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 1
CAI LIAO
材 料
我们的劳动使大地改变了模样,在大地的模样里我们看到了自己。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大家一看,有点愣,这个材料是什么意思❓
老雷翻译一下:我们对大地的改造是主观愿望和客观实践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被改造过的环境又反过来启示或警示我们: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对自然、对社会、对未来的态度。
SHEN TI
审 题
1.抓类型: 现象类 思辨类 比喻类
2.抓对象:劳动 大地模样 看到自己
3.抓关系:我们的劳动使大地改变了模样,在大地的模样里我们看到了自己(一对关系)
4.抓内涵:人类和自然的互动和共生,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
5.亮观点:《大地是一面镜子》、《看见“更多”》、《不畏浮云遮望眼》
SI LU SHU LI
思路梳理
按照逻辑板块逐一分析
1.先对关键词下定义:
劳动:可以是体力劳动,也可以是脑力劳动;既可以是直接改变地表、生态 *** 的工程建设(如修路、开矿、种植、工业化生产等),也可以是间接改变自然环境的科学技术活动(如人工智能、信息化、各种管理决策等)。
大地: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包括地表形态、生态 *** 、城市、乡村,以及由人类文明发展带来的种种文化形态。
改变具有中 *** 色彩,既可能带来正面效果(如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农业产量、提升医疗教育水平等),也可能导致负面后果(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 *** 、城市化问题等)。
看到:并非指肉眼所见,而是指对被改造环境的一种“感知、体会”或“镜像式映射”
2.合理 *** 分析:为什么在大地的模样里我们看到了自己
(1)人类文化与所处环境之间是互动关系。环境承载着人类的行为和劳动成果,而这些成果又往往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审美倾向和思维模式。
展开全文
(2)反思人类对自然的责任与影响(是否尊重了自然、是否保持了可持续发展)
(3)我们看待大地的模样,不仅仅是看到我们改造过的世界,也看到自然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文化与社会。(《乡土中国》)
3.局限 *** 分析:哪些不容易“看到”,但又很重要
(1)人类通过科技和劳动不断改变环境,取得许多成就,人类的局限 *** ,如贪婪,无法完全看到
(2)与自然界深层次的联系看不到。可能看到了修建的城市、广袤的农田、开采的矿藏,却看不到那些由这些活动引发的物种灭绝、土地退化、气候变化等影响。缺少对自然的敬畏
(3)当我们只把自然视为“资源”和“对象”时,就容易忽视自然所给予的持续反馈,忽略了自然和人类社会是一个动态的 *** ,二者间持续相互影响
(4)在大地的模样里,看到的往往是物质和表面上的成就,然而,精神和伦理层面的改变看不到。
(5)我们看到的是现在的繁荣和进步,却忽略了这些短期成功背后的长远代价。
4.你的思考,结合时代特色,挖深度 进一步:
(1)我们应当反思:“人”是自然的主宰者,还是自然的一部分?
(2)科技发达的今天,改造大地比以往要容易得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更要谨慎。
(3)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对“改造”的热情,更需要对自然的敬畏、对反馈的尊重,以及在经济与生态、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求更科学、理 *** 和人文关怀并存的平衡之道。
5.怎么办
(1)我们在不断创造和改造世界的同时,要反思和尊重自然
(2)呼唤我们审视与外物的关系。
SI BIAN BU FEN
1. 分情况讨论
(1)分人
(2)分形式
(3)分效果
(4)分标准
(5)分时期
2. 反作用:如当下也会重塑传统、想象力也是知识的土壤(25春考涉及的是反作用)
3. 对立面:不搭配也可以更好实现人生价值、不能完全没准备好就开始
4. 二者关系:秩序和规则、新和旧需要写到“大地”的反作用
类似的思辨关系
我们课上讲过交附的这一篇
例 2
CAI LIAO
材 料
有人说,人生于当下,却无往不在传统之中。
SHEN TI
审 题
抓类型:观点类 思辨类
抓对象:当下、传统
抓内涵:生活于当下社会之中,如何对待传统
抓矛盾:当下 (现在)受到传统(过去)的影响
抓思辨:(1)当下是否可以超越传统(汲取传统中的精华,剔除传统中的糟粕,融入时代元素) (2)当下是明天的传统(二者的统一)
抓现实:人们普遍认为传统滞后,倾向于摆脱、打破传统,却又深受传统影响,同时新传统尚未建立好,从而陷入精神空白的无措
亮观点:《不忘传统,活出当下》、《于当下面对传统》、《于当下生活,于传统超越》、《与传统对话,聆听当下之声》
SI LU SHU LI
思路梳理
1.引材料:现实引(存在于当今社会中各式各样的传统文化、习俗等)
2.析材料:下定义 传统是什么?
传统是随着社会的演变而产生的一套普适的行为或认知,来自于人们的约定俗成。
3.归因分析:为何我们生于当下,却无往不在传统之中?
(1)从客观角度上来说,人是在社群中成长的人,社群有自己的一套历史传统、道德责任,使得 *** 处于其中;传统具有很大的惯 *** ,并不会轻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
(2)从主观角度上来说,人的心理对未知不确定的事物总是恐惧的,更倾向于亲近传统。(《乡土中国》的“安于现状偏差”)
4.传统对于当下社会的影响:
正面
(1)传统承载着对更好生活的向往、高尚品质的推崇,是智慧的结晶,有利于社会发展。
(2)传统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文化的根基和血脉的传承,不忘本才能更好地前行。
(3)传统在面对激进的标新立异时就能起到缓冲的作用,使 *** 完成“软着陆”。
反面
有些传统的内涵和精神已经过时,复刻落后的传统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束缚人们的思想。
5.思辨:传统只是过去的传统吗,当下是否可以超越传统
(1)传统受到“当下”的影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增加新内涵
(2)传统中的糟粕,需要在发展中剔除,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传统
(3)可以从传统中借力,汲取文化养分,更好地创新,服务当下
6.如何做?
(1)传承优秀传统,重精神而非形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积极接纳当下社会的新事物,并不断赋予传统新内涵。
(3)明确传统具有局限 *** ,辩证看待而非囿于其中。
JIAO FU FAN WEN
交附范文
1.于当下面对传统
有人说,人生于当下,却无往不在传统之中。
首先,何为传统?传统是随着社会的演变而产生的一套普适的行为或认知。它来自于人们的约定俗成。中秋节要团圆,清明节要祭祖,是传统;儒家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道家说人与自然和谐相生,也是传统文化。
人生而不是孤立的个体,他自幼在一个先于自己存在的社会框架下生长 *** ,只有在这个社会背景下,人才能讲通自己的故事,因此人离不开社群。然而,社群是有历史的,也就必然会产生传统,这使人无往不在传统之中。
人生于当下,而当下无处不见传统的存在;但也不能忘记,传统同样会受“当下社会”的影响。
传统本质上由人们的选择而逐渐形成,它的诞生天然带有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的目的。美好的传统无论以何种形式外在呈现,如节庆、仪式、具体行动,它都承载着对更好生活的向往,或对高尚品质的推崇。无疑,外在形式会因当下社会的交化而改变。“百善孝为先”,十几年前我们常看到以为父母洗脚揉肩的方式行孝的论调,而如今随着年轻人的自主意识的进步,他们更多选择以更为 *** 丰富的形式来尽孝。假如现在还囿于曾经的传统行为,则有陷于“ *** ”的弊端。在当下,随着物质条件的进步,虽“黄生温席”的佳话难以得到完全一致的重演,但子女以真心孝顺父母的传统内核不变。
再进一步,随着社会的流动 *** 不断增强,人们的思想发展进步,难道我们能自信地担保所有传统背后的精神都不曾过时,都有原封不动保留至今的价值吗? *** 显然是否定的。封建社会对女子“三从四德”的规训遭到女子解放运动的反对,中世纪对 *** 的盲目崇拜被文艺复兴击倒。种种历史事实都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传统随当下的变化而变化。对于精神内核已成为糟粕的传统,再抱以一种尊敬的心态去看待,高呼“传统不可变更”,是愚蠢的、糊涂的、懦弱的,是行使平庸的恶而不自知。我们也应立足当下,以审视的目光观察无往不在的传统,永远不放弃思考,永运不忘记传统本质上由人制定,而为人们能更好的生活而服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今的新生事物在未来成为传统,未来又会产生无人能预见的新的传统。每代人在前人创造的传统中成长生活,这传统便成了他们的当下;他们的一举一动下,又生成新的传统向后铺开去。惟有生活在传统中而不忘对传统反思,不忽视人人改变传统的力量,社会才会不断发展进步。
从写作内容的角度
人与外物的关系,我们以前写过
例 3
△郭橐驼种树成功,是因为他努力不改变物 *** ; *** 改良杂交水稻成功,是因为他努力改变物 *** 。这是否意味着今人在对待物 *** 时做出的努力与古人相反?
TI MU
华二高二作文题
郭橐驼种树成功,是因为他努力不改变物 *** ; *** 改良杂交水稻成功,是因为他努力改变物 *** 。你如何看待古今之人对物 *** 的不同态度?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 (1)题目自拟 (2)不少于800字。
SI LU SHU LI
思路梳理
1. 关键词:物 ***
2. 是什么?
它并不是一般地指客观事物,而是事物本身存在的特殊 *** ,以及其所包含的微妙变化的特质。
3. 郭橐驼(古人)为何顺木之天,以致其 *** ?
古代科技并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不算高,故而对物 *** 只能顺应,而无法改变。
4. *** (今人)为何杂交水稻,培育新种?
现代科技与农业理论都更为成熟,能够更高效地利用物 *** 中的优势,来便利生活。
5. 古今之人对物 *** 的态度真的是矛盾的吗?
非也,与其说 *** 改变了物 *** ,不如说他改良了物 *** 。
——郭橐驼是顺应自然
弊处:对物 *** 的教条坚守最终无法带来根本 *** 的突破,影响到人类的实际生活
—— *** 是更高层次的顺应自然
利处:不束缚物 *** ,而是在遵循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新技术找到更优选
6. 我们该如何看待物 *** ?
向内,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理论去研究“顺其自然”的背后展现出事物发展的规律
向外,我们要明确我们无论改不改变物 *** 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了更美好的生活。
HAU ER FAN WEN
华二范文
摸索(63.5)
人与物的关系向来是一个宏大的命题。有人提倡顺应物 *** ,有人则努力改变。两者看似矛盾,实则内在相同。
郭橐驼的“不改变物 *** ”是对树木自然生长规律的顺应、保护,是不对物加以人为的负面干预,而袁老的“改变物 *** ”则是对物加以人为的正面干预,不仅保留其自然规律,还让其对人类有益。由此可见,两者的一致 *** 。只不过郭没有找到正面干预的 *** ,而选择了顺应其本 *** 罢了。
无论是改变或者不改变物 *** ,我们都必须深谙其本质才能进行选择。物 *** ,即物体自身的特 *** 。它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演变而来,也是某种物之所以为某种物的原因。对于生物来讲,其物 *** 源于数万年来的自然选择;对于其他物,则源于人类数代的改造等,但无一例外均是它们为适应环境或为某种功能而形成的更优形态。对物 *** 的不了解,很可能导致盲目的改变,从而无法让物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该畏手畏脚,不敢对物 *** 做出改变。 *** 先生培育的杂交水稻就是更好的证明。当人类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时,仅仅发挥物自身的价值已不足以支撑发展所需。此时,我们就需要通过对物的正面干预来提高其某方面的价值。
然而,在改变物 *** 时我们应警惕所谓“正面干预”的潜在危险。人类处在一个科技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还远算不上完善,因此,当我们在现有认识范围内改变物 *** ,并得到利益时,我们并未考虑过随时间推移,人类认知完善而来的后果。正如《庄子》中所说:人类就如天地间的蜉蝣,沧海中的一粟。顺应物 *** 时一种内在的谦逊,是在还不了解物的全部时选择顺应其千百年来演化的节律,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
“我拿着它,以为自己是它的主人”。人类发展到今天,已强大了不知多少倍,但面对自然,我们依旧渺小,我们没有自大的理由。古人对物 *** 的顺应是谦逊与敬畏,而当人类强大起来,我们似乎开始忘却了那份情感。我们可以为发展之需改变物 *** ,却万不可为了显示人类的优越而改变物 *** 。只有看到我们的渺小无知才有更大的前进的可能。
“一个人更大的智慧就是明白自己无知”且像无知的孩童般好奇地探索世界之物,向智慧之彼岸摸索吧。
以顺应为前提的改造(61)
郭橐驼顺应树的天 *** ,不轻易东泥土,修枝干,因而养出了旁人艳羡的大树。 *** 改良杂交水稻,提高亩产量,造福人类。一个顺应物 *** ,一个改变物 *** ,为何皆能取得好结果?
物 *** 乃事物,特别是自然界的事物中,所具有的运行规律与天 *** 。古人科技水平尚未如今天这般高度发达,他们只能靠天吃饭努力躬耕。“二十四节气”的诞生可体现他们对自然运行的敬畏与探索,而现代科学迅速发展,人的主观能动 *** 得到充分表达,人们越来越懂得改造物 *** 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其实二者有共 *** ,不论是顺其自然地种树还是改良水稻,其目的都是为了人实现自身的目的,顺应或改造物 *** 皆是手段。
那我们如何顺应或改造物 *** ?若是一味如古人般保持物 *** 的原样,那人类难以进步,原始 *** 只能茹毛饮血,发展文明的过程中,人需要去对外物做出改变。而一味追求对物 *** 的改变会导致人类的迷失与异化,在改变物 *** 的同时产生的是工业 *** 中从 *** 里流出的黄金。
因此,从顺应物 *** 为前提去改造物 *** 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老子曰:道法自然。无人知晓造物主何以创造出世界,只知道万物仿佛在特定的规律中游走生死。而这些规律是可以被人所探索发现的: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探索遗传学规律,为育种提供指导;达尔文经观察提出“自然选择”学说。通过探索并顺应物 *** ,我们可以更轻松地进行改造,而非摸黑般地去 *** 。
改变物 *** 时我们应注意限度。 *** 改变水稻基因后仍需要进行试验,否则若是 *** 基因扩散到野外对生物多样 *** 的 *** 难以想象。 *** 技术的诞生更是引起轩然 *** ,我们难以想象当人可以任意 *** 纵 *** 生物时,伦理道德,人自身会有怎样的危机?其余环境污染等过度改造物 *** 导致的后果更不必再提。
再深入追问: “人”算“物”吗? *** 是自然的一份子。为了文明发展与生存需要,我们难免要改变外物实现自身的利益。然而当我们沉湎于可以“改造物 *** ”的强大力量中,可曾想过我们也有和“物 *** ”相通之处?是否在改变物的同时,我们被自己改造成一种“物” ?自然是否会报复我们?
《今日简史》指出当今世界有两大科学技术领域: A1与生物技术。前者是人“创物”,后者是人“改物”。未来会如何? “保持疑虑与无知”我们应学习古人生产力低下时对自然的敬畏,提醒自己对物 *** 的改造应以顺应物 *** 的前提,莫被自己强大的能力所沉迷、吞没。
更多精析 更细讲解
联系雷老师