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这位唐朝盛世的绝代佳人,她的命运便如同一幅被风化的壁画,虽残破却依然吸引着无数目光。在马嵬坡之变中香消玉殒,因后人的猜测与演绎而愈发扑朔 *** ,成为千古之谜,引人遐想。
*** 有时远在天边,有时近在眼前,有时就在枕边。
这是 *** 先生的一句著名的格言,这句话用在杨贵妃的生死之谜,同样和贴切。
关于杨贵妃的死,正史的史料记载矛盾重重,旧唐书与新唐书完全是“一死一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
新旧唐书都记载说,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yì *** )于驿西道侧。
但是有所不同。旧唐书说,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
新唐书中,“肌肤已坏”被删去,只留下“香囊仍在”。
古人写历史做学问是比较严谨的,这不起眼的一句话,实际上很微妙。到底紫色被褥里包裹着的是不是杨贵妃,新唐书没有指名道姓,只说有香囊,至于有没有 *** 身并没有说。
这样的话,给后人留下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到底杨贵妃有没有死,马嵬坡埋的是不是杨贵妃。
新旧唐书分别是五代和北宋是编著的,或许因为年代久远,很多史实不是那么准确。但同时代的另一位历史人物把这段故事记载下来。
此人便是白居易和他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一首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文学长诗。在诗中结尾部分,白居易把杨贵妃的结局给说了出来。
展开全文
一是“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这俩句很直白,马嵬坡根本不是杨贵妃的埋骨处,准确点说,杨贵妃根本没有埋在马嵬坡。这一点,与北宋的新唐书是一样的。既然没有埋着杨贵妃,杨贵妃到底去哪了,到底有没有香消玉殒。
二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一句通常被理解为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生死两茫茫”再也见不到。实际上,茫茫不相见,并不一定指生死相隔,只是此生不再相见,也是茫茫皆不见。
再往下看。
三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海上仙山是哪里,那一定是海上某一座“小岛”。唐朝海上的小岛有很多,东部沿海、东南沿海都有,也有可能是指更遥远的日本,因为在唐朝的时候,日本已经往大唐派出前赴后继的“留 *** ”“遣唐使”,两国之间交往十分密切。这里可以肯定的是,杨贵妃往海的方向去了。这种推测是站得住脚的,安史之乱的大唐战火不断,能够躲开战火更好的方式,一定是离开陆地。
四是“仙”是解谜的关键。长恨歌》里,白居易使用了大量的“仙”字,所有的“仙”字都指向一个目标,杨贵妃成了仙女。唐朝是一个极其 *** 的王朝,尤其是对女人格外宽松。唐朝的“仙女”不一定是指神仙,也有可能是指“妓”。
这是有史学考证依据的。陈寅恪考证过,流传至于唐代,仙之一名,遂多用作妖 *** 人,或 *** 放诞之女道士之代称,亦竟有以之目 *** 者。”
是不是越来越清晰了。
再看白居易的好友陈鸿补作的《长恨歌传》,他是这样描述的,一个道士在“玉妃太真院”看到过杨贵妃的幻影。毫无疑问,“玉妃太真院”是道士院。唐朝的道士院是 *** 乌烟瘴气之地。武则天陷入李世民和李治三角恋时,就曾出家做了道姑。在道院里,流传出各种 *** 的野史。
把上面的线索串联起来,杨贵妃应该是没有死掉,而是被人安排跑到沿海地区某个发达的海上城市,亦或者东渡去了日本。最终,沦落为一名艺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