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怎么读,鳗怎么读拼音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17
人民日报推荐,快给孩子收藏!20个易读错的词语,你能辨别几个?

01

应(yīng)届

应,yīng,应当;应该。应届,本届的 *** ,不读“yìng届”。

02

剽(piāo)窃

剽,piāo, *** 、掠夺。剽窃,就是指抄袭窃取别人的内容。

03

适当(dàng)

当,dàng,恰当、适合、妥当。

04

噱(xué)头

噱,xué,噱头,就是指由头,能引起人共鸣的话。

05

友谊(yì)

谊,yì,指交情,朋友之间的友谊。

06

模(mú)样

模,mú,模样就是说一个人的长相或外表的样子。

07

绯(fēi)闻

绯,fēi,指红色。绯闻,就是 *** 新闻。

08

龟(jūn)裂

龟字一共有三个读音,分别是:guī jūn qiū,当龟读jūn时,表示土地裂开许多缝子。


龟裂也可以表示皮肤因为寒冷干燥而干裂。

09

拘泥(nì)

泥,nì,固执、死板。拘泥,不读“拘ní”,表示做事拘束,不懂变通。

10

鳗(mán)鱼

经常被误读成“màn 鱼”,正确的读音是二声。

11

处(chǔ)理


处(chǔ)理,安排,办理,不读“chù理”。

12

口角(jué)


口角(角)就是争吵的意思,不读口jiǎo。

13

徇(xùn)私


表示为了私情而做不合法的事。不读“xún私”。

14

悄(qiǎo)然

表示寂静无声,不读“qiāo 然”。

15

说(shuō)服


说服,用理由充分使对方心服口服。

16

鼻塞(sè)


鼻子堵塞的意思,不读“鼻 sāi”。

17

佣(yòng)金


买卖时付给中间人的报酬就是佣金。不读“yōng”金”。

18

羸(léi)弱


羸表示瘦,羸弱就是瘦弱的意思。不读“yíng 弱”。


19

*** (zhà)


表示发怒、吆喝。不读“叱 chà”。

20

果实累累(léi)


形容果实多,不读三声。

舌尖上的“渔家”团圆日:海味美食奏响渔民新春

图为石浦渔灯。 林波 摄

(新春见闻)舌尖上的“渔家”团圆日:海味美食奏响渔民新春

中新网宁波2月15日电(记者 林波)2月15日一早,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的渔嫂杨冬玉将风干的鳗鱼浸泡在水中清洗,以此拉开了“渔家”团圆饭的序幕。

杨冬玉告诉记者这是年前丈夫李彪自己捕捞上来的鳗鱼,“处理好就挂在阳台上风干,想吃的时候切块蒸一下就好,我们石浦人都喜欢用来配米饭。”

图为石浦渔灯。 林波 摄

石浦港是中国四大渔港之一,十八里港湾岛可泊万艘渔船,可航万吨海轮。400多种鱼类、100多种甲壳类、80多种贝类在这里汇聚,被誉为“海鲜王国”。

“无鳗不成宴”,说的便是石浦渔港的年味儿。因为风鳗谐音“丰满”,意思是丰满 *** ,为此在年夜饭的餐桌上,必有风鳗一席之地。

图为整齐靠泊在石浦港的渔船。 林波 摄

“在外工作,就想着家里的饭菜。”杨冬玉的儿子李凯一边笑着解释道,一边将冰箱里的红膏蟹拿出来切块,在湖北念大学的他,就盼望着回家过年的日子,“每天都可以吃地道的石浦美食,海鲜随便吃。”

红膏蟹是李凯更爱的菜式,也是渔民年夜饭上不可缺少的冷菜之一。李凯剥开的两只红膏蟹,色泽鲜亮,膏红蟹肥,“我们家炝红膏蟹手艺更好的就是我奶奶,用我爸捕上的最肥的螃蟹炝,都不用去菜场买螃蟹。”

将虾肉、牡蛎等海鲜剁碎,拌入猪肉、咸菜、香干等碎末中,打入一个鸡蛋,加入细盐,搅拌均匀,这便是石浦汤包的馅料。

“这是地道的石浦特色点心,其它地方都没有这个味儿。”杨冬玉将馅料放在汤 *** 子上,反手一卷、一捏,一个类似金元宝的石浦汤包便完成了。

图为石浦汤包。 林波 摄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渔家的除夕餐桌上最多便是各类海鲜。风鳗、红膏蟹、汤包……一道道“海味”美食组成了渔家人的丰盛的年夜饭。

在石浦,像李彪这样世代捕鱼的渔民并不在少数,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后,能平安回家与家人共度春节的渔民比一般职业更多了几分对生活的热爱。

对渔民来说,风调雨顺、鱼蟹满舱是他们的更大追求,而鱼又与“年年有余”、“富足有余”谐音,由此鱼便变成了渔民心中吉祥、幸满、美满的象征。

事实上,“年年有余”不仅仅体现在渔民的餐桌上,更展现于石浦的大街小巷。

旧时,石浦的渔民逢年过节都会张挂鱼灯,舞鱼灯已成为当地更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习俗。时至今日,行走在石浦古城,仍然随处可见高挂的鱼灯,彰显着春节的气息。

忙碌了一整年,满载丰收和平安的渔民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里,许下了来年的新年愿望。(完)

极简做法的豆豉黑鳗,极不寻常 *** 的泉州味道


草草啖盐说蜜

——吃咸的说甜的胡诌乱侃


豆豉黑鳗,泉州人酒席的经典菜肴,逢宴必出。

曾经有这么一度时间,黑鳗、金钱鳗(河鳗)占据了泉州人餐桌上最闪亮的位置。

家中婚丧嫁娶生日宴,要有一道黑鳗;家中有重要来客,要有一道黑鳗;家中有人做月子,要有一道黑鳗;家中孩子助力成长,要有一道黑鳗;家中病人痊愈补充能量,要有一道鳗......

在泉州人的心目中,凡滋补食物、尊贵身份和重要时分,左不过要有黑鳗、乌鸡和红膏鲟这几道菜。


当然,这是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养殖业并没有那么蓬勃发展,黑鳗和金钱鳗基本都是在大江大河里自然生长,以搏击的形式将 *** 等生物擒拿过来当食物,长得特别生猛,肉质特别紧实,滋补效果尤其明显。

当随着捕捞业越来越发达,深海里的物种被人们打捞来品尝,泉州人餐桌上有越来越多的滋补美味,黑鳗的地位便一落千丈。而养殖业的繁荣,也使得人们随时都可以来一道黑鳗,黑鳗从最耀眼的C位归置于平常饭菜。

日子总是循环流转,曾几何时,人们开始怀念古早味的食物,豆豉黑鳗又以复古 *** 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每一个重要时分。


今日家庭聚餐,哥哥像过年一样买了许多山珍海味,其中就有一条黑鳗,哥哥特别做了交代:不要做什么日本的蒲烧鳗鱼,只需简简单单的豆豉黑鳗便好。

唯有亲人之间才是最了解饮食习惯的,我是哥哥口中的“飞妹”,“飞”字 *** 洋气,也有崇洋 *** 的嫌疑,他最怕我做些奇奇怪怪的食物给他吃,好吧,其实我也很想念豆豉黑鳗的味道了。

那是极不寻常的泉州味道, *** 重要、尊贵与滋补。


【豆豉黑鳗】

黑鳗和金钱鳗都是河鳗的一种,河鳗长得细长滑溜,如蛇一般灵巧,河鳗是海鳗的青春期,海鳗有很多细骨,吃的时候要万分注意,而河鳗唯有中骨,没有细骨,味道相当美妙。

而豆豉黑鳗,以泉州最家常的豆豉来激发黑鳗的味道,好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佐料和烹饪方式,吃的就是原汁原味。

我今天的做法极简单,尽力返原,如有更好的做法,欢迎在评论区说道说道。


一、准备食材:

黑鳗1只、豆豉若干、生姜、蒜末、料酒、小葱、食用油等。


二、 *** 作过程:

1、黑鳗,鱼贩已经宰杀好,并用剪刀剪成黏连在一起的块状;

今天的鱼贩技术有限,剪得大小不均匀,自家人食用也就不理会了。

2、用盐在黑鳗的身上擦拭去粘液,冲洗干净。

3、生姜切丝、蒜剁末,姜丝和蒜末多一点的好。


4、将生姜蒜末放入黑鳗身上;


倒入料酒去腥;


再放入豆豉,如果豆豉不够咸的话,应多加点盐;


所有佐料在黑鳗身上涂抹均匀;


用手给黑鳗 *** 入味,我将黑鳗翻转身来,因为鱼贩剪歪了,我只好将白肚皮朝上,才好看到黑鳗切块的花纹 。


5、入味大约1个钟头,盖上保鲜膜, 在保鲜膜上面扎排气孔,大火烧开,上蒸锅蒸12分钟;


今天的鳗鱼比较大,所以时间长了一点,如果小一点的话,8分钟足够;

时间到,出蒸笼;


在黑鳗身上浇入豆豉汁,或是蒸鱼豉油都行;


另起锅,爆香葱白;


撒上葱花,将爆香后的葱油均匀地淋在黑鳗身上;


豆豉黑鳗登上家庭聚会的餐桌,热热闹闹地开吃。

我觉得今天做得不甚好,但哥哥弟弟们则认为这就是小时候的味道。


有时候,美食并不在于有多漂亮,而在于吃的人心情好不好,而心情好,全在于你烹饪过程的那一份认真和用心,便已经获得了家人的认可。

所谓的怀古念旧,念的就是逝去光阴里的那份真诚,一旦看到了,你便回到了从前,找到了从前的味道。


附带鳗鱼做法的原创文章:

《一只有故事的海鳗,我用四道菜来体现它的价值》

《海鳗最经典的吃法,当属炸糟鳗,没有其他》

《鳗鱼之于日料中餐与闽南菜------草草懒人食堂》

“草草啖盐说蜜”,谈三餐美食,讲四方风情,看似草草,却是人间百味。

喜欢请点赞鼓励,觉得有价值就转发、收藏。

而无论喜欢与否都在评论区说两句,我会更努力。

原创不易,拒绝 *** 自媒体盗文盗图,违者必究!

不会日语没关系!10个词助力你轻松吃遍日本

语言不通怎么游日本?会不会寸步难行?作为一个不会日语,且能吃嗨玩转日本的资深美食博主,我总结了不用学日语也能吃遍玩儿遍日本的独门妙招!认识这10个汉字单词吃遍日本无障碍哦~~

【注文】→ 点餐

在日本要点餐找“注文”二字。甭管是自助点餐机还是有点餐区的餐厅,看到“注文(中文意思:点餐)”就可以淡定的下单点餐啦!

【定食】→ 简单的套餐

不少高端的日料店都会在午间时段推出比较平价的“定食”,这里的“定食”不仅仅是套餐的意思,更准确的说,是简单的套餐。如果您不打算特别隆重的吃一套会席料理,就想简单吃点,“定食”就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呢!

【丼】→ 盖饭

“丼dòng”盖饭的意思,是日本的家常美食。在日式盖浇饭里,最常见的是“亲子丼”。但是这里的“亲子”和亲子套餐、家庭套餐完全没关系哦!“亲” *** 肉的意思,“子” *** 蛋。所以“亲子丼”就是鸡肉鸡蛋盖饭啦!上图就是一份标准的亲子丼饭。

还有一种解释是“亲” *** 妈妈,“子” *** 蛋宝宝,亲子丼是你吃了鸡妈妈和宝宝“亲子”俩呢~

日式盖浇丼饭有很多种,比如牛肉丼、鳗丼、亲子丼猪排饭等等。上图这种铺满鱼生和海胆的海鲜丼都非常的美味!这几款海鲜丼都是我在北京稻禾膳餐厅吃到的,超爱~~

【無料】→ 免费

“料”在日语里是费用的意思,“無料”就是免费,“有料”就是收费。“入場無料”就是免费入场的意思,“送料無料”是免运费,“送料”是运费。另外,“料金”是费用、手续费;“別料金”是另外收费;“手数料”是佣金、手续费的意思。

【替玉】→ 加一坨面

“替玉”这个词一般会在拉面店看到,是加一坨面的意思。有时候一份拉面不够吃,再点一碗既觉得贵又怕吃不完的话,可以“替玉”。在拉面汤里加一坨原味面也是不错的选择呢!咱们活学活用,大家猜猜“替玉無料”是什么意思呢?对!就是免费加面~

【大盛】→ 大份

“大盛”在拉面店会经常看到,就是大份的意思哦!“并盛“是 普通分量的,“特盛”是特大份的。

【放題】→ 畅食、畅饮!

“放题”这个词真是太有用了!作为“全村最能吃”和“全村最能喝”二人组,我和老杨看到“放题”眼睛就放光,终于可以畅食、畅饮啦!上图就是我们找到的一家有“72种餐点+美味甜品”的黑毛和牛烧烤畅食餐厅。

畅食畅饮一般都是有时间 *** 的,这家餐厅的用餐时间是120分钟。日本当然也有像国内一样不限时的、自己取餐的自助,叫バイキング(读 baikingu),是英文词汇viking(维京人、北欧海盗)的音译,意为西式自助餐。

大家活学活用,猜猜上图都是啥意思?蓝色背景上写的是软饮料380円喝到饱。怎么判断是软饮料的呢?是因为那行日语下面有一串小字“小 *** 未满*無料”,就是学龄前儿童免费。学龄前儿童都能喝的肯定是没有酒精的软饮啦!

橘色那一行是含酒精饮料908円喝到饱,绿色部分可以猜得出是办 *** 的费用。是不是觉得一下通透了!

【旬】→ 时令,当季

看见“放题”开心,看见“旬”就踏实、放心。旬是时令、当季的意思,旬の料理指的就是当季的时令菜品。所以在餐厅看到“旬”字,就踏实吃吧!

【薬味】→ 佐料

日语里有一些词汇,字虽然和汉字写法一样,但是意思却大相径庭。比如日语里“手纸”是中文“信件”的意思,“女将”=老板娘,“大家”=房东。上图的“薬味”也和 *** 没有一毛钱关系,而是佐料、小料的意思。

活学活用时间:知道了薬味的意思,那么“薬味16选”的意思肯定就能猜出来啦,就是有16种可供选择的小料呢!

【割烹】→ 烹调、烹饪

在一些日料店,经常能看到“割烹”二字。之前我以为是凡是用刀切的食物都叫割烹,割了再烹饪嘛~ 后来问了学日语的朋友才知道,“割烹”的意思就是烹饪,而写着“割烹”二字的餐厅,都是比较平价的家常菜餐厅。

扩展一下知识点,既然“割烹”是烹饪、做饭,那么“割烹着”的意思也一目了然啦~~ 就是做饭时穿的衣服喽!

————加量附送———

除了上面写的10个词,以下汉字词也是出现频率相当高的。

【湯】 → 热水。无论是喝的热水还是泡澡时的热水都是这个字。

【玉子】 → 鸡蛋

【海老】→虾。虾弓腰驼背,像海里的老人一样。

【人参】→胡萝卜

【割り箸】→一次 *** 的筷子

【七味】 → 七种香料混合的辣椒粉

【大根】 → 白萝卜

【胡麻】 → 芝麻

【酢】 → 醋

【野菜】 → 蔬菜

【割引】 → 打折

【激安、爆安】 → 超级便宜

【仕度中】 → 不是营业中,而是准备中。

外,有道词典实景翻译也很好用。遇到任何不懂的词,拍张照就直接给翻译出来了~ 虽然有时候翻译的也挺呵呵的,但是总比没有强啊哈哈哈哈哈哈~~

??

今儿就先到这里啦!下篇再见咯~


这些中文名字千万别用日语念出来,笑死人


学过日语的小伙伴都知道,日语表达中存在着大量的汉字。而也正是因为有这些汉字的使用,使我们在学习日语时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很多汉字词,即便不懂得发音,只是看他的书写,也可以了解其中的意思。然而在进行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就会发现,有好多的汉字词,他的意思与我们理解的并不一样。例如


勉強 べんきょう(ben kyo u)

学习

切手 きって(ki tte)

邮票


走る はしる(ha shi ru)

床 ゆか(yu ka)

地板


那些千万别用日语念出来的名字

鳗怎么读,鳗怎么读拼音-第1张图片-


除了上面这些词汇外,日语中还有好多的姓氏,在中国人看来非常的有趣。就比如我在日本 *** 的时候,最不喜欢叫其中的一位同事。相信我叫出来后,大家会瞬间懂我的心情。他姓马场。那么我在叫的时候就是


馬場さん(ばばさん ba ba san)


这个便宜占的简直不要太明显。虽然他有着这样一个占尽人便宜的名字,人还是非常善良的。在工作上帮助过我很多,也是一位幽默又风趣的同事。


不过说到占人便宜的姓氏,其实中国的有些姓氏,在日本人的眼里看来也很崩溃。比如董、邓、唐、汤等,日语发音为とう(to u),再按照日本人的习惯加さん(sa n)ちゃん(cha n)的称呼方式,那就是とうさん、とうちゃん(爸爸)。



所以拥有这些姓氏的小伙伴,在和日本朋友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你们聊天的话题内容。究竟是在谈论对方的 *** ,还是在讨论你,千万不要理解错哦。


至于我自己的姓氏,也在一次的烤肉自助中重新刷新了对它的认知。那天去的烤肉店人很多,需要排队。而日本的排队不像我们中国餐厅排队这么便捷,可以扫码等待。


那边的排队需要在门口的小本本上,用平假名写上自己姓氏的发音。那么我就很自然的写了一个おう(o u)上去,也就是王。


结果门口接待的小哥哥用异样的眼光看了我好久。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直到听到了他们是如何叫等待中客人的名字,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他们会在客人的名字后面+様(さま sa *** )。那么我的名字就是王様(o u sa *** ),中文翻译可以是王 *** 。可是根据日本人发平板式的习惯,我的名字音调稍微一改也可以是国王陛下。估计当时接待的小哥哥以为我是故意占他的便宜吧。


盘点日本那些奇葩的姓氏


说到姓氏就不得不提数量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众多的人口拥有着近2万多种姓氏。然而人口仅1亿2千万的日本却拥有着10万种姓氏。接下来老师将带大家粗略的领略这些姓氏的魅力。


在讲到奇葩的姓氏之前,老师先问大家知道日语中排名前三的大姓是什么嘛?他们分别是



之一位

佐藤 (さとう sa to u)


第二位

鈴木 (すずき su zu ki)


第三位

高橋 (たかはし ta ka ha shi)


据调查统计日本约有188万7千人姓佐藤,占据了人口比例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当你去日本留学工作后,每认识十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姓佐藤,所以当你面临众多的佐藤朋友时,记住他们的名字也是很重要的哦~


既然有常见的姓氏,就一定会有很稀少的姓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日本中少见又奇怪的姓氏吧。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日本的鳗鱼饭(うなぎ丼 u na gi do n)吧。烤的焦焦的鳗鱼配上咸鲜的酱汁盖在饭上~简直不要太 *** !而日本单文字姓氏中还真有鰻这个姓。这不禁让人想象当他作为公司新人和同事一起去鳗鱼店点餐时的场景。


私は鰻です。


究竟是在做自我介绍,还是在点餐。与鰻这个姓氏可以一较高下的还有


挂面(素麺 そうめん so u me n)

菜花(菜花 なばな na ba na)

核桃(胡桃 くるみ ku ru mi)


“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

我是挂面/菜花/核桃。”

也很有画面感了。


除了与吃食相关的姓氏外,还有一种姓氏就充满了仙气。他们的姓氏里都不约而同的有一个神字。例如:


樹神(こだま ko da *** )

龍神(りゅうじん ryu jin)


八神(やがみ ya ga mi)

風神(かぜかみ ka ze ka mi)


看到这样的名字,有没有感觉姓氏的品格不断的攀升呢?


在文章的最后,老师再为大家分享一个霸气满满,且介绍自己的时候,会改掉自己种族的姓氏,那就是


獅子王

(ししおう shi shi o u)


没错相信你的眼睛,你没有看错这就是日本的姓氏中的一个——狮子王。


其实中日两国中,还有好多有趣的名字、读音引发的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而这些乐趣将会在大家未来的日语学习中,一点点的接触到。


哪怕是为了给自己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增添一丝乐趣,大家也要坚持日语学习的道路哦。

霓虹人民竟然有这么多奇葩姓氏!你都知道哪些呢?

我们平时看日综、看新闻、追番剧时,有时会看到一些日本人少见又有趣的姓氏。

有些是中日两国人民看到都会觉得好笑的姓,有些是在日本很正常、而在中文语境中有歧义,看了令人忍不住会心一笑的。

比如以下这些:

看了这些,小朋友你是不是脑子里有很多问号???

其实,日本的趣味姓氏远远不止这些。

(没有任何不尊重他人姓名的意思哈,本文仅供娱乐,供大家一笑)

在这里,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日本还有哪些引人发笑的奇葩姓氏吧!

我孫子

“我孙子”作为姓氏在日本很常见,而且由于这个姓氏最早是从皇宫里出来的,在日本还带有点贵族气息。

可是放在中文语境里,意境就完全不一样了啊!

其实,我孙子在日本还是一个地名,位于千叶县。

冷知识:因拍摄《我住在这里的理由》系列纪录片而被大家熟知的竹内亮导演就出身于我孙子市啦。

这个姓氏也出了一些知名人物,如撑杆跳运动员我孙子智美,曾获得2010年第16届亚运会女子撑杆跳铜牌。

还有 *** 悬疑小说家我孙子武丸,作品主要有《 *** *** 》等具有科幻色彩的犯罪小说。

我妻

Emmmm……

本来这个姓氏在中文语境里就有点尴尬,配上这个名字就中文中就更奇怪了!

这个姓氏在日本的人数不多,在动漫里出现过几个知名角色,例如出自《未来日记》、已经成为病娇代名词的我妻由乃:

还有前一两年火出圈的《 *** 灭之刃》中的我妻善逸:

执行

啊,看到这个名字时不禁感到,满满的正能量扑面而来。

教授,您就是正义的味方吧!

p.s. 取这个名字居然是不是法学教授,有点浪费了哈

一二三

是的,一二三在日本真的是一个姓氏。据统计,约有八百人拥有此姓。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新奇了点,可这个姓氏是真的令人印象深刻又好记。

类似的姓氏还有“三五七”、“九十九”。

有位棒球运动员就叫做一二三慎太。

这个姓氏映入眼帘便令人虎躯一震,不由得害怕得抱住了自己日益稀疏的头发。

其实这个姓指的是古代日本少女的一种发型,类似于西瓜头。这个姓氏在日本熊本县阿苏郡小国町较为常见。

犬养

“犬养”倒过来读,就是“养狗的人,类似的姓还有“犬飼”。最早来源于以养狗为业的人,在日本并不是个奇怪的姓氏。

可是同样,一到中文语境里就变得微妙起来了啊!真的不是骂人的意思哇。

这个姓氏不乏有一些高成就的人,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日本的第29任首相犬养毅!

猪口

说完狗狗又来了猪猪,日本人的姓氏里很喜欢小动物呢。

日本人很多姓氏中都有“猪”,如“ *** ”、“猪爪”、“猪股”、“猪口”、“猪鼻”、“猪饭”等。

虽然猪猪挺可爱,可是作为姓氏还是让人有点哭笑不得~

拥有这个姓氏的人数还是相对较多的,还出过一位著名人物:外交官猪口邦子。

牛肠

继猪狗之后,牛也来了~这位是日本著名摄影师。

只是,用牛肠来做自己家族的姓氏,真的好听吗……?

犬神

这个姓氏相比前几个与动物有关的姓氏明显高大上了一些。

除此之外,“鹿毛”、“牛毛”、“鸡尾”、“鸭头”等在日本都可以作为姓氏。

鼻毛

即使在日本也是极其稀有的姓氏,只有大约20人拥有。

还有些这个姓的人保留了其发音,把汉字改成了“花家”。

看来,日本人自己也不喜欢用这两个字做姓氏呢(手动狗头)

大串

嗯……也说不出哪里不对,总之就是有点不对。

又是一个中国人不能理解的名字(允悲)。

同样的汉字,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的含义,差别真的可以很大啊。

***

床在日语中是“地板”的意思,在日本这只是一个普通无奇的姓。

可是在中文里,这个词作为姓氏就尴尬了。

东京大学教授 *** 美也,他的课题组就名为 *** 研究室…

类似的姓氏还有“床前”:

其他教授也有着奇葩的姓氏:

Emmm……在日语中,这只是一个 *** 吉祥与延年益寿意思的姓氏。

酱油

没错,就是酱油的那个酱油。

姓酱油的人:我做错了什么

类似的姓氏还有素麺、菜花、鳗、昆布(意为海带)、塩(意为盐)、肉丸等……

每次自我介绍都如同点餐,心情复杂。

龍神

这个姓乍一听便觉得中二气息满满,放在现实生活中反而莫名生草。

类似的姓氏还有樹神、八神、風神……

二股

这个词的日文意思为劈腿…作为姓氏真的好吗?

不过,千万不要小看“劈腿君”,这可是日本恒武 *** 御赐的姓氏。

在日本约500人拥有这个姓,现多居住在京都府和长崎县等地。

浮気

这个词的中文意思可是 *** 。啊这…

日本全国约200人拥有该姓氏,它起源于滋贺县守山市浮气町这个地名,意思是湿度大的地方在清晨出现蒸汽挥发的现象。

大翔

Emmmm……一个再次让人不忍直视的姓氏。

讲真以前“翔”即使在中文中意思也挺好的。

类似的日本姓氏还有 *** 、大粪等(取姓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话说日本还有个姓叫“满身”,这两个要是遇到一起,那画面太美…

***

这个姓有点厉害,表达了人类美好的愿望。

莫名地感觉和中国还有点渊源(手动狗头)。

喜熨斗

之一个取这个姓的人,一定很喜欢烫衣服的吧。

蛋碎

这个姓氏,您是认真的吗?

八月一日

如果在中文里,是不是应该叫建军?(思索)

类似的姓氏:四月一日,如动漫里的四月一日君寻:

御手洗

这个词在日语中的意思即为厕所,能用它来做姓氏也是心很大了。

《火影忍者》有角色就叫御手洗红豆:

凹凸丸

有点像神话故事中的角色名。

十二丁目

姓氏仿佛自带 *** ,永远能找到家的 *** 。

七五三二三

奇怪的接头暗号增加了!

土肥

突然感到被内涵(这里这就去减肥)

类似的姓氏还有“肥爪”,作为姓氏,你们开心就好。

貧乏好

这一听就是一位不物质的人。

天下一

霸气的姓氏。

天下之一,令人肃然起敬。

上下、左右、前后

???

此外,还有像甘露寺、四十四院、和气、瓶子、火山、热海、温泉、空速、汗、胃袋、布袋、 *** 、早乙女、不入斗等等奇葩的姓氏。

那么,为什么日本人会有这么多看似奇奇怪怪的姓呢?

这首先要从日本的姓氏起源说起。

作为中国人,我们有无数种选字和组合的名字,而姓氏经历过 *** 的传承,至今能从文献记载中找的约有5600多个。

中国的姓氏已经很多了,但人口及土地面积均少于我国的邻国日本,虽然名字的组合没有中国人那么多,但姓氏却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数量竟然也远超中国,达到了十三万个!

这是因为最早姓氏在日本就是贵族和平民身份差距的象征。

只有诸如皇家或世家大族才拥有自己的姓氏,普通老百姓只有名、没有姓,除非立下大功才有可能会被其所在的大族赋予姓氏。

而到了1870年,明治维新后,为了征兵、征税、 *** 户籍等需要,不得不 *** 普通人的姓氏权。在1875年,颁布了《平民苗字必称令》,规定所有日本人必须使用姓氏。

由于当时的民众文化水平不高,大家急于给自己起个姓氏,又一时半会儿想不出什么好听又合适的姓来,无奈之下很多人便开始随意取起姓氏来。

众所周知,不少日本人的姓氏包含地点,如“山下”“渡边”“井上”等,这就是那个时代“随意”取姓留下的痕迹。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又在如此众多的姓氏中,那就难免出现一些稀奇古怪、惹人发笑的姓氏了。

从“港”的词义演变和地域分布看古吴语的北界

b. 与其他语素组成表河流的复合名词 (上海、宁波、杭州、扬州、长沙、娄底):

c.聚落通名和港口通名(扬州) :

d. 港口通名 (福州、厦门、苏州) :

需要指出的是, “港”的港口义在普通话和各方言里通用, 方言词典可以不收, 但其河流义则有必要收入方言词典。上述a类金华、崇明、温州、黎川四部方言词典就是这样处理的。b、c、d 类词典未收河流义, 其中多数方言点并非此义已消失殆尽, 而属漏收。例如, 杭州“港”字就可作水名通名: 西湖著名景点“曲院风荷” 就有一条向西经“双峰 *** 云” 折向西南的金沙港; 另一景点“花港观鱼”的“港”, 早先也属此义, 而且该词典中就收有“花港观鱼” 条目: “位于苏堤南端以西滨湖之地, 花家山之水流经此地注入西湖。南宋时, 内侍卢允升筑‘卢园’住此, 并凿池引水养鱼观赏, 范围甚小。” 又如苏州郊区虎丘乡有东、西花泾港, 娄葑乡有西莫 *** , 横塘乡有吴前港;上海仅杨浦区就有大汊港、东沟港、西沟港、老白港、杨树浦港、洋泾港; 扬州有斜丰港(即盐邵河)。

但是, 上述d类方言词典中福州、厦门则不属漏收, 它们与同为d类的苏州不同。闽方言的“港” 今天确无河流义, 其河名通名用“溪”不用“港” , 词典中“溪”条目收有此义:

福州:, ①夹在两山之间的河沟。②泛指小河沟。

厦门:, 通常把河叫溪, 小河叫溪仔, 大河叫江。

方言词典漏收“港(河流)” , 连五卷本《汉语方言大词典》也未能免,该词典“港”条目共收九个义项, 却漏收河流义。上述现象表明, “港”的“河流” 义不仅在普通话中已趋于消亡, 在方言中也已边缘化。这种情况甚至影响到治方言史的学者,《方言历史探索·汉语水泽词语的地理分布初探》利用地名分布考察了具有方言 *** 的九个河名通名(江河水川溪渎沟浜浦)和九个湖名通名(湖泽湫薮泊淀池塘潭), 颇为难得, 遗憾的是同样忽略了“港”。

卷106: 新昌郡(今滁县)领县四: 赤湖、获港、薄阳、顿丘。

4、(梁书》(636), 唐雍州万年(今西安)姚思廉撰。

卷45: (巴陵—今岳阳)城内景帅船舰并集北寺, 又分入港中, 登岸治道。

5、《吊古 *** 文》, 唐河北赞皇李华(715一744)著。其人安史之乱受伪职, 后贬杭州司户参军: 径截辎重, 横攻士卒, 都尉新降, 将军复没, *** 填巨港之岸, 血满长城之窟。

6、《送王秀才序》, 唐河南孟县韩愈 (768一824)著: 圣人之道犹航断港绝演以望至于海也。

7、唐诗

顾 况, 苏州人, 约卒于806年:《(饶州)安仁港口望仙人城》(诗题)

张 祜, 河北清河人, 847一859年卒于丹阳。江南杂题: 后港通围竹, 前溪下檐柑。旧巢飞巧妇, 新叶长宜男‖《叙诗》: 小开作泾港, 大涨为塘陂。可令万顷澄, 可使百派支。

李商隐 (813一858), 河南沁阳人, 幼随父到浙江, 父死奉丧归郑州。《即目》: 空园兼树废, 败港拥花流。书去清枫驿(在浏阳), 鸿归杜若洲‖《(金陵)景阳宫井双桐》: 秋港菱花干, 玉盘明月蚀。血渗两枯心, 情多去未得。

韩 偓(842一 *** 3), 长安人, 翰林学士,贬邓州司马, 后依闽王王审知而卒。《寄隐者》: 烟郭云肩路不遥, 怀贤犹恨太迢迢。长松夜落钗千股, 小港春添水半腰。

杜荀鹤(846一904), 安徽贵池人。《送人游吴: 君到姑苏见, 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 水港小桥多。

鱼玄机, 长安人, 生卒年不详。《江行》: *** 已入鸬鹚港(在湖北钟祥), 画舸犹沿鹦鹉洲。醉卧醒吟都不觉, 今朝惊在汉江头。

8、《疑狱集》, 五代山东东平和凝( *** 8 一955)、和?父子撰。

卷9: 山阴(今绍兴) 白洋港有大船飘近岸, 史甲二十人适取卤海滨, 见无人, 因取其篙橹。

9、《旧唐书》 (941) , 五代刘昫、张昭远撰。

卷17 : 扬州城内, 旧漕河水浅, 舟船涩滞, 输不及期程。今从阊门外古七里港开河, 向东屈曲, 取禅智寺桥, 东通旧官河, 计长一十九里。

卷1 *** : 时扬州城内官河水浅, 遇旱即滞漕船, 乃奏自城南阊门西七里港开河向东。

10、《稽神录、《骑省集》, 五代末宋初扬州徐铉(916一991)撰。

《稽神录》卷3: 继而得双港镇将, 以为其言无验, 未及之任, 琪忽谓方曰: “适得军牒, 军中令一人来为双港镇将, 吾今以尔为皖口镇。”

《稽神录》卷5: 舒州桐城县双戍港, 有因风卷钱币经市而过, 市人随攫其钱以衣襟贮之。

《骑省集》卷1:临石步港(诗名)

《骑省集》卷3: 常年憾事在京华, 今岁清明在海涯。远港蹋歌深夜月, 隔墙吹管数枝花。

从以上引文可见, 早期文献里的“港”既可用作表河流的普通名词, 也可用作地名通名。值得注意的是, 引文中的地名和引文作者的籍贯具有明显的地域 *** : 几乎全都分布在长江流域, 而少数北方籍贯的作者则大多有过南下经历。反观之, 唐宪宗时宰相、河北赵郡人李吉甫所撰中国之一部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813)则无一例“港”字。

宋以后, 文献里的“港”, 尤其是“港”地名渐多。“宋四大书”中, 《太平广记》 (978) 、《太平御览》(983) 、《册府元龟》(1005)均收有“港” 地名, 例如: 江苏扬州七里港, 安徽桐城双港、双戍港, 湖北襄阳浴马港、瀺港,郢州鸬鹚港、师子港, 福建福州甘棠港。北宋文坛领袖、江西吉水人欧阳修 (1007一1072) 也多次使用“港” , 例如, 《新五代史· 卷68》: “海上黄崎, 波涛为阻 , 一夕风雨雷电震击, 开以为港, 闽人以为审知德政所致, 号为甘棠港。” 《新唐书》“港” 六见, 其中水名五个: 扬州七里港、太子港、武昌樊港, 沧州无棣港, 蔡州汊港。《文忠集· 于役志》有水名两个: 江州盘唐港, 黄州昭化港。

下面分官修史地志和个人文集两类列举文献资料:

4.2 史地方志类文献

1.《旧五代史 · 梁书第四》 (973): 淮贼寇荆州 *** 县, 襄阳举舟师沿瓷港袭败之 。

2.《宋史》(1345) , “港”137见, 其中地名50个。江苏3: 宝应泥港、射马港, 淮安马猡港, 仪征太子港, 扬州湾头港, 泰州石港、泰兴港, 江阴申港、赵港、沙港、 石头港、 陈港、蔡港、私港、令节港, 丹阳包港, 丹徒鲜界港, 常州深港、利港、黄田港、夏港、五斗港、灶子港、南戚氏港、北戚氏港、五泻港、新林港, 武进庙堂港, 无锡杨家港、郭渎港、许浦港, 平江凤凰港、 沪渎港; 浙江5: 嘉兴大姚港、招贤港、运港, 永嘉石碑港、温州港; 安徽4: 太平州后港, 芜湖鲁港, 繁昌荻港, 寿春青龙港; 湖北2: 郢州唐港, 襄阳高头港; 福建1: 连江南港; 广东1 : 连州马渡港; 河北4: 冀州大、小流港, 沧州黑龙港, 大名府许家港。

3.《金史》(1345) , “港”11见, 其中地名4个: 江苏盱眙白里港, 山东乐安高家港、和平军孙家港, 华港。

4.《元史》(1369) , “港”48见, 其中地名21个: 江苏3: 石港盐场、掘港盐场, 平江刘家港; 浙江4: 台州黄岩港, 山阴白洋港、定海港, 庆元港; 湖北3: 郢州高港、唐港, 襄阳杨湖港; 江西1: 南丰兜港; 福建1: 漳州潮阳港; 广东1: 崖山海陵港; 河北2 : 大都白陵港盐场, 信县黄龙港; 山东2: 涟州五港口, 高家港盐场; *** 3: 占城港、舒眉莲港 , 交趾茅罗港; 爪哇1: 戎牙路港口。

5.《明史》(1736) , 仅地理、河渠二志即收“港”地名近百: 江苏48: 南京金城港, 镇江京口港、七里港, 丹阳包港、甘露港, 常州泡港、夏港, 奔牛新港, 武进郑港 、澡港, 江阴黄田港、石头港、利港、夏港、范港, 无锡华港, 苏州茜泾港、 *** 港、十八都港 , 常熟白茆港, 昆山漫水港、青旸港, 太仓刘家港, 吴江吴家港、七丫港, 句容杨家港, 金坛藏村港, 溧阳十字港, 如皋掘港, 通州石港、徐灶港、食利港, 海门张港、张墩港、东明港, 泰兴黄家港、大港, 江都刘家圩港, 仪征下水港。夹港河, 靖江新港, 宝应廖家港, 高邮茆塘港, 邗江东港、西港, 淮安马逻港、五港口, 丰县李家港; 浙江8: 海盐吕港, 归安荻港, 德清五柳港, 定海岑港, 金华婺港, 衢州衙港, 衢县双港口, 乐清石马港;上海4: 胡家港、漕泾分水港, 松 *** 泾港, 嘉定刘家港; 安徽8: 怀宁观音港 , 桐城源子港, 望江雷港, 芜湖鲁港, 繁昌荻港, 贵池梅根港, 铜陵荻港河, 祁门苦竹港; 湖北4: 武昌樊港, 崇阳壶头港, 荆州洒港, 广济连城湖港;湖南1: 龙阳鼎港口; 江西8: 都昌后港河, 鄱阳双港水, 安仁安仁港, 弋阳信义港, 南丰双港口, 新城五福港, 金溪石门港, 大庾黄泥港; 福建4: 莆田通应港, 同安石浔港、下店港, 龙溪 (今龙海)镇门港; 广东6: *** 北津港, 海丰长沙港, 徐闻调黎港, 海阳陈塘港, 琼山神应港, 文昌抱凌港; 河南1: 汝阳明港; 河北3: 宛平石港口, 任丘凌城港 , 乐亭岳婆港; 山东3: 乐安高家港, 梁山戚家港, 胶州鸭绿港。

6.《清史稿》 (1 *** 7) , 仅地理志即收 “港” 地名352个。其中, 江苏45: 江宁府1、镇江府3、常州府9、苏州府5、松江府10、太仓州3、扬州府6、通州5, 浙江93: 杭州府3、宁波府9、严州府7、温州府11、嘉兴府6、湖州府12、绍兴府9、台州府14、金华府8、衢州府6、处州府4、定海厅4, 安徽12: 安庆府3、徽州府4、宁国府3、池州府2、太平府1, 湖北19: 武昌府14、德安府3、荆州府1, 湖南20: 常德府1、长沙府7、岳州府2、衡州府8、澧州1、南州厅1 , 江西28: 南昌府2、饶州府4、广信府3、 南康府2、九江府6、建昌府7、抚州府5, 福建33: 福州府6、漳州府12、福宁府5、兴化府3、泉州府7, *** 30: *** 府7、台南府 12、台北府7、台东州4, 广东54: 广州府1、潮州府5、肇庆府1、高州府6、雷州府7、惠州府9、 *** 州5、钦州3、琼州府8、 崖州10, 河南4: 怀庆府1、汝宁府3, 山东4 : 登州府2、青州府2, 甘肃西宁府1, 直隶7, 奉天1。

7.《太平寰宇记》(983) , “港” 24见, 其中地名18个: 江苏6: 丹徒萧港, 丹阳芜莆港, 海陵 (今泰州) 堕港, 如皋清水港、如皋港、石港场; 安徽5: 含山新妇港、黄港、濡须港, 枞阳围亭港, 合肥小史港; 湖北5: 鄂州樊港、太港, 监利赤岸港, 松滋渗港 , 竟陵(今天门) 金港; 江西2: 贵溪安仁港, 余干邬子港。

8.《元丰九域志》 (1068), 收“港”地名2个: 江苏丹徒大港, 安徽桐城双港。

9.《资治通鉴》(1084) , “港” 5见, 其 中地名4: 湖北武昌繁港, 襄州瀺港, 河南蔡州坟港栅, 濠州鍾离荆山港。

10.《续资治通鉴长编》(1177) , “港”39见, 其中地名15: 江苏6: 常州新林港, 江阴利港, 苏州沪渎港, 通州蔡港, 宝应泥港、射马港; 河南2: 温县大河港, 陈州鹿港; 河北5: 顺安军牙家港、东明港、许村港, 沧州黑龙港, 大名许家港; 山东1: 青州高家港; 交趾1: 东泾港。

11.《大明一统志》(1461) , “港”50见, 其中地名46个: 江苏5: 南京下蜀港, 金陵石步港, 江阴黄田港、夏港, 泰州太子港; 安徽10: 合肥小吏港 , 巢县饮牛港、听书港 , 芜湖鸠鹚港, 繁昌荻港, 南陵 *** 、蒲桥港, 铜陵荻港河, 乌江锁石港、新裕港; 湖北8: 武昌牧马港、繁港, 承天府(治钟祥)金港、龙凤港, 景陵车湘港, 荆门曹将港、孟子港, 应城汤池港; 湖南1: 长沙靖港; 江西2: 弋阳信义港, 金溪三港水; 福建3: 长乐太平港, 南平港滩, 福宁州 (治霞浦)甘棠港; 广东5: *** 北津港, 琼州神应港、海口港、万州小海港、文昌铺前港;河北2: 香河骆驼港, 武清清沽港; 河南8: 汝宁府(治汝南)杭陂港、龙陂港, 信阳十字港, 光州亚港, 息县黄漂港、连桥港、曲吕港、涧头港; 贵州1: 安顺甲港溪; *** 1: 开城府礼成港。

12.《大清一统志》(1744) , 收“港”字地名404个。其中, 江苏57: 江宁府7、镇江府12、常州府9、苏州府1、松江府8、太仓州6、淮安府8、扬州府1、通州4、海门厅1, 浙江3: 宁波府1、严州府1、温州府1, 安徽17: 安庆府4、徽州府2、宁国府3、池州府2、太平府(治当涂)5、庐州府(合肥)1, 湖北66:武昌府20、汉阳府5、黄州府5、安陆府(钟祥)7、德安府(安陆)11、荆州府11、襄阳府7, 湖南52: 常德府5、长沙府9、宝庆府(治邵阳)1、岳州府19、衡州府15、澄州3, 江西53: 南昌府7、饶州府(治波阳) 8、广信府 (治上饶) 5、 南康府(治星子) 4、九江府9、建昌府 (治南城) 9、抚州府9 、瑞州府 (治高安) 2 , 福建18: 福州府2、漳州府10、汀州府1、福宁府 (治霞浦)5, *** *** 府35, 广东47: 潮州府3、肇庆府2、高州府8、雷州府34, 海南琼州府35, 河南6: 汝宁府2、光州4, 河北顺天府6, 山东3: 青州府 (治益都)1、登州府(蓬莱)1、莱州府(掖县)1, 山西太原府1, 贵州2: 贵阳府1、都匀府1, *** 1, 硫球1, 日本1

13.《四库全书》中收录“港”地名的州县志:

江苏《吴郡志》7、《景定建康志》48、《至大金陵新志》28、《无锡县志》24 、《姑苏志》181、《吴兴备志》16, 浙江《剡(处州)录》1、《乾道临安志》、《咸淳临安志》27、《新安志》2 、《会稽志》9 、《赤城 (台州) 志》14、《宝庆四明志》 88、《延佑四明志》17、《海盐澉水志》6 、《景定严州续志》4、《至元嘉禾(嘉兴)志》25、《昌国州(定海)图志》7, 福建《淳熙三山(福州)志》32, 山东《齐(青州)乘》2。

14.清初16行省通志, 所收“港”字地名数如下:

《江南通志》939, 包括江苏、安徽, 但除海州 (今连云港)沙港、新港、出河港之外, 古淮河以北地区无收;《浙江通志》426; 《湖广通志》236, 包括湖北、湖南, 但鄂西、湘西、湘南无收;《江西通志》311, 赣南无收;《广东通志》430, 包括海南, 分布在沿海府州县;《福建通志》205, 包括 *** , 分布在沿海府州县;《河南通志》55,分布在豫南汝宁府、光州、信阳州;《钱畿通志》36,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通志》19; 《山西通志》5; 《陕西通志》2;《四川通志》1;《广西通志》1;《云南通志》1;《贵州通志》3;《甘肃通志》0。

15.《江南经略》,(明) 昆山郑若曾著, “港”537见。

16.《三吴水考》, (明)吴江张内蕴著, “港” 2029见。

17.《吴中水利全书》, (明)东阳张国维著, “港”3271见。

18.《三吴水利录》, (明) 昆山归有光著, “港”83见。

19.《浙西水利书》, (明)贵溪姚文灏著, “港”84见。

20.《太湖备考》, (晚清)金友理著, 收录太湖周边河港甚详: “山水 *** , 通于外湖, 溪涧之道皆名曰港, 断港谓之浜, 直流谓之泾, 故道俱在, 今尤昔也。” “太湖有来水, 有去水, 水之来去各有口。其中河港之大小, 支派之远近, 今与古变迁, 通塞之不同, 谈水利者不可不明, 议兵防者不可不悉。详考而次列之, 未敢谓一无讹漏, 而大略已备, 览者可以知险易利害之所在也。” 该书卷二沿湖水口》收录209港: 常州府无锡19、阳湖7、宜兴9, 荆溪6, 湖州府长兴30、乌程12, 苏州府震泽8、吴江4、吴县33、长洲5。

21.《西湖志纂》(1754), 苏州沈德潜著, “港”44见, 其中地名7: 花港、金沙港、桃花港、曲院港、花家山港、学士港(一名夹子港) 、茅家埠港。

22.《粤闽巡视纪略》(1780),石柱著, “港”173见, 其中地名98, 分布在福建晋江、泉州、龙海、同安、莆田、福清、连江、罗源、宁德、福安, *** 、澎湖, 广东雷州、海康、电白、 *** 、海丰、潮阳、东莞、梅州, 广西钦州, 海南琼州。

23.《钦定南巡盛典》(1772) , 高晋撰 , “港”169见。

24.《平台纪略》 (1781) , 蓝鼎元著, “港” 81见。

25.《台海使槎录》, (清)黄叔儆撰, “港”215见。

26.《海塘录》 (1708) , 翟均廉著, “港”94见。例如:

卷4: 十月修海宁县钱家坂马牧港等处塘工。

卷2: 太仓港口开船, 用单乙针, 一更船平。……升罗屿用丁未针, 经崎头山出双屿港。

28.《岛夷志略》, (元) 汪大渊著, “港”2见, 其中地名6: 爪哇苏马鲁隘港口、东冲古剌淡港、苏禄沙里八丹第三港、旧港、新港、万年港。

29.《东西洋考》,明张燮著, “港”79 见。例如:

卷1: 泊人称东京者即其故都, 其王居曰日南殿。清化港即旧清化府也,是汉九真郡治之地, 隋唐为爱州, 在交趾为西京, 今为清华承政司。顺化港即旧顺化府也, 今为顺化承政司 。广南港即旧义安府也, 汉为日南, 隋唐为驩州, 今为广南承政司。

从以上文献资料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首先, 历史上“港”使用频率高、“港”地名分布集中的地区恰与其共时分布地区江浙沪皖鄂湘赣六省一市以及闽粤琼台四省相当, 连某些省区内“港”地名集中分布的区域也都吻合。文献里太湖流域作为“港”地名核心分布区的分布密度则比共时更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明代福州人谢肇所撰关于黄河以北河事的《北河纪》, “港” 地名只有7个: *** 清阳港、朔港、胡家港、龙港, 邹县黄沟港, 冀州大、小流港。

其次, 闽粤琼台地区“港”地名明清以降大增, 但几乎全都分布在沿海府州县, 这些“港”地名大多是海港、海口、海湾, 也包括一些入海河流或河流下游的入海河段。例如,《大清一统志》: 福州府长乐县元佑港: “旧有港入海, 为沙所壅, 宋元佑, 县令袁正规开卓岭后山为港。” 漳州府海澄县港口江: “即九龙江 *** 也, 自县以西北, 诸水悉由此入海, 亦名港口大溪。”月港:“在海澄县, 西南接南溪, 东北通海潮, 其形如月, 故名。” *** 圆港: “海港自鹿耳门以内周环皆堤, 海舟聚泊, 后红毛建城如台, 因亦谓港为 *** 。” 龟仔港: “牛朝溪西入海之口。” 马沙港: “西通大海, 北接 *** , 南岸即安平镇城, 亦名马沙沟。” 彰化: “海港极多。” 肇庆府 *** 县白石港: “一名石门港, 受郎宫山龙潭水, 过双鱼城南入海。” 这些与海港相关的“港” 字地名, 应该比“港(河流)” 晚起,如上文所述, 直到清代的《康熙字典》, “港”字尚未收“港口” 义项。

再次, 文献中“港”字地名的分布要比共时分布略广, 主要反映在河南、河北、山东三省, 但密集程度都远低于前述六省一市以及闽粤琼台, 大体可视为方言间的扩散或借用。这种扩散甚至达于海外, 上引文献中 *** 、日本、硫球、 *** 等地的“港”地名便是例证。冀鲁豫三省中, 河南的“港”地名都在豫南淮河流域, 为古陈蔡之地, 与楚毗连, 后为楚所灭, 世称陈楚。这一地域受楚文化影响之深是不言而喻的, 其“港” 地名当由楚扩散所致。河北“港”地名比河南少, 主要分布在冀中京津地区。上文已述, 这一带不少“港”字地名通名今音为jiǎng, 义为“洼淀” , 不同于“港(河流)” 。这在文献中也有反映, 例如《畿辅通志》:天津塌河淀, “一名大河淀, 即北运河筐儿港, 籍以蓄泻者也。” “双港围亦汪应蛟屯田旧地也, 循照故迹开筑, 东与何家围沟渠相通, 两围互为蓄泻。” 山东“港”地名更少, 其中分布在登州等沿海地区的, 多为海港或海湾, 例如《山东通志》: (登州)沙门岛, “一名庙岛,南面黑港可容船三四十只避北风。…… 宋港可容船四五十只” , “ 三山岛以西皆沙港海口, 不临大洋, 易于防守。” “长山岛东北沙港、东南嘴沙港” 。至于西北晋陕二省、西南云贵川桂四省通志中只有极个别“港”字地名, 只能视为偶然借用。

4. 个人文集

1.王安石 (1021一1086) , 江西临川人。《临川文集》“港”11见, 例如:《寄杨德逢》: 占岁以知子, 将勤而后食。穿沟取西港, 此计当未获。

《春日晚行》: 缘冈初日沟港净, 与我门前绿相映。

《沟港》: 沟港重重柳, 山坡处处梅。小舆穿麦过, 狭径碍桑回。

《示报宁长老》: 白下亭东鸣一牛, 山林陂港净高秋。

2.苏 轼(1037一1101) , 四川眉山人,曾任职凤翔、杭州、湖州、黄州。

《东坡全集》“港”36见、《东坡词》1见。例如:

《寒庐港》:溶溶晴港漾春晖, 芦笋生时柳絮飞。还有江南风物否, 桃花流水鮆鱼肥。

《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见其子三首· 其三》:已占蒲鱼港, 更开松菊园。

《送黄师是赴两浙宪》: 近闻海上港, 渐出水底村。愿君五绔手, 招此半菽魂 。

《石钟山记》: 舟回至两山间, 江入港口, 又大石当中流, 可坐百人。

《答李琼书》: 见说沙湖镇颇浸居民, 亦江淮间常事耳。临皋港既开, 往来蒙利无穷。

《永遇乐》: 明月如霜, 好风如水, 清景无限。曲港跳鱼, 圆荷泻露, 寂寞无人见。

3.陆 游(1125一1210), 浙江绍兴人。《剑南诗稿》“港”24见,《渭南文集》、《入蜀记》各14见,《老学庵笔记》2见。例如:

《湖上作》: 鹅儿经口晓山横, 蜻蜓港头春水生。兰亭之北是茶市, 柯桥以西多橹声。

《舟中醉题》: 风吹芦荻声飕飕, 晚潮入港浮孤舟。

4.范成大(1126一1193), 苏州人。《石湖诗集》、《吴郡志》、《吴船录》、《骖莺录》“港”共12见。例如:

《骖莺录》: 安仁县吏士自信州分路陆行者, 适方渡水取抚州路, 会余于南昌之宿港。

《昊郡志》: 及开陆家港小河, 长二百丈, 阔四丈, 水深三尺。

《吴船录》: 两岸皆芦荻,时时有人家,但支港通诸小湖, 故为盗区。

5.周必大(1126一1204), 江西吉安人。文忠集》“港”35见。例如:

卷171:闻去邬子止数里, 欲乘月行而舟师不知港道, 遂止 。

卷171: 登上方教院, 在山之颠, 即楞伽塔也, 望太湖弥漫, 石湖仅如断港。

卷183:土人又云顷乌珠陷金陵。韩世忠围之甚急 , 一夕穿别港达于江而遁。

6.杨 *** (1127一1206), 江西吉水人。《诚斋集》“港”27见。例如:

《藏船屋》: 非港非沟别一涯, 茅檐元不是人家。不居黔首居青雀, 动地风涛不到他。

《舟中买双鳜鱼》: 小港阻风泊乌舫, 舫前渔艇晨收网。

《料理小池荷》:鱼儿便喜新开港, 绕去绕来千百回。

7.朱 熹(1130一1200), 祖籍歙州婺源, 生于闽西尤溪, 后居闽北建州。《晦庵集》、《宋名臣言行录》、《经济文衡》、《别本韩文考异》以及《朱子语类》, “港” 共23见。例如:

《晦庵集》卷20: 临江石砌堤岸自绍兴以来被风浪冲击损坏, 及港汊湮塞。

《宋名臣言行录》: 如通州料角泰州石港, 水势湍险, 海舟至此必得沙上水手方能转入。

《朱子语类》卷10: 如今只才离小港, 便著浅了, 济甚事!

卷30: 盖怒气易发难制, 如水之澎涨, 能权停阁这怒, 则如水渐渐归港。

8.叶 适(1150一1223), 浙江温州人。《水心集》、《习学记言》“港”共15见。例如:

《禹贡五子之歌甘誓》:三江既入, 震泽底定。吴人之习于水事者, 谓吴淞江、青龙江、扬子江也。水自震泽入吴淞江而入于海最近, 自诸湖柳而入青龙江入于海次之, 自诸泾浦港而入江阴扬子江入于海又次之。

《西山诗》: 对面吴桥港, 西山之一家。有林皆橘树, 无水不荷花。

9.张 镃(1153一1221), 原籍山西, 徙居杭州。《南湖集》“港”15见。例如:

《宿吴江县》: 既望月轮迟未上, 更深阔港喧轻浪。舟人惯夜自牵撑,却嫌炬火光摇晃。

《过红城子》: 阔港旁边狭港横, 大桥侧畔小桥平。吠人黄耳穿篱走, 唤子青裾出户迎。

10.真德秀 (1178一1235),福建浦城人 ,《西山文集》、《西山读 *** 》“港” 共11见。

《西山文集· 江东祈雨青词》: 自暮春以来, 久衍时雨之润, 川源断港, 纤陌扬尘。

《西山文集》卷8: 今欲创立小寨, 约以百人为额, 上可接永宁, 下可接烈屿, 前可以照应料罗、吴屿等处, 内可以控捍石井一带港口 ,实为冲要。

《西山读 *** 》卷35: 异端之说如断港荒溪 ,卒归于不可行者, 以其私意之所为故耳。

11.黄 镇(1204一1276),浙江慈溪人。《黄氏日抄》“港”54见。例如:

《卷72 · 申提刑司乞浚甘露港状:某尝妄谓此港之不可不浚, 其事有十。

《临川代郡守申纲运利病》: 本州地居上流 , 溪港易涸, 十日不雨, 河流断绝。《小帖子》 : 伐所产之木以为筏 , 出所适之港以渡江。

12.文天祥 (1236一1283),江西吉安人 。《文山集》、《文信国集杜诗》“港”10见。例如:

《文山集》: 余万死一生得至通州, 幸有海船以济, 闰月十七日发城下, 十八日宿石港。

《文信国集杜诗》: 鲁港败后, 陈宜中当国, 首斩殿帅, 韩震胁迁之。

13.黄 斡(宋), 福建闽侯人。《勉斋集》“港”20见。

14.韩 琥(宋),世居开封, 南渡后流寓江西上饶。涧泉集》“港”13见。

15.陈 起(宋), 钱塘人。《 *** 小集》、《 *** 后集》“港”共22见。

16.洪 迈(宋), 江西鄱阳人。《夷坚志》、《容斋随笔》“港”共11见。

17.郑虎臣(宋),苏州人。《吴都文萃》“港” 44见。

18.陈 思 (宋),杭州人。《两宋名贤小集》“港”29见。

19.方 回 (元,1227一1305 ,)安徽歙县人。《桐江续集》、《庆湖遗老诗集》“港” 共13见。

20.周达观 (元), 浙江温州人。《真腊风土记》“港”10见。

21.邱 浚(明,1420一1495), 海南琼山人。《重编琼台稿》 、《大学衍义补》“港” 字共15见。

22.归有光(1506一1571) , 江苏昆山人。《震川集》、《三吴水利录》“港” 字共 109见。

23.王世贞(1526一1609), 江苏太仓人。《山堂别集》、《弇州四部稿》“港”共42见。

24.戚继光(1528一1588), 山东蓬莱人, 抗倭名将, 曾守浙江台州、宁波、绍兴、金华、严州等府。《纪效新书》“港”12 见 。

25.徐光启(1562一1633), 上海人。《农政全书》“港” 57见。

26.黄宗羲(1610一1675), 浙江余姚人。《明儒学案》、《明文海》“港” 共66见。

27.陶 安(明), 安徽当涂人。《陶学士》“港” 23见。

28.刘 篙(明), 江西泰和人。《槎翁诗集》“港”22见 。

29.杨士奇(明), 江西泰和人。《东里集》“港”14见。

30.吴与弼(明), 江西临川人。《康斋集》“港”18见。

31.王 鏊(明), 江苏吴江人。《震泽集》“ 港”17见。

32.史 鉴(明), 江苏吴江人。《西村集》“港” 14见。

33.王 樵(明), 江苏金坛人。《方麓集》 、《尚书日记》“港” 共21见 。

34.叶春及(明), 归善人。《石洞集》“港” 21见 。

35.郑若曾(明), 江苏昆山人。(郑开阳杂著》“港”80见 。

36.唐文凤(明), 安徽歙县人。《梧冈集》“港”10见 。

37.徐应秋(明), 浙江衢县人。《玉芝堂谈荟》“港”15见 。

38.陶宗仪(明), 浙江黄岩人。《说郛》、《南邨诗集》“港” 共61见。

39.田汝成(明), 钱塘人。《西湖游览志》“港” 61见 。

40.钱 谷(明),苏州人。《吴都文萃》“港”47见。

41.施闰章(清, 1618一1683), 安徽宣城人。《学余堂文集》“港”12见。

42.毛奇龄(1623一1716), 萧山人。《西河记》、《四书胜言》、《古今通韵》“港” 共32见。

4.、姜宸英 (1628一1699), 浙江慈溪人。《湛园集》“港”14见。

44.朱彝尊(1629一1709), 浙江嘉兴人。《曝书亭集》“港”10见。

45.宋 荤(1634一1713) , 河南商丘人,黄州通判、江苏巡抚。《西陂类稿》“港”11见。

46.查慎行(1650一1727), 浙江海宁人。《敬业堂诗集》“港”23见。

47.乾隆帝弘历(1711一1799)。《御制文集》、《御制诗集》“港”字共100见。

48.孙承泽(清) , 北京大兴人。《春明梦余录》、《元朝典故编年考》“港” 共63见。

49.于成龙(清), 山西永宁人, 江宁、黄州知府、两江总督。《于清端政书》“港”15见。

50.蓝鼎元(清), 福建漳浦人。《鹿洲初集》“港”78见。

51.厉 鹗(清), 钱塘人。《樊榭山房集》“港”15见。

以上抽取的是《四库全书》中使用“港” 字10次以上的作者, 这51名作者只占《四库全书》作者总数的不到2%, 表明“港”不仅在作为地名通名使用时有地域范围的局限,而且使用“港”的作者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 *** 。考察上述51名作者的籍贯, 江浙沪皖赣人氏占70%以上, 闽粤人氏占10%, 其他不足20%。而这不到20%的作者或已移居上述地 区, 或曾有上述地区的生活经历。唯一的例外是乾隆皇帝弘历, 其《御制文集》、《御制诗集》使用“港”多达百次, 这可能与他巡游既多且广的特殊经历不无关系。显而易见, “港”字使用者的局限, 实际上同样反映了地域局限。


<

红糟,是福州人思乡的良 ***

红糟,是印在福州人心头的家乡味。

“福州的美食,向来就很为外省人所赏识。”

郁达夫把他在这里的美食记忆都融在了《饮食男女在福州》中,读起来不觉令人垂涎三尺。

“夜倾闽酒赤如丹”,夜阑十分,小酌几杯福州当地的青红酒,甚是享受。

红曲米的加入成就了苏轼笔下“赤如丹”的鲜艳亮色,而青红酒过滤之后留下的副产品,红糟,则成为了福州菜系中更受欢迎的宠儿。

虾油、老酒、红糟是对福州印象最深刻的三味,爱吃甜的福州人将红糟融入了基因里,一碗红糟,散发着迷人的气息,让寻常的日子闪闪发光。

红糟为什么是红的?

红糟最早发现于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及周边国家特有的大米发酵传统产品。

在古代红曲也叫丹曲,既是中 *** ,又是食品,是用红曲霉属真菌接种于大米上经发酵制备而成的。作为传统中 ***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评价它说:“此乃人窥造化之巧者也”,“奇 *** 也”。

红糟之所以是红色,并不是因为添加了色素,而是由于发酵的菌种为红曲霉菌,此菌种在发酵过程中自然变红,将发酵物染成红色所致。

福建以红曲酿酒,酒酿成后遗留的红糟,作为食用,用于烹饪,至迟在宋代就有了。宋庄季裕《鸡肋编》写道:“江南闽中,公私酝酿,皆红曲酒。至秋,以红糟蔬菜鱼肉率以拌和。”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里,提到朱熹曾说过的一句话:“今福州红糟即古之所谓醴酒也,用匙挑吃。”

红糟的魅力,在宋代可见一斑。

宋代闽人以红曲酿酒

貌不惊人,味道惊人

红糟用于烹饪,又分为生糟与熟糟。生糟即 *** 或酿酒留下的红糟,放少许盐加以保藏备用。熟糟即在烹饪前,对红糟先作加工,加工 *** 一为炖熟,一为炒熟。

红糟具有的酒香和特殊的醇味,经过一个夏季自然高温的调节,更加浓郁,故酿制红糟多在秋季重阳、冬季腊月,酿造后储存经历一个夏季再食用,如经历两个夏季以上,更佳。

烹饪时,为使红糟更加入味,精细的厨师还会先用工具将之剁细捶烂,而后再用之。

就像浙江人把黄酒的酒糟制成糟卤,变成醉鸡、醉肉、醉猪舌头等有地方特色的糟钵头一样,在福州,从家禽到海鲜,从炒菜到烧烤,上至官方大菜,下至街边小摊,对红糟的应用可谓淋漓尽致。

红糟里面有难得的天然红色素,反腐去腥,加香提鲜调色,春吃酒糟笋,夏尝酒糟鳗,秋来酒糟螺,冬吃酒糟肉,四季皆宜。

在福州人的家里,红糟和柴米油盐一样是家庭必备调味品,烹笋时放一点增色、拌蕨菜时放一点提味、煮面时来一点作用不亚于老干妈。

食物背后,万千故乡

在海外,福州人应该算是最团结的华侨群体之一。 *** 槟城、新加坡、美国旧金山、澳洲墨尔本、加拿大温哥华,几乎所有的海外华人聚居区,都有福州会馆、福州会堂。

这是贯穿于每个福州人心底的家文化,而红糟,也在福州的家常菜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万能的蟛蜞酱

春夏交替时,闽江边上的蟛蜞开始蠢蠢欲动,食鲜的老饕们带着一根竹竿、一条棉线、一块老肉皮开始“迷惑”蟛蜞。

猎来的蟛蜞洗净调味,需用生姜去腥、白糖提味,当然最重要的一味调料还是红糟,红糟的加入直接决定了最终口感。

石磨碾压,蟛蜞变得温顺,化身成为餐桌必备的蟛蜞酱。蟛蜞酱在福州人心中的地位和东北大酱、四川辣酱一样,都是看上去平淡无奇,一入口却无比惊艳。

福州肉夹馍

红糟和五花肉也是绝配,用红糟和盐腌制后的猪肉叫糟母肉。红糟中和了五花肉的肥腻,同时又用自身的光彩为五花肉提亮增色。

福州街头常见用光饼加糟肉的小吃,这种“福州肉夹馍”在当地被称作“肉光饼”,金 *** 的光饼夹着飘香糟肉,浓郁的糟香搭配酥脆的光饼。

一口下去,美味之余,“光”字所蕴含的历史也徐徐浮现在眼前,用平凡的食物寄托哀思,才是对那些逝去历史永恒的怀念吧。

被称为“福州肉夹馍”的肉光饼

淡糟香螺片

郭白阳在《竹间续话》中还记载:“螺洲各乡有辣螺,甚小,风味极佳。用红糟醃之,可以赍远。纂闽中海错者,皆未之及。”

叶损轩先生有咏之云:“释名海错细评量,风味殊科迈桂姜。谁与水乡修内则,红糟满瓮辣螺香。”

《竹间续话》主要记载福建遗闻逸事,乡土掌故

“干糟鳗”是“广行”的“聚春园酒楼”的品牌菜肴,作小碟上桌,一人一小块,食之回味无穷。

“淡糟香螺片”则以“福州大酒店”强木根、强曲曲兄弟俩联手 *** 为最,以细腻的刀工,独特的调味,精湛的烹技著称。

淡糟香螺片

酸甜荔枝肉

糟还藏在很多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发挥影响,福州名菜荔枝肉,在炸完之后,也会有很多人选择用红糟爆炒上色,酸甜之外,更多一份酒香和鲜香。

吃过了太多酸甜口的荔枝肉,如果能在福州吃到用红糟 *** 的荔枝肉,或许那才称得上是人间妙事。

如今,市面上已经鲜少看见手工的红糟 *** 。但无论何时何地,每当闻到红糟的香味,馋虫总会被勾起,想念起榕城最盛的一抹红色来。

“糟香思故乡”

如果说佛跳墙里的那些山珍与海鲜, *** 了福州人的山海盛情,这是福州菜的骨骼,那么红糟一定就是让福州菜成为盈盈美人的血肉肌肤。

一勺红糟入菜,那赤红油亮的色泽,和糟香四溢的口感,足以让远行的游子瞬间泪下。

来源:闽声传媒

天台方言词汇寻找同名同 *** 的现代汉语词汇


作为充满浓郁的地域特色的天台山文化至为重要载体的天台方言,是隶属汉语国吴语市 *** 区。/天台方言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在某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同名不同 *** 或同 *** 不同名等的奇异现象。/表现在称谓上。媳妇的指称,规范意义上,是指儿子的妻子。天台方言亦复如是。但拥有最广泛范围的北方方言区域却是成了妻子!直如唐玄宗李隆基将媳妇杨玉环当成妻子一般。甚至连粤方言区竟也有“以讹传讹”地感染上北方方言指称现象。连天台警方亦如此指称儿子的妻子为“儿媳(妇)”!可见,各地方言、语言用法亦有规范化的强调使用之必要。/老大娘、大娘。此两个称谓词汇,自然是指大妈。但在包括天台在内的吴方言和其属下的台州方言上的指称意思,那么有趣地吃了返老还童 *** 而变年轻了的姑娘,即是指青春期的 *** 。而姑娘之指称,在天台方言里却是指(背称)丈夫的姐妹。也有现今的老年人指 *** 的姊妹。例:姑娘叮。是指受丈夫几个姐妹的欺负。/阿姨。在汉语中是指与母亲年岁相仿的女人。但在天台方言里,却是称母亲的姐妹。尽管近年亦有延伸新称与汉语类同的现象。/姨娘。是指母亲的姐妹。但在天台,却是变成了 *** 的姐妹之身份,包括尚未出嫁的。/恋人。在汉语词汇里,是指相恋的人。但在天台,却指称为丈夫的母亲。有时亦有戏称指老伴(女 *** )。相恋之恋人,在天台是称对象。/老爷。在汉语里,他有三张 *** :一个为尊贵的男人,一个为仆人称其男主人,一个为外祖父。而在天台,他的 *** 上却是成了一个是祖父,一个是丈夫的 *** 。还有一个是始终不发一言不动一下端坐在大殿之上的菩萨。称前两个身份时的爷字音为咦的去声,后者的爷字音为杨的扬声。例:恋人老爷待你好啊否?(你的)公公婆婆待你好吗?/老师。在汉语里他是为人师表的教师,自然是孔子的徒弟。但在天台方言里,他却是工艺技术上的师傅,始终是鲁班的子孙。例:木匠老师、衣裳老师、石头老师。/老板。与汉语读音相同的,在天台方言里的意思却是指傲慢。 *** 同的但读音不同。是谓形同音不同而义不同、形同音同义不同、形同义同音不同。这种现象,在天台方言里比较多见。/拐子。在汉语里,是指一为脚瘸的人,二为拐骗者。而在天台,他却仅仅成了一个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扒手。有俗话:只怪自己不小心,休怪拐子呒良心。/天台方言与现代汉语之间,尽管为子与母之间的关系,但如上述所存在的同名不同 *** 、同 *** 不同名的词汇问题,寻常所见,平常反映,非常有趣。当是正常现象。/如此情形,反映在其他日常生活中,试列举部分。/大虫。它是 *** 爬行在现代汉语里的大的昆虫。但在天台方言里,它却孙行者七十二变摇身一变成了谈虎色变的扬名武松之景阳岗的老虎!不过同名同义不同音的亦有此例,大字念多的急扬声。/鸭子。汉语里是扑楞楞呱呱叫的鸭子,但在天台却是产在窝里的一枚鸭蛋。/萝卜。汉语里 *** 的白胖胖的根类作物,却让天台人漂洗成了同名异 *** 的红萝卜。而在天台的同 *** 之异名则叫菜头。/蚕豆。在汉语里是种植着茎秆方菱的一种果扁个如蚕一般的豆科作物。但在天台却将此改播成串豆,因豆荚里有若干颗豆状如成串的样子,故名。在天台有蚕豆之称,却是指开着白花果实状似蚕儿的一种豌豆。/豇豆。在汉语里它挂着的荚果很长,嫩荚当菜。但天台人却叫它羹豆,又称蛇豆。天台人的豇豆状如赤豆,但籽粒较大。/大浪。在天台里变换为气象意义上的台风天气的下雨气候。/上河。到了天台成了雷雨。/天价。与汉语相对应的天台方言词汇则是“无对位”。当然是指 *** 高得离谱或奇高的天文数字。是归在经济意义上的词汇。而在吴方言、台州方言、天台方言里“天价”此词汇却是仅仅指向在气象学意义上的天气。例:落雨天价、打风天价。/屋里。汉语里的屋里,在天台却是与其相对应的是叫“间里”。其 *** 其义却在天台人的“家里”。例:渠在屋里困觉,他在家里睡觉。/山里。在天台指向是山区,又称山哈。/坑。天台人却将其扩长成沟壑。汉语义上的坑,天台人修挖成塘。/冷静。传到天台反而成了指山野幽静之意。而在指人的心理行为冷静一词,在天台是有其对应词为“清头”。/冷落。人事行为上意义到了天台却成了地理学上的偏僻。/道地。在汉语里是正宗(产地)或纯粹的。但在天台却变成了院落。/面。天台人将之磨成了粉。而天台人的面,则演化为一为脸,一为面条。/饺。在北方好好的是饺子,水饺。但翻山越岭,跨过黄河滚过长江,到了天台却竟是春风绿成清明饺。材、形、个、质、馅、色、香、味、义,全变了。还富于了底蕴深厚的极具浓郁地域特色的有祭祖意义的文化内涵。/白酒。北方的白酒,醇香浓烈地飘到天台,喝高了,脸烧了,人醉了,故而名之曰“烧酒”。而天台人的白酒,则是指糯米甜米酿。是在立夏节品味,是谓壅夏。极富独特的节俗食俗养生文化内涵。/流产。天台育龄女人将汉语里的女人强行堕胎。而汉语里的流产意思,却被天台女人称之为“落身”。故此,天台女人的流产是人为扼杀胎儿,自然流产的才叫“落身”。/头子。首领的贬称到了天台却成了寻常群众的人的智商。例:噶个人头子打鳗样,这个人的头脑如鳗鱼般既狡猾又敏捷。/哭。在汉语里的哭泣意思,让天台人却听出了“拉叫”的味道。又称叫。汉语的叫,在天台是为讴(奥音)。而天台人的哭,是指 *** 尤其是成年女 *** 的悲伤哀痛带有唱腔的哭诉。天台人叫了,汉语人哭了;天台人哭了,汉语人受到感染而悲叹了。/跌倒。在汉语里跌倒,让天台人跟着摔倒即“擂倒”。而天台人自己的“跌倒”,则是其至亲长辈年老病故。还有一个念急促的词儿是指 *** 和牌对跌。/口腔。汉语里是钉上医疗意义上的指示牌,但在天台却是指归在心理 *** 质上的行为学意义上,即是话语、语气、言外之意。即口气。但天台人的口气,却是口腔里喷出的气味、气息。/做手术。在汉语里是医生给病人开刀的,而在天台却是专指结扎绝育手术。/淘气。汉语里调皮却让天台人批评。/过人。汉语里的人有过人的本领,但天台则仅指传染、感染。例: *** 病也要过人咯。/暗记。天台专指衣服包裹下的身上的疤痕。/着力。天台仅指疲劳。/劳力。天台传统上专指劳累。/有力。天台仅指营养保健食物。/脚力。在天台话里却是指人脉关系。/生气。在汉语里惹他生气了,但到了天台,却是腹腔至喉咙口有胀气。从心理行为变成天台人的健康问题。/出气。汉语里的人是发泄。而在天台话里则有两个版本,一个为因受气而发奋,一个为因某物包裹不严密与空气接触而变味。/出息。汉语里有志气,未必天台人会认同。天台人的出息,特指收入来源方面。出息的汉语意思在天台方言里其对应词汇为“有夹煞”。例:靠鸡还债日日生落鸡子有交出息,多亏所养的母鸡争气几乎天天都能产蛋,才有点收入。/出脚。从汉语里起来赤足走在天台地,却终至露出马脚、破绽。而本义在天台有其兄弟是叫“出俩脚”。/分寸。在天台方言里特别含有解释、陈述因遭误解的事实原委。例:戈人非分寸道理真本气死!他这个人不会解释事实 *** ,真让人气死!/巴结。在吴方言、天台方言里仅指辛勤、勤劳、勤奋。/调门。汉语里的音调跑高成天台山上的调换之词汇了。/大队。传统意义上的天台可是指伙伴在一起等。/ *** 。天台人却是专指信任。例:戈档人当村长,格子行事,戈若人 *** 渠啊!这种人任村长,如此胡作非为,又有谁会相信他信任他呢!/条子。在天台却是指女人的身材。/粗枝大叶。汉语里是指人的心理行为办事不认真不细致。但在天台则成了指女人的身材粗壮。又叫粗气。/对手。汉语里是指双方两立的人。而在天台则是叫帮手。对手在天台有其 *** 商为“对头”。/长远。在汉语里是谋划着的未来的时间。而在天台却成了已经过去了的久远的时间。/曩时。汉语是在过去。天台却是如今。/电动车。充电型电瓶的女式仿摩托车这种交通工具跑在汉语里,但其同名不同 *** 的则是装在天台车间里的电动缝纫机的工业用工具。其同 *** 异名是称电瓶车。还有一种车字的音平扬的则是充电型电动汽车。/天台方言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之间的同名不同 *** 或同 *** 不同名等的现象,如上所述的例词不胜枚举。天台方言词汇努力寻找与其同名同 *** 的现代汉语词汇,却收效甚微。此皆为传统意义上的情形。不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停进展和时代的不息进化以及天台民众的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天台方言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的同名同 *** 现象在逐步增多。至少是既包含传统方面的差异 *** 又同时包括了与其同 *** 意义上的内容相类似的词汇。

2012.04.17。始丰溪畔

闽东之光丨钟逢帮:宁德方言常用词典概述

【编者】宁德方言存古色彩浓厚,是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日前, *** 宁德市 *** 会办公室编撰,钟逢帮著作的《宁德方言常用词典》一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收录闽东方言北片区即今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寿宁县、周宁县、柘荣县7个县(市、区)与普通话具有明显差异的常用方言词汇7000多条,用国际音标拼读,以普通话释义,并适当列举方言例句,尽量从传世字书考证字词源流,特别收集考证了上古汉语以及原始闽越语、古楚吴语、畲语等语词。

今天,新宁德客户端小编对《宁德方言常用词典》概述部分予以节选刊登,以飨读者。

从共时层面看方言词汇蕴含早期的社会生活

《颜氏家训》曰:“古今言语,时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各异。”《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由此可见,方言与民俗是相生相伴,密不可分的。

从方言词汇看地产风物

宁德多地与海为邻,历史上以渔业生产为主,口语多带有涉鱼、涉海、涉渔的词汇。限于篇幅,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白鳓”,鱼名,其体侧扁,美味多刺,尤以头部味最美。福安市赛岐镇的一道美食叫“臭白鳓”,即以白鳓腐腌而成,其味香中带臭。

“寸金鱼”,多产于蕉城区七都溪入海口,因似其身寸许,背脊有金线而得名。本地还传有“皇帝食寸金鱼”的熟语,意为不是常有的事情。“?”,《本草》:“?鱼,一名鹕夷。以物触之,即填腹如气球。亦曰嗔鱼。白背有赤道,如印,鱼目得合,与诸鱼不同,即今河鲀也。”俗称河豚,其肉质细嫩、鲜美,为一道珍馐佳肴,但毒 *** 很强,沿海地区常有误食河豚而丧命的,曾有“拼死吃河豚”之说。“鲎”,是很古老的节肢动物,甲壳类,生活在海中,尾坚硬,形状像宝剑。《山海经》早有记载:“鲎鱼形如惠文冠,靑黑色,十二足,长五六尺,似蟹,雌常负雄,渔子取之,必得其双。子如麻子,南人为酱。”农村常把其甲壳 *** 成勺子,称之为“鲎桸”。“堵”,即木船的船舱。本地先民早在东吴时期就已掌握高超的造船技艺,多采用水密隔舱,称之“福船”。较大的船舱前后数个“堵”,一般从前到后,分别是:一堵装水、二堵装货、三堵放绳网、中间放水养活鱼、然后装杂物。接着一堵用来船员睡觉,船尾的各堵用来当做厨房、厕所,通常还把供船家睡觉的地方称为“堵板”。

同时,海边的人对同类海产品比较敏感,命名也很细致。比如指称“海边的小螃蟹”,宁德方言区就有多种称谓。称谓一:螠,指身体灰黑色、扁平,体旁左右有八条节肢,和一对节肢钳的小螃蟹。南宋·戴侗《六书故》:“螠,乌介切。似彭螖可食,薄壳而小。”在生活物质匮乏的旧时代,海边村 *** 家户户都备有一种调料品“螠浆”,即是由螠摩研而成后加入少许盐巴腌制而成。称谓二:螃蜞,指身体灰黑、长圆且无大螯的小螃蟹,一般不可食用。称谓三:湖蟹,即绒毛蟹, 生长在淡水中的螃蟹,体型较小、扁平。称谓四:骹蜅,即招潮蟹。唐·刘恂《岭表录异》记载:“招潮子,亦蟛蜞之属。壳带白色。海畔多潮,潮欲来,皆出坎举螯如望,故俗呼招潮也。”称谓五:钱蟹,指身体灰黑、扁平且无大螯的小螃蟹。因其大小色泽如铜钱得名。宁德先民还根据蟹的习 *** 加以引申,用以形容人,既形象又生动。如形容人处于穷困潦倒的境地讲作“老蟹”把人摆架子、讲阔气说成“蟹歪”,就像螃蟹走路左右摆动的样子。

当然,长期生活于山区的群众对山野物产也是物尽其用。苎,即苎麻,是古人最早绩麻织布的原材料。在纺织业未发展的年代,苎布是本地山区底层百姓日常衣饰用料,称为“粗裳”,当今在边远山区一些老妪时有穿用。苎与畲族是分不开的。畲族先民衣尚青蓝,善于种植青靛与苎麻。畲族衣料来源于自种的麻,通常还自织、自纺、自染,并积累掌握了种苎、剥麻、织布和染青的独门技艺。从一根麻到纺出一匹布,要经历“打麻、绩麻、络纱、穿筘、牵梳、浆纱、织布、漂染、踩光……”等二十多道手工工序,环环相扣,程序复杂,做工缓慢,十分讲究。在畲族口语中,仍然保留了很多有关绩麻织布的词汇。比如把剥麻称为“扒苎皮”,把 *** 线的过程叫做“借苎”,把纺线称为“碰苎”,织布机称为“楠机”,等等。当然,现在绩麻织布已成一份历史样本,更是一种田园牧歌的生活方式。山区对青蛙的称谓各尽不同。记得小时候经常去池塘、水田垂钓一种青蛙“黄?”来饲养“全番”“半番”,其体小腹部色黄,皮光滑。一种体型大、可食的,称为“牯?”,有的县市称为“水鸡”。还有一种常年成长于清澈的深涧里,称为“石(虫东)”;把专吃蚊子的 *** 称为“蚊母牯”。柘荣县、蕉城区洋中镇等地方还有对 *** 顶礼膜拜,进行供奉的习俗。

从方言词汇看风俗文化

方言词汇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首先,可以反映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心理,借此可以考证历史文化。如“玉米”这种农作物,从北方各地的名称,似乎把玉米看成是我国土产的农作物。然而,在闽方言区,却把它称为“番豆”。这个“番”字,意味这种农作物是舶来品,而非中国本土之物。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把银元称为“番钱”、外国人称为“番囝”、地瓜称为“番薯”等等。其次,可以反映出不同地方的民俗文化特征。北方人往往以面食为主,南方人则以米食为主。因此,北方人吃稻米煮成的饭时要说“米饭”,以示与日常的“饭”相区别。而南方人吃饭向来就是吃米饭,所以不必用别的词,但是偶尔吃面当饭时,都要说“面”,以示与日常相区别。再次,方言词汇谐音而造成有趣的民俗文化现象。我们方言口语中把鸭蛋称为“太平”,原因是本地话“蛋”叫“卵”,“鸭卵”音谐“压乱”,取“压”了“乱”就会有平安之意。本地民间婚俗,在新婚夫妇进洞房前,由年长女 *** 向寝帐抛撒花生等,谐“生子”之意。而每逢亲友拜年,都要送上桔子,也是本地方言中“桔”与“吉”谐音的缘故。还有本地疍民吃鱼时,吃完半边鱼不能翻过来吃另一边,而要小心地把整条鱼脊骨挑出来,再吃另一边鱼肉,这是忌讳翻船的“翻”字。总之,方言词汇由于长久根植于人们的心灵深处,进而形成了多姿多彩、风趣各异的民俗文化。

从方言词汇看民情世态

“信巫 *** 、重 *** 祀”,自古以来一直是福建民系的一大特征。《八闽通志》记载:“闽俗好巫尚 *** ,祠庙寄闾阎山野。”如果有机会深入闽方言区乡间基层走访,你就能发现各种千奇百怪的神祇以及各类民俗、迷信活动。宁德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祭祀祖先上。不论清明还是中元,北方的祭拜更偏沉重肃穆,对逝去之人多怀缅之情;南方则相对隆重热闹,清明踏青,中元庆收,全然不见悲沉之气。旧时宁德每逢清明、中元等重大传统节日,都有“请祖翁”的习俗,祭品多为平日餐桌少见的珍肴佳馕。尤其是中元节期间,有的村庄前后历时半个月,轮流举办“做普渡”活动,轮到做普渡的片区,那天就要做很多好吃的东西祭祀亡灵,然后宴请亲戚朋友,谁家的客人多,谁家就有面子,请不到客人的大抵是为人很失败的。还有表现在对丧葬的习俗上,闽东自古交通闭塞,长期受到闽越土著等民俗文化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习俗。比如沿海地区办丧事,拘于繁缛之习,以奢侈为荣。从初丧、吊唁、做七,一直到出殡、做墓、百日等仪式,大张旗鼓,耗资巨大。在山区,免除了做七、百日这些习俗,丧事显得拘谨、简朴,却又不失隆重。宁德方言仍然保留许多有关丧葬的词汇,旧时闽人多土葬,十分注重堪舆之术,往往在世时就筹划未来之事,生前就准备棺木、坟墓。逝者收敛之后,但凡生辰不合者,就要“停厝”或暂寄“丁寮”多年,以备来年下葬。下葬后一年,还要举行隆重的“补葬”,即土葬后拾骨殖入瓮,才入土埋葬。目前,火葬已成了乡村的新风尚,传统丧葬仪式逐步消失,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再者,热衷巫术。本地人把迷信中神灵的附体称为“侗身”,把帮助让神灵附体或退出的 *** 称为“侗头”,把能让神灵附体后与人沟通的 *** 称为“侗籽”。人在死后七天做“七日”时,要请 *** “讨故人”,凭借 *** 的“侗身”向逝者嘘寒问暖,祈求保佑子孙后代荫福。还有一种民间的扶乩行为,本地称为“降乩”,又称扶箕、扶鸾、挥鸾、降笔等等在扶乩中,需要有人扮演被神明附身的角色,这种人称为“孪生”或“乩身”神明会附身在“孪生”身上,写出一些潦草字迹,以传达神明的想法。宁德民间还流传不少“碰讲”故事。“碰讲”,即镜听,是古代占卜法之一。凡遇到大事不决,祷告过灶 *** 后,将勺子放入盛满水的锅中,拨勺旋转,然后按勺柄所指方向出门偷听,以占吉凶休咎。这些封建迷信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现在已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同时,熟语和歌谣是表达词汇更具活 *** 的手段。这种特殊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蕴涵最丰富,所折射的人文世界最精彩,所表达的处世道理最深刻,它们所反映的世态人生最形象。就宁德熟语而言,有描述阶层分化的“官三、民四、乞食五”,有赞美家乡秀丽的“噢嗬澳,斗帽宫前”,有反映生活经验的“搦猪囝,看猪母”,有再现辛酸岁月的“芋卵上街,鸬鹚嗷街”,有劝导破除迷信的“尽涂塑佛”等;也有揭示人生消极态度、世态炎凉的“临生囝,甲骹桶”“后荐食切面汤”“ *** 搦无命侬”“鳗猪食软鲟,罪及鸡姆孵”等:惯用语有“红头白蚁”,喻败家子;“食骨天蛇”,喻为败家子把家底败光等;歇后语有“金鳞问百——蜀代不如蜀代”“指头生天蛇——曲倒里”“云淡侬请亲家——碗碗都是鱼”,等等。

沈兼士在《段砚斋杂文·今后研究方言新趋势一文》中说: “歌谣是一种方言的文学。”宁德民间歌谣源远流长,富有浓厚的民俗特色和时代特征。从内容上可以有如下几大类:1.诉说旧社会人民苦难的;2.怨骂 *** *** 的;3.劝告人们学习的;4.说唱人情世故的;5.歌唱劳动的;6.男女言情的;7.儿歌,等等。

从歌谣的结构来说,绝大部分都用七字句,此外尚有三字五字、三字七字结合的,其中也有用“采茶调”“白扇调”“沙罗带调”等来吟唱的。歌谣中,儿童歌谣是最富有口语色彩的,如《蓝微儿》《嗬嗬咪》《筛漏瓶》等,俏皮生动,轻松活泼。歌谣语言质朴、俚俗,表达方式多以叙事为多,例如《白扇诗》《长年诗》等,深刻地反映了当地的民情世态。

从方言词汇看农业生产

首先,表现在对农田的分类上。在农业社会,农田是老百姓安身立命之所。宁德属于丘陵地带,山多田少,人们对农田极为重视,对农田的分类也相当详尽。古人通常把农田分为两类:一是“堘”,指的是水田;另一类是“园”,指的是旱地或山地。“堘”还分为“肥” “?”“畓”。旧时分田地,谁要是分到“畓”,那是哭笑不得,这种水田如同沼泽地,无法耕作,也无收成。其次,表现在农业生产工具上。闽东山区的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常用的生产工具包括灌溉、开垦、收割等工具,山区田地都是依地形而开辟出来,高低不平,需要借助人工工具进行灌溉。一种汲水工具,称为“戽斗”,其形状似斗,用于汲水灌田的老式农具。比如,在没有现代工具以前,仅凭双手“薅”田间杂草,把割稻谷的镰刀称为“镰锲”。再次,表现在农村家庭生活上。宁德人以大米为主食,旧时“大家发”家庭,常以饭甑蒸饭,以供三餐享用。现在已不多见,只有在农村人家 *** 办婚嫁喜庆的场合,才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甑捞饭。但是,谁也不会意识到吃这样的甑捞饭,要经历复杂精细的工序和需要繁多的工具。本地俗话说“一升米落鼎,十样家俬”,是这个道理。其实细数起来,何止十二样:谷砻、风?、舂臼、簸箕、篾簟、米?、箩筐、米筛、糠筛、升斗、铁鼎、饭甑、鼎铲、笊篱、竹筅、鲎桸、火钳,等等。还有旧社会南方农村隆冬岁月,天气严寒,常用的取暖工具“火笼”,其内核是陶钵或铁钵盛碳火,本地多用陶钵,钵又置于有提把之竹或木笼中,以便携带。明·冯梦龙《寿宁待志·风俗》:“冬日贫儿赤脚披麻,裤不掩膝,而手必提竹炉烘火。尝闻闽人手寒,吴人足寒,陕人头寒,北人腰寒,说或有据。”其中的炭多用“橂炭”,呈乌黑色,质地硬而耐烧,即是《卖炭翁》中所描述“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之炭,有别于木材燃烧后自然熄灭的木炭。旧时冬季闽东山区多有乡民烧炭售于街市,今已少见。

与山区相比,海边群众多从事渔业生产,过滩涉海的工具是必要的劳作手段。在滩涂上仅靠双脚走路会寸步难行,旧时渔民发明了一种运输工具,类似今天的“橇”,以整块粗木或数块木料制成,于滩塗推送货物。近海沿江渔民载物仅靠桨划的舢板,称为“扒舴囝”。然而,在过大江大海甚至远洋捕捞时,则要用上“山东船”“机帆船”。船舶靠岸称为“艐”。靠岸时,连接堤岸与船舶的简易搭板,俗呼“艞板”。木船用久了,船底长满“蛎”和“浞”,就要“焅燃船”,即用火烤干船的底板,使船变得轻飘,行进得快。本地有熟语“焅燃船,刮刷鼎”,指的是烤然船底,刮光锅底。用以形容现做现见,成效明显。

钟逢帮先生是宁德方言本地籍方言专家。宁德六都人,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又在广西大学中文系读了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方言学。他毕业后分配在 *** 工作,但没有就此告别自己学有专长的汉语方言学,仍然在工作之余继续研究。钟先生在2007年出版了《宁德方言熟语歌谣》一书,深受读者欢迎。接着又花数年时间,编著了这部《宁德方言常用词典》。

标签: 怎么 拼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