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立秋,虽然天气还是躁热无比,但晚上已经多了一份凉意,夏天将要过去了。在古代,诗人们常常会到山中去避暑纳凉,今日来欣赏夏日山中的诗词,去领略古代诗人们的诗意生活!
夏日山中
唐-李白
懒摇白羽扇, *** 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羽扇可以不摇,衣履可以 *** 。“ *** 青林中”,“露顶洒松风”更体现出诗人悠然自得,亲近自然的心情诗通过对诗人自身状态的描写,来突出夏天的炎热。同时借夏天炎热的环境,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在山林间豪放自如的状态。
山中夏日
唐-孟贯
深山宜避暑,门户映岚光。
夏木荫溪路,昼云埋石床。
心源澄道静,衣葛蘸泉凉。
算得红尘里,谁知此兴长。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 *** 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山中
宋-姚勉
俯掬清泉漱齿牙,仰看白日照山花。
山中閒趣谁能会,更过僧房话午茶。
夏日山中
宋-赵汝鐩
瀑近书皆润,林深簟更凉。
山中无一事,夏日觉尤长。
夏日山斋
宋-黄甲
雨添春水漫,溪上鳜鱼肥。
月出僧因过,船归鹊正飞。
夏日山居好
宋-舒岳祥
夏日山居好,清风报断梅。
林深蚊却退,山合鸟飞回。
一霎过云雨,数声深水雷。
绕园寻蠹笋,聊以荐山杯。
夏日山居
宋-金朋说
时当夏日临,酷暑避无地,
唯对碧岩山,清凉又安逸。
夏日山居
宋-种放
阴阴林木静,寂寂无人境。
红绽紫葳香,岚沈玉膏冷。
看云时独坐,慎事常中省。
何客驭风来,新篁动疏影。
山中吟
宋-陈允平
夏日飞火云,枕簟访深僻。
坐此松竹林,冰泉嗽寒石。
菩萨蛮-山寺夏日
元-韩奕
重重树杪高高阁。悬泉千尺檐前客。
度夏爱僧居。一来慵下梯。
睡余无气力。坐数遥峰碧。
闲咏不成诗。斜阳在涧西。
山中
明-陈继儒
燕子飞来枕上,荷花开到桥西。
新凉几番客至,永日不住鸡啼。
宫词夏夜山中
明-完璞琦公
山空素月出,天净凉雨住。
群蝉鸣已息,灵籁稍微度。
笕竹咽远水,邻灯映深树。
念兹栖栖者,何由了玄悟。
01 作者及背景简介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号玄真子,唐代诗人。张志和早慧,三岁能读书,过目成诵,六岁能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享正三品待遇。后因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有感于人生无常,于是辞官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渔樵为乐,自称“烟波钓徒”。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唐大历九年(774年),张志和应颜真卿之邀再访湖州,和颜真卿等东游平望驿时,不慎湖落水身亡,年仅42岁。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万字,《大易》十五卷,有《渔夫词》五首、诗七首传世。
02 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浙 *** 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常作为雨具。箬是一种竹子。
蓑(suō)衣:用茅草或是棕丝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用来遮风挡雨的衣服。
不须:不一定要。
03 白话译文
伫立在西塞山前目送白鹭 *** 自在地飞翔,
遥望江岸桃花盛开,春水汤汤,鳜鱼肥美。
舟上的渔翁头戴青色箬笠,身披绿色蓑衣,
*** 斜风细雨中陶然垂钓,久久忘记回家。
04 赏析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这首词虽然只有四句,却字字玑珠,句句如画:雨中有青山,江上有渔舟,天空飞白鹭,两岸映桃红,明媚的春景中色泽鲜明又柔和灵动,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诗人通过对江南自然风光和悠闲渔人垂钓的描摹,表现了作者对 *** 闲适生活的渴望。
“西塞山前白鹭飞”:首句点明地点;白鹭象征 *** 、闲适,描写白鹭在西塞山前 *** 地飞翔,用来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桃花流水鳜鱼肥”:一句点出季节特点:春暖花开水涨鱼肥。“桃红”映在“流水”中,勾勒出暮春的湖光山色之美,渲染了渔父乐山乐水的生活环境。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直接描写渔父。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这一青一绿,与春天的桃红柳绿融为一体,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尽收眼底。“斜风细雨”,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就是“细雨湿衣看不见”,这春江、绿水、桃红,这蓑衣、箬笠、烟雨,渔父沉浸在如此 *** 怡情悦 *** 的境界中垂钓,哪里还有归家的想法?作者借渔父自况,表达了陶然忘机之意。
据说作者通画术,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细品这首词的色彩是丰富而有层次的:苍岩,白鹭,桃林,绿水,黄褐色鳜鱼,青色斗笠,绿色蓑衣,这充满新鲜愉悦的色彩多么令人欢喜,令人陶醉!
这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境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影响了欧阳炯、李煜等中国文人的渔父词创作,而且还流传到日本,受到嵯峨 *** 的赞赏,嵯峨 *** 亲自在贺茂神社开宴赋诗,为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此后张志和的《渔父词》与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起列入了日本的教科书。
免责声明:
?文章 *** 来源于 *** ,仅用于知识分享,如涉及版权争议请您之一时间联系我们!
?教科书式品鉴诗词,唐诗宋词品鉴的第399首古诗词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古词今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 *** 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注释解说:
(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2)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3)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4)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鳜鱼:俗称“花鱼”、“桂鱼”。扁平、口大、鳞细、黄绿色,味道鲜美。(5)箬笠:用竹篾、箬叶编的斗笠。(6)蓑衣:用草或棕麻编织的雨衣。
品鉴鉴赏:
壹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区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贰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叁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鲜明,构思巧妙,意境优美,使读者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肆
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 *** 、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作者简介: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 *** 。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和“樵青”,张志和遂偕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
编辑:小孤鹜;感谢你每天都“在看”
01 作者及背景简介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号玄真子,唐代诗人。张志和早慧,三岁能读书,过目成诵,六岁能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享正三品待遇。后因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有感于人生无常,于是辞官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渔樵为乐,自称“烟波钓徒”。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唐大历九年(774年),张志和应颜真卿之邀再访湖州,和颜真卿等东游平望驿时,不慎湖落水身亡,年仅42岁。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万字,《大易》十五卷,有《渔夫词》五首、诗七首传世。
02注释
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2.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也有说在湖北省黄石市的。
3.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4.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5.箬笠:用竹叶、竹篾编成的宽边防雨帽子。箬,一种竹子。
6.蓑衣:用草或棕编成的雨衣。
7.鳜鱼: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8.不须:不必。
03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 *** 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04 赏析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这首词虽然只有四句,却字字玑珠,句句如画:雨中有青山,江上有渔舟,天空飞白鹭,两岸映桃红,明媚的春景中色泽鲜明又柔和灵动,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诗人通过对江南自然风光和悠闲渔人垂钓的描摹,表现了作者对 *** 闲适生活的渴望。
“西塞山前白鹭飞”:首句点明地点;白鹭象征 *** 、闲适,描写白鹭在西塞山前 *** 地飞翔,用来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桃花流水鳜鱼肥”:一句点出季节特点:春暖花开水涨鱼肥。“桃红”映在“流水”中,勾勒出暮春的湖光山色之美,渲染了渔父乐山乐水的生活环境。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直接描写渔父。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这一青一绿,与春天的桃红柳绿融为一体,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尽收眼底。“斜风细雨”,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就是“细雨湿衣看不见”,这春江、绿水、桃红,这蓑衣、箬笠、烟雨,渔父沉浸在如此 *** 怡情悦 *** 的境界中垂钓,哪里还有归家的想法?作者借渔父自况,表达了陶然忘机之意。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张志和〔唐代〕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 *** 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在浙 *** 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鉴赏
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 *** 的渔人形象:春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全词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这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这是一首色彩明优意万千,脱离尘俗钓湖烟。思深韵远情融景,生活任行乐自然的抒情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首句,点明地点;此西塞山何处?鄂州、湖州?虽有异议,对词境来说倒无所谓。白鹭是 *** 、闲适的象征,“众禽无此格,玉立一间身。清似参禅客,癯如辟谷人”、“漠漠 *** 自在飞,一身到处沾渔矶”,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桃花流水鳜鱼肥”第二句,点出江南水乡最美好的季节——正是桃花盛开,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作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 *** 、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 *** 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创作背景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张志和(732年—774年?),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 *** 。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万字,《大易》十五卷,有《渔夫词》五首、诗七首传世。
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译文欣赏(现代诗)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号玄真子。唐代著名的诗人,歌、诗、词、画俱佳。
西塞山,位于今浙江吴兴区境内的西苕溪上,风景优美。
江南二月桃花汛,春江水涨,烟雨迷濛;恰似一幅风景长卷,引人入胜。
原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白鹭
在西塞山前
*** 自在地翔飞
两岸
桃花盛开
水里
鳜鱼鲜肥
鱼父
头戴青斗笠
身披绿蓑衣
悠然把纶垂
尽管
斜风轻吹
细雨飘零
他
仍然不愿把家回
因为垂钓
是他乐趣之所归
这首词清新秀丽,如诗如画。烟雨濛濛中的西塞山、天空中飞翔的白鹭,江上渔舟、舟上钓者,以及溪水里肥美的鳜鱼,共同组成一幅美丽绝伦的风景长卷。
此词吟成后,一时唱和者甚众。当时的日本 *** 还以此为蓝本,模仿写出了日本体的《渔歌子》。
这首诞生于黄石的唐诗,为何会成为写南京的经典诗歌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黄石加油,湖北加油,江苏医疗队驰援湖北黄石,让很多江苏人开始惦念这座拥有260多万人口的湖北地级市,还有网友将江苏和黄石戏称为“蛋黄酥”组合。
和江苏的很多城市一样,黄石也拥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近代中 *** 族工业的摇篮。
而对于很多熟悉南京历史的人来说,他们张口就能背出的一首写南京的诗歌《西塞山怀古》正是创作于黄石。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黄石的西塞山,遥想千里之外的金陵城,留下了这首唐诗经典之作。
首先,让我们来听听唐诗爱好者、网友“花月更酌”朗诵的这首诗——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
刘禹锡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据考证,《西塞山怀古》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这一年,刘禹锡由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途经今黄石的西塞山,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从字面上看,《西塞山怀古》写的是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晋咸宁五年(279),晋武帝司马炎发兵二十余万,分六路攻打三国中的最后一个 *** ——定都于建业(南京)的东吴。其中一路是由益州刺史王濬等率领的水师,从长江上游一路顺江而下,烧断东吴用于 *** 江面的铁索(千寻铁锁沉江底),兵临建业城下。
东吴末帝孙皓不敢抵抗,在石头城上挂出降旗(一片降幡出石头),自己率领宗室,走出城门,肉袒请降。东吴宣告灭亡,三国鼎立局面结束,西晋王朝统一天下。
怀古伤今的《西塞山怀古》是刘禹锡 *** 作之一,和他脍炙人口的《石头城》《乌衣巷》等诗篇一样,都是其“金陵怀古”题材的力作。
结合当时唐 *** *** 取得几次平定藩镇割据胜利,国家重新统一的局面,通过回顾金陵往事,刘禹锡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他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营造出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之感,也使得《西塞山怀古》成为咏叹南京历史的诗篇中的经典之作。
著名学者俞陛云评此诗:“余谓刘诗与崔颢《黄鹤楼》诗异曲同工。崔诗从黄鹤仙人着想,前四句皆言仙人乘鹤事,一气贯注;刘诗从西塞山铁锁横江着想,前四句皆言王濬平吴事,亦一气贯注,非但切定本题,且七律诗能前四句专咏一事,而劲气直达者,在盛唐时,沈佺期《龙池篇》、李太白《鹦鹉篇》外,罕有能手。”(《诗境浅说》)
那么,为什么刘禹锡要在黄石的西塞山,畅想长江下游南京的六朝旧事呢?
这是因为,西塞山不仅是黄石的一处名胜,更是六朝时期著名军事要塞,传说当年孙皓“铁索拦江”的举动就是在这里。
西塞山位于黄石市西塞山区的长江南岸,又名道士洑、道士矶、矶头山,海拔176.5米。这里突兀峭拔,山锁洪流,形势险峻。西塞山山体突出水面之上,江水在这里形成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西塞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东汉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发生在这里的大小战役多达一百多次。
陆游在《入蜀记》中如此描述西塞山:“晚过道士矶,石壁数百尺,色正青,了无窍穴,而竹树迸根,交络其上,苍翠可爱,自过小孤,临江峰嶂无出其右。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飞者。”
由于地势险峻,风景壮丽,加之历史积淀深厚,历来诗人 *** 客来到黄石,都要登临西塞山,留下大量摩崖石刻,在此创作的诗篇也多达近百篇。
除了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较为著名的诗作还有韦应物的《西塞山》、罗隐的《西塞山》 韦庄的《西塞山 *** 》、王周的《西塞山二首》、齐己的《过西塞山》等。
和黄石西塞山有关的历代诗歌——
西塞山
唐·罗隐
吴塞当时指此山,
吴都亡后绿孱颜。
岭梅乍暖残妆恨,
沙鸟初晴小队闲。
波阔鱼龙应混杂,
壁危猿狖奈奸顽。
会将一副寒蓑笠,
来与渔翁作往还。
西塞山
唐·韦应物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
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
过西塞山
唐·齐己
空江平野流,风岛苇飕飕。
残日衔西塞,孤帆向北洲。
边鸿渡汉口,楚树出吴头。
终日高云里,身依片石休。
道士洑
清·张祈倬
淼淼长江水,磷磷道士矶。
江豚吹浪出,石燕掠空飞。
树倚悬岩立,帆随远岸微。
放翁诗更好,吟罢想依稀。
行文至此,有读者要问,我为什么还没提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那里面不是也有“西塞山”吗?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写得也很美,知名度非常高,但诗中的“西塞山”到底在哪里,尚有争论,有人认为在浙 *** 州,也有人认为在湖北黄石。
交汇点记者 于锋
这9首诗词是垂钓老翁的更爱!如此酷暑,何不寻一池鱼塘,约两三好友,在湖边垂钓,享受夏日的清凉?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 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烈日炎炎,携稚子去湖边垂钓,小小孩童,连野草都能浸没他幼小的身体。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一弯蛾眉月,浅挂夜空中,月色清朗,凉爽宜人,这凉夜,令人沉醉。
《江村即事》
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 *** 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躲了一天酷暑,垂钓归来,惬意至极,任凭渔船随风飘荡。残月西沉,凉意阵阵,且卸下一身的疲惫,枕着月色入睡,安然祥和。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隔着云烟,远处的高桥若隐若现。流水淌过,朵朵桃花瓣随水漂流。
《临洞庭上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洞庭湖水浩瀚无边,岳阳城内波涛汹涌,纵是外物惊扰了内心,也要淡然处事。得空去看别人垂钓吧,鱼儿上钩,虽非你所有,却别有一番乐趣。
《钓鱼湾》
唐·储光羲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 *** ,维舟绿杨岸。
潭水清澈,好似一触见底。看,那里的荷花在动,是心爱的姑娘来了吗?原来是鱼儿在下边游走,当真淘气至极。郎情似钓丝,剪不断理还乱。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山间白鹭翱翔,水中鳜鱼肥美,试想,戴着箬笠,披着蓑衣。
《渔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远离世俗的喧嚣,在山间,在竹林旁,劈柴,烧饭,静享夏日的惬意。
《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身在旅途,寂寞难耐,对着寒灯发呆,一想到乡路遥远,又徒增悲哀。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中国注册营养师 谭凯元
开栏的话:我国地大物博,盛产各种美味食材,很多古代文人都热衷于将它们写入诗中,加以赞叹。为了将诗、景、食更好地结合,本版特开设“诗诠食美”栏目,循着古人的踪迹,从现代营养角度入手,带大家重新认识这些舌尖上的好滋味。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出自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前两句清晰地将鳜鱼最肥美的季节描述出来。到了春天桃花盛开时,鳜鱼会大量进食,为初夏的繁殖储存能量,所以此时的鱼肉非常鲜嫩,口感更好。等产卵期过后,鳜鱼的体型普遍缩小,脂肪含量下降,口感就稍差一些。
当然,诗中所说的“肥”是相对鳜鱼自身而言,从营养角度看,鳜鱼的脂肪含量并不高,为4.2克/100克,但蛋白质以及钙、钾、镁、硒等营养元素却很丰富。鳜鱼肉质细嫩,容易消化吸收,很适合儿童、老人或消化功能不佳的人群。
迄今为止,国人吃鳜鱼已有上 *** 的历史,马王堆汉墓的出土物品里就有它的身影。北宋词人晁冲之提起鳜鱼,是“风淡荡,鳜鱼吹起桃花浪。”南宋诗人陆游在《柯桥客亭》中写道:“朝来酒兴不可耐,买得钓船双鳜鱼。”著名作家、美食家汪曾祺先生曾评价说:“鱼里头,更好吃的,我以为是鳜鱼。”“肉细、嫩、鲜,汤白如牛乳,浓而不腻,远胜鸡汤鸭汤。”
有两道关于鳜鱼的名菜从古传承到今:臭鳜鱼和松鼠鳜鱼,它们的来历也有一些传奇色彩。当时,由于天气炎热,鱼贩在运输途中就将盐抹在鳜鱼上,防止变质。经过这样简单的腌制,鳜鱼散发出一种似臭非臭的奇特味道,做成菜别有一番风味。徽州知府吃过后大加赞赏,“臭鳜鱼”由此流传开来。松鼠鳜鱼的故事也发生在江南,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时,到苏州松鹤楼就餐,尝了一道状如松鼠、酸甜可口、肉质滑嫩的菜,赞不绝口,“松鼠鳜鱼”就此声名远扬。
鳜鱼在古代运输难度大,所以红烧、油炸是比较常见的做法。如今,人们很容易就能买到新鲜鳜鱼,清蒸既能保留更多营养,又能突出鱼肉本身的鲜美,而且整个 *** 过程只用盐或酱油调味,不会额外摄入过多的油脂、添加糖等。
下面给大家推荐一道简单美味的清蒸鳜鱼,当季不妨做来品尝:将新鲜的鳜鱼清洗干净,划刀后置于蒸盘中;鱼表面放上姜片和葱段,根据个人口味浇适量黄酒;锅内烧开水,根据鱼的大小,蒸8分钟左右;蒸熟以后淋上蒸鱼豉油即可。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 *** 作者观点。全国 *** 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