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导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3.体会作 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课时计划】2课时,之一课时完成步骤 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 各抒己见)昆明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青头菌(jùn) 鲜腴(yú) 篱笆(lí bā) 鸡 (zōng) 黄焖鸡(mēn)
扳尖(bān) 炽红(chì) 缅桂(miǎn) 绿釉(yòu) 密匝匝(zā)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鲜腴:新鲜肥美。
孟夏:夏季的之一个月。
方比:比较、对比。
扳尖:一种鞋子式样,呈船形,鞋头尖小而上翘。
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3.作者简介
汪曾祺(1 *** 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 *** 人物,江 苏高邮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 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主要作品有《受戒》《沙家浜》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交流点拨】不是,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及 *** 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交流点拨】都与雨有联系。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 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3.请用几个词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交流点拨】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步骤三 跳读课文 赏析语言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交流点拨】“格调”原指“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后的青头菌的 *** 色泽,鲜香口味。
(2)可是下点功夫,把 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交流点拨】“张目结舌”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此指牛肝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
2.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多是文字简洁精练却内容隽永多味,请分析下面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 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交流点拨】用“戴”“穿”“坐”“吆唤”一系列的动词,对苗族女孩子进行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等,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喜爱,怀念之情。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交流点拨】“爬”“遮 ”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主动形象地表现出 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步骤四 文本精读 探究写法
1.题目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交流点拨】①画中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②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③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课文第3段和第12段,作者 都只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这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交流点拨】第3段从内容上看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从结构上看,这句 *** 成段的句子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出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第12段从内容上看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从结构上看,照应前方第3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更加完整。
3.《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结合本文,试分析课文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交流点拨】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 的“凡人小事”之类,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 生活中的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 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读完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心灵仿佛被那细细绵绵的雨滴浸润得舒适熨贴,昆明仿佛顷刻间变成了一个让人无限神往的地方,他在画旁题下的那段文字虽长但很有诗情,是对昆明风俗世态的如实描绘,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在感受他所生活过的那片土地,不是故乡却胜过故乡,把全部的爱与真情都融进了那里。
作者在第?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 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忘不了的情味”吧?试写出来,80字左右。
【交流点拨】“情味”有:雨引起的淡淡之乡愁,也有雨中美景令人陶醉之闲适、幽静、恬淡之感。(写作:略)
【附: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昆明雨的特点——丰满、饱和、旺盛
与“雨”有 关联的物、
人、事仙人掌、各种菌、杨梅
为宁坤作画,小酒店喝酒
卖杨梅的苗族女孩
送缅桂花的房东 对昆明的
怀念、喜爱
在野生食用菌王国云南体验味蕾之美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地形地貌多种多样复杂,森林类型较多,土壤种类得天独厚的立体型气候,孕育了云南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种类多、分布广、产量大,名扬海内外。
在中国有山吃山,靠水吃水之说。云南是世界野生食用菌物种最丰富的地区,有食用菌类882种,占的50%左右, *** 国的91%,全国野生菌市场70%来自云南。云南被誉为“野生菌王国”,“云菌”更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响亮品牌。
在云南农村有一种生活,叫找菌子,在云南餐桌上有一种美味,叫吃菌子。在其它省叫蘑菇的,云南人坚持叫菌(读音有jun、jin、jian、juan子等区别)。
找菌子本是住在山地的云南农民增收的一种方式,自古有之,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成为一件云南 *** 现情怀的事情,山多林多,每年夏季一到,雨水落地,下几场透雨,部份云南人就要相约爬山,边玩边走找菌子。
云南野生菌较有名的有鸡枞、竹荪、松茸、牛肝菌、干巴菌、青头菌、虎掌菌、鸡油菌、羊肚菌、块菌。以鸡枞为例,鸡枞主要以肉质细嫩爽口,含有钙、磷、铁、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份,味道特别鲜甜而著称。
菌子的吃法很多:炒、煎、煮、炸、闷、菌子水锅等等
菌子本身已经很鲜,不用其他调料,只需要盐就可以将鲜味带出。Less is more的原则在这些美好的食材面前最为准确,当你有足够好的食材,你就应该尽量少用调料,采用简单的方式将其烹饪完成。
松茸,最能引发出它鲜味的 *** 是用牛油或者黄油煎,喜欢清淡口味的也可用植物油,松茸的味道更加纯粹。
菌子鸡汤用什么菌子都很鲜美。
鸡枞,可以制做多种名菜,如凉拌鸡枞、红烧鸡枞、生煎鸡枞,火腿夹鸡枞等。
比较大的菌子,比如松茸、牛肝菌,适合切片香煎,或炒,口感醇厚,脆嫩爽口。比较娇嫩的菌子,比如鸡枞菌和青头菌,除炒外,清蒸其鲜味更浓郁纯粹。
最鲜的是菌子肉饼和菌子饺子,用三肥七瘦的猪肉加适量盐,包出的饺子就一个字鲜,最鲜的是菌子肉饼和菌子饺子。
在众多的野生菌中,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原始森林中的松茸因其品质高而被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每年供不应求,松茸也成为云南许多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
“云菌”出滇是一个快捷、细致的过程。针对松茸等野生菌产品采用双层包装,防止松茸间的摩擦、碰撞和挤压,放并放置冰袋,在转运中全程使用冷链车,确保野生菌新鲜。再通过航空直接运输至目的地。云南的野生菌会在48小时内抵达全国多个省会城市及重点城市。
查良铮1918年生于天津,其名字就是被镌刻于诗歌史上的“穆旦”, *** 爆发,查良铮随清华南迁长沙,后又从长沙徒步转移昆明。在清华和西南 *** ,他写了大量诗歌,文章,成为诗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1940年毕业留校,后投笔从戎,参加远征军,入缅 *** ,九死一生。他在任教期间,住在昆明北郊的云山村,此地现已建了世界园艺博览会,他在回忆文章中写了昆明的雨季,附近青年农民男女在山地捡拾菌子的情景,天刚蒙蒙亮,他们一边捡拾,还一边唱着美丽的山歌…。
著名作家汪曾琪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写的《昆明的雨》,描写了雨季昆明万种风情,作为吃货,却唯独沉迷菌子,无法自拔。滑嫩鲜香的菌王炒牛肝菌;熬汤味道鲜浓的鸡枞;看着像马蜂窝,下点功夫拾掇,用辣椒肉丝小炒一下会很nice的干巴菌;还有溜圆火腿配菜鸡油菌。
雨季到昆明就对了,各种野生菌子山珍等着你去品偿,舌尖上的美味,让你终身难忘。
野生菌是地球生命历经亿万年进化和筛选遗落于自然界的物种精灵。中国人食用野生菌历史非常悠久。战国时期的《列子》一书中就有“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的记载;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本味》对香菇有“味之美者,越骆之菌”的描述;西汉时期,戴圣所著的《礼记》写道“食所加庶,羞有芝桶”,芝桶就是灵芝和木耳;唐代冯贽《云仙杂记·凌虚宴》“齐文宣帝凌虚宴,取香菌以供品味”,是食用菌的具体描述;公元1245年,南宋陈仁玉撰的《菌谱》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用菌专著;公元1590年,明代潘之恒编写的《广菌谱》,收录各种菌类40余种,把云南等9个省出产的19种食用菌做了介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代大文学家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这两句诗,用来形容云岭很为确切。无边的山川森林,独特的地形地貌,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孕育了云南优质,丰富的野生食用菌。在七彩云南,无论物种数量还是质量,野生食用菌资源均为世界之最。适宜的阳光、水分,沃厚的土壤为野生菌生长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云南野生食用菌的种类、产量、质量在国内独领 *** ,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野生食用菌创汇排名仅次于烟草、咖啡和蔬菜;云南的野生食用菌研发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云菌”特色产业群初步形成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云南在国际上最有 *** *** 、最著名的食材就是野生食用菌,民间对野生食用菌情有独钟,它是云南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实际上 *** 了现代人的大健康理念。春雷响彻之时,来云南即可大饱口福。这些天地精灵,顶着五颜六色的小“雨伞从莽莽苍苍的云岭森林地下争先恐后冒出,点缀着彩云之南,丰富了百姓的餐桌牛肝菌的黄、红、黑、白,“见手青”的梦幻多彩,莫不是浓缩了云南的“七彩”?优雅的鸡纵菌,顶着小尖帽,拖着长长的尾巴,好似长大数百倍的“蝌蚪”;青头菌白绿相间,仿佛“只留清白在人间”;干巴菌的奇形怪状,让外地 *** 为惊叹;羊肚菌娇小玲珑,虎掌菌霸气;松茸身价不菲,它露面预示时令已入盛夏;冬季姗姗来迟的,是被称为“餐桌钴石”的黑松露,松露的成熟采集季节可一直延续至次年2月;而新年伊始,羊肚菌已粉墨登场……一年四季,云南都可以品尝到各种新鲜野生食用菌。
野生菌是大自然最珍贵的馈赠,其生长条件非常挑剔,每个成熟的菌菇,都是一点点地把整片森林的味道 *** 进内里。有人形容说,野生食用菌是深闺中的千金,娇气、珍贵、丰富,又那么迷人;味蕾和身体都能感受到来自整个森林的呼吸,自然舒爽,怡然健康,每一次入口都是一次心灵的 *** 。这样的食材,味感中带着奇异的肉感,闻起来又不输香料,跟各种食物搭配起来都给人以惊喜。
野生菌常用的有2个字,一为“蕈”,二是“菌”(北方“蘑菇”或“菇”的叫法,云南人除了“香菇”一般不会用)。“蕈”在字典的解释,一是“常绿乔木,高十余米,为优质木材”:二是“俗称蘑菇,生长在树林里或草地上的某些高等菌类植物,伞状,也称伞菌如此说来,“蕈”指的是高等菌类,但“蕈”字云南人基本不用。云南人通常用的是“菌”,昆明人发音jer(“介儿”连读),普通话里还找不出一个恰当的同音字。“菌”字,在现代汉语里有两个读音并各有种释义:读阴平的菌jn,释义为“指低等生物的一类,包括细菌、黏菌、真菌”;读去声的菌jn,释义为“指蕈”。古人发明的这个“菌”字很有意思:草字头下面一个“困”(读音qn),“困”是中 *** 间传统的储粮圆仓,所以“菌”是可以当“粮食”吃的。
野生菌最早只是老百姓作为充饥、果腹的食物,现在已经被公认为绿色、健康食品,美国《时代周刊》2010年评出16项“ *** 之最”,其中云南野生食用菌被列入“对身体更佳”食材。云南的松茸、松露、美味牛肝菌等野生食用菌远销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占海外市场的60%。
云南人有理由为自己偏好野生食用菌的习惯和口感而骄傲。美食家说:最让人类上满足的美味来源有三树、蛋白质和胆固醇。其中糖对应甜味,蛋白质对应鲜味,胆固醇对应油香味。野生菌不仅三者皆备,而且不同的菌子有不同的特殊香气,这四点也是云南人乃至地球人对野生食用菌欲罢不能的主因。坐拥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而大快朵颐的云南人,不骄傲都不行!
又到了云南人吃菌(jiěr)的季节“雷声大,菌子开”,夏雷轰鸣中,云南的菌子也从各大山头,热热闹闹地,噌噌登场了!
可以说,在吃jiěr(菌,云南方言读音)这块,云南人的热情谁也阻挡不了,不是还有一句俗语道“日啖菌子三百口,不辞长作云南人”。
而云南庞大的野生菌王国,也无愧于云南人对其的喜爱。适宜的气候环境,复杂的地形,让云南人在吃菌上,有着多样的选择。据统计,云南野生食用菌有900种,占我国食用菌物种数的90%。
滇东地区昆明、曲靖、玉溪、昭通是每年菌子市场发挥最稳定的选手,野生菌品种繁多,产量也不错;
滇西地区大理、保山、丽江、迪庆等地的则是云南人的宠儿,生长于高山或者深谷中的野生菌,味道够鲜,滋味够足;
*** 西双版纳、红河、文山等地的野生菌虽然生长势头很旺盛,却在味道和种类上稍逊一筹,但漫长的出产季节也弥补了一些缺憾。
有人整理出了云南人的一条吃菌鄙视链:排在最顶端的是有口感和有奇香的菌子,诸如松茸、干巴菌、鸡枞菌、牛肝菌和松露等,而诸如青头菌、鸡油菌等没有香气的,和人工养殖的,只能被叫做“蘑菇”。
松茸,作为近年来云南野生菌中的魁首,对生长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只有在香格里拉等高海拔地区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肉嫩肥厚,白如牛乳,香气四溢,吃起来脆嫩香甜,用来煮鸡最是可口。
干巴菌,菌如其名,像云南人口中“干巴”的瘦肉。数量稀少,但有着无与伦 *** 香味, *** 也令人咂舌,不愧是“云南菌王”。吃的时候可以沾点盐生吃,炒饭也是一绝。
鸡枞菌,因为吃起来口感上和鸡肉一样,才有了这个名字,鸡枞油是云南人留存它绝妙鲜味的“秘诀”。在云南山林里,如果看到了白蚁的巢穴,便有机会找到这种和白蚁共生的菌子。
牛肝菌,外表如同牛肝,肉厚细软,味道鲜美。在云南,牛肝菌也有许多品种,黑牛肝菌是其中最香的一个品种,白牛肝菌更是闻名世界。而没煮熟吃了能“见小人”的见手青,就是红牛肝菌。
松露,长在土里的菌子,质地也是非常坚硬,但香味却非常特殊。除了平常的切块炖鸡,放在火上烤也是一种独特的吃法。
羊肚菌,网状的菌帽看起来真的很像羊肚,营养价值却堪比虫草,不容小觑。滋味更是能“化腐朽为神奇”,让平平无奇的食物变得鲜美起来。
青头菌,看起来和有毒的见手青很像,泛着青绿的斑点,却是能生吃的品种,入口嫩滑甜美。这样一来,这些小斑点都可爱了起来。
而云南野生菌最美味的吃法,是一锅煮。野生菌的种类越多,鲜味就越浓郁。云南的汽锅鸡、煮火腿、牛肉火锅里就常常见到各种野生菌的“大杂烩”。
云南人对于吃菌的勇气,也实在是令人叹服。
吃菌闹着(中毒的意思)从来不怪菌子有毒,他们只会从自身找原因,油和蒜放少了、火候不够、洗得不干净、没有用铁锅……实在没有能怪的了,就怪运气不好,总之怎么都不会怪在菌子头上。
总之,吃jiěr(菌,云南方言读音),谁也没有云南人这么热情和勇敢。
走播买手走红全国更大野生菌市场!买菌有人砍价,吃菌有人帮洗“450元啦,450元成交是吧?好的,我现在就帮你发货!”边走边播,不到十分钟,一名走播买手就在市场大厅里成交了一小筐干巴菌。
7月14日下午,记者实地探访了位于昆明福德村的木水花野生菌交易市场。这里是国内更大的野生菌交易市场,人声鼎沸,交易火热,穿梭在人群中的走播买手特别引人注目。
木水花市场野生菌交易火热
帅极了 走播买手现身菌市场
边走边播,直接与货主为 *** 另一端的买家谈价,所见即所得,这就是最近两年在各地市场出现、很受欢迎的走播买手,在木水花市场,记者发现了他们的身影。
走播买手王先生告诉记者,通过走播购买野生菌的大多是尝鲜的外地粉丝,其中又以外省朋友为主,自己在2020年 *** 做买手,也算是最早一批做野生菌走播的,走播“所见即所得”的方式更容易和粉丝进行互动。进入七月销售旺季后,王先生每天直播5个小时左右能售出100公斤以上野生菌,价值两万元以上。王先生表示,做野生菌走播需要对野生菌的种类、质量挑选、 *** 、吃法都非常熟悉才能得到粉丝的信任,每天买什么菌?哪个时间段的菌更便宜、质量更好,他都心里有数。
记者在市场大厅内见到了四五个走播买手,还有许多店铺会直播卖货。一位货主说,去年以来,得益于直播平台和物流配套升级,通过直播卖菌的越来越多,云南山珍因此传播到更多更远地方。
走播买手通过直播平台撮合 *** 之后,粉丝支付一定的买手费就可以买到满意的菌子。在走播过程中,买手除了向粉丝介绍野生菌的种类、产地、口味、营养价值,方便粉丝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购,还会详细地为粉丝讲解不同野生菌的吃法。据了解,木水花直播不少已经实现团队运作,主播、运营、供货各司其职,井井有条。
记者还发现不少门店推出了“野生菌加工”服务,可以帮顾客清洗、加工野生菌, *** 在5-10元每公斤。
买菌有人砍价,吃菌有人帮洗,今年逛木水花市场,幸福极了。
走播买手在推销野生菌
洗菌人成为新职业
物流进市场,排队寄鲜菌
记者发现,已经有邮政EMS、京东、顺丰等大型物流公司进驻到木水花市场,快递点前排起了寄送的队伍。
邮政EMS野生菌专送点进入市场
邮政EMS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 *** 便宜、全国覆盖广,选择用EMS寄送野生菌的顾客很多,进入七月销售高峰时期后,这个点可以做到每天五十件以上,各大城市都能48小时送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寄过最远的是新疆 *** 。
在木水花市场资深的野生菌老板林俊熹表示,近年来云南的野生菌在全国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中高端餐饮对云南野生菌的品质要求很高,但是野生菌是非标产品,所以从事这个行业对于品质的把控是非常关键的。随着国内物流体系的健全、直播平台的兴起,现在全国各地都能吃到新鲜的好菌子了。
工作人员打包发货
产菌大省,名副其实
据云南省餐饮与美食行业协会会长杨艾军、云南餐饮协会专职副 *** 丁建明所著《菌临天下》描述,全世界已知有2000多种野生食用菌的种类,云南占全国的80%、占全世界的40%以上,云南的可食用野生菌有882种,实现了人工栽培的只有70多种, *** 野生菌近500种,云南全省境内有126个县出产野生菌,每年吃菌的时间长达半年。
下货区的优质青头菌引起抢购
中科院等多个研究所已给出结论,全中国更符合野生菌生长需求的地方就在云贵高原,尤其是滇中楚雄一带,从5月到10月持续生长半年。别的产区只是零星出产,而在云南,野生菌可以论吨卖,云南人占据了吃菌的绝对优势。
Tips:菌季必吃的5种菌
告诉外地朋友一个小常识:云南方言的“菌”读音为“jier”,如果来云南买菌吃菌,念出“jier”这个读音能 *** 你是个食菌多年老饕。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五种在云南雨季最常见的必吃菌:
【好吃又易中毒的见手青】
见手青是市场里销量更大的菌类,大多供给餐饮企业,目前市场 *** 在每公斤280元左右。见手青有毒,严重可致人死亡,烹饪食用需谨慎,千万切记一定要煮熟。
【最出名的菌:松茸】
今年雨水较少,市场里的松茸个头均为7厘米以内的小松茸, *** 在400-1200元不等,品相越好越贵,菌体粗大未开伞的是好松茸。有高档餐厅专门收购16厘米以上、伞盖未开的“松茸皇”,据说一支就得2000多元。
年轻顾客挑选松茸
【最亲民的菌:青头菌】
青头菌市场 *** 每公斤130元左右,是市场最热卖的菌类。青头菌烹饪简单无毒,不少市民逛完市场都会带上一箩青头菌回家,加葱蒜辣椒火腿炒熟,析出菌汁即可食用。
【最美味的菌:干巴菌】
干巴菌是云南人公认更好吃的野生菌,有人作诗称赞“人间至味干巴菌”,目前优质新鲜的干巴菌市场 *** 在每公斤800元左右,市场里询价观望的顾客较多,购买的人较少,对于市民来说这个 *** 还是偏高。
【更好吃的菌:鸡枞】
市场内富民县产的鸡枞是公认的好,分为白头鸡枞和黑头鸡枞,交易火热, *** 在每公斤180-220元。云南人喜欢用菜籽油来炸鸡枞,做成油鸡枞,放在米线中食用,菌香浓郁也方便保存。
听说云南人顿顿吃米线?早上出门上班,北风倏地刮过,我瑟瑟发抖,心想,要是在昆明就好了啊!
座落在西南边陲的昆明,头上顶着成都与重庆两位“大哥”,存在感不禁有些寥寥。但要说起昆明夏天比空调还凉爽的气温,冬天开不落的鲜花,没有人不羡慕。
昆明的冬天
*** 战争时期西南 *** 南迁, *** 巨匠会聚昆明,汪曾祺便是其一。他笔下《寻味》中的各色食物令人如痴如醉,写的昆明美食却难让我这个本地人心有共鸣。
——接下来请您瞧好,这是一个昆明人写的昆明菜。
上学路上吃饵块
我的初中离家很远,一个城北一个城南。好在学校关怀 *** ,每天早晚派校车接送。既是坐校车,就要赶车来的时间,总不能让着一大群人在车站等。而我又是极爱睡觉的,别说闹钟,有时我妈也叫不醒。于是经常因为时间紧错过家里准备的早餐,就路上买个烤饵块,到车上慢慢吃。
饵块怎么说都很像年糕——糯米做成,硬而粘。一种是块状,像小枕头,买来切成片,和酸香 *** 的腌菜末、新鲜多汁的番茄块、切得寸长的韭菜段、打得金黄的嫩鸡蛋、香浓辣鲜的辣椒酱——糟辣子一起混炒,黄白红绿在盘中一齐绽放,软糯清甜的饵块带着酸辣和咸香的交替变换。炒饵块又叫大救驾,传说南明时期,正是云南腾冲的一位农民用它救了逃难的永历皇帝。
另一种像饼,要软许多,用来做烤饵块。吃的时候架在火上烤,里面的空气受了热,膨胀起来,扁平的饵块就慢慢鼓成一个小包。
烤饵块
烤饵块当然不是干吃的。轻轻一触好不容易鼓起来的饵块小包,待扁下去后一面用竹片涂上装在一个个小坛子里的酱料。酱料有很多种——芝麻酱、花生酱、香辣酱、卤腐酱……你尽可挑自己爱的味道佐它入口。
烤饵块的酱料
若是愿意加一块钱,就可以多一根油条在里头裹着,或是把普通的糯米饵块换成苦荞、玉米或紫米的。再大方一些,加根烤肠,则又是一番不同滋味。
加烤肠的烤饵块
年幼时,我常和邻居家的哥哥在饵块摊前一同守候早餐,一同瞪大了眼睛,仿佛可以看见伴随着袅袅青烟升起来的香味。有时还进行无聊的比赛,比谁的饵块鼓得大,在老板的耳边叽叽喳喳地为自己的那一个加油。不过老板一般是不给我们这些小孩脸的,随手一翻面,好不容易大起来的饵块就渐渐瘪下去,眼瞧着胜利在望的“选手”转眼就败下阵来。
无聊的比赛结束后,我要一贯喜欢的芝麻酱,他则各种酱都来一点,饵块拌着三言两语的斗嘴就入了肚。直到现在,每当我看见烤饵块在炭火翻滚的热浪中渐渐长大,听着熟悉的“要什么味”,就还会想起这两个无忧无虑、对生活的每一处细节都抱着兴趣的小少年。
一家饵块摊
中午照例是过桥米线
和我一起来到大学的高中同学里,还有一位也很有趣。像大多数来到外地的昆明人一样,他也极爱老家的米线。但到了北京之后,他却很少吃米线,因为这米线不正宗。
不正宗,不正宗,北京的“云南”米线真的都不怎么正宗。
北京的“云南”米线和家乡的味道有讲不清楚的差别。这里的米线,要么太硬,要么太软——真正云南米线的嚼劲总是恰到好处的。一个云南人,光是看米线的颜色和光泽,就能看出到底是不是真正的云南模样。恕我笔拙,难以具体描绘个中不同。事实上,有时候我自己也说不出来有什么区别——就像说不出为什么喜欢的女孩身上的阳光更加明亮。但我绝不是说不同的米线不好,也一定有喜欢这样的米线的人存在,但我实在太爱家里的米线了,才如此挑剔。
我更爱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
脸大的碗里盛着醇厚鲜香的高汤。过桥米线的关键正是在于这一碗汤,除了敲开的猪大骨以外,还要用现杀的两只壮母鸡和一只老鸭子。汤虽烫,却见不到上方的水蒸气——其实是因为汤上漂着的一层厚油阻止了水的蒸发。加厚油是老店的做法,其实真正舍得用那么多油的店家也不多。当然不管大店小店,这汤是足够烫熟肉片和蔬菜的。新鲜的、切得薄薄的肉片刚刚接触汤的时候,“滋滋”一声,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成灰白色——这是最能勾起食欲的时刻。
过桥米线的高汤
新鲜的、切得薄薄的肉片
不管多么简单的过桥米线,都会配有磕开后盛在小碟里的鹌鹑蛋。我原先不了解其中含义,后来才明白这鹌鹑蛋是要打散了给肉片蘸上来保持嫩滑的。上个暑假去吃过桥米线,看到一个老昆明给外国人讲解吃法,其中就有这蘸鹌鹑蛋的步骤。我自是理解,不过旁边几个中 *** 一直在捂着嘴偷偷笑,似是从未见过这传统的吃法。我心中升起一种好笑又好气的情绪,哭笑不得地看着他们,又回想起自己高中的时候了……
高三的寒假,我和同学约在文化巷上自习。文化巷在西南 *** 旧址北侧不远、闻一多先生故居和殉难处的街对面。巷子深处有一家咖啡店,人少,每天阳光好的时候能窝在沙发感受南国的温暖。早晨来到店里,时而做做作业,时而玩玩游戏,间或抬头聊聊天,午饭就在文化巷里咖啡店边过桥米线店里解决。那家的过桥米线实惠而且味道正,还会加入些菊花瓣提味,我们就按自己的习惯喜好吃着。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却足以慰藉两个面对 *** 努力的人。若要我挑一幕生活图景作为我怀念高中时光的证据,我非挑此情此景不可。
晚上去吃野生菌吧
雨季一到,就是云南人吃野生菌的季节了。对于山里那些稀奇古怪、连微博上的博物君也认不出来的各类式真菌,云南人把它们统称为野生菌或菌子。不叫蘑菇也就罢了,有时候加上方言读音喊出个“jier”,之一次来的外地人很容易搞糊涂。
而昆明人对菌的喜欢,则在云南地界里名列前茅,我爸就是其中一员。从我记事起,他每年到了季节都会买回一大堆干巴菌——昆明的市场里,蔬菜水果常按“堆”卖。干巴菌是云南菌子里的佼佼者,在云南人唇齿间和乡梦里散发着如牛肉干巴的恒久鲜香香味。
干巴菌长在落下的松针堆里,又疏松多层,里面的泥土处理起来特别棘手。稍微粗心一些,做成的菜里就会夹带大大小小的沙砾,童稚时期的我常常看到父母对着干巴菌一收拾就耗上一两个小时。现在有的商贩会帮忙冲洗,但回到家还是免不了亲手再处理一下。但是为了最后入口的香味,所有的繁琐和耗时都是值得的。
干巴菌撕成一小片一小片投入锅中,和蒜片、青椒一起炒熟,拌在饭里,米饭的踏实衬托出干巴菌的极度鲜香与多汁,微辣的青椒为这股爆发升腾的味道带来清香的缓冲,炒得金黄的大蒜则点缀出香气和油气。端着碗,碗里是这样的绝味,我一口气就能吃三碗——当然这是最近几 *** ,小时候的记忆里,能这么做的只有我爸,而我只在耍脾气,一会儿扒拉几口,一会儿又嫌弃青椒的辣。
来北京上学这么久,我还会时常想念清炒的牛肝菌带来的爽脆的口感、煮汤的青头菌带来的悠长回味、开胃的油鸡枞带来的恰到好处的香辣……说到底,无非就是想念家,想念被父母照顾的时间,想念家带给我的平静。
鸡枞菌用手撕开来,跟青椒一起随便炒炒就有那种鲜甜的感觉
除了这些,云南人还有憨厚的卤面、活泼的傣味,有香辣的炸洋芋、咸香的小炒肉,有广受喜爱的鲜花饼、全国闻名的宣威火腿,有不输米线的饵丝和吓人的昆虫宴……云南人骄傲的家乡美食从来都不少,自是不必天天吃米线——但我们对米线的爱,毫无疑问是独特而炽热的。
一桌傣味
一支拙笔, *** 不了其他云南人,只是讲述自己记忆中的家乡味道:写的是美食,想的是家;讲的是故事,藏的是思念。但我确实希望我的文字能激起一些好奇心,有一天能牵引着来自不同地方的你们来到我家乡,用自己的舌头去品尝大大小小云南美食,体会食在昆明时,那种“尚有灰藋堪漫吃,更循柏叶捉昆虫”的心情。
云南的美是可以慢悠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