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9月17日电 (张婧 田鹏鹤)9月15日至17日,2023年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在甘肃定西市举办。其间,定西马铃薯冷链铁海联运专列首发仪式在定西市 *** 区举行,这标志着定西地区正式开启与东南亚经贸往来的陆海新通道。
9月16日,2023年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暨马铃薯冷链铁海联运专列首发仪式在甘肃定西举行。田鹏鹤 摄
本次专列是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种植基地产销的375.1吨马铃薯15节冷链柜,货值13.125万美元,从定西北货场出发,经青岛港,预计历时20天后运送到泰国曼谷,为走向国际化的定西马铃薯产业创建国际运输通道迈出关键一步。
定西市区位交通优势明显,通过开行中欧、铁海联运冷链等班列,能够有效地将定西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及其制品、工业产品等存量资源与国际市场对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也能够促进周边地区的大宗货物向定西 *** ,助推定西成为甘肃大宗货物集散中心,具有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更加突出的社会效益和建立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的 *** 效益。
为进一步促进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打造面向东南亚的国际班列通道夯基垒石、立柱架梁,开通中国(定西)—青岛港—泰国(曼谷)铁海联运冷链班列,对于畅通国际通道、稳定产业供应链、服务全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具有重大意义。(完)
我国是农产品进口大国,但这些食物出口到全球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食物消费和进口的大国。在过去,人们常认为,在全球食物市场上,我国是贸易中的购买方,而非销售者,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在4月20日举行的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上,记者了解到,我国是全球之一蔬菜出口大国,占世界蔬菜出口量的14%左右,2022年,出口蔬菜1183万吨,出口额172.2亿美元,尤其大蒜、生姜、辣椒和食用菌加工产品等行销世界。同时,我国还是马铃薯出口大国,2022年,中国马铃薯出口59.13万吨,出口额3.94亿美元。
2022年12月1日,海淀区超市发玉泉路店,货架上摆满了新鲜的各种蔬菜。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更大的蔬菜生产国和出口国
我国是世界上更大的蔬菜生产国,4月20日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蔬菜总产量为7.91亿吨,比上年增长2.0%,其中,商品产量5.93亿吨,消费量为5.81亿吨。
作为更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同时还是更大的蔬菜出口国, *** 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全球前五蔬菜出口国分别为中国、墨西哥、西班牙、荷兰、意大利。中国蔬菜出口量占世界蔬菜出口量的14%左右。
《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蔬菜出口总量为1183万吨,根据中国海关数据,蔬菜出口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0% 左右,是农产品中仍旧保持贸易顺差的领域之一。
和出口相比,我国蔬菜进口数量较小,《报告》显示,2022年,蔬菜进口量为33.7万吨,主要进口国为印度、 *** 、美国、新西兰等,“主要进口蔬菜品类包括蔬菜 *** 、干辣椒、马铃薯(加工)和番茄(加工)等,主要用于种用、加工及调节特色品种。比如辣椒作为进口量更大的蔬菜品类,占全部进口量的47.5%,主要来源国为印度,多为高辣度干辣椒,主要用于辣椒制品(如辣椒面)的提辣、火锅底料、餐饮配料等。”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团队蔬菜首席分析师张晶介绍。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团队蔬菜首席分析师张晶。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中国蔬菜出口版图,山东大蒜出口最多
和粮食作物不同,蔬菜种类丰富,品种多样,贸易情况各有不同。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我国蔬菜出口量更大的作物是大蒜,占全部出口量的19.1%,其次是番茄,占10.4%,其他主要品类还有胡萝卜及萝卜、洋葱、蘑菇、马铃薯、生姜等。
“我国蔬菜出口量,相对于生产总量,占比并不高,但蔬菜本身种类极其丰富,以单个品类看,有些占比就比较高了,比如大蒜,出口量可以达到产量的20%-25%。”
这些出口的蔬菜产自哪里?张晶介绍,以种类分,大蒜主产区包括山东金乡、江苏邳州等地,山东、江苏也同样是最主要的大蒜出口地。生姜产地分布较广,北方的山东、河北、河南,南方的云南、贵州、湖南等,都大量生产和出口生姜。
在出口形态方面,也形成了不同的区域特色,根据学者研究,我国各地依托蔬菜主要种植带,形成了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包括沿海冷冻、脱水、罐头、腌制蔬菜,西北浓缩浆、脱水蔬菜和西南腌制蔬菜三大集聚区,其中山东、广东、江苏、福建等为主要蔬菜及其加工产品出口省份,占我国蔬菜出口总量的60%以上。
走出去的蔬菜,去了哪里?
这些出口的蔬菜去了哪里?根据监测和 *** 数据显示,中国出口蔬菜几乎行销世界,不同的种类,其主要销往地也不同。
“比如大蒜,2022年出口全球159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出口量占50%左右,欧美占10%左右。”张晶说。
西红柿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包括中国 *** , *** 和意大利等,张晶说,“出口的品种,一部分是果肉较厚、抗裂耐压的品种,一部分是适宜加工的品种,由于饮食偏好不同,出口产品结构地区差异也比较大,比如出口 *** 的西红柿,大概有25%是新鲜或冷藏的,75%是各类番茄罐头,而出口中国 *** 的95%都是新鲜或冷藏的,出口意大利的基本全都是番茄罐头。”
马铃薯也是出口的大宗作物,稍有特殊的是,马铃薯除了菜用之外,也往往被认为是粮食。我国是全球更大的马铃薯生产国,也是出口大国,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团队马铃薯首席分析师周向阳介绍,我国马铃薯主要出口到东南亚,“马铃薯是冷凉作物,东南亚气温普遍较高,不利于马铃薯生产,多从我国进口。同样有趣的是,我国出口的马铃薯多是个头中小的中下等马铃薯,而国人普遍喜欢的大个头马铃薯,大个头的就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团队马铃薯首席分析师周向阳。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我国为何可以大量出口蔬菜?
作为农产品进口大国,为何我国的蔬菜反而能够保持贸易顺差,并成为全球更大的蔬菜出口国?
“在蔬菜生产和供给上,我国有很多独有的优势。”张晶介绍,“我国常年保持3亿亩以上的蔬菜播种面积,年产量7.5亿吨以上,且蔬菜种类极为丰富,全国种植的蔬菜品种超过7000个,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同时,得益于各产区的自然条件禀赋差异,特色产业基础良好,尤其是大蒜、番茄、生姜等主要出口品种,可以保证全球的稳定供给。此外,与国际相比,我国出口蔬菜生产的种植成本、人力成本依然保有一定优势,这使得我们的蔬菜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
以马铃薯为例,众多有利条件促成了我国马铃薯出口大国的竞争优势,周向阳介绍,“我国马铃薯出口有多重优势,首先是区位优势,蔬菜多是生鲜产品,不宜远途运输,其新鲜度、运输成本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出口到周边国家,则可以降低成本,充分发挥竞争优势。其次是成本优势,和同样大量出口马铃薯的荷兰、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生产成本更低,尽管这些年来成本在上升,但仍旧低于这些国家。”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我国强大的生产和供给能力。周向阳说,“还是以马铃薯为例,我国地域宽广,维度跨度大,马铃薯可以实现周年生产,也就意味着可以周年供应,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具体来说,每年1-4月份,云南低谷地区、广东、广西的马铃薯就上市了。5月-8月,湖北,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大面积的春薯上市。9-10月,内蒙、甘肃,黑龙江,陕西、河北等北方地区的马铃薯上市。10月往后,库存薯成为主力,仅仅两个月左右,云南、广东、广西的冬薯再一次补充进来,和库存薯同时供应市场。这种周年供应的优势,使得一个地方甚至一个供应商,就能满足一个地方的进口需求,那么他们自然会选择我们。”
出口优势未来仍会保持
蔬菜贸易的未来会怎样?我国还会保持蔬菜出口大国的地位吗?
张晶表示,未来十年中,我国蔬菜出口的前景仍然乐观,“我们目前具有的优势,比如区位优势、特色品种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周年供应优势等,短期内很难被替代,所以未来的蔬菜贸易中,仍然可以保持净出口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蔬菜生产和贸易的结构,正处在优化之中,“蔬菜生产成本在不断上升,这也意味着,未来可以更多关注高端蔬菜的生产和贸易,以获得更好的出口收益。”
在进口方面,张晶认为,进口增长的速度可能也会加快,“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新品种、新种类的消费需求,也会不断提高。消费者会希望品尝一下以前没见过、没吃过的蔬菜,或者尝一下国内罕见的蔬菜。”
不过,在马铃薯贸易中,周向阳认为,马铃薯的进口可能会逐渐减少,而出口量则不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从出口看,我们自身的优势未来仍然会保持,且周边的生产条件也不会改变,所以我们的出口优势还在。同时在进口方面,以前我国进口的主要是加工薯,也就是 *** 薯条、薯片等加工产品的马铃薯,这种马铃薯对生产的要求较高,一般都需要大小基本一致,且颜色均匀。马铃薯中含有多酚氧化酶,切开后会迅速氧化,切口变黑,炸出来的薯条薯片颜色就不好,消费者自然不喜欢,所以加工薯需要多酚氧化酶的含量较低,这样就不会变黑,或者不会快速变黑,加工出来的薯条薯片色泽金黄。在以前,加工薯的生产比较难,所以进口比较多,但现在,我国在种业、生产技术、生产条件等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加工薯的生产越来越多,进口替代的现象在加快,未来必然会有更多的国产加工薯,替代进口的加工薯。”周向阳说。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赵琳
新宁夏 话振兴|面对未来,“薯”光无限来源:【人民网】
走进原州区中河乡雪川固原马铃薯产业绿色高质量综合开发项目原料示范基地,一台台全自动马铃薯播种机正在作业,开沟、播种、施肥、覆膜一气呵成。
马铃薯传入中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固原市的种植历史也有300余年。这里具有高寒、冷凉的气候特点,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黄土和灰褐土有机质含量高,适宜马铃薯生长,繁育的种薯不带病虫、种 *** 好。
时下正值马铃薯播种关键期。随着天气转暖,原州区最早一批马铃薯已开始播种。近年来,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布局区域化、种植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发展产业化为路径,构建全链条现代化马铃薯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全国优质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马铃薯绿色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全国马铃薯产品深加工基地,不断提升“六盘山马铃薯”品牌影响力。
近日,记者走进原州区中河乡雪川六盘山食品(宁夏)有限公司,马铃薯产业绿色高质量综合开发项目的生产线上,一颗颗个头匀称的马铃薯在自动化设备的联合运转下,经过滤土、清洗、去皮、切割、漂烫、油炸、速冻、包装等工序,成为一块块颜色鲜亮均一、口感软糯的美味薯饼。2022年10月,这 *** 司首次出口冷冻薯条,成功打破固原薯制品“零出口”的局面。
如今,固原市马铃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不再是黄土地里的“土蛋蛋”,而成为固原市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目前,固原市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25亿元,马铃薯产业已形成了种植技术标准化、种薯繁育企业化、鲜薯外销市场化、淀粉及其加工兜底化的运行机制。
下一步,固原市将打造马铃薯产业种薯繁育示范基地,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探寻“薯”光促发展,走好乡村振兴路。
(责编:宽容、贾茹)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 *** 作者观点。全国 *** 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2023年7月马铃薯市场供需及 *** 走势预测分析:马铃薯 *** 季节 *** 下跌中商 *** 网讯:2023年7月,马铃薯 *** 季节 *** 下跌。在采收范围进一步扩大、薯农售薯急切和存储商囤薯意愿降低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预计马铃薯 *** 继续下跌的可能 *** 较大。
(一)春季马铃薯入库数量同比减少
随着山东、河南、湖北、江苏、河北等中原二作区露地马铃薯采挖完毕,今年春季马铃薯入库工作基本结束。由于春季马铃薯 *** 高位运行,入库成本较高,存储商囤薯积极 *** 下降,今年春季马铃薯入库数量处于近年来低位水平。据调度,截至7月底,山东、河北马铃薯入库数量分别约为去年同期的70%和60%。
(二)马铃薯 *** 季节 *** 下跌
7月份,全国马铃薯 *** 均价每公斤3.10元,环比跌10.0%,同比涨26.3%。马铃薯 *** 延续环比下跌趋势,主要原因:一是多产区集中收获。从往年薯价波动规律来看,由于多个产区同时进入上市期,7月份马铃薯市场 *** 一般呈下跌趋势。7月份,山东肥城、胶州,河南通许、清丰,河北围场、昌黎,辽宁本溪、绥中等马铃薯产区都进入大量采挖期,推动马铃薯市场 *** 季节 *** 下跌。二是消费需求减弱。一方面,随着学校暑期放假、工地施工减少,马铃薯团体消费明显减少,降低马铃薯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绝大部分马铃薯加工企业进入停工期,马铃薯加工消费需求大幅减少,也拉低了马铃薯市场 *** 。
(三)预计后期马铃薯 *** 继续下跌的可能 *** 较大
一是采收范围继续扩大。8月份,河北承德、张家口, *** 赤峰、乌兰察布,甘肃定西、临洮等北方一作区早熟马铃薯大量上市,同时云南昭通、昆明,贵州毕节、六盘水等西南混作区马铃薯也开始供应市场,马铃薯采收范围继续扩大,上市数量进一步增加。二是薯农售薯急切。今年上半年马铃薯主产区雨水偏多,马铃薯含水量偏高,薯块腐烂风险增大,为避免贮藏损失,薯农倾向尽快售薯,增加了市场供应数量。三是存储商囤薯意愿降低。受入库成本偏高和马铃薯耐储 *** 下降等因素共同影响,存储商囤薯积极 *** 不高,对马铃薯采购数量减少。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马铃薯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 *** 业大数据、产业 *** 、行业研究报告、行业 *** 、商业计划书、可行 *** 研究报告、园区产业规划、产业链 *** 图谱、产业 *** 指引、产业链 *** 考察&推介会等服务。
从美洲到中国:玉米、马铃薯、甘薯的传播之路演讲人:张箭 演讲地点: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演讲时间:2023年4月
张箭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系二级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历史学会顾问,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副 *** 兼常务理事,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前副 *** 兼常务理事。主要研究世界史,著有《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新 *** 农作物的传播和意义》等,发表学术 *** 200余篇。
粮食作物是农作物中的首要作物,关乎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对于世界上人口最多、拥有14亿多人的中国来说,“民以食为天”的感受亦是深刻。美洲的农作物中,也以粮食作物最为重要。我曾经在研究中统计过,历史上美洲印第安人驯化、培育、种植的和美洲特产的农林作物有60余种。其中影响很大,分布很广的大致分八类(包括粮饲、经济、干果、蔬菜、水果、 *** 材、提香、观赏作物等)二十多种。根据其重要 *** ,本讲座我们就只简要介绍美洲粮食作物中玉米、马铃薯、甘薯的传播。
玉米:两个世纪的传播
玉米学名玉蜀黍,禾本科,一年生草本。也俗称苞谷、玉麦等。玉米对土壤气候水肥的适应 *** 强,要求低,生长快,产量高,耗工费时少,便于贮藏,又耐旱、抗冷、耐瘠,其优点突出众多,因此在大约两个世纪内传遍了全世界。玉米的传播、进一步改良和被培育出新品种,极大地解决了各洲人民的吃饭问题和饲养畜禽所需的饲料问题。
2月15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刁翎镇,农民利用设备将玉米脱粒,为春耕做准备。新华社发
距今约七 *** 前,玉米开始在墨西哥中部高原谷地得到驯化和种植。秘鲁发现有四千多年前贮藏玉米的大型石结构仓库。印第安人还把玉米和人一起奉为生命的象征,雕刻在玛雅人的纪念碑和墨西哥恰帕斯州帕伦克的金字塔上。在印第安人的长期选育和培植下,到15世纪末已基本形成了各栽培种或品种的主要特征。
*** 探险队首次航达美洲后就“发现”了玉米。哥氏在14 *** 年10月16日的日记中首次提到它并称之为“印第安谷物”。他说:“这个岛(指菲迪南岛—长岛)遍地葱绿,……他们全年都耕种和收获印第安谷物及其他作物”(张至善编译:《 *** 航渡美洲——历史文献与现代研究》,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11月15日,哥氏又写道:“在那里(此时他们在古巴)有一片土地,种植着一种作物,结的果实有点像小麦,当地人称之为马西日(Mahiz,即后来西语 *** iz、英语 *** ize的词源,意为玉米)。”玉米作为 *** 等当时欧洲人从未见过的奇特作物,引起了船员们的极大兴趣,品尝之后, *** 一行对它的味道大加赞赏。探险队返航时, *** 带回了玉米。在他献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礼物中,就有一包金黄的玉 *** 。玉米从此进入欧洲。1494年,意大利的一份小册子对玉米有了初步的描述。1511年,植物学家彼得·马特(Martyr)对玉米的介绍广泛流传。1532年,意大利的植物标本室中已有了欧洲栽培玉米的标本。德国博物学家福克斯(Fuchs)则在他1542年的《植物志》(Dehistoriastirpiumcommentariiinsi *** es,或译《植物图志注》)中画出了玉米植株的精确图样,并介绍说当时各庭院里都有玉米栽种。16世纪的西班牙史学家传教士萨尔贡在他1577年出版的《新西班牙事物通史》中详细地描写了玉米。从16世纪中叶起,玉米慢慢离开了庭院,在南欧地区成为主要的粮食、饲料作物之一。17世纪时,玉米在伊比利亚半岛推广开来,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秣作物,传入欧洲地中海沿岸地区。在16、17世纪,玉米在欧洲各地的名称比较紊乱,有西班牙麦(粟)、印第安麦、土耳其麦(粮、粟、黍)、法兰西粟等十几个名称。这也反映了人们对玉米的认识和玉米传播的情况。
1542年出版的福克斯《植物志》中的玉米植株图。资料 ***
16世纪初叶,游弋在非洲西海岸的葡萄牙奴隶贩子将玉米传入西非刚果,当时称作“葡萄牙黍”。1561年的葡萄牙资料已提到非洲赞比西河流域莫诺莫塔帕(Monomotapa,今赞比亚西部,津巴布韦北部,乃卡伦加人国家)的玉米。随后玉米迅速传到中非热带雨林地区。据17世纪初的荷兰人奥尔费特·达珀(Dapper)所见,玉米当时已在非洲黄金海岸(加纳)大量种植。与此同时,安哥拉以及非洲一些地方也种上了玉米。根据葡萄牙人的记载,1634年时葡萄牙殖民者已在东非的桑给巴尔种植玉米。
17世纪早期,玉米从土耳其人 *** 下的巴尔干引种到 *** 及周围地区。接近18世纪末时,玉米在 *** 、库班低地和格鲁吉亚的斯拉夫人中传开。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渐渐取代了粟(小米),成为 *** 部分贫苦居民的主食之一。不过,在 *** 中层和上层社会视野中,玉米直到19世纪还算是蔬菜,此后才逐渐被视作粮食。
1601年,西班牙人将玉米引入大洋洲马里亚纳群岛。17世纪末探险家威廉·丹皮尔(Dampier)发现玉米已是帝汶岛居民的大宗食品了。可见此时玉米已在南洋开始普及。1542年,葡萄牙人来到日本南部的 *** 岛,1579年又将玉米传入日本长崎。日本人把玉米写作“ *** 黍”或“玉蜀黍”。
玉米传入中国,其渠道比较多。简单来说,一是从西亚中亚沿陆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西北(陕甘);二是由葡萄牙人把玉米带往印度,然后经印支、 *** 等传入我国西南(云南),后推广及川黔;三是越印度洋、中国南海,由葡萄牙人和华商把玉米传入我国东南沿海(闽浙粤)。这三条途径传入玉米的时间,都在16世纪中叶偏后。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中国始有对玉米最早的明确记载和形态描述。赵时春《平凉府志》卷四《平凉县·物产》载:“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蜀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垂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其细节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判断其为玉米,而此前方志中所记的“玉麦”等作物,因无形态描述而难以判定为玉米。1573年(明万历元年)的文献首次说明了玉米由国外传入。田艺衡《留青日扎》卷二六《御麦》记:“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吾乡(杭州)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李时珍《本草纲目》则指出:“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又云:“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粽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卷二三《谷部·玉蜀黍》)徐光启《农政全书》虽谈及玉米只有寥寥几笔,但值得注意的是,《农政全书》使用了“玉米”这个名称:“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卷二五《树艺·谷部》)
严格来说,徐光启《农政全书》只是在农书范围首次使用了“玉米”一词。我在研究中发现,《农政全书》之前已经在文学作品范围内出现了使用“玉米”一词的情况。比如,明代小说《 *** 》中已出现了作为食品糕点的“玉米面”一词:如“登时四盘四碗拿来,桌上摆了许多嘎饭,吃不了;又是两大盘玉米面鹅油蒸饼堆集的”(第卅五回)。这似乎又说明,明代玉米的栽培还很稀少,人们尚把玉米面视为比较稀奇的待客食品。到了清代,由于人口增加,玉米完全传开并得到普及。需要补充的是,中国人不仅长于历史思维,留下了丰富的史书和史料,而且也善于形象思维,画下了许多关于玉米的历史图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画下了玉米的简洁图画,抓住了玉米植株的特征;清代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卷二《谷类·玉蜀黍》),更是画出了玉米的茎、叶和雄花序、雌花序(果穗)的细部。玉米图画在明清时期的出现,也侧面反映了玉米正在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在玉米的加工食用方面,中国人开发了多种食用法:包括水煮、烧烤、汽蒸玉米棒吃,炒玉 *** 做菜吃,把玉 *** 磨成粉做馍吃,把玉 *** 打碎与大米或小米一起煮粥吃等。玉米对中国语言文化也有影响,例如,形成了流行的歇后语:“猴子(或狗熊)掰玉米(或苞谷)——掰一个丢一个”等。
马铃薯:从“ *** 怪苹果”到“烫手的山芋”
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别名土豆、洋芋、山 *** 蛋等,为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了方便介绍,下文我采用马铃薯在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名字——土豆。根据目前为止的研究,土豆的驯化栽培史可以上溯至7000年前,人类初始种植土豆的地区,可以 *** 到玻利维亚之的的喀喀湖与波波湖之间。在秘鲁和玻利维亚曾发现过公元4世纪有土豆形象的陶制品。从秘鲁到智利的古墓中,也曾发掘出仿照土豆形状 *** 的陶器。
1588年法国克鲁西乌斯所画现存最古老的马铃薯彩 *** 。资料 ***
土豆具有许多优点,包括对土壤要求低、对水肥需求少、产量高、营养较好、不怕战火、加工食用方便、能在高海拔寒冷地区生长等,大约在16世纪末土豆逐渐传至世界各地。
关于土豆的初始传播,存在不同说法。美国学者认为,1532年西班牙人到达秘鲁北部时才发现它。1570年土豆从秘鲁传入西班牙。但英国学者认为,土豆在1525年便由西班牙人传入欧洲。苏联学者曾考证,西班牙航海家西扎·德·列昂于1555年从秘鲁将一些薯块带回西班牙,并向国王查理一世报告这种稀见作物的食用 *** 。这也是欧洲首次出现土豆实物。土豆入欧后,最初只是被种在庭院里供观赏以及供植物学家 *** 物学家收藏研究。德国著名植物学者福克斯大概在1560年以前参照栽培生长的土豆作物,在他的《维也纳植物典》中画出了土豆的植株和果实块茎彩 *** ,这大概是欧洲最早的马铃薯图画。
历史上,土豆的果实块茎由于外形不规则、瘤节较多、芽眼较深、不易削皮、颜色欠佳而滞缓了其推广,人们一度怀疑它有毒。当然,现在我们知道,发了芽的土豆和未煮熟的芽眼因含龙葵素(solanine)是有毒 *** 的;因保存不善太阳晒多表面变色发绿的部分因含有配糖生物碱也有毒 *** ,需要扔掉或削去。而在400年前,人们甚至认为吃土豆会造成麻风病蔓延。因此法国勃艮第地区于1619年正式宣布,在该地区内禁食土豆。对土豆的偏见在欧洲持续了两个世纪,但土豆的高产和人们认识的进步仍使土豆种植逐渐推广开来。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欧洲各国对土豆的称谓十分混乱,多达几十种,称谓的混乱也反映出当时各国对土豆起源传播和特点的看法。这种混乱也导致今日欧洲各大语言中土豆的词根迥然不同。英语、西语、意语、葡语分别为源于共同词根的potato、patata、patata、batata;德语、俄语、荷兰语分别为源于共同词根的 *** ofell、картофель、aardappel;法语为词组pommedeterre(意为:土里的苹果)。
欧洲 *** 量食用土豆的最早记录出现在1573年,这年塞维利亚的一家医院定期购买土豆食用。由此可知土豆在西班牙已进入大田和市场。根据记载,1588年土豆在意大利已作为蔬菜栽培。16世纪下半叶土豆传入英国,德雷克、豪金斯、雷利等著名海盗是把马铃薯最早引进不列颠的人。至迟1596年,英人杰拉德(Gerrade)已在他伦敦的园子里种土豆。1552和1553年,由戈马拉撰写的《印第安通史》和《秘鲁年鉴》在西班牙出版,成为最早记录和简介了马铃薯的西方文献。法国农学家德·塞尔(deSerres)于1600年确切地介绍了土豆,奥国(奥地利)人克罗修斯(Clucius)则于1601年对土豆做了最早的植物学描述,并介绍说土豆当时已在德国大部分菜园里得到种植。中世末期近代初期欧洲频繁激烈的战争也大大 *** 了土豆的推广和普及。1 *** 1—1 *** 2年爱尔兰爆发反英 *** ,英国入侵者在爱尔兰残酷 *** *** 者,战火导致大多数农作物歉收甚至颗粒无收。而土豆却在地下安然熬过磨难,使爱尔兰人得以度荒抗灾,爱尔兰也成了以土豆为主食之一的之一个欧洲国家。1697至1698年间, *** 彼得大帝一行在西欧考察,回国后的1699年,他在莫斯科收到荷兰朋友寄来的一袋土豆(薯块)。彼得大帝下令把它们分送各省栽培,土豆从此传入 *** 。与土豆在西欧长期受歧视的境况相反,在整个18世纪的 *** ,土豆作为稀罕的食物基本上只供应贵族家庭。由于经常发生因发芽的薯块没扔掉或未挖尽芽眼部分、皮肉发绿的部分没削掉、没煮熟而导致的各类食物中毒,所以这一时期一些 *** 人称土豆为“ *** 怪苹果”(чёртоваяблока),当时 *** 的广大农民农奴并不接受它。后来随着1765年 *** 遭遇一场并发的饥荒和瘟疫,促使当时的叶卡捷琳娜二世认识到土豆的重要 *** ,于是沙皇 *** 开始大力鼓励种植土豆。19世纪上半叶的尼古拉一世继续劝农种植土豆,土豆在 *** 渐渐推广。
目前推测是葡萄牙人在大约16世纪下半叶将土豆传入印度。随后土豆传入印度尼西亚。据西方史料,荷兰人于1601年把土豆运到日本长崎。近年的研究进一步探明,荷兰人是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雅加达港(当时日本人称其为ジャガタラ港)将土豆运进长崎传入日本,因此在中世晚期近代早期,日本人称土豆为ジャガタラ芋。以后经过音变和简化,就演化为今日日语“马铃薯”一词ジャガイモ,其发音仍基于那个地名(ジャガタラ)。18世纪末, *** 人又从北方把土豆传入北海道。土豆在日本东北部逐渐传开,并从用于观赏,转为饲料,再转为蔬菜和粮食。
土豆传入中国的路线可能存在南北两条。17世纪中叶荷兰人把土豆从日本传入我国 *** 。据荷兰人斯特鲁伊斯(JohnStruys)所述,他于1650年(清顺治七年)在 *** 看到了土豆栽培。以后又从 *** 传入闽、粤,所以这些地区至今有习俗把土豆别称为荷兰薯、爪哇薯(参杨洪祖、滕宗璠、以凡:《马铃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农业出版社1993年版)。1700年左右,西方人在舟山岛定海县也看到土豆的栽培。目前来看,最早比较确切记述土豆的中国史料可能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撰成)。《本草纲目》卷二七《菜之二·土芋》云:“土芋,释名土卵、黄独、土豆。土芋蔓生,叶如豆叶,鶗鴂(指 *** )食后弥吐,人不可食。”这里首次提到了土豆。又云“土卵蔓生,如芋。……人以灰汁煮食之,……肉白皮黄,……可蒸食之”(同上)。随后,徐光启《农政全书》(1628年撰成)卷二七《树艺·蓏部》也云:“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叶),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这里再次提到土豆。我认为这土里生长、根圆如鸡卵、形似芋、肉白皮黄、可蒸食煮食的庄稼果实,很可能指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土豆。这样来看,土豆可能在明末就已传入中国了。明末吕毖《明宫史》记下了宫中所要采进尝鲜的“斯时所尚珍味”,其中就有“辽东之松子,蓟北之黄花、金针,都中之山 *** 、土豆,南都之苔菜、糟笋,武当之鹰嘴笋、黄精、黑精,北山之榛、栗、梨、枣、核桃、黄连、茶、木兰芽、蕨菜、蔓菁,不可胜数”(卷四《饮食好尚·正月》,《四库全书》第651册)。这里再次提到土豆,并明确说它是供贵族吃食的珍味,而且把土豆和山 *** 分开,并说明它产自北京地区,由此推断这里提到的土豆应该就是马铃薯。在土豆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中国人与欧洲人一样,最初也怀疑它有毒。清初(约1680年)康熙《畿辅通志·物产》记载有:“土芋一名土豆,蒸食之味如番薯”,说明17世纪80年代以前土豆已从北路传入河北省了。马铃薯之名则最早见于康熙三十九年福建省的《松溪县志·物产》,该志还对它的 *** 状作了概括描述:“菜依树生,掘取之,形有大小,略如铃子,色黑而圆,味苦甘。”康熙《福建通志》卷五七《物产·泉州府》说泉州府“有芋薯,有番薯”。芋薯很可能是从土芋到马铃薯的过渡名称。到道光年间吴其濬写《植物名实图考》,其卷六《蔬类》既详细介绍了阳芋(马铃薯)的各方面情况,又说山西“俗呼山 *** 蛋”。故吴书首次记载了马铃薯的两个常见别名——阳(洋)芋、山 *** 蛋,并画出了它的全图。这是中国之一幅确切的土豆图。
近代以来,土豆的种植已遍及全中国。在当代,随着生产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土豆越来越多扮演着常见菜肴配菜的角色,比如洋芋红烧肉、土豆蒸猪肉、炒土豆丝、烩洋芋泥等。今天,用现代化工业 *** 加工 *** 的各种油炸、膨化(马铃)薯片薯条也流行起来。2008年中国的土豆栽种面积为8800多万亩,是全球更大的土豆生产国和消费国。而现代以来中国一直流行“烫手的山芋”这句俗语,足见其对中国生活的深刻影响。
甘薯:生熟皆可吃的粮食、饲料作物
甘薯属旋花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块根植物,学名IpomoeabatatasL.,英语名Sweetpotato。通称红薯、白薯、番薯,又叫朱薯、地瓜、红苕等。甘薯的块根作粮食时既可熟食又可生吃,还可以作饲料、制糖和制酒精等,其茎蔓叶也可做饲料,是比较重要的粮食和多用途作物。
德国学者埃尔肖尔茨绘于17世纪中后叶的甘薯图。资料 ***
甘薯的栽培起源于中南美洲。20世纪60年代末人们从南美洲秘鲁智尔卡(Chilca)峡谷的洞 *** 发掘出甘薯块根遗物,经测定已有上万年的历史。在中美洲,甘薯至少在5000年前就被印第安人驯化栽培了。人们设定甘薯的起源中心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和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河河口之间。甘薯的栽培种在这片地区最早驯化培育形成,由当地印第安人于4500年前传播到加勒比地区和南美洲。到近 *** 时代,亚马孙河流域和奥里诺科河流域热带雨林的印第安阿兹特克人、哥伦比亚波哥大(城)河谷地区的奇布查人、玛雅人等许多部族都广泛种植甘薯。
大概在15世纪末,甘薯先后由 *** 和史学家奥维多(G.F.deOviedo)带回西班牙和欧洲。但他们带回的是薯块,没有进行栽培。1526年甘薯被西班牙人从西印度群岛引入西班牙栽培并从那里传入欧洲各国。甘薯在欧洲的传播和普及比较缓慢。它在一段时期内与土豆一样受到误解,被认为含有对 *** 有害的物质。这种情况也侧面说明,对新作物感兴趣的首先是欧洲的医 *** 学家和植物学家,而他们的动机可能更多是为了寻找新 *** 。17世纪,甘薯在西班牙扩大了种植面积,但在欧洲由于饮食习惯和地理条件,甘薯的影响有限。
这一时期关于甘薯的文献记载和图画描绘也相对较少。16世纪中后叶,西班牙史家和传教士萨尔贡考察阿兹特克人的甘薯田,在《新西班牙事物通史》(1577)中写下了有关甘薯的翔实信息:他们“还有其他可食用的根,像地下的芜菁一样形成,被称为卡莫特利:这些是当地的甘薯,它们被煮熟,生吃和油炸”。17世纪中后叶,德国学者埃尔肖尔茨才画下比较真实完整的甘薯藤叶块茎全图。
16世纪往返于美洲和非洲的贩奴船以甘薯作为奴隶的粮食。甘薯由此传入西非沿海并逐渐普及到非洲各地。随后甘薯由大西洋传入印度洋进入印度。16世纪上半叶的西班牙人把甘薯带到南洋—马来群岛,首先是菲律宾的马尼拉和印度尼西亚的摩鹿加,再由这片群岛出发传入 *** *** 各国。
1769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随行植物学家布恩克斯和索兰德尔在玻利尼西亚群岛的塔希提岛发现当地土著居民栽种吃食甘薯。甘薯虽然被认为起源于美洲,但它在任何欧洲人造访(包括最早的麦哲伦横渡太平洋)前很久已明确地来到了塔希提,也被确认带入了新西兰,而此前也没有欧洲人到过那里。人们在那一带的库克群岛上发现了甘薯(块根)古遗物,经放射 *** 碳测年可追溯到公元1000年,人们认为甘薯传到玻利尼西亚群岛中部可能在公元700年,猜测很可能是玻利尼西亚人航行到南美并带回了甘薯,又把它传播到 *** 节岛、夏威夷和新西兰。
考虑到1521年麦哲伦船队横渡太平洋来到菲律宾,估计在16世纪中叶,甘薯慢慢从美洲传入菲律宾。17世纪初由葡萄牙人传入琉球群岛。
1615年英国人理查德·考克斯把甘薯传入日本本土。他在1615年 *** 的日记里写道:今天我们把“这种薯类移植到了长崎地区”。这是关于甘薯传入日本内地的首次文献记载。
甘薯进入中国的路线和时间目前也没有明确界定。我们推测,甘薯大致经海陆两路,大约在16世纪七八十年代传入中国。明万历四年(1576年)的《云南通志》中就有临安、姚安、景东、顺宁四府种植“红薯”的记载(卷二七《物产·蔬属》),并把它排列在薯蓣(山 *** )和云板薯之间,但未见说明和形状描绘。明末祁彪佳(1602—1 *** 5)《寓山注·豳圃》云:“又从海外得红薯异种,每一本,可植二三亩,每亩可收得薯一二车,以代粒,足裹百人腹。”(谢国桢编《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结合这两条记载,《云南通志》中记载的“红薯”极可能便是传入的美洲甘薯。另据清宣统《东莞县志》卷十四《舆地略·物产》记载,明万历八年(1580年)广东凤冈人陈益乘船到 *** ( *** ),当地首领用一种名叫白薯的土产招待他,味道甘美。陈将其带回。由于此物来自明人眼中的“番邦”,故名之为番薯。接着,福建长乐人陈振龙把甘薯引入福建。“万历中,闽人又得之外国。……盖渡闽海而南,有吕宋国,……以通商故,闽人多贾吕宋焉。其国有朱薯,被野连山而是。……然恡而不与中国人。中国人截取其蔓咫许,挟小盖中以来,于是入闽十余年矣。”(《闽书》卷一五○《南产志·番薯》)徐光启记述的甘薯传入更加有趣:“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农政全书》卷二七《树艺·蓏部》)
相比此前在其他国家的传播速度,甘薯在中国的传播更为迅速,普及更加全面。16世纪末福建发生饥荒,巡抚金学曾便大力推广种植甘薯,饥民得以度荒。何乔远在1600年前后著的《闽书》中曾讲到,由于甘薯的广泛种植,在泉州其“斤不值一钱,二斤而可饱矣”。于是耄耋童孺行道粥乞之人皆可以食。(《闽书》卷一五○《南产志·番薯》)徐光启总结出甘薯有“十三胜”(优点),包括高产益人、色白味甘、繁殖快速、防灾救饥、可充笾实(祭祀品)、可以酿酒、可以久藏、可作饼饵、生熟可食、不妨农功以及可避蝗虫等(《农政全书》卷二七《树艺·蓏部》)。
甘薯本身具有抗涝、耐旱、耐瘠等特 *** ,又特别适合中国的地形土壤气候条件和中国人的口味。发展至今,中国已是甘薯生产和消费的头号大国。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7500万—8000万亩,约占世界种植面积的60%,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80%。除了煮、蒸红薯吃以外,中国人还发展出烤红薯(白薯)、煮红苕稀饭、红薯粉蒸肉等诸多吃法,以及晾晒、炒、炸红苕干这种带有零食 *** 质的食品。此外,在中国还诞生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样十分流行的俗语。
小结
我们介绍的玉米、土豆、甘薯三大粮食作物,它们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因为它们具有产量高、生长快、对土肥水要求低、对气候适应 *** 强、播种期长、耗工少、受病虫害影响小、便于储藏及加工等许多优点。
同时,玉米、土豆、甘薯等也可用作饲料(包括果实和茎蔓枝叶),能够显著促进畜 *** 的发展从而生产更多的肉蛋奶,这对改善生活产生了持续影响。
而随着玉米、土豆、甘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各国文化亦受到了相当影响,以上种种,都说明了玉米、土豆、甘薯传播在农业史上的重要意义。
《 *** 》( 2023年05月13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 *** 》
从美洲到中国:玉米、马铃薯、甘薯的传播之路2月15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刁翎镇,农民利用设备将玉米脱粒,为春耕做准备。新华社发
1542年出版的福克斯《植物志》中的玉米植株图。资料 ***
1588年法国克鲁西乌斯所画现存最古老的马铃薯彩 *** 。资料 ***
德国学者埃尔肖尔茨绘于17世纪中后叶的甘薯图。资料 ***
张箭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系二级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历史学会顾问,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副 *** 兼常务理事,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前副 *** 兼常务理事。主要研究世界史,著有《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新 *** 农作物的传播和意义》等,发表学术 *** 200余篇。
粮食作物是农作物中的首要作物,关乎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对于世界上人口最多、拥有14亿多人的中国来说,“民以食为天”的感受亦是深刻。美洲的农作物中,也以粮食作物最为重要。我曾经在研究中统计过,历史上美洲印第安人驯化、培育、种植的和美洲特产的农林作物有60余种。其中影响很大,分布很广的大致分八类(包括粮饲、经济、干果、蔬菜、水果、 *** 材、提香、观赏作物等)二十多种。根据其重要 *** ,本讲座我们就只简要介绍美洲粮食作物中玉米、马铃薯、甘薯的传播。
玉米:两个世纪的传播
玉米学名玉蜀黍,禾本科,一年生草本。也俗称苞谷、玉麦等。玉米对土壤气候水肥的适应 *** 强,要求低,生长快,产量高,耗工费时少,便于贮藏,又耐旱、抗冷、耐瘠,其优点突出众多,因此在大约两个世纪内传遍了全世界。玉米的传播、进一步改良和被培育出新品种,极大地解决了各洲人民的吃饭问题和饲养畜禽所需的饲料问题。
距今约七 *** 前,玉米开始在墨西哥中部高原谷地得到驯化和种植。秘鲁发现有四千多年前贮藏玉米的大型石结构仓库。印第安人还把玉米和人一起奉为生命的象征,雕刻在玛雅人的纪念碑和墨西哥恰帕斯州帕伦克的金字塔上。在印第安人的长期选育和培植下,到15世纪末已基本形成了各栽培种或品种的主要特征。
*** 探险队首次航达美洲后就“发现”了玉米。哥氏在14 *** 年10月16日的日记中首次提到它并称之为“印第安谷物”。他说:“这个岛(指菲迪南岛—长岛)遍地葱绿,……他们全年都耕种和收获印第安谷物及其他作物”(张至善编译:《 *** 航渡美洲——历史文献与现代研究》,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11月15日,哥氏又写道:“在那里(此时他们在古巴)有一片土地,种植着一种作物,结的果实有点像小麦,当地人称之为马西日(Mahiz,即后来西语 *** iz、英语 *** ize的词源,意为玉米)。”玉米作为 *** 等当时欧洲人从未见过的奇特作物,引起了船员们的极大兴趣,品尝之后, *** 一行对它的味道大加赞赏。探险队返航时, *** 带回了玉米。在他献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礼物中,就有一包金黄的玉 *** 。玉米从此进入欧洲。1494年,意大利的一份小册子对玉米有了初步的描述。1511年,植物学家彼得·马特(Martyr)对玉米的介绍广泛流传。1532年,意大利的植物标本室中已有了欧洲栽培玉米的标本。德国博物学家福克斯(Fuchs)则在他1542年的《植物志》(De historia stirpium commentarii insi *** es,或译《植物图志注》)中画出了玉米植株的精确图样,并介绍说当时各庭院里都有玉米栽种。16世纪的西班牙史学家传教士萨尔贡在他1577年出版的《新西班牙事物通史》中详细地描写了玉米。从16世纪中叶起,玉米慢慢离开了庭院,在南欧地区成为主要的粮食、饲料作物之一。17世纪时,玉米在伊比利亚半岛推广开来,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秣作物,传入欧洲地中海沿岸地区。在16、17世纪,玉米在欧洲各地的名称比较紊乱,有西班牙麦(粟)、印第安麦、土耳其麦(粮、粟、黍)、法兰西粟等十几个名称。这也反映了人们对玉米的认识和玉米传播的情况。
16世纪初叶,游弋在非洲西海岸的葡萄牙奴隶贩子将玉米传入西非刚果,当时称作“葡萄牙黍”。1561年的葡萄牙资料已提到非洲赞比西河流域莫诺莫塔帕(Monomotapa,今赞比亚西部,津巴布韦北部,乃卡伦加人国家)的玉米。随后玉米迅速传到中非热带雨林地区。据17世纪初的荷兰人奥尔费特·达珀(Dapper)所见,玉米当时已在非洲黄金海岸(加纳)大量种植。与此同时,安哥拉以及非洲一些地方也种上了玉米。根据葡萄牙人的记载,1634年时葡萄牙殖民者已在东非的桑给巴尔种植玉米。
17世纪早期,玉米从土耳其人 *** 下的巴尔干引种到 *** 及周围地区。接近18世纪末时,玉米在 *** 、库班低地和格鲁吉亚的斯拉夫人中传开。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渐渐取代了粟(小米),成为 *** 部分贫苦居民的主食之一。不过,在 *** 中层和上层社会视野中,玉米直到19世纪还算是蔬菜,此后才逐渐被视作粮食。
1601年,西班牙人将玉米引入大洋洲马里亚纳群岛。17世纪末探险家威廉·丹皮尔(Dampier)发现玉米已是帝汶岛居民的大宗食品了。可见此时玉米已在南洋开始普及。1542年,葡萄牙人来到日本南部的 *** 岛,1579年又将玉米传入日本长崎。日本人把玉米写作“ *** 黍”或“玉蜀黍”。
玉米传入中国,其渠道比较多。简单来说,一是从西亚中亚沿陆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西北(陕甘);二是由葡萄牙人把玉米带往印度,然后经印支、 *** 等传入我国西南(云南),后推广及川黔;三是越印度洋、中国南海,由葡萄牙人和华商把玉米传入我国东南沿海(闽浙粤)。这三条途径传入玉米的时间,都在16世纪中叶偏后。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中国始有对玉米最早的明确记载和形态描述。赵时春《平凉府志》卷四《平凉县·物产》载:“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蜀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垂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其细节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判断其为玉米,而此前方志中所记的“玉麦”等作物,因无形态描述而难以判定为玉米。1573年(明万历元年)的文献首次说明了玉米由国外传入。田艺衡《留青日扎》卷二六《御麦》记:“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吾乡(杭州)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李时珍《本草纲目》则指出:“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又云:“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粽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卷二三《谷部·玉蜀黍》)徐光启《农政全书》虽谈及玉米只有寥寥几笔,但值得注意的是,《农政全书》使用了“玉米”这个名称:“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卷二五《树艺·谷部》)
严格来说,徐光启《农政全书》只是在农书范围首次使用了“玉米”一词。我在研究中发现,《农政全书》之前已经在文学作品范围内出现了使用“玉米”一词的情况。比如,明代小说《 *** 》中已出现了作为食品糕点的“玉米面”一词:如“登时四盘四碗拿来,桌上摆了许多嘎饭,吃不了;又是两大盘玉米面鹅油蒸饼堆集的”(第卅五回)。这似乎又说明,明代玉米的栽培还很稀少,人们尚把玉米面视为比较稀奇的待客食品。到了清代,由于人口增加,玉米完全传开并得到普及。需要补充的是,中国人不仅长于历史思维,留下了丰富的史书和史料,而且也善于形象思维,画下了许多关于玉米的历史图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画下了玉米的简洁图画,抓住了玉米植株的特征;清代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卷二《谷类·玉蜀黍》),更是画出了玉米的茎、叶和雄花序、雌花序(果穗)的细部。玉米图画在明清时期的出现,也侧面反映了玉米正在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在玉米的加工食用方面,中国人开发了多种食用法:包括水煮、烧烤、汽蒸玉米棒吃,炒玉 *** 做菜吃,把玉 *** 磨成粉做馍吃,把玉 *** 打碎与大米或小米一起煮粥吃等。玉米对中国语言文化也有影响,例如,形成了流行的歇后语:“猴子(或狗熊)掰玉米(或苞谷)——掰一个丢一个”等。
马铃薯:从“ *** 怪苹果”到“烫手的山芋”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别名土豆、洋芋、山 *** 蛋等,为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了方便介绍,下文我采用马铃薯在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名字——土豆。根据目前为止的研究,土豆的驯化栽培史可以上溯至7000年前,人类初始种植土豆的地区,可以 *** 到玻利维亚之的的喀喀湖与波波湖之间。在秘鲁和玻利维亚曾发现过公元4世纪有土豆形象的陶制品。从秘鲁到智利的古墓中,也曾发掘出仿照土豆形状 *** 的陶器。
土豆具有许多优点,包括对土壤要求低、对水肥需求少、产量高、营养较好、不怕战火、加工食用方便、能在高海拔寒冷地区生长等,大约在16世纪末土豆逐渐传至世界各地。
关于土豆的初始传播,存在不同说法。美国学者认为,1532年西班牙人到达秘鲁北部时才发现它。1570年土豆从秘鲁传入西班牙。但英国学者认为,土豆在1525年便由西班牙人传入欧洲。苏联学者曾考证,西班牙航海家西扎·德·列昂于1555年从秘鲁将一些薯块带回西班牙,并向国王查理一世报告这种稀见作物的食用 *** 。这也是欧洲首次出现土豆实物。土豆入欧后,最初只是被种在庭院里供观赏以及供植物学家 *** 物学家收藏研究。德国著名植物学者福克斯大概在1560年以前参照栽培生长的土豆作物,在他的《维也纳植物典》中画出了土豆的植株和果实块茎彩 *** ,这大概是欧洲最早的马铃薯图画。
历史上,土豆的果实块茎由于外形不规则、瘤节较多、芽眼较深、不易削皮、颜色欠佳而滞缓了其推广,人们一度怀疑它有毒。当然,现在我们知道,发了芽的土豆和未煮熟的芽眼因含龙葵素(solanine)是有毒 *** 的;因保存不善太阳晒多表面变色发绿的部分因含有配糖生物碱也有毒 *** ,需要扔掉或削去。而在400年前,人们甚至认为吃土豆会造成麻风病蔓延。因此法国勃艮第地区于1619年正式宣布,在该地区内禁食土豆。对土豆的偏见在欧洲持续了两个世纪,但土豆的高产和人们认识的进步仍使土豆种植逐渐推广开来。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欧洲各国对土豆的称谓十分混乱,多达几十种,称谓的混乱也反映出当时各国对土豆起源传播和特点的看法。这种混乱也导致今日欧洲各大语言中土豆的词根迥然不同。英语、西语、意语、葡语分别为源于共同词根的potato、patata、patata、batata;德语、俄语、荷兰语分别为源于共同词根的 *** ofell、картофель、aardappel;法语为词组pomme de terre(意为:土里的苹果)。
欧洲 *** 量食用土豆的最早记录出现在1573年,这年塞维利亚的一家医院定期购买土豆食用。由此可知土豆在西班牙已进入大田和市场。根据记载,1588年土豆在意大利已作为蔬菜栽培。16世纪下半叶土豆传入英国,德雷克、豪金斯、雷利等著名海盗是把马铃薯最早引进不列颠的人。至迟1596年,英人杰拉德(Gerrade)已在他伦敦的园子里种土豆。1552和1553年,由戈马拉撰写的《印第安通史》和《秘鲁年鉴》在西班牙出版,成为最早记录和简介了马铃薯的西方文献。法国农学家德·塞尔(de Serres)于1600年确切地介绍了土豆,奥国(奥地利)人克罗修斯(Clucius)则于1601年对土豆做了最早的植物学描述,并介绍说土豆当时已在德国大部分菜园里得到种植。中世末期近代初期欧洲频繁激烈的战争也大大 *** 了土豆的推广和普及。1 *** 1—1 *** 2年爱尔兰爆发反英 *** ,英国入侵者在爱尔兰残酷 *** *** 者,战火导致大多数农作物歉收甚至颗粒无收。而土豆却在地下安然熬过磨难,使爱尔兰人得以度荒抗灾,爱尔兰也成了以土豆为主食之一的之一个欧洲国家。1697至1698年间, *** 彼得大帝一行在西欧考察,回国后的1699年,他在莫斯科收到荷兰朋友寄来的一袋土豆(薯块)。彼得大帝下令把它们分送各省栽培,土豆从此传入 *** 。与土豆在西欧长期受歧视的境况相反,在整个18世纪的 *** ,土豆作为稀罕的食物基本上只供应贵族家庭。由于经常发生因发芽的薯块没扔掉或未挖尽芽眼部分、皮肉发绿的部分没削掉、没煮熟而导致的各类食物中毒,所以这一时期一些 *** 人称土豆为“ *** 怪苹果”(чёртова яблока),当时 *** 的广大农民农奴并不接受它。后来随着1765年 *** 遭遇一场并发的饥荒和瘟疫,促使当时的叶卡捷琳娜二世认识到土豆的重要 *** ,于是沙皇 *** 开始大力鼓励种植土豆。19世纪上半叶的尼古拉一世继续劝农种植土豆,土豆在 *** 渐渐推广。
目前推测是葡萄牙人在大约16世纪下半叶将土豆传入印度。随后土豆传入印度尼西亚。据西方史料,荷兰人于1601年把土豆运到日本长崎。近年的研究进一步探明,荷兰人是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雅加达港(当时日本人称其为ジャガタラ港)将土豆运进长崎传入日本,因此在中世晚期近代早期,日本人称土豆为ジャガタラ芋。以后经过音变和简化,就演化为今日日语“马铃薯”一词ジャガイモ,其发音仍基于那个地名(ジャガタラ)。18世纪末, *** 人又从北方把土豆传入北海道。土豆在日本东北部逐渐传开,并从用于观赏,转为饲料,再转为蔬菜和粮食。
土豆传入中国的路线可能存在南北两条。17世纪中叶荷兰人把土豆从日本传入我国 *** 。据荷兰人斯特鲁伊斯(John Struys)所述,他于1650年(清顺治七年)在 *** 看到了土豆栽培。以后又从 *** 传入闽、粤,所以这些地区至今有习俗把土豆别称为荷兰薯、爪哇薯(参杨洪祖、滕宗璠、以凡:《马铃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农业出版社1993年版)。1700年左右,西方人在舟山岛定海县也看到土豆的栽培。目前来看,最早比较确切记述土豆的中国史料可能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撰成)。《本草纲目》卷二七《菜之二·土芋》云:“土芋,释名土卵、黄独、土豆。土芋蔓生,叶如豆叶,鶗鴂(指 *** )食后弥吐,人不可食。”这里首次提到了土豆。又云“土卵蔓生,如芋。……人以灰汁煮食之,……肉白皮黄,……可蒸食之”(同上)。随后,徐光启《农政全书》(1628年撰成)卷二七《树艺·蓏部》也云:“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叶),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这里再次提到土豆。我认为这土里生长、根圆如鸡卵、形似芋、肉白皮黄、可蒸食煮食的庄稼果实,很可能指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土豆。这样来看,土豆可能在明末就已传入中国了。明末吕毖《明宫史》记下了宫中所要采进尝鲜的“斯时所尚珍味”,其中就有“辽东之松子,蓟北之黄花、金针,都中之山 *** 、土豆,南都之苔菜、糟笋,武当之鹰嘴笋、黄精、黑精,北山之榛、栗、梨、枣、核桃、黄连、茶、木兰芽、蕨菜、蔓菁,不可胜数”(卷四《饮食好尚·正月》,《四库全书》第651册)。这里再次提到土豆,并明确说它是供贵族吃食的珍味,而且把土豆和山 *** 分开,并说明它产自北京地区,由此推断这里提到的土豆应该就是马铃薯。在土豆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中国人与欧洲人一样,最初也怀疑它有毒。清初(约1680年)康熙《畿辅通志·物产》记载有:“土芋一名土豆,蒸食之味如番薯”,说明17世纪80年代以前土豆已从北路传入河北省了。马铃薯之名则最早见于康熙三十九年福建省的《松溪县志·物产》,该志还对它的 *** 状作了概括描述:“菜依树生,掘取之,形有大小,略如铃子,色黑而圆,味苦甘。”康熙《福建通志》卷五七《物产·泉州府》说泉州府“有芋薯,有番薯”。芋薯很可能是从土芋到马铃薯的过渡名称。到道光年间吴其濬写《植物名实图考》,其卷六《蔬类》既详细介绍了阳芋(马铃薯)的各方面情况,又说山西“俗呼山 *** 蛋”。故吴书首次记载了马铃薯的两个常见别名——阳(洋)芋、山 *** 蛋,并画出了它的全图。这是中国之一幅确切的土豆图。
近代以来,土豆的种植已遍及全中国。在当代,随着生产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土豆越来越多扮演着常见菜肴配菜的角色,比如洋芋红烧肉、土豆蒸猪肉、炒土豆丝、烩洋芋泥等。今天,用现代化工业 *** 加工 *** 的各种油炸、膨化(马铃)薯片薯条也流行起来。2008年中国的土豆栽种面积为8800多万亩,是全球更大的土豆生产国和消费国。而现代以来中国一直流行“烫手的山芋”这句俗语,足见其对中国生活的深刻影响。
甘薯:生熟皆可吃的粮食、饲料作物
甘薯属旋花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块根植物,学名Ipomoea batatas L.,英语名Sweet potato。通称红薯、白薯、番薯,又叫朱薯、地瓜、红苕等。甘薯的块根作粮食时既可熟食又可生吃,还可以作饲料、制糖和制酒精等,其茎蔓叶也可做饲料,是比较重要的粮食和多用途作物。
甘薯的栽培起源于中南美洲。20世纪60年代末人们从南美洲秘鲁智尔卡(Chilca)峡谷的洞 *** 发掘出甘薯块根遗物,经测定已有上万年的历史。在中美洲,甘薯至少在5000年前就被印第安人驯化栽培了。人们设定甘薯的起源中心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和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河河口之间。甘薯的栽培种在这片地区最早驯化培育形成,由当地印第安人于4500年前传播到加勒比地区和南美洲。到近 *** 时代,亚马孙河流域和奥里诺科河流域热带雨林的印第安阿兹特克人、哥伦比亚波哥大(城)河谷地区的奇布查人、玛雅人等许多部族都广泛种植甘薯。
大概在15世纪末,甘薯先后由 *** 和史学家奥维多(G.F.de Oviedo)带回西班牙和欧洲。但他们带回的是薯块,没有进行栽培。1526年甘薯被西班牙人从西印度群岛引入西班牙栽培并从那里传入欧洲各国。甘薯在欧洲的传播和普及比较缓慢。它在一段时期内与土豆一样受到误解,被认为含有对 *** 有害的物质。这种情况也侧面说明,对新作物感兴趣的首先是欧洲的医 *** 学家和植物学家,而他们的动机可能更多是为了寻找新 *** 。17世纪,甘薯在西班牙扩大了种植面积,但在欧洲由于饮食习惯和地理条件,甘薯的影响有限。
这一时期关于甘薯的文献记载和图画描绘也相对较少。16世纪中后叶,西班牙史家和传教士萨尔贡考察阿兹特克人的甘薯田,在《新西班牙事物通史》(1577)中写下了有关甘薯的翔实信息:他们“还有其他可食用的根,像地下的芜菁一样形成,被称为卡莫特利:这些是当地的甘薯,它们被煮熟,生吃和油炸”。17世纪中后叶,德国学者埃尔肖尔茨才画下比较真实完整的甘薯藤叶块茎全图。
16世纪往返于美洲和非洲的贩奴船以甘薯作为奴隶的粮食。甘薯由此传入西非沿海并逐渐普及到非洲各地。随后甘薯由大西洋传入印度洋进入印度。16世纪上半叶的西班牙人把甘薯带到南洋—马来群岛,首先是菲律宾的马尼拉和印度尼西亚的摩鹿加,再由这片群岛出发传入 *** *** 各国。
1769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随行植物学家布恩克斯和索兰德尔在玻利尼西亚群岛的塔希提岛发现当地土著居民栽种吃食甘薯。甘薯虽然被认为起源于美洲,但它在任何欧洲人造访(包括最早的麦哲伦横渡太平洋)前很久已明确地来到了塔希提,也被确认带入了新西兰,而此前也没有欧洲人到过那里。人们在那一带的库克群岛上发现了甘薯(块根)古遗物,经放射 *** 碳测年可追溯到公元1000年,人们认为甘薯传到玻利尼西亚群岛中部可能在公元700年,猜测很可能是玻利尼西亚人航行到南美并带回了甘薯,又把它传播到 *** 节岛、夏威夷和新西兰。
考虑到1521年麦哲伦船队横渡太平洋来到菲律宾,估计在16世纪中叶,甘薯慢慢从美洲传入菲律宾。17世纪初由葡萄牙人传入琉球群岛。
1615年英国人理查德·考克斯把甘薯传入日本本土。他在1615年 *** 的日记里写道:今天我们把“这种薯类移植到了长崎地区”。这是关于甘薯传入日本内地的首次文献记载。
甘薯进入中国的路线和时间目前也没有明确界定。我们推测,甘薯大致经海陆两路,大约在16世纪七八十年代传入中国。明万历四年(1576年)的《云南通志》中就有临安、姚安、景东、顺宁四府种植“红薯”的记载(卷二七《物产·蔬属》),并把它排列在薯蓣(山 *** )和云板薯之间,但未见说明和形状描绘。明末祁彪佳(1602—1 *** 5)《寓山注·豳圃》云:“又从海外得红薯异种,每一本,可植二三亩,每亩可收得薯一二车,以代粒,足裹百人腹。”(谢国桢编《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结合这两条记载,《云南通志》中记载的“红薯”极可能便是传入的美洲甘薯。另据清宣统《东莞县志》卷十四《舆地略·物产》记载,明万历八年(1580年)广东凤冈人陈益乘船到 *** ( *** ),当地首领用一种名叫白薯的土产招待他,味道甘美。陈将其带回。由于此物来自明人眼中的“番邦”,故名之为番薯。接着,福建长乐人陈振龙把甘薯引入福建。“万历中,闽人又得之外国。……盖渡闽海而南,有吕宋国,……以通商故, 闽人多贾吕宋焉。其国有朱薯,被野连山而是。……然恡而不与中国人。中国人截取其蔓咫许,挟小盖中以来,于是入闽十余年矣。”(《闽书》卷一五○《南产志·番薯》)徐光启记述的甘薯传入更加有趣:“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农政全书》卷二七《树艺·蓏部》)
相比此前在其他国家的传播速度,甘薯在中国的传播更为迅速,普及更加全面。16世纪末福建发生饥荒,巡抚金学曾便大力推广种植甘薯,饥民得以度荒。何乔远在1600年前后著的《闽书》中曾讲到,由于甘薯的广泛种植,在泉州其“斤不值一钱,二斤而可饱矣”。于是耄耋童孺行道粥乞之人皆可以食。(《闽书》卷一五○《南产志·番薯》)徐光启总结出甘薯有“十三胜”(优点),包括高产益人、色白味甘、繁殖快速、防灾救饥、可充笾实(祭祀品)、可以酿酒、可以久藏、可作饼饵、生熟可食、不妨农功以及可避蝗虫等(《农政全书》卷二七《树艺·蓏部》)。
甘薯本身具有抗涝、耐旱、耐瘠等特 *** ,又特别适合中国的地形土壤气候条件和中国人的口味。发展至今,中国已是甘薯生产和消费的头号大国。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7500万—8000万亩,约占世界种植面积的60%,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80%。除了煮、蒸红薯吃以外,中国人还发展出烤红薯(白薯)、煮红苕稀饭、红薯粉蒸肉等诸多吃法,以及晾晒、炒、炸红苕干这种带有零食 *** 质的食品。此外,在中国还诞生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样十分流行的俗语。
小结
我们介绍的玉米、土豆、甘薯三大粮食作物,它们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因为它们具有产量高、生长快、对土肥水要求低、对气候适应 *** 强、播种期长、耗工少、受病虫害影响小、便于储藏及加工等许多优点。
同时,玉米、土豆、甘薯等也可用作饲料(包括果实和茎蔓枝叶),能够显著促进畜 *** 的发展从而生产更多的肉蛋奶,这对改善生活产生了持续影响。
而随着玉米、土豆、甘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各国文化亦受到了相当影响,以上种种,都说明了玉米、土豆、甘薯传播在农业史上的重要意义。
土豆是 *** 用语要禁?前民代讽: *** 也是 *** 人取的, *** 别自称“ *** 人”来源:中国 *** 网
台中学课本称马铃薯为“土豆”引绿营跳脚( *** 来源: *** “中时新闻网”)
据 *** “中时新闻网”报道,近日岛内有初中生物课本称呼马铃薯为“土豆”,引发绿营跳脚,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潘文忠称“相当惊讶”,大呼“ *** 教科书怎么可能用‘中国用词’?”并称“我们的土豆是指花生”。对此,中国 *** 前“立委”蔡正元嘲讽,土豆、马铃薯的称呼都是 *** 人发明, *** 现在以土豆是 *** 用语为由要禁止实在搞笑,真正的土豆,就是那些知识低落、又土又逗的 *** 政客。
蔡正元指出,马铃薯和花生都是16世纪后,才被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从南美洲带到 *** 地区的作物,其中,马铃薯原产于秘鲁和玻利维亚,因为长得像中国古代的马铃,被福建人称为马铃薯,在 *** 东北则称土豆,华北称山 *** 蛋,长江流域称洋芋,因此才有洋芋片、土豆、马铃薯、洋芋等不同称呼。
至于花生,蔡正元提到其原产于秘鲁和巴西,传到 *** 后被称为花生、地豆、长生果、番豆、土豆,其中土豆是福建人在说的,广东人则称花生为番豆。蔡正元也狠酸,花生、马铃薯称呼都是都是 *** 人取的, *** 应该全部禁止,再另取它名,以示 *** 人“真的不是中国人,不屑使用中国人的称呼”。
另外,蔡正元狠酸,由于“ *** ”一词也是 *** 人取的,所以 *** 不该使用、更不应该称自己是 *** 人,要改称“土豆人”,这样才能彰显“这个人民又土又逗”。(来源:中国 *** 网)
土豆的魅力一段跨越时空的美味情缘。欢迎加入这场充满魅力和传奇的旅程,我们将一起探索土豆的世界,从它的起源、历史发展到营养价值以及在中国的影响,让我们一起开启这段奇妙的旅程,领略土豆的无尽魅力。
土豆,这个备受全球喜爱的食材,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早在公元前九 *** 人类便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种植土豆。随着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土豆被带到了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被誉为地下苹果的土豆。营养价值极高,它富含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钾、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对维持 *** 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研究表明土豆还能有效降低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土豆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土豆逐渐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中国是全球更大的土豆生产国之一,也是唯一一个将土豆列为粮食储备的国家。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土豆在不同的土壤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生长,其营养成分也会有所不同。在中国的高海拔地区土豆具有更高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通过探索土豆的起源、历史、营养价值以及在中国的影响,我们深刻领略到了土豆的魅力。这个看似普通的食材却蕴 *** 丰富的文化和营养价值。无论作为主食还是佳肴,土豆都能为我们提供所需的营养和能量。
希望通过这次旅程,你能对土豆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更加珍视和欣赏这个古老食材的独特之处。现在让我们一起体验一下这个全球各地都爱的美食在不同地方的各种别称吧。在法国土豆被浪漫地称为地下苹果,在德国你可能会听到马铃薯,而在意大利它则被赋予了地蛋的美称。
在中国,土豆又被称为马铃薯,这些别称都体现了各个地区对这种食材的独特理解和热爱。
马铃薯的名字很多。河北、东北叫土豆,内蒙、张家口叫山 *** ,山西叫山 *** 蛋,云南、四川叫洋芋,上海叫洋山芋,除了搞农业科学的人,大概很少人叫得惯马铃薯。我倒是叫得惯了。我曾经画过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这是我一生中的一部很奇怪的作品。图谱原来是打算出版的,因故未能实现。原稿旧存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 *** ”中毁了,可惜!
一九五八年,我下放张家 *** 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一九六〇年摘了“ *** ”分子帽子,结束了劳动,一时没有地方可去,留在所里打杂。所里要画一套马铃薯图谱,把任务交给了我。所里有一个下属的马铃薯研究站,设在沽源。我在张家口买了一些纸笔颜色,乘车往沽源去。
马铃薯是适于在高寒地带生长的作物。马铃薯会退化。在海拔较低、气候温和的地方种一二年,薯块就会变小。因此,每年都有很多省市开车到张家口坝上来调种。坝上成为供应全国薯种的基地。沽源在坝上,海拔一千四,冬天冷到零下四十度,马铃薯研究站设在这里,很合适。
这里集中了全国的马铃薯品种,分畦种植,正是开花的季节,真是洋洋大观。
我在沽源,究竟是一种什么心情,真是说不清。远离了家人和故友,独自生活在荒凉的绝塞,可以谈谈心的人很少,不免有点寂寞。另外一方面,摘掉了帽子,总有一种轻松感。日子过得非常悠闲。没有人管我,也不需要开会。一早起来,到马铃薯地里(露水很重,得穿了浅靿的胶靴),掐了一把花、几枝叶子,回到屋里, *** 在玻璃杯里,对着它画。马铃薯的花是很好画的。伞形花序,有一点像复瓣水仙。颜色是白的、浅紫的。紫花有的偏红,有的偏蓝。当中一个高庄小窝头似的黄心。叶子大都相似,奇数羽状复叶,只是有的圆一点,有的尖一点,颜色有的深一点,有的淡一点,如此而已。我画这玩意儿又没有定额,尽可慢慢地画,不过我画得还是很用心的,尽量画得像。我曾写过一 *** 诗,记述我的生活,代替书信,寄给一个老同学。原诗已经忘了,只记得两句:“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画画不是我的本行,但是“工作需要”,我也算起了一点作用,倒是颇堪 *** 的。沽源是清代的军台,我在这里工作,可以说是“发往军台效力”,我于是用画马铃薯的红颜色在带来的一本《梦溪笔谈》的扉页上画了一方图章:“效力军台”——我带来一些书,除《梦溪笔谈》外,有《癸巳类稿》《十驾斋养新录》,还有一套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四史”。晚上不能作画——灯光下颜色不正,我就读这些书。我自成年后,读书读得最专心的,要算在沽源这一段时候。
我对马铃薯的科研工作有过一点很小的贡献:马铃薯的花都是没有香味的。我发现有一种马铃薯,“麻土豆”的花,却是香的。我告诉研究站的研究人员,他们都很惊奇:“是吗?——真的!我们搞了那么多年马铃薯,还没有发现。”
到了马铃薯逐渐成熟——马铃薯的花一落,薯块就成熟了,我就开始画薯块。那就更好画了,想画得不像都不大容易。画完一种薯块,我就把它放进牛粪火里烤烤,然后吃掉。全国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种马铃薯的人,大概不多!马铃薯的薯块之间的区别比花、叶要明显。更大的要数“男爵”,一个可以当一顿饭。有一种味极甜脆,可以当水果生吃。更好的是“紫土豆”,外皮乌紫,薯肉黄如蒸栗,味道也像蒸栗,入口更为细腻。我曾经扛回一袋,带到北京。春节前后,一家大小,吃了好几天。我很奇怪:“紫土豆”为什么不在全国推广呢?
马铃薯原产南美洲,现在遍布全世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小说,每每写战士在艰苦恶劣的前线战壕中思念家乡的烤土豆,“马铃薯”和“祖国”几乎成了同义字。罗宋汤、沙拉,离开了马铃薯做不成,更不用说奶油烤土豆、炸土豆条了。
马铃薯传入中国,不知始于何时。我总觉得大概是明代,和郑和下西洋有点缘分。现在可以说遍及全国了。沽源马铃薯研究站不少品种是从青藏高原、大小凉山移来的。马铃薯是山西、内蒙、张家口的主要蔬菜。这些地方的农村几乎家家都有山 *** 窖,民歌里都唱“想哥哥想得迷了窍,抱柴火跌进了山 *** 窖”。“交城的山里没有好茶饭,只有莜面栲栳栳,和那山 *** 蛋”。山西的作者群被称为“山 *** 蛋派”。呼和浩特的干部有一点办法的,都能到武川县拉一车山 *** 回来过冬。大笼屉蒸新山 *** ,是待客的美餐。张家口坝上、坝下,山 *** 、西葫芦加几块羊肉熝一锅烩菜,就是过年。
中国的农民不知有没有一天也吃上罗宋汤和沙拉。也许即使他们的生活提高了,也不吃罗宋汤和沙拉,宁可在大烩菜里多加几块肥羊肉。不过也说不定。中国人过去是不喝啤酒的,现在北京郊区的农民喝啤酒已经习惯了。我希望中国农民也会爱吃罗宋汤和沙拉。因为罗宋汤和沙拉是很好吃的。
载一九八七年第六期《作家》
中国马铃薯产业国际化 “定西宽粉”能否成为突破口?中国农民丰收季在即,9月15日-17日,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定西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马铃薯大会”。这是属于当地人民的特殊节日,总结经验,分享智慧,团结协作,共谋发展。
自2008年开始,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已经成功举办14届,本届由农业农村部和甘肃省人民 *** 共同主办,以“走向国际化的定西马铃薯产业”为主题,规模升级,范围扩大,内容更加丰富,影响也更加广泛。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以薯为媒、对话世界”的重要窗口,本届大会更加聚焦如何推动中国马铃薯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助力“定西宽粉”为 *** 的区域品牌国际化、实现马铃薯产业升级更好“走出去”等议题。
2023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在甘肃省定西市举办(大会组委会供图)
中国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定西样本”
近十年,马铃薯产业被摆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培育了一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品质突出的马铃薯品牌。定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变化是其中一个缩影。
定西有两块响当当的招牌,其一是中 *** 材,其二便是马铃薯。
马铃薯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定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兰西城市群、成渝经济圈的战略腹地,素有“兰州门户、甘肃咽喉”之称,是中国西部交通的重要交汇点。
在积极融入共建“ *** ”倡议,深入落实农业农村现代化、东西部协作、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中,定西占据突出位置。
定西被誉为“中国薯都”,对于当地群众来说,马铃薯充满希望、饱含故事。
定西市委 *** 汪尚学表示,定西因薯而名、有薯而兴,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伴随定西人民扛过饥荒、战胜贫困、迈进小康、走向现代化,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救命薯、脱贫薯、致富薯、振兴薯。
2023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展览展示区(大会组委会供图)
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和倾力打造,马铃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支撑定西经济社会高质量追赶发展和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形成了从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淀粉、全粉、宽粉生产到主食化加工的全产业链体系。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更是点赞定西: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在火热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300万亩马铃薯做成了综合产值超200亿元的战略 *** 主导产业,成效令人欣喜,做法值得借鉴!
当前,定西已成为全国更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定西马铃薯”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定西宽粉”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中国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定西样本”“定西模式”逐步形成。
马铃薯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符合国际需求
2022年定西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225亿元,农民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已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年产种薯200万吨以上,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产量500万吨。
这一数据十分喜人,定西马铃薯产业的产量、产值都在逐年增长,但如何提高质量、做全产业链条、提高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值得 *** 、企业、学界等各方探讨研究。这对实现 ***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大会配套活动,马铃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论坛举办(大会组委会供图)
国际马铃薯中心主任谢建民认为,中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 *** 的重视,包括政策支持,科技创新、研发投入等方面的努力,跟国际合作也是密不可分的。
2015年,国际马铃薯中心在定西渭源县建成“国际马铃薯中心渭源工作站”。据了解,这也是国际马铃薯中心在中国的之一个地区工作站,对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去40多年来,国际马铃薯中心和中国合作取得了很多成果。谢建民表示,目前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7000多万亩、产量9000多万吨,跃升为世界之一位。在这一过程中,国际马铃薯中心在种质资源引进、种薯脱毒以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都给予了支持,壮大了中国在马铃薯产业这方面的科研力量。
“定西马铃薯产业在中国马铃薯产业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原主任卢肖平曾多次来到定西,他在采访中表示,定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对其他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今年的大会比过去高出很大规格,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也说明定西马铃薯产业在向前推进,需要搭建更高、更大的平台。”卢肖平认为,定西马铃薯产业未来发展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
这个突破口在哪?卢肖平认为,要延长产业链,提高种薯质量,升级改造加工方式,积极探索消费市场,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为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何计国教授给出具体建议:马铃薯产业的深加工要围绕健康营养、主食化、功能化 、方便化等因素多做文章。
比如:马铃薯产品一要提高口感;二要研发利于控制体重、血糖、血压等的功能 *** 价值;三要体现方便化,生产更利于老年人、儿童、妇女等人群食用的产品。这样有利于扩大市场选择。
在马铃薯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何计国教授还强调了产学研一体化,三方共同发力,努力研发生产,形成有 *** 的马铃薯产品、品牌,更好走向世界。
推动以“定西宽粉”为 *** 的中国品牌“走出去”
大会期间,首届“定西宽粉节”成功举办,成为定西展示马铃薯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成果的又一重要平台。对推动以“定西宽粉”为 *** 的中国马铃薯品牌“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定西市委 *** 温卫东表示,举行首届“定西宽粉节”,这是定西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喜事,这对加快“定西宽粉”产业发展,推动“中国薯都”建设,促进马铃薯产业走向国际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023首届“定西宽粉节”在甘肃省定西市 *** 区举办(大会组委会供图)
为什么是“定西宽粉”?在9月16日,麻六记品牌创始人汪小菲和定西市委 *** 温卫东的一场公益直播带货中找到了 *** 。数万人在线竞相下单“定西宽粉”,足以表明定西马铃薯产品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汪小菲在采访中表示:“我们麻六记没有带过其他品牌的产品,而且我也没有带过其他的货,但参加这次公益助农行动,在田间地头推广‘定西宽粉’,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定西宽粉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定西宽粉”的口感让汪小菲赞不绝口,“红薯粉已经走向国际化了,我们的酸辣粉已经在澳洲、美洲等很多地方上架,而且上架就一扫而空,基本上全是外国人。”汪小菲表示,要带回去几款研发新产品,用定西马铃薯粉打造“新爆款”,卖到全世界。
目前,定西宽粉产品已延伸到主食、预制菜、方便食品等多个领域,形成了预包装产品、净菜、鲜食粉、干粉、实体店等五类多元化市场供给产品。全网线上营销已超过10万家,产业链经营主体达到110家,产量超过10万吨,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已成为定西对外合作、 *** 引资的“新名片”。
大会期间,中国(定西)—青岛港—泰国(曼谷)铁海联运冷链班列从甘肃定西出发,满载375.1吨马铃薯15节冷链柜,标志着定西地区正式开启与东南亚经贸往来的陆海新通道。
9月16日,中国(定西)—青岛港—泰国(曼谷)铁海联运冷链班列首发(大会组委会供图)
这不是定西之一次为马铃薯相关产品寻找“走出去”的通道。据报道,2018年以来,定西全市年均出口马铃薯 *** 薯1000万粒,市场覆盖沙特 *** 、埃及、土耳其、泰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2年宽粉产量达1.3万吨、产值达2亿元,带动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达60亿元。从一流种薯、上乘鲜薯、优质淀粉到定西宽粉等“土特产”,推动定西马铃薯产业国际化发展值得期待。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毛学峰认为,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先要培养自己的企业品牌。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业供给侧结构 *** *** 的重要抓手,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驱动力。
“打造区域 *** 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才能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因为我们的产品走向国际化是需要企业走出去的,需要实力更强的大企业去和国际公司对话、竞争。”毛学峰最后表示。(记者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