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市民将中华鲟放归长江。 当日,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一万尾子二代中华鲟放归长江,对自然环境中的中华鲟物种资源再做补充。 新华社发(肖佳法 摄)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记者侯雪静)记者22日从三峡集团了解到,10000尾子二代中华鲟在湖北宜昌成功放流,这是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第62次中华鲟增殖放流,也是放流子二代中华鲟数量最多的一次。
“本次放流的中华鲟实现了‘中青幼’结合,包括2009年至2019年间的5个年份梯队。”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水生生态研究室主任姜伟说,“这有助于丰富野生中华鲟年龄梯队、提升野生群体遗传多样 *** 等。”
据了解,中华鲟放归长江后,三峡集团将借助声呐 *** *** 开展放流中华鲟洄游监测。在完成此次监测后,三峡集团将于今年首次探索开展放流中华鲟海洋生活史研究,以便更好地评估中华鲟的野外生存状态。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三峡集团自1984年起,每年开展中华鲟放流活动,从未间断。今年,中华鲟放流活动严格遵守 *** 防控有关要求,不组织现场仪式,不邀请志愿者和市民参与,避免人员 *** ,在确保“零”风险的前提下,完成各项放流工作。
三峡集团董事长雷鸣山表示,中华鲟保护是三峡集团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的重要举措之一,三峡集团要在促进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三峡集团已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超过503万尾,放流子二代中华鲟28000余尾。
4月22日,中华鲟从放流通道滑入长江。 当日,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一万尾子二代中华鲟放归长江,对自然环境中的中华鲟物种资源再做补充。 新华社发(郑家裕 摄)
4月22日,工作人员将中华鲟倒入放流池。 当日,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一万尾子二代中华鲟放归长江,对自然环境中的中华鲟物种资源再做补充。 新华社发(郑家裕 摄)
4月22日,工作人员在放流中华鲟。 当日,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一万尾子二代中华鲟放归长江,对自然环境中的中华鲟物种资源再做补充。 新华社发(郑家裕 摄)
4月22日,工作人员将中华鲟倒入放流池。 当日,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一万尾子二代中华鲟放归长江,对自然环境中的中华鲟物种资源再做补充。 新华社发(肖佳法 摄)
来源:新华网
40岁的“厚福”,世界唯一人工环境生存的野生中华鲟,9年前在武汉被救影像首次公布!极目新闻记者 陈凌墨 姚赟 赵贝 刘中灿
*** 剪辑 王俐燃
今年,是野生中华鲟“厚福”从武汉到北京的第8个年头。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尾在人工环境中生存的野生中华鲟,它是北京海洋馆的超级明星,被称为“鲟鱼女王”。
今天,是武汉中华鲟保护中心成立一周年,武汉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首次公布9年前中华鲟“后福”被救护上岸时的影像资料。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今天的“厚福”就是当年的“后福”。它的存在,延续了一个物种1.4亿年的进化历程。2023年5月20日,极目新闻记者分赴北京与武汉两地,关注厚福的故事,关注与恐龙同时代的古老物种中华鲟的命运。
(武汉渔政部门首次发布后福9年前获救影像)
武汉:“后福”救护影像首次公布
中华鲟,是江海洄游鱼类最典型的 *** ,它是最古老的鱼类,曾和恐龙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它们生在长江、长在大海,无论游多远,都会遵循古老的基因,在茫茫大海中找到长江口,溯江而上数千公里,完成种群代代延续。
正是由于这样执着的“千里寻根”,所以人们才称它为“中华鲟”。
每年10—11月,它们到长江上游繁殖。随后,幼苗顺江而下,到长江口稍作停留,然后在大海中发育。 *** 成熟后,中华鲟游回长江,继续繁殖后代,往返路径长达5000多公里。
2014年11月15日,后福正是在洄游产卵的途中,被人们发现。
2014年救上岸后,技术人员为后福进行 *** 浴杀菌,同时进行细致的身体检查
当天9时许,武汉渔政部门接到 *** ,在武汉新洲的长江阳逻双柳街江段,有渔民误捕了一条近700斤重的大鱼。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下简称“长江所”)科研人员立即赶至现场。“当时可以说已经奄奄一息。”长江所研究员、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主任危起伟向极目新闻介绍,这条20年来发现的更大野生中华鲟,当时已经翻了白肚,无法保持身体平衡,全身伤痕累累,鼻孔撕裂,头部、唇部、鳃部和尾柄有多处伤口,还有一些是陈年旧伤。
经过专门车辆6小时的长途运输,厚福于当晚10时抵达湖北荆州太湖中华鲟保育基地。经过彻夜治疗,总算脱离危险。危起伟给它起名“后福”——“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也是他从事长江鱼类研究30余年来,之一次给鲟鱼命名。
经过 *** 物治疗、潜水护游、侧翻纠正、人工造流和液氧增氧等不间断的护理,一个多月后,后福终于基本恢复了健康。但,她一直在绝食。
让野生中华鲟在人工环境下开口摄食,可谓世界级难题。在中国,只有北京海洋馆在长江所专家的指导下曾完成过这一任务。
2015年11月14日,后福从湖北荆州出发,千里跋涉,于11月16日抵达北京海洋馆。
北京:“厚福”已成北京海洋馆明星
2023年5月20日上午,北京海洋馆的巨大玻璃水池里,一群中华鲟来回游曳,姿态悠然,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5月20日,武汉渔政码头放流现场(摄影记者 刘中灿)
这群中华鲟中个头更大那一尾,就是后福,到北京后改名为“厚福”。它-体长3.6米,重达300公斤,年龄近40岁,是目前唯一一尾在人工环境中生存的野生中华鲟,也是馆里的“明星”。
周围的几十尾鲟鱼,都是她的“后辈”——人工养殖的子一代和子二代中华鲟。它们和厚福不一样,从出生起就是池鱼,没有一尾像她那样见识过大江大海。
北京海洋馆养殖技术总监杨道明向极目新闻记者回忆,厚福刚到北京时,各方面状况并不理想,“她那时很瘦,体型是瘦长的,总是躲在角落里也不游动,也不进食。”杨道明说,当鱼类生物对外界环境不适应时,会本能开启自我保护机制,不吃东西不游动其实就是厚福自我保护的体现,其实无异于慢 *** *** 。
为了缓解厚福的情况,海洋馆采取了亲和训练,安排饲养员每天下水与厚福一起漫游,并采用灌食的方式将调配好的食物塞进厚福口中。渐渐地,厚福恢复了体力,也慢慢适应了新的环境,开始主动进食。
今年是厚福在北京的第八个年头,她已是海洋馆里的“明星”。中华鲟馆的广播里循环播放着,“我是厚福,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厚福,大家能找到我吗?”北京市民王女士带着儿子站在玻璃池前,跟着广播的引导,一同寻找着厚福的身影。
厚福在北京海洋馆(极目新闻记者 姚赟摄)
来自 *** 的游客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在北京出差间隙来海洋馆参观,这是他之一次见到中华鲟,通过馆内的展板了解到了中华鲟的食 *** 、洄游和繁殖特点,“它们的成长、洄游之路可以说非常艰难了,能在这里看到野生中华鲟,很不容易。”
杨道明说,以前很多人不认识中华鲟,经常发现有游客把中华鲟误以为是鲨鱼。随着中华鲟馆的逐渐壮大,海洋馆也推出了科普活动和相关课程,让更多人认识中华鲟、了解中华鲟,并参与中华鲟的保护。
厚福已近40岁,在中华鲟中算是耄耋之年。杨道明说,厚福随着年龄增加也出现了一些基础疾病,此外,他们还发现厚福的体型越来越胖,存在腺 *** 发育的可能 *** 。但对于高龄的厚福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她年纪太大了,发育需要消耗体内的脂肪和能量,对她来说是一个负担。”
为此,海洋馆安排了工作人员,每天至少花费两三个小时去密切观察厚福的情况,根据她游动的频率、呼吸节奏等,来判断其身体状况。如果发现不对劲的地方,需要及时进行研究并做出改善。
“我们一周喂三次,除了基础食物,里面还添加了各种维生素和营养成分。”杨道明说,保持一个六七分饱的进食状态,对于厚福目前的状况是比较科学的。
杨道明用“平静”来形容厚福目前的状况。他说,厚福目前处于一个“安享晚年”的状态,没人能知道厚福还能继续活多少年,但他们都希望,厚福能尽可能活得久一点,让更多人能见到这一尾珍贵的野生中华鲟。
2005年,在中国渔政指挥中心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推动下,北京海洋馆联手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正式启动中华鲟迁地保护行动。18年来,396尾中华鲟来到北京海洋馆,在这里得到精心呵护。其中,228尾野生及子一代中华鲟在这里康复成长后,回到了家乡。
现状:已6年未发现自然繁殖,中华鲟保护任重道远
中华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长江流域水生态 *** 的“旗舰种”和“伞护种”。保护中华鲟,就是保护整个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和其它的水生生物。
2023年2月28日的农业农村部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介绍,已连续多年没有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将实施中华鲟“陆-海-陆”仿生活史接力保种,开展产卵场江段自然繁殖实验,防止野外种群灭绝。
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在目前已知的中华鲟唯一天然产卵场——宜昌葛洲坝下水域,科研人员已连续6年未发现中华鲟自然繁殖。近年来的监测表明,每年洄游到葛洲坝下水域的中华鲟数量仅10余尾。危起伟介绍,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只有达到100尾左右时才可能产生自然繁殖,但近几十年来,这一数字却在急剧下降:1970年代有近万尾,1980年代约2000尾,1990年代每年200—300尾,2010年代每年100尾。
葛洲坝下游水域,为目前已知中华鲟唯一天然产卵场
近30年来,长江已累计人工放流逾700万尾人工繁殖中华鲟,但其野生种群自然繁殖仍无法恢复。
中华鲟保护,任重道远。
2022年5月20日,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成立。据中心主任危起伟研究员介绍,一年来,该中心做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发布、专业讲座和公益科普工作,呼吁更多人来关注中华鲟的命运。
其中,正在组织建立一套规范的中华鲟追溯体系。包括:在放流中华鲟体内植入PIT芯片,使每一尾中华鲟都拥有一个特定的 *** 号和“人事档案”,便于后期的个体追溯,以及评估放流效果。组织编制论证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标记追溯体系方案,规范增殖放流标识管理,形成中华鲟增殖放流的“全国一盘棋”。
2021年,危起伟在湖北宜昌指导长江中华鲟产卵场科考
危起伟介绍,长江十年禁渔背景下,研究者对中华鲟的保护策略探讨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在水利工程上建“过鱼”设施,二是在长江江段开辟“旁通道”,三是在葛洲坝和三峡两坝之间放流令其自然繁殖,四是在坝下人工放流成熟亲鱼,五是稚幼鱼人工增殖放流。
“目前,第五种策略是恢复中华鲟自然繁殖的主要措施,预期最晚在2036年前后可恢复自然繁殖。”危起伟还大胆预测了长江中华鲟恢复自然繁殖的时间,“基于目前增殖放流趋势,2032年可能恢复自然繁殖,2036年恢复自然繁殖的可能 *** 很大。”
在“5.22”国际生物多样 *** 日来临之际,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成立一周年暨“数字中华鲟”概念发布活动,在武汉渔政码头举行。
本次活动由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指导,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武汉市生态环境局主办,由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湖北 *** 江生态保护基金会承办。“数字中华鲟”项目,包括研发中华鲟保护的数字技术,建设中华鲟保护的数字场景,打造中华鲟保护的线上线下平台,创建武汉“数字中华鲟”研发交流中心。
与会专家学者、中小 *** 、志愿者共150多人,将268尾打上PIT识别芯片、拥有 *** 的中华鲟,以及一万尾胭脂鱼放流长江,目送它们游入 *** 长江。
中华鲟保护联盟主任 *** 李彦亮表示,目前水生物种保护难度仍比较大,不仅长江,还有海岸线、入海口的近海海域,野生中华鲟物种资源仍处于衰竭状态,希望更多社会组织和人士加入中华鲟的保护和宣传。
长江十年禁渔首倡者、中科院水生所曹文宣院士,也以 *** 方式发言。曹文宣说,长江十年禁渔以来,长江一些物种资源开始陆续恢复,例如洄游至鄱阳湖的长江刀鲚增长数十倍,长江监利段四大家鱼卵苗发生量增加到历史低谷期的30多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也由更低谷开始明显增长。他希望,在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下,不久的将来,长江中华鲟自然繁殖能得以恢复,中华鲟自然种群得以延续。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 *** 。
北京海洋馆送出两尾中华鲟回长江繁殖3月28日是中华鲟保护日。今天上午,北京海洋馆再次开启中华鲟保护事业的新篇章——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联合开启 “鲟梦中华 守护长江——2023中华鲟保护再启航”活动,送出两尾子一代中华鲟回到荆州中华鲟保护基地参与产卵,助力中华鲟繁殖研究。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也是一种大型江海洄游 *** 鱼类,它们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对于研究地球变迁、维持生态 *** 平衡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意义。中华鲟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着“水中大熊猫”的美誉。
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近几年已经没有发现自然环境下繁育的中华鲟鱼卵了,这一严峻形式早已引起国家 *** 的重视,农业农村部先后颁布了《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以及长江十年禁渔的政策,这给中华鲟野生种群的修复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契机。而北京海洋馆也正是在此背景下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举办了此次“2023中华鲟保护再启航”活动,继续投身于中华鲟保护事业。
北京海洋馆自2005年起便投身于中华鲟物种保护的行动中,积极参与中华鲟物种的人工繁殖与增殖放流活动,成功培育和救治了国宝中华鲟百余尾。其中的“厚福”,更是鼎鼎有名。“厚福”本是一条生活在长江的中华鲟,渔民误捕让它一度生命垂危。2015年,“厚福”到北京海洋馆接受治疗,馆内饲养员专门开发了特制食物,帮助它在人工环境下进食,“厚福”慢慢恢复健康。现在“厚福”在北京海洋馆安家已近八年了,它也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尾生活在人工环境下的野生中华鲟。
在野生中华鲟很可能已经没有繁殖行为的情况下,这两尾中华鲟此次的荆州之旅将不仅仅是一次家园的变迁,更是肩负着延续中华鲟血脉与历史文明的使命。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代丽丽 程功
编辑 王雯淼
流程编辑 马晓双
30尾中华鲟5.2万尾胭脂鱼放流
记者 谢克伟
晨报讯 昨天下午,随着“长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生态修复(增殖放流)项目”放流活动启动,30尾中华鲟和5.2万尾胭脂鱼被放流长江口。活动承办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专家称,中华鲟和胭脂鱼放流后,长江中华鲟和胭脂鱼的自然种群数量将增加,长江口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修复。
据专家介绍,中华鲟和胭脂鱼都是国家保护动物,其中中华鲟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与恐龙同时期生活的生物,素有“水中大熊猫”之誉,同时,长江口是中华鲟洄游必经之道,对其繁育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因干流水利工程修建及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中华鲟种群规模不断萎缩,其自然种群的繁衍面临极大的困难。
“胭脂鱼是长江特色鱼类,也是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今天的增殖放流活动,将增加两种鱼类的自然种群数量,对于改善和保护长江水域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活动主办方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副局长许贵斌透露,长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位于长江口南槽航道上段,工程于2018年12月29日正式开工,总投资逾18亿元,其中投入生态修复增殖放流费用948万元。昨天的增殖放流活动之后,将放流更多的长江口特色鱼类,为进一步修复长江口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来源: 新闻晨报
600余尾中华鲟在湖北宜昌放归长江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宜昌5月14日电 (郭晓莹 秦雪清)“鲟梦中华守护长江”公益放流活动14日在湖北省宜昌市举行,666尾不同年龄段的中华鲟放流长江。
“鲟梦中华 守护长江”公益放流活动在湖北宜昌举行。 周星亮 摄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所长邹桂伟介绍,当天放流的中华鲟由长江水产研究所人工繁育而来,涵盖4个不同年龄规格,最小7月龄,更大14龄,其中成体和亚成体达30尾,最长的中华鲟达212厘米,最重的有87公斤。
中华鲟冲过放流滑道跃入长江。 付蓓蓓 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吴金明说,放流的大规格中华鲟体内已植入 *** *** 监测标记,结合沿江布设的监测站,科研人员能够随时精确掌握这些中华鲟个体在长江中的分布位置和洄游规律。
中华鲟冲过放流滑道跃入长江。 付蓓蓓 摄
此次放流活动由国强公益基金会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 *** 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广东省青年 *** 协会、广东省青年商会、广东省海外留学青年联谊会共同发起,国华文旅和碧桂园鄂西区域共同承办,旨在号召更多社会公益力量拯救中华鲟,保护长江生态。
宜昌市民踊跃参与中华鲟放流活动。 刘康 摄
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国强公益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 *** 李静介绍,本次公益放流是国强公益基金会在保护生态多样 *** 领域进行的首次探索,在两个月时间内共筹集到资金超百万元。
放流中华鲟游向大海。 刘康 摄
当日,国强公益基金会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签订了“生物多样 *** 保护合作计划”,该计划除了持续支持放流外,还将支持建设中华鲟 *** 监测配套基础设施、人工产卵场模拟技术攻关等。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被誉为“鱼类活化石”“水中大熊猫”,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态等价值。近年来,中华鲟野生种群数量持续衰退,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完)
镜象:抢救“水中国宝”中华鲟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溯河洄游 *** 鱼类,为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曾与恐龙同期生活,在地球上存活了上亿年,素有“活化石”之称,也被称为“水中国宝”。
中华鲟生在长江,长在大海。从事了11年中华鲟研究保护工作的杜合军博士介绍,中华鲟每年10-12月在长江上游产卵繁殖,幼苗孵化以后,第二年4-9月出现在长江口。雄 *** 8年、雌 *** 14年初次 *** 成熟,之后,中华鲟再从各海域经由长江口进入长江,进行 *** 洄游。
数亿年来,中华鲟依照古老的基因记忆,从大海途经1000多公里长江水域,洄游到长江上游。但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今这条洄游之路却充满艰难险阻。目前,中华鲟处于极度濒危状态。1988年,中国首次公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华鲟被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10年,中华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升级为“极危级”保护物种。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于1982年成立,是我国唯一一家因大型水利工程兴建而设立的专业珍稀鱼类保护科研机构,养殖着国内梯队齐全、数量更大的中华鲟人工种群,近四十年来,在以中华鲟为 *** 的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物种保护和公众环保教育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984年,研究所科研人员利用鲟鱼脑垂体成功催产3组中华鲟亲鱼,获得鱼苗24万余尾。1985年,用人工合成激素代替鲟鱼脑垂体进行催产试验获得成功,不再为获取鲟鱼脑垂体而捕杀亲鱼。这项技术的应用,避免了对亲本资源的 *** ,对中华鲟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获得了 *** 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8年,“中华鲟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苗种繁育工艺流程,催产率、 *** 率、孵化率、成活率及幼鱼放流数量和规格等达到放流指标要求。同年,“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 *** 作规程”作为行业标准发布。
1987年至1998年间,中华鲟研究所对鲟鱼的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开展了对国内外各种鲟鱼的研究、鲟鱼人工繁殖技术的推广以及中华鲟子一代种群的人工养殖。
1995年,在国内率先突破大规格幼鲟培育技术,将规模化培育幼鲟的成活率提高到70%以上。
1997年,中华鲟研究所攻克了中华鲟营养需求和驯食配合饲料技术,使苗种培育不再依赖活饵料,大大提高了培育苗种的数量和放流鱼种的规格。
2000年,中华鲟 *** 无创伤采卵技术获得成功。该项技术的应用使产后亲鱼得以保活,并在康复后再放回长江。
2009年10月,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获得成功,成功孵化出子二代鱼苗1.8万尾且当年产后亲鱼的康复技术成熟。该项研究成果经湖北省科技厅专家鉴定,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中华鲟物种保护和资源的持续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随后的几年中,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连续多次获得成功,繁殖规模逐步接近野生亲鱼繁殖规模。2014年10月,子一代中华鲟实现再成熟并繁殖成功,标志着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中华鲟亲本再成熟”这一关键技术有了实质 *** 突破。
“截至2021年,我们已累计向长江放流多种规格的中华鲟 *** 次,总数超过504万尾,有效补充了自然环境中的中华鲟物种资源。”中华鲟研究所总工程师姜伟说,中华鲟研究所掌握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等物种保护核心技术,建立了覆盖亲鱼培育、苗种培育、洄游监测等全周期的中华鲟保护体系。(图为2021年4月10日,“2021年长江三峡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在湖北宜昌举行。 *** 来源:视觉中国)
2009年,世界上之一尾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子二代苗种在研究所三峡坝区基地诞生,标志着中华鲟可以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完成整个生命周期,中华鲟放流可以不完全依赖野外成熟亲鱼。这对于中华鲟的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图为2021年4月10日,“2021年长江三峡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在湖北宜昌举行。 *** 来源:视觉中国)
23万尾“子二代”中华鲟放归长江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4月10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韩飏)记者从三峡集团获悉,9日,在湖北省宜昌市胭脂园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23万尾“子二代”中华鲟放归长江,大规格中华鲟放流数量创历史新高。
“子二代”中华鲟是科研人员利用野生中华鲟繁殖出子一代后,再繁殖出的一代。本次放流中华鲟均为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2009年以来繁殖培育的“子二代”中华鲟,放流延续“中、青、幼”相结合的科学策略,更大年龄13岁,最小年龄半岁,放流数量较往年得到大幅提升。
“此次放流对持续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为促进中华鲟自然种群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助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 *** 保护。”三峡集团董事长、 *** 组 *** 雷鸣山表示。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是长江珍稀鱼类保护的旗舰物种,有“水中大熊猫”和“活化石”之称,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态等价值。近年来,中华鲟野生种群数量持续衰退,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据介绍,中华鲟个体大、洄游距离远、生活史复杂,其90%以上的生活史是在海洋中完成的,但目前对其海洋生活史阶段的生存状态了解极少。1984年,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人工繁育中华鲟取得成功。2009年,该所全人工繁育中华鲟获得成功,“子二代”中华鲟的繁育工作由此开启。经过多年人工繁育与技术攻关,2021年,该所“子二代”中华鲟全人工繁育工作创历史更好成绩,共孵化鱼苗60万尾,培育20厘米以上规格幼鱼25万尾,大幅提升了规模化放流能力。
从事长江水生生物研究和保护多年的姜伟坦言,长江流域2020年开启十年禁渔后,部分小型鱼类为 *** 的水生生物快速繁殖,数量大量增加,但生态 *** 的恢复和生物多样 *** 水平的提升却很难一蹴而就。“珍稀特有物种的恢复十分艰难,我们仍在与时间赛跑,尽量缓解野生资源衰减对中华鲟种群繁衍的不利影响。”
目前,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拥有国内规模更大的人工种群梯队,包括繁殖群体、近成熟群体、补充群体、幼鱼群体近6000尾。自1984年首次放流中华鲟至今,已连续实施65次中华鲟放流活动,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近530万尾,放流“子二代”中华鲟258000余尾,为补充中华鲟种群资源、实现中华鲟可持续繁衍生息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万尾中华鲟放流“回家”科技日报讯(吴桐)4月10日上午,在湖北宜昌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一万尾“子二代”中华鲟被放归长江。
此次放流活动延续了“中、青、幼”相结合的科学放流策略,放流“子二代”中华鲟1万尾,放流总体规格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创新高,为促进中华鲟自然种群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是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保护的旗舰型物种,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态等价值。1988年,中华鲟被中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自1984年首次放流中华鲟以来,三峡集团至今已连续实施了 *** 次中华鲟放流活动,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超过504万尾,其中放流“子二代”中华鲟4万余尾,为补充中华鲟种群资源、实现中华鲟可持续繁衍生息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次放流的中华鲟当中,有来自2009年和2011年繁殖的“子二代”中华鲟各8尾,它们不仅佩戴了常规的“ *** ”——声呐标、PIT标和T型标,还首次成批量地打上了卫星标记,通过这种复合型标记的 *** ,实现放流中华鲟沿江洄游和海洋运动路径监测。
经过多年人工繁育与技术攻关,目前三峡集团掌握了完善的中华鲟人工种群梯队,建立了覆盖亲鱼培育、催产繁殖、梯队建设等全生命周期保护体系,为中华鲟种群的复壮奠定了基础。
来源: 科技日报
湖北宜昌700尾中华鲟放归长江新华社武汉4月13日电(记者李思远)从高高的滑道滑下,轻盈地摆动尾巴,便消失在江水中……13日上午在湖北宜昌举行的“2019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中,700尾中华鲟顺利放归长江。 这是中国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成立以来连续实施的第61次中华鲟放流活动,由中国三峡集团、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和宜昌市人民 *** 协同主办。 此次中华鲟放流群体为“中青幼”相结合,包括2009到2017年间的5个年份梯队,还有30尾通过早期 *** 别鉴定技术筛选出来的全雄 *** 中华鲟,对丰富野生中华鲟年龄梯队、提升野生群体遗传多样 *** 、调整自然条件下中华鲟 *** 别比例失调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此次放流的中华鲟个体规格之大为近年少有,部分为8到10龄,体长约两米重量近五十公斤。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 *** 远介绍,这些大规格的中华鲟有可能很快达到 *** 成熟。为了可以能监测到它们洄游繁殖,采用了比往年时效更长的声呐标记。未来,如果这些中华鲟能够在海洋中发育成熟并顺利洄游,其体内的声呐标记信号将会被监测 *** 接收到。 作为专门研究中华鲟的科研机构,中华鲟研究所近年融合声呐标记监测、互联网及 *** 传输等多方面技术,建立了从宜昌至长江口、覆盖长江中下游近1800公里的放流中华鲟洄游监测 *** 。放流结束后,科研人员还将首次对放流鱼是否能洄游回来繁殖进行监测研究。 中华鲟是长江旗舰物种,受生态环境改变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其野生种群数量逐渐下降。为保护中华鲟,相关部门自1984年开启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完)
福建新添一处国际重要湿地近日,国家林草局发布我国新指定的18处国际重要湿地名单,我省的闽江河口湿地榜上有名。
为保护全球湿地及湿地资源,1971年,来自18个国家的 *** 在 *** 共同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根据公约,每个缔约方应指定其 *** 内的适当湿地列入名录,并负责维护其生态特征和功能。这些湿地至少要满足9项指定标准中的一项,在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等方 *** 有独特的国际意义。我国自19 *** 年加入公约以来,已分12批次指定了82处国际重要湿地。
2008年,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我省首个国际重要湿地。该湿地拥有我国北回归线北侧种类最多、生长更好的红树林天然群落。
作为我省第二个国际重要湿地,闽江河口湿地位于闽江入海口南侧的梅花水道,由鳝鱼滩和周边潮间带、河口水域组成,是福建更优良的原生态河口三角洲湿地。
本世纪初,这里曾遭遇不合理开发、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等危机。“我们叫停了不合理的建设项目,划定湿地管控红线,健全管理机构, *** 管理办法,长效防治互花米草、清理海漂垃圾、推进退养还湿,开展生态监测。”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郑航介绍,20多年来,闽江河口湿地实现了生态蝶变,同时不断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向世界讲好福建的生态故事。
如今,闽江河口湿地共有4项指标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分别是“包含生物地理区内具有 *** *** 的、稀有的或独特的某种自然或近自然湿地类型”“支持易危、濒危或极度濒危物种或受威胁的生态群落”“定期栖息有一个水禽物种或亚种某一种群1%的个体”“鱼类的重要食物基地、产卵、育幼场所或洄游路线”。
该湿地分布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极危物种8种、濒危物种7种、易危物种1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1种。作为“ *** -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重要一环,该湿地累计记录鸟类达219种,常年分布和越冬水鸟超过5万只。此外,这里还是中华鲟等溯河型鱼类以及鳗鲡等降海型鱼类的洄游通道,被认为是北半球同纬度近海海洋物种最为丰富的区域。 (福日)
作者:福日
来源: 东南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