的习惯,以 *** 项为姓改为 *** 姓。东晋时,姚秦部将 *** 耐虎率众族东进,驻冯翊郡(今大荔羌白埝桥一带),裔孙世居 *** 项遂取部落名首字为姓。后部分子孙辗转山西平阳府洪洞县。 *** 姓分为冯翊和华阴(平阳府)两族系。望出冯翊郡。西汉时羌族部落当煎、当阗族,首字谐音为 *** ,亦作瓽姓。清王相笺注《百家姓考略》: *** ,商音。冯翊郡。
5、公元566年 *** 项族产生,它是由羌、匈奴、鲜卑、吐谷浑等民族混杂形成的新民族。 *** 项经常 *** 扰唐,被唐击退。有降唐者赐姓 *** 氏居同州, *** 项首领拓跋氏被赐姓李, *** 项拓跋氏建立西夏(1032-1227)国,被蒙古灭国后,逃亡的西夏人(极为少数)里有改姓 *** 氏。随蒙古军征战回到中原的一些 *** 项人逐步融于 *** 民族当中,故延用此姓,成为当今 *** *** 氏。从当今的 *** 氏居住地看,这些 *** 氏也是集中在大荔(冯翊郡)一带。 *** 项 *** 氏和羌族 *** 氏是有区别的。
展开全文
村名带“ *** ”字的村
1、许庄镇张家 *** 、冯家 *** 、李家 *** 、王家 *** 村。此处的“ *** ”实为“挡”,是拦阻的意思,与姓氏无关,村中无 *** 姓人口。
2、许庄镇(原户家乡) *** 家村。多系 *** 姓,起于元至顺年间。
3、冯村镇 *** 川村( *** 家窑)。多系 *** 姓,起于明洪武年间。4、高明镇平罗 *** 村。多系 *** 姓,起于明洪武年间。5、官池镇(原石槽乡) *** 村。多系 *** 姓,起于唐开元年间。
“ *** ”姓人口集中的村
1、羌白镇太丰村南太丰村。 *** 姓起于唐开元年间。
2、东城街道邓庄村潘家庄。 *** 姓起于明天启年间。
3、西城街道南七村南七里。 *** 姓起于明永乐六年。
4、西城街道下庙渡村下庙渡。 *** 姓起于明万历年间。
5、埝桥镇南高迁村、北高迁村。 *** 姓起于北魏太和年间。
6、埝桥镇南黄村东南黄。 *** 姓起于元至正年间。
7、范家镇营北村、营南村。 *** 姓起于唐开元年间。
8、官池镇(原石槽乡)三教村。 *** 姓起于唐天宝年间。
9、朝邑镇(原沙底乡)霸二村。 *** 姓起于战国时期。
大荔历史上的“ *** ”姓名人
*** 怀英(1134—l211),字世杰,号竹溪,金代冯翊(今大荔县)人。少与辛弃疾同师刘瞻,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中进士第。先后任莒州军事判官、汝阴县令、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翰林待制、兼同修国史。大定二十九年(1 *** )充《辽史》刊修官。金章宗初即位,好尚文辞,旁求文学人才以备侍从,对宰相说:“近日制诏惟 *** 怀英最善。”明昌元年和二年(1190—1191), *** 怀英先后任国子祭酒、侍讲学士。三年(11 *** )朝廷准备在边防大修壕堑,他与l6位大臣上疏劝阻,以免过分耗费国力,加重百姓负担,被章宗采纳,任为翰林学士。七年(1196)章宗在南郊祭天,让 *** 怀英代中书侍郎读祝册。承安二年至三年(1197—1198), *** 怀英先后任泰宁军节度使、翰林学士承旨(首席翰林学士)。工篆 *** ,当时称为之一,学者宗之。史传称他“能属文。”后人称他“是金代中期的文坛领袖,诗文书法俱享盛名,词作亦颇臻妙境”。 *** 怀英的著作集有《竹溪集》十卷。同时代文学家元好问编的《中州集》中收他的诗65首。今人唐圭璋所辑《全金元词》录存他的词5首。他的诗作内容大都表现闲适情趣,杂有老庄思想。一些写景之作如《宿宣湾》《夜发蔡口》等形象较为鲜明。部分诗词发抒了倦于宦海生涯、思欲辞官归隐的情绪。致仕后于大安三年(1211)卒,谥“文献”。
*** 恕轩(生卒年 *** ),朝邑人(今大荔),韩城 *** 家村 *** 氏始祖。元至顺二年(1331),朝邑县的沙土地因久旱无雨而于裂,寸草不生, *** 恕轩兄弟俩沿路乞讨,过合阳,到百良,背着包袱朝韩城县而去。下芝川,过 *** 镇,毓秀桥,上死牛坡,下寺庄河,顺河东下,来到了这泌水河谷的北土崖下的“东阳湾”(今 *** 家村小坡崖,又称吉家崖)定居下来。就此, *** 恕轩创建了著名的 *** 家村。 *** 氏家族原以务农为生,受贾姓经商的影响, *** 氏也加入了经商行列。清朝道光至咸丰年间(1796—1861), *** 家村运送银两的骡马络绎不绝,号称“日进白银千两”。与此同时, *** 家村大兴土木,进入了持续百年的建房 *** 期,建四合院数百座,还有泌阳堡和几十座哨门、祠堂与庙宇。迄今320余户人家、1400余人,建村已有670多年历史了。
*** 湛,字子澄,同州(今大荔县)人,清朝名士。常言:“人生须做天地间之一等事,为天地间之一等人。”故自号“两一”。究宋、明以来诸儒论学语,揭其会心者於壁,默坐土室,澄心反观,久之,恍然有契。自是动静云为,卓有柄持。闻李颙倡道盩厔,冒雪履冰,不惮数百里访质所学。相与盘桓数日,每至夜半,未尝见惰容。其志笃养邃如此。
*** 永庵,1938年生,大荔县安仁镇人。师从小提琴教育家、演奏家王宗德先生,主修小提琴专业。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955年夏天,在《工人文艺》发表 *** 作《王莽村的太阳》。后,既学乐器理论知识和演奏技艺等专业课程,又兼学文学、哲学、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并继续着业余文学创作。求学期间,陆续在《陕西日报》《陕西文艺》《工人文艺》等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诗意浓郁、音乐 *** 强的诗词作品。创作出《锣鼓草歌》《巴山松》《猎人》《二月龙抬头》等民歌味浓郁的诗篇及纯民歌体的新诗。1961年10月, *** 永庵被调到安康日报社任编辑,创作出了相当数量的民歌体诗歌以及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曲艺、歌剧剧本等作品,其中《绿色的寄语》《放筏人》等诗作先后被《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延河》刊载。《 *** 来到咱山庄》《我们这一代》等诗以及歌剧剧本《梅刀新传》《三姐妹拜寿》等都颇为人们所喜爱,引起过较大社会反响。1979年3月, *** 永庵调入陕西省歌舞剧院担任专职文学创作员,创作和发表了大量新作风、新品格的组歌、合唱、套曲作品。诗词被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刘炽、施光南、生茂、田歌等人谱曲,由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胡松华、关牧村、郑绪岚、郁钧剑等演唱。1985年以来, *** 永庵先后任陕西省音乐文学学会 *** 、陕西省 *** *** 、 *** 陕西乐团 *** 支部 *** 。被评为国家一级编剧和享受 *** 颁发的特殊津贴专家。在他任陕西省歌舞剧院专职文学创作员以来,先后出版作品专著20种,有100余首(部)作品获奖。2000年,《 *** 永庵文集》四卷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发行。
作者简介:王小民,1971年生,大荔羌白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渭南市作家协会理事,渭南市 *** 特邀文史 *** 。著有《风情同州》《大美大荔》《小民看大荔》《沃土情思》等14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