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作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不仅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更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此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北返,北半球的白昼逐日增长。在历史长河中,冬至一直被视为重要的节日,素有 “冬至大如年” 的说法,民间也流传着丰富多样的习俗,同时,冬至时节的养生也颇具讲究,合适的食谱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调养身体。
冬至的美食文化
冬至的习俗源远流长,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不同地区有着各具特色的习俗。
冬至·吃饺子
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中国北方地区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
传说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 “医圣” 张仲景。当年张仲景在冬至这天看到百姓耳朵被冻伤,便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 *** 材放置在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煮熟,施舍给百姓吃,百姓吃了后耳朵都被治好了,后来人们便模仿做 “娇耳” 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 “饺子”。每逢冬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擀皮、剁馅、包饺子,其乐融融。
展开全文
冬至·吃汤圆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 *** ”,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饮食养生
冬至时节, *** 阳气内敛,阴气盛极,是养生保健的关键时期。中医认为,冬至养生应以 “养藏” 为主,遵循自然界闭藏之规律,早睡晚起,以待日光。同时,饮食上也应注重滋补,以养护体内阳气,抵御寒冷。
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机。而饮食调养则是最主要的调养方式,冬至进补需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一要有保温功能:
即多吃能增加热能供给,富含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肉类、蛋类、鱼类及豆制品等。
二要有御寒功能:
医学研究表明,人怕冷与其体内缺乏矿物质有关。因此,应注意补充矿物质。中国人一般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只要不偏食,就可以保证 *** 对钾、铁、钠等矿物质的需求。
三要有防燥功能:
冬季气候干燥,人们常有鼻干、舌燥、皮肤干裂等症状,补充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十分必要。维生素b2多存于动物的肝、蛋、乳中;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鲜蔬菜和水果中。
建议:除了饮食、起居、动运的调养,我们还特别应该注重中医经络的调养,因为对一些阳虚,气虚、痰湿、瘀血、气郁等体质以及久病、年老、体弱的人士,自身阴阳失衡,很难适应这种自然界阴阳的剧烈变。
冬至,这个古老而重要的节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养生智慧。通过遵循传统习俗,品尝特色美食,合理调整饮食与作息,我们能够在寒冷的冬日里保养身心,为新的一年积蓄能量,以更加健康、饱满的状态迎接未来的生活。让我们在冬至的暖阳与美食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呵护身体的安康。
专家简介
宗文汇 主治医师
◎北京友谊医院退休名老中医、中医世家
◎北京老中医 *** 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
◎西鹤年堂名誉院长/特需专家/脾胃科主任
个人介绍
“ 北京老中医 *** 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自幼侍诊祖父宗维新、 *** 宗修英左右,秉承家学,聆听目睹前辈论医临诊,毕业于北京中医 *** 大学中医专业),退休前在友谊医院中医科从事中医临床诊疗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脾胃病、血液病、妇科病、心脑血管病、咳喘及疑难杂症的诊治。长期承担首都医科大学教学任务,致力于脾胃病、妇科病、咳喘病、心脑血管病及痰湿为因引起的肥胖、嗜睡、气管炎等方面的临床研究与治疗。
出诊时间
每周一、周四、周五上午
擅长治疗
擅长脾胃病、血液病、妇科病、心脑血管病、咳喘及疑难杂症的诊治。长期承担首都医科大学教学任务,致力于脾胃病、妇科病、咳喘病、心脑血管病及痰湿为因引起的肥胖、嗜睡、气管炎等方面的临床研究。
出诊地点
名老中医宗文汇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