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一条“渔民捕获4900斤野生黄鱼卖了957万”的新闻不胫而走,这就相当于每斤1953元。大黄鱼明明是江浙沿海很常见的家常菜,二三十块钱一斤,为何加上“野生”二字,就被卖到了上千元?其实80年代的时候,野生大黄鱼只要4毛5分钱,到了90年代就要100元一斤,到现在价钱就堪比黄金了。其实这背后的故事非常有内涵,首先我们要来了解一下大黄鱼。
大黄鱼其实不黄
如果你去市场买一条大黄鱼,老板给你的可能是一条大白鱼,大鱼黄不黄实际和野生和家养没什么关系。大黄鱼自身会分泌一种金 *** 的色素,这种颜色类似金条的颜色,因此上海人原来直接把金条叫做大黄鱼。可这种色素稳定 *** 很差,只要有紫外线照射它就会褪色,所以到了晚上,我们才能看见金色的大黄鱼。白天,无论野生还是养殖,它们都是一样的白色。为了大黄鱼能有更好的成色,能卖个好价钱。越来越多的养殖户选择在晚上捕捞,然后将大黄鱼放入冰水中进行冷冻处理,这样会使色素定型,大黄鱼就会一直保持金黄的状态。
有些商家也将这种大黄鱼当做野生大黄鱼,能卖出几十倍的高价。其实早在八百年前,沿海的居民就已经掌握了这种让黄鱼变黄的 *** ,《吴郡志》中说道“以有冰故,遂贩至江东金陵以西”,就是用冰将鱼冷冻,再去南京卖,卖相会非常好。
大黄鱼还会狮吼功
大黄鱼的狮吼功其实是用来抵御天敌的。它的鱼鳔非常的特别,像鼓一样,鱼鳔旁边还有两块鼓槌一样的肌肉,肌肉撞击鱼鳔,黄鱼就会发出呱呱呱的声音。上万只鱼 *** 在一起,同时发出呱呱呱的声音,就会形成排山倒海之势。大西洋的 *** 鱼可在水下发出200分贝的声音,相当火箭的发射。200分贝的狮吼功,即便是鲨鱼、虎鲸也都不敢靠近。
因此,古 *** 将其叫做黄瓜(呱)鱼。古人将大黄鱼解剖后,发现在他们的脑子里有两颗石头,就误以为是这两颗石头在撞击喉咙发出声音,因此古代官方把这种会叫的黄鱼统称为 *** 鱼,一直到今天,各种黄鱼都被叫做 *** 鱼科。
敲击法到底是什么原理呢?
这要追溯到1956年,两艘福建船来到浙江温州的苍南县捕鱼,两只船前后夹击,但又没带渔网。以往的捕鱼程序是,船上的听鱼师先来判断鱼群,然后用渔网进行捕捞。
然而福建船别具一格,听鱼师确定好鱼的位置后,工作人员却拿出了几根又长又粗的竹竿,伸到水里开始敲打,同时两艘渔船也开始放网,然后鱼群竟然自己全部浮上来了。那些没有浮上来的鱼,在慌忙地逃窜,然而它们逃跑的地方也早被设下陷阱,另一只船会将它们一网打尽,它们管着这叫做敲鼓法。温州人看这种 *** 捕鱼率这么高,也争先学了起来。第二年就有100多艘温州船北上敲诈,这种 *** 甚至还还传到了江苏和山东。
渔民正使用敲击法捕鱼
敲击法主要是向鱼类发出危险信号,使他们本能地进入假死状态,这也叫做强制控制。比如把鲨鱼翻过来,肚皮朝上,它就会进入强直状态,或者把猫咪的后脖颈抓住、给鸡看直线......都能让他们进入强直状态。大黄鱼听到人类敲竹竿发生的震动,就跟孙悟空听了紧箍咒一样,浑身难受,直至浮上水面。
为什么我们吃的家常大黄鱼只要几十块,而富豪们吃的野生大黄鱼就要十几万呢?
1960年这种捕鱼 *** 传遍大江南北,直接让大黄鱼的产量翻了几十番,产量高达每年10万吨。国家也认识到敲诈法显然是入不敷出的,是赶尽杀绝的捕鱼法,必须禁止。但为时已晚,大黄鱼鱼群已经受到严重损伤。
最致命的是1974年春天,浙江省2000对机帆船前往舟山渔场进行捕捞,这里可是大黄鱼的主要越冬场所,而在越冬场所进行捕捞显然是将大黄鱼逼上绝路。不出所料,2000多艘捕获16.8万吨大黄鱼。这一战绩还引来各地渔 *** 行大肆捕捞。那年春天,人类对大黄鱼的捕捞量超过了25万吨,甚至导致许多鱼因长时间放置处理不及时而腐烂,只能当肥料使用。接着大黄鱼的产量开始断崖式下跌,野生大黄鱼也从几毛钱一斤的家常菜变成越来越珍贵的奢侈品。如今野生大黄鱼的数量少得可怜,已被列为濒危物种行列,比国宝还要高两个等级。
舟山渔场
听鱼、敲谎这都不是灭绝大黄鱼的真正原因,最致命的是人 *** 的贪婪和一张张拖网、围网、号称死亡之墙的流刺网。这种事情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比如金枪鱼、鳗鱼都是现代工业化捕鱼的牺牲品。也正因为犯过错误,人类才能铭记教训,做出改变。1985年我国就开展了拯救大黄鱼的计划,直到2000年,大黄鱼的人工养殖才算是彻底完成。如今我们餐桌上吃的大黄鱼大多都是人工繁殖的,并且每年都会把大量的人工繁殖的大黄鱼在野化训练后重新放回海里,但这个物种的恢复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无论如何,在野生大黄鱼产卵前捕捞它们,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也不应被媒体做过多的正面宣传和报道。
我们仍可以期待,期待在子孙后代的某一个时刻,东海上还能出现金色的波浪,它们伴随着重金属的音乐,再次回到我们的身边。
30年难遇!宁波渔民捕捞2450公斤大黄鱼,生态环境是如何变好的?2450多公斤的大黄鱼,卖了957万!
就在前天,象山渔民李海平出海打渔的时候,居然捕捉到了上千斤的野生大黄鱼,我们都知道野生大黄鱼的 *** 十分高昂,平时更是一鱼难求,这次捕出来上千斤的大黄鱼也让他赚得盆满钵满。
到底是什么原因能让他一次捕捞起这么多的大黄鱼?
大黄鱼为什么这么贵呢?
靠近海边的同学就说了,这大黄鱼有这么贵吗?平时也能吃到,怎么能卖到如此的高价呢?其实有生活经验的人就会发现,在水产市场中野生的大黄鱼和养殖的大黄鱼 *** 差距巨大。
而且大黄鱼是每条越重越贵,通常大黄鱼的体型都不大,而野生大黄鱼和养殖的大黄鱼口感更是有天差地别。养殖的大黄鱼最多也就二三十块钱一斤,而野生的大黄鱼甚至能达到六七百、七八百一斤, *** 十分的惊人。
同时野生的大黄鱼相比家养的大黄鱼来说,它的活动范围更为广阔,在大海中无拘无束地畅游,会让它的尾巴更加的修长有力,养殖的大黄鱼被养殖在网箱之中,移动空间狭小,这就导致了它的体型并没有野生的那么漂亮,同时养殖在网箱之中,同样也避免不了许多的碰撞,这就会导致黄鱼深体 *** ,影响卖相。
而野生大黄鱼健壮的身形也直接决定了它的口感要优于养殖的大黄鱼,这也是它受到追捧的原因。
其实细究 *** 差距的原因,除了因为口感,颜色也是导致大黄鱼 *** 差距这么大的原因之一,我们 *** 讲究一个彩头,尤其还特别喜欢金色的东西,而大黄鱼通体金黄,特别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审美,一条大黄鱼,它的颜色越金黄越能卖上一个好价钱。
他身上金 *** 素,一遇到紫外线就会快速分解,因此黄鱼的捕捞大部分都是在晚上,同时野生黄鱼由于长时间在海水中游动,相比较养殖来说鲜见阳光,因此它会比养殖的黄鱼要黄一些,同时由于捕捞上的时候,会让他的体内鱼膘破裂,导致鱼嘴呈现出鲜红的颜色也更为讨喜,这也是他为什么比养殖的黄鱼要贵上好多,哪怕在吃上人类也是外貌协会。
野生黄鱼当年备受歧视
在以前的东南沿海八、九斤的大黄鱼十分常见,而现在一两公斤的野生大黄鱼都是凤毛麟角,每年春天海面都呈现一片金黄的颜色,独见野生黄鱼到底有多么的多,甚至在当年都没有人去吃,而是把它当成肥料来育肥。
但好景不长,随着人类肆意的捕捞,野生大黄鱼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当时捕鱼的渔民发明了一种极为先进的捕鱼方式,叫做敲罟法。
这种 *** 就是船上的渔公用竹竿儿顺到水里敲打的同时渔船下网,这样会惊动水中的鱼,让水中的鱼上浮进入渔网之中,而那些没有上浮匆忙逃窜的鱼就被另一艘船布下的渔网给拦住捕捞,所以经常会导致整个鱼群被一网打尽。这种捕鱼方式最早是福建人发明的,从而推广到温州、宁波、山东等地。
不光如此,随着当年机械渔船的不断普及,导致鱼群的数量在逐步减少,到了1980年野生大黄鱼也成了稀罕物件了。等到了1990年,当年的捕捞量仅有33吨,相比较顶峰的168,000吨的数量,大黄鱼的种群数量已经岌岌可危,到了1996年更是成为了东海上的宝贝,年出产量更不能以吨为单位计算了。
野生种群的恢复离不开人的努力
渔民能捕捞到这么多的野生大黄鱼,和近些年来的鱼类保护措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能捕捉到这么多野生大黄鱼,证明野生大黄鱼这个种群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近些年来,鱼类保护机构实施的伏季休渔,规划渔猎等行为都是直接地保护了野生大黄鱼。
同时野生大黄鱼种群的恢复也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被称为大黄鱼之父的刘家富。早在1976年,他就认识到野生大黄鱼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因此他进行了大黄鱼的保护工作,保留了大黄鱼的样本,并且将其培育成鱼苗投放到海洋之中。
同时他也积极研发大黄鱼的养殖技术,以养殖代替野生捕捞,这样既保证了野生大黄鱼的种群数量,也让渔民不会损失太多。如今能捕捞上来的野生大黄鱼大部分都是刘家富当年投放的那批鱼苗的后代,他对于大黄鱼的保护居功至伟。
但同时大黄鱼的种群数量依旧不容乐观,当年 *** 斤的大黄鱼都是十分常见的,而现在三四斤的大黄鱼就已经极为罕见,更是被开出天价受到富人的追捧。由此可见,大黄鱼种群的恢复还任重道远,不光要追求质量,还要追求品质。
同时像新闻当中一次 *** 能捕捞出来这么多的野生大黄鱼,并且能卖上高价的情况,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的,大家也不要盲目的对野生大黄鱼抱有期待,当事 *** 说了29年的捕鱼生涯,才遇到如此的大丰收,这证明大黄鱼的保育工作依旧任重道远。
而同时也不要看到如此大的商机,就盲目出击,这样既不利于渔民的个人利益,抱有的期望越高就越容易落空,同时对于整个鱼群的保育工作也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都去捕捞大黄鱼了,那么大黄鱼的数量又将减少,最终如果落到和90年代末的下场,那么这几十年的保育工作就付诸东流了。
这次野生大黄鱼的丰收,抛开运气成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我国的海洋保护政策,有意识地规划渔业资源,合理捕捞人工干预种群数量,这样才使得渔民能够迎来这一次大丰收。
海洋保护工作依旧任重道远,希望通过我们不断地努力,能够让这种偶发 *** 的事件变成一种常态,这样既证明了我们渔业保护政策的功绩,也有利于渔民增加自己的收入,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渔民一网野生黄鱼卖出957万高价##渔民捕获4900斤野生黄鱼卖了957万#
小黄鱼:专家研究70多年,中国受益更大,如今为何陷入危机?在我国的海洋捕捞史上,小黄鱼、大黄鱼和中国渔民结下了特殊的情缘。这两种鱼类均在“四大海产”之列,种群分布广泛,适合商业化、规模化捕捞,在上个世纪就成了我国的重点捕捞对象。
小黄鱼
我国 *** 海岸线长达18400km,四大海域蕴藏着丰富的鱼类资源,但这笔资源的开发过程却留下了深刻的教训。20世纪50年代,东海、黄海、渤海作为“海上粮仓”受到高度重视,富饶的渔业资源亟待挖掘。鱼类学家张春霖在1957年曾报道:我国沿海的鱼类超过1500种,其中80%~90%都有经济价值,黄花鱼类、带鱼类、鲐鲅鱼类资源甚为可观。
为解决国内的吃鱼问题,专家学者对小黄鱼等经济鱼类展开了70多年的研究,范围涉及生活习 *** 、洄游规律,新兴领域已进入基因、分子层面,这为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比如:研究发现,小黄鱼喜欢生活在深层的温暖水域,春季鱼群 *** 并向近海洄游,沿途寻找食料和适宜产卵的地点,产卵后又成群返回深海。
这种洄游现象每年出现一次,为渔民的定点捕捞提供了线索。研究人员还发现,小黄鱼的洄游大致分成两条路线,一条在东海南部越冬,春季向福建、浙江沿海洄游;另一条则在黄海南部的越冬,春季向山东半岛洄游。
渔民根据小黄鱼的繁殖习 *** 和出现时间,在固定的洄游路线上布置底拖网、张网和流刺网,商业捕捞大获成功。其中,黄海和东海的小黄鱼种群并非我国独有,部分群体存在向 *** 半岛洄游的履历,韩国渔民因此也成了受益者。整体而言,我国船只的布置数量、作业范围明显更占优势,渔获量在全球遥遥领先。
随着捕捞队伍的迅速壮大,过度捕捞的苗头开始显现,以至于鱼群规模出现了危机。统计数据显示,上世纪50~60年代是小黄鱼资源的兴盛时期,年均渔获量高达12.8万吨,在上岸的渔获中,更大的鱼龄达10龄以上,5~8龄的大鱼居多。但到了80年代,10龄鱼已经消失不见,年龄主体变成1~5龄,90年代进一步降至1~2龄。由此可以看出,小黄鱼在开发中不堪重负,年龄结构趋向简单,世代周期缩短,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研究者还发现,我国近海的小黄鱼存在 *** 成熟提前的现象。1959年,小黄鱼群体达到初次 *** 成熟的体长为14~16cm,1981年减小到12~14cm,2000年后再次减小到9.4~11.5cm,几乎成了“娃娃鱼”。体长的连续减小和资源的衰退环环相扣,这也解释了小黄鱼绝对繁殖力下降的原因。
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与渔船和渔具的变化有关。渔业人员的走访调查显示,80年代渤海湾某渔村仅有42条渔船,2017年增长至169条,增加了3倍;单条渔船携带的网具由2000片增加到了8000片,捕捞强度比以前增加了3~5倍。这种现象不是个例,在沿海渔村普遍有迹可循。
幸运的是,小黄鱼并未像大黄鱼一样濒临绝迹,天然捕捞并未出现“种群断代”的局面。特别是在90年代,我国实施了伏季休渔和禁渔区等 *** ,野生小黄鱼资源触底反弹,资源有所恢复,和大黄鱼的命运形成了鲜明对比。
大黄鱼
根据统计年鉴,2021年我国海捕小黄鱼的总产量达到了28.9万吨,明显高于大黄鱼的3.8万吨。事实上,二者的来源大相径庭,大黄鱼依靠的主要是人工养殖,产量高达25.4万吨,小黄鱼恰好相反,主要依靠野生资源。主要原因是大黄鱼因 *** 渔场的敲罟作业而“元气大伤”,野生种群至今仍未恢复,始终未能达到商业捕捞的标准。
要知道,大黄鱼曾经的风头可丝毫不亚于小黄鱼,东海掀起的“大黄鱼热”是60-70年代的热门话题。1967年,舟山渔场大黄鱼的产量达到了16.81万吨,创下历史记录,而小黄鱼的更高产量是在1957年创下的2.9万吨。在对比之中,大黄鱼的处境更显惨淡。这也说明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即便是现象级的渔业对象,过度捕捞也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大黄鱼的种群衰落、小黄鱼的 *** 当道都是我国近海渔业的缩影。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分析,捕捞量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中间存在一个更佳的可持续捕捞量,既不会 *** 资源,又能保持长期的作业效益。根据这一指标,专家核算的限额为800~900万吨,然而自1994年以来,我国实际的捕捞量就远远超过了理论值,2016年增加到1300万吨以上,鱼群的衰落似乎难以避免。
不过,我国也意识到了酷渔滥捕的问题,从80年代便开始有目的地降低捕捞规模,同时增加养殖规模。1998年,国内海洋捕捞量为1497万吨,2018年降至1044万吨,2021年再次降至951万吨,生产总量正在接近更佳的捕捞限额。
在渔业转型的背景下,小黄鱼也走向了从捕捞向养殖的过程,这对于缓解捕捞压力大有裨益。说来也巧,我国小黄鱼的养殖源于一场“意外发现”:2014年5月,在象山石浦港三门口海域的养殖网箱内,水产专家发现了5000尾野生小黄鱼的苗种。奇怪的是,养殖人员并未投放任何苗种!
据推测,附近海域可能存在小黄鱼的天然产卵场,产出的鱼卵呈球型,直径约为1.3mm,内含1个油球,可漂浮在水体上层,很容易随海流进入网箱,最终自然孵化。另一种可能 *** 是小规格的幼鱼为抢食饵料而误入网箱,随着体长增加而被滞留在箱内。
小黄鱼鱼卵(红色方框内)的直径大小
不管怎样,这批鱼苗成了人工培育的宝贵样本。熟悉小黄鱼的渔民都知道,这种鱼生 *** 敏感急躁,稍有应激便急速游动、疯狂跳跃,从小鱼养到成鱼并不容易。经过精心饲养和反复驯化,这批鱼苗最终仅存活了2000多尾。
2015年,研究人员通过不懈地观察、筛选和繁育,终于培育出了2.5万尾子一代苗种,2017年培育出24.6万尾,2020年初步实现了规模化育种,产能达到了216万尾。
然而,不少人却对小黄鱼的前景并不看好,认为这条鱼在国内的名气比不上大黄鱼,人工养殖难成气候。但事实并非如此,和大黄鱼相比,小黄鱼的人工养殖反而更有优势!
首先,小黄鱼的适应能力更强,在6~32℃的水温下皆可存活,根据舟山地区的越冬情况来看,小黄鱼在6.5℃的低温下没有出现死亡现象,可在浙江、福建沿海就地越冬。在盐度方面,小黄鱼能适应4~34的盐度范围,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更低。因此,国内适合小黄鱼生长的水域范围更广,前景可观。
其次,小黄鱼的生长周期更短,6个月后就能长到60~80克/尾,一龄规格可达120~150克/尾,而大黄鱼的养殖则需要一年半左右,繁殖周期长达3~4年,规模化育苗的时间成本更高,死伤风险也更大。从生长规律来看,小黄鱼很容易被养殖户所接受。
还有一点,小黄鱼营养丰富,肉质鲜嫩,风味出众,在浙江、福建等地深受欢迎。大、小黄鱼都是 *** 鱼科、黄鱼属的鱼类,亲缘关系近,营养价值区别不大,但小黄鱼的 *** 更像是“平价鱼”,在 *** 上也更有优势。
总之,大、小黄鱼的养殖都是对近海鱼类资源的救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方向。目前,“四大海产”中的带鱼和乌贼几乎全部依赖捕捞,有必要设定适度、合理的捕捞力度,同时兼顾资源的放流、养护,确保野生种群可供永续利用。
这道清蒸黄花鱼,我一年四季都想吃By 大狮小厨 【豆果美食官方认证达人】
用料- 黄花鱼1条 500克
- 盐 一勺
- 料酒 1勺
- 姜 15克
- 蒸鱼豉油 2勺
- 玉米油 适量
- 辣椒 1个
- 芹菜 1根
- 蒜头 3瓣
1、黄花鱼先放蒸锅,往鱼身抹上少许盐和料酒,中火开始蒸…
2、一边蒸鱼一边切配料,全部切丝。
3、然后锅中炒熟。
4、这样鱼已经蒸到半熟了,先均匀浇上蒸鱼酱油,再把炒好的配料放进去继续蒸。
5、最后鱼熟了,把蒜末炒香趁热迅速均匀淋鱼身上,关火即可。
6、这样蒸出来的鱼又嫩又香,而且没腥味!
7、营养又不缺美味的海鲜。
8、吃鱼我还是喜欢清蒸,就是喜欢这种鲜甜海味!
做菜好吃都有技巧,我的每道菜都有小妙招,大家搜索“豆果”可以直接查看我的菜谱!
喜欢这个食谱记得收藏、关注哦!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对这道美食的建议。
大黄鱼,小黄鱼,能鲜掉眉毛的就是好黄鱼不懂鱼的好?
是时候给你点颜色瞧瞧了
海洋给人无尽的遐想,也给人无尽的鱼鲜享受。有这么一种鱼,极鲜、金黄,从各色鱼群中杀出重围——
说到黄鱼(黄花鱼),浙江人脑海里蹦出的是鲜掉眉毛的黄鱼面,山东人想起的是个大扎实的黄鱼饺子,四川人馋得口水直流的是甜辣小黄鱼,而广东人却摸摸脑袋:我们的黄鱼,好像有刺啊?
*** 喷香的烧烤小黄鱼。
图/视觉中国
广东“黄鱼”,非黄花鱼也,其实是花鰶,今日暂且不谈。清蒸、糖醋、红烧、煎烤,来看看一条黄(花)鱼的自我修养。
囫囵吞个大黄鱼?多少有点实力噢
在中国,黄鱼的分布跨越数片海域,渤海、黄海、东海……辽阔海洋给予了鱼类绝对的 *** ,年复一年的洄游成长,也让这些备受人们喜爱的海鱼得以领略沿海城市的不同景致。
舟山渔场,船只静候鱼群。
图/视觉中国
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在陆地与海洋的交界处,黄鱼们以各异的姿态,成为餐桌经典。
好大一条鱼,你家怎么吃?
黄鱼有着大黄鱼和小黄鱼之分,地道大黄鱼 *** 很是美丽,不是普通人家一日三餐能够常吃的,一个月中精心地做上三四顿,足够美美享用。
大黄鱼,鱼中“贵族”。
摄影/朱梦菲
宁波人很爱黄鱼。舟山渔场出身的大黄鱼们金黄肥壮,到了宁波,总要在“大汤”之中畅游一番。
宁波本地有句老话,“三天勿喝咸菜(雪里蕻)汤,两脚有点酸汪汪。”,雪里蕻在宁波人的餐桌上属于常驻嘉宾,做大汤黄鱼,也必然有它的参与。
黄鱼与雪菜孰鲜?
摄影/我心向阳,图/图虫·创意
大黄鱼身侧划上几道细纹刀花,猪油、黄酒加上姜片、葱结,焖煮一锅热气腾腾,切冬笋与雪里蕻丢进汤锅,等到乳白色的浓汤显形,就可以端上餐桌,细细领会这份极致的鲜香。
在宁波,大汤黄鱼常在宴席中作为上等菜出现,而说起宁波人爱吃鱼,这道菜也总是更好的代言。
隔壁的上海、江苏,人们对黄鱼的喜爱格外地“浓淡相宜”。南方人爱吃甜的印象并非误解,在沪苏地区,万物皆可糖醋,除夕夜,浓郁赤红的一条糖醋大黄鱼装进盘中,失落于城市的年味儿就可以重归原位。
想吃原汁原味的话,清蒸是首选。
图/视觉中国
平日里,清蒸则是不错的选择, *** 净净的一整条大黄鱼,刮净了鳞片,掏净了内脏,抹盐、淋酒,再塞一捆翠绿的葱结,在周末闲适的上午认真而耐心地蒸到热气顶起锅盖、噗噗作响,享受美食的快乐在此刻无比单纯。
沿着海岸线向南前行,与东海比邻的闽东地区,拥有着世界级的天然深水港。作为年产大黄鱼总量 *** 全国的“中国大黄鱼之都”,福建宁德当地有时甚至会互相打趣,“没吃过大黄鱼,都不配做宁德人”。
靠海吃海,是很大一部分宁德人的生活写照。
图/视觉中国
从海港到厨房,大黄鱼的宁德之旅绝不单调。如果选择清炖,那就是原汁原味的欣赏,对半剖开、抹上酒糟与盐进行一番腌、晾,做成香糟大黄鱼也不赖。
不过,要说最经典的吃法,大概还是红烧。
宁德人家的红烧大黄鱼,即便是一人下厨,做起来也很有种热闹的氛围。
没有人能拒绝红烧大黄鱼的美味。
摄影/酥米,图/图虫·创意
手起刀落处理了新鲜黄鱼,立刻就要用黄酒、生抽乃至葱姜好好地腌上一番,整条鱼利落地往油锅里一扔,炸得金黄的同时,还不能忘了煸炒姜蒜、辣椒等调料,黄鱼大火收汁,需用锅铲将汤汁反复扬起,浇淋鱼身,直至最终吃到嘴里。
若是新手上阵,这一套下来总免不了手忙脚乱,在自家,则有经验老到的妈妈充当大厨。做出的红烧大黄鱼们,虽然过程就是这么个过程,各家却有各家的滋味。
这条鱼,花样有点多
在美食的世界,一加一有时大于二,正如山西人的醋或贵州人的蘸水,食物之间存在着因人而异的灵魂拍档。
新鲜大黄鱼,怎么做都好吃。
摄影/朱梦菲
如果说,之一个“一”是黄鱼,那么在宁波,这第二个“一”既可以是年糕,也可以是豆腐。
宁波人的饮食风物志中,年糕说不定要排在首页,黏黏软软、洁白而劲道的年糕们,在农村人家反复的、辛勤的捶打中诞生,承载了许多有关冬天的记忆。从小吃到大的年糕,与从小吃到大的黄鱼相遇时,那种极致的“鲜软”将不由分说地侵入每一寸味蕾。
在宁波,年糕是老老少少的共同回忆。
图/视觉中国
慢火烹制的一锅黄鱼年糕,汤汁是浓郁的暖黄,把这年糕换成豆腐,也是宁波人钟爱的美味。大黄鱼的细嫩搭配豆腐的软嫩,鱼肉与豆类不同风格的“鲜”在同一口锅里交相融合,入口也无需顾忌鱼刺,可以尽情地大吃一顿。
沪苏一带,大黄鱼和豆瓣酱经常同屏出现,超市里随手买个吃惯了的绿盒子豆瓣酱,和葱姜末煸炒一会儿,加黄鱼慢火收汁,入味后可以当作下饭神器。
咸鲜的豆瓣酱,和黄鱼相 *** 极佳。
摄影/ *** ulti *** te,图/图虫·创意
这种豆瓣酱口味偏咸鲜,很懂豆类的精髓,和黄鱼相伴不突兀,更不会一不小心盖过鱼的风头。
除了搭配伴侣之外,大黄鱼也有些“另类”吃法。
晒干了的黄鱼别有风味。
图/视觉中国
浙江舟山,临海而居的人们习惯于将鱼 *** 成鲞,记录故乡回荡的海潮。海鱼风干即为“鲞”,大黄鱼洒满粗盐,在双手反复的按压推挤中,将获得紧致而富有弹 *** 的口感。
冬日低温下的自然海风是更好的催化剂,黄鱼们在临海支起的竹晒板上排列铺展,鱼皮下丰富的油脂渐渐溢出,夹杂海洋特有的咸腥,呈现出朴实、纯粹的岛上风味。
晒鲞的孩子们,童年有着海风的味道。
摄影/淡淡事淡淡人,图/图虫·创意
风干的黄鱼鲞(也叫白鲞),挂在屋檐下可以保存足足一年,加生姜清炖,或者用来烧肉,都是好滋味。
在青岛,甜晒黄花鱼与远在舟山的黄鱼鲞有异曲同工之妙。黄鱼在晒前要先接受盐、料酒、葱姜与花椒的洗礼,腌制时在海水中“透”一遍,背阴风干后极具风味。
黑龙江新年的饺子,哪一盘是鱼馅的呢?
图/视觉中国
以山东人为首的一众北方朋友们,吃鱼不止停留在菜肴,还热衷于包成饺子。鲜香饱满的黄花鱼饺子,到了冬天怎么能不来上一碗?
冬至日以及过年时候,家家户户都吃饺子,黄花鱼饺子蘸点醋、蘸点辣椒油,饱饱地吃上一顿,虽然不见鱼的模样,鱼鲜与团圆饭带来的幸福感却是实实在在。
小黄鱼的千层套路,尝过的人才会懂
作为大黄鱼的好兄弟兼“缩小版”,小黄鱼身形小而细长。大黄鱼吃着痛快,小黄鱼吃得过瘾,变换了体型,黄鱼 *** 人们舌尖的姿态也多了几番变化。
一碗黄鱼面下肚,从头鲜到脚。
摄影/小七贝贝,图/图虫·创意
在吃黄鱼这条道路上,浙江人永远走在前列,面对细嫩鲜美的小黄鱼们,温州人做起了黄鱼粉,台州人吃起了黄鱼面,而宁波老乡则在黄鱼面里悠悠然加进了雪菜——单是鱼鲜已不能满足唇舌,一定要“鲜上加鲜”。
在老街略有些年头的店铺里点上一碗雪菜黄鱼面,一定不辜负期待。老师傅会用刀将新鲜的小黄鱼剔出鱼肉,腌上十来分钟,鱼骨则稍煎片刻,和黄酒以及其他配料一起慢慢煮开,煮上四十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锅充满黄鱼鲜气的汤头。
雪菜和鲜笋加入熬煮,小黄鱼煎熟两面,一碗面推至眼前,浇上汤头、摆上鱼肉,就可以动筷。入口一瞬间的极致鲜美将告知来者,此番长时间的烹调绝对值得。
豪华版海鲜面,小黄鱼不能缺席。
摄影/朱梦菲
苏菜里边,小黄鱼的归处带着微醺的酒气。
江南一带都爱喝酒酿,有时自家会买来米与酒曲,在家酿造。酒酿对温度十分敏感,夏天酿造,因为气温高的缘故,经常容易过头,变成老酒,冬天则好把握得多。甜而微醺的酒酿撞上小黄鱼,做成酒糟的样式,别有一番风味。
更南一些的沿海地区譬如北海,无论是夜市上还是自家厨房,对待小黄鱼都更爱酥煎。
小黄鱼往油里一过,金黄酥脆,细嫩鲜美。
摄影/lzy2012,图/图虫·创意
整条小黄鱼在滚烫的油锅中爆香,鱼皮格外酥脆,咬下一口,内部则是高温 *** 的鱼鲜与细嫩鱼肉的绝妙口感。搭配上各式各样的调味,既可以当作解馋的零嘴,也能作为人见人爱的下饭好菜。
正宗乐山烧烤,鱼香四溢。
图/视觉中国
吃鱼不止是沿海城市的专利,在武汉,烧烤小黄鱼的地位不输夜宵烤串,鱼肉烤得喷香泛油花,吃上十来串都不够解馋。
四川乐山的甜辣小黄鱼更是有味,先炸再烧,有酥有嫩,有鱼鲜,更有叫 *** 罢不能的甜辣复合滋味。
大黄鱼,小黄鱼,从沿海吃到内陆,哪一款是你心里的top1?
文 | 晚风
封图来源 | 视觉中国
文章首图 | 视觉中国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5斤多重!宁波渔民又捕到一条野生大黄鱼,妥妥海上“土豪金”来源:宁波晚报生活号
4月20日早晨,
宁波象山县渔山岛一位渔民
意外捕捞到一条5斤多重的海上土豪金,
很快这条野生大黄鱼
很快被人以2.5万元的 *** 收购。
“大黄鱼是在渔山岛码头附近的人工渔礁上捕到的。”当地一位渔民告诉记者,当天早晨,3位当地渔民用流刺网在渔山岛码头附近的人工渔礁捕获了这条重达5斤的野生大黄鱼。从渔民发给记者的 *** 来看:这条野生大黄鱼形体修长,金光闪闪。
渔民将捕获野生大黄鱼的消息发在了朋友圈,很快,这条野生大黄鱼被象山石浦一位鱼贩买走, *** 为每斤5000元,共计2.5万元。
小时记者稍微梳理了一下,光是最近,舟山渔民也捕捞到5斤重的野生大黄鱼。
前几天,有渔民在舟山嵊泗县枸杞岛附近海域捕获3.66斤野生大黄鱼。
而在3月28日,舟山一条钓鱼船在洋鞍大桥附近钓起了一条重达2.6公斤的野生大黄鱼,卖出了2.2万的 *** 。当天,这艘船共钓到三条野生大黄鱼,分别是2斤多,3斤多和5斤多。
联系到去年11月,奉化渔民在东海捕捞上千斤野生大黄鱼说,据浙江海洋大学王曙光教授介绍,现在东海海域环境在变好,大黄鱼资源得到一定的修复,像这样超过3斤多的野生大黄鱼,算野生里比较大的。
来源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黄花鱼肉多刺少,鲜嫩滑口,这三种做法简单又好吃,你们觉得呢?#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四大海产之一的黄花鱼,肉质鲜嫩滑口,肉多刺少,一直是餐桌上非常鲜美的美食。
黄花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老少皆宜。黄花鱼最常见的这三种做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
砂锅焗黄花鱼
砂锅焗黄花鱼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吃法,不放一点水,焗出来的鱼鲜美无比。
新鲜黄花鱼洗净,放盐、少许酱油腌制一下;砂锅烧热,倒入油,热油放入姜片爆香;待油温平和后,整齐放入黄花鱼。中小火慢慢焗熟,撒点葱花即可。
清蒸黄花鱼
除了焗,清蒸黄花鱼原汁原味、肉嫩滑好吃,适合小孩子。
新鲜黄花鱼洗净,放盐腌制一下;大火烧开水,放入蒸锅上,蒸三五分钟即可出锅;撒点葱花,倒入蒸鱼酱油,浇点热油爆香即可。
煎黄花鱼
喜欢香炸的朋友,煎黄花鱼就很好吃了。送粥配米饭都很下饭,外酥里嫩。
新鲜黄花鱼洗净,放盐腌制一下,起锅烧油,放入黄花鱼煎至两面金黄即可。
(部分 *** 源自 *** ,侵必删)
你们喜欢哪一种吃法呢?
小黄鱼的“救赎”:中国经营100多年,为何不效仿长江禁渔?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是我国的“海上粮仓”,历史上曾诞生过不少的大型渔场,如舟山渔场、吕泗渔场、万山渔场、石岛渔场等等。这些近海渔场一度空前繁荣,四大海产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我国近海渔获中的“优势股”。
在四大海产中,大黄鱼的知名度更高,一斤叫价上千元,堪称“海中黄金”。2022年1月,一条关于大黄鱼的重磅新闻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东海海区的一艘渔船一网打捞到4900多斤的大黄鱼,最后以957万元的天价成交,一斤约合计1950元!
与之相比,同为四大海产的小黄鱼则黯然失色, *** 远不及前者,这也反映出野生大黄鱼的稀有程度要远甚于小黄鱼。事实上,历史上大小黄鱼的“身价”各有高低,比如1950~1956年间,小黄鱼的 *** 均高于大黄鱼。由于常年滥捕,大黄鱼产量急剧减少,小黄鱼则相对坚挺,二者的 *** 也开始两极分化。
中国的产量一家独大,小黄鱼却在“渡劫”?
小黄鱼是 *** 鱼科的硬骨鱼类,有聚群习 *** ,经济价值很高。我国经营小黄鱼渔业已有100多年,除了中国,日本、韩国也曾是主要的捕捞国。从上世纪90年 *** 始,日本逐渐淡出竞争,目前仅中韩两国在开发利用,其中我国的渔获量占绝对优势。
日本退局主要是因为小黄鱼产量的骤减。从捕捞数据来看,上世纪80年代野生小黄鱼因渔民滥捕而走向衰退,年产量一度跌破2万吨。1990年时,全球小黄鱼的总产量只有5.29万吨,很多渔船无鱼可捕,小黄鱼渔业可以用“惨淡”来形容。
纵观小黄鱼的开发史,50年代是巅峰时期,1957年舟山渔场曾出鱼2.9万吨,产量创下全国纪录;60年代局势出现转折,小黄鱼资源开始捉襟见肘,群众 *** 捕捞一拥而上,迟迟得不到制止,渔获低龄化、小型化现象开始显现。
低龄化的趋势到底有多明显?在50年代,小黄鱼的年龄结构还很均匀,更大个体在10龄以上;80年代时,更大鱼龄减小到5龄,90年代时进一步减小为1~3龄,甚至是1~2龄。这表明大鱼几乎已被捕捞殆尽,低龄鱼成为主力军, *** 当道,极为尴尬。
造成这一困局的关键原因有两个,一是网目尺寸不断变小,二是开捕年龄提前。
首先是网目变化。拖网和张网是捕捞小黄鱼的主要渔具,50~80年代,网目的规格统一都是5.4公分,90年代缩小到2.6~3.2公分。我国渔民在80年代还开发了一种名为“帆张网”的渔具,主要针对小黄鱼,其网目只有2~3公分。
再看捕捞鱼龄。1955~1978年小黄鱼 *** 持续高昂,舟山渔民曾在旺季3天捕了12万担,多为1~3龄鱼。2000年后,小黄鱼的开捕年龄提前为4~5月龄,体重不足百克,低龄鱼因流入市场而被经济化,进一步 *** 渔民捕捞小鱼,从而陷入恶 *** 循环。
小黄鱼正在“早熟”,我国为何不长期禁渔?
近20~30年来,野生小黄鱼普遍“早熟”了,繁殖群体的规格也更小了。
我国学者曾对小黄鱼的 *** 腺成熟比例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在2000~2013年的小黄鱼渔货物中,1龄鱼有74%以上已经发育成熟。而在1959年,这一比例小于5%,即便是2龄鱼, *** 成熟的比例也不到70%。事实证明,同样的龄期内,小黄鱼正在加快成熟,这和带鱼、大黄鱼、墨鱼的变化“不谋而合”。
在生态学视野下, *** 早熟是适应环境的表现,有利于种群延续,很难评价这种变化到底是好还是坏。 *** 成熟提前了,种群的繁殖能力也相应增大了,通过繁殖能弥补捕捞造成的损失;但另一方面,成熟期提前也会导致鱼卵质量下降,规格变小,经济效益降低,不利于渔民增产增收。
有人可能会问了,我国为什么不实行长期禁渔 *** ,对低龄小黄鱼进行保护呢?
我国近海的休渔期 *** 可以追溯到1995年,最早在东海和黄海实施,1999年又扩大到南海。近海的休渔又叫伏季休渔,通常在夏季的2~3个月内施行,禁渔后小黄鱼的产量也确实有所回升。比如在2000年,东海海区小黄鱼的产量就将近有16万吨,但低龄化趋势依然在加剧。
禁渔的时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水域不同,禁渔的时间也有不同。目前,国内最彻底的禁渔 *** 当属长江的十年禁渔,力度空前,足以载入史册。但对于四大海区而言,5~10年的长期禁渔却希望渺茫,因为牵涉到的渔民太多,捕捞仍是生计来源,转产转业是难点所在。
近海的长期禁渔理论上有其必要 *** ,但并不是保护小黄鱼的更佳方案,其可行 *** 反倒不如人工养殖。
人工养殖或是“救命稻草”?
现在的四大海产,除了墨鱼,其余三种都有被人工养殖“接济”的趋势。相对于捕捞,养殖更加可控,上市年龄、规格大小都可以按计划进行,还能通过增殖放流反哺野生资源,可谓一举多得。
在1986年,我国首次攻克了大黄鱼的人工繁育技术,并在2010年前累计放流2000多万尾。在今年1月份,东海渔民一网打捞上来4000多斤大黄鱼,这背后很有可能就是30多年坚持放流的功劳。
大黄鱼
和大黄鱼相比,小黄鱼的人工繁育攻关更晚,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了关键突破。2020年,小黄鱼的育苗量超过200万尾,网箱养殖初步成功,未来将陆续上市。
小黄鱼的全人工养殖可不简单,研究人员花了7年时间才攻克这项世界难题。经过6个月的饲养,幼鱼仅重60克左右,第二年仅为100克,第三年为150克,生长速度很慢,无形中增加了饲养成本。
值得警惕的是,大黄鱼的养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能够实现产业化需求。有些 *** 商家就打起了歪主意,用养殖的低龄大黄鱼(仅8月龄,成本更低)来冒充野生的小黄鱼,两者在外观上十分相似,普通的消费者还真难辨别真假。
如何辨别大小黄鱼?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入手辨别:
大小黄鱼对比/图源钱江晚报
之一,先看尾柄的粗细程度。大黄鱼尾柄相对瘦长,看起来更苗条,尾柄长度是高度的3.2~3.4倍;小黄鱼的尾柄相对粗短,看起来更壮实,尾柄长度是高度的2倍左右。通过看尾柄特征,可以快速地将大小黄鱼区分开。
第二,可以细数侧线上鳞。大黄鱼的侧线上鳞有8~9行,小黄鱼的侧线上鳞则为5~6行。侧线是鱼身体两侧一条管状曲线,该线上方到背鳍前方之间的鳞片层数就是侧线上鳞数。
第三,大黄鱼体侧鳞片细密,单个鳞片较小,而小黄鱼的鳞片则较大。另外,大黄鱼的头部和眼睛比同尺寸的小黄鱼更大,对比之下有细微差别。
对于小黄鱼、大黄鱼的处境,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春天吃鱼,聪明人专挑这4种!黄花鱼只能排第四,鲜美健脾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很多人都知道“咬春”,因为春天到了,一个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季节,这个季节也是最适合养生的。
大家都肯定知道春天都喜欢荠菜、菠菜、韭菜等等清淡的蔬菜,想尝鲜的小伙伴也别忘记了它——鱼,春天也是吃鱼的好季节!鱼中的蛋白质含量是排肉类里面的第三位,有国外的研究表明:经常吃鱼的人,对 *** 的脑血管有好处。
春天到了,经过冬天的蓄养,鱼儿体内积蓄了大量的营养,非常的鲜美。
立春过后,聪明人专挑这4种!“心脑血管保护剂“,鲜美健脾,做法简单!
●排名第4:黄花鱼
春天,黄花鱼大量上市,也被称为”报春鱼”,无论是营养价值还是口感,正是食用的好时节!
推荐菜谱:糖醋黄花鱼
准备食材:黄花鱼、小葱、生姜、大蒜、生抽、糖、醋、淀粉
*** 方式:
1、 将黄花鱼表面的鱼鳞都刮干净,洗去肚子里面的内脏,用清水多冲洗几次,沥干表面的水分;
2、 葱清洗干净打成结,生姜切成片片,大蒜去皮用刀拍碎;
3、 准备一个碗,里面倒入适量的醋,一点生抽,一点醋,加入适量的清水,搅拌均匀;
4、 锅内倒入一点点油,将黄花鱼身上粘一点淀粉,放入锅中两面煎一下,煎至金黄;
5、 黄花鱼全部煎好之后,往锅里倒入调好的酱汁;
6、 接着将葱结和大蒜放入进去,继续大火收汁,出锅前撒上一点葱花即可。
●排名第3:鳜鱼
鳜鱼,有的地方又叫它桂鱼,数百年以来独占”春令时鲜”的榜首!春季的这种鱼就是最鲜美的时候!
推荐菜谱:红烧鳜鱼
准备食材:鳜鱼、生姜、大蒜、青红椒、生抽、老抽、豆瓣酱、料酒、糖
*** 方式:
1、 将鳜鱼处理干净,内脏全部拔掉,然后在背部斜着划上几刀;
2、 葱切碎、生姜切成细丝、大蒜切成片;
3、 锅中加入适量的油,油热将鳜鱼放入进去煎至两面金黄,放一旁备用;
4、 锅中留下少许底油,放入葱姜蒜炒出香味,然后放入豆瓣酱炒出红油,接着将煎好的鱼放入进去;
5、 往锅里倒入适量的料酒,加入生抽、老抽上色入味,再加入一点糖,用铲子轻轻推一下;
6、 最后加入水,大火煮,煮到汤汁变少之后,就可以大火收一下汁水,出锅撒上一些葱花。
●排名第2:鲤鱼
春季要健脾,鲤鱼就是首选。古典有记载“岂其食鱼,必河之鲤。“
推荐菜谱:糖醋鲤鱼
准备食材:鲤鱼、淀粉、番茄酱、糖、醋、盐、生抽、料酒;
*** 方式:
1、 将鲤鱼清洗干净,内脏扣去;
2、 然后在鱼的背部打上花刀,在肉多的地方用盐腌制一会,更好入味;
3、 在一个碗里面加入适量的淀粉,用水调成淀粉糊糊,将鱼放在淀粉糊里面,让鱼肉上面挂上淀粉糊;
4、 然后锅中加入足量的油,烧热然后将鱼放入进去炸至金黄,且定型;
5、 另起一口锅,里面倒入适量的水,加入番茄酱、生抽、盐、糖和醋,搅拌均匀,接着倒入焯好水的胡萝卜丁和豌豆丁,大火烧开,接着淋入适量的淀粉溶液;
6、 最后将调好的酱汁淋在鱼上面。
●排名第1:鲳鱼
渔谚中有记载“三月鲳鱼熬蒜心,四月鳓鱼勿刨鳞“,各种食材都有着自己的”黄金赏味期“,春天正是品味鲳鱼的绝佳时机。
推荐菜谱:椒盐鲳鱼
准备食材:鲳鱼、小葱、生姜、椒盐、料酒、淀粉、
*** 方式:
1、 先将鲳鱼清洗干净,沥干水分,接着在肚子上打上花刀;
2、 生姜切成片;小葱切成小段;
3、 然后将鱼放在盘子中,加入料酒、盐、小葱腌制一会;
4、 锅中倒油,油热将鲳鱼沾点淀粉,然后下入锅中煎一下,直到鱼变的金黄酥脆;
5、 出锅趁热撒上一些椒盐即可。
(丹丹)
从5毛一斤涨到11万一条,野生大黄鱼天价背后的 *** 令人伤心?2018年,一份“天价菜单”引发轩然 *** ,8个人在上海“西郊5号”餐厅用餐,点了20道菜,算上 *** ,菜单总价竟高达41万,真是贫穷 *** 想象力啊。
而其中最离谱的是,有一道7.4斤野生大黄鱼售价就高达11.6万,凭一己之力就为这份菜单天花板贡献四分之一的战力。
天价菜单
但是,如果你去网上搜大黄鱼的 *** ,你会更懵,因为网上白屏黑字赫然写着大黄鱼每斤19.56元!
这是怎么回事,都是大黄鱼, *** 为什么相差那么大?难不成食客遇上了从不坑 *** 的“良心”餐厅。
事实上就野生大黄鱼这道菜来说,餐厅并没有狮子大开口,因为野生大黄鱼与养殖大黄鱼 *** 本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野生的按大小,每斤 *** 可能在几千到上万元不等,而养殖的通常只能卖十几到几十元,可以说同鱼不同命。而野生大黄鱼身价如此昂贵的背后,却是大黄鱼家族一段不堪回首的悲惨往事。
通体金黄的野生大黄鱼
大黄鱼是温暖 *** 洄游 *** 鱼类,被誉为“国鱼”,曾经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黄海、东海、 *** *** 和南海北部,在20世纪50~60年代,光东海区年产量就高达100000吨。
看这1后面跟着的一串零,我们不难感受当时大黄鱼家族的繁盛,而且彼时彼刻的大黄鱼家族绝不会想到,很快它们会因为自身的一个“弱点”而几近 *** 。
不知你常不常逛海鲜市场,如果常去,细心的你应该会发现这大黄鱼与不少鱼常常是让人傻傻分不清楚。比如大黄鱼与小黄鱼,要没点数学知识还真不好分辨,要不人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还有这梅童鱼,除了头大一点,也找不出任何破绽。
梅童鱼
当然,如果你对海鲜有更深了解的话,你也许会知道大黄鱼与小黄鱼、梅童鱼、黄姑鱼、鮸鱼、黄唇鱼、毛鲿鱼都很像, *** 人称鲜美的“黄家七兄弟”。为什么它们都长得这么像呢?
很简单,它们都是沾亲带故,同属于硬骨鱼纲的 *** 科,这个科的鱼有个特点就是在它们都头里面有一对大大的耳石。
这耳石主要由碳酸钙组成,起着保持平衡和听觉作用的,大黄鱼在海里游动时,外界一旦有声音传来,就会 *** 耳石和感觉细胞,大黄鱼就能听到声音了。
*** 鱼头骨里的耳石
此外,如果身体不平衡,耳石也会 *** 感觉细胞,大黄鱼就可迅速调整姿态保持平衡。这本来是个不错的附加技能,但无奈遇到了鸡贼的人类,反到给大黄鱼带来了灭顶之灾。
渔民利用一种独特的捕鱼方式敲罟(gǔ)大肆捕捞大黄鱼。
敲罟作业捕捞大黄鱼
他们利用几十条渔船一起敲竹板,让大黄鱼头骨中的两枚耳石产生共振,这威力堪比 *** 给悟空念经,足以使一片海域的大黄鱼不分长幼,一家老小全都一起翻肚肚、躺板板,最后被渔民乐呵呵地一网打尽。
大黄鱼虽说死得很惨,但渔民很开心呀,做人最重要就是要开心。1953~19 *** 年,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由南向北纷纷效仿,发展敲罟作业。
70年代渔民们又在东海发起声势浩大的大黄鱼越冬场大围捕,两千多对大围网机帆船同时作业,创造了我国渔业史上更高产量记录,至此野生大黄鱼种群开始迅速衰落。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菜场里的大黄鱼5毛6分一斤。至1990年,竟火箭般地嗖嗖往上窜,涨到10多元一斤。
到本世纪初,野生大黄鱼寥寥无几,这些年,渔民也能零星捕到野生大黄鱼,但不多。像开头那条7斤的野生大货更是极其罕见,而野生大黄鱼的 *** 也早已物是鱼非,每斤数千至上万,屡屡刷新人们的眼球。
于是有头脑的人决定通过养殖弥补大黄鱼市场缺口,顺便把大黄鱼的 *** 打下来。克服重重困难后,鱼是养成了,但人们无奈的发现,这野生大黄鱼的 *** 依然稳如泰山,甚至还隐隐有上涨的势头。
而且按理说养殖的成功,本可给野外大黄鱼种群争取到些许休养生息的空间,但实际情况恰好相反,野生大黄鱼的生活过得更艰难了,这又是怎么回事?
经过几年养殖,人们发现大黄鱼的鱼种竟然退化了。鱼体从“武松”变成了“武大郎”,变得短而粗,体内脂肪含量高,口感差了很多。
那感觉吃起来不能说和野生大黄鱼一模一样吧,至少是毫不相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大力研发深加工技术,采用低温脱脂、脱水工艺,加入适当的调味配料,改善养殖大黄鱼味道与口感。
不过即便如此,养殖大黄鱼的味道依旧无法与野生大黄鱼相媲美,这更是反向助长人们对野生大黄鱼的追捧。
成箱成箱的养殖大黄鱼
你或许会怀疑,同一种鱼,养殖和野生区别真会这么大吗,莫不是商家收割富人钱包的套路?
当然,人家富 *** 不是人傻钱多。福州大学科研人员对不同生长环境下的大黄鱼肉质进行了研究发现,野生大黄鱼肉中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确实显著高于养殖鱼,这也从科学角度说明,在风味上养殖鱼确实不及野生。
科研人员还认为这可能与野生大黄鱼经常处于饥饿状态,运动量大,生长缓慢等原因有关。
但以上这些都人类思考的小问题,最惨的还是野生大黄鱼,养殖业的兴盛更是再一次把它们本就奄奄一息的种群逼入绝境。
网箱养殖大黄鱼
2010~2011年,科研人员在三沙湾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进行鱼卵和仔鱼调查时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野生大黄鱼的产卵数量在急剧下降。
繁殖季节,受海水流动 *** ,雄 *** 大黄鱼会发出“咯咯”的呜鸣声,而雌鱼则会发出“咕咕”声回应,鱼群雌雄合奏,犹如海水沸腾。
但自从人类在大黄鱼产卵场建起的高密度海水养殖网箱,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网箱阻碍了海水的流动,微弱的海流再也无法 *** 雌雄亲鱼鳔肌振动,产生美妙的恋爱呜鸣,因此使得许多雌雄鱼在对的时间错过了对的鱼。
此外传统海水养殖网箱的网衣深度可达 10米以上,而这好巧不巧又占据了大黄鱼产卵活动的上层水域,所以即便侥幸成功谈了恋爱,亲鱼也没了产卵的产房。
这就是野生大黄鱼 *** 成天价鱼的悲惨故事,希望我们再次刷到这条天价鱼时,除了惊叹连连外,也能意识到这或许是它们对人类最无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