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圆是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又被称为龙眼,中国南部地区广泛种植桂圆,其果肉吃起来很甜,还可以晒干当做 *** 物使用,其 *** 质温和,能养血安神,补益心脾,对气血虚弱、健忘、失眠等症状有改善效果。但生活中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吃桂圆,应该去详细了解。
1、糖尿病患者
桂圆虽好,但要考虑身体适应情况,不能吃的情况下应该远离,其中有严重的糖尿病在发展,更好少吃桂圆。有的人经常吃桂圆干,觉得其营养价值高,又可以补充能量,多吃一定对健康有帮助,但桂圆干吃起来很甜,原因是糖分含量丰富,而已经糖尿病严重了,胰岛功能降低后没有足够胰岛素分泌出来参与糖类物质代谢,还摄入许多糖分无疑会让病情加重,应该少吃为好。
2、哮喘患者
出现哮喘之后患者会有喘息、胸闷、呼吸不顺畅等症状,而桂圆 *** 质温和,吃太多比较容易上火,对于哮喘的人来说不友好,有时身体不适应,疾病刚好在发展,吃太多桂圆会加重病症。为了规避风险,有哮喘发展除了配合治疗还要饮食调节,多吃清肺,润肺的食物,那些容易导致上火的东西少吃。
3、肝火旺盛的人
桂圆虽然营养价值高,但肝火旺盛的人更好远离。许多人肝脏无法保持功能良好,原因是作息错误、辛辣饮食、情志失调,多方面因素影响让肝脏内火旺盛,在肝火旺盛影响下口臭、眼睛分泌物多、口干、口苦等症状明显,应该积极降肝火,提高肝脏功能,此时可以选择蒲公英、金银花或者菊花泡水饮用。而桂圆 *** 质温和,吃多了会上火,原本就肝火旺盛继续吃很多桂圆,无疑是火上浇油。
4、对桂圆过敏的人
根据自己体质去选择食物,才能提供营养物质的同时确保安全。但有的人本身不适合吃桂圆,原因是吃了桂圆后获取里面某些营养成分,会有过敏表现,属于易过敏体质的人更好到医院进行过敏原检查,才能了解对哪些物质会过敏,后续远离来防止过敏现象反复。而在吃桂圆后皮肤起红疹,发痒,说明有过敏现象,也不能继续吃桂圆了。
5、痛风人群
痛风出现给患者带来困扰,该疾病发展期间过多尿酸不断累积,会给关节带来伤害, *** 关节后产生炎症,患者才会多个部位关节或者骨骼产生疼痛感,甚至活动能力下降,除了配合降尿酸 *** 物使用,还要调整个人饮食,在生活中远离高嘌呤的食物。虽然桂圆不属于嘌呤丰富的食品,但由于其糖分含量丰富,吃太多会让血糖变化影响尿酸 *** ,不利于痛风病情改善。
龙眼与传说中的龙有何渊源?龙眼、荔枝、香蕉和菠萝(凤梨)是华南四大珍果,其中龙眼因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备受人们喜爱,被视为珍贵补品。龙眼为无患子科龙眼属植物,又名桂圆、三尺农味、益智等,因其外观圆润饱满,种脐突起呈自色,与传说中龙的眼睛十分相像
不过有些朋友好奇,为什么这种水果会有一个如此霸气的名字呢?它与传说中的龙究竟有何渊源?
龙眼是无患子科龙眼属植物,在中国南部地区原产。它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在福建、 *** 、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和四川等省份都能找到它。
作为一种果中珍品,龙眼含有多量维生素和矿物质,并富含果糖等对 *** 非常有益的营养成分。除了鲜食外,还可以做成果干或加工成龙眼膏,在医学上被认为是一种珍贵补品。李时珍曾经说过:“以龙眼来大补身体”,并称之为“资益之佳品”。鲜果具有开胃健脾和安神效应。
据文献记载,《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就提到了“橙桔、龙眼和荔枝”这样一个词组。可见早在南宋时期之前,人们就已经把这种水果命名为“龙眼”了。那么它跟真正的龙究竟是否存在关联呢?
故事发生在江南某地很久以前:钱员外虽然家境殷实却迟迟没有儿子。当他年过半百才得一子时,视之为掌上明珠。但让他担心的是,锦衣玉食的儿子长得十分瘦小,在十岁时看起来还像个四五岁孩童。于是钱员外向亲戚求助,并听取了王夫人介绍关于吃龙眼对身体好处的故事——哪吒闹海时打死东海三太子并取出其两颗“灵睛”,送给生病而又贫困少年海子食用后便康复,并长大变强壮活到100多岁高寿;海子去世后坟头上长出一棵树结满类似灵睛般大小形态及口感皆相似而美味可口甘甜芬芳怡人之水果——即现今所知道我们所说的“ 龙 眼 ” !龙眼,丰盈果肉,芳香扑鼻,品尝之余不禁令人陶醉,愿余生亦如龙眼之般甘美。
自此以后,“ 龓 眸 ” 的名称便流传至今!
微毒!最近很多人整袋拎回家,外形酷似“桂圆”这两天,
不少网友都在分享
一种神秘宝贝。
外形酷似“桂圆”,
还散发这一种奇怪的味道,
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捡了整整一袋,
小区、河边随处可见!
网友告诉我们,
她住在杭州余杭仓前某小区里,
最近地上掉落了不少这种果子。
网友告诉记者,
小时候他们会把这些果子收集起来,
把果皮剥下来,
可以用来洗衣服、洗碗,
是一种天然的“洗涤剂”。
所以她就去捡了一袋,
准备用来洗锅子。
无独有偶,
在余杭读大学的小伙伴
也在校园里捡到了这种果子
并自制“洗衣液”
该果子去核取皮后,
放入水中沾湿
然后把果皮在手掌里来回搓动,
脸盆里就出现了不少肥皂泡。
16元/斤!
学名无患子,又称木患子!
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宝贝呢?
网友说叫无患子。
在查阅资料后,
记者发现本草纲目里称其为木患子。
也有人叫香患子、洗手果,
还有其他地方叫搓目子、假龙眼等。
记者在网上一搜,
还有不少卖家在售卖
*** 大约在16元/斤左右。
▼
无患子的果实不起眼,
可它有很大的用处,
果皮因为含有皂苷,
可以作为天然肥皂
可以洗手、洗头、洗衣服,
天然又环保。
但也有一种说法,
无患子果实有轻微毒 *** 。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一位专家说,
无患子果实有轻微毒 *** ,
切忌食用。
无患子的果实和龙眼一样,
里面有一个很大的核,
而这个核也有大用处
人们经常把它们 *** 成工艺品和串珠。
但也需要提醒大家:
不要盲目采摘果实,
有的果实外形酷似平时所熟悉的样子,
不小心误食,还是会存在风险。
如果有需要更好购买经过
加工炮制过、熟透的果实,
若接触或食用后出现过敏或中毒症状
一定要及时就医
转自 | 天天看余杭
来源: 温州商报
土白看过来:“荔枝”“龙眼”不是汉语是古粤语,你信吗?荔枝果核
有人说它是“离枝”,因为离开本枝很快就会变质(白居易);有人说它是“劙枝“,因为枝蒂牢固需要用刀砍斧劙(康泰);也有人说它是“离支”,其实都是附会。
荔枝
现在正是荔枝上市之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过,荔枝真不能多吃,容易得“荔枝病”:一种“低血糖症”,症状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慌,饥饿、大汗、乏力,甚至引发抽搐休克等。
但是,这不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笔者想说的是,“荔枝”一词,极有可能源自百越语,而非古汉语。
“荔枝”始于《山海经》?
荔枝又名离支、荔支、荔枝子、离枝、丹荔、火山荔、丽枝、勒荔、荔枝核、荔仁、枝核、荔核。
荔枝
有人说,我国最早关于荔枝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写作“离支”,是割去枝丫之意。
刘宋时期康泰写的《扶南记》也有记载“离枝”:“荔枝之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劙(lí,割、劈之义)其枝,故名离枝。”
但是,在研究壮族的学者看来,这不是最早的文献。广西文保研设中心黎之津先生就认为,“荔枝”一词与“丽麂(jǐ )”一词存在承续关系。
漓江
有学者考证,丽麂水就是今天广西境内的漓江。《山海经·南山经》云: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
黎之津所言也不是没有道理。漓江水系地域,种植荔枝的历史非常悠久。南宋范成大在 《桂海虞衡志》中就有介绍: “荔枝自湖南界入桂林,才百余里便有之,亦未甚多,昭平出槱核,临贺出绿色者优胜,自此而南,诸郡皆有之。”
比如,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信都祉洞古寨兴安庙旁就有一棵古荔枝树(见上图)。其所形成的浓荫大约有五六十米的直径,树杆需要四五个人才能合围。据老人们说这古荔枝树的年龄至少在一 *** 以上。——有些人言之凿凿、吹毛求疵地说,桂林漓江水系、贺州等地不种植或不适合种植荔枝树,但实际上这些地区种植荔枝的历史由来已久,只不过,有的地方因为种种原因不种或少种荔枝而已。
如此看来,所谓丽麂水,就是荔枝江了。
荔枝
漓江亦叫百越江、俚江
而漓江也叫“百越江”。更有学者认为,“漓”实为古越语之“里”。《后汉书· *** 西南夷传》注:“里,蛮之别号。今称呼山岭为黎,俚人居其中,因伪为黎。今居琼州之五指山,其在广西者亦称狸。”
黎族
据考证,唐、宋之后,由于俚和黎同音,俚逐渐演化为黎。在史料记载中,“俚”通“黎”“里”“狸”等。
而且,专家认为,雷州的“雷”实为“俚”“黎”。“黎”字在海南话里读作“磊”,而雷州话读作“黎”。“雷州”其实是“俚州”,表示为俚人之地。
现在的黎族主体,就是古代的俚人演化过来的。
此亦为笔者强调过的,“在山为俚,在水为疍”之意。高凉冼姓就是俚族大姓。洗夫人家世代为南越的首领。跨据山洞,部落有十几万家。
荔枝
“离支”说应属附会
好,我们还是回到“荔枝”话题上来。
古人曾解释过为什么把荔枝称为“离支”或“离枝”,说是摘荔枝时,在分支的地方掰断,比较容易。即在分支处分离,所以叫“离支”,支是分枝之义。
荔枝古画
白居易就曾在《荔枝图序》中说:“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新唐书·后妃传》中也有记载:“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这讲的正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故事。
但是,不少学者对“离支”等说法却不认同。
比如,梁章钜《文选旁证》称:“《史记》作‘榙 <木眔> 荔枝’。”因此,有学者认为,“断言‘荔枝’来源于‘离支’,并据‘离支’铺陈敷衍,这也是值得怀疑的。”
荔枝
秦汉中原人对岭南了解甚少,所以免不了会很多附会。例如,前面讲到的康泰《扶南记》说:“此木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由刀斧劙取其枝,故以为名。劙与荔同。”其实,荔枝根本无须刀斧劙取,大动干戈,手摘或剪取即可,轻而易举。
查《说文·艸部》可知,“荔,艸也。似蒲而小,根可以做刷。从艸劦声。”《吕览·仲冬纪》:“芸始生,荔挺出。”高诱注:“荔,马荔。”《广雅·释草》:“马薤,荔也。”王念孙疏证:“蠡、蔺、荔,一声之转,故张氏注《子虚赋》谓之马荔,马荔犹言马蔺也。荔,叶似薤而大,则马薤之所名也。”
显而易见,“荔”是一种草本植物,而“荔枝”的得名应该与“荔(马蔺)”无关。
荔枝
“荔枝”“龙眼”之词应源于古粤语
既然“离支”和“劙枝”应属附会,而“荔”实为草本植树,那么,我们继续探究“荔枝”,看看新的解释。
魏水华在《岭南的荔枝,中国的礼物》一文中认为:
百越的后人们至今对荔枝依然有着趋同的认识:“荔枝”在 *** 语里的发音是
,在傣语里的发音是 ,在壮语里的发音是 ,而在粤语里的发音是 。
壮族人、广西民族学院中国语言文学院副教授韦树关在《从语言看壮侗语族民族对中国农业的贡献》 *** 中更认为,荔枝是汉语音译壮语过来的。因为“荔”的本义是一种草,若将其与荔枝联系起来,不伦不类。而且,荔枝应是壮族先民首先人工培植的,“荔枝”一词的直接来源是古壮语(古粤语、古越语,“粤”通“越”)。
龙眼
龙眼
而龙眼这种水果和果核,不像龙的眼睛。“龙眼”一词,当是民族语借词,它的直接来源是壮语。也就是说,汉语的“荔枝 ”“龙眼”是从壮语中音译过去的。
班弨、苏若阳《“荔枝”源于侗 *** 考》亦认为,汉语的“荔枝”应是源于侗 *** ,在壮语、黎语等语言中有不少例证。
班弨、苏若阳说:
用汉语“离”的字来解释“离支”不能说明“离支”的“离”为什么没有平声的读法。合理的解释是,“离”与“荔”都只是用来标记借词的声韵调,属于标记借词语音的汉字,因此不牵涉该字在汉语本义、读音上的纠缠。
一是“荔”的本义与荔枝无关,只是由于语音的相同或者相似,且同样属于植物范畴,就被借用来书写“荔枝”了。
二是“离”是多音字和常用字对于借词的正确读音有干扰。而像普通话和某些汉语方言,“离”的去声读音式微,因此更不适合作为对应的译音字了。
他们总结道:
汉语“荔枝”的“枝”来源于侗 *** 的词根。词根是 *** 植物名称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区别于其他名物的“ *** ”,相比之下词头的作用则在其次。词头也是相对易变的,例如现代的壮语、黎语的“荔枝”就有 *** :k ltuk、t *** ω和kω 等不同的词头形式,上古时期与现代有所不同也是可能的。“荔”与“枝”一样,应是来源于秦汉时期的某种侗 *** 。
荔枝
荔枝
荔枝手摘即可,不必动用刀斧
荔枝
两位作者认为,目前可以有两种解释:
(1)根据 *** 的特点,“荔”是词头,表示这是一种水果或者其他类别属 *** 。
(2)“荔枝”在汉语借用的某种 *** 中本来就是双音节,例如南语的 loitsoi.第二种解释可以在壮语中找到线索,黎语则没有。据此而言,这一上古时期的侗 *** 族群与现今壮傣先民的关系相对更密切一些。
荔枝
但是,此说当然会受到讲粤语的极力反对的。他们说,侗 *** :泰语 linchi(曼谷音 /lin??t?i?21/),侗语 lilqih(榕江音 /li???i33/)壮语 laehcei,(武鸣音 /lai33?ei2?/),侗 *** 固有的水果名称基本都是以 * *** k(果)或者 *l?k(子)开头的,“荔枝”在这里不符合侗 *** 的名物规则,显然应该是汉语借词。
我的天呐,有些粤语者,对汉语的攀附真是迷之自信。
荔枝
大千世界,真是神奇。很多在我们生活中看起来差别很大的植物,竟然是同一个“妈”生的,而它们的区别又在哪里呢,让我们来了解下吧!
毛豆和黄豆
毛豆是我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食物,可炒可煮可凉拌。特别是盐煮毛豆,那绝对是夏天去夜市摊儿必点的一道菜。
至于黄豆,营养价值极高,做法也更多,可黄豆焖猪蹄儿、还可发豆芽、磨豆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压豆油、炼酱油和提炼蛋白质。豆渣或磨成粗粉的大豆也常用于禽畜饲料。
新鲜的毛豆
但是很多人应该都不知道,它俩其实是同一种植物,只是名称不同,营养价值不同。
毛豆和黄豆都属于大豆的种类,并且毛豆的学名是大豆,我们俗称他为毛豆,毛豆就是一种新鲜连荚的黄豆。换句话说,毛豆就是“青春期”的黄豆,到了“老年期”就成为黄豆了。
毛豆水分含量高,所以维生素C含量也相对高,每100克毛豆中含有27毫克维生素,日常我们拿它当蔬菜吃。
成熟后的大豆就是黄豆,其蛋白质、钙、微量元素含量都远高于毛豆,营养价值更丰富些。每100克黄豆中含有35.1克蛋白质,毛豆只有13.1克。每100克黄豆中钙含量是191毫克,毛豆只有135毫克。
黄豆
黄花菜和忘忧草
忘忧草又名金针菜、柠檬萱草,黄花菜。唐代诗人白居易有“杜康能解闷,萱草能忘忧”的诗句。
而我们日常所说的黄花菜,在古代被称之为“忘忧草”。这个叫法来源于《诗经》中的一个爱情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位妇人因丈夫远征,在菜园子种了萱草,借以解愁忘忧,从此世人称之为“忘忧草”。
黄花菜亦是“忘忧草”
黄花菜 *** 味甘凉,有止血、消炎、清热、利湿、消食、明目、安神等功效,对 *** 、 *** 带血、 *** 不通、失眠、乳汁不下等有疗效,可作为病后或产后的调补品。
注意,黄花菜不可生食,更不可过量食用。食用时可以选用干黄花菜,或者将新鲜黄花菜用开水煮熟,再用清水浸泡两小时以上,以防食物中毒。
晒干后的黄花菜
龙眼和桂圆
龙眼和桂圆是同一种水果。它们的区别在于,龙眼指从树上刚摘下来的,果肉呈乳白色,鲜滑多汁,味美甘甜,夏天冰镇后更止渴解暑,但是不易储藏,是时令 *** 水果;桂圆特指晒干后的龙眼,果肉呈咖啡色,缺少了新鲜龙眼的汁水,味道更为甜腻,易储藏,可一年四季吃到。
有没有人是吃不惯龙眼龙荔枝和桂圆的,总觉得这三种水果都有一种中草 *** 的“怪味儿”。虽然味道怪,但它们也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
龙眼
龙眼营养丰富,富含多种糖类、蛋白质,含铁量也较高,可促进血红蛋白再生,中医认为,龙眼有养血安神的作用。
桂圆可以直接当果脯吃,也可以用来熬制汤水喝,预防疾病。注意,不管是龙眼还是桂圆,都应该适量食用,每天吃三五个即可,吃多了可能导致上火。
桂圆
猕猴桃和奇异果
猕猴桃和奇异果都属于猕猴桃科,属于同一种水果,名称不同主要是因为产地不同。中国产的称之为猕猴桃,从新西兰进口的被称为奇异果。
猕猴桃
1904年,一位新西兰的 *** 来到中国探亲,从中国回新西兰时带走了一些美味猕猴桃的 *** ,然后这些猕猴桃被聪明的水果商人用新西兰的国鸟Kiwi将其定名为kiwifruit,而奇异果就是由kiwifruit音译而来。
从营养角度讲,猕猴桃和奇异果之间的营养几乎没有差别,只是 *** 上差的比较远而已。如果买到优质的猕猴桃,口感并不比奇异果差。
猕猴桃
凤梨和菠萝
菠萝与凤梨在植物学科上属于同一种植物。菠萝源自于南美洲巴西,自从被引进中国 *** 后,便有了一个文雅的名称,那便是“凤梨”。
菠萝的叫法是从海南传过来的,当地人认为它外观有一颗颗凹凸不平的物体,像极了当地的菠萝蜜,于是就把“蜜”去掉,将“菠萝”二字留给了它。
凤梨的叫法则是 *** 当地人认为它的叶子向外一层一层张开的样子,很像凤凰的翅膀,所以称其为“凤梨”。
菠萝与凤梨的对比
菠萝和凤梨的营养成分都是一样的,所含的维生素和水分都是很高的。但凤梨的口感更脆爽一些,纤维比较细腻,香甜的味道很浓郁。
注意,吃之前可以用淡盐水泡个两三分钟再吃,或者用温水泡过也可以, 这样吃起来口感会更加顺滑,也不容易造成口腔部位刺痒的情况。
阳光玫瑰和晴王葡萄
近几年,被称为葡萄界中“爱马仕”的阳光玫瑰葡萄 *** 暴跌,曾经每斤200元的葡萄,现在市面上只卖到每斤十几元。之所以出现 *** 大跳水,是因为前几年卖到200元一斤的天价葡萄,其实是日本产的晴王葡萄,也叫乡印葡萄。阳光玫瑰则是从日本引进的品种,在国内被广泛种植。
阳光玫瑰和日本晴王这两个品种的葡萄,在外观、口感上都差不多,阳光玫瑰可以说是国产晴王葡萄。
晴王葡萄
晴王葡萄产自日本冈山县,是众多葡萄的总称,晴王是一个商标。只有达到标准的才能被叫做晴王葡萄。晴王葡萄无籽,口味香甜无比,且主要采用一枝一束的方式进行种植,所以葡萄产量很低, *** 较昂贵。
阳光玫瑰
而阳光玫瑰在江浙、两湖、云贵等地都有广泛种植,果实有籽,果肉鲜脆多汁,属国内的杂交品种,生长与普通葡萄无异,产量较高, *** 比较亲民。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种特别的植物,你还知道哪些呢?
“桂圆”得名由来传说宋徽宗即位的次年八月,丹桂飘香,但皇后玉体欠安,御医无策。恰逢兴化府(今福建莆田)进贡鲜果龙眼到京,皇后品尝后顿觉生津,不久就能进食起床。徽宗大悦,赐予龙眼“桂圆”的美名,寓意“桂子飘香,花好月圆”。桂圆的学名叫龙眼,它跟荔枝不同,荔枝的果壳有 *** 状突起。 ???<恭喜发财>
古代人把龙眼的圆溜溜的球状果实比喻成各种各样地眼睛,大个儿的龙眼叫龙眼,中等大的叫虎眼,最小的叫 *** 眼,但现代人都统一叫做龙眼。
桂圆,别名:龙眼、荔枝奴、亚荔枝、燕卵,是无患子科植物,华南四大珍果之一。
桂圆原产于中国南部及西南部,寿命最长可达400多年。果供生食或加工成干制品,肉、核、皮及根均可作 *** 用。果实成熟期为7~8月,鲜果呈黄褐色,富含营养,自古受人们喜爱,更视为珍贵补品。
现在俗指龙眼一般指新鲜的水果,桂圆一般指用新鲜龙眼晒干后 *** 而成。
龙眼将果皮剥开后和荔枝有点像,味美甘甜,桂圆没有龙眼鲜嫩多汁,但味道更为甜腻,龙眼不宜储存,只能在龙眼盛产的季节吃到,而桂圆则不分季节,既可入菜又可与 *** 为伍。
果实营养丰富,是名贵的高级滋补品,龙眼 *** 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 温,味甘,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能。主治气血不足、心悸不宁、健忘失眠、血虚萎黄等症,以及中老年虚弱、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等。
广州这棵 *** 眼树有段动人的爱情传说,如今已成网红打卡点南平村位于从化区温泉镇东南部,是广州市之一批特色小镇之一。该村山环水抱,历史底蕴深厚,一批老宅、古树都被保存下来。
近日,记者走访时发现,守护南平村村口的 *** 眼树已经超过350岁,至今仍可年产龙眼上千斤。
据村中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棵 *** 眼树被作为一个网红打卡点来打造。除了 *** 眼树,村里还分布着多棵上百年历史的古树名木。
古树名片
*** 眼树:二级古树,树龄超过350岁,树高17米,胸围6.8米,平均冠幅20.5米,东西冠幅19米,南北冠幅22米。树木有树洞,树形仿若蘑菇。
位于从化区温泉镇南平村委会木棉社80号后200米处路边。
300多岁龙眼树背后
有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青山叠翠,流水潺潺。山、泉、林、溪、石是南平村内的五大特色生态要素,共同构成一幅秀美的南平村山水画卷。尤其是在日出之时,阳光把山峦映照得十分壮美。
南平村坐拥凤凰山,环抱凤溪水,老宅、古树众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近日,记者从市区出发,驱车来到古朴静谧的南平村。
进入村口,只见一棵参天的 *** 眼树坐落于道路一旁,虬枝曲折,树结密布,亭亭如盖。
走近大树旁边细看,才发现树干是空心的,大大的树洞足以容纳两个成年人。这棵 *** 眼树的树龄超过350岁,默默见证着南平村的蝶变。
南平村 *** 支部 *** 、村委会主任张国华介绍:“南平村村口东西两侧各有一棵300多年的龙眼树。”西侧的母树树影婆娑、枝繁叶茂,宛若一位婀娜多姿的仙女;而东侧的公树曲折向上,树干上长满了拳头状的结瘤,枝叶稀少。
这两棵 *** 眼树流传下了动人的传说。
相传在300多年前,村里有一个叫林树尧的村民,他在上山寻找草 *** 时失足掉下悬崖,被一个叫“桂圆”的年轻女子救下。后来两人结为夫妻,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谁知这个女子竟是王母娘 *** 女儿,因私自下凡,王母娘娘将其变为一颗 *** 以示惩罚,留给了林树尧。后来, *** 长成一棵龙眼树,后人都说这是仙女桂圆的化身。
在林树尧去世后,在他的房屋旁也长出了一棵龙眼树,后人都认为那是因为林树尧思念桂圆。在数百年间,两棵 *** 眼树深情对望,尽诉思念。
古树被唤作“伯公树”
产出龙眼曾卖上百元
2019年,南平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这里地广人稀,民风淳朴,环境幽静,村容村貌颇有山地古村风韵。
据了解,宋人迁至南雄珠玑巷后,部分人又经从化神岗、增城等地,转移到从化东南。明末清初时期,凤凰山的怀抱里便形成南平初始村落。南平村传承数百年的历史,文脉深厚,留下了“一门三进士、四代九乡贤”的历史佳话。
在一代又一代南平村村民的眼中,村口的 *** 眼树守望着古村里的每一位村民。
张国华向记者介绍:“这棵龙眼树又叫‘伯公树’,守护着村口,树下还有一个小古庙。每逢添丁婚嫁的喜事或重要节日,村民都会前来供奉。尤其是过年期间,在大年三十的下午、大年初一的早上,村民会连续两天过来排队供奉,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家庭幸福美满。”
枝繁叶茂的 *** 眼树不仅是村民的“守护神”,曾经也是村民劳作后乘凉的好去处,还是孩童玩耍的小天地。
在上世纪90年代, *** 眼树所在之处几乎是进出村子的必经之路,然而因为古树旁边的路段刚好是一个斜坡,每当有村民建房子要用车运送瓦片进村时,都要叫上叔伯兄弟一块推车。
在张国华眼中,村口的 *** 眼树还是一棵丰产树,“ *** 眼树几乎每年都能产出上千斤的龙眼。在上世纪80年代,村民采摘下龙眼,拿到附近的市集售卖,还能卖到上百元的好 *** 。”
古树成为网红打卡点
村道为其绕道行
在南平村建设中,保护传统古村落受到重视,没有采用大拆大建的方式,而是因地制宜、修旧如旧,保留了具有历史底蕴的祠堂、老宅、古树。
*** 眼树旁边的村道贯穿整条南平村,是进出村子的主要通道,北至石坑村,南至龙新村。这条进出村子的道路还为避开 *** 眼树,稍微绕了一点道。
据张国华介绍,“我们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近年来还因发展南平静修小镇吸引了不少游客,因此交通设施也必须跟得上节奏。过去道路比较狭窄,缺乏交通配套设施,近年来, *** 部门在道路建设上做了不少工作。后期扩建的村道宽度由原来的5米拓宽到7米,让村民出行更畅顺。当这条村道修到 *** 眼树前时,还就着古树绕了点道,有利于更好地保护 *** 眼树。”
近年来,南平村在树林中修建了总长2.8公里的凤溪栈道,这也是游客徒步休闲的更佳路线。凤溪由凤凰山系自南向北流经全村,而凤溪栈道则沿凤溪设置,广大游客都能享受溯溪而行、纵览村落的乐趣。
“由于村口有一公一母两棵古树,我们还在 *** 眼树旁打造一个名为‘龙凤亭’的休闲空间,给游客提供休闲的空间。”张国华介绍。
不少游客在游览南平村时都会被村口的古树吸引住眼球,有游客甚至热情地提出保护意见。“这棵 *** 眼树非常老、非常罕见,应该做好宣传推广,如果能够让游客品尝一下果实的滋味,相信可以增强宣传效应,更好地打响古树品牌。”
村里分布多棵百年古树
村民爱之敬之
*** 眼树,只是南平村树木葱郁的一个缩影。
温泉镇南平村作为广州市乡村绿化美化示范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辖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7%,山林面积达7500亩,大树有82棵,50年以上树龄的大树有24棵,树种包括枫香、秋枫、荔枝、海红豆、木棉等。
村庄西南边有3片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树林,分别是青冈、毛柿、鱼尾葵群落,鱼尾葵、海红豆群落以及特色枫香红叶观赏林。
在南平村,分布着多棵上百年历史的古树名木,与山林为伴的南平村村民十分敬爱林木。
村中有一棵约123年岁的老木棉树,相传是由一个拴牛的木棉桩生长而成。
村南三山村的上山路旁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乌榄树、樟树,村民之间流传着自制榄角的传统。
位于南平村最南端的枫林则由8棵香枫树组成,其中最老的一棵有252年。每当枫叶浸染,会呈现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日美景。
南平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今以建设自然与现代有机结合,有品位、有记忆、有意境的特色小镇为目标,打造一处从化最富有魅力的山水艺术社区、宜居宜游的生态型身心休养静地。
南平村还入选“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以村企合作的新模式打造“南平静修小镇”特色小镇,带动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并推动南平村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双壳槐枝“一村一品”建设。
记 者 手 记
古树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
南平村村口300多岁的 *** 眼树,背后不仅蕴 *** 动人的爱情故事,也是南平村村民的“守护神”、乡愁的载体,更见证了南平村在实现乡村振兴上的成果。
在过去,林萌下小童戏水溪涧中,到如今凭借良好的自然环境,南平村获得了广州市乡村绿化美化示范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认定。流水潺潺,古树虬髯,引来如鲫游人……
如今,这棵坐落于村口的 *** 眼树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点,一旁还建有“龙凤亭”。因树成景,因树造景,亭台楼阁与古树交相辉映,吸引许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自发为古树保护建言献策。
然而, *** 眼树只是南平村丰富古树资源的缩影,在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中,南平村一直有木棉树、香枫树等百年古树守护陪伴。
南平村村民生于山林之间,历来对古树有着敬畏之心,并因地制宜保护古树。每逢春夏两季施肥,绕开古树修路……或许,这也是 *** 眼树滋养数百年仍郁郁葱葱的原因吧。
*** 眼树矗立数百年,仍能年产上千斤龙眼,生机焕发。在未来,仍将继续见证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华丽蝶变。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曾卫康
图、 ***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高鹤涛
来源: 广州日报
龙眼正当时,睡眠不好的人要这样吃近期正是龙眼上市的季节。龙眼既是水果,又是中 *** 材,具有养血安神,补益心脾的功效,用于健忘失眠等。龙眼该如何吃?吃了喉咙痛是怎么回事?听听广州中医 *** 大学之一附属医院吴伟教授怎么说——
新鲜龙眼每天吃10-15颗为宜
吴伟介绍,龙眼 *** 食两用,鲜龙眼清甜可口,桂圆肉则更加侧重滋补,现代龙眼肉更是应用炭火焙或电炉烤,使之 *** *** 变得更为温补,甚至兼有补气温阳 *** 之功。也难怪一些朋友服用龙眼肉觉得上火,咽痛之症。
因此,在食用龙眼时应该注意不可多食,因为它的 *** 质温补,其中含有大量的糖分以及维生素。糖尿病患者摄入过多,也容易引起血糖升高,少量一二颗则无妨。如果身体正处于“上火阶段”、咽炎、咳嗽期间就不能吃龙眼。阴虚火旺、湿热内蕴、腹胀满者也应少用或不用。
正常人群一天吃多少龙眼合适?如果是新鲜龙眼,一天吃10~15颗为宜,最多不宜超过20颗;如果是桂圆肉,5~10个就差不多了。
龙眼食疗方推荐
1.桂圆红枣枸杞茶
材料:桂圆肉5克,红枣2颗,枸杞子5克。
制法:红枣去核,与桂圆肉、枸杞一同放入杯中,加沸水冲泡10分钟,放温饮用。
功效:补血明目,养颜护肤。适合血虚面黄、头晕眼花、经后体虚者。
2.长夏心脾两安汤
材料:桂圆肉20克,新鲜莲子50克,猪脊骨500克,生姜3片。
做法:将上述材料洗干净后一同放入砂锅中,大火烧开后关中小火煲1个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补益心脾,安神益智。
适合人群:心脾两虚者,常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食少腹胀、疲倦乏力等症状。(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刘苡婷 刘庆钧)
来源: 羊城晚报
七夕小知识:为何流行吃“巧果”?中新网北京8月22日电 (记者 上官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穿针乞巧、储七夕水等习俗,都体现了一种“中国式浪漫”。
包括七夕在内的岁时节日,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色彩。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对七夕的由来和种种习俗进行了解读。他表示,七夕的美食有巧果及一些时令水果,七夕观星则是远古时期星辰崇拜的遗俗。
七夕源自天象崇拜?
关于七夕的起源,主要有自然天象崇拜、时间数字崇拜等说法。
实际上,七夕主要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人们慢慢地将织女星与牵牛星人格化,并结合男耕女织的生产实践,创造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后来,七夕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丰富习俗和内涵的节日。
“牛郎织女”的传说何时出现?
“牛郎织女”的传说起源很早,在战国末期已具雏形。汉代,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已经极为成熟,相关的节俗也开始流行。
这一传说流行于汉代,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土壤。汉代的爱情与婚姻已经要受到家族和社会的制约,它在汉代的世俗演化,使其更贴近汉代普通人的生活现实,所以也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对象。
七夕为何被称作中国的“ *** 节”?
将七夕称作中国的“ *** 节”,主要是当代的一种文化重构。
当然,传统的七夕本身就蕴 *** 爱情的元素,牛郎织女的传说歌颂了爱情的坚贞不渝,所以将其称作中国的“ *** 节”也有一定的道理。对此,一些学者已经做了论证。
但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七夕的节俗比较丰富,以西方 *** 节的框架来看,将七夕称作中国的 *** 节较为勉强,乞巧节、女儿节的相关习俗容易被边缘化。
七夕何时正式成为节日?
将七夕正式作为节日是在汉代。汉代是七夕由古代历法的天文点向岁时节俗转变的时期,后世的一些节俗基本在汉魏之际就已形成。
如晋人葛洪整理的《西京杂记》记述,汉宫“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此外,“汉彩女常以七月七 *** 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就描绘了当时乞巧等习俗已经开始流行。
为何又叫“乞巧节”?
七夕节还有许多专名,有的是根据节日所在历法中的位置命名,如七月七、七夕;有根据节日活动主体命名的,如女儿节;有根据节日的活动内容命名的,如乞巧节、巧夕。
乞巧节主要源于古时女子向织女“乞巧”的习俗,在甘肃陇南地区西和县,至今仍保留着仪式完整、被誉为活化石的七夕乞巧民俗。
古代如何“乞巧”?
古时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 *** ,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穿针乞巧,即女子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喜蛛应巧是指捉蜘蛛放于小盒中,至天明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明清两代很盛行。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 *** 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或河水与井水混合在一起。
此外,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下的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便是“得巧”。
七夕美食有哪些?
七夕的节令食品有巧果、酥糖、瓜果等。
其实历朝历代的七夕节令食品都有所不同,汉代食糜,“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珍”。晋代则是吃汤饼,“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珍。今北人唯设汤饼。”
宋朝时七夕节的节日气氛达到顶峰,节日食品也较为丰富,有煎饼、果食等等。据记载,“又以油麹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精致的“果食”就是巧果一种早期的形态,后世的巧果逐渐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
为何要吃桂圆、花生等食物?
七夕来临之际,人们吃的水果主要是一些时令瓜果,如在乞巧时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有些地方还有食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的习俗,含有求子生子的寓意。七夕时某些地方有拜床母、种生求子的习俗,也是此类寓意。
古代过七夕如何送上祝福?
最早,人们正是通过观察星宿而产生了浪漫的想象,创造出“牛郎织女”的传说。七夕观星实际上是远古时期星辰崇拜的遗俗。
七夕是“女儿节”,年轻女子们会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相互之间还会将所 *** 的小工艺品、玩具赠送,表达希望对方心灵手巧的祝福。(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