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图表,北京,2021年 ***
*** 画:家家麦饭美
新华社发 王斌 作
陕西人的豇豆麦饭这种长豇豆最近大量上市, *** 亲民,有人晒干豇豆,有人淹酸豆角,我们也没地晒,就爱蒸着吃,都是不错的美食
其他做法都要嫩豆角,蒸麦饭要稍微长老一点的,有嚼劲。
早早把豆角洗干净晾上,让水分少点,蒸好是散的,不发粘。
先切成小丁,装盆
放一点点食用碱,拌匀
拌面粉,搅拌一会,用手搓豆角,让水分出来一点,再拌面粉,再搅拌匀
锅里水烧开,架上蒸笼,铺好笼布,把豆角到上去,滩平,盖盖子,大火烧开上汽,五分钟后转小火再烧十分钟就熟了
期间准备好葱蒜末
先揭开盖子再关火,不然有蒸馏水流下来,麦饭就粘了,快速把麦饭盛到一个大碗里或者盆里,上面放好葱蒜沫,花椒粉,盐,辣椒粉,把油烧热,滋滋浇上去,顿时香气四溢!
拌匀分装,享用美食吧
这是减肥的美食,既能当饭又是菜,可以吃饱热量低。如果吃饭的人多,还可以配其他肉菜粥汤,面馍饼子都可以吃饱吃好,丰简在人
「聚大荔·美食」说麦饭文/王新民
每年春暖花开,万物生长,各种花草野菜,不仅令人目不暇接,而且给人们带来丰富多样的食材。笔者近来就吃了好几顿茵陈(或称白蒿)、槐花做的麦饭,虽谈不上脍炙人口,却心满意足之余不禁令人要为麦饭鼓腹而歌了。在陕西城乡,人们用各种野草、野菜、野花或蔬菜叶子做的麦饭是一道 *** 简单而营养丰富、传统悠久而时令时尚、菜香浓郁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城乡美食,堪称既营养又保健的绿色小吃。
麦饭这个词不要望文生义,它不是用麦子或纯麦子做的饭,也就是说不是细粮做的脍炙人口的佳肴,那么它为什么有如此美称呢?笔者也弄不明白其渊源。但它的历史可以追索到汉代,《后汉书.冯异传》已有“光武对灶燎衣,异复进麦饭、兔肩。”的记载,宋代苏轼《和子由送将官梁左藏仲通》中的“城西忽报故人来,急扫风轩炊麦饭”和陆游《戏咏村居》中的“日长处处莺声美,岁乐家家麦饭香”也是佐证。我想在麦饭这一美食的名称上反映了人们对美食的美好向往,就像肉夹馍一样,主体是馍,肉只是附属,或者说馍是皮,肉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肉毕竟是价值高逗引人口水的东西,所以就将肉放在前面。麦饭也应如此。
麦饭不是用麦子或纯麦子做的,也不是用单纯的野菜野花所做的。那是用什么做的?它不只是一种原料,而是用若干种食材混合成的。就像 *** 是由多种酒兑制而成一样或大烩菜是各种荤素搭配烹制而成一样,麦饭也是各种野菜、野草和蔬菜与粗细粮面粉搅拌蒸制而成的,不过相对简单而已。仅本人吃过的麦饭就有七八种,比如原料就有芹菜叶、青笋叶、青菜叶、红薯叶、苜蓿叶、茵陈、槐花等等。多为菜叶子、草叶子,只有槐花算是花儿。常言道:好花还得绿叶配,似乎叶子天生就是配角,其实不然,起码麦饭就 *** 了这一偏见。
我想麦饭应该是人类早期困难时期的美食,是瓜菜代的产物。因为麦子、大米等细粮甚或玉米、谷子等粗粮都填不饱肚子,只好瓜菜代了。但纯粹吃瓜菜,人的肠胃却受不了,也没有足够的力量生产或工作,这时人类的智慧就产生了,用少许面粉拌上大量的切碎的菜叶子或草叶子,加上少许的植物油,然后蒸熟,加入蒜水、辣椒、葱花或蒜苗等调料,那个香呢是有的美味佳肴也不一定能比上的。
麦饭由于食材丰富多样,营养自然也是十分丰富多种的。麦饭大多是叶子,叶子基本上都是绿色的,我们知道绿色是生命的 *** 色,也是生命的象征。不同的叶子有不同的营养,即使营养价值较低的原本喂 *** 的红薯叶、苜蓿叶,在困难时期也为人们输入一定的养分,使人们度过难关。何况它是时令的野菜或野草,是非常鲜美的,它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是远远超过反季节蔬菜的。
麦饭不仅有营养价值,而且具有保健食疗作用。比如芹菜麦饭,降血脂、降血压、利消化,有助便秘的治疗。笔者就是受益着,由于近年多吃芹菜麦饭,喝豆浆,多年的高血脂尚未吃 *** 已经正常。又比如茵陈麦饭,对肝脏、眼睛十分有益。槐花麦饭具有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的功效,有助治疗肠风便血、尿血、肝火头疼等疾病。苜蓿麦饭对气管炎、贫血、湿热黄疸、尿黄及目赤、肠炎、夜盲、 *** 结石等病症有一定疗效。小麦本身味甘、 *** 凉,养心、益肾、除热、止渴,具有保健成份。
当下人们讲究饮食平衡,饮食平衡也是健康的几大因素之一。何为饮食平衡?笔者以为粗细搭配粮菜结合是最主要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饮食越来越讲究,可谓食不厌精。加之随着交往应酬增多,大肉大鱼吃的太多,久而久之却对身体健康不利,因为粗纤维摄取太少,导致消化 *** 、便秘、“三高”等等疾病。麦饭是粮菜结合粗细搭配的典型小吃,可以根据不同人的口味选择不同的食材,不仅满足消费者的营养需求,而且适合不同消费者的饮食口味。
因此,笔者以为麦饭也可以称之为美饭,所谓美,羊大为美,羊如何长大,还不是吃各种野草或中草 *** 长大的嘛。从这个意义上讲,麦饭本身的称呼也无哗众取宠之嫌,何况勤劳智慧心灵手巧的三秦儿女与时俱进,粗粮细作,化野草野菜为美食,作出花色品种繁多、色美味香俱佳的麦饭,令人不厌其“繁”,回味无穷且歌唱赞美之。
作者简介:王新民,笔名辛敏、王辙。陕西大荔许庄镇(原汉村乡)义井村人。 *** *** 员。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同年分配到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1991年调至陕西省 *** 局(版权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发行处副处长、印刷发行处和版权管理处调研员, *** 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业余情衷读书写作,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行余集》《书友贾平凹》《不惑集》《大地美容师》《人生忠告》《龟兔赛跑》《春华秋实》(后二者与女儿合著),报告文学集《贾平凹打官司》《真话真说》《走马书林》《渭河大水灾》《 *** 大 *** 》《〈秦腔〉大合唱》《贾平凹纪事》(1990-2000)《贾平凹纪事》(2000-2010)《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策划贾平凹》等20余部。其中《 *** 大 *** 》荣登“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入选 *** 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出版项目。
“民以食为天”,做为一个吃货,对所有美食都没有抵抗能力。费罗塔说过:“所有的爱情和甜言蜜语,都不如一个吃饱了的胃”。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厨师的眼里,没有什么是不能做的,没有什么时食材是不能盘的。虽然年代不同,可能有的食材在古代还没有出现,但即使这样,中国 *** 有办法运用聪明才智,吃饱吃好。
魏晋士族宴饮图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争濒发的乱世,也是一个极端追求奢侈 *** 的时代。当时士族的餐桌上有什么?老百姓又在吃什么?我们一起去看看。
一、当时有什么可吃的
秦岭、淮河基本上是中国水稻和小麦产区的分界线,魏晋时期仍然遵守南方吃米饭,北方吃面食的传统。根据《齐民要术》的记载,这时的蔬菜种类很多,有韭菜、冬瓜、芋头、萝卜、芹菜、茄子、苋菜等现代人常见的蔬菜,也有诸如蔓菁、胡荽等已退出现代人餐桌的蔬菜。
饭
当时生活在西北地区和北方的少数民族以食肉为主,当时很多少数民族尚未学会耕种,他们的出产主要是马、羊、牛等家畜以及蜂蜜、葡萄等野生食品。在前秦建立后,对农业生产比较重视,慢慢在黄河以北地区种植小麦、粟等农作物,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才慢慢有了农业生产。
南方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由于南方受战乱影响比较小,所以南方百姓多种植各种蔬菜,也养有鸡、鸭、猪、羊等家畜,还出现了专职养鱼的养鱼户。南朝的几个朝代都规定老百姓每户必须养鸡五只,而且还派出农官指导老百姓进行圈养和笼养。在当时吃鸡肉是一种普遍现象,在民间最为流行的吃法,是将鸡剁成小块,与黍米一起煮熟,称为“鸡黍饭”,味道十分鲜美。孟浩然有首《过故人庄》中写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说的就是老百姓的这道美食。
古代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牛是不允许私下杀的,虽然牛肉的味道很好。如果牛病死了,也要上报 *** 备案后,由获得 *** 执照的专门的屠宰人员统一屠宰,之后才可拿到市场上去卖。如果私下杀牛为食,是要追究法律责任的。所以当时的牛肉又名“禁脔”,表明私下食用是犯法的意思。一般老百姓餐桌是极难见到牛肉的。但是当时鸡、鸭、猪、羊的养殖比较普遍,还是不必担心没有肉食的。
中国江河广阔,有着丰富的水产品。当时食用的鱼类主要有鲫鱼、鲤鱼、鳝鱼、鲶鱼和虾、蛎等,也出现了最早的水产养殖户。他们将养鱼与种稻子结合起来,在稻田里养鱼,有“黄鳞赤尾出稻田”之说。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农场品和肉类、鱼类的品种还是很多的,这就为创伤美食奠定了基础。
二、魏晋时期的烹饪 ***
烹饪 *** 对食物的色、形、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的食材,不同的烹饪 *** , *** 出来的成品会千姿百态,味道不同。而中国人,最是讲究烹饪技巧的民族。
北方老百姓的主粮以麦、粟、黍为主,但当时没有出现精制面粉,很多人还是将小麦直接煮熟食用,称为“麦饭”。我们知道小麦不经加工,直接煮熟,味道比较粗砺,难以下咽。所以只有底层老百姓会因为小麦比较便宜而去吃这样的粗饭。
北方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大多会将一些蔬菜与主食混合,做成特殊的“蔬菜饭”。当时比较流行的有大豆与粟米一起的粟豆饭,有葫芦与黍一起煮的“菰饭”,也有用橡果与小米一同熬成的橡米粥。其中菰饭的 *** *** 是将葫芦中间挖空,放入粟米,煮熟之后味道和稻米差不多,还有葫芦的清香,十分受到推崇。
胡饼
小麦磨成粉后,也可加工成主食。当时流行一种“胡饼”,是由西域传入, *** *** 和今天的烧饼差不多,也是放在炉壁上烤熟的,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在胡饼上撒上芝麻,味道更美。
上层社会的成员对吃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对烹饪的 *** 和技艺也更挑剔。
南朝士族们的餐桌上,肉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对肉的要求也很高。比如吃鹅,就得要生长三个月到半年之间的,这样的肉质更佳;吃猪肉要吃猪“乳下豚极肥处”,吃羊要“肥白多羔”,吃鱼也要“冬鲫夏鲤”,会根据气候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食材。
上层士族对吃蔬菜也很讲究。比如做“鱼莼羹”这道菜,需要选用五月和六月采摘的莼菜,这时的莼菜没有长虫子,非常鲜嫩。而冬天想吃莼菜,也要吃由“丝莼”晒干的,不能吃其他的“环莼”、“茇莼”的干制品,否则影响口感。
魏晋时期铁器水平比汉代有了提高,厨房里的 *** 更加锋利适用,可以用铁制的菜刀对食材进行加工。从当时的记载看,这时的厨师已掌握了将食材切成丝、丁、泥、块、段等造型的意识和手段,针对不同的食材和要 *** 的菜品,将原料以各式刀工加工成需要的造型。正是这些厨师们的不断摸索,使得烹饪从一种生活必须技能向一门艺术发展。
三、酒水
北朝少数民族 *** 与酒有着不解之缘,马背上的民族对酒向来热爱。但由于北方五谷产量较小,他们餐桌上的酒以奶酒和果酒最为常见。
马奶酒 *** 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玉浆”。 *** *** 与现代类似,用正宗发酵的牛奶作起子,再把马奶放入大石缸内,多次搅拌后盖好,3~5天后缸内的 *** 颜色变为淡青色,逐渐中间隆出沫子,香气扑鼻。然后将酒放入大缸内拌搅饮用。制成的奶酒饮后不上头,不伤胃,“豪饮不伤身”,是北方地区人民的更爱。
敬马奶酒
葡萄酒是当时最常见的果酒,曹丕和曹睿父子最喜爱饮用。曹丕说葡萄酒“甘于曲蘖,善醉易醒”,饮后不误事,故而大力推广。当时葡萄酒采用葡萄原料进行发酵,发酵过程中不添加糖分和酒精,是纯天然的葡萄酒,含有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能直接被 *** 吸收,现代人想品尝这种纯正的葡萄酒可不容易了。
南朝喜爱黄酒。它是一种以稻米为原料酿制成的粮食酒,没有经过蒸馏,酒精含量低。颜色为米色、黄褐色或红棕色,属于低度酿造酒。黄酒多以烫热喝较为常见,由于 *** 温滋补,又被称为“中庸之酒”,并与儒家文化相结合,是中国人“柔和温润”的 *** 。
四、水果
水果作为餐桌上的辅助食物,历来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魏晋时水果种类非常多,黄瓜、胡豆、葡萄、石榴等等都是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水果。
当时的黄瓜常见吃法除了生吃外,还可以加工成酢瓜和酸黄瓜。前者其实就是今天的拍黄瓜,爱喝酒的人都知道,拍黄瓜对喝酒来说,是多么美味的下酒菜!酒后盛上一碗小米粥,夹上一点酸黄瓜,不要太爽哦。
葡萄
葡萄在汉代还是贵族的奢侈品。到了魏晋,中原地区也有种植,产量也越来越大,普通 *** 有机会享用了。《太平御览》记载“葡萄生五原、陇西、敦煌,益气强志,令人肥健年轻身”,说明当时陇西地区葡萄有大面积的栽种。《齐民要术》上也出现了葡萄栽培 *** 和保鲜 *** 的记录。说明魏晋时葡萄已普及到人民生活之中,、
石榴是当时人们喜爱的另一个水果。石榴酸酸甜甜,很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加上多籽的外形,让中国人想到“多子多福”,所以更受推崇。当时还有用石榴酿酒的风俗,特别在南方地区,人们生下女儿后,将黄酒中兑入石榴酒,深埋地下,等女儿出嫁时挖出饮用,号为“女儿红”。
五、餐桌文化与礼仪
就餐不仅是为了果腹,餐桌上的文化也很重要。虽然下层百姓家里不太讲究这种文化,但在士族高门之间,是十分重视和流行的。
音乐伴餐
有酒有宴必有歌舞,是当时士族宴会不成文的规定。这种传统在中国历史悠久,周朝时天子宴会就要奏乐击钟,所谓“钟鸣鼎食”说的正是这个。
魏晋时士族中举办宴会场次非常多,皇帝也经常举办酒会。在皇家正式酒会上,“飨群臣,受朝贺,宣政教,悬正乐,奏燕、赵、秦、吴之音”。曹植有首《侍太子坐》的诗,正是描写了当时宫廷宴会上演奏音乐的场景:“齐人进奇乐,歌者出西秦”,宴会上的表演者来自天南地北,演奏不同的音乐,宴会既是 *** 的盛会,也是艺术的盛会。
士族大家进餐时,也喜欢以舞蹈佐餐。当时有《杯盘舞》、《公莫舞》,都是就餐时观赏的一时之选。特别是东晋偏安后,暂时没有战争威胁, *** 者歌舞升平,忘记恢复北方故土,整日享乐,饭前看一段优美的舞蹈,是东晋士族高门的传统和时髦。
宴会
如果就餐者有兴趣,在舞者舞完后,完全可以拉着朋友一同起舞。这是一些名士的常见做法。就连陆逊这等人物,在酒酣耳热之时,也出现过“醉酒,三起舞,舞不知止”的趣事。
六、对魏晋餐桌的评价
吃饭是人生大事,烹饪也是一门艺术。在吃饱的同时,追求吃好,吃出文化,是魏晋时期的进步。但 *** 者不顾当时社会现实,不想着如何统 *** 家,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而一味把心思花在餐桌上,放在餐桌文化中,对人民来说就是灾难了。
所以说,虽然社会生产力取得了一定发展,有钱 *** 能吃上色香味美的食物,但这种畸形的餐桌文化的繁荣,对老百姓来说不是什么好事。过分追求享受,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几乎每个朝代的特点,也是他们短命的必然。
参考文献: 《博物志》、《齐民要术》、《资治通鉴》
二月白蒿麦饭香
文/王守忠
“白蒿”学名“茵陈”,既可入 *** ,又可食用,是家乡人们春天的美食之一,早春二月,气温渐暖,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过后,蛰伏了一冬的白蒿便在腐烂的枯草中探出头来,吸引大人小孩提着篮子迫不急待地去田野采挖,此时此景又勾起我对童年时代的回忆。
采食白蒿的时间越早越好,自古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茵陈当柴烧”的谚语。春天,阳气上升,万物复苏,芳草吐绿,正是采食白蒿的更佳时机,记得小时候,家里十分贫穷,缺吃少穿,每到春天,母亲都要领上我到村南的沟头埝边和麦田里挖野菜,什么蒲公英、舀油勺、麦参菜、油菜叶、苜蓿芽……只要能吃的野菜都挖好放入篮中,为的是填饱一家人的肚子,这些野菜中我更爱吃的还要数白蒿了。白蒿虽然好吃,但最难采挖,因是连年生植物,大都生长在沟头埝边的杂草丛中,春天来临,细小的嫩芽披着灰白色的绒毛躲藏在上年还没有腐朽的野蒿下面,一根根带着刺手的枯枝像是保持着它的子孙,让人无从下手,每釆一苗白蒿,往往必须先去除老苗,再将长有嫩苗的白蒿连根挖出,一不小心就会被划得手上出身,疼痛钻心,回到家中还需细心挑拣,择去那粗硬的老根和细如线丝的枯枝败叶,经过七八遍的淘洗,一大堆的白蒿变得所剰无几,母亲把淘洗干净的白蒿放在竹篦上,控干水分,然后用玉米面拌匀,上笼用大火蒸半个小时,取出放在盆中抖散,加蒜泥、盐、油拌匀了,每人吃得一小碗,感觉真是绵香可口,回味悠长。
又到一年二月天,前日回村,我寻找出当年的一把镰刀,踏着昔日的小路,沿着埝头、沟楞、地边一路寻找梦中的白蒿,功夫不付有心人,在没人光顾的埝边,那久违的白蒿依晰可见,一株株,一棵棵,疏散纤细的小叶子,形状像雪花,颜色微绿泛白,根根叶梗茸茸的,给人一个温和柔顺的感觉。我小心翼翼地釆挖,生怕损伤每个细叶,低头弯腰,边挖边捡,腿脚不停移步换位,眼睛还得不断去寻找,可谓心神俱到,手足并用,心静神凝。耗费了一个时辰,收获甚丰,回到家中择洗干净,拌面装笼,再在上加上一层五花肉,白蒿出锅,邀几位朋友同享口福,你一碗,他一盘,松软连绵、清香萦齿,饱餐一顿,赞不绝口。
白蒿有着纯净的品质,是大自然的美妙馈赠,昔日它滋养了我的生命,伴我度过了那艰苦的岁月。今天,它又成为人们饭桌上的美味佳肴,每每忆起,那种清香就会隔着岁月扑面而来,让我浮想联翩,没齿难忘。
壹点号 书意文心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芒种忙,麦饭香,防火防灾不能忘时雨及芒种
四野皆 *** 秧
家家麦饭美
处处菱歌长
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
夏季的第3个节气
表示仲夏节气的正式开始
芒种节气
芒种为五月节。这个芒是指稻麦,麦子到此时始熟,田野里开始弥漫新麦的清香。水稻过此时则不可种,稻田里也已一片怡人的新绿。
北宋马永卿在他的笔记《懒真子录》中辨别说,此时有芒者,麦已熟,是指麦熟可收,稻过此时不可种。
芒种一词,最早出《周礼》的“泽草所生,种之芒种。”东汉郑玄的解释是,“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
芒种忙于夏收,是奋斗的时节
芒种是一扇窗,一推开,田间地头,挥汗如雨的收割书写着芒种时节特有的蓬勃生命。麦收不仅意味着收获,也许还会面临着一场攻坚战。
若遇连续的阴雨天气,小麦容易倒伏、落粒、发芽、霉变,所以,农民们必须抓住短暂的好天气,抢割、抢晒、抢脱粒。站在芒种的节气里,感受气势磅礴的劳动 *** ,倾听脚踏农田的奋斗足音。
芒种忙于夏种,是播种的时节
麦收完毕,花生、玉米、黄豆、芝麻等经济作物该播种了。农田里,翻耕、灌水、平田,耙过的麦茬田白亮亮的像一面镜子。
一队人马早已站成一排,一双双灵巧的手来回移动,所到之处,一行行娇嫩嫩的禾苗,整齐得像木匠弹出的直线,在微风中泛起一层层 *** ,蕴 *** 浓浓的诗意和生机。
芒种忙于夏管,是守望的时节
农谚说,“三分种,七分管”。抢时种下的庄稼要耕耘除草、剔苗间苗、施肥浇水、整枝打杈,环环相扣,马虎不得。
农民们头顶烈日,肩扛锄头,挥洒汗水,像呵护自己孩子那样,精心呵护着庄稼苗儿。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守望,哪会有如期的收获?如果没有不断付出的辛劳,哪能享受丰收的喜悦?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消防员冒着苦寒酷暑
日日在演练场挥汗如雨
当火灾突起
消防员冒险冲进火场
抢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
使群众转危为安
这何曾不是一场场
抢险 *** 的‘‘’芒种’’
芒种芒种,夏收夏种
在这农村最忙季节
苏苏提醒广大农民朋友
高温炎热天气
时刻注意防火防灾
学校放假期间
要妥善看管在家儿童
确保平安度假
最后
在丰收喜庆的同时
切记千万不能燃烧秸秆!
切记!切记!
来源:唐诗宋词元曲、综合
发布:江苏消防全媒体中心
来源: 江苏消防
80后春天的记忆————野菜《麦饭》回到家乡,我有幸赶到好的时节“春季”,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村里人又一年辛勤劳作的始发站。每当这个时候,村里的妇人就会带着牙牙学语的小孩去田地里寻找孩子的童年,农民的小吃野菜。今年的春节过得比以往更晚一些,气温回升也比往年高,于是我也去田地找了找我丢失的记忆。
这种野菜一般都会长在麦地里,品种还有很多,可是名字都叫不上来,家乡话用拼音打不出来,我就不写了。我听老人说这种野菜在他们那个年代养活了好多人,我们小孩理解不了,为什么不吃馒头呢?因为每年家里都种小麦,粮食都吃不完呀,面对这种疑问老人总是笑了笑说小孩子不懂,不懂就罢了,只是这个野菜也挺好吃的,在我上小学时,每年都会吃上几顿野菜。
野菜洗干净了,用面粉搅在一起,面粉放少一点,然后放在大锅里蒸熟,再弄一碗大蒜沫,真是人间美味啊!但是,这个只能吃新鲜的,一顿吃不完,下一顿再吃就不好吃了,不知道为啥?
蒸野菜的“被被”也是用河里长的植物穿的,特别硬,这种家乡话叫做《马林》。这种植物上面会长出一种圆柱毛,也是特别硬,小时候经常拿来玩。
麦饭配大蒜沫,再来一碗鸡汤,这就是农村的大餐,明年还继续!<呲牙><呲牙><呲牙>
原料:
槐花适量、面粉适量、韭菜适量、盐适量、五香粉适量、油适量、辣椒粉适量。
做法步骤:
1.槐花处理干净洗净攥干水分。
2.拌入食用油,蒸出来更松散哦。
3.拌入少许面粉,不要太多影响口感。
4.开水锅上放入笼屉,将拌好的槐花平铺。
5.盖上盖子上气后蒸十分钟,时间根据自己做的量调整。
6.时间到,美味即刻呈现,香气扑鼻哦。
7.放入韭菜,五香粉,辣椒粉用热油淋入,加盐搅拌均匀。
来源:美食天下
责编:李林芮
编审:符亚丽
终审:周健军
先秦到唐初长达 *** 的“王牌军粮”,不但人马共食还能存放九年俗话说:“皇帝不差饿兵”,当兵吃粮,天经地义。维系士兵健康的军粮,不但关系到 *** 的战斗力,还是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因此,军粮受到了各朝各代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变迁,军粮也发生了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进步。
从先秦到唐初,粟米始终占据“王牌军粮”的宝座长达 *** 。之所以选择粟米,与其深厚的历史背景有关。当时中国的 *** 、经济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早在6000年前,粟米就在中国北方广泛种植。古人就地取材,节省大量运输成本。
粟米耐旱耐贫,产量稳定,是当时唯一呈现盈余状态的谷类作物。秦汉时,大米种植尚未普及,1斤大米能换2.5斤粟米,其经济 *** 成为重要的参考指标。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实行“什一法”(缴纳亩产量的十分之一作为税收),五口之家耕种百亩农田,每年可产粟米95石,余有45石。折合成现代计量单位,亩产约79.41 斤,已达到建国时的60%,可以说粟米在当时的粮食结构是绝对的顶梁柱。
粟米_图
此外,粟米具有保存时间长的特点。粟米的保质期长达9年,而大米的保质期只有5年,可见粟米天生就是当军粮的料。实际是贮藏起来的粟米保存期更长。隋朝 *** 20后,长安府库中的积粟仍然可以食用。
粟米在军营中是人马共食的。汉朝,为了保证战马充沛的体力,给战马添加的精饲料就是粟米。根据《盐铁论》的记载:“一马伏枥,当中家六口之食,亡丁男一人。”1 匹战马就要吃掉至少6 人的口粮,而汉武帝时期,全国拥有40万匹马,可见当时存在巨大的粮食消耗量。
现代科学试验表明: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每日所摄取的热量不应低于40千卡/公斤体重,才能维持体力消耗所需的能量。而粟米的热量为每100克362.44千卡(1,515千焦)。由上述数据,经过简单计算可知:一个体重65公斤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成年人,只补充粟米的情况下,他至少需要700克以上的主粮配给。
秦朝 *** _图
根据《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的认定,秦汉时一斗禾重1350克。先来看看秦朝的粮食配供。当时秦国规定,按岗位的主次发放军粮。一位从事 *** 度岗位的士兵,早饭得到半斗小米,晚饭得到三分之一斗小米,合计1125克粟米。而站岗等次要岗位,早晚各三分之一斗小米,合计900克粟米。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出,秦朝的士兵基本能够吃饱肚子。
在 *** 里,普通实行一日两餐。在宋朝以前,军营的伙夫以煮小米粥为主。将粟米和切碎的野菜、豆类,甚至肉类混在一起,放入陶锅中一通乱煮。由于陶器保水 *** 差,士兵们实际上吃到的是一碗稠菜粥。
秦汉时期的石画像 烤肉_图
随着小麦种植地区在北方地区的推广,唐中期开始,小麦在粮食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增加。直到明末,小麦产量占据北方谷物总产量的半壁 *** 。有趣的是影响小麦普及的原因,并不是小麦本身,而是食用方式。汉代,古人用不脱壳的小麦煮熟, *** 成“麦饭”,不仅难以食用,而且不易消化。
受到游牧民族影响,北方地区的百姓将小麦由“粒食”改为“粉食”。这一习惯的改变,推动了小麦的普及和推广,军粮也有了新的变化。唐朝为了与回纥、突厥等骑兵抗衡,建立起一支与游牧民族饮食起居类似的骑兵部队。为了减少后勤供应的压力,骑兵携带烧饼和大饼作为干粮,辅以渔猎畜奶,以此保持机动 *** 和战斗力。而同时期中原地区的军营里出现了饽杔(即面片汤)、炊饼(即馒头)等新款军粮。到了明朝,穿孔烧饼酥脆咸香,中戳小孔,以绳串之,方便士兵携带食用,受到了 *** 的欢迎。
古代的农耕图_图
至隋唐时期,南方的生产力持续发展。南方地区稻米一年两熟,或者稻麦轮作复种,使得稻米产量迅速增加,通过南稻北运,大米和小麦逐渐成为军粮的标配。在明朝,伙夫们将熟米饭晒干, *** 成“干饭”。饭点一到,士兵们取些干饭,用热水一泡,就能食用。这种方便米饭,早在汉代就出现了,当时称之为“糗糒(qiǔ bèi)”。
士兵吃饭,光靠粮食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副食的补充。盐在 *** 后勤供给中是必不可少的物资。古人将盐和副食结合起来,形成以大酱和腌菜为主的 *** 副食结构。大酱在中国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米酱混搭,成为军粮供应的主要形式。秦朝规定士兵1斗米配半升酱,而驻守边塞的汉军2石粮食配酱2斗。到了唐朝,唐军士兵一天领小米2升,盐半合。可见,酱一直是中国古代 *** 的主要调味品。
宋朝 *** _图
到了宋朝, *** 的副食供应变得丰富了。宋军征战时,由地方组织供应干粮和麻饼,将茶,酒,柴和水等杂项,以钱币方式发放给士兵。出战时,宋军背负糜饼,杂饼,皱饭,硬块盐和酱行军作战。明朝的副食同样很有特点。伙夫用三升豆豉掺和五升盐,捣烂成泥,做成饼状,曝晒成干。士兵食用时,剥下一块枣核大小,足以满足调味需求。而最奇葩的 *** 副食莫过于“醋布”了。顾名思义,将布在醋和盐水中反复浸泡,然后晒干制成“醋布”了。在吃饭时,士兵剪下一块布,合着军粮一起煮,不一会儿就能吃到有滋有味的饭食了。
在军粮供应中,肉食绝对属于奢侈品。游牧民族杀一头牛,将上百公斤牛肉风干一个月,牛肉脱水后重量明显减轻,风干后的牛肉重约一二十斤的肉干,人们把这些牛肉放进一个牛 *** 里,随身携带,配以畜奶,食用方便,营养丰富,热量充足。凭借这一优势,蒙古族骑兵无需后勤供应,他们建立了世界上疆域更大的帝国。相传南宋名将宗泽得胜而还,百姓争相用盐腌的猪腿犒劳 *** 。宗泽将“腌腿”进献给朝廷,宋高宗赵构见其肉色鲜红如火,赞不绝口,御名“火腿”。这种肉类配制在中原 *** 供给中少之又少,最终,吃牛肉的蒙古骑兵打败了吃小米的南宋 *** 。
忽必烈灭宋之战_图
军粮供应如此单调,会对士兵们造成什么影响呢? *** 是肯定的。由于长期得不到稳定的肉蛋奶等动物类食物供应,士兵们体内普遍缺乏维生素A,影响眼睛的夜视能力,造成“夜盲症”。因此,在很多战役中,为数不多的精兵,夜袭人多势众的敌营,往往得胜而还。将领正是抓住了对方患有夜盲症这一弱点,攻其不备,建功立业。由此可见,肉食对于 *** 的重要 *** 。
军粮数量的多少,关系到士兵个 *** 质的高低。军粮质量的高低,体现了 *** 战斗力的强弱。军粮品种的增减,展示了国家实力的兴盛。士兵们不但要在 *** 上奋勇杀敌,还要忍受单调的伙食折磨,着实不易。他们来自于劳动人民,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值得我们向古代士兵们致敬。
文:计白当黑
参考文献:《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历史百科》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昨天顺道买了几个红萝卜,看见其稍上长的缨子簇旺绿绿的样子,而货主却把它揪下来扔在旁边,当做 *** 要扔的。看着红萝卜缨子,便勾起了我的回忆:小时候在红萝卜上市季节,偶尔能吃到妈妈用它的缨子做得又香又软和的麦饭吃。长大后知道其实红萝卜缨子的营养价值远高于它的果实--红萝卜。
家里还有大葱、大白菜和花白等蔬菜,又买了一堆菜
粗算起来,我已有十多年没吃它了,准备向货主要些带回家做麦饭吃,货主见我要它,笑着说感谢你帮我打扫,本来我是要等卖完货后,是要扔掉它的。
红萝卜缨子:摘净、淘洗好,控水中
翌日,早起。做过黑蒜,回家吃过早点,开始摘洗红萝卜缨子,我发现现在的红萝卜缨子没有我小时候吃的缨子那么细而软。这是改良后的新品种吗?
红萝卜缨子切段,拌上面粉,上蒸锅
控干红萝卜缨子上的水,开始码齐切去烂头,然后切成一厘米左右的段,切完之后给已放盆里的红萝卜缨子段上先拌入少许食用油,再撒点盐,然后拌上适量面粉,缨子和杆洗净后要尽量控干水分再裹面粉,抖散上大火已煮沸的蒸锅笼屉里开始蒸。
红萝卜缨子蒸熟出锅,待油泼
蒸锅气圆后,改中火继续蒸15分钟以上,再关火。
油泼红萝卜缨子
在蒸锅里捂几分钟后,再揭锅,把蒸好的红萝卜缨子麦饭倒进大盆里搅散,然后在其上面撒上早已切好的蒜苗末、香菜末、生姜末、花椒面、五香粉、辣子面、熟芝麻等,多熟点热油,嗤啦几声后,再次拌匀调料,然后盛入碗盘开咥啦!<可爱><比心><中国赞><中国赞><中国赞>
搅拌好的红萝卜缨子
胡萝卜叶,又称胡萝卜英、胡萝卜缨子,中 *** 材名。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胡萝卜的基生叶。采收和储藏:四季可采收,尤以冬季或春季采收为佳,连根挖出,削取带根头部的叶,洗净,鲜用或晒干。功能主治:理气止痛;利水;主脘腹痛;浮肿; *** 不通;淋痛。叶中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0.01%。
做好的红萝卜缨子装盘,开咥
真香!满满的回忆味道!<舔屏><舔屏><舔屏>
蒸红萝卜缨子麦饭记
一晃未尝逾十年,今见缨子顿生欢。
摘洗控水切小段,拌油撒盐再拌面。
水沸入锅待气圆,一刻即熟调料添。
油泼搅匀装碗盘,筷头飞舞猛咥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