馄饨的起源和历史,馄饨的起源和发展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33
在过去的两 *** 里,馄饨如何从破落的街角走到人们的心中?

馄饨,一种中国人早餐必吃的点心。 *** 去到重庆的时候,吃的是红油抄手。我记得之一次吃,是几年前在重庆的火车站旁,当店家端上一碗满是红油的大馄饨,我一瞬间的感觉是崩溃的。吃的时候,觉得太麻了,江南人吃惯了那种淡淡小小只的馄饨,所以觉得口味重,肠胃一下子接受不了。

可我第二次再去吃,在有预期了之后,就学聪明了。先喝了一杯热水,然后再吃就能感受到红油抄手其实很有魔 *** ,因为红油真的很香。

馄饨的世界充满奥秘,咬开一只小小的馄饨,其实就是咬开了宇宙。一只小小的馄饨,翻来覆去都能在各个地域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相貌。在重庆我吃了红油抄手,在广东我吃了云吞面,在苏州我吃了泡泡馄饨,在上海我吃了荠菜馄饨。从一碗小馄饨里,全国的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个味道。

那个味道,是不论我们贫富,都会伴随我们一生的。

馄饨的来历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是《千字文》的之一句话,说的是宇宙的诞生。意思是天苍苍,地黄黄,远古一片 *** 时空。那时天和地还没有分开, *** 一团,像个鸡蛋。巨人 *** 沉睡其中。不知过了多少年, *** 忽然睡醒了。

而馄饨在成为“馄饨”之前,它是叫做“ *** ”。古人认为它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所以叫“ *** ”,后来根据造字规则,才改作“馄饨”。

上古凶兽馄饨

中国人吃饺子的历史至今已有1800多年。在饺子面世之前,类似的食品称作馄饨,而馄饨的历史又可追溯到2000年前的汉代。西汉扬雄所著的《方言》中写到“饼谓之饨”,也就是说一开始的馄饨是一种饼,以汤水煮熟,称为“汤饼”。

后来,在唐代,人们把饺子也叫馄饨。如今还可以看到1300多年前完整出土的唐代饺子和馄饨。它们是从新疆出土的。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被放在一个木碗中,形状和现在的饺子和馄饨相同。据考证,今天的饺子就是古代的馄饨。

馄饨是怎么诞生的?其实有点说不清道不明,似乎这也是一段在小麦诞生发展后,不可控地就出现了,只要产麦子的地方,貌似都有这种用面皮包着肉的食物,只是吃法各异,可以蒸着,可以连汤带水吃下去。

馄饨从古至今,就是一种很有烟火气息的小食,所有的馄饨摊都是边卖边包,它们都是在车水马龙中诞生的。我之前去过安徽的老街,里面就展示了当时沿街挑着担子卖的馄饨。

古人吃馄饨,是一件有雅兴的事。

清代沈复写过一本书叫《浮生六记》记载,当时苏城有想赏花的文人,想出了一个完美的点子来解决远游饮食问题:他们请一个卖馄饨的一起春游。

而现在人吃馄饨,很多都是一个人在大城市的小店。没有什么比馄饨再方便廉价的食物了。

经营者的艰辛、早起赶 *** 的匆忙,都化作滚烫的一碗汤,就着寒风,落入无数 *** 肚中。世事的艰辛、谋生的不易,都在氤氲的水汽中,逐渐模糊。

如果一个人在城市觉得生活压力很困难,就约朋友深夜吃一顿鸡汤馄饨吧,吃馄饨的时候,人会一瞬间的回到过去,回到最单纯美好的时刻。


全国各地那些吃馄饨的人

江浙:从苏州泡泡馄饨到南京柴火馄饨

馄饨在江浙地带无疑是很受欢迎的。

江南地区夏至日讲究要吃馄饨,说是吃了馄饨,可包夏日不苦夏,健康度过。相传宋朝宫廷中,每年夏至,御厨们就会包夏至馄饨供帝后妃嫔食用,甚至宋朝宫廷还有一道 “芒种馄饨”的著名面点。

江南的馄饨,真的能用干净清澈来形容。馄饨捞出放入水中,就好像是能游水的金鱼,它有那种活的劲道。馄饨皮轻薄,在水里能够摇摆,然后汤里只放少许猪油,虾米。

在苏州,吃馄饨可以去吴趋坊上,那里有两家馄饨铺实力旗鼓相当,都得到女神刘嘉玲的青睐,这两家馄饨店就是乐惠馄饨店和陈记馄饨店。

苏州人把馄饨叫做“泡泡馄饨”,因为将皮子四个角往中间折起,如同降落伞,放入水中快速煮熟,像一个个泡泡一样漂浮起来。

正宗的泡泡小馄饨皮薄馅少,要像气球一样飘在汤上才好,而且检验一碗馄饨是否好吃,汤底很重要。

到了南京,还能吃上柴火馄饨。最最正宗的南京馄饨:不仅要用柴火烧,而且包馄饨也很讲究,馄饨出锅后一颗颗像灯笼一样浮起在水面,再来两滴辣油。

南京人吃馄饨很神,会往里加蛋。这家的馄饨皮真的很薄,是那种透明状态的,我在杭州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种透明的馄饨,加上胡椒粉,有点小时候的味道。

而上海馄饨铺要是只卖一种馄饨,那么非荠菜肉馄饨莫属。俩上海人碰面问一句“今朝吃馄饨好伐”,说的也肯定是它。

福建:馄饨的高级吃法·扁食

一碗扁食,是福建人的“馄饨”。外省人分不清扁肉、扁食和肉燕。扁肉和扁食,在本地人口中,区分不是太过明显。也有人把扁肉喊扁食,这不是嘴快,“从小吃的扁食就这样儿”,这是他们的解释。

扁食,是肉馅更精细的扁肉。以前店面门口手锤肉泥的师傅,汗水淋漓锤出来的肉馅纹理清晰。

单从外表上我们可能很难感受到它和其他馄饨的不同,但咬下一口,那个肉的质感,你就感觉到差距。以江南的馄饨来说,江南馄饨的魅力在于皮,汤,但肉的处理比较简单,肉是扎实的,实在的。而扁食的肉很细腻,很有弹 *** ,吃起来就有嚼劲。

就像肉丸和牛肉丸一样,经过捶打后肉馅就有不同的口感。

而说上肉燕,燕皮先要讲究。燕皮其实是肉茸、甘薯粉制成的薄片。肉燕的皮的口感,也和普通的馄饨有很大的差别。

出来的燕皮厚薄均匀,传统手作最长的燕皮长达12米。鲜鱼肉、猪肉剁成肉泥,调和更多复合的食材,裹紧薄燕皮里,捏成长春花形(也叫”小长春“)。

我厦门的时候,我吃过包鱼肉的肉燕,绞碎的肉馅儿里特地加了鳊鱼调鲜,包扁食的皮也用了燕皮。在岛内,有着鳊鱼鲜香的燕皮扁食,近乎没有。

福建人真的会吃馄饨,在省内馄饨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样子,从沙县小吃你就能看出来。因为在江南馄饨也就是煮一煮吃,但在福建还能炸着吃。

香脆扁食,就是把馄饨炸了,咬一口酥得炸开的皮儿,里面又是鲜香的肉馅,更好倒上点本地的甜辣酱,闽南人呐,想一想这样一道也嘴馋。

传说福建人热爱肉燕更多一些,他们对于普通的扁食抱有的热情没有那么大。

四川:最有味道的抄手

这种皮包肉的食物,在福建的地位比江浙沪的馄饨要高几级,但也够不上它在四川人心中的分量。

四川人管馄饨叫抄手。而“龙抄手“可不仅仅是一种抄手,清汤抄手、红油抄手、酸辣抄手、海味抄手。会吃的四川人对抄手的要求非常高,皮要极薄,内馅Q弹爽滑,连汤都是用鸡、鸭和猪身上几个部位的肉慢火煨出来的。

而红油抄手以柔嫩鲜美,汤汁微辣浓香而闻名。

记录片《早餐中国》就拍摄了四川的红油抄手,里面推荐的老五抄手开在光明巷上居民楼里的一楼,上面亲切的贴着“内设机麻”,每天9点开门,下午2点卖完收摊。然后!把吃抄手的桌面一掀开,下面就是一张张机麻桌。

之所以‘’老五抄手”这么受欢迎,秘诀就在于它的馅料,猪肉选的是夹缝肉,更为鲜嫩,并且在拌馅的时候加入适量花椒生姜水,去除腥味,调料也是自家研发成都二荆条,朝天椒,香辣海椒面混合在一起制成红油,隔着屏幕好像也能闻到,让人忍不住都要吞口水了。

和抄手相伴的可能还有很多,比如青椒酱、麻酱;抄手的味道也总会有翻新,海味儿的、怪味儿的都各有特色。

广州:很鲜的细蓉

“细蓉”是地道的广州小吃名称,大份的云吞面叫“大蓉”,小份的云吞面叫“细蓉”。

雏形依旧是馄饨……云吞皮是正方形的,多以鸡蛋面粉制成比较有韧劲,馅料中除了肉还会添加虾仁和马蹄等配料。吃起来底汤鲜爽,云吞脆爽鲜香。搭配上竹升面,就是一顿午餐了。

跟江浙前辈相似,广东云吞也是穷出身。师傅挑着云吞担穿街过巷,偶尔停在榕树头下,卖上几碗云吞,跟街坊吹水。因为卖面的人,以自己的云吞面像出水芙蓉般美,因此便叫云吞面为“细蓉”了。

一碗正宗的“细蓉”,汤、面、云吞馅和云吞皮不但有严格标准,缺一不可,就连上碗的摆放次序也很讲究,务求做到“汤鲜面爽云吞靓” 为水平。

“细蓉”的汤,是用大地鱼、虾皮、鸡等食材熬上几小时的上汤,味道鲜美。云吞则是肉汁鲜嫩的纯肉云吞,选用猪后腿肉,七分瘦三分肥,口感要爽内含肉汁。

在《 *** 》里也提到了,细蓉的传统做法,实际上就是手工面线,需要用一根大木棍敲打面团直到起筋,然后再制成如发丝般纤细的面条。

新疆曲曲:吃的是肉汤

羊肉是新疆美食的基础。所以在新疆吃馄饨,变相吃的仍是羊肉的味道。

曲曲的包法和馄饨一样,都是在一个小块方形面皮里,包上各自喜爱的馅料。国内各地包出的形状基本上是在“莲花形”和“金元宝形”基础上略有差异,新疆 *** 尔的曲曲就类似于“金元宝”形状。

新疆 *** 尔曲曲的馅料可谓独树一帜, 先将肥羊肉切成肉泥,拌入葱沫、胡椒、孜然、盐巴等,加入少许肉汤与肉泥一起搅拌、调和,最后包在面皮里;丢进开水锅后再加一些羊尾巴油丁丁;出锅盛碗,再在碗里加一些香菜、醋、油泼辣子,即可食用。

不管是哪儿的馄饨,热腾腾的模样总是让人充满欢喜。小小的馄饨,大大的乾坤,在馄饨的世界里我们得到的是温情,是食物带来的善意。在街头破落的小店坐下,看着老阿姨抓一把馄饨丢入那高起的锅中,然后盛出送到你的面前。

不论你在哪个城市,身处什么样的角色,都能轻易接收到这股善意。

互动:来聊聊你家乡的馄饨吧!

饺子还是馄饨,明显不同,古人咋还分不清?这还要从它的来历说起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在过春节期间,还有一项极为要紧的活动,就是家家户户都尽力 *** 各种美食;有的还得给各种神仙上供,其实人们敬神是虚,主要是在经过了一年的辛勤劳动之后,想借此机会酬劳一下自己。而积久成俗,乃至吃什么,怎么吃,都有特定的含义和讲究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春节期间的之一美食,应属饺子。


1、饺子还是馄饨?


饺子,称谓很多,古时有“牢丸”、“馄饨”、“饺耳”、“粉角”、“扁食”、“水饽饽”、“水点心"等许多名称。现在,北方人一般称“饺子”或“扁食”,南方有些地方则仍称“馄饨”或“水点心”。究其历史,饺子和馄饨原本是“一家人”。


饺子,是我国人民独创的一种美食,历史十分悠久。根据古籍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至少在汉代末年,就已成为当时人喜食的佳品了。不过那时还不叫饺子,而叫“馄饨”,当时也不是煮了吃,而是蒸着吃,类似今天的蒸饺。但也有称为“饺饵”的。

如在《正字通》中还有这样的记载:“今馄饨,即饺饵别名,俗屑米面为之,中空里馅,类弹丸形,大小不一,笼蒸啖之。”

可见明末清初时各地对饺子和馄饨仍称法不一,有的则混为一谈。北方饺子和馄饨“分家”,看来时间还稍晚一些。

有的文史资料记载,早在南北朝时,饺子就已成为“天下通食”,看来也不夸张。如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饺子,就是在新疆吐鲁番唐代古墓中发掘出来的,其形状和今天北方的饺子一模一样。

这证明,早在一千多年前,饺子不仅已在中原成为“天下通食”,而且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成了当地人的美食。否则,人们是不会把它作为随葬品的。

据古籍记载,唐代的饺子已经五花八门,非止一种,一碗饺子中,有的就有二十四个不同的花样和馅料的,滋味甚美。现在西安仿唐宴上以各种饺子组成的宴席,都是有籍可查的。

馄饨的起源和历史,馄饨的起源和发展-第1张图片-


这说明在唐代之前,吃饺子的风气已经盛行。到宋代,尤其是南宋小朝廷,因“错把杭州作汴州”,只图享乐之风在官员中十分盛行,影响所及,民间也滋长了吃喝之风,因而饺子这一美食进一步得到发展。当时的饺子不仅花样更加繁多,而且荤素俱备,既有各种肉类和海鲜馅的饺子,也有包上“椿根”和“简蕨”馅的素饺子。贵家吃的饺子“一器凡十余色”,有“百味馄饨”之称,民间吃的饺子也越来越讲究。

至清代,情况也是同样。像北京致美斋的饺子(当时仍称馄饨,并且连汤吃喝),就是饮誉京师内外的。有一首《竹枝词》赞道:

“包汤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


2、饺子还是“饺饵”?原来有故事


饺子何时成为民间春节定不可少的美食,其说不一。一般说法是始于明代,这是有据可考的。不过,照有些民间传说那可就早得多了。有些传说很有趣,这里顺便作些介绍。


一说始于古代名医张仲景。据说,他是河南洛阳人氏,在长沙做官回来的路上,已值腊月,天寒地冻,见许多 *** 为了生计还在拼死拼活奔波,有的冻伤很重,有的连耳朵都冻烂其至冻掉了。

他十分同情他们,又精通医术,就用几味祛寒生热的 *** ,和羊肉,辣椒一起煮了,切碎之后用面皮包成耳朵一样的东西,称为“娇耳”,给他们连汤一起吃。他将这种 *** 食称为“祛寒娇耳汤”。人们吃下去浑身发热,两耳生暖,冻伤也就好了。张仲景还把这种 *** 的配方告诉了人们。人们都学着做,后来发展成食物,因其名曰“祛寒娇耳汤”。因其形又似耳朵,故人们就称它为“饺饵”或“饺子”了。人们为了感激这位名医,所以一进腊月,特别是到年三十,就包饺子祭奠他,自己也吃了御寒。积久成俗,饺子就成了人们春节必食的佳品。

一说古代有个皇帝,一心想长生不老。有个叫潘奇的大臣说如果每顿饭都不一样,吃上一百天就可以长生不老。怕死的皇帝采纳了这个意见。这下子可难坏了御厨苏巧生。


他绞尽脑汁想法子改变花样给这个皇帝做吃的,一直做到了九十九样,他再也想不出新花样了。这天正赶上过年,他知道今天要是做不出新玩意,难免被定为“欺君之罪”,自己连年也活不过去的。他气没处出,就持刀乱剁案板上的羊肉和白菜、大葱、生姜等。

剁着剁着忽然闻出一股清香味儿。他灵机一动,又加上好些佐料,用面皮包上,煮熟之后端给了皇帝。皇帝一尝,十分可口,很高兴,问他叫什么饭。苏巧生脑子也来得快,见包的这种吃食像耳朵,就顺口说道:“饺饵。”

据说,人们一方面为了纪念这位名厨,另方面也喜欢这种小吃,所以每年春节都包“饺饵”吃。


3、吃饺子的现实说法


以上传说虽有牵强附会之嫌,但却可见人民群众扬善惩恶之意。另外还有些说法更近乎情理,就是古人过春节时所以吃饺子,是既要饱口福,又想讨个吉祥如意,特别是大年三十晚上这顿饺子,讲究可就多了。

旧时,按天干地支计时,半夜一过亥时就交子时。除夕子时是新的一年的最初时刻,据说这时吃了饺子,和表示“开张大吉,万事如意”的意思一样,一年到头会有口福。因为这个时辰正交子时,所以就称为吃“饺子”(和“交子"谐音)。


还有说法是,饺子形似古时的银元宝,一年开始的时刻肚里就装满“元宝”,取个一年之中财源茂盛之意。另外和一些迷信习俗也不无关系,因为古时有人相信一交子时,万神下界,是万万不能动刀切菜的。煮上一锅饺子,既可以敬神,表示用更好吃的东西迎接他们,又免得动这动哪,使诸神不安。还有,自己守岁玩累了,煮包好的饺子吃,也省事。可谓一举数得。

人们春节期间吃饺子,还有许多意在安慰自己、图个吉祥的做法。如把一些象征吉利的东西放在馅里包上,如铜钱、花生、栗子桂圆、糖块等皆是。吃到有铜钱的饺子的人,预示新的一年要发财;吃到有花生的饺子的人,预示长寿(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栗子饺子的人,预示多子多孙(栗子与“立子”谐音);吃到桂圆的人,预示富贵团圆;吃到糖块的人,预示日子过得甜蜜。


大年除夕一家人团圆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不管谁吃到 *** 什么吉祥的东西,大家都快乐地祝贺一番。一顿饺子,把春节的喜庆气氛推向 *** ,难怪这一习俗久传不衰。

春节期间吃饺子,在北方最为普遍,这可能有个很实在的原因,就是北方气候较寒,事先把饺子包上很多,可以放在阴凉处冻起来,就是不冻也坏不了;饺子可随煮随吃,方便省事,使人们便于拿出更多的时间去走亲访友,游玩取乐。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之一时间回复。

冬至 说说饺子的历史:源于南阳,医圣张仲景发明 原名 “娇耳”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原名“娇耳”,据说由东汉时 河南南阳人 医圣 张仲景 发明,距今1800年历史。当时的饺子是 *** 用的,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 *** 材用来治病,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饺子是深受中国人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故又称:水饺。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佳肴。

饺子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称“馄饨”,唐代称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角子”,元朝和明朝称“扁食”,清朝称“饺子”。


三国时期,饺子已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

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当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唐代时,饺子已经变得和如今的饺子一样,称“偃月形馄饨”。

宋代时,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

饺子在宋代时传入蒙古,蒙语中读音类似“匾食”。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扁食也传到了世界各地。

明朝时,春节时吃饺子这种习俗出现。

清朝时,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开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 欢迎关注 头条号:历史春秋!

  • 和大吕一起 品读历史、探寻古迹!

  • 评论留言您家乡的古迹,我们将探寻分享!

上古凶兽 *** 的象征


上古凶兽 *** ,源自于中华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强大而恐怖的存在。 *** 在古代文献中有着不同的描绘,有时被形容为一只庞大的野兽,有时又被比作一团迷雾或浑浊的气体。无论形态如何, *** 都是人们心中的恐惧之物, *** 着无序、毁灭和未知的力量。


*** 的起源几乎无法考证,但在古代神话中,它被描述为宇宙形成之初的状态。在这个时候,天地尚未分开,一片浑沌和混乱充斥着整个宇宙。 *** 似乎是一种原始的力量,具有毁灭一切、重塑宇宙的潜能。它是一种无序的存在,没有规则可言,只有无尽的 *** 和黑暗。


古代文献中描述了一些关于 *** 的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山海经》中的记载。据说 *** 生长在宇宙的边缘,是一种巨大而可怕的生物,它的形态难以想象,有时被形容为一只有九个头的怪兽,有时又被描绘成拥有无数触手和眼睛的怪物。 *** 的力量极其强大,可以一吸而尽万物的生命力,使整个宇宙陷入永恒的黑暗。


在古代人们的心目中, *** *** 了未知的恐惧。人们对宇宙的形成和运行机制知之甚少,因此对于 *** 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的存在,充满了敬畏和畏惧。 *** 不仅是一种物质状态,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无奈和敬畏之情。


然而,在一些神话中,也有勇士尝试 *** *** 的故事。这些勇士往往是英雄或神祇,他们为了保护人类和宇宙的安宁,决定挑战 *** 的力量。在这些传说中,勇士们经历了重重困难和考验,最终成功驯服或击败了 *** ,使宇宙重新恢复了秩序。


*** 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非常丰富,不仅 *** 了对未知的恐惧,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秩序和稳定的渴望。人类始终试图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本质,而 *** 则成为了这种探索的象征。无论是恐惧还是挑战, *** 都是人类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


在今天, *** 的概念依然在文化、哲学甚至科学领域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物理学中,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而宇宙初期的状态也常常被形容为 *** 状态。 *** 这一概念也在文学、 *** 等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用来探讨人类面对未知和困境时的态度和勇气。


总之,上古凶兽 *** 作为古代神话中的重要元素,既 *** 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又蕴含了对秩序和稳定的渴望。它在古代文化中的形象丰富多彩,在今天的世界中仍然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引发着人们对宇宙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上古四大凶兽之一 *** 的传说

#暑期创作大赛#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凶之一,梼杌,也被称为 *** 。在《左传》中,四凶还包括浑沌( *** )、穷奇、饕餮。由于 *** 是古代神话中的形象,因此关于它的长相并没有一致的说法。不同的书籍记载,其外形、外貌都有所不同。

在《山海经》中, *** 被描绘成一只神鸟。它的形状像一只袋子,颜色红得像赤色的火焰,有六只脚和四只翅膀。虽然 *** 没有脸,但它能够欣赏歌声和识别舞蹈,因此也被称为帝江。

在《庄子》中, *** 被描述成是 *** *** 的天帝。受到 *** 恩惠的两位天帝为了让报答 *** ,为他一天凿一窍,待七窍凿完后, *** 便去世了。

而在《神异经》中, *** 则被描述成了一只长着很的长毛发,形似狗的动物。它虽然有眼睛,却什么都看不见,但能感知到周遭的动静;它有耳朵,却什么都听不到,但能对周围的声音做出反应;它有腿脚,但没有爪子;它有肚子,但里面没有五脏六腑;它有肠子,但它们不是弯弯曲曲盘在肚子里,而是一根直的管子,吃下去的食物直接穿过身体排出去了。

然而, *** 最引人注目的不仅仅是其奇特的长相,更是它的 *** 格。它是一头不分善恶、颠倒黑白、不分是非的怪兽。遇到有德行的好人,它会非常反感,对他们大施暴虐;而遇到凶恶的坏人,它反而会跟随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指挥。

据说,在古老的时代,世界由四位天帝分别 *** ,他们分别掌管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其中,南海域的 *** 者名为倏,北海域的 *** 者名为忽,而 *** 区域的至高 *** 者名为 *** 。

倏和忽常常相会,一个从南边来,一个从北边来,他们相会的地点便是位于 *** 的 *** 领地。 *** 以其无 *** 仁慈和慷慨,不仅允许他们在他的领地相会,还亲切地款待他们。对此,倏和忽深感感激,决意回报 *** 。

两位天帝经深思熟虑,发现 *** 因其缺少七窍,因此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去观察、去倾听、去嗅闻和去品尝。于是,倏和忽决定尝试为 *** 开启这七窍。他们立即动手,每天为 *** 开一窍,等到第七天,七窍都已开通。然而,就在七窍全部开启的那一刻,拥有五官和七窍的 *** ,却在此时去世了。

这个故事,源自《庄子·内篇·应帝王》。

有人认为, *** 的形象反映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反映了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 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一个重要的角色,它 *** 着宇宙最初的存在和一种神秘的力量。那么 *** 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据传说, *** 的形象十分诡异。它有四只翅膀,六只脚,没有脸,给人一种非常恐怖的感觉。

在古代神话中, *** 被视为四大凶兽之一, *** 着极端的混乱、无序、黑暗和毁灭。

可见 *** 的存在对人们来说是多么的恐怖。

那么, *** 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

历史上关于 *** 的身世存在着许多种不同的说法,但最为广泛流传的说法是:帝鸿氏有个不成才的儿子,天下人称之为“浑沌”。

后来这个名字被误传为“ *** ”,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神话形象。当然也有人认为 *** 是《山海经》中的帝江。

无论是哪种说法, *** 都是一个十分神秘的存在。

作为一种非常古老的神话形象, ***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总之, *** 作为一个充满神秘和传奇色彩的存在,在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 *** 着混乱、无序、黑暗和毁灭,也 *** 着无限的可能和无穷的创造力。

在现代文化和科学领域中, *** 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成为了一种永恒的主题和探索对象。

康德《宇宙发展史概论》:宇宙起源于一团 *** ?

据《朱子语类》记载,有 *** 问朱熹天地是怎么形成的,朱熹回答说天空运转不息,在它转动得极快的时候,会“凝结得许多渣滓在中间”,而“地者,气之渣滓也”,所以大地是由于天空旋转而凝结在中间的东西;只要天空停止了旋转,那么大地就会崩塌、溃散。因此,朱熹改变了汉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指出天地是存在变化的,并非古今如一。但当 *** 继续问天地有无起源和变灭时,朱熹给出了否定的 *** ,他继承邵雍的思想,认为天地永存,并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本来就存在着,只是有从无秩序的 *** 发展成秩序井然的宇宙,然后在某一个时候,又将“一齐打合, *** 一番,人物都尽,又重新起”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朱熹看来,存在 *** ——宇宙—— *** ——宇宙......的永久循环过程。

朱熹提出宇宙循环的理论

在五百多年后,西方的德国也有一个思想家提出类似的假说,此人名叫伊曼努尔·康德;他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提出一个与朱熹相似的理论,认为宇宙并非始终如一,而是存在着发展与变化,康德说道:

“我发现,从物质彻底的分离和分散中能够完全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一个美好的、井然有序的整体。”

也就是说宇宙存在从 *** 发展成秩序井然的过程,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这一假说受到 *** 的高度赞扬,认为它为辩证法打开了一个缺口,击垮了声称“自然界绝对不变”的形而上学自然观,是一次重大的思想变革。

科学陷入形而上学思维之中

其实,早在朱熹之前,宇宙起源于 *** 的思想就已经存在了。例如《老子》说:“有无混成,先天地生”;《淮南子》提出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分天地的理论;之后张衡在《灵宪》中也论述从虚无、太素、庬鸿到元气的发展历程。不过他们的宇宙发展论都只有上半截,只说明宇宙是怎么发展成现在的样子,却未说明在发展成现在的样子之后,宇宙是否还会继续发展和变化。

在西方,古希腊的原子论也认为宇宙最初起源于无秩序的漩涡,之后才变成秩序井然的样子,至于再往后又会是什么样,他们绝口不提。在 *** 教的教义里,上帝把世界创造出来后,他就在第七天歇了工,因为世界已经秩序井然,不会发生什么变化,不需要他继续照料和维护了。在康德之前,西方科学界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思想,认为不管宇宙是怎样产生的,只要它一旦存在,那么在它还存在的时候就始终是这样,不会再发生变化。

例如, *** 认为只要宇宙被神秘的“之一推动力”所推动,那么它将按照万有引力定律,沿着预定的轨道永远运动着,直到末日在某一瞬间来临为止。当宇宙发展成现在的样子之后,它的历史就结束了,它将永久保持原状,不再变化,万有引力定律永远适用。

宇宙是否一经产生,就永久不变?

康德提出一种星云假说

近代科学认为自然界仅仅是存在着的,但不是变化着的,从 *** 进化成秩序井然,只是为了体现造物主的目的,彰显其智慧。这种目的论甚至还影响到了康德,他甚至在《宇宙发展史概论》的序言里抨击无神论者,多次表明自己 *** 上帝,声称:

“正因为大自然即使在混到中也只能按照规则井然有序地行事,所以有一个上帝存在。”

但是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康德又把这个上帝抛到了脑后,他不是从上帝的意志去论述 *** 怎么发展成秩序井然,而是采用科学的 *** ,“除了引力和斥力之外,不再运用别的任何力量来说明大自然的伟大秩序”。作为一名充满矛盾的二元论者,康德在序言中向卫道士们保证他跟伊壁鸠鲁不是一伙的,他要证明上帝存在着;但是在正文里,他反而论述了宇宙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发展的过程,无需劳烦于上帝——不需要上帝存在。

在 *** 的体系里,上帝还承担发出“之一推动力”的任务。而在康德的体系中,这一任务已经被引力和斥力分担了。

康德认为在万物之初,所有的物质都分解成为基本的微粒,充满整个空间,其中有些微粒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所以在它们的周围开始形成 *** ,随着 *** 的微粒越来越多,就产生了一些团块。但微粒本身除了具有引力之外,它还与其他大微粒之间存在着斥力,在斥力的作用下,原先向中心下落的粒子会发生偏转,最终变成一种圆周运动。比如说,太阳的形成是这样的:在最初的时候太阳只是一颗引力较大的微粒,它吸引周边的粒子,形成 *** 、产生团块,同时在斥力的作用下,较远的粒子会围绕着团块中心做圆周运动,在漩涡里越来越多的粒子凝固在其中,形成一个星球,就是太阳。在它的周围,气团也会凝结成许多行星,一起绕着它做圆周运动,这就是著名的星云假说。这个假说与朱熹说的天运不息、磨来磨去、“凝结得许多渣滓在中间”的说法非常像。

太阳系是由星云凝聚而成的

康德在思想领域中的 ***

宇宙是由无数个星系组成的,而星系都是由星云旋转而产生的,所以宇宙并不是单纯存在着,它始终处于不断生成与消逝之中;每时每刻每秒都会有无数的星系产生与消失,就像 *** 细胞的新陈代谢一样,始终在变化与发展着。 *** 的身心规律在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宇宙的运行规律也是如此。在 *** 状态下,万有引力定律不一定还有效,这个定律仅适用于宇宙当前的情况。

过去人们认为世界一产生出来就会保持现在的样子,亘古不变,这是不对的。康德的星云假说将历史的观念引入自然科学之中,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不断产生与消逝的。因此,许多之前被尊奉为绝对真理的物理定理和公式都具有了相对 *** ,它们只能在某个时候、某种情况下才具有真理 *** ,一旦超出了条件之外,就会失效。

其次,要知道宇宙并不是上帝徒手制造出来的,宇宙的基本材料是微粒物质,这种微粒是本来就存在着的,它们或者是由上一个秩序井然的宇宙瓦解所产生,或者是由其他东西转化而来的,总之绝不会是从空无一物的虚无中产生,因为“无中不能生有”。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世界是万古固存的,而非被谁所创造出来。

在康德之后,新的自然观出现了,一切僵硬的东西都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都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宇宙被证明处在永恒的生成与消逝之中。“天不变,道亦不变”论被彻底击溃——天是始终在变化的,因此“道”也要跟着适应与变化,不要固步自封、固守教条。

用辩证自然观来取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在十八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大部分都属于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他们受到笛卡尔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机械论倾向;喜欢把宇宙视为一个精密的仪器,充满着各种必然 *** ,并且这种必然 *** 是不会发生变化。霍尔 *** 在《自然的体系》中就说宇宙是由各种因果链条所组成的一个体系,偶然 *** 是不存在的。

然而到了十九世纪,随着科学界发生了革新,旧唯物主义哲学也遭到了动摇,因此要用辩证法来取代形而上学,建立起辩证的自然观,它的核心要点有三条:

之一、辩证自然观认为宇宙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本来就存在着;但它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存在,而是处于运动变化与永恒发展之中;

第二、辩证自然观认为物理定律都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有效,并不是古今如一、四海皆准;

第三、辩证自然观认为宇宙充满着各种矛盾,引力与斥力、偶然 *** 与必然 *** 、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等交织在一起;

宇宙是否从 *** 发展而来,以后是否又会“一齐打合, *** 一番”,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宇宙永远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Hi,安庆馄饨

馄饨是起源于中国北方的一道民间传统面食,用薄面皮包肉馅儿,下锅后煮熟,食用时一般带汤。

西汉扬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饼谓之饨”,馄饨是饼的一种,差别为其中夹内馅,经蒸煮后食用;若以汤水煮熟,则称“汤饼”。

古代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所以称为“浑沌”,依据中国造字的规则,后来才称为“馄饨”。在这时候,馄饨与水饺并无区别。

千百年来水饺并无明显改变,但馄饨却在南方发扬光大,有了 *** 的风格。

至唐朝起,正式区分了馄饨与水饺的称呼。

我们安庆五横罗岭等乡镇地处多山丘陵地带,地少人多的窘境到七八十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时更加突出了,于是乘 *** *** 之春风,家庭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做生意顺理成章而蔚然成风了:一部分青壮年到周边大城市如武汉南京郑州太原从事木瓦油工行业,另一部分则挑着馄饨担闯天下。

其实安庆人挑着馄饨担走街串巷叫卖已有一百三四十年历史了。一开始做馄饨的有的是挑着担子沿街卖,有的是固定地方等客。那时挑一副担子,在空地上支起一个桌子,摆两把凳子,就是一个馄饨摊。只要有客人招呼,就可以现包现下馄饨,担子里面有个小风箱,火力不够拉几下火就呼呼上来了。水烧开,馄饨下锅,盖上盖,烧开后淋一点冷水,再烧开后就可以捞起;碗里放猪油,酱油,味精,鲜辣粉,葱花,捞起馄饨倒入,浇骨头汤,搅拌之后鲜香味一下就冒出来了。这就是安庆馄饨,皮薄肉嫩, *** 简单,朴实无华,却能给人沁人心脾的鲜美。

随着收入的增加,城市管理的提升,食客对就餐环境的要求提高,当年大部分流动摊铺陆续转成了店面。因此柴火馄饨也几乎难以觅踪了。如今馄饨店基本上是夫妻经营,只见升腾的小火炉,大街小巷里熨帖着腔胃,想想都觉得治愈,拾一拾年少时在那雾气氤氲的从前,吃一碗热馄饨下肚时的满足。这小小馄饨店,烟熏火燎日复一日,却又有着家庭小肆的温暖。所谓烟火气,从来不是纸上情怀,而是用日常的温度,堆叠出的人情百态!

Hi,安庆馄饨,人间至味,家乡情怀!








馄饨竟是“饼”的一种,拥有1500年历史,在各地叫法不同

文|郭晔旻

北京城卖馄饨的小贩

“用很薄的面片,包馅而成,形状似耳朵”。馄饨,可以说是,神州大地,五湖四海都能发现这种美食的存在,虽然名称不见得都叫作“馄饨”——譬如四川有“抄手”、江西有“清汤”、广东更有“云吞”等诸多称谓,但其实都是一类食品。唐代的《群居解颐》记载,“岭南地暖,入冬好食馄饨,往往稍暄,食须用扇”,说明那时的广东人还是把“云吞”叫作“馄饨”的。

馄饨约起源于汉魏之时。今日所见最早载录文献是魏国博士张揖的《广雅》,其中就有“馄饨,饼也”的说法。古人对馄饨的起源,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馄饨“象浑沌不正”的天象而得名。也有人认为馄饨的产生和祭祖相关。孰是孰非,迄今难以定论。

实际上, *** 正是魏晋时期开始流行的面食——饼的一种。到了南北朝时期,生活在北齐的颜之推写道:“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由此可见,远在1500年前,馄饨已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行而成为“通食”了。

到了唐代,馄饨已经沿着丝绸之路扩散到边疆地区。1959年,在新疆吐鲁番一座唐代墓葬出土的木碗中,保存着数只和今天馄饨形状大抵相同的馄饨。其形似现代人的耳朵,长3厘米,宽1.9厘米,皮均为小麦面粉所制。这无疑表明唐代的高昌(今吐鲁番)人早有了吃馄饨的习俗。因为当地气候干燥,所以许多面食点心才能完整地保存下来。据文献记载,唐代的馄饨 *** 精良。中晚唐时期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里说,长安城中,萧家 *** 的馄饨特别精致,其煮馄饨的汤可以用来煮茶。唐代馄饨的名品很多,最出名的有两种。其一叫“五般馄饨”,五般即五色。馄饨能做出五种花色,当非易事。其二叫“二十四气馄饨”。唐代韦巨源《烧尾宴食单》记有“二十四气馄饨”,能做出花形、馅心各不相同的二十四种馄饨,技术要求更高。不过,这顿烧尾宴是请皇帝吃的,一般人自是无福消受。

广州云吞

宋代林洪撰《山家清供》说,当时馄饨又有新品种,如椿根馄饨、笋蕨馄饨,就是它的馅分别选用了香椿的根和冬笋、蕨菜。《武林旧事》也说,“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元代的忽思慧则在《饮膳正要》里记载了奇特的“鸡头粉馄饨”。其用鸡头粉(芡实粉)、豆粉加水调和为皮,以羊肉、陈皮、生姜、五味制馅,然后包成“枕头”形,煮熟食用,据说,这种馄饨有“补中益气”的功效。

大抵在明代以前,馄饨多用沸水煮后食用,要诀有二:汤要清、馅要细。至清代,开始煮、蒸、煎多种 *** 并用,与现代的做法已十分近似。这一时期的馄饨在各地可以说是到处开花,许多地方均出现馄饨的名品,制法更精,风味更加多样化。譬如当时京城有名的致美斋馄饨享誉极高,馅味讲究,汤料齐全。民间流传诗云:“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扬州则有“小馄饨”,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里称赞,“小馄饨似龙眼,以鸡汤下之。”广州则以上等猪肉、虾肉、芝麻屑、鱼肉、鸭蛋黄、冬菇丁为馅 *** “云吞”,皮薄馅满,软滑鲜香,其中尤以“虾肉云吞”最为出名??

“遇水搭桥”: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图鉴

原文作者|李晓杰

《桥上桥下的中国》,李晓杰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9月。

俗语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可见对于人们的交通而言,在自然界中的主要障碍便是山与河,而建筑桥梁,无疑是突破河流天堑的最主要且最有效的手段。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巧夺天工的大小桥梁星罗棋布,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那么,桥是如何起源的?它在我国古代又是如何发展进而达到顶峰的呢?要解答这些问题,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从中来寻求 *** 吧。

梁桥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桥梁

在科技还不太发达的古代社会,人们建造一座桥梁,远没我们今天这样便捷,尤其是在 *** 初开的原始社会,对于我们的先民来说,哪怕是建筑一座在我们现在人眼中最为简单的桥,也已经是相当不易了。为了了解桥梁是如何出现的,还是把我们的视线拉回到数 *** 前的先秦社会,看看当时的人们是如何造桥的吧。

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从最初的原始游牧逐渐转变为定点聚居。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有能力建造一些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物,在这些建筑群的周边,桥梁,也开始出现,并且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建筑物。

桥与梁在我国古代是同义异名的两个字。东汉时期的文字学家许慎在其名著《说文解字》中对“桥”有如下的一段解释:“桥,水梁也。从木,乔声,高而曲也。”在对“梁”的解释中又说:“用水跨木也,即今之桥也。”可见最早出现的桥梁应该是木梁桥。而这种木梁桥最初很可能是因树木倒下而自然形成的,后来人们从中受到启发,才逐渐出现了有意识的伐木搭桥。

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大约距今有四千多年的 *** 的遗址中,发现密集分布的圆形住房四、五十座,而在这些建筑物的周围,挖有深宽各约五六米的大围沟。考古学家们推测,当年在大围沟中可能有水,主要起防御的功能。当时的人们为了出行,应该在大围沟上架有桥梁。而依据其时的技术水平,大概是用几根原木搭成的简支桥梁。

陕西西安半坡木桥假想图。

到了文字出现的时代,有关桥梁的记载也开始增多,诸如梁桥、浮桥、索桥等多种型式的桥梁也都逐渐出现了。

梁桥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桥梁。在晋代王嘉所辑的《拾遗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舜命禹疏川奠岳,济巨海,鼋鼍以为梁。”在《竹书纪年》里又有如下的记述:“(周)穆王七年,大起师,东至于九江,架鼋鼍以为梁”。这两则记载中都提及了鼋鼍。鼋,是一种大鳖,而鼍也称鼍龙、猪婆龙,即扬子鳄。这两种动物都是大的爬行动物,出没于 *** 之中。它们露出水面的脊背,恰好可以作为大禹与周穆王出行跋涉江海的桥梁。这两则记载显然颇具神话色彩。然而在浅滩溪涧中露出水面的石蹬、大石头等,远远望去确实就像一个又一个的鼋鼍脊背,所以古时候的人们形象地将水中的这些石蹬、大石头等称为鼋鼍。如果从这样的意义上去理解,《拾遗记》与《竹书纪年》中的记载的“架鼋鼍以为梁”实际讲的是我们的先人架设的堤梁式石桥。

所谓堤梁式石桥,就是用大小砾石或者是较为整齐的条石铺放在水面较浅的河流上,形成一个个的堤梁,人们可以踩着这些堤梁过河,也即人们说的“摸着石子过河”。这种桥可以说是梁桥的雏型。在现在不少的山区,还能见到这种堤梁桥。如在今天浙江泰顺,在洪水期很短的仕阳溪上,就因地制宜地并排铺设了一高一低两排堤梁桥,高的可便肩上挑担的行人通过,低的可供一般行人过溪。

在我国古代的之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卫风·有狐》就有关于商代堤梁桥的描述: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其中提到的“淇梁”就是指在淇水上用石头堆砌而成的堤梁。淇水发源于今河南省林县临淇镇, *** 到淇县,也就是商代纣王 *** 时期的都城朝歌。

史籍中记载春秋时期有名的堤梁桥是架设在今河南济原湨水之上的湨梁,在《尔雅·释地》中就有“梁莫大于湨梁”的描述。晋平公时就曾在此大会诸侯。另外在今天江苏徐州附近建筑的“吕梁”,也应是一座堤梁桥。在《水经注·泗水注》中,作者郦道元有这样的记载:

泗水之上有石梁焉,故曰吕梁也。昔宋景公以弓工之,弯弧东射,矢集彭城之东,饮羽于石梁,即斯梁也。

除了这种以石绝水的方式而筑的堤梁桥之外,跨水而过的梁桥在早期的书籍中也有记载。

在《史记·殷本纪》中则记载了商代的一座大桥:

(周)武王既革殷,受天明命之后……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

经后代学者的考证,这座被称为“钜桥”的梁桥应该是架在漳水之上的。

《史记·刺客列传》还记载了春秋末期刺客豫让为其主子智伯 *** ,躲在汾桥之下,准备行刺赵襄子的一则故事。从中可以推测,既然此桥之下能够藏身,应是一座规模较大的梁桥才是。

到了战国时期,梁桥的建造应该更多了。我们从《史记》所记载的战国时期苏秦以“尾生守信与女子期于桥下,大水来了而不走,最终抱柱而亡”的故事来游说燕王的事情中,可以知道,至少在这一时期,梁桥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建造已经较为普遍了,因为能让人抱柱的桥,应是梁桥。

浮桥是我国古代桥梁中的又一种建造类型。有关浮桥的记载在《诗经》中就已出现。《诗经·大雅·大明》中吟颂道:周文王为娶妻,“亲迎于渭,造舟为梁”。后代学者对这一诗句作了进一步的解释:“造作梁桥也。作船于水,比之而加版于其上以通行者也。即今之浮桥也。”这首诗的创作年代在公元前12世纪,这是中国古代有关浮桥的最早记录。

随后,在《左传》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又记载道:“秦公子鍼出奔晋……造舟于河。”当时秦公子鍼在秦国无法安身,害怕被秦景公 *** ,于是要出逃到邻国晋国去。当时 *** 之间隔着黄河,而秦公子鍼随从资财甚多,“其车千乘”,如果要依靠摆渡过河自然要耗费很长时间,于是令人搭起一座临时浮桥,使车辆连贯过河。这座浮桥虽然是临时搭建的,但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公元前6世纪,当时的人们已经具体备了在黄河这样的大河中架设浮桥的技能。

历史上出现的有明确记载的在黄河上架设的固定浮桥建于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在这一年,秦国由于作战的需要,在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风陵渡一带“初作河桥”。因这一事件重大,被司马迁写入了《史记·秦本纪》之中。

索桥在我国古代最早何时出现,尚难定论。现在我们已知的较为确定的索桥出现在战国时代。其时秦国的蜀守李冰率领工匠在今天四川成都周边的郫江与检江上建造了七座桥。其中位于检江上的一座桥名叫笮桥,可能就是竹索桥。因为“竹索”在古 *** 作“筰”,也通“笮”。

至于拱桥,先秦时期还没有出现,虽然以往有学者依据甲骨文中的某些字体而认为商周已有拱桥,但现在看起来,这一说法并不可靠。拱桥的出现与建造应该是以后的事情了。

纪录片《天下赵州》(2015)画面。

传说秦始皇曾在海中立柱建桥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桥梁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修筑了不少的桥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之一个统一的 *** 集权制的大帝国。为了让政令通达,往来便利,秦始皇下令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大修天下驰道。修路的同时,架设桥梁便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连动工程,否则,要达到四通八达,也就只是一句空话了。所以,推测秦代时应修建有为数不少的桥梁。只可惜在当时没有相关的文献记载流传下来。另外,传说秦始皇曾在海中立柱建桥,依据当时的技术水平,在海上架桥,无疑是无法办到的,但从中透出,当时人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 自然的能力与信心。

在秦代,修筑的最著名的桥梁要算都城咸阳的渭水桥。据史书中的记载,这座桥是一座多跨梁桥,全长有500米左右,共有68跨,由750柱组成了67个桥墩,每墩由11根或12根柱构成。当时建造这座桥的目的是想将修建在渭水南面的长乐宫与渭水之面的咸阳宫联系在一起,用渭河来象征天上的银河,架桥南渡,象征牵牛星座,以此显示天子的超凡与脱俗。

汉代建立之后,重修了秦渭水桥,并在该桥的东西两面又先后各架设了东渭桥与西渭桥,形成了著名的渭水三桥。在汉代,渭水桥是迎来送往的一处重要场所。汉高祖刘邦死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诛除诸吕,并率领群臣在中渭桥迎候代王刘恒(即汉文帝)入长安即位。汉将李广利出兵匈奴时,丞相刘屈氂为他送行,也是至渭桥而别。汉宣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朝觐汉廷时,诸蛮夷君长王侯数万人,在渭桥下列队相迎,当汉宣帝登上渭桥时,人们三呼 *** 。东汉末年,董卓入关时曾将中渭桥焚毁,魏文帝曹丕在位时又将中渭桥修复。

*** 和林格尔东汉墓洞口上壁画的渭河桥图。

深受秦渭桥建筑风格影响的汉代桥梁有几座,如沣桥、灞桥、浐桥等。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位于今天陕西西安安东北的灞水之上的灞桥。这是一座石梁桥。自建桥之后,两 *** 间一直是长安与潼关以东的交通咽喉,又是古人折柳送别的所在,留给后人不少传颂的著名诗文。

旧灞桥侧影。

汉宣帝时,西北边地遭到的羌人侵扰,汉朝老将赵充国赶到当地了解情况后,提出治军屯田、疏浚沟渠,建造七十座桥梁,以利行军作战的建议,为宣帝所采纳,最终达到了击败羌人的目的。桥梁在军事行动中的作用已经大大显现。

汉代最为有名的之一座架于长江之上的浮桥,是在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年),四川割据势力公孙述在现今的湖北省宜都县荆门和宜昌县 *** 之间,利用险要的地势所架设的江关浮桥,其目的是想断绝汉光武帝西进的水路交通。但最终被东汉的水师,利用风势,纵火将这座浮桥烧毁。

拱桥在汉代也已出现。在1957年河南省新野县北安乐寨村出土的东汉时期的画像砖中就刻有拱桥的图形。在这块画像砖上刻有一座单孔 *** 拱桥(拱券上没有建筑)。桥上有驷马,车前有骑马者,桥下还有几艘船只划行。从这幅图画中,我们可以明确地获知,至迟在东汉时期,拱桥已有修建。至此,桥梁建造的主要类型都已出现,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古代人民在造桥技术方面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事较多,浮桥的架设明显增多。晋武帝泰始十年(274年),杜预率军南征,在河南孟津附近的黄河上架设了河阳浮桥。东晋成帝咸康二年(336年),在今天的南京建造了一座浮桥,由于在桥上又建有重楼,楼上置两铜雀,所以称为朱雀大桁。穆帝永和六年(350年),苻坚造洛阳盟津浮桥,渡桥之后,便将这座浮桥烧毁了。

石拱桥的建造技术在隋代登峰造极

隋唐两宋时期,是我们古代桥梁的全盛时期。特别是隋朝,其 *** 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在中国古代造桥史上却留下了非常重要的遗产。

隋在长安建造霸陵桥,又在大业元年(605年),运用“铁锁维舟”的 *** ,架设了一座铁链浮桥——天津桥。至于处于当时运河枢纽位置扬州城内的二十四桥,更是名闻遐迩。

石拱桥的建造技术,在隋代可谓是登峰造极。最为著名的有两座桥梁:一是建于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的小商桥。该桥位于河南临颍,是一座单孔敞肩圆弧石拱桥。

小商桥结构图。

另一座便是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竣工于炀帝大业二年(606年)的河北赵州安济桥。这是一座比小商桥更大的单孔敞肩圆弧石拱桥。赵州桥的桥跨桥式处世界之最,达一千二百余年之久。即使在今天,建造这样一座桥梁也并非易事。因此,可以说这是一座高度科学 *** 与完美艺术 *** 相结合的古代桥梁的典范杰作,设计与建造这座桥梁的工匠李春等 *** 因此青史留名,永载史册。

赵州桥示意图。

降至唐朝,桥梁的建造更为兴盛,造桥也不仅仅是民间行为, *** 也开始拨款,参与督造。《旧唐书·职官志》载:

凡天下造舟之梁四(河则蒲津、大阳、河阳,洛则孝义也),石柱之梁四(洛则天津、永济、中桥,霸则霸桥),木柱之梁三(皆渭川:便桥、中渭桥、东渭桥也),巨梁十有一,皆国工修之,其余皆所管州县,随时营葺,其大津无梁,皆给船人,量其大小难易,以定其差。

在上面引文中提到的蒲津浮桥,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对岸便是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即前文中言及的战国时期秦国在黄河上“初作河桥”的那座浮桥。此桥从那时起一直维系到隋朝末年。隋唐之际,由于战争,这座浮桥遭到 *** 。唐高祖时又将此桥修复。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将原来的竹索浮桥改为铁锁浮桥,用铸造精良的铁牛、铁山、铁柱、铁人埋在河水两岸,以便维系铁链。另外,还以环状铁链将作为浮体的舟船连在一起,主缆两端固定在岸锚上。这样不仅提高了大桥的抗拉 *** ,而且也增加了桥面的稳定 *** ,同时还大大提高了这座浮桥对抗水流的能力。此桥在金代末期曾毁于战火。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为了军事需要,又恢复建造了这座浮桥。后来在明武宗正德(1506—1521年)与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都曾对此桥加以整修。但十分可惜的是,后来随着黄河河道的无常摆动与 *** 重心的东移,蒲津桥终于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的风采了。

唐朝东都洛阳,洛水由西向东,穿城而过,天津桥便架在洛阳城北的洛水之上。此桥在隋时即已建,只是当时是一座以缆系船的浮桥,后来由于洛水暴涨,浮桥遭到 *** 。到了唐代贞观年间,重建此桥,而改为石柱梁桥。此桥之所以称为天津桥,是采《尔雅》上所说的“ *** 之间,为天汉之津”之意。

作为木柱梁桥 *** 的渭水三桥都经过了全面的重建,规模更加宏大,所显现出的造桥技术也更加成熟。西渭桥在唐时又称咸阳桥,是丝绸之路东到长安的最后一站。唐代与吐蕃之间发生的不少事情,都与此桥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

在今苏州东南葑门外六里的宝带桥,始建于唐元和十一至十四年(816—819年),因唐刺史王仲舒捐献宝带资助建桥而得名,是一座著名的多孔古石拱桥。桥梁全长有300米,53孔,桥宽超过4米。其中三孔联拱特别高大,用来通行大的船只,两旁各拱路面逐渐下降,形成弓形弧线。因这座桥在当时是京杭大运河南段(名江南河)边上的一座纤道桥,因此,在建筑上采取了跨径小的多孔、狭长和平坦的桥型。宝带桥由于位于苏州至杭州、嘉兴、湖州陆路必经之处,又跨诸湖之口,是船只通往运河及吴淞江的一个关口。

在唐代,索桥在西南地区的架设依然十分兴盛,所采用的桥缆索,或用藤、竹,或用铁锁。其中较为著名的,要数在云南丽江和维西之间架设的“铁桥”。此外,在吐蕃地区还建有婆夷水藤桥、漾濞水铁锁桥。

宋代桥梁建设在承继了前代的基础之上,不仅扩大了建造规模,而且在技术上也有所创新。

从宋皇祐五年(1053年)至嘉祐四年(1059年),用了六年多的时间,在福建泉州湾洛 *** 口上,修建了我国之一座濒临海湾的大石桥——万安桥,又名洛阳桥。此桥的桥基建造采用了“筏形基础”的技术,是建桥史上的一大创新。另外,为使桥基稳固,还运用了牡蛎固基法,在世界上更先将生物学应用到了桥梁建造之中。

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在其《清明上河图》长卷中,对汴梁(今河南开封)著名的虹桥作了细致的描绘。该河桥坐落在汴梁城闹市区的东水门附近的汴河之上,采用了新颖的木拱桥的结构,贯 *** 众木成拱而建。这种桥梁的优点是,一跨过桥,避免了来往过桥船只对桥梁的冲撞。此桥后来毁灭于宋金战火之中。

南宋时期闽中地区在万安桥建成之后,又建造了一批石梁石墩桥,以致人们有“闽中桥梁甲天下”之叹。在这些石桥中,始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花了十四年才建成的福建晋江安平桥,十分著名。这座桥总长五里多,有362孔,是世界上少见的古长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9—1173年)的广东潮州的广济桥(又称“湘子桥”),横跨在韩江之上。桥长五百多米,分为三段。东西两段,采用石墩石梁的建筑形式,中段为了便于河道通航,而采用可随时解缆移动的浮桥形式。所以,这是一座石梁与浮桥结合在一起的组合桥梁。这种组合形式,可谓近代所谓的“开合桥”的先声。

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建造的福建漳州虎渡桥(又名江东桥),也是令人十分惊奇的一座石梁大桥。这座桥在建筑上采用了悬挑四层的石墩以增大桥下净孔的技术,其中更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达200多吨,即使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要开采、运输、架设如此巨大的石梁,也是十分不易的。

在南宋时期,城市内的桥梁建造也颇有特色。位于今天浙江省绍兴市城东的八字桥便是一座布局巧妙兴建于宋代的城市石梁桥。这是一座石壁石柱墩式石梁桥,坐落于一条丁字形的河道上,南北为主河道,向西接着一条支流,桥在三向四面落坡,在桥东端紧沿河道向南北两个方向落坡,桥西端又从西、南两个方向落坡。西端南面的坡道下还建有一个小孔,跨越小河。这种设计形式解决了三街二河复杂的交通问题。由于是两桥相对而斜,在形状上与汉字的“八”字十分相像,因此而得名。这座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桥梁。

元、明、清时期,驿路与漕运的发展,对古桥的建造与修缮都作出了许多贡献。如元朝,坐落于永定河上修建于金代(1 *** —11 *** 年)的联拱石桥卢沟桥被全面修整。明朝崇祯七年(1634年),初建于宋代的位于今江西抚州的万年桥,由浮桥改造为一座长为四百多米的联拱石桥。清代,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到四十五年,位于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城西的大渡河上铺设了泸定铁索桥。此外,清朝公私园林里建造起的各式小桥,也显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注:本文经出版方授权节选自《桥上桥下的中国》,文中所用 *** 图均来自该书。

原文作者/李晓杰

摘编/何安安

编辑/罗东

***

*** ,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宇宙创生神,【 *** 】亦作【混敦】。《左传》上说:【昔帝鸿氏(杜预注说帝鸿及黄帝)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恶物,顽嚣不友,是与比周。天下之民,谓之混敦。】就是说,【 *** 】原是黄帝的一个不肖之子,好与坏人为伍。后来的传说,就把他的形象也 *** 了。如《山海经.西山经》说它【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 *** 无面目】。《神异经.西荒经》又说它状如犬,长毛四足,天生有眼,却看不见,有耳却听不见,有腹却无五脏,所以名叫【 *** 】。《庄子.应帝王》则把它作为【南海之帝】。说:【南海之帝为【 *** 】。倏和忽经常到 *** 之地做客, *** 待他们十分友好。二人商量说,人都有七窍,以便视、听、食、息,而 *** 没有,让我们为它开凿七窍。于是每天凿一窍,七天 *** 就死了。】

关于 *** 的传说起源较早,这和我们的祖先探索天地宇宙的起源是分不开的。古人认为【 *** 】 *** 以前,世界是一片鸿蒙。后来才有天地日月。在二 *** 前我们的祖先已猜想地球(天地)是圆的,如同鸡卵,一片 *** 。【 *** 神】正是这一探索过程中的一种产物。

标签: 馄饨 起源 发展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