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门头沟万佛华侨公墓里,有一块形状特别的墓碑,上面用白色的“1”和红色的“2”拼成。
2005年某天,有个年轻人,打扮得整整齐齐,手里还拿着鲜花,走到了这个特别的墓碑前。他站在那里,眼神专注地凝视了好一会儿,然后才把鲜花轻轻地放在了墓前。
“老爸,我终于有勇气来给您扫墓了。”他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话说得无比坚定。
这座墓的主人究竟是谁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数学家陈景润,他因为证明哥德 *** 猜想而闻名于世。而站在这里的青年,正是陈景润唯一的宝贝儿子,名叫陈由伟。
为啥他会冒出这样一句话?背后是不是藏着什么秘密?要说起这事儿,还得从著名的大数学家陈景润开始聊起。
【1.父母之姓,冠于汝名】
陈景润1933年在福建福州出生,他成绩非常优秀,所以很早就考进了厦门大学。
陈景润,这位杰出的数学家,一生致力于数论研究,不仅在哥德 *** 猜想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还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一等奖。他的贡献被誉为数学界的璀璨明珠,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展开全文
陈景润,成就斐然,直到中年才邂逅了他的妻子由昆。
尽管两人年龄相差悬殊,但他们的感情却十分深厚。在1980年,他们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第二年,他们的爱情结晶——一个可爱的宝宝诞生了,他们为他取名叫陈由伟。
陈由伟这个名字,融合了陈景润和由昆两个姓氏,而“伟”字则寄寓了夫妇俩对他未来能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美好愿景。这个看似普通的名字,却承载了陈景润夫妇对这个孩子深深的期盼和祝福。
陈景润因为晚年才有了儿子陈由伟,所以特别疼爱他,但绝不溺爱。在公众眼中,陈景润是中科院严谨认真的院士。然而,在家里,他却是妻子由昆眼中的好丈夫,儿子陈由伟心中的“好脾气爸爸”。他对儿子的爱,既有严父的深沉,又有慈父的温暖。
很多 *** 都习惯在家中扮演权威的角色,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很严格,很少给予孩子选择的余地,这导致孩子很难与他们建立亲密的关系。然而,陈景润的教育方式却与众不同,他更注重 *** 与 *** ,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更多的 *** 度和选择权,这样的教育方式更有助于建立亲子之间的信任和亲近感。
他和陈由伟之间,与其说是上下级关系,不如说更像是无话不谈的 *** 。他们之间的相处,少了些拘谨,多了份自在,更像是久别重逢的老友。
陈景润和陈由伟父子间的关系特别融洽,几乎看不到他们红过脸。两人沟通总是和和气气的,因此陈由伟一提起爸爸,脸上就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小时候的陈由伟,可是个家里的“ *** 王”。
小至玩具、文具盒,大到闹钟、收音机,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小由伟不敢拆的。但他有个让人佩服的本事,那就是拆完之后总能完美地恢复原样。偶尔如果没能恢复原状,陈景润就会和他一起动手,一起搞定。这样的爸爸,真是难得一见。
有时候,陈由伟会溜进陈景润的书房去“探险”。虽然书房里堆满了资料,陈景润也总是忙个不停,但陈由伟一玩儿起来,就啥都不顾了。
每到这个时候,陈景润就像个贴心的助手,一边帮着他收拾残局,一边还不忘提醒他:“小心点,别摔倒了。”
小由伟特别喜欢拆卸 *** 的计算器按键,但每次拆完都装不回去。别的爸爸遇到这种情况早就生气了,不过陈景润不一样,他耐心地教小由伟如何重新安装。
陈景润看到儿子那么“活泼”,心里挺乐的。他觉得小由伟不仅手巧,还特别聪明,总能想出一些新奇的点子。
除了这些,小由伟还特别喜欢在自家的墙上展示他的“绘画天赋”。不过,每次他的妈妈由昆看到他在墙上涂鸦,都会感到非常生气。
每当这时,陈景润都会出面调和,用平和的语气对妻子说:“孩子们喜欢动、喜欢画是他们的天 *** ,我们应当呵护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快乐成长。毕竟,孩子的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小由伟的爸爸陈景润说得没错,昆能也意识到了这点,所以她不再干涉小由伟的决定。看来小由伟真的很幸运,他不仅有个明智的 *** ,还有个能理解他的母亲。
【2.父母开明,事随心转】
自古以来,很多有所作为的人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延续自己的事业。像陈景润这样前卫的教育观念者也不例外,他希望儿子陈由伟能够继续走他的数学之路,所以积极地引导他学习数学。
尽管陈由伟有数学方面的天赋,但他却对音乐情有独钟。
陈景润对此感到有些失落,但很快他就放下了。他明白,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 *** 的思考和追求快乐的权利。
陈由伟在陈景润的鼓励下,决定报考音乐学院,并专心学习吹奏小号。
在陈景润的关爱和照顾下,陈由伟慢慢长大了,他开始走进学校接受教育。
大家都知道陈由伟是数学 *** 陈景润的儿子,所以周围的同学都对他特别感兴趣。老师们知道后更是激动不已,觉得又一个数学天才即将诞生。所有人都觉得,陈由伟的数学一定非常厉害。
陈由伟是个数学小达人,每当同学们遇到难题,都会找他来帮忙。比如,“陈由伟,这道题我卡住了,能帮我看看吗?”陈由伟家里从小就教他要乐于助人,所以他总是耐心地给同学讲解,直到大家都明白为止。
随着提问的人数逐渐增多,同学们的问题也愈发“超纲”,显然都是冲着他的“数学家之子”身份来的。面对这种情况,他逐渐选择了不再回答。
轰炸完同学们之后,老师们也不甘示弱。他们觉得陈由伟有陈景润的“数学血统”,以后肯定能在数学上大放异彩。所以,他们就找上了陈由伟,使劲儿地劝他参加奥数比赛。
这让陈由伟感到非常烦恼。
“我爸是数学大咖,我就得继承他的衣钵,走数学这条路?凭什么我得按照你们的期望来?不,我就是不喜欢数学,我不学!”陈由伟心里不服气地嘀咕着。
所以,陈由伟就以自己讨厌数学作为理由,坚决不去参加奥数班。哪怕校长亲自出面协调,他还是毫不客气地拒绝了。
从此以后,在周围人的眼里,陈由伟的形象彻底改变,成了一个被贴上了“叛逆”标签的少年。
1996年,陈景润因为身体状况长期不佳,再加上长时间过度劳累,导致他在63岁时因肺炎突然离世。
那时的陈由伟年仅15岁。正当他青春年少、迷茫无措时,生命中一直指引他前行的 *** 却离他而去。这让他的未来道路变得模糊不清,他不知道接下来的人生该如何前行。
他曾深爱的音乐如今已无法点燃他的热情,仿佛整个 *** 失去了色彩。他的心情变得沉闷,一切似乎都失去了原有的魅力。
虽然 *** 已经离开了15年,但他深知,如果 *** 还在的话,无论自己做出什么选择,他总会带着满脸的笑容对自己说:“我尊重你,你的选择永远是对的。”
在高二那年,他果断地选择了文科,决心要考入心仪的大学。他明白,生活应该追随自己的梦想,去追求那些真正热爱的事物。因此,他选择为梦想而战,为热爱而努力。
他选择从文而非理的决定,让不少人感到疑惑。有人建议他,身为数学家的儿子,应当延续家族传统,让 *** 的梦想得以延续。也有人觉得,他这么做简直是浪费了他 *** 的好基因,怎么能选这个专业呢?
有 *** 疑他,让他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他其实只是按照自己的兴趣选了个专业,这怎么就成“背叛” *** 了呢?
从小到大,无论做什么决定,我爸总是百分百支持我。他希望我能过得开心自在,而不是被“数学家儿子”的标签压得喘不过气。就算他不在了,我也会记得他的这份心意。
陈由伟那时还年轻得很,肩膀不够宽厚,心灵也不够成熟,这些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那一刻,他深切地体会到了人生的不易。
在我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时,母亲就像那照亮黑暗的明灯,给我指明了方向。
昆的母亲经历了人生中的巨大打击,她的丈夫离世了。这对于她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除了孤独,她还要独自承担起抚养儿子的责任。然而,即使面临着如此艰难的局面,她依然坚强地告诉自己不能倒下。因为她知道,她是儿子唯一的依靠,她必须为儿子撑起一片天空。
她努力振作,为儿子提供力量,尊重并支持他的每一个选择,就像她的丈夫一样。身为医生的她虽然忙碌,但总会腾出时间来安慰和鼓励陈由伟,让他别把那些质疑的声音放在心上,只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
陈由伟感受到母亲的陪伴,仿佛 *** 仍在他身边,这让他坚信,母亲就是他人生中的新指引,如同灯塔般为他照亮前行的道路。
【3.改弦易辙,众望所归】
在母亲的理解和支持下,陈由伟从容地度过了人生中最关键的“花季”阶段。他顺利考入了心仪的大学,开启了全新的人生篇章。
陈由伟在大学学的是商科,但四年后他选择去国外攻读硕士。让人意外的是,只读了一年,他就决定改学数学。原来,他这么做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他的 *** 。这个理由听起来有些出人意料,但却是他转行的真正动力。
陈由伟始终视 *** 如高山般巍峨,随着岁月的流逝,他愈发感受到 *** 的伟大。数学,这门学科对他而言就如同生命的根脉,自幼耳濡目染,早已深深扎根在他的心中。如今,数学更像是一束明亮的光,照亮他前行的道路,引领他不断向前。
重要的是,他现在人在国外,没有人知道他是陈景润的儿子。以前周围人给他的压力已经消失无踪,他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去追求数学梦想,随心所欲地做出选择。
他决心继承 *** 的衣钵,踏足数学领域,与 *** 的精神在数字的海洋中相遇。他希望通过对数学的研究,向 *** 表达深深的敬意和怀念。
实际上,他之所以没选数学,还有一个关键原因,那就是怕让老爸失望。老爸一直是他的超级英雄,也是他努力追赶的标杆。要是他选了数学,结果却一塌糊涂,那他可怎么见老爸啊!
或许是因为 *** 的暗中指引,陈由伟越发坚定了学数学的决心。但数学作为一门深奥难懂的学科,一开始就充满了挑战。当他刚转到数学系时,由于没有合适的学习 *** ,只能不断地练习题目。
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回想起 *** 在灯下辛勤工作的身影,手中的笔不停地挥动,仿佛在探索未知的领域。 *** 的教诲也回响在耳边:“在科学的道路上,我才只是越过了一个小土丘,真正的高峰还在前方等待我去攀登,我仍需不懈努力。”这些话一直激励着他,成为他不断前进的动力。
此时此刻,他感觉 *** 的力量在他体内涌动,仿佛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他冲破眼前的重重困难,迈向成功。
从此以后,每次走进图书馆,他都会随身带着一本《数论》。这本书里收录了 *** 的著作,让他仿佛感觉到 *** 就在身边陪伴着他,仿佛 *** 正在默默地“守护”着他。
学习了数学之后,他逐渐认识到数学在 *** 心中的分量。通过与 *** 的对话,他深刻理解了数学对 *** 的重要 *** 。 *** 曾经的教诲,成为了他内心的动力源泉,让他在做选择时更加 *** 自在。
在大家的支持和鼓励下,他终于迎头赶上,在研究生生涯的最后一年顺利毕业,拿到了硕士学位。
从那时候开始,他能够自豪地对外宣称自己是陈景润的儿子,同样从事数学研究。他没有让 *** 失望,终于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2019年,昆和陈由伟受邀参加了厦门大学88级校友节。在那特殊的日子里,昆作为陈由伟的母亲,被安排坐在了当年陈景润的座位上。这让她的内心充满了激动和感激,仿佛穿越时空,与已故的丈夫陈景润有了一次心灵的对话。
在厦门大学,每个人都把陈由伟当作是自家孩子,这让他有种回家的感觉,温暖而亲切。
陈景润是厦门大学的杰出 *** ,校园里有一座他的铜像,象征着他在学校的地位。在陈景润就读厦门大学的时期,他的儿子陈由伟也曾去探望过他,这一举动加深了他们对“ *** ”的思念与敬仰。
陈由伟站在“ *** ”身旁,内心无比感慨。他深切体会到了 *** 对数学的热爱与执着,明白了为何厦门大学的每个人都如此怀念 *** 。这份感情,既是对 *** 学术成就的敬仰,也是对他人格魅力的肯定。
他坐在铜像旁边,轻轻地把手放在“ *** ”的手上,注视着“ *** ”的微笑。这一刻,他感到 *** 仿佛一直在自己身边,从未离开。不知不觉中,他的眼眶湿润了,泪水悄然滑落。
【4.学成归来,卫国尽忠】
完成海外学业后,他决定回国。他的 *** 一生致力于祖国的科研事业,他也要效仿 *** ,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陈由伟回国后,没有继续钻研数学。他觉得,自己可能达不到 *** 那样的数学高度。于是,他选择了创业这条路。
在创业的过程中,陈由伟也没忘整理 *** 生前留下的一些珍贵手稿,并将它们提供给了我国的相关单位,供他们参 *** 究。这些手稿里包含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为 *** 的研究工作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可以说,陈由伟这一举动不仅延续了 *** 的学术精神,更是完成了 *** 的“遗愿”。
创业可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事。他从国外回来后,既没有人脉,也没有太多资源,一切就像重新开始学数学一样,得从头来。
虽然他深知身为陈景润的儿子,肩上的责任不轻,但他坚信困难只是人生路上的一座座小山,只要有决心和勇气,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他抱着这样的信念,一步步在事业上攀登,就像当初攻克数学难题一样,从零开始,从无到有,不断超越自我,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现在来看,他成立的公司已经在业界闯出了一番名堂,成绩不俗。
2021年9月30日,陈由伟在北京 *** 柏科总部的“智慧大讲堂”活动中发表了《从哥德 *** 猜想到我的美 *** 怀》的演讲。这是他首次将 *** 的荣誉与自己的经历相结合,以此为主题与大家分享。
陈由伟分享道:“我有两大梦想,一是科技力量推动世界进步,二是守护家国、伸张正义。正因此,我选择了 *** 柏科这个团队。能和这么多出色的伙伴一起,为正义而战、为科技助国、为实干兴邦贡献力量,我深感骄傲。”
父母传递给我们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就是那份无尽的爱。陈由伟也是这样,他深深感受到了 *** 的爱,然后把这份爱转化成了对国家的热爱。这种爱,让陈由伟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陈由伟现在四十多岁了,虽然他的成就没有他 *** 陈景润那么耀眼,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陈由伟在其他领域也许能做得更多,也能发挥出更大的能量。
巴尔扎克告诉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在新的人生起点上,陈由伟仍然保持着那份冲劲和勇气,不断前行,不断追求。
如果我爸爸陈景润还在世的话,他肯定还会用他那温暖的笑容看着我,然后告诉我:“儿子,我支持你,无论你做出什么选择,我都会尊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