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童谣 童谣一 张打铁,李打铁 打一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 我不歇,我要气(去)嘎(家)打呀(夜)铁 呀铁打到正月正 我要气嘎摇花灯 花灯摇到清明后 我要气嘎点王(黄)豆 王豆开花六(绿)豆芽 哥汉(锄)草,妹送茶 妹呀妹,你莫哭 我马(给)你搭个好花屋 妹呀妹,你莫惹(哭) 我马你勤(寻)个好婆家 堂前吃饭婆检碗 房里搜(梳)头郎 *** 花 左一 *** ,又一 *** 中刊(间) *** 朵 *** *** 上一对蛾 一肩(一直)飞到二郎河 二郎河里姊妹多 丢脱松火(工作)会唱歌 企到(站着)里(的)唱,脚又酸 坐到里(的)唱,几(嘴)又干 倒一碗茶,茶又涩 倒一碗酒,酒又酸 挠威(多谢)隔壁奶奶 倒一碗开许(水)泡心肝 (这应该是一首流传最广、普及程度更高的宿松童谣,在宿松长大的孩子,不会这首的几乎不多吧。
这首歌谣是古代宿松人男耕女织的生活写照,非常生动有趣,堪称宿松童谣里的经典啊!) 童谣二 一百饼子一百粑 一肩挑到外母(岳母)嘎(家) 外母勤(向)我讨肉七(吃) 我勤外母讨马妈( *** ) 马妈到着千家岭 放一跨(挂)炮 黑(吓)得我上一跳 跳上天,做神仙 神仙说我好代(大)胆 我要搂(抠)神仙的 *** 眼。
(这首童谣也很有趣,现在看来,也只是有个别词语不是很雅观。应该是反应宿松农村结婚的喜庆气氛的。) 童谣三 骑马骑马蹬蹬 一肩赶到乌池(注:原坝头乡的一个村,交通要冲) 乌池七(吃)碗面面 一肩赶到县 县里七(吃)个粑 一肩赶到嘎(家) 嘎里喝碗茶 驮扁担气(去)打麻子衙(“爷”的方言读音, *** 的意思) (此童谣现在家乡还经常有人唱起, 大抵在把小儿放在自己腿上蹬而逗小儿乐的时候 动作如下: 自己坐下,把小儿跨在自己双腿上 自己的双手牵着小儿的双手,做飞翔状 双腿有节奏地抖动,边抖边唱) 童谣四 毛士林褂,反朵肩 我到娘家走一肩(一趟) 走到贺堂(学校)里叫一哥 哥说妹子雷(来)着嘎(家) 走到田里叫一声牙( *** ) 牙说乖儿雷着嘎 走在堂新(堂屋)叫一声娘 娘说娇儿雷着噶 走到房里叫一声嫂 嫂说冤家雷着噶。
你惹得我猫儿不吃饭, 惹得我狗儿不看嘎! (这首童谣反映的女儿回娘家时的情形,印证着旧社会家庭关系的状况。兄的关切、父的呵护、 *** 疼爱、嫂的霸道、自己的无奈,寥寥数语一目了然。) 童谣五 滴滴伢,哪里雷(来)? 嘎婆(外婆)家看(放)牛雷。
几深许(水)? 拍满塘。 几深草, 尺五长。 么丝菜? 鸭子(蛋)王(黄)。 寒(咸)呢淡? 我冇尝,留代(给)我好(注:四声)吃郭姑娘。 (这首童谣反映的是一个小孩子,冒着大水去外婆家放牛的情形。生活也很辛苦,在外婆家连鸭蛋黄也不能吃。
这首歌谣也反映着宿松人的人情观念,就是外孙没有孙子亲!) 童谣六 打伙铛铛, 七(抽)筒烟烟, 落(掉)脱拐棍爬笨(半)天, 噶(家)里看(养)个莲花狗, 打死姑娘不怕丑。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他哥哥,买个饽饽,哄下来。打箩了,箩面了,叫小孩来吃饭了;打箩了,箩米儿了,叫小孩来吃食儿了。打箩筛,做买卖,一挣挣了个花脑袋(棉帽),给谁戴,给猫戴,小猫戴着大,给狗戴,小狗戴着小,给孩孩戴,不大不小正正好。小白鸡,下白蛋,烙白饼,和白面,捞不着吃馋煞俺。孩儿呀孩儿,你别哭,明天来你堂表叔,骑着哈达马,吹着水古都。(“水古都”是一种泥做的哨)老猫老猫,上树偷桃,听见狗咬,下来就跑,磕(读作ka)了个跟头,拾了个棉袄。怎么 *** ,怕虱子咬,找你婆(指媳妇)拿拿(捉),俺婆死了,我给拿着吧,那赶子好。(“赶子好”是俗语,即“太好了”的意思)小 *** ,长的好,脚又小,手又巧,两把剪子对着铰。铰了个鸡,满场飞;铰了个狗,满场走;铰了个小孩打滴溜。山老鸹,尾巴长,将(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到山沟里,把爹背到河崖上。关上门,堵上窗,和他媳妇吃面汤,你说 *** 悲伤不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